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雨僧)先生相貌奇古。頭頂微尖,麵色蒼黑,滿臉刮得鐵青的胡子,有學生形容他的胡子之盛,說是他兩邊臉上的胡子永遠不能一樣:剛刮了左邊,等刮右邊的時候,左邊又長出來了。他走路很快,總是提了一根很粗的黃藤手杖。這根手杖不是為了助行,而是為了矯正學生的步態。有的學生走路忽東忽西,擋在吳先生的前麵,吳先生就用手杖把他撥正。吳先生走路是筆直的,總是匆匆忙忙的。他似乎沒有逍遙閑步的時候。
吳先生是西語係的教授。他在西語係開了什麽課我不知道。他開的兩門課是外係學生都可以選讀或自由旁聽的。一門是“中西詩之比較”,一門是“紅樓夢”。
“中西詩之比較”第一課我去旁聽了。不料他講的第一首詩卻是:
一去二三裏,
煙村四五家。
樓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吳先生認為這種數字的排列是西洋詩所沒有的。我大失所望了,認為這講得未免太淺了,以後就沒有再去聽,其實講詩正應該這樣:由淺入深。數字入詩,確也算得是中國詩的一個特點。駱賓王被人稱為“算博士”。杜甫也常以數字為對,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吳先生講課這樣的“卑之勿甚高論”,說明他治學的樸實。
“紅樓夢”是很“叫座”的,聽課的學生很多,女生尤其多。我沒有去聽過,但知道一件事。他一進教室,看到有些女生站著,就馬上出門,到別的教室去搬椅子。聯大教室的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搬來搬去。吳先生以身作則,聽課的男士也急忙蜂擁出門去搬椅子。到所有女生都已坐下,吳先生才開講。吳先生講課內容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他的行動,很能體現“賈寶玉精神”。
文林街和府甬道拐角處新開了一家飯館,是幾個湖南學生集資開的,取名“瀟湘館”,掛了一個招牌。吳先生見了很生氣,上門向開館子的同學抗議:林妹妹的香閨怎麽可以作為一個飯館的名字呢!開飯館的同學尊重吳先生的感情,也很知道他的執拗的脾氣,就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加一個字,叫作“瀟湘飯館”。吳先生勉強同意了。
聽說陳寅恪先生曾說吳先生是《紅樓夢》裏的妙玉,吳先生以為知己。這個傳說未必可靠,也許是哪位同學編出來的。但編造得頗為合理,這樣的編造安在陳先生和吳先生的頭上,都很合適。
吳先生長期過著獨身生活,吃飯是“打遊擊”。他經常到文林街一家小飯館去吃牛肉麵。這家飯館隻有一間門臉,賣的也隻是牛肉麵。小飯館的老板很尊重吳先生。抗戰期間,物價飛漲,小飯館隨時要調整價目。每次漲價,都要征得吳先生同意。吳先生聽了老板說明漲價的理由,把老的價目表撤下,在一張紅紙上用毛筆正楷寫一張新的價目表貼在牆上:燉牛肉多少錢一碗,牛肉麵多少錢一碗,淨麵多少錢一碗。
抗戰勝利,三校(西南聯大是清華、北大、南開聯合起來的)複原,不知道為什麽吳先生沒有回清華(他是老清華了),我就沒有再見到吳先生。有一陣謠傳他在四川出了家,大概是因為他字“雨僧”而附會出來的。後來打聽到他輾轉在武漢大學、香港大學教書,最後落到北碚師範學院。“文化大革命”中挨鬥得很厲害。罪名之一,是他曾是“學衡派”,被魯迅罵過。這是一篇老賬了,不知道造反派怎麽翻了出來。他在挨鬥中跌斷了腿。他不能再教書,一個月隻能領五十元生活費。他花三十七塊錢雇了一個保姆,隻剩下十三塊錢,實在是難以度日,後來他回到陝西,死在老家。吳先生可以說是窮困而死。一個老教授,落得如此下場,哀哉!
吳先生是西語係的教授。他在西語係開了什麽課我不知道。他開的兩門課是外係學生都可以選讀或自由旁聽的。一門是“中西詩之比較”,一門是“紅樓夢”。
“中西詩之比較”第一課我去旁聽了。不料他講的第一首詩卻是:
一去二三裏,
煙村四五家。
樓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吳先生認為這種數字的排列是西洋詩所沒有的。我大失所望了,認為這講得未免太淺了,以後就沒有再去聽,其實講詩正應該這樣:由淺入深。數字入詩,確也算得是中國詩的一個特點。駱賓王被人稱為“算博士”。杜甫也常以數字為對,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吳先生講課這樣的“卑之勿甚高論”,說明他治學的樸實。
“紅樓夢”是很“叫座”的,聽課的學生很多,女生尤其多。我沒有去聽過,但知道一件事。他一進教室,看到有些女生站著,就馬上出門,到別的教室去搬椅子。聯大教室的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搬來搬去。吳先生以身作則,聽課的男士也急忙蜂擁出門去搬椅子。到所有女生都已坐下,吳先生才開講。吳先生講課內容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他的行動,很能體現“賈寶玉精神”。
文林街和府甬道拐角處新開了一家飯館,是幾個湖南學生集資開的,取名“瀟湘館”,掛了一個招牌。吳先生見了很生氣,上門向開館子的同學抗議:林妹妹的香閨怎麽可以作為一個飯館的名字呢!開飯館的同學尊重吳先生的感情,也很知道他的執拗的脾氣,就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加一個字,叫作“瀟湘飯館”。吳先生勉強同意了。
聽說陳寅恪先生曾說吳先生是《紅樓夢》裏的妙玉,吳先生以為知己。這個傳說未必可靠,也許是哪位同學編出來的。但編造得頗為合理,這樣的編造安在陳先生和吳先生的頭上,都很合適。
吳先生長期過著獨身生活,吃飯是“打遊擊”。他經常到文林街一家小飯館去吃牛肉麵。這家飯館隻有一間門臉,賣的也隻是牛肉麵。小飯館的老板很尊重吳先生。抗戰期間,物價飛漲,小飯館隨時要調整價目。每次漲價,都要征得吳先生同意。吳先生聽了老板說明漲價的理由,把老的價目表撤下,在一張紅紙上用毛筆正楷寫一張新的價目表貼在牆上:燉牛肉多少錢一碗,牛肉麵多少錢一碗,淨麵多少錢一碗。
抗戰勝利,三校(西南聯大是清華、北大、南開聯合起來的)複原,不知道為什麽吳先生沒有回清華(他是老清華了),我就沒有再見到吳先生。有一陣謠傳他在四川出了家,大概是因為他字“雨僧”而附會出來的。後來打聽到他輾轉在武漢大學、香港大學教書,最後落到北碚師範學院。“文化大革命”中挨鬥得很厲害。罪名之一,是他曾是“學衡派”,被魯迅罵過。這是一篇老賬了,不知道造反派怎麽翻了出來。他在挨鬥中跌斷了腿。他不能再教書,一個月隻能領五十元生活費。他花三十七塊錢雇了一個保姆,隻剩下十三塊錢,實在是難以度日,後來他回到陝西,死在老家。吳先生可以說是窮困而死。一個老教授,落得如此下場,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