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7日中央緊急指示規定:一、糾正少種高產,放荒土地的做法,凡一切可以耕種土地全部都要種莊稼。(.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二、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豬下放給生產小隊和私人喂養。三、恢複自留地,自留地不少於占有耕地的百分之五。
毛豬若下放給私人喂養,必須分給自留地,否則無法解決飼料問題。對於任何所有製上的倒退,李政委都要頑強抵抗的。省委的規定是:毛豬下放到生產隊飼養,劃給一定的飼料地,不分自留地。不分自留地,毛豬私人喂養自然無法實行。實際上恢複自留地和毛豬私養均未執行。
五月到六月,糾左達到**。五月二十六日,中央在關於夏收分配的指示中,給公共食堂開了一個大口子,規定:可以辦全體社員參加的食堂,也可以辦一部分社員參加的食堂;食堂可以是常年的,也可以是農忙的;可以農忙多辦,農閑少辦,靈活執行。食堂範圍太大的,可適當縮小。口糧應該分配到戶,分配到社員,以人定量。在公共食堂吃飯的,糧食交給食堂,節約歸個人;不在食堂吃飯的,糧食全部交給個人保管食用。
這就等於說,公共食堂可辦可不辦。中央一鬆口,全國許多地區食堂一哄而散。中央指示的關鍵之處是口糧分配到戶,隻要實行了這一條,食堂便會土崩瓦解。沒有什麽辦法比這更能克服當時的糧食危機了,中國農民生命力之頑強舉世無匹,把糧食分到戶,自留地分下去,給他們一點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他們就會創造生存的奇跡。
然而李政委不給農民們這個機會。他把中央的指示歸納為“以人定量、分配到戶、食堂吃飯、節餘自得”四句話。其解釋是:食堂要辦下去,分配的糧食由食堂保管,節餘部分也由食堂保管,不能把糧食分給個人,實際上除了“食堂吃飯”以外其它三句都成了空話。他們很清楚,糧食一分給個人,公共食堂這顆**萌芽就夭折了。
地委書記曾笳在向各縣傳達省委的四句話時,作了不同的解釋,他在電話會議上“歪曲省委的指示”說:“糧食一定要分到戶,糧食分到戶,也就免了‘節約歸已’的麻煩,把糧食分到戶,除了他吃的自然還是他的。”至於糧食分到戶,社員會不會把糧食交到食堂去搭夥,他含糊其辭地說:“反正我都講了,我的責任盡了。”他能說什麽呢?省委已經明確規定,食堂必須辦下去。
曾笳為了地委要給李政委一個交待所作的檢討,實在是極不嚴肅。妻子宋立華問他檢討什麽,他說“我檢討嘴巴不好”。實際上他嘴巴繼續不好,公開發牢騷說:“紅光公社的鄭功瑤,倒黴就倒黴在這小女子身上。我們說了幾句老實話,鄭功瑤在那裏講了幾句假話,結果是我們挨批評,郫縣就是不老實。”
李政委是不會輕易放過曾笳的。1959年初,宋文彬就告訴曾笳:“省委的意思,要你下放勞動,並且是以普通社員的身分參加勞動。”曾說:”好,我就喜歡勞動。”當了幾天社員,第二次鄭州會議精神下來,宋文彬就把他叫回來,要他下去抓個糾正共產風的試點,這正合他的口味,選了廣漢縣北外公社的一個生產隊蹲點。
蹲點的三中隊就在北門外,一出城就看見一群群的農民在葫豆田裏摘,準確地說是搶葫豆。他楞了,二月間葫豆還沒“飽米”啊,現在摘太可惜了嘛。馬上找幹部社員開會了解,大家說,現在以管理區為基本核算單位,莊稼收了統一分配,哪個中隊缺吃的,就到有吃的隊上去調,現在隊隊都缺糧,隊隊都怕自已吃虧,所以葫豆還沒熟都去搶,“你不搶人家要搶,哪個搶到該哪個,反正都是大家的。”葫豆搶完了,地卻沒人去犁,其它春耕工作也丟在那裏,道理是一樣:大家的活大家做,你不做我也不做,哪個又願意給“大家”做呢?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不優越性暴露無遺,曾笳就要在這個問題上下手。先拿最能體現優越性的“吃飯不要錢”開刀。那時候有一幅到處引用的對聯說:“自從盤古開天地哪見吃飯不要錢?
而今人民掌乾坤從此生產不靠天!”
紅光公社“富裕農民”範克成也曾在家門口貼了一幅對聯:“吃飯不要錢有何趣味,做事要長遠無過樂觀”。
這位預言家的話很快就兌現了。
多吃了糧食不說,還吃壞了品德,幹活路一群一夥打打鬧鬧,鋤頭變成了板凳拐杖,間或高高舉起,自由落下。隊上有三戶廣漢縣城人,公社化後下放當農民,飯一吃就到街上坐茶館,根本不出工。曾笳一天到城裏剪頭,見隊上一個進城擔糞的小夥子躺在理發攤的長凳上睡覺,他剪完了頭,小夥子還躺在那兒。他問:“你一天擔幾挑?”“一挑。”“你能夠擔幾挑?”“八挑。”“為啥隻擔一挑?”“吃飯不要錢,按月發工資,挑那麽多做啥?”
曾笳第一著,取消“吃飯不要錢,按月發工資”,社員出工評工記分,按工分決定吃糧標準和工資標準,不勞動者不得食,不得錢。一下子出工問題就解決了。
第二著,劃小基本核算單位。中央規定基本核算單位下放到原高級社,省委規定下放到管理區。曾笳蹲點的三中隊一百一十一戶人家,相當於原高級社。曾笳按中央的辦,把基本核算單位定在中隊。結果還是不行,全隊一百多戶人家,三五戶一個居住點,生產隊長派工“哨子吹爛,腳杆跑斷”,社員出工象鴨子翻田坎一窩蜂,生產效率極低。實踐證明,不僅省裏的規定行不通,中央的規定也行不通。
四月全縣萬人算賬大會上,曾笳向基層幹部和社員代表提出一個問題:以原先的小社(初級社)為核算單位如何?
回答他的是大喜過望的一片歡呼:“這樣幹我們保證把生產搞好!”
“累死都情願!”
“早就該這樣幹了!”
曾笳和縣委幹部研究決定,先以生產落後,缺糧嚴重的向陽公社搞試點,把核算單位下放到原初級社。他向宋文彬匯報說,這是群眾的要求,宋文彬同意試一試。
以過去的初級社為核算單位,必須把現在的生產隊劃小,但這樣一來,就成了公社、管理區、生產隊、生產小隊的四級核算,和中央規定的“三級核算,隊為基礎”的原則不符。曾笳提出,把生產隊一級取消,把管理區劃小,搞成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三級,實際上就是大躍進收場後不得不實行的那種體製。
第三著,“搞垮”公共食堂。他蹲點的中隊,四百多人全在一個食堂吃飯,住得遠的吃一頓飯來回跑十多裏,老年人一日兩餐走路都困難,遇到雨天更慘。曾笳和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三個月時間隻吃過一次肉,肉端出來,幾百隻土碗在地上擺開,幾百雙電筒似的眼睛盯著飲事員的瓢兒,男人們的喉結在滾動,女人們緊緊地抓住孩子,生怕他們會撲過去,這碗少了,那碗多了,添過去,勻過來……曾笳看著表,整整分了兩個半小時!
過去一家一戶的小鍋小灶,多半用穀草麥草樹枝樹葉做燃料,現在幾百人的大鍋大灶,非燒柴燒煤不可,川西壩子不出煤,外地運來的太貴買不起,隻有砍樹子。樹子砍光了砍竹子,竹子砍光拆房子,燒農具,曾笳決定給這個怪物動動手術。先把全中隊一百多戶人家劃成五個小隊,每隊二十多戶,把土地、耕牛、農具、包工包產的權力全部下放到小隊,食堂也就順理成章地分成五個。
讓它存在也是迫不得已,實際上他迫不及待想把這顆“萌芽”掐掉。他到處高談闊論:“蘇聯的集體農莊還是各吃各的嘛。我看到**也不會有公共食堂”,“還是一家一戶吃有計劃”。地委撥給縣上的救濟糧,他決定直接分到戶,理由是:“分到食堂幾天就吃光了,分到戶還可以多吃幾天”,以人定量,分配到戶的中央指示一下來,他不理睬省委的解釋,要求全公社將小春糧食分配到戶,食堂名存實亡。
第四著,下放毛豬,分自留地。公社化以後,社員毛豬全部入社,不準社員私人養豬,曾笳見集體養豬場的豬瘦得站都站不起來,心痛地對幹部說,公社化前全區毛豬每月增加十萬頭,公社化以後每月減少八萬頭,隻有把毛豬下放給社員才是出路。中央下達毛豬飼養“公私並舉”的方針後,他說,要放就放到底,將集體養豬場解散,毛豬全部下放給私人喂養,並分給養豬戶自留地。
既然大氣候是糾左,對深惡痛絕的萬斤田他自然不會放過。他指著縣人委試驗田立的萬斤田牌子:“吹那麽大的牛幹什麽?自欺欺人嘛,取掉!”**的黨內通信一到,他更是樂不可支,公社的包產指標已按二千到二千五百斤落實到每一塊田,他下令降到“包產六百,爭取一千”。栽秧的時候,省、地的密植命令如十二道金牌,他對社隊幹部說,搞兩塊密的,其它按老辦法栽。有人擔心縣上追究,他說:“不管他們的,就按我們說的辦”。聽說**的秘書田家英在新繁大豐公社栽七八寸見方的秧子,他歎道:“田家英真把農民的心意摸到了!”
曾笳順應民意,雷厲風行地糾“左”,早就激怒了李政委。所以,反右傾運動一開始,就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成為“反黨集團”的頭頭。
毛豬若下放給私人喂養,必須分給自留地,否則無法解決飼料問題。對於任何所有製上的倒退,李政委都要頑強抵抗的。省委的規定是:毛豬下放到生產隊飼養,劃給一定的飼料地,不分自留地。不分自留地,毛豬私人喂養自然無法實行。實際上恢複自留地和毛豬私養均未執行。
五月到六月,糾左達到**。五月二十六日,中央在關於夏收分配的指示中,給公共食堂開了一個大口子,規定:可以辦全體社員參加的食堂,也可以辦一部分社員參加的食堂;食堂可以是常年的,也可以是農忙的;可以農忙多辦,農閑少辦,靈活執行。食堂範圍太大的,可適當縮小。口糧應該分配到戶,分配到社員,以人定量。在公共食堂吃飯的,糧食交給食堂,節約歸個人;不在食堂吃飯的,糧食全部交給個人保管食用。
這就等於說,公共食堂可辦可不辦。中央一鬆口,全國許多地區食堂一哄而散。中央指示的關鍵之處是口糧分配到戶,隻要實行了這一條,食堂便會土崩瓦解。沒有什麽辦法比這更能克服當時的糧食危機了,中國農民生命力之頑強舉世無匹,把糧食分到戶,自留地分下去,給他們一點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他們就會創造生存的奇跡。
然而李政委不給農民們這個機會。他把中央的指示歸納為“以人定量、分配到戶、食堂吃飯、節餘自得”四句話。其解釋是:食堂要辦下去,分配的糧食由食堂保管,節餘部分也由食堂保管,不能把糧食分給個人,實際上除了“食堂吃飯”以外其它三句都成了空話。他們很清楚,糧食一分給個人,公共食堂這顆**萌芽就夭折了。
地委書記曾笳在向各縣傳達省委的四句話時,作了不同的解釋,他在電話會議上“歪曲省委的指示”說:“糧食一定要分到戶,糧食分到戶,也就免了‘節約歸已’的麻煩,把糧食分到戶,除了他吃的自然還是他的。”至於糧食分到戶,社員會不會把糧食交到食堂去搭夥,他含糊其辭地說:“反正我都講了,我的責任盡了。”他能說什麽呢?省委已經明確規定,食堂必須辦下去。
曾笳為了地委要給李政委一個交待所作的檢討,實在是極不嚴肅。妻子宋立華問他檢討什麽,他說“我檢討嘴巴不好”。實際上他嘴巴繼續不好,公開發牢騷說:“紅光公社的鄭功瑤,倒黴就倒黴在這小女子身上。我們說了幾句老實話,鄭功瑤在那裏講了幾句假話,結果是我們挨批評,郫縣就是不老實。”
李政委是不會輕易放過曾笳的。1959年初,宋文彬就告訴曾笳:“省委的意思,要你下放勞動,並且是以普通社員的身分參加勞動。”曾說:”好,我就喜歡勞動。”當了幾天社員,第二次鄭州會議精神下來,宋文彬就把他叫回來,要他下去抓個糾正共產風的試點,這正合他的口味,選了廣漢縣北外公社的一個生產隊蹲點。
蹲點的三中隊就在北門外,一出城就看見一群群的農民在葫豆田裏摘,準確地說是搶葫豆。他楞了,二月間葫豆還沒“飽米”啊,現在摘太可惜了嘛。馬上找幹部社員開會了解,大家說,現在以管理區為基本核算單位,莊稼收了統一分配,哪個中隊缺吃的,就到有吃的隊上去調,現在隊隊都缺糧,隊隊都怕自已吃虧,所以葫豆還沒熟都去搶,“你不搶人家要搶,哪個搶到該哪個,反正都是大家的。”葫豆搶完了,地卻沒人去犁,其它春耕工作也丟在那裏,道理是一樣:大家的活大家做,你不做我也不做,哪個又願意給“大家”做呢?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不優越性暴露無遺,曾笳就要在這個問題上下手。先拿最能體現優越性的“吃飯不要錢”開刀。那時候有一幅到處引用的對聯說:“自從盤古開天地哪見吃飯不要錢?
而今人民掌乾坤從此生產不靠天!”
紅光公社“富裕農民”範克成也曾在家門口貼了一幅對聯:“吃飯不要錢有何趣味,做事要長遠無過樂觀”。
這位預言家的話很快就兌現了。
多吃了糧食不說,還吃壞了品德,幹活路一群一夥打打鬧鬧,鋤頭變成了板凳拐杖,間或高高舉起,自由落下。隊上有三戶廣漢縣城人,公社化後下放當農民,飯一吃就到街上坐茶館,根本不出工。曾笳一天到城裏剪頭,見隊上一個進城擔糞的小夥子躺在理發攤的長凳上睡覺,他剪完了頭,小夥子還躺在那兒。他問:“你一天擔幾挑?”“一挑。”“你能夠擔幾挑?”“八挑。”“為啥隻擔一挑?”“吃飯不要錢,按月發工資,挑那麽多做啥?”
曾笳第一著,取消“吃飯不要錢,按月發工資”,社員出工評工記分,按工分決定吃糧標準和工資標準,不勞動者不得食,不得錢。一下子出工問題就解決了。
第二著,劃小基本核算單位。中央規定基本核算單位下放到原高級社,省委規定下放到管理區。曾笳蹲點的三中隊一百一十一戶人家,相當於原高級社。曾笳按中央的辦,把基本核算單位定在中隊。結果還是不行,全隊一百多戶人家,三五戶一個居住點,生產隊長派工“哨子吹爛,腳杆跑斷”,社員出工象鴨子翻田坎一窩蜂,生產效率極低。實踐證明,不僅省裏的規定行不通,中央的規定也行不通。
四月全縣萬人算賬大會上,曾笳向基層幹部和社員代表提出一個問題:以原先的小社(初級社)為核算單位如何?
回答他的是大喜過望的一片歡呼:“這樣幹我們保證把生產搞好!”
“累死都情願!”
“早就該這樣幹了!”
曾笳和縣委幹部研究決定,先以生產落後,缺糧嚴重的向陽公社搞試點,把核算單位下放到原初級社。他向宋文彬匯報說,這是群眾的要求,宋文彬同意試一試。
以過去的初級社為核算單位,必須把現在的生產隊劃小,但這樣一來,就成了公社、管理區、生產隊、生產小隊的四級核算,和中央規定的“三級核算,隊為基礎”的原則不符。曾笳提出,把生產隊一級取消,把管理區劃小,搞成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三級,實際上就是大躍進收場後不得不實行的那種體製。
第三著,“搞垮”公共食堂。他蹲點的中隊,四百多人全在一個食堂吃飯,住得遠的吃一頓飯來回跑十多裏,老年人一日兩餐走路都困難,遇到雨天更慘。曾笳和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三個月時間隻吃過一次肉,肉端出來,幾百隻土碗在地上擺開,幾百雙電筒似的眼睛盯著飲事員的瓢兒,男人們的喉結在滾動,女人們緊緊地抓住孩子,生怕他們會撲過去,這碗少了,那碗多了,添過去,勻過來……曾笳看著表,整整分了兩個半小時!
過去一家一戶的小鍋小灶,多半用穀草麥草樹枝樹葉做燃料,現在幾百人的大鍋大灶,非燒柴燒煤不可,川西壩子不出煤,外地運來的太貴買不起,隻有砍樹子。樹子砍光了砍竹子,竹子砍光拆房子,燒農具,曾笳決定給這個怪物動動手術。先把全中隊一百多戶人家劃成五個小隊,每隊二十多戶,把土地、耕牛、農具、包工包產的權力全部下放到小隊,食堂也就順理成章地分成五個。
讓它存在也是迫不得已,實際上他迫不及待想把這顆“萌芽”掐掉。他到處高談闊論:“蘇聯的集體農莊還是各吃各的嘛。我看到**也不會有公共食堂”,“還是一家一戶吃有計劃”。地委撥給縣上的救濟糧,他決定直接分到戶,理由是:“分到食堂幾天就吃光了,分到戶還可以多吃幾天”,以人定量,分配到戶的中央指示一下來,他不理睬省委的解釋,要求全公社將小春糧食分配到戶,食堂名存實亡。
第四著,下放毛豬,分自留地。公社化以後,社員毛豬全部入社,不準社員私人養豬,曾笳見集體養豬場的豬瘦得站都站不起來,心痛地對幹部說,公社化前全區毛豬每月增加十萬頭,公社化以後每月減少八萬頭,隻有把毛豬下放給社員才是出路。中央下達毛豬飼養“公私並舉”的方針後,他說,要放就放到底,將集體養豬場解散,毛豬全部下放給私人喂養,並分給養豬戶自留地。
既然大氣候是糾左,對深惡痛絕的萬斤田他自然不會放過。他指著縣人委試驗田立的萬斤田牌子:“吹那麽大的牛幹什麽?自欺欺人嘛,取掉!”**的黨內通信一到,他更是樂不可支,公社的包產指標已按二千到二千五百斤落實到每一塊田,他下令降到“包產六百,爭取一千”。栽秧的時候,省、地的密植命令如十二道金牌,他對社隊幹部說,搞兩塊密的,其它按老辦法栽。有人擔心縣上追究,他說:“不管他們的,就按我們說的辦”。聽說**的秘書田家英在新繁大豐公社栽七八寸見方的秧子,他歎道:“田家英真把農民的心意摸到了!”
曾笳順應民意,雷厲風行地糾“左”,早就激怒了李政委。所以,反右傾運動一開始,就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成為“反黨集團”的頭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