休息的第一晚是分配房間, 江顏是跟著一個到丈夫遠走外出打工的大姐一家住, 家裏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和一個8歲的小女孩。家裏種著農田, 養了幾隻羊, 住的地方比較簡陋,不過大姐收拾的很幹淨, 江顏到房子裏第一件事並不是收拾自己的房間, 而是幫著大姐一起做飯。他們家兩個孩子都能上學,就是因為楊大姐的丈夫人非常好, 希望讓自己家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索性出門打工, 一年也能寄回來不少錢,給孩子交個學費。剛過完年他就又外出了。這樣的情況在這個村子非常常見, 年輕的勞動力都出門了,留下老人和孩子。楊大姐家稍微特殊點,男女雙方家裏都沒有老人在了, 沒人看孩子, 不然楊大姐也會外出打工的。
老人多在村裏,沒有什麽主要勞動力, 地種起來也費勁。道路不通,所以交通不便利,導致他們種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內銷。每個月會有一次集市,他們就會背著能出售的東西翻山越嶺, 到集市上。背不了太多, 也就賣不了多少錢, 勉強能貼補家用。他們的水源比江顏之前去過的村落好很多,不過水源還是比較稀少的,大家都是省著用。
江顏不光是幫著大姐做飯,也是在變相了解當地情況。大姐開始有些拘謹防備,但是看著小姑娘切菜做飯也利落,人也十分好相處,一來二去也就聊上了。村裏情況了解了個大概,江顏心裏有數了許多。
兩個孩子都是上學的年紀,男孩一年級,女孩三年級,在村裏的一個小學。學校比較簡陋,中學在鎮子裏,就是江顏他們來的時候停車的地方,孩子們上學都是需要早起很久,翻越過10餘裏的路,去上學。放學也是如此,所以上了中學之後往往很多孩子學到深夜。
不是國家不去扶持,是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的生活已經改變很多了,以前這裏是沒有學校的,村子裏還有很多惡俗,比如重男輕女和買賣婦女。已經一點點的改了過來,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點的改變整個村子,之前國家撥了款,他們分到一些就立刻申請建了小學。之前的惡習也在十幾年前都改掉了,現在也是在努力想辦法修路。
江顏手藝好,這是她和姑奶奶學的,鄉村的一些野菜味道略苦,可是焯了水加點醬油麻油辣椒油,放一點鹽巴拌一拌,就非常爽口好吃了。基本上他們不會家家都吃肉,個把月會吃上一次。一來是自己家養的牲畜不舍得殺,是過年的時候賣的,現在才四月份,都是小崽子呢,殺了不值當,吃著肉也不多。
這種地方不會跟城市裏一樣挑嘴,什麽羔羊乳豬的肉質最嫩,人家沒有這個,牲畜養大了賣錢好留著給孩子攢起來上大學,讓他們走出這個山溝,過好日子,人可能會貧窮,但他們都相信不會祖祖輩輩都窮,所以為此努力著。桌子上沒有肉,也不要緊。來的時候江顏帶了一罐子的豬板油,也叫豬大油。
平時吃肯定還是少吃,她有這個是因為常做點心,自己買的肥肉自己靠油,放冰箱冰起來凝固住了,白花花的看著非常有食欲。一小瓶和橄欖油一樣用來擦手的,這一罐是用來改善一下菜的味道的。
葷油和素油味道總是不一樣的,這裏的人並不會買肥肉回家靠油吃,一般上一次集市肉都搶不上的搶,能買到幾塊肉就很不錯了,都是燉菜吃的,西北牛羊肉更多一些,比較好養活。
二一方麵如果一直吃素菜,突然吃肉會有拉肚子的現象,放一點葷油是不會有這樣的情況,隻會更香一點。他們常年不怎麽吃肉,吃一點葷油是不會對身體不好的。如果是城市裏的人經常大魚大肉,還是吃菜油比較好。
他們家孩子放學了,進門就發現家裏多了一個漂亮的大姐姐,雖然她穿的也很樸素,可是她的服裝和他們都不一樣,她長得很白很白,笑起來特別的好看,眼睛裏麵像有星星一樣。媽媽告訴他們,今天的菜是姐姐幫忙一起做的。
他們都是長身體的時候,六七歲的孩子一米多一些,長得略瘦,江顏半蹲下身,平視他們,“你們好,我是江顏,會在這裏和大家生活一段時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們非常的懂事,沒有探究江顏的來曆,介紹了自己,“我叫程菲,這是我弟弟程諾。”姐姐拉著弟弟做了自我介紹,跟著楊大姐一起收拾飯桌。然後他們就發現,今天的菜格外好吃。
江顏平時家務自己做的順手,在姑奶奶家裏住的日子,在西北西南采風的日子讓她掌握了很多技能。鋪好了床,她和攝像姐姐一屋子,於是攝像姐姐看她忙活了一會兒,床就鋪好了。因為條件有限,兩個人是一張土炕,鋪的厚褥子。做節目之前已經知會過了,大姐找出來的鋪床褥子是家裏麵最新的。江顏自己帶了被單和床罩,這是她旅行的習慣,大小正好。攝像姐姐這就有點驚訝了,“你怎麽知道這個大小的?”這個和正常床的大小不一樣,而江顏帶的床單也不像買的。
“采風的時候到過類似的地方,我研究過他們家家戶戶的炕的大小,都是差不多的。這個是我自己做的,旅行的時候一般都會帶著,旅行專用。”江顏解釋著,洗了臉擦了點橄欖油,一頭倒下,睡到天亮。
大家估摸著都是累狠了,第二天導演組挨個叫起,叫了好幾回。攝像姐姐定了鬧表,一睜眼江顏不見了,她去和大姐一起做早飯去了。大鍋蒸的玉米餅,拌的山野菜小鹹菜,還有一鍋玉米糊糊。
這裏生活沒有劇本,沒有台詞,他們就是跟著原住民一起生活,人家做什麽他們就要跟著做什麽,幹農活,劈柴下秧,放牛喂羊。玉米一般都是四月份前後播種,他們來的正是時候,需要撒種。
為了讓玉米種的更好,方法略微惡心,把玉米種子塞到和牛糞、泥土混合的肥土,搓成球,這樣播種下去漲勢好。西北多數土地貧瘠,水源稀缺,所以為了保證作物收成,總是要想點辦法的。
頗有點知青下鄉的感覺。雖然幾位在心裏吐槽著,還是要跟著大家一起。翻地是男人們的活兒,所以搓玉米種子球兒的是路綰和江顏,剩下三個男人去跟著翻土,西北白天太陽也很大,風很幹燥,即便是春天,成天曬太陽依舊讓人受不住。
江顏適應良好讓人感覺,這別是個假的年輕人吧!比起他們這些中年人更加適應這樣的生活,她活的還有趣呢,上午幫著楊大姐做做家務,下午和村子裏麵沒上學的孩子們打成一片給人家做開蒙教育,學學漢語拚音。晚上陪著程菲程諾寫作業,給他們講村子以外的世界。
沒事兒自己拿個小本本,一步一步走山路,本子上畫了路,每一段都有一些標記。她還會記錄玉米的漲勢和變化,由楊大姐帶著她了解目前村子裏的作物和收成情況。她在估量,如果修了路,這裏種什麽賣什麽能讓村子富裕起來。
江顏是包括導演組包括明星來說,整個村子最受歡迎的人,她先一步想到了別人沒有去琢磨的問題,教育。她去村裏的小學站在門口旁聽過,一個年級一個班,一個班十來個孩子。教的是全國統一的教材,但是這個沒有學前教育的地方,師資力量也有限,孩子們學著費力,老師教的也頗為吃力。
她就在閑暇的時候當孩子們的學前老師,這件事路綰也試著做過,她做不來,太需要耐心了,照顧一個小孩子還行,照顧一群真的很頭痛,他們大一點的五六歲,小一點兒的兩三歲的蘿卜丁。對什麽都好奇,什麽都想知道,七嘴八舌的問問題,還淘氣的坐不住。
江顏就讓他們自己管自己,每天一顆糖,給表現最好學的最快的人。小孩子最感興趣的就是故事,她最擅長的就是傳統文化,於是她就從山海經開始講,各種各樣的神話故事,孩子們能老老實實的一個故事聽一下午。
穿插著講一些《三字經》的典故和一些成語故事,帶著他們嚐試著做一些不危險的他們能做的農活,因為她離開這裏,孩子們開始長大的時候,還是需要幫家裏承擔一些活計的,青壯幾乎都外出打工了,主要勞動力青黃不接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她一邊教著孩子,一邊盡可能多的了解這個村落,一個月餘的時間,她計劃除了三件事,修村路,建醫療站以及修繕學校。這裏孩子上學人數不多,但是師資不行,學校也比較簡陋,另外從這裏到初中的學校需要太久,她想著修完路可以再捐獻一輛校車,當然,這些她還需要再了解了解村子才行。
老人多在村裏,沒有什麽主要勞動力, 地種起來也費勁。道路不通,所以交通不便利,導致他們種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內銷。每個月會有一次集市,他們就會背著能出售的東西翻山越嶺, 到集市上。背不了太多, 也就賣不了多少錢, 勉強能貼補家用。他們的水源比江顏之前去過的村落好很多,不過水源還是比較稀少的,大家都是省著用。
江顏不光是幫著大姐做飯,也是在變相了解當地情況。大姐開始有些拘謹防備,但是看著小姑娘切菜做飯也利落,人也十分好相處,一來二去也就聊上了。村裏情況了解了個大概,江顏心裏有數了許多。
兩個孩子都是上學的年紀,男孩一年級,女孩三年級,在村裏的一個小學。學校比較簡陋,中學在鎮子裏,就是江顏他們來的時候停車的地方,孩子們上學都是需要早起很久,翻越過10餘裏的路,去上學。放學也是如此,所以上了中學之後往往很多孩子學到深夜。
不是國家不去扶持,是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的生活已經改變很多了,以前這裏是沒有學校的,村子裏還有很多惡俗,比如重男輕女和買賣婦女。已經一點點的改了過來,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點的改變整個村子,之前國家撥了款,他們分到一些就立刻申請建了小學。之前的惡習也在十幾年前都改掉了,現在也是在努力想辦法修路。
江顏手藝好,這是她和姑奶奶學的,鄉村的一些野菜味道略苦,可是焯了水加點醬油麻油辣椒油,放一點鹽巴拌一拌,就非常爽口好吃了。基本上他們不會家家都吃肉,個把月會吃上一次。一來是自己家養的牲畜不舍得殺,是過年的時候賣的,現在才四月份,都是小崽子呢,殺了不值當,吃著肉也不多。
這種地方不會跟城市裏一樣挑嘴,什麽羔羊乳豬的肉質最嫩,人家沒有這個,牲畜養大了賣錢好留著給孩子攢起來上大學,讓他們走出這個山溝,過好日子,人可能會貧窮,但他們都相信不會祖祖輩輩都窮,所以為此努力著。桌子上沒有肉,也不要緊。來的時候江顏帶了一罐子的豬板油,也叫豬大油。
平時吃肯定還是少吃,她有這個是因為常做點心,自己買的肥肉自己靠油,放冰箱冰起來凝固住了,白花花的看著非常有食欲。一小瓶和橄欖油一樣用來擦手的,這一罐是用來改善一下菜的味道的。
葷油和素油味道總是不一樣的,這裏的人並不會買肥肉回家靠油吃,一般上一次集市肉都搶不上的搶,能買到幾塊肉就很不錯了,都是燉菜吃的,西北牛羊肉更多一些,比較好養活。
二一方麵如果一直吃素菜,突然吃肉會有拉肚子的現象,放一點葷油是不會有這樣的情況,隻會更香一點。他們常年不怎麽吃肉,吃一點葷油是不會對身體不好的。如果是城市裏的人經常大魚大肉,還是吃菜油比較好。
他們家孩子放學了,進門就發現家裏多了一個漂亮的大姐姐,雖然她穿的也很樸素,可是她的服裝和他們都不一樣,她長得很白很白,笑起來特別的好看,眼睛裏麵像有星星一樣。媽媽告訴他們,今天的菜是姐姐幫忙一起做的。
他們都是長身體的時候,六七歲的孩子一米多一些,長得略瘦,江顏半蹲下身,平視他們,“你們好,我是江顏,會在這裏和大家生活一段時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們非常的懂事,沒有探究江顏的來曆,介紹了自己,“我叫程菲,這是我弟弟程諾。”姐姐拉著弟弟做了自我介紹,跟著楊大姐一起收拾飯桌。然後他們就發現,今天的菜格外好吃。
江顏平時家務自己做的順手,在姑奶奶家裏住的日子,在西北西南采風的日子讓她掌握了很多技能。鋪好了床,她和攝像姐姐一屋子,於是攝像姐姐看她忙活了一會兒,床就鋪好了。因為條件有限,兩個人是一張土炕,鋪的厚褥子。做節目之前已經知會過了,大姐找出來的鋪床褥子是家裏麵最新的。江顏自己帶了被單和床罩,這是她旅行的習慣,大小正好。攝像姐姐這就有點驚訝了,“你怎麽知道這個大小的?”這個和正常床的大小不一樣,而江顏帶的床單也不像買的。
“采風的時候到過類似的地方,我研究過他們家家戶戶的炕的大小,都是差不多的。這個是我自己做的,旅行的時候一般都會帶著,旅行專用。”江顏解釋著,洗了臉擦了點橄欖油,一頭倒下,睡到天亮。
大家估摸著都是累狠了,第二天導演組挨個叫起,叫了好幾回。攝像姐姐定了鬧表,一睜眼江顏不見了,她去和大姐一起做早飯去了。大鍋蒸的玉米餅,拌的山野菜小鹹菜,還有一鍋玉米糊糊。
這裏生活沒有劇本,沒有台詞,他們就是跟著原住民一起生活,人家做什麽他們就要跟著做什麽,幹農活,劈柴下秧,放牛喂羊。玉米一般都是四月份前後播種,他們來的正是時候,需要撒種。
為了讓玉米種的更好,方法略微惡心,把玉米種子塞到和牛糞、泥土混合的肥土,搓成球,這樣播種下去漲勢好。西北多數土地貧瘠,水源稀缺,所以為了保證作物收成,總是要想點辦法的。
頗有點知青下鄉的感覺。雖然幾位在心裏吐槽著,還是要跟著大家一起。翻地是男人們的活兒,所以搓玉米種子球兒的是路綰和江顏,剩下三個男人去跟著翻土,西北白天太陽也很大,風很幹燥,即便是春天,成天曬太陽依舊讓人受不住。
江顏適應良好讓人感覺,這別是個假的年輕人吧!比起他們這些中年人更加適應這樣的生活,她活的還有趣呢,上午幫著楊大姐做做家務,下午和村子裏麵沒上學的孩子們打成一片給人家做開蒙教育,學學漢語拚音。晚上陪著程菲程諾寫作業,給他們講村子以外的世界。
沒事兒自己拿個小本本,一步一步走山路,本子上畫了路,每一段都有一些標記。她還會記錄玉米的漲勢和變化,由楊大姐帶著她了解目前村子裏的作物和收成情況。她在估量,如果修了路,這裏種什麽賣什麽能讓村子富裕起來。
江顏是包括導演組包括明星來說,整個村子最受歡迎的人,她先一步想到了別人沒有去琢磨的問題,教育。她去村裏的小學站在門口旁聽過,一個年級一個班,一個班十來個孩子。教的是全國統一的教材,但是這個沒有學前教育的地方,師資力量也有限,孩子們學著費力,老師教的也頗為吃力。
她就在閑暇的時候當孩子們的學前老師,這件事路綰也試著做過,她做不來,太需要耐心了,照顧一個小孩子還行,照顧一群真的很頭痛,他們大一點的五六歲,小一點兒的兩三歲的蘿卜丁。對什麽都好奇,什麽都想知道,七嘴八舌的問問題,還淘氣的坐不住。
江顏就讓他們自己管自己,每天一顆糖,給表現最好學的最快的人。小孩子最感興趣的就是故事,她最擅長的就是傳統文化,於是她就從山海經開始講,各種各樣的神話故事,孩子們能老老實實的一個故事聽一下午。
穿插著講一些《三字經》的典故和一些成語故事,帶著他們嚐試著做一些不危險的他們能做的農活,因為她離開這裏,孩子們開始長大的時候,還是需要幫家裏承擔一些活計的,青壯幾乎都外出打工了,主要勞動力青黃不接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她一邊教著孩子,一邊盡可能多的了解這個村落,一個月餘的時間,她計劃除了三件事,修村路,建醫療站以及修繕學校。這裏孩子上學人數不多,但是師資不行,學校也比較簡陋,另外從這裏到初中的學校需要太久,她想著修完路可以再捐獻一輛校車,當然,這些她還需要再了解了解村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