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二年的第一場雪降臨大明後宮時, 馬皇後生產。
在失去了母親和弟弟之後添丁家口, 對建文帝而言是莫大的安慰, 建文帝難得罷朝一日, 陪在產房外麵, 自打馬皇後見紅發動,建文帝就開始齋戒, 後宮忌生殺葷腥, 大門懸起了弓箭等物, 等待皇嗣誕生。
瑞雪兆豐年,建文帝覺得這個孩子會給大明帶來好運。
馬皇後不負眾望,生下一個皇子, 加上之前的太子, 有兩個兒子傍身的她, 地位如以前的馬皇後一樣鞏固,無人能撼動了。
建文帝抱著新生兒,感受著小嬰兒特有的生機, 加上最近改革推行的順風順水, 他覺得自己即將否極泰來,要轉運了。
減去江南田稅後, 建文帝得到了江南地主們的擁護,而其他地區百姓那些反對之音, 被手下官員刻意屏蔽掉了——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到當年錦衣衛的好處了,錦衣衛在的時候,高祖皇帝對民間輿論了如指掌, 是他的耳朵和眼睛。
沒有了錦衣衛,又沒有成立其他特務組織,官員為迎合新君,斷開了言路,建文帝聽不到反對的呼聲,自以為做對了,實際上自己已經成為聾子和瞎子。
建文帝知道減了稅,就能藏富於民,讓百姓受益,他的支持率就會提高,其實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江南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但是土地兼並同樣嚴重,種地的大多是佃農,土地所有權掌握在江南大地主手中,而朝廷官員很多都是大地主家庭出身,包括方孝孺家族,家族的土地龐大,騎馬去收租子,收一個月都收不完,所以無論減稅還是削掉戶部戶籍門檻,容許南人官員入職戶部,到頭來,都是便宜了南人官員,普通老百姓並沒有得到多少實際利益。
南人官場、錢場兩得益,當然全力支持這兩項改革,建文帝聽到的皆是歡呼聲和叫好聲,大多數人保持沉默,或者呼聲被官員壓下去。
但是不管怎麽說,建文二年年末和次年年初,建文帝都在新生兒的誕生、改革的歡呼聲、還有北伐軍接連取得大捷的喜報中度過,一切都來的太順了,他越發相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
北伐軍元帥盛庸再次主動出擊,取得了東昌大捷,燕軍大敗,燕王差一點點就被活捉了,幸虧手下大將張玉勇猛,衝進敵陣,把燕王救出來,自己卻戰死。
捷報傳來,建文帝大喜,特將捷報祭告太廟,說給祖先們知道。
可是太廟的祭品都還新鮮時,燕王朱棣再次召開誓師大會,效仿當年曹操斷發,當場脫下袍服焚燒,立下誓言,燕軍士氣大勝,迅速反擊,和盛庸二十萬南軍開戰,雙方各有勝負。
這一次燕王朱棣比盛庸更無恥更不要臉手段更騷了,每一次進攻,燕王朱棣都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且身邊都跟著一群士兵敲鑼打鼓吹著號角,大呼“燕王在此!”,以及建文帝那句著名的“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每一次撤退,燕王也是要士兵們先走,他留下來斷後,照例是鑼鼓喧天,高呼“我爹是高祖皇帝”,以及那句“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燕王已經把這句話當成了免死金牌,他明明曉得是要他死,不要活捉的意思,卻故意曲解,要南軍們以為建文帝的旨意是不要殺他,殺他就是抗旨不尊,就要殺頭。
不僅如此,燕王每一次衝鋒陷陣,或者斷後壓陣,保護燕軍撤退,都會大張旗鼓播放這種鬼畜般的bgm(背景音樂),並進行洗腦循環,讓所有南軍都知道他在這裏:我在這裏,你們不敢打我,隻有我打你,你們不能還手,還手就是抗旨,要殺頭的。
為了打仗,燕王徹底不要這張老臉了,就像九七版《天龍八部》裏黃日華飾演的丐幫幫主喬峰,每一次出場就像扛著一個音箱,播放著喬峰專屬bgm,在他的bgm裏,沒有人能夠打敗他。
燕王也是一樣的,和盛庸軍隊幾次交鋒,他一出場,號角先行,伴隨“我爹是高祖皇帝”、”燕王在此”以及“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就像後現代養生搖滾加饒舌說唱,無論燕王如何在南軍陣營反複衝殺,都沒有南軍敢當場還手!
最誇張的一次,是燕王帶著他的bgm隊伍去前方偵查敵情——是的,燕王自從發現這塊護身符挺管用之後,幹脆一人包攬了所有危險的活計,從偵查到衝鋒,到斷後,都是他親力親為。
結果燕王在偵查中太累,睡著了,醒來的時候,他和十幾個專門演奏bgm的儀仗兵被盛庸十幾萬南軍給包圍了。
燕王不愧為是高祖皇帝的兒子,不慌不忙大手一揮,bgm響起來,居然就這樣大搖大擺的穿過十幾萬南軍的包圍圈!
無人敢動燕王,別說暗箭了,就連屁都不敢放,就怕背負“抗旨”殺頭的罪名。
建文帝自扇耳光:我咋就管不住這張嘴呢?
可見說人話是多麽重要。普通人很難理解官方語言。五百年後某黨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還有某國總統大選,擁有地方支援中央獨特發型的總統候選人提出“讓某國再次偉大”的競選口號,都是靠著言簡意賅的人話贏得支持。
盛庸快要當氣得吐血。作為主帥,他當然也知道“勿使朕有殺叔之名”的真實意思,可是這個隱藏意圖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當著眾人的麵,盛庸也不敢公開命令朝著燕王放箭啊!
燕王安然無恙回去之後,越發有恃無恐,兩軍交戰,燕王所到之地,南軍偃旗息鼓,不敢動他,知道他離開,才敢端起刀槍和其他燕軍拚殺。
盛庸去年使出在濟南城懸掛“高祖皇帝神牌”的騷操作,逼得燕王不敢朝著親爹的牌位開炮,隻得撤退,以毒攻毒,以騷克騷。
萬萬沒有想到,燕王在騷操作方麵更加沒有底線,靠著bgm這一招反敗為勝,贏得了夾河大捷,盛庸大敗,隻得退兵到了德州。
南軍損失慘重,剛剛大勝的喜悅兜頭澆了一盆涼水。朝廷從狂歡急轉直下,變成了恐慌,為了平息眾怒,建文帝隻得再次罷免了兵部尚書齊泰和翰林侍講黃子澄——因為是這兩個人推薦了盛庸為主帥。
不過,兩人明麵上是罷官了,實際上是離開京城,拿著建文帝的旨意到處募兵和召集糧草去了。
是的,建文帝這次想給盛庸補充一些兵力,讓南軍盡快反攻,取得勝利,但是他發現經過耿炳文、李景隆、盛庸三個主帥連連丟兵之後,他手上已經沒有現成可用的軍隊來支援南軍了。
黃子澄和齊泰一走,京城的顧命大臣就隻剩下方孝孺等人,其中以方孝孺最得聖寵,方孝孺建議建文帝:“如今黃大人和齊尚書去募兵,北方戰勢緊張,不能等米下鍋啊,不如先停戰和談,用緩兵之計。”
建文帝也有此意,以前兵力占據絕對優勢都輸得一塌糊塗,現在兵力銳減,還怎麽打?幹脆和談吧!
誰知建文帝還沒選出使者,燕王的使者就已經到了京城,大張旗鼓的宣揚說燕王要和談!
燕王真是老奸巨猾,他要站在道德的居高點,為將來登基做準備,製造輿論攻勢。
燕王使者聲稱,燕王隻是清君側,絕無謀反之心,隻要交出毀了祖製的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燕王就退兵。
見麵燕王使者的漫天要價,建文帝陷入了被動,隻得就地還價,由於黃子澄齊泰外出募兵去了,建文帝隻能和方孝孺商議對策。
方孝孺慷慨激昂,坦然獻頭,“要老臣的人頭,沒問題,盡管拿去便是,不過前提是要燕王親自來京城,放下兵器,解下盔甲,再帶走老臣的人頭。為了大明江山,老臣這條命不算什麽。”
建文帝忙說道:“萬萬不可,方大人是高祖皇帝留下的顧命大臣,豈能被燕賊所辱,隻要引得燕王進京,當場捉拿,方大人不用真的獻人頭。我們拖延時間,命南軍從遼東攻打燕軍,兩麵夾擊。”
君臣敲定了還價,由大理寺的薛少卿代為轉達。
君臣商議的“奸計”自然都被胡善圍寫在字條裏,封在蠟丸裏,從恭桶運出去。
燕王看到情報,哈哈大笑,“真把我當三歲小孩糊弄了。”遂下令加強遼東腹地的防守,南軍隻得放棄了從腹地突擊。
燕王使者嗬斥朝廷言而無信,明明是來談判的,卻暗地裏搞偷襲這種無恥的勾當,大罵方孝孺是奸臣,誤導君王。
方孝孺被罵得滿臉通紅,再也扛不住了,於是向建文帝建議:“斬殺燕王使節,以儆效尤。”
當即有大臣建議,“兩軍相戰,不斬來使,這是規矩。”
方孝孺則冷笑,“你為燕軍說話,難道你是燕王的奸細?難怪燕王會知道我軍偷襲遼東的消息,都是你們這些奸細泄露出去的!”
為了維護顧命大臣,建文帝下令將燕王使節斬首示眾。
於是乎,朝廷和燕王談判破裂,朝廷因斬了使節,亂了規矩,在輿論中再次敗於下風。
當然,這些建文帝是聽不到的,他身邊的人都說斬得好。
使者被斬,燕王大怒,前方傳來絕密情報,說黃子澄募了數百萬石糧草,去支援德州盛庸軍隊的糧草,即將送達。
紀綱偷偷搞了六千套南軍的軍裝,燕王下令換裝,裝成南軍,居然成功蒙混過關,到達沛縣,火燒南軍糧草,河裏的魚蝦都燒熟了,黃子澄一腔心血,毀於一旦。
京城,麵對糧草被攔截的噩耗,方孝孺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再接再厲,又獻上一個反間計:要建文帝寫信給燕王世子朱高熾,許諾燕王之位,隻要他肯歸順朝廷,指認父親燕王朱棣是反賊,就把北平封給他。
又要建文帝派出燕王可以相信的人,向燕王泄密,說燕王世子已經歸順朝廷。
方孝孺要燕王父子反目,這個方法曾經被李景隆用於離間燕王的親弟弟周王父子。當年周王嫡次子就是嫉妒哥哥周王世子,寫信舉報自己的父親和親哥哥謀反,由此得到了周王的位置,隻顧自己的富貴,任憑家人全部貶為庶人,圈禁鳳陽。
方孝孺故技重施,利用人心陰暗麵對付燕王,“……根據我軍斥候情報,燕王世子朱高熾猶如身體肥胖,不善打仗,一直留在北平守城。燕王每一次出征,都是帶著次子朱高煦,朱高煦勇猛善戰,曾經在戰場上救過燕王,燕王不止一次當眾說次子最像他,可見燕王偏心次子,燕王世子難道不嫉,不慌?”
建文帝遲疑片刻,說道:“萬一燕王世子不上當,拒絕了怎麽辦?”
方孝孺笑道:“隻要他拆開信看了、隻要燕王知道世子和殿下派出的使者有過接觸,不管他們信不信,都會在心裏埋下一根刺,燕王有了弟弟周王的前車之鑒,焉能不防備世子?父子離心,燕王世子鎮守北平,燕王首尾難以相顧,必定陣腳大亂。”
建文帝覺得反間計可行,當即就寫了一封書信,要使者送到北平燕王世子手裏,反間計第一個步驟完成,可是第二個步驟有點難,上次斬了燕王派出的使節,現在燕王定不相信我,他會相信誰的話呢?
建文帝左思右想,想到一個人——懷慶大長公主。
燕王的弟弟周王是懷慶大長公主的母妃成穆貴妃孫氏養大的,兩人感情好,愛屋及烏,燕王待懷慶大長公主這個妹妹比其他公主要親熱一些,懷慶大長公主的話燕王應該相信。
於是,建文帝召見懷慶大長公主,要她寫信給燕王,說燕王世子已經暗中歸順朝廷,要燕王小心自己的兒子,以免重蹈弟弟的覆轍。
懷慶大長公主早就投靠了燕王,建文帝要她挑撥燕王父子,她表麵上順從,抄寫了建文帝早就準備好的書信,蓋上私章,還特意要親信隨從千裏迢迢送信給燕王。建文帝對懷慶大長公主的配合很滿意。
懷慶大長公主表麵上說這是她應該做的,背地裏卻將建文帝的反間計透露給燕王示警。
千萬不要重現五哥周王的悲劇啊!懷慶大長公主對建文帝這個侄兒更加不齒,你自殺自、殺死親娘和弟弟也就罷了,還要挑撥別的親人反目成仇,心思全用在歪路上。
北平城。
燕王世子朱高熾看著案幾上的信,就像一個塊燙手山芋,幾次手指碰上去,就立馬彈開了。
他不曉得建文帝的親筆信裏寫的什麽,來送信的朝廷使者也語焉不詳,不過,他在京城當了近十年的人質,練成了謹小慎微、沉得住氣的性格。
也有說他性格太過溫吞,但是,當你有一個不要臉不停騷操作、自帶bgm的爹、一個彪悍到能夠帶著一萬士兵防禦三十萬大軍攻城的娘、一個性格衝動暴脾氣的親弟弟、一個“打蛇少女”的妻子,連妾都是出身京城豪門的將門虎女,妻妾合力登上城牆,拿著兵器和婆婆一起狂砍攻城的南軍。
一個個都不好得罪,唯有朱高熾這種性格,才能在“群狼環視”下,把小日子過下去。
朱高熾舉棋不定,隻得把老婆世子妃張氏和側妃郭氏叫來,問該怎麽辦?
世子妃張氏:“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朝廷先毀了規矩,殺了我們燕王府的使者,可見朝廷不可信,這信的內容無論是什麽,都不能信。”
側妃郭氏說道:“燕王府的主人是公公,朝廷如果又要和談,這封信應該送到前線公公手裏,怎麽巴巴送到北平來?還指名道姓送到世子手裏?其中必然有詐。”
朱高熾一拍圓圓的大腦袋,“你們說的都對,名不正則言不順,我不能做主,得送到能夠做主的人手裏,來人,把信原封不動裝進匣子裏,連同朝廷使者一起送到父王那裏去,請父王定奪。”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更得早,求表揚,求花花,求評論~~~~~~
今晚送200個個紅包,祝大家五一長假玩的開心,睡的滿足,光吃不胖
在失去了母親和弟弟之後添丁家口, 對建文帝而言是莫大的安慰, 建文帝難得罷朝一日, 陪在產房外麵, 自打馬皇後見紅發動,建文帝就開始齋戒, 後宮忌生殺葷腥, 大門懸起了弓箭等物, 等待皇嗣誕生。
瑞雪兆豐年,建文帝覺得這個孩子會給大明帶來好運。
馬皇後不負眾望,生下一個皇子, 加上之前的太子, 有兩個兒子傍身的她, 地位如以前的馬皇後一樣鞏固,無人能撼動了。
建文帝抱著新生兒,感受著小嬰兒特有的生機, 加上最近改革推行的順風順水, 他覺得自己即將否極泰來,要轉運了。
減去江南田稅後, 建文帝得到了江南地主們的擁護,而其他地區百姓那些反對之音, 被手下官員刻意屏蔽掉了——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到當年錦衣衛的好處了,錦衣衛在的時候,高祖皇帝對民間輿論了如指掌, 是他的耳朵和眼睛。
沒有了錦衣衛,又沒有成立其他特務組織,官員為迎合新君,斷開了言路,建文帝聽不到反對的呼聲,自以為做對了,實際上自己已經成為聾子和瞎子。
建文帝知道減了稅,就能藏富於民,讓百姓受益,他的支持率就會提高,其實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江南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但是土地兼並同樣嚴重,種地的大多是佃農,土地所有權掌握在江南大地主手中,而朝廷官員很多都是大地主家庭出身,包括方孝孺家族,家族的土地龐大,騎馬去收租子,收一個月都收不完,所以無論減稅還是削掉戶部戶籍門檻,容許南人官員入職戶部,到頭來,都是便宜了南人官員,普通老百姓並沒有得到多少實際利益。
南人官場、錢場兩得益,當然全力支持這兩項改革,建文帝聽到的皆是歡呼聲和叫好聲,大多數人保持沉默,或者呼聲被官員壓下去。
但是不管怎麽說,建文二年年末和次年年初,建文帝都在新生兒的誕生、改革的歡呼聲、還有北伐軍接連取得大捷的喜報中度過,一切都來的太順了,他越發相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
北伐軍元帥盛庸再次主動出擊,取得了東昌大捷,燕軍大敗,燕王差一點點就被活捉了,幸虧手下大將張玉勇猛,衝進敵陣,把燕王救出來,自己卻戰死。
捷報傳來,建文帝大喜,特將捷報祭告太廟,說給祖先們知道。
可是太廟的祭品都還新鮮時,燕王朱棣再次召開誓師大會,效仿當年曹操斷發,當場脫下袍服焚燒,立下誓言,燕軍士氣大勝,迅速反擊,和盛庸二十萬南軍開戰,雙方各有勝負。
這一次燕王朱棣比盛庸更無恥更不要臉手段更騷了,每一次進攻,燕王朱棣都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且身邊都跟著一群士兵敲鑼打鼓吹著號角,大呼“燕王在此!”,以及建文帝那句著名的“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每一次撤退,燕王也是要士兵們先走,他留下來斷後,照例是鑼鼓喧天,高呼“我爹是高祖皇帝”,以及那句“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燕王已經把這句話當成了免死金牌,他明明曉得是要他死,不要活捉的意思,卻故意曲解,要南軍們以為建文帝的旨意是不要殺他,殺他就是抗旨不尊,就要殺頭。
不僅如此,燕王每一次衝鋒陷陣,或者斷後壓陣,保護燕軍撤退,都會大張旗鼓播放這種鬼畜般的bgm(背景音樂),並進行洗腦循環,讓所有南軍都知道他在這裏:我在這裏,你們不敢打我,隻有我打你,你們不能還手,還手就是抗旨,要殺頭的。
為了打仗,燕王徹底不要這張老臉了,就像九七版《天龍八部》裏黃日華飾演的丐幫幫主喬峰,每一次出場就像扛著一個音箱,播放著喬峰專屬bgm,在他的bgm裏,沒有人能夠打敗他。
燕王也是一樣的,和盛庸軍隊幾次交鋒,他一出場,號角先行,伴隨“我爹是高祖皇帝”、”燕王在此”以及“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就像後現代養生搖滾加饒舌說唱,無論燕王如何在南軍陣營反複衝殺,都沒有南軍敢當場還手!
最誇張的一次,是燕王帶著他的bgm隊伍去前方偵查敵情——是的,燕王自從發現這塊護身符挺管用之後,幹脆一人包攬了所有危險的活計,從偵查到衝鋒,到斷後,都是他親力親為。
結果燕王在偵查中太累,睡著了,醒來的時候,他和十幾個專門演奏bgm的儀仗兵被盛庸十幾萬南軍給包圍了。
燕王不愧為是高祖皇帝的兒子,不慌不忙大手一揮,bgm響起來,居然就這樣大搖大擺的穿過十幾萬南軍的包圍圈!
無人敢動燕王,別說暗箭了,就連屁都不敢放,就怕背負“抗旨”殺頭的罪名。
建文帝自扇耳光:我咋就管不住這張嘴呢?
可見說人話是多麽重要。普通人很難理解官方語言。五百年後某黨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還有某國總統大選,擁有地方支援中央獨特發型的總統候選人提出“讓某國再次偉大”的競選口號,都是靠著言簡意賅的人話贏得支持。
盛庸快要當氣得吐血。作為主帥,他當然也知道“勿使朕有殺叔之名”的真實意思,可是這個隱藏意圖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當著眾人的麵,盛庸也不敢公開命令朝著燕王放箭啊!
燕王安然無恙回去之後,越發有恃無恐,兩軍交戰,燕王所到之地,南軍偃旗息鼓,不敢動他,知道他離開,才敢端起刀槍和其他燕軍拚殺。
盛庸去年使出在濟南城懸掛“高祖皇帝神牌”的騷操作,逼得燕王不敢朝著親爹的牌位開炮,隻得撤退,以毒攻毒,以騷克騷。
萬萬沒有想到,燕王在騷操作方麵更加沒有底線,靠著bgm這一招反敗為勝,贏得了夾河大捷,盛庸大敗,隻得退兵到了德州。
南軍損失慘重,剛剛大勝的喜悅兜頭澆了一盆涼水。朝廷從狂歡急轉直下,變成了恐慌,為了平息眾怒,建文帝隻得再次罷免了兵部尚書齊泰和翰林侍講黃子澄——因為是這兩個人推薦了盛庸為主帥。
不過,兩人明麵上是罷官了,實際上是離開京城,拿著建文帝的旨意到處募兵和召集糧草去了。
是的,建文帝這次想給盛庸補充一些兵力,讓南軍盡快反攻,取得勝利,但是他發現經過耿炳文、李景隆、盛庸三個主帥連連丟兵之後,他手上已經沒有現成可用的軍隊來支援南軍了。
黃子澄和齊泰一走,京城的顧命大臣就隻剩下方孝孺等人,其中以方孝孺最得聖寵,方孝孺建議建文帝:“如今黃大人和齊尚書去募兵,北方戰勢緊張,不能等米下鍋啊,不如先停戰和談,用緩兵之計。”
建文帝也有此意,以前兵力占據絕對優勢都輸得一塌糊塗,現在兵力銳減,還怎麽打?幹脆和談吧!
誰知建文帝還沒選出使者,燕王的使者就已經到了京城,大張旗鼓的宣揚說燕王要和談!
燕王真是老奸巨猾,他要站在道德的居高點,為將來登基做準備,製造輿論攻勢。
燕王使者聲稱,燕王隻是清君側,絕無謀反之心,隻要交出毀了祖製的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燕王就退兵。
見麵燕王使者的漫天要價,建文帝陷入了被動,隻得就地還價,由於黃子澄齊泰外出募兵去了,建文帝隻能和方孝孺商議對策。
方孝孺慷慨激昂,坦然獻頭,“要老臣的人頭,沒問題,盡管拿去便是,不過前提是要燕王親自來京城,放下兵器,解下盔甲,再帶走老臣的人頭。為了大明江山,老臣這條命不算什麽。”
建文帝忙說道:“萬萬不可,方大人是高祖皇帝留下的顧命大臣,豈能被燕賊所辱,隻要引得燕王進京,當場捉拿,方大人不用真的獻人頭。我們拖延時間,命南軍從遼東攻打燕軍,兩麵夾擊。”
君臣敲定了還價,由大理寺的薛少卿代為轉達。
君臣商議的“奸計”自然都被胡善圍寫在字條裏,封在蠟丸裏,從恭桶運出去。
燕王看到情報,哈哈大笑,“真把我當三歲小孩糊弄了。”遂下令加強遼東腹地的防守,南軍隻得放棄了從腹地突擊。
燕王使者嗬斥朝廷言而無信,明明是來談判的,卻暗地裏搞偷襲這種無恥的勾當,大罵方孝孺是奸臣,誤導君王。
方孝孺被罵得滿臉通紅,再也扛不住了,於是向建文帝建議:“斬殺燕王使節,以儆效尤。”
當即有大臣建議,“兩軍相戰,不斬來使,這是規矩。”
方孝孺則冷笑,“你為燕軍說話,難道你是燕王的奸細?難怪燕王會知道我軍偷襲遼東的消息,都是你們這些奸細泄露出去的!”
為了維護顧命大臣,建文帝下令將燕王使節斬首示眾。
於是乎,朝廷和燕王談判破裂,朝廷因斬了使節,亂了規矩,在輿論中再次敗於下風。
當然,這些建文帝是聽不到的,他身邊的人都說斬得好。
使者被斬,燕王大怒,前方傳來絕密情報,說黃子澄募了數百萬石糧草,去支援德州盛庸軍隊的糧草,即將送達。
紀綱偷偷搞了六千套南軍的軍裝,燕王下令換裝,裝成南軍,居然成功蒙混過關,到達沛縣,火燒南軍糧草,河裏的魚蝦都燒熟了,黃子澄一腔心血,毀於一旦。
京城,麵對糧草被攔截的噩耗,方孝孺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再接再厲,又獻上一個反間計:要建文帝寫信給燕王世子朱高熾,許諾燕王之位,隻要他肯歸順朝廷,指認父親燕王朱棣是反賊,就把北平封給他。
又要建文帝派出燕王可以相信的人,向燕王泄密,說燕王世子已經歸順朝廷。
方孝孺要燕王父子反目,這個方法曾經被李景隆用於離間燕王的親弟弟周王父子。當年周王嫡次子就是嫉妒哥哥周王世子,寫信舉報自己的父親和親哥哥謀反,由此得到了周王的位置,隻顧自己的富貴,任憑家人全部貶為庶人,圈禁鳳陽。
方孝孺故技重施,利用人心陰暗麵對付燕王,“……根據我軍斥候情報,燕王世子朱高熾猶如身體肥胖,不善打仗,一直留在北平守城。燕王每一次出征,都是帶著次子朱高煦,朱高煦勇猛善戰,曾經在戰場上救過燕王,燕王不止一次當眾說次子最像他,可見燕王偏心次子,燕王世子難道不嫉,不慌?”
建文帝遲疑片刻,說道:“萬一燕王世子不上當,拒絕了怎麽辦?”
方孝孺笑道:“隻要他拆開信看了、隻要燕王知道世子和殿下派出的使者有過接觸,不管他們信不信,都會在心裏埋下一根刺,燕王有了弟弟周王的前車之鑒,焉能不防備世子?父子離心,燕王世子鎮守北平,燕王首尾難以相顧,必定陣腳大亂。”
建文帝覺得反間計可行,當即就寫了一封書信,要使者送到北平燕王世子手裏,反間計第一個步驟完成,可是第二個步驟有點難,上次斬了燕王派出的使節,現在燕王定不相信我,他會相信誰的話呢?
建文帝左思右想,想到一個人——懷慶大長公主。
燕王的弟弟周王是懷慶大長公主的母妃成穆貴妃孫氏養大的,兩人感情好,愛屋及烏,燕王待懷慶大長公主這個妹妹比其他公主要親熱一些,懷慶大長公主的話燕王應該相信。
於是,建文帝召見懷慶大長公主,要她寫信給燕王,說燕王世子已經暗中歸順朝廷,要燕王小心自己的兒子,以免重蹈弟弟的覆轍。
懷慶大長公主早就投靠了燕王,建文帝要她挑撥燕王父子,她表麵上順從,抄寫了建文帝早就準備好的書信,蓋上私章,還特意要親信隨從千裏迢迢送信給燕王。建文帝對懷慶大長公主的配合很滿意。
懷慶大長公主表麵上說這是她應該做的,背地裏卻將建文帝的反間計透露給燕王示警。
千萬不要重現五哥周王的悲劇啊!懷慶大長公主對建文帝這個侄兒更加不齒,你自殺自、殺死親娘和弟弟也就罷了,還要挑撥別的親人反目成仇,心思全用在歪路上。
北平城。
燕王世子朱高熾看著案幾上的信,就像一個塊燙手山芋,幾次手指碰上去,就立馬彈開了。
他不曉得建文帝的親筆信裏寫的什麽,來送信的朝廷使者也語焉不詳,不過,他在京城當了近十年的人質,練成了謹小慎微、沉得住氣的性格。
也有說他性格太過溫吞,但是,當你有一個不要臉不停騷操作、自帶bgm的爹、一個彪悍到能夠帶著一萬士兵防禦三十萬大軍攻城的娘、一個性格衝動暴脾氣的親弟弟、一個“打蛇少女”的妻子,連妾都是出身京城豪門的將門虎女,妻妾合力登上城牆,拿著兵器和婆婆一起狂砍攻城的南軍。
一個個都不好得罪,唯有朱高熾這種性格,才能在“群狼環視”下,把小日子過下去。
朱高熾舉棋不定,隻得把老婆世子妃張氏和側妃郭氏叫來,問該怎麽辦?
世子妃張氏:“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朝廷先毀了規矩,殺了我們燕王府的使者,可見朝廷不可信,這信的內容無論是什麽,都不能信。”
側妃郭氏說道:“燕王府的主人是公公,朝廷如果又要和談,這封信應該送到前線公公手裏,怎麽巴巴送到北平來?還指名道姓送到世子手裏?其中必然有詐。”
朱高熾一拍圓圓的大腦袋,“你們說的都對,名不正則言不順,我不能做主,得送到能夠做主的人手裏,來人,把信原封不動裝進匣子裏,連同朝廷使者一起送到父王那裏去,請父王定奪。”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更得早,求表揚,求花花,求評論~~~~~~
今晚送200個個紅包,祝大家五一長假玩的開心,睡的滿足,光吃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