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帝兩次親征, 太子兩次監國, 每一次都持續近兩年時間, “太子監國, 國無廢事”這是無論親東宮的屬臣, 還是漢王等政敵的一致評價。


    這個瘸子太子是有真本事的。


    在他監國期間,大明擔負著南北兩場戰爭的壓力, 南邊是交趾, 北方是瓦剌部落, 雙線作戰,這是洪武朝高祖皇帝都不敢做的事情,因為單是一場戰爭, 就能消耗一個國家至少五年的積累。


    軍隊要吃飯, 要兵器彈藥衣服撫恤金等等, 打仗就是燒錢,何況大明是一隻蠟燭兩頭燒。


    除了戰爭,大明幾項大的開支還有疏通京杭大運河、鄭和下西洋。


    當然, 還有遷都, 修建新的都城和皇宮。


    這幾樁大事,放在任何一個朝代, 隻需做一件,就足夠青史留名, 是個有能力的君主了。


    可是在永樂朝,一口氣全幹了,一般的君王才會選擇, 永樂帝表示老子全都要。


    永樂帝拍板指明前進方向,就拍拍屁股北上親征,當甩手掌櫃去了,幾乎全靠太子將這些幾項國之大計至上而下推行下去。


    這些都需要錢啊,可是又不能隨便加稅,太子隻得大搞經濟建設,把蛋糕做大,才能勉強填補這幾項就像金錢粉碎機似的大工程的虧空。


    永樂帝隻管花錢,太子管著掙錢,太子壓力大啊,都瘦了(瘦了二兩)。


    不過,太子無怨無悔,壓力大沒什麽,瘦了二兩也沒什麽,能夠為父皇分憂,證明太子的價值就足夠了。


    就連漢王要詆毀太子,也不會沒有眼色的說太子無能、監國玩忽職守之類的瞎話,總是找一些貪戀女色、結交子臣、收買人心、喜歡開設文會詩會,聽信奉承話之類的借口,從來不會質疑太子的治國能力。


    然而太子也沒有想到,他兢兢業業的工作,得到的不是欣賞,而是猜忌。


    太子也是倒黴,第一次監國都沒這樣的,那時候永樂帝身強體壯,朝廷自在他掌握之中。


    但是第二次監國,朝鮮嬪妃居然敢用蘑菇粉毒害永樂帝,皇帝在最興奮的時候,覺得自己腦子快要炸裂了,九死一生後,身體衰弱,遭遇身邊的人的背叛,解縉又火上澆油,來個“無人臣禮”,目無君王,永樂帝不禁懷疑太子在監國期間,掌控了朝廷,將他這帝王架空了。


    皇權至上,獨一無二。所有的皇帝對害怕失去皇權的恐懼,都遠遠超過失去兒子的恐懼。


    兒孫可以有好多個,甚至可以再生。但一旦失去皇權,皇帝將一無所有。


    永樂帝把解縉還有其他在東宮兼職的屬官下了詔獄,就是想立威,告訴群臣,誰是才是真正的大boss,誰是打工的,他雖老了,身體也弱了,但他是唯一的君王,他還能把控住朝政。


    太子冤啊,他根本沒有取而代之心,他一個瘸子,朝中武將大多支持漢王,他沒有兵,身邊一群文臣,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太子難道靠三百斤的脂肪去逼宮嗎?


    他隻想慢慢熬到永樂帝衰老,順順利利登基。


    永樂帝:不,你想。


    太子一旦開口為東宮屬臣求情,就是坐實了他對永樂帝的決定存在異議。


    太子作為儲君,步調必須和皇帝保持一致。以此表示:我是你的傀儡,我服從你的一切安排,我沒有任何取而代之的想法。


    永樂帝要關,太子要放人,就是反抗永樂帝的安排,就是不服皇帝的權威,就是想造反,取而代之!


    如此一來,太子被廢,詔獄裏那些忠心耿耿、不肯攀咬太子一個字的東宮屬臣們也要被砍頭,朝中大清洗,權力的遊戲結束,大家全部玩完。


    所以太子沒得辦法,任憑別人罵他冷血無情,天生涼薄,也不敢說一個字。


    他不求皇帝,詔獄這些人還有可能活下去。


    他隻要一張口,詔獄的大臣全部團滅。


    我忍!


    王八為什麽能活那麽久?能忍。


    隻要我不出錯,父皇就會放下猜疑,我就不會被廢。


    一直以來,太子就是這麽想的,靠著千年王八萬年龜的信念,支撐他唾麵自幹,熬過艱難時期。


    但是,舊的問題還沒解決,新的問題又來了。


    就是永樂帝除了廢和不廢之外,還有第三個選擇:把皇太孫朱瞻基推舉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永樂帝沒有要紀綱去平息外頭廢太子、改為皇太孫繼承皇位的“謠言”,其因有二。


    其一這個誅心的謠言會給太子更大的壓力和危機感,讓太子好好反省自己的“錯誤”,乖乖當儲君,不要有取而代之的念頭。


    其二永樂帝真的有這個考慮,用皇太孫取代太子。


    為此,永樂帝還去了一趟孝陵,拜祭父親高祖皇帝。


    看著父親的畫像,永樂帝感歎道:“父親,以前懿文太子暴病而亡,當時皇長孫朱允炆隻有十四歲。那時候二哥秦王,三哥晉王都已經去世,我在兄弟們中成了老大,我自持為大明守護邊關多年,治理燕地有功,弟弟們都不如我。按照皇明祖訓的繼承規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我為長,又最有才能,皇長孫朱允炆是側妃庶出、唯一的嫡孫朱允熥相傳難產時憋壞了腦子,是個半癡傻之


    人,父皇又年邁,要新立儲君,八成會選我。”


    永樂帝自嘲一笑,“所以,那時候我帶著妻兒來京城奔喪,內心是有小歡喜的,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父皇立了弱小的朱允炆為國儲,封他為皇太孫,還把我的四個孩子扣在京城為人質,當時……以及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能理解父親的做法,覺得父親老糊塗了。真是可笑啊,等我身處父皇的位置,大病一場,身體急轉直下,漸漸力不從心,我終於懂了父親當時的選擇。”


    屁股決定腦袋,永樂帝曾經恨父親“有眼無珠”,立一個毫無政治經驗的黃口小兒為國儲,覺得父親犯了大錯,簡直不可理喻。


    現在他坐到這個位置,他深深理解父親的做法,如果換成是他,他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還有什麽比一個懂事聽話、從小手把手教他、朝中沒有任何勢力、沒有黨羽、一切都依靠皇帝安排的大孫子當儲君更有安全的決定呢?


    皇太孫是個對皇位沒有任何威脅的儲君。


    太子則相反。


    何況太子的弱點很明顯,肥胖、腿瘸、體弱,恐怕不是個有壽的,太醫也說過,消渴症惡化到了雙足病變畸形的地步,很難再活過十年。


    或許太子會走在我之前呢?肉爛在鍋裏頭,到時候第一順序繼承人還是皇太孫朱瞻基。


    既然如此,提前幾年讓皇太孫多多曆練,培養政治經驗,將來繼承皇位時手段熟練,豈不是更好?


    於是乎,永樂帝有了易儲的念頭,這個念頭就像心魔,揮之不去,在腦子裏越滾越大。


    胡善圍聽紀綱說永樂帝沒有壓製外頭易儲的謠言,心下一涼,猜出了大概。


    她是親身經曆過高祖皇帝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時心路曆程的舊人,後宮裏頭無新事,大明王朝已經開始新一輪的輪回。


    胡善圍歎道:“現在輪到皇太孫備受煎熬了。”


    原本朱瞻基在昆明長大,和東宮不親近,現在外頭謠言滿天飛,和東宮的關係就越發疏遠了。


    朱瞻基並無奪儲之意,但是挨不住東宮的猜疑啊!


    祖父懷疑兒子,兒子懷疑孫子,祖父用孫子牽製兒子,孫子就像肉夾饃似的夾在中間,裏外不是人,偏向誰都是錯。


    紀綱淡淡道:“天家就是這樣,互相折騰,互相折磨,享受人世間最大的富貴,也受著人世間最虐心的折磨,挺公平的。”


    朱瞻基沒有想到事態會發展到這個地步,他頓時心生惶恐,父親活的好好的,且兩次監國有功,他若奪了父親的儲位,豈不是大不孝?


    如果廢了父親的太子之位,他會落下千古罵名,別人隻會說父親是因他而廢,才不會說是皇爺爺的緣故呢。


    對此,朱瞻基束手無策,他比太子還被動,除了煎熬,什麽都做不了。


    朱瞻基依然每天都去東宮晨昏定省,給太子和太子妃請安。


    身為排名第二的儲君,朱瞻基每次請安身邊都跟著皇太孫宮詹事院一套隨從班子,太子東宮詹事府也有一套班子,父子見麵,這兩套班子分左右站立,形成對持之勢,氣氛緊張。


    在氛圍下,十幾雙眼睛看著,朱瞻基將所有情緒壓在心底,上前行禮,“父親今日身體可好。”


    太子:“孤很好,你去看看你母親吧。”


    每天的對話似乎和往常一樣,但是父子兩個都明白,有些東西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太子在重壓之下,對這個長子的心情是越來越複雜了。


    後院皇太孫宮的屬官不得入,故,朱瞻基和太子妃問安的時候,沒有在太子麵前那麽拘謹。


    對於太子妃而言,丈夫當皇帝,她是皇後;兒子當皇帝,她是太後,無論如何,她的地位都牢固的很。


    可是正因為如此,太子妃在太子和皇太孫麵前也裏外不是人,夾在中間,太子和太孫明明都是她最親的親人,可是這兩人好像從心理上都疏遠了她。


    因為,他們都覺得她好像更偏向對方一些。


    皇太孫:她想要皇後勝過當太後,皇後母儀天下,是天下所有女人的夢想。


    太子:她想當太後勝過當皇後。皇後頭上還有太後呢,太後才是真正後宮之主。


    備受煎熬的何止是皇太孫,太子妃張氏也是左右為難,偏偏她什麽都不能說,說什麽都是錯,隻能像太子、皇太孫一樣保持沉默。


    “給母親請安。”


    太子妃朝著朱瞻基招招手,“過來坐,你最近好像又瘦了。”


    是的,由於易儲風波,朱瞻基的體型從大碗寬麵變成了小碗拉麵,越發細長了,顴骨凸起,尖細的下巴像是一把匕/首戳在脖子中間,畢竟是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頭一個兒子,太子妃很是心疼長子變成這樣,她如今夾在中間,她很理解長子的苦楚。


    從有記憶開始,朱瞻基就沒有在母親懷裏撒過嬌或者落過淚,不過此時相似的境遇,讓他和太子妃心有靈犀一點通,說道:“母親最近清減了許多,要縱使沒什麽胃口,也要努力加餐飯啊。”


    意思是要忍,要穩住,現在全家壓力都大,千萬要穩住,莫要自亂陣腳。


    太子妃聽懂了兒子的話,她拍著兒子的手,“知道了,你也要注意身體。”


    朱瞻基想多和母親溝通幾句,但是在這個特殊時期,他若在母親這裏逗留時間太長,太子恐怕會不高興,懷疑母親,反而會給母親帶來麻煩。


    於是朱瞻基問安之後匆匆告辭,太子妃曉得兒子為難,擺擺手,“你去忙吧。”


    皇室氣氛緊張,連除夕夜都死氣沉沉。


    就這樣,大明在易儲風波中迎來了永樂十三年。


    正月十六,最長的假期過完了,朝廷開始上班,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向永樂帝匯報工作:


    “……過年期間,詔獄裏宗人府經曆高得抃、中允李貫、參讚王汝玉、翰林院編修朱紘、以及蕭引五人病死在獄中。”


    這五人自然都是擁護太子的官員。


    永樂帝聽了,沉默一會,問:“解縉還活著嗎?”


    紀綱一愣,說道:“還……活著。”


    永樂帝聽了,什麽都沒有說,要紀綱退下。


    皇上是什麽意思?紀綱揣摩著永樂帝的想法,驀地,腦子一亮:解縉還活著,就是問為什麽解縉還沒死啊!


    報仇的機會終於來了!


    紀綱回到詔獄,在戶外擺了一桌酒席,把解縉叫出來,說請他喝酒。


    詔獄夥食差,否則五個大臣不會那麽快就病死。解縉看到美酒美食,要是不吃,好像他心虛似的。


    索性坐下來就倒酒吃喝。


    解縉喝了半壇子酒,不勝酒力,醉倒在地,正月裏寒風刺骨,還飄起了大雪,人體在低溫下會喪失對外界溫度的感知,會覺得熱,脫了衣服往雪堆裏鑽。


    解縉也是如此,大雪下了一天一夜,把解縉全身都蓋起來了,隻有一個人形的雪堆。


    次日,太陽出來,紀綱抹去人形雪堆上的浮雪。


    那裏還有什麽解縉?都成了解凍了!


    作者有話要說:  後宮無新事,命運開始第二輪循環了。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衢縉 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嘟嘟囔囔 20瓶;四書五經、飆膘的小白羊、長歌當舞、不想工作呀、這樣啊、mia 10瓶;七弦、揚帆遠航、yuki 5瓶;亭亭淨植 4瓶;小莫 3瓶;酒窩 2瓶;深林一樹精、顧引樓、青玄朱白粥19、子竹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胡善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暮蘭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暮蘭舟並收藏胡善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