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長安附近有一條河,叫著“灞河”。灞河原稱滋水,秦穆公稱霸西戎,將原滋水改為灞水,並於河上建橋,故稱“灞橋”,史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墩橋。


    灞河流經長安東部三十裏,有一個叫著“灞上”的地方,由於這裏控製了進入長安城東方向的必經要道,所以,灞上便成為拱衛都城長安城的一個重要交通要地,曆史上很多的事件都與灞上有著密切的關係。


    灞上,作為關東各地進入長安所必經的交通要道,在曆史上經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灞上因其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灞橋是東出長安的必經之地。它西臨滻水,東接驪山,東南邊是廣袤的白鹿原,北邊是肥沃的渭河平川,東北邊是滄桑的銅人原。古書上說:“此地最為長安衝要,凡自西東兩方麵入出嶢、潼兩關者,路必由之。”“嶢”指陝西商縣西北的嶢關,也叫青泥關或藍田關,為長安東南方一大門戶;“潼”就是陝、晉、豫三省交會處的潼關。到灞橋這裏才會看清,從長安來的驛道過了灞橋之後就分為北、東、南三線,北線入陝北,東線達鄭州,南線去商州、南陽和信陽。


    站在灞橋上,麵對橋東的灞橋古鎮,可以觀賞“灞陵風雪”的景致,可以看到一撥一撥的人們在這裏衣袂飄飄,折柳相送;可以看到人們騎著大馬或是蹇驢,帶著勝利者的豪情與驢子背上的詩意從橋上走過;可以看到人們從中原經這裏出使西域,在陽關月色下做著建功立業的大夢;還可以看到人們從這裏東走洛陽,覽盡東都繁華……


    現在我們從灞橋出發,向著驪山方向的大道走,在離驪山山腳約三四裏的地方,有一個關中一帶典型的村莊,它就是芷陽村。


    芷陽村,一個數百人的大村莊。現在我們沿著村前的石板大道走進村前大門,一座城門樓赫然立在麵前。城門高約三丈,門洞上方鑲有“西京雄鎮”石匾。門洞之上刻有各種圖案的磚雕,匠人們采用高浮雕手法,上麵人物、車輛、牲畜、花鳥等雕琢栩栩如生,一派繁榮景象,體現了關中經濟文化的發達,也展現了建築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穿過城門洞,是一條石板老街,街道兩側分布著一座座古宅,高大的門房和院牆,石刻的門框對聯,磚雕的龍門對,都昭示著古街的曆史滄桑。


    繼續沿著村中老街往前麵走,當快要到達村莊後麵的一個園子的時候,那裏有一棟在關中一帶常見的四合院,它是一個關中農家莊院,一眼看去,院牆是以石雕木雕磚雕做裝飾,其中最惹眼的是以拴馬樁、上馬石、柱碇石、石仲翁等為主的上自周秦漢唐的精美石雕件。


    這座四合院的主人姓王,最年長的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者,名叫王德興。這王德興的先祖是太原人。在《太原王氏宗譜》裏,王氏太原堂的字輩是:‘有章汝煥,式德聊昌。修禮立義,守本安常。興家成業,錫慶致祥。功昭道顯,聲遠名揚。’王德興乃太原王氏德字輩。就在王德興上一代,王氏太原堂修了新的族譜,規定的新字輩是‘儒林欣勃啟,理性有根源。英才明昌瑞,禦武欲爭先。子孫賴天賜,禮義織前賢。丕達流芳遠,顯耀福長綿。恩澤垂青簡,一統盛相延’。


    周武則天天授元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一天,灞上芷陽村王家大院一片喜氣,原來是王家三少爺王明哲的太太生了一個白胖胖的小子,爺爺為這個孫子起名為王昌齡,字少伯。


    王明哲的家庭雖然屬於一般的平民,但是由於祖上生活在文化發達的太原,後來又受京都一帶文化氣氛的熏陶,所以王家的先祖也都屬於那種民間的“書香門第”,王德興和王明哲兩代雖然以耕種為業,但是他們也頗識文墨,尤其對詩詞歌賦,不但喜歡,而且有一定的功底,平日裏也常常以吟詩作賦為樂,還常常喜歡糊弄一些條幅、橫幅,給鄉鄰寫寫對聯或者寫一些應用文書。鄉鄰們都把他們父子稱作王秀才。


    在小昌齡兩三歲的時候,爺爺開始教小昌齡讀書寫字,也教給一些詩詞歌賦。由於王德興老人特別喜歡陶淵明的詩,所以他教給孫子小昌齡許多陶淵明的詩,像《歸田園居》、《答龐參軍》、《詠荊軻》、《命子》、《雜詩四首》、《勸農》、《停雲》等等。


    其中不少詩篇小昌齡都能夠背得滾瓜爛熟。如《歸田園居》中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爺爺喜歡帶著小昌齡下地幹活,每當爺爺在地裏給莊稼拔草或者中耕,爺爺就讓小昌齡在地邊背詩,給小昌齡講一些曆史故事,其中講得最多的就是有關灞上的故事。在小昌齡幼小的心靈裏,灞上的故事就是一部厚厚的曆史教科書。


    一天,爺爺忽然想到了王勃,於是問小昌齡:


    “齡兒,你知道王勃嗎?”


    “是不是那個大詩人王勃?”


    “對呀,你怎麽知道王勃是大詩人?”


    “今天我在五爺爺家裏玩,聽五爺爺說的。”


    “能夠背王勃的詩嗎?”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爺爺笑了:“這是五爺爺教你的?”


    “五爺爺說,王勃是大詩人,他最有名的詩是《滕王閣序》,那首詩有好長,我還背不下來,上麵的詩隻是那首詩的序言。”


    “齡兒呀,《滕王閣序》是一篇文章,不過剛才你背誦的就是《滕王閣記》的序詩,這個王勃呀,他真的是世間少有的奇才,齡兒呀,你希望做王勃那樣的大詩人嗎?”


    “齡兒就是要做王勃那樣的大詩人。”


    “好,有誌氣,來,聽爺爺講一講王勃的故事。”


    王德興老人向孫子齡兒說起了王勃的故事。王德興老人告訴齡兒,王勃跟小昌齡的爺爺都是太原的本家兄弟。要說年紀,王勃比小昌齡的爺爺還小十來歲。如果按照輩份稱呼,小昌齡應該叫王勃作爺爺。隻是由於王勃在二十七歲那年,就因為在去交趾的途中渡海遇難,一代詩傑英年早逝。


    王德興老人還告訴齡兒,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稱他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仲秋,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年方十四歲的王勃上書劉右相,其中第一條就是反對討伐高麗。劉祥道看後,稱讚王勃為“神童”,並上表舉薦。王勃在麟德三年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雖然才十四歲,尚是一少年,但由於才華畢露,在那時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為“初唐四傑”。


    聽了爺爺關於王勃的故事,小昌齡聰慧的眼睛放射出理想的光芒,他決心向王勃爺爺學習,做一位揚名天下的大詩人。


    從此,小昌齡喜歡上了王勃的詩,在爺爺的指導下,廢寢忘食地讀王勃的詩。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攻讀,一本《王子安集》被他背得滾瓜爛熟。


    對小昌齡影響最大的,是王勃那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接下來,是王勃的寫景詩。《仲春郊外》、《郊興》、《春日還郊》、《對酒春園作》、《春日宴樂遊園賦韻得接字》、《長柳》、《臨江二首》、《春莊》、《春遊》、《春園》……在小昌齡看來,每一首都精彩,每一首都有無窮的魅力,小昌齡完全陶醉在王勃的詩意之中。


    在小昌齡看來,最耐人玩味的是那一首《采蓮曲》。這一首《采蓮曲》,對小昌齡未來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桂掉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今已暮,采蓮花。渠今那必盡娼家。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蓮花複蓮花,花葉何重疊。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故情無處所,新物從華滋。不借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裴回江上月。裴回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共問寒江千裏外,征客關山更幾重。”


    要知道下麵有什麽故事,請看下一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詩家夫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用戶c2e04d8cdb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用戶c2e04d8cdb1並收藏大唐詩家夫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