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地陷、高祖皇帝立的鐵碑平地消失, 陷入地基不知所蹤, 這是九泉之下的高祖皇帝死不瞑目, 為六個兒子們鳴不平啊!
尤其是死了全家的湘王。
湘王一家子拒絕“認罪伏法”, 全家關在王府裏自焚, 也不願意像其他親王一樣被貶為庶民,終身圈禁在鳳陽老家。
湘王朱柏, 性格也如鬆柏一樣高傲蒼勁。身為高祖皇帝的兒子, 他自有驕傲的資本, 能文能武,“性嗜學,讀書每至夜分”;在武力值上, 他“喜談兵, 膂力過人, 善弓矢刀槊,馳馬若飛”;而且善於言談,廣納賢能, 修了一個景元閣, 專門用來“招納俊乂,日事校仇, 誌在經國”。
不僅如此,他的審美也是超然絕塵, “遇山水勝境,輒徘徊終日”。
還有,他信仰本土道教, 自號“紫虛子”。
關鍵是,他信道教,還懂得擇其精華,棄其糟粕,不像十哥哥魯荒王那樣搞“絕命毒師”開爐煉丹嗑藥。
最後,他就藩以來,從來不曾欺壓百姓,相反,他還帶著藩王府的軍隊平定了常德的叛亂,也曾經和楚王朱楨一起平定古州的叛亂。
這樣優秀的大明親王,若在五百年後的晉江文學城裏,絕對是傑克蘇男主角的人設,誰能不愛?誰能不敬?
可惜老朱家好不容易出一個德智體全麵發展、文體兩開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大明好藩王,剛過易折,就這麽燒死了。
須知燒死的不隻是湘王一人,老婆孩子也葬身火海,這可是建文帝正兒八經的嬸子和表哥表妹啊。
削藩不是殺藩。在講究家族血親倫理的封建社會,要是建文帝打著殺藩的名義,無論朝野都不會有人支持他。
當初曹國公李景隆去捉拿湘王,是打著湘王“私印寶鈔”的名義,這個餿主意簡直比隻會修醫書的周王要謀反更可笑。因為大明寶鈔早就因為高祖皇帝的濫印而一錢不值了,私人錢莊印的銀票可以通行無阻,但是朝廷印製的大明寶鈔被所有商家拒絕接受,形同白紙。
現在的大明寶鈔廠所印製的寶鈔僅僅作為皇室賞賜之用,隻是象征性的儀式感,表示皇家恩典,沒有誰會傻到用寶鈔去買東西。
而且,由於印量稀少,無力維係寶鈔廠正常運轉,現在已經改行生產一種生活必需品——專門用來擦屁屁的黃紙了。寶鈔廠的廁紙價格便宜量又足,是市麵上的緊俏貨。
“削藩小能手”李景隆居然用“私印寶鈔”這種爛借口,簡直和湘王印廁紙差不多,而且更神奇的是,急於削藩的建文帝還同意了……
湘王被逼全家自焚而死,無論民間還是朝堂都掀起波瀾,但之前周王被削事件慶陽公主仗著輩分和資曆說了一句勸諫的話導致被削成了慶成郡主,大家都瞅著新帝上任三把火,誰碰誰倒黴,到底是
自己腦袋和富貴和重要,便都不敢再勸,都不想當出頭鳥被打下來。
但是沉默並不是表示服從,積怨得不得紓解,並不會自行消失,而是以另一種方式爆發出來。
後宮地陷、□□鐵碑消失頓時成了突破口,加上有紀綱等人的推波助瀾,指責建文帝違背高祖皇帝遺命、待皇叔姑姑們等長輩過於苛刻,逼死無辜侄兒,不慈不孝的聲音頓時如井噴般爆發出來了。
瞧瞧,就連九泉之下的高祖皇帝都受不了了,直接以把鐵碑拖到黃泉裏示警,警告孫子莫要再逼死他兒子們了。
就連秦王那等喪心病狂的渣兒子,高祖皇帝都舍不得殺掉,現在好了,老朱家好容易出一個文體兩開花的大明好藩王,被孫子給逼得全家自焚。
湘王藩地百姓自發提著祭品去燒成灰燼的昔日湘王府拜祭,朝中也開始有大臣為湘王鳴不平——不敢直說建文帝不慈不孝,而是指責負責削藩的曹國公李景隆羅織罪名,逼死藩王。
畢竟,要為君者諱嘛,誰都不想成為第二個倒黴的慶成郡主。
大朝會的時候,曹國公李景隆成了眾矢之的,差點被唾沫星子給淹死了。
不過李景隆也清楚,自己就是給建文帝背黑鍋的,否則皇上要他有何用?罵的越慘,他就越能得到建文帝的信任。
所以李景隆最近修煉出了唾麵自幹的本事,偶爾回一句,“私印寶鈔,證據確鑿,我帶兵去要他認罪伏法,並沒有要逼他自盡,是他自己燒自己。”
群臣:“你為何不救,袖手旁觀?”
李景隆:“當時火勢甚大,誰進去都是燒死,我怎麽可能讓自己的士兵衝進火場送死?你行你上啊,別在這裏站著說話不腰疼!”
建文帝靜靜的看著李景隆舌戰群臣,末了,說道:“不認罪伏法,聽朝廷安排,押解回京受審,陷朕於不義,是為不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好好珍惜身體,卻做出自焚這種不孝的行為,是為不孝,十二皇叔朱柏不忠不孝,雖自焚也不能洗脫他的罪名,賜他諡號為戾,以儆效尤。”
饒是群臣見識多廣,此刻也不禁呆了:什麽情況?民間沸反盈天、朝堂爭得如火如荼,這個時候難道不是安撫一下,好好安葬湘王一家子嗎?怎麽反過來還要打一個死人的臉,給人家一個“戾”的貶義諡號?
殺人不過頭點地,建文帝殺了人還要在人家臉上踩一腳,實在太狠了。
其實高祖皇帝下手也狠,但是高祖是一代雄主,朝綱獨攬,起碼在軍事和政令上沒有出大的差錯,可謂是千古一帝,自有狂的資本。
可是建文帝作為守成之君,對自己的血親都如此無情,實在令人齒寒。
建文帝也沒有辦法,如今這個局麵,隻能將錯就錯,一條路走到黑,道歉是不可能,這輩子都不可能道歉,他是君,皇叔們是臣,戾王用自焚這種過激的方式反抗君命,還博得人們同情,倘若不用這種雷霆的方式強壓下去,剛剛有些成效的削藩就要受挫了。
不行,既然要削藩,就一鼓作氣,一削到底,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讓朕停止削藩的步伐。
至於民怨,民怨算什麽呢?百姓還是關心自己的一日三餐,時間一長,就淡忘了,熬過這一陣子就好。
湘王成了戾王,消息傳出的半個月後,自發去湘王府遺址祭拜的百姓發現,燒成一片廢墟的地上多出一個鐵碑,上麵寫著“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
正是宮裏地陷消失的皇帝親筆禦題的鐵碑。
百姓對著鐵碑跪拜,大呼:“高祖皇帝顯靈了!高皇帝顯靈啊!吾王冤枉,感天動地,天降神跡,朝中逆臣當道,蒙蔽君王,進讒言,導致賢王蒙冤受屈,被逼自焚。”
消息傳到京城,建文帝召見胡善圍,“胡尚宮,朕派去荊州的太監說,鐵碑和沉入地基的那個一模一樣,你確定那塊鐵碑沉進去了?”
建文帝有些後怕,如果有人故意為之,從後宮裏抬出去一個幾百斤的鐵碑,神不知鬼不覺,這些運送鐵碑之人,就有可能對他的生命造成威脅,謀朝篡位!
胡善圍等這一天很久了。
因事關機密,書房沒有其他人,胡善圍整了整衣裙,跪下請罪,“皇上,微臣有罪。”
建文帝難以置信的看著胡善圍,“是你……你把鐵碑弄出去的。”
胡善圍幹淨利落的承認:“是,但又不是,鐵碑已經沉了,湘王府廢墟上的那個假的,故意做舊。”
建文帝深吸一口氣,問:“何人指使?”
胡善圍說道:“微臣……不敢說。”
雖說不敢說,但是胡善圍抬頭,並不逃避建文帝審視的目光:給你一個眼神,你自己體會。
建文帝腦子裏第一個念頭就是藩王,但是從胡善圍奇怪的、帶著憐憫之色的眼神來看,他很快改變了主意。如果是藩王,胡善圍肯定不會如此淡定。
胡善圍鼓勵他繼續向下深想,因為自己一步步推理出來的結果,遠遠比別人的直接告訴答案要可信。
建文帝腦子閃出第二個念頭,但過於禁忌,他本能的自我排除掉,可是胡善圍卻朝著他微微頷首,眼神充滿了悲憫。
第二個念頭重新回到腦中,生根,瘋長。
建文帝的聲音有些顫抖,也有些嘶啞,“……是太後。”
胡善圍說道:“還有衡王。太後想要當第二個武則天,掌控權柄,自以為捏住了微臣的把柄,要微臣配合她和衡王宮變……”
第一步的計劃,就是利用建文帝強硬手段削藩,引起了幾乎整個皇室不滿,但又無可奈何的怨氣,找機會把矛盾擴大,讓皇室積怨到極點,讓皇室萌生換一個善待皇室,願意和皇族其他成員共享富貴的新皇帝的念頭。
這段時間,衡王會以穩定皇室的名義,在公主姑姑們表現身為侄兒的孝心,以及和邊關其他藩王們示好,以贏得支持。總得來說,就是建文帝唱黑臉,他負責□□臉。
第二步,明年是建文元年,啟用新國號,大赦天下,放大批老宮人和恨嫁的宮女們出宮,以示新帝恩典,然後胡善圍借著補充新人的名義,利用權職,將大批衡王秘密收買豢養的死士們弄到後宮待命。
第三步,太後設家宴,邀請帝後,衡王等等家人團圓,席間死士們喊出為自焚的湘王全家複仇的口號,刺殺建文帝和兩歲的太子,然後自盡。
第四步,按照高祖皇帝在《皇明祖訓》裏的繼承規則,父死子繼,若無子,則兄死弟繼,太後出麵主持大局,支持二兒子衡王繼位,由於衡王和皇室關係良好,公主藩王們喜聞樂見溫和派衡王繼位,必定全力支持衡王。
衡王登基,立刻恢複慶成郡主的封號,重新封慶陽公主,並且恢複五個廢為庶人,囚禁在鳳陽的皇叔們——隻是恢複封號,賜還王府宅邸和財產,但是王府的府兵製度不會恢複。如此一來,衡王實行溫和的削藩政策,穩定朝局……
後宮西長街地陷,掃地的宮人第一個報給後宮大管家胡善圍知道,胡善圍趕到現場,發現鐵碑剛好陷入大坑,深不見底,於是向太後和衡王秘密進言:
首先發動親信在朝野內外製造高祖皇帝九泉之下死不瞑目,以鐵碑陷入地基的天象來示警,暗示建文帝德行有虧,不敬高祖,把對建文帝的怨恨氣氛搞起來。
如果建文帝以強硬手段壓過此事,那麽就開始“補一刀”。
在宮外鑄造出一個一模一樣的鐵碑,偷偷放在湘王府遺址,以此再次掀起民間和皇室的怨氣,詆毀建文帝的名譽。勢必讓建文帝從眾望所歸的皇位繼承者,變成眾矢之的,就連九泉之下的高祖皇帝都極其失望不滿的新皇帝。
然後衡王出麵示好,安撫,以此得到皇室的好感,如此一來,就順利完成了逼宮的第一步。
建文帝聽完胡善圍的陳述,震驚、失望、害怕、憤怒等等情緒,猶如一把把刀子捅向他的心髒。
原來現在的母慈子孝都是假象,為了迷惑朕、麻痹朕,怎麽會這樣?為什麽會這樣?朕平生第一次違抗高祖皇帝的命令,為母親攔住了那壺鴆酒,母親為何還要致朕於死地?
建文帝對母親是有感情的,他本能開始否認,喃喃道:“太子……太子還那麽小,是太後的親孫子啊,她怎麽舍得對一個話都還說不清楚的孩子動手。”
胡善圍說道:“因為陛下若駕崩,兩歲太子登基,必有馬皇後垂簾聽政,輔助太子,太皇太後聽起來地位很高,其實還不如太後有權。”
沒有丈夫、沒有太子,馬皇後就隻是一個寡婦。
建文帝還是不肯相信殘酷的現實,“你到底有什麽把柄在太後手裏?居然配合太後和衡王逼宮!”
胡善圍說道:“因為太後對微臣說,高祖皇帝駕崩之前,要範尚宮賜給她一壺鴆酒,以絕後患,但是皇上中途攔截了這壺鴆酒,要範尚宮保密,範尚宮答應了。但是皇上擔心範尚宮將他抗旨的事情捅出去,若被天下人、尤其是藩王們知道了,必定會威脅皇上的帝位,為了以絕後患,皇上假意答應範尚宮出宮,製造沉船事故,將她淹死在江中。為了滅口,還逼賜酒的王典正寫下遺書,上吊自盡,這樣就沒有人知道皇上做下的惡事了。”
建文帝腦子嗡了一聲,臉色白一陣,青一陣,過了好一會,才問道:“你相信太後的話?”
胡善圍先是點頭,而後搖頭,“微臣隻相信一半。微臣在高祖手下效力十五年,知道高祖皇帝的性格手段,要麽不動手,要麽做絕。太後還是太子妃的時候野心勃勃,想借著生恩,要掌控皇太孫您,高祖皇帝最方案後宮幹政,既然下令整個後宮殉葬,那麽太子妃也是一並要帶走的,隻是賜死太子妃沒有正當理由,此事需秘密進行。”
“故,高祖皇帝一定會命範尚宮賜死太子妃。然而,高祖皇帝沒有料到皇上一片孝心,對此早有應對。皇上,微臣進宮的時候,您才三歲,是個懵懂孩童,微臣可以說是看著您長大的,您天性純良,聰敏好學,高祖皇帝認為您是守成之君,於是封您為皇太孫。皇上是孝子,身為人子,雖知母親犯了大錯,惹怒了祖父,但母親就是母親,依微臣對皇上的了解,肯定不會坐視母親四十出頭就死去,否則,一生都良心不安。”
“所以,皇上明知抗旨,還是要攔截鴆酒,勸說範尚宮忘記此事。賜酒和攔酒,這兩件事是真的。”
“這兩件事涉及宮廷機密,皇上帝位的正統,觸之者死。太後以此要挾微臣,說皇上一旦知道微臣洞悉此事,範尚宮的下場,就是微臣的未來。”
聽到胡善圍的分析,建文帝震驚的目光開始慢慢發冷。
此時沐春已經親自確認了暴尚書將沉船案束之高閣的事實,唯有皇帝才會讓有包青天之稱的暴尚書收手。
再看建文帝眼神,胡善圍更加確定他就是凶手——起碼範尚宮是他派人殺的。
胡善圍趕緊說道:“微臣也是有父母的,微臣十分理解皇上的做法,如果換成是微臣,微臣也會選擇抗旨救母。微臣的母親死於常遇春屠殺蘇州城,母親為了微臣和父親,被難民踩踏在腳下的時候,還苦苦呼喊不要管她,要父親背著微臣趕緊逃命。母女親情,血濃於水,當子女的豈能坐視父母被殺?”
聽到這話,建文帝的目光方有些轉暖。
胡善圍話頭一轉,又道:“但是,若說皇上為了殺人滅口,派人追殺範尚宮,逼死王典正,微臣是萬萬不信的。皇上性格純良寬厚,而太後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當年僅僅因覺得微臣離間陛下的母子關係,就造謠微臣和紀綱有染的謠言。可謂是有怨抱怨,有仇報仇。”
“所以,追殺範尚宮,還有逼死王典正的不是別人,正是太後自己。太後擔心賜死一事暴露,且太後權利熏心,不甘心隻當一個安享晚年的太後,她渴望掌握權柄,於是說了摻雜一半真相的謊言,以此來要挾微臣配合他們逼宮。”
建文帝目光又轉冷,“所以你屈服了,以為朕會殺你?”
“沒有。”胡善圍迎著建文帝審視的目光,不躲不閃,說道:“微臣從不曾懷疑皇上,屈服太後淫威。但是,太後和皇上畢竟是親母子,感情深厚。如果微臣當時不管不顧的找皇上告狀,訴說太後和衡王逼宮的野心。一旦微臣和太後對質,隻要太後堅持不承認,還反咬一口微臣被藩王們所收買,故意汙蔑她,離間皇上的母子情和兄弟情。”
“皇上,到那個時候,您是相信親娘太後,還是相信微臣這個外人?”
建文帝嘴唇諾諾,終究沒有把“朕會相信胡尚宮”這句違心的話說出口。
他肯定會相信自家老娘。
“所以……”胡善圍說道:“微臣就想出了這個反間計的對策。先佯裝屈服,配合他們完成逼宮的第一步,以此為投名狀,讓太後和衡王相信微臣,然後再來找皇上坦露實情,衡王偷鑄鐵碑的地點、還有即將進宮的死士名單都在微臣手裏,如此一來,微臣就有了證據,讓皇上相信微臣的赤膽忠心。既便於太後對質,微臣也有必勝的底氣。”
建文帝聽了,久久不得平靜,許久才說道:“胡尚宮心思縝密,絕地求生,實乃女中諸葛,你起來吧。”
“謝皇上恩典。”胡善圍站起來,膝蓋都跪疼了,“接下來該怎麽辦?微臣聽候皇上差遣。”
建文帝目光結了霜,“此事莫要泄露,你繼續和太後衡王接觸,開始計劃第二步,以此引出他們的幫手和爪牙,朕要將太後黨和衡王黨一網打盡。”
作者有話要說: 今晚章節好肥啊,求評論!求花花!求表揚~送紅包~
尤其是死了全家的湘王。
湘王一家子拒絕“認罪伏法”, 全家關在王府裏自焚, 也不願意像其他親王一樣被貶為庶民,終身圈禁在鳳陽老家。
湘王朱柏, 性格也如鬆柏一樣高傲蒼勁。身為高祖皇帝的兒子, 他自有驕傲的資本, 能文能武,“性嗜學,讀書每至夜分”;在武力值上, 他“喜談兵, 膂力過人, 善弓矢刀槊,馳馬若飛”;而且善於言談,廣納賢能, 修了一個景元閣, 專門用來“招納俊乂,日事校仇, 誌在經國”。
不僅如此,他的審美也是超然絕塵, “遇山水勝境,輒徘徊終日”。
還有,他信仰本土道教, 自號“紫虛子”。
關鍵是,他信道教,還懂得擇其精華,棄其糟粕,不像十哥哥魯荒王那樣搞“絕命毒師”開爐煉丹嗑藥。
最後,他就藩以來,從來不曾欺壓百姓,相反,他還帶著藩王府的軍隊平定了常德的叛亂,也曾經和楚王朱楨一起平定古州的叛亂。
這樣優秀的大明親王,若在五百年後的晉江文學城裏,絕對是傑克蘇男主角的人設,誰能不愛?誰能不敬?
可惜老朱家好不容易出一個德智體全麵發展、文體兩開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大明好藩王,剛過易折,就這麽燒死了。
須知燒死的不隻是湘王一人,老婆孩子也葬身火海,這可是建文帝正兒八經的嬸子和表哥表妹啊。
削藩不是殺藩。在講究家族血親倫理的封建社會,要是建文帝打著殺藩的名義,無論朝野都不會有人支持他。
當初曹國公李景隆去捉拿湘王,是打著湘王“私印寶鈔”的名義,這個餿主意簡直比隻會修醫書的周王要謀反更可笑。因為大明寶鈔早就因為高祖皇帝的濫印而一錢不值了,私人錢莊印的銀票可以通行無阻,但是朝廷印製的大明寶鈔被所有商家拒絕接受,形同白紙。
現在的大明寶鈔廠所印製的寶鈔僅僅作為皇室賞賜之用,隻是象征性的儀式感,表示皇家恩典,沒有誰會傻到用寶鈔去買東西。
而且,由於印量稀少,無力維係寶鈔廠正常運轉,現在已經改行生產一種生活必需品——專門用來擦屁屁的黃紙了。寶鈔廠的廁紙價格便宜量又足,是市麵上的緊俏貨。
“削藩小能手”李景隆居然用“私印寶鈔”這種爛借口,簡直和湘王印廁紙差不多,而且更神奇的是,急於削藩的建文帝還同意了……
湘王被逼全家自焚而死,無論民間還是朝堂都掀起波瀾,但之前周王被削事件慶陽公主仗著輩分和資曆說了一句勸諫的話導致被削成了慶成郡主,大家都瞅著新帝上任三把火,誰碰誰倒黴,到底是
自己腦袋和富貴和重要,便都不敢再勸,都不想當出頭鳥被打下來。
但是沉默並不是表示服從,積怨得不得紓解,並不會自行消失,而是以另一種方式爆發出來。
後宮地陷、□□鐵碑消失頓時成了突破口,加上有紀綱等人的推波助瀾,指責建文帝違背高祖皇帝遺命、待皇叔姑姑們等長輩過於苛刻,逼死無辜侄兒,不慈不孝的聲音頓時如井噴般爆發出來了。
瞧瞧,就連九泉之下的高祖皇帝都受不了了,直接以把鐵碑拖到黃泉裏示警,警告孫子莫要再逼死他兒子們了。
就連秦王那等喪心病狂的渣兒子,高祖皇帝都舍不得殺掉,現在好了,老朱家好容易出一個文體兩開花的大明好藩王,被孫子給逼得全家自焚。
湘王藩地百姓自發提著祭品去燒成灰燼的昔日湘王府拜祭,朝中也開始有大臣為湘王鳴不平——不敢直說建文帝不慈不孝,而是指責負責削藩的曹國公李景隆羅織罪名,逼死藩王。
畢竟,要為君者諱嘛,誰都不想成為第二個倒黴的慶成郡主。
大朝會的時候,曹國公李景隆成了眾矢之的,差點被唾沫星子給淹死了。
不過李景隆也清楚,自己就是給建文帝背黑鍋的,否則皇上要他有何用?罵的越慘,他就越能得到建文帝的信任。
所以李景隆最近修煉出了唾麵自幹的本事,偶爾回一句,“私印寶鈔,證據確鑿,我帶兵去要他認罪伏法,並沒有要逼他自盡,是他自己燒自己。”
群臣:“你為何不救,袖手旁觀?”
李景隆:“當時火勢甚大,誰進去都是燒死,我怎麽可能讓自己的士兵衝進火場送死?你行你上啊,別在這裏站著說話不腰疼!”
建文帝靜靜的看著李景隆舌戰群臣,末了,說道:“不認罪伏法,聽朝廷安排,押解回京受審,陷朕於不義,是為不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好好珍惜身體,卻做出自焚這種不孝的行為,是為不孝,十二皇叔朱柏不忠不孝,雖自焚也不能洗脫他的罪名,賜他諡號為戾,以儆效尤。”
饒是群臣見識多廣,此刻也不禁呆了:什麽情況?民間沸反盈天、朝堂爭得如火如荼,這個時候難道不是安撫一下,好好安葬湘王一家子嗎?怎麽反過來還要打一個死人的臉,給人家一個“戾”的貶義諡號?
殺人不過頭點地,建文帝殺了人還要在人家臉上踩一腳,實在太狠了。
其實高祖皇帝下手也狠,但是高祖是一代雄主,朝綱獨攬,起碼在軍事和政令上沒有出大的差錯,可謂是千古一帝,自有狂的資本。
可是建文帝作為守成之君,對自己的血親都如此無情,實在令人齒寒。
建文帝也沒有辦法,如今這個局麵,隻能將錯就錯,一條路走到黑,道歉是不可能,這輩子都不可能道歉,他是君,皇叔們是臣,戾王用自焚這種過激的方式反抗君命,還博得人們同情,倘若不用這種雷霆的方式強壓下去,剛剛有些成效的削藩就要受挫了。
不行,既然要削藩,就一鼓作氣,一削到底,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讓朕停止削藩的步伐。
至於民怨,民怨算什麽呢?百姓還是關心自己的一日三餐,時間一長,就淡忘了,熬過這一陣子就好。
湘王成了戾王,消息傳出的半個月後,自發去湘王府遺址祭拜的百姓發現,燒成一片廢墟的地上多出一個鐵碑,上麵寫著“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
正是宮裏地陷消失的皇帝親筆禦題的鐵碑。
百姓對著鐵碑跪拜,大呼:“高祖皇帝顯靈了!高皇帝顯靈啊!吾王冤枉,感天動地,天降神跡,朝中逆臣當道,蒙蔽君王,進讒言,導致賢王蒙冤受屈,被逼自焚。”
消息傳到京城,建文帝召見胡善圍,“胡尚宮,朕派去荊州的太監說,鐵碑和沉入地基的那個一模一樣,你確定那塊鐵碑沉進去了?”
建文帝有些後怕,如果有人故意為之,從後宮裏抬出去一個幾百斤的鐵碑,神不知鬼不覺,這些運送鐵碑之人,就有可能對他的生命造成威脅,謀朝篡位!
胡善圍等這一天很久了。
因事關機密,書房沒有其他人,胡善圍整了整衣裙,跪下請罪,“皇上,微臣有罪。”
建文帝難以置信的看著胡善圍,“是你……你把鐵碑弄出去的。”
胡善圍幹淨利落的承認:“是,但又不是,鐵碑已經沉了,湘王府廢墟上的那個假的,故意做舊。”
建文帝深吸一口氣,問:“何人指使?”
胡善圍說道:“微臣……不敢說。”
雖說不敢說,但是胡善圍抬頭,並不逃避建文帝審視的目光:給你一個眼神,你自己體會。
建文帝腦子裏第一個念頭就是藩王,但是從胡善圍奇怪的、帶著憐憫之色的眼神來看,他很快改變了主意。如果是藩王,胡善圍肯定不會如此淡定。
胡善圍鼓勵他繼續向下深想,因為自己一步步推理出來的結果,遠遠比別人的直接告訴答案要可信。
建文帝腦子閃出第二個念頭,但過於禁忌,他本能的自我排除掉,可是胡善圍卻朝著他微微頷首,眼神充滿了悲憫。
第二個念頭重新回到腦中,生根,瘋長。
建文帝的聲音有些顫抖,也有些嘶啞,“……是太後。”
胡善圍說道:“還有衡王。太後想要當第二個武則天,掌控權柄,自以為捏住了微臣的把柄,要微臣配合她和衡王宮變……”
第一步的計劃,就是利用建文帝強硬手段削藩,引起了幾乎整個皇室不滿,但又無可奈何的怨氣,找機會把矛盾擴大,讓皇室積怨到極點,讓皇室萌生換一個善待皇室,願意和皇族其他成員共享富貴的新皇帝的念頭。
這段時間,衡王會以穩定皇室的名義,在公主姑姑們表現身為侄兒的孝心,以及和邊關其他藩王們示好,以贏得支持。總得來說,就是建文帝唱黑臉,他負責□□臉。
第二步,明年是建文元年,啟用新國號,大赦天下,放大批老宮人和恨嫁的宮女們出宮,以示新帝恩典,然後胡善圍借著補充新人的名義,利用權職,將大批衡王秘密收買豢養的死士們弄到後宮待命。
第三步,太後設家宴,邀請帝後,衡王等等家人團圓,席間死士們喊出為自焚的湘王全家複仇的口號,刺殺建文帝和兩歲的太子,然後自盡。
第四步,按照高祖皇帝在《皇明祖訓》裏的繼承規則,父死子繼,若無子,則兄死弟繼,太後出麵主持大局,支持二兒子衡王繼位,由於衡王和皇室關係良好,公主藩王們喜聞樂見溫和派衡王繼位,必定全力支持衡王。
衡王登基,立刻恢複慶成郡主的封號,重新封慶陽公主,並且恢複五個廢為庶人,囚禁在鳳陽的皇叔們——隻是恢複封號,賜還王府宅邸和財產,但是王府的府兵製度不會恢複。如此一來,衡王實行溫和的削藩政策,穩定朝局……
後宮西長街地陷,掃地的宮人第一個報給後宮大管家胡善圍知道,胡善圍趕到現場,發現鐵碑剛好陷入大坑,深不見底,於是向太後和衡王秘密進言:
首先發動親信在朝野內外製造高祖皇帝九泉之下死不瞑目,以鐵碑陷入地基的天象來示警,暗示建文帝德行有虧,不敬高祖,把對建文帝的怨恨氣氛搞起來。
如果建文帝以強硬手段壓過此事,那麽就開始“補一刀”。
在宮外鑄造出一個一模一樣的鐵碑,偷偷放在湘王府遺址,以此再次掀起民間和皇室的怨氣,詆毀建文帝的名譽。勢必讓建文帝從眾望所歸的皇位繼承者,變成眾矢之的,就連九泉之下的高祖皇帝都極其失望不滿的新皇帝。
然後衡王出麵示好,安撫,以此得到皇室的好感,如此一來,就順利完成了逼宮的第一步。
建文帝聽完胡善圍的陳述,震驚、失望、害怕、憤怒等等情緒,猶如一把把刀子捅向他的心髒。
原來現在的母慈子孝都是假象,為了迷惑朕、麻痹朕,怎麽會這樣?為什麽會這樣?朕平生第一次違抗高祖皇帝的命令,為母親攔住了那壺鴆酒,母親為何還要致朕於死地?
建文帝對母親是有感情的,他本能開始否認,喃喃道:“太子……太子還那麽小,是太後的親孫子啊,她怎麽舍得對一個話都還說不清楚的孩子動手。”
胡善圍說道:“因為陛下若駕崩,兩歲太子登基,必有馬皇後垂簾聽政,輔助太子,太皇太後聽起來地位很高,其實還不如太後有權。”
沒有丈夫、沒有太子,馬皇後就隻是一個寡婦。
建文帝還是不肯相信殘酷的現實,“你到底有什麽把柄在太後手裏?居然配合太後和衡王逼宮!”
胡善圍說道:“因為太後對微臣說,高祖皇帝駕崩之前,要範尚宮賜給她一壺鴆酒,以絕後患,但是皇上中途攔截了這壺鴆酒,要範尚宮保密,範尚宮答應了。但是皇上擔心範尚宮將他抗旨的事情捅出去,若被天下人、尤其是藩王們知道了,必定會威脅皇上的帝位,為了以絕後患,皇上假意答應範尚宮出宮,製造沉船事故,將她淹死在江中。為了滅口,還逼賜酒的王典正寫下遺書,上吊自盡,這樣就沒有人知道皇上做下的惡事了。”
建文帝腦子嗡了一聲,臉色白一陣,青一陣,過了好一會,才問道:“你相信太後的話?”
胡善圍先是點頭,而後搖頭,“微臣隻相信一半。微臣在高祖手下效力十五年,知道高祖皇帝的性格手段,要麽不動手,要麽做絕。太後還是太子妃的時候野心勃勃,想借著生恩,要掌控皇太孫您,高祖皇帝最方案後宮幹政,既然下令整個後宮殉葬,那麽太子妃也是一並要帶走的,隻是賜死太子妃沒有正當理由,此事需秘密進行。”
“故,高祖皇帝一定會命範尚宮賜死太子妃。然而,高祖皇帝沒有料到皇上一片孝心,對此早有應對。皇上,微臣進宮的時候,您才三歲,是個懵懂孩童,微臣可以說是看著您長大的,您天性純良,聰敏好學,高祖皇帝認為您是守成之君,於是封您為皇太孫。皇上是孝子,身為人子,雖知母親犯了大錯,惹怒了祖父,但母親就是母親,依微臣對皇上的了解,肯定不會坐視母親四十出頭就死去,否則,一生都良心不安。”
“所以,皇上明知抗旨,還是要攔截鴆酒,勸說範尚宮忘記此事。賜酒和攔酒,這兩件事是真的。”
“這兩件事涉及宮廷機密,皇上帝位的正統,觸之者死。太後以此要挾微臣,說皇上一旦知道微臣洞悉此事,範尚宮的下場,就是微臣的未來。”
聽到胡善圍的分析,建文帝震驚的目光開始慢慢發冷。
此時沐春已經親自確認了暴尚書將沉船案束之高閣的事實,唯有皇帝才會讓有包青天之稱的暴尚書收手。
再看建文帝眼神,胡善圍更加確定他就是凶手——起碼範尚宮是他派人殺的。
胡善圍趕緊說道:“微臣也是有父母的,微臣十分理解皇上的做法,如果換成是微臣,微臣也會選擇抗旨救母。微臣的母親死於常遇春屠殺蘇州城,母親為了微臣和父親,被難民踩踏在腳下的時候,還苦苦呼喊不要管她,要父親背著微臣趕緊逃命。母女親情,血濃於水,當子女的豈能坐視父母被殺?”
聽到這話,建文帝的目光方有些轉暖。
胡善圍話頭一轉,又道:“但是,若說皇上為了殺人滅口,派人追殺範尚宮,逼死王典正,微臣是萬萬不信的。皇上性格純良寬厚,而太後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當年僅僅因覺得微臣離間陛下的母子關係,就造謠微臣和紀綱有染的謠言。可謂是有怨抱怨,有仇報仇。”
“所以,追殺範尚宮,還有逼死王典正的不是別人,正是太後自己。太後擔心賜死一事暴露,且太後權利熏心,不甘心隻當一個安享晚年的太後,她渴望掌握權柄,於是說了摻雜一半真相的謊言,以此來要挾微臣配合他們逼宮。”
建文帝目光又轉冷,“所以你屈服了,以為朕會殺你?”
“沒有。”胡善圍迎著建文帝審視的目光,不躲不閃,說道:“微臣從不曾懷疑皇上,屈服太後淫威。但是,太後和皇上畢竟是親母子,感情深厚。如果微臣當時不管不顧的找皇上告狀,訴說太後和衡王逼宮的野心。一旦微臣和太後對質,隻要太後堅持不承認,還反咬一口微臣被藩王們所收買,故意汙蔑她,離間皇上的母子情和兄弟情。”
“皇上,到那個時候,您是相信親娘太後,還是相信微臣這個外人?”
建文帝嘴唇諾諾,終究沒有把“朕會相信胡尚宮”這句違心的話說出口。
他肯定會相信自家老娘。
“所以……”胡善圍說道:“微臣就想出了這個反間計的對策。先佯裝屈服,配合他們完成逼宮的第一步,以此為投名狀,讓太後和衡王相信微臣,然後再來找皇上坦露實情,衡王偷鑄鐵碑的地點、還有即將進宮的死士名單都在微臣手裏,如此一來,微臣就有了證據,讓皇上相信微臣的赤膽忠心。既便於太後對質,微臣也有必勝的底氣。”
建文帝聽了,久久不得平靜,許久才說道:“胡尚宮心思縝密,絕地求生,實乃女中諸葛,你起來吧。”
“謝皇上恩典。”胡善圍站起來,膝蓋都跪疼了,“接下來該怎麽辦?微臣聽候皇上差遣。”
建文帝目光結了霜,“此事莫要泄露,你繼續和太後衡王接觸,開始計劃第二步,以此引出他們的幫手和爪牙,朕要將太後黨和衡王黨一網打盡。”
作者有話要說: 今晚章節好肥啊,求評論!求花花!求表揚~送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