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尋仙
秦始皇尋仙,對當時民間和後世求仙活動高潮迭起產生了直接的推動作用;且促進了港航事業的發展,對秦朝的政治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是古代皇帝一生中的大事,求生的欲望常常寄托在尋找長生不老藥和成仙等途徑上。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統天下的偉業,便開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
秦始皇入海尋仙
道教教義最顯著的特征在於其對神仙的崇拜,這也是其信仰的核心。而如果要推尋神仙思想的淵源,則可以追溯到從戰國到秦漢的神話傳說,這在《楚辭》《莊子》《列子》《山海經》等書中都可以看到。
從秦始皇起,道教就倍受重視。公元前年,秦王贏政橫掃六合,以極大的魄力和才能,統一了中國。國事初定,秦始皇便四處周遊,一來為了巡政,二來便是尋找“長生不老”藥。
公元前9年,秦始皇第一次巡遊來到東海岸邊,在這裏,他看見大海深處海市蜃樓,如仙山瓊閣,美不勝收,驚異之餘,心甚往之。於是征召大批方士,詢問海中神仙與仙藥事。一個叫徐福的方士來到了秦始皇的行宮,上書秦皇,“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秦王大喜,立即下詔征童男女000,百工技藝之人,攜帶五穀等物,由徐福率領,東入大海“求仙”。
秦始皇執著求仙之謎
秦始皇在位期間,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近五百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麵,建立了封建專製主義的統治體係。其政治實踐對曆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極具代表性。秦始皇為什麽會對成仙不死之道如此虔誠神往至死不悟呢?毫無疑問,這一現象的背後隱藏著深層次的多種原因,其中既包括社會的政治的,也包括個人的因素。深入分析這些因素,有助於我們解開秦始皇執著求仙的千古之謎。
個人的思想行為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銘刻著時代的烙印。秦始皇的求仙活動自然也受當時的社會曆史文化傳統和社會風尚的影響,是特定曆史時代的產物。神仙思想起源於靈魂不滅的觀念。據《史記》的記載,秦國曆代國王也都有迷信神靈祭祀神鬼的傳統。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秦始皇,自然會在內心深處受到神仙學說的影響。
戰國秦朝時期,鼓吹神仙學說最積極的階層是方士。他們大力宣揚海外有三神山,上有黃金白銀砌成的宮殿和純白色的禽獸,仙人們就居住在那裏。他們有不死之藥,因而可以永遠逍遙自在。這一學說對世人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飽嚐榮華富貴之樂的王侯,更是被方士們的神仙學說迷住了心竅。秦始皇對此心慕神往沉迷於此而深信不疑。“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引風而去。蓋嚐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方士們對海市蜃樓現象的生動描繪與渲染使秦始皇信以為真。他想必應該親眼看到過海市蜃樓的奇觀。在當時科學文化條件和認識水平的局限下,隻能解釋成神山仙境。這自然更使秦始皇對神仙學說信之如神,更加激發了他求取仙藥的決心和熱情。
秦始皇接受神仙學說,求不死之藥,既反映了剝削者共有的追求享樂,不願放棄驕奢淫逸生活的貪欲,也有自身經曆身體狀況的因素;既受到當時社會文化環境的製約,又有個人性格愛好的影響;既有科學文化水平與認識能力低下的局限,又有現實的政治需要。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和個性因素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才使得秦始皇對求仙活動表現出始終如一的堅定和異乎尋常的熱情,也使得神仙學說對秦始皇的晚年生活及秦朝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
古代帝王為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都要虛構一套君權神授的神話,這種觀念在曆代百姓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在曆代00多個封建帝王中,最信鬼神的要數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求得神君
漢武帝劉徹是個非常重視對鬼神祭祀的人。他即位不久,就前往當時漢代的祭祀中心雍縣,隆重地舉行了祭祀五位天帝的郊祀儀式。從此以後,他經常每隔三年就前往郊祀一次。
漢武帝曾經求得一位神君,供奉在上林苑中的蹄氏觀。這位神君本來是長陵的一個女子,因為兒子夭折,悲哀而死,顯靈於她的妯娌宛若身上。宛若在家裏供奉她,百姓很多人都去祭祀。戰國時的趙國公子平原君都曾經前往祭祀,她的後代子孫也因此而地位尊貴聲名顯赫。到武帝即位後,用隆重的禮儀將神君遷徙到宮中供奉。據說當時能聽見神君的說話聲,但見不到她本人。
“太一神”
亳縣人薄謬忌曾經把祭祀太一神的方法上奏朝廷。他說:“天神中最尊貴的是太一神,太一的輔佐神叫五帝,就是五天帝。古時候天子於春秋兩季在東南郊祭太一神,用牛羊豬三牲祭祀達七天之久,築祭壇,祭壇八麵開有通道,供神鬼來往。”
於是武帝命令太祝在長安東南郊立太一神祠,祭壇仿照薄謬忌所說的太一壇建造,分作三層,五帝的祭壇各自依照他們所屬的方位環繞在太一壇下。祭壇下的四周,作為祭祀隨從的眾神和北鬥星的地方。祭祀所用的牛是白色的,把鹿塞進牛的腹腔中,再把豬塞進鹿的腹腔中,然後放在水裏浸泡。祭日神用牛,祭月神用羊或豬,都隻用一頭。祭太一神的祝官穿紫色繡衣,祭五帝的祝官,其禮服顏色各按照五帝所屬的顏色,祭日穿紅衣,祭月穿白衣。
武帝從此開始在郊外祭祀太一神。祭祀的時候壇上布滿火炬,壇旁擺著烹煮器具。一次,主管官員發現祭壇上方有奇異的光芒出現。太史公和祠官寬舒等就建議說:“神靈降下美好景象,是保佑福祿的吉祥預兆,應該在這神光所照的地域建立泰畤壇,用來宣揚上天的神明瑞應。應讓太祝主管此事,每年秋天和臘月間舉行祭祀。每三年天子郊祀一次。”武帝聽從了他們的建議,命令太祝每年都專門去祭祀太一神。
由於郊祀在論證皇權合理性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漢武帝時期對郊祀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不僅頻繁地舉行郊祀典禮,而且對郊祀製度本身加以重新建構:在郊祀體係中增加了對地神後土的祭祀內容,用太一神取代五帝,完成了郊祀至上神祗的演變。郊祀主神由五帝變為“太一”,這是漢武帝時期郊祀製度的一個重大變化。
武帝自圓夢
漢武帝在位近0年,其後半生除了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窮兵牘武之外,其大部分精力基本上放在了圓他的神仙夢上。但辛勞奔波了半生,始終沒有見到神仙。
在一次祭祀地神之後,漢武帝接見群臣,語氣深深地說:“朕自即位以來,幹了很多狂妄悖謬之事,使天下人愁苦不堪,如今已是後悔莫及了。”官拜大鴻臚之職的田千秋奏道:“很多法師都在談論神仙之事,卻都沒有什麽明顯的功效,我請求皇上將他們一律罷斥遣散。”於是各地等候神仙降臨的法術師等全部被罷黜。
此後,漢武帝每當談起此事,就對群臣歎息說:“都因我往日愚感,才受了法術師們的欺騙。天下哪裏有什麽神仙,全是胡說八道!節製飲食,服用藥物,也不過是少生些病而已。”漢武帝因田千秋一句話得以感悟,使漢武帝自己為自己圓了他的神仙夢。而田千秋一句話使漢武帝感悟,被漢武帝擢升為丞相,封為富民侯。
佛教傳入的情形,有各種不同的史料記載,有的說秦始皇時有沙門室利房等8人攜帶佛經來到鹹陽城,卻遭到拘捕下獄的不幸命運;有的說漢武帝派霍去病攻打西域,曾擄獲一尊金人,帶回漢土,武帝將其供奉在甘泉宮,當時以為金人就是佛像;也有的提到,公元前二年(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曾接受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口授佛經等,以上這些說法,都是佛教初傳時期的傳聞。但在各種傳說中,以東漢明帝夜夢金人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
漢明帝夜夢金人
永平十年(7年),明帝劉莊夢見一位金人,身長六丈,相貌莊嚴美好,全身金光燦爛,在金鸞殿的上空飛翔。夢醒之後,明帝遍問群臣,所夢金人到底是什麽神?
太使傅毅答說:“臣聽說《周書異記》中有一段記載: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平旦時分,所有江河泉池忽然泛升高漲,四處的井水也溢出來,狂風大作,宮殿房舍山川大地也都震動起來。到了夜晚,有五色光芒入貫太微,在西方遍布成青紅色。當時,昭王問太使蘇由:‘這是什麽祥瑞?’蘇由回答說:‘西方有大聖人誕生。’昭王問:‘對天下有何影響?’蘇由答道:‘此時沒有,一千年後聲教被及此土。’於是昭王即派人把這件事情鐫刻在石頭上,埋在南郊的天祠前。如果以年代計算,剛好就是當今之時,陛下所夢的金人,想必就是佛陀無疑。”
由於這個因緣,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秦景王遵等8人西行到印度求佛法。
漢明帝派使西行求法
奉命出使西域的蔡愔等人,路過大月氏國,正好遇到了在大月氏國傳教的天竺高僧迦攝摩騰竺法蘭。蔡秦邀二僧到漢講佛,還用白馬馱載來一批佛經佛像。劉莊為此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馬寺,被後世佛門弟子尊為“祖庭”和“釋源”。
這是我國第一次派人西行求法,也可以說,由於漢明帝一夢,從此促成了中國向西方求取佛法而開通西域的現實需要,佛教也因此在中國展開了曆史的第一頁。
佛道大比試
在那個時代,中國皇帝本來是盲目信仰神仙方術的,佛教的出現,使當時的人耳目一新。西域高僧在洛陽傳教受到歡迎,引起了當時道士的惶恐不安,故而發生了一場盛大的佛道比試。
永平十四年(7年)元旦,正當五嶽各方道士循例向皇帝賀年的時候,以褚善信,費叔才等為首的道土90人,借機議論佛教與道教的是非。結論是皇上竟然摒棄了我國的道教,去遠求胡人的教法,這是萬萬不應該的。於是,褚費二人率領眾道士,各將自家所持的道教經典帶出,一同上表向明帝請願,想與佛教一比高下。明帝敕令尚書令宋摩將佛道兩教人土引入長樂宮前,下詔宣告:在元宵日當天,道土與佛教僧侶在白馬寺南門外比試,並先立東西兩壇焚經台,以辨驗各自的神通本事。
比試當天,先令佛道分據焚經台,在東西兩壇各示經典供置。焚經台下西壇的00多卷道教經典,頃刻之間被焚燒殆盡。而東壇的佛像與佛經卻絲毫未損,又見空中綻放五色神光,寶花玉鬉由天上繽紛落下,天樂齊鳴。明帝與左右群臣看到如此的祥瑞景象,都讚歎不已。
道士褚善信與費叔才等人深感愧疚,羞憤而死。其餘的道士紛紛脫去道袍,請求出家。明帝允許,並敕令在洛陽創建十所佛寺,其中七寺建於城外,安置比丘,三寺在城內,安置比丘尼,佛教從此流傳天下。
北魏太武帝拓跋壽,崇尚異術,最初推崇佛法,後來因受到道士寇謙之的影響,信仰太師道教,並認為佛教是“西戎虛誕”,“為世費害”。於是,太武帝開始限製佛教,禁止王公以下庶人私養僧人,並在僧侶中征兵。
信佛到排佛
太武帝剛即位時本也相信佛教,常召高僧交談;每年四月八日,和尚用車載著佛像上街出巡,太武帝在門樓上觀看,並散花表示禮敬。平定北涼後,大批和尚也隨遷民來到平城,平城的寺廟和尚陡然增多。其中有些和尚頗有法術。如來自夏國的惠始,出家50多年總是坐禪,從未躺下睡過覺;他赤腳行走,從不沾泥,人稱“白腳僧”;他在八角寺坐著去世,停屍0多天麵不改色。
太武帝青年即位,誌在建立武功,統一北方。他雖敬重和尚,卻未閱讀過佛教經典,也不了解佛教教義。後來遇到了寇謙之,開始相信道教,認為道教講清淨無為得道成仙,講辟穀服氣導行等方術更有道理。他親自到道壇受符,甚至把年號改為“太平真君”,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用道教稱號作為年號的道士皇帝。
從此,太武帝就對佛教疏遠起來。當時的宰相崔浩與寇謙之關係密切,不斷在太武帝麵前詆毀佛教,說佛教虛無荒誕,和尚不交租稅不服兵役,消耗大量財富等等。崔浩學識淵博,太武帝十分相信他,就對佛教更加厭惡,並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殺和尚毀佛像
太平真君六年蓋吳起義後,太武帝禦駕西征,來到長安。當時長安寺院的土地上種了不少麥子。看馬士兵到寺中喂馬,太武帝也跟著進去看馬。侍從官向他報告,看到寺院室中有許多弓箭長矛和盾牌,太武帝不禁懷疑說:“和尚要這些東西何用?定與蓋吳通謀。”此時又查出寺中還有許多釀酒工具和富人寄放的財物,更發現一些暗室。太武帝頓時大怒,下令把寺院的和尚全部殺光。一旁的崔浩又乘機進言,勸太武帝廢除境內所有佛教。太武帝同意,下詔誅殺長安所有和尚,焚毀佛像,並令其他各地皆按長安辦法辦理。
太子緩宣詔書
當時太子拓跋晃監國秉政,一向篤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勸阻,雖然都不被采納,但也由於如此,廢佛的詔書得以緩宣,而使遠近的沙門聞訊逃匿獲免,佛像經論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國境內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幸免於難。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後周世宗)”滅佛事件的首次法難。
這樣的恐怖氣氛前後大約持續了四五年,到太平真君十一年(0)崔浩被殺後,太武帝有些後悔,禁令才寬弛下來。有些地方上的和尚又偷偷地穿起法服誦起佛經。但總的來說,在太武帝去世前,佛教仍不敢抬頭。直到正平二年太武帝死,其孫文成帝即位,佛教才恢複發展起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六位國君。他崇尚漢文化,禁胡服胡語,並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
孝文帝與武僧張猛
9年,一天,孝文帝在安陽西北公裏的清涼山圍場狩獵,突然從山中竄出一隻猛虎,張牙舞爪地撲向孝文帝。周圍的侍衛頓時一片慌亂,孝文帝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從半山腰躍出一位僧人,手持哨棒和猛虎搏鬥起來。此時大家才清醒過來,紛紛彎弓搭箭,射殺了猛虎,孝文帝終於躲過了這場血光之災。
孝文帝得知搭救自己的張猛是個武僧,為感謝張猛的救命之恩,提出對張猛加封官職。張猛推辭不受,隻求孝文帝在此創建寺院。於是孝文帝撥款興建寺院,並將寺院命名為天城寺(今日修定寺)。從此,北魏孝文帝信奉佛法,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出現第二次高峰。
孝文帝興佛
在北魏激烈的政權鬥爭中,孝文帝五歲就被推上了皇位,其祖母文明皇太後(馮太後)是個漢人,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孝文帝從小由祖母撫養長大,所以他自小就親身體驗了漢文化,並皈依佛教。
在孝文帝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據《魏書》記載孝文帝每次出行到寺廟中一定要虔誠的傾聽名僧的教誨。由皇帝即如來,到皇帝禮佛進入孝文帝時代,北魏佛教的存在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佛教的發展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發展。當時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形式,就是石窟藝術。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那一年開始開鑿的。孝文帝死後,龍門石窟的建造仍在持續。據記載,龍門石窟一直開鑿到據北魏500年後的北宋初年。龍門石窟的建築規模遠遠高出了雲岡石窟,僅現存的佛教造像就有9萬7千多座。
另外,馳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於太和十九年為遠道而來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著名的佛教聖地五台山,也是在孝文帝時期興盛起來的,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國的佛教名山之一。每年有許多修行的僧人和信徒來此禮佛。這裏的第一座寺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據《魏書》記載,當時共建有座寺廟,其中之一就是今日的大顯通寺。大顯通寺是統轄眾多僧人的五台山的總管轄處。孝文帝也是曆史上第一個到五台山巡幸的皇帝。
梁武帝蕭衍以佛化治國,一時上行下效,全國崇佛。梁武帝崇佛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梁武帝舍道歸佛
南朝佛教發展的高峰是在梁代,梁代曆四帝年,以武帝蕭衍在位最久,奉佛事跡最為突出。
蕭衍是蘭陵人(今常州),“生而有奇異,兩胯駢骨,頂上隆起.有文字在右手,曰‘武’。”蕭衍稱帝前本信道教,當了皇帝後,於天監三年(公元0年)開始改信佛。梁天監三年,他召集僧俗0000人在重雲殿集會,正式宣布“舍道歸佛”。梁武帝不但自己發願信奉佛教,而且要求王公貴戚乃至平民百姓都要信佛。由於梁武帝以最高權力來提倡佛教,致使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身體力行提倡佛教
梁武帝歸信佛教之後,便大興佛法,修建寺院,廣度僧尼,研究佛學,注《經》數百卷。他還講經說法,啟建水陸法會,提倡懺法,設無遮大會,普行布施。他生活簡樸,日中一食,儼然成了一名苦行僧。他甚至要當“白衣僧正”,直接管理僧事,終因僧界有不同的意見,他才放棄這種想法。尤其蕭衍講經,更是開創了皇帝講經的先例。
蕭衍根據《梵網》《涅槃》等大乘經典,提倡吃素。他自己身體力行,也命令全國僧尼遵守。為此,他專門著文闡述佛教徒應當吃素的道理。他的這一禁令,是強製性的,在中國佛教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千百年來,漢傳佛教徒不僅改變了自古以來吃三淨肉(不見為我殺不聞為我殺不疑為我殺的肉,稱為三淨肉)的舊習,而且素食竟成為佛教的優良傳統之一。
四次舍身同泰寺
蕭衍最喜歡玩“出家秀”,曾四次舍身同泰寺,親自執役為僧眾服務,每次由群臣以一億萬錢奉贖於“眾僧默許”後還宮。時人稱之為“菩薩皇帝”。
梁武帝多次舍身同泰寺的驚世做法,一方麵擴大了佛教的聲勢,提高了佛教的地位,帶頭興起了信佛的熱潮,另一方麵通過群臣用一億萬錢奉贖回宮,這樣充實了寺院的經濟基礎。
總之,梁武帝對佛教一方麵身體力行,一方麵大力提倡。梁武帝對佛教的提倡,是不遺餘力的,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全力地給予支持,在佛教的理論研究和行持上,他始終起著帶頭的作用。
正是梁武帝的大力提倡和支持,從而使南朝佛教至梁武帝時達到鼎盛,為以後隋唐時期佛教的興盛和宗派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基礎。
周武帝兩次下令禁止佛教,命令和尚還俗,有的和尚嚇唬周武帝,說禁佛要墮入地獄,周武帝說:“佛生在外國,我不信這個!”
武帝重儒術
北周繼西魏之後,統領關隴地區,這一帶從晉代以來佛教盛行,其中長安曾有鳩摩羅什的僧團在此長期譯經傳教,影響很大。當時,全國的僧尼有00多萬人,佛寺有萬多所。北朝的曆代帝王,不少都篤信佛教。北周武帝即位之初,也依照先朝往例,禮敬沙門,但由於他勵精圖治,一心想用儒術平治天下,因此最重儒術。他在親政前,曾多次召集臣僚沙門道士討論釋道儒三教的問題。當時,他對佛教並沒有特別憎惡排斥的觀感。他後來的廢佛政策,主要是受到衛元嵩和道士張賓的影響。
黑衣膺王
周武帝廢佛的借口就是迷信的“黑衣膺王”讖記說。這種讖記是自周勃興十數年前流傳天下的,而為政者所最關心的國家興亡的關鍵。
據《廣弘明集》卷八記載,當時民間普遍流傳著一句讖語,說“黑衣當得天下”。深信讖緯之學的武帝,對此預言非常忌諱,衛元嵩和道士張賓就乘機毀謗佛教,指沙門身穿黑衣,必為國禁,道士穿黃衣,必為國祥。
另外,衛元嵩著有《佛道二論》,論辯大小乘;《齊三教論》七卷,闡揚會通三教的思想。他認為當時佛道二教崇尚空論,違背大慈為本安樂眾生的立教宗旨,主張應該用古代聖王的治道來矯正這些弊病。他的論點,剛好契合武帝的心意,武帝聽信他的話,漸漸重道輕佛。
辯論引發廢佛
天和四年(9年),武帝先後四次召集佛道儒三教學者,論議教義的高低。武帝的本意,想以儒教為先,佛教為後,道教最上,但因幾次聚眾議論,三教各執一詞,因此懸而不決。後來甄鸞上《笑道論》,道安上《二教論》等書,極力為佛教辯護,斥道教。武帝對於佛道二教互相攻擊,極感不快,敕令暫時擱置二教優劣的議論。建德二年(573)十二月,又召集群臣道士沙門等,辯論三教先後,結果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後。如此一來,引起佛教界的激烈反應,先後有猛法師道積等人的抗旨直諫。
建德三年(7年),武帝已決心毀佛,召集僧道二眾在太極殿辯論,張賓極力斥佛揚道,卻被智炫法師論破,武帝親自升座,試圖加以論難,不料智炫法師應對安詳,陳義甚高,武帝在盛怒之下離開太極殿。次日,下詔廢佛道二教,破毀寺塔,焚燒經像,勒令沙門道士還俗。當時,被迫還俗的沙門有二萬多人,關隴一帶的佛法被破壞殆盡。
建德六年(77年),北周滅了北齊,武帝又對北齊之地實行排佛政策,焚毀一切經像,廢萬所寺廟,被迫還俗的僧尼達00餘萬。北方佛教一時之間銷聲匿跡,史稱周武法難。
北周武帝的廢佛與北魏太武帝的暴力殘殺有所不同,他雖毀壞寺塔,焚燒經像,但並不殺害佛教徒,隻是命令他們還俗而已。所以在周武帝廢佛以後,部份僧侶混跡民間,或逃匿山林,另有部份僧人則南渡陳朝,因此促進南北朝佛教的交流。
周武帝滅佛的理論根據是“即事而道”,這促使中國大乘佛教哲學“即事而真”的思想成熟。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從武帝滅佛得到轉變,滅佛的理論,反而成為中國佛教諸宗的思想淵源。
楊堅一家信奉佛教,楊堅本人更是被尼姑智仙帶大,直至歲時進入太學讀書。由於出身的原因,所以楊堅一登基,就恢複了佛教。
楊堅出世,紫氣滿庭
隋文帝楊堅出世時,降生在般若寺內,當欲生時,紅光照室,並有紫氣滿庭,紫氣之色,能使人的衣服變紫,室內之人見此異狀驚異不已。六月的天氣炎熱,褓母用扇子為小兒扇風,小兒怕冷,已經哭不出聲來。
這時,忽然有一比丘尼,突然出現,對楊堅的父親說:“你們不用為此兒擔心,他有天佛所佑”,並替小兒取乳名為那羅延,梵語那羅延,含金剛不壞之義。這位比丘尼又說:“此兒來處不比尋常,你們俗家穢雜,由我來撫養。”楊堅的父母既不認識那尼師,當然不願意將愛子讓一個尼師來撫養。可是楊堅很怪,他看見尼師就不哭。一離開神尼就啼哭不休,全家無法止兒啼,隻有忍痛讓神尼來撫養。
堅母抱兒,化身為龍
當初神尼領養楊堅時,曾與其父母有所約定,不得她的允許,不得隨便抱看小兒。有一天。楊堅的母親很想念兒子,乘神尼離開時,就偷偷的走進兒房,從床上將小兒抱起,不看還好,一看之下,竟是抱的一條龍,驚惶恐怖,雙手發抖,小兒墮地大叫。楊堅的母親來時,神尼不知,及至聞聲趕來一看,見小兒墜地上,就將小兒從地上抱起來對她說:“為什麽要來妄觸我兒?令其晚得天下。”從此楊堅的母親不敢來抱此兒,全由神尼負責教養。
楊堅7歲時,神尼有一天對他說道:“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
神尼沉靜寡言,精修道業。楊堅在寺內由神尼教養,一直到歲,方始離開佛寺回到自己家中。而神尼在般若寺內,住了0餘年,從不走寺門之外,到了周武滅法,神尼才隱住皇家,內著法服,戒行不改。
楊堅後來果然如神尼所說:自山東入為太子,重興佛法,皆如神尼數十年前的預言。
舍利神異,數之不盡
楊堅登極後,常常對群臣講,追念阿梨,這是他小時對神尼的稱呼。隋文帝又說:“我興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從道人中來,由小時住寺至今,樂聞鍾聲。”
隋文帝登位時,智仙神尼早已圓寂,為了要報她的恩德,敕令史官王劭為神尼作傅,並發大願,度僧弘法。
結束紛爭,下詔複佛
隋文帝結束中國南北紛爭數百餘年的局勢,即位後,下敕:“好生惡殺,王政為本。”在京城及諸州置官立寺院,行道日禁絕殺生,修複荒廢的寺院,獎勵建立寺院。
造寺抄經,僧眾教化
文帝在位期間,建造寺院共79所,抄經藏08卷,整理經典8部,造石像大小080尊,修複舊像0890尊,對佛教事業的護持不遺餘力。此外,文帝為懷念父母深恩,啟建舍利塔,共有8處之多,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巨擘,影響後世極大。
唐太宗繼位前,曾與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佛教徒以法琳為首擁護李建成,道教徒以王遠知為首擁護唐太宗。
王遠知是茅山道士陶弘景的徒弟。唐太宗戰勝王世充和竇建德,回到長安。有一天同房玄齡著便服去見王遠知,王遠知迎出來說道,這裏麵有聖人(皇帝),難道是秦王麽?這顯然是詐術,秦王身被黃金甲,率鐵騎萬匹,坐兵車,押王竇二俘到太廟行獻俘禮,王遠知在路旁看熱鬧,豈有不認識秦王之理,他行施這一詐術,秦王果然被迫承認了。王遠知接著說,將作太平天子,希望好好的幹。
唐太宗不久登上帝位,給王遠知在茅山特造太平觀,表示崇敬。
唐太宗為推崇李耳,在儒學方麵有所安排,年(貞觀二年)取消周公的先聖名義,以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這是因為老聃不過是東周的一個史官,周公則是西周開國元勳,要周公屈居老聃下,似乎不順。孔子相傳是老聃的學生,盡管唐太宗大崇儒學,不妨礙道第一儒第二的次序。佛道兩教互相排擠,都想本教獨尊,7年,唐太宗下詔,確定男女道士地位在僧尼之上。這是僧道爭地位,道教得政治上助力,奪得優勢的第一次。
9年,道士控告僧人法琳毀謗皇宗(李耳),唐太宗派大臣查勘,判定法琳有罪,流放到益州,法琳在路上死去,又一次給佛教以沉重的打擊。
不過,唐太宗偏護道教,僅僅是要確定李姓是教主李耳的子孫,並不減損對佛教的信仰,所有佛教徒佞佛的行動,他不曾缺少一件。他信佛教實際比信道教更深,他吃天竺僧的長生藥就是明證,他尊崇道教,完全是一種政治行動,目的在提高李姓的地位。
8年(即貞觀十二年),唐統治已經鞏固,吏部尚書高士廉奉命撰成《氏族誌》,居然仍以山東崔姓為第一。皇族仍居次位。唐太宗出麵斥責,才改列皇族為第一,外戚為第二,降山東崔氏為第三。皇族能夠勉強列在第一位,首先是因為皇權鞏固,其次是道教主姓李,否則就是唐太宗發怒力爭,未必能使舊士族承認,可見提倡道教還是有效的。
7年,李世民得了中風病,癱瘓在床。此時,他開始吞食方士們煉製的金石丹藥,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他先是服食國內方士煉出的丹藥,可並不見效。他以為國內方士們的道術淺,於是派人四處訪求國外高人。
貞觀二十二年(8年)大臣王玄策將俘虜的天竺國方士那羅邇娑婆寐獻給李世民。此人妄言自己已經00歲,有長生不老的秘方,甚至還可以讓人飛升到天宮裏成為仙人。李世民對此深信不疑,對他禮敬有加,辟出專門的場所,供他煉製延年長壽的丹藥。一年之後藥成,李世民欣然服食,不料很快產生了劇烈的中毒反應,七竅流血暴病而亡。這年李世民才歲,是唐代第一個死於丹藥的皇帝。
武則天與佛教有扯不斷的因緣,佛教慰藉了武則天一度空寂的心靈,成就了武則天人生的燦爛輝煌,在武則天為帝時期,也達到了鼎盛。
稱帝前與佛結緣
武則天從小就跟隨生母楊氏出入佛寺。在母親的影響下,武則天對僧人和木魚產生了濃厚興趣。
後來,武則天入了宮,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這段時間,她雖說不能像小時候那樣隨意出入佛寺,卻有幸見到了中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和尚玄奘!貞觀十九年(年),玄奘取經歸來,太宗在洛陽宮儀鸞殿設宴接見,武則天侍立在側。其間,玄奘暢談異域風情和佛法佛性,使武則天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再後來,太宗崩後,她出家修學佛法。不久,又被高宗召進宮中。
武則天因自幼熏染佛法,奉佛精進,在唐代諸帝中,她是一位虔誠的崇佛者,大力護持佛教。
女皇崇佛
在佛教勢力支持下,天授元年(90),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
長壽二年(9),菩提流誌等譯《寶雨經》上奏武則天。經文暗示武則天即“故現女身”的東方大菩薩,當為“自在主”即作世間皇帝。當然,譯者也因此受到武則天的賞賜。
為了奪取和鞏固皇權,她需要製造各種輿論,其主要措施之一,便是揚佛抑道,用以貶黜李氏的宗族。因此,她即位之始便宣布:“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教之上。”武則天統治期間,佛教倍受崇奉,達於極盛。
為推動佛教的發展,武則天打破唐太宗時期由玄奘一統譯場的局麵,接待各方譯經僧,如於闐國實叉難陀提雲般若,中印度地婆訶羅,漢僧義淨等,而最著名的是南印度菩提流誌。她鑒於禪學在群眾中日益上升的影響,令神秀禪師入京行道,親加禮拜;又征慧安禪師入禁中問道,待以師禮。由她確立支持“東山法門”的方針,造成了禪宗在全國的迅速發展形勢。
對於佛教思想體係,武則天著重扶植的是華嚴學說。華嚴宗之所以能夠成為曆史上一大宗派,直接受益於她的支持。如果聯係她在龜茲疏勒等地建立以漢僧為主體的大雲寺,將於闐的實叉難陀請到京師擔任譯場主譯,給以高於其他外來僧侶的特殊優禮等事件,可以說武則天與華嚴宗的關係,已經超出個人利害的範圍,有著更為重要的政治背景。
為了保證佛教的社會地位,武周之世,她曾命僧懷義作夾紵大像,據說該像的小指就能容納數十人。
由於武則天的崇佛,使當時佛道力量對比明顯有利於佛教,乃至出現道教徒棄道為僧的現象。這一情況到唐玄宗李隆基執政期間又有所調整。
唐代佛教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然而,唐代各朝帝王對佛道二教的態度頗為不同,有的揚佛抑道,有的佛道並奉,也有不少位帝王崇道而抑佛。唐武宗,更是全麵性地崇信道教,貶斥佛教。
武宗迷戀“長生之術”
唐武宗本人是迷戀道教的“長生”偏術的,所以非常討厭佛教。武宗在藩時,就很喜歡道教鼓吹的那一套“長生之術”。唐武宗即位不久,就召集道士趙歸真等8人到宮裏,在三殿修“金籙道場”,武宗親到三殿,於“九天壇”受“法籙”。會昌五年(8年)正月,武宗還敕建“望仙台”於南郊,七月“功畢”,“望仙樓”及廊舍共9間,以道士趙歸真為右街道門教授先生,封衡山道士劉玄靜為銀青光祿大夫崇文館學士為之治崇玄館,置吏,鑄印。武宗本名澶,道士們對他說,唐以“土”德,宜火不宜水,於是就於會昌六年(8年)三月,下詔改名炎。武宗本來對佛教就沒有好感,再加上趙歸真劉玄靜等人從旁煽動,就更增加了他對佛教的厭惡。
佛教威脅皇帝利益
入唐以來,由於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扶植,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因而佛教的勢力和影響,也就越來越大。佛教勢力的惡性膨脹,給封建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因為許多平民出家為僧,或成了寺院的寺戶和佃戶。寺院控製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不向國家交稅,國家財政因此大受影響。僧侶地主勢力,已經發展到威脅以皇帝為代表的世俗地主利益的地步了。因此,必須采取斷然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廢佛行動
武宗於會昌四年(8年)采取了大規模的滅佛行動。
武宗廢佛的政策,是采取漸進方式的,從史料看,其法令之嚴酷,與日俱增。會昌四年三月,下令不許供養佛牙佛骨,如果違反法令,送一錢供養者,即杖打二十下,一時之間,寺院的四處,人跡斷絕。而在宮中的內道場,曆來往例均安置佛教經像,武宗卻下令焚燒經教,拆毀佛像,在道場內安置天尊老君之像。六月,在武宗誕辰日,首度不召僧人入內議論。又不許僧尼在街裏行走,如有外出,需在鍾聲未響前歸寺;也不許別住他寺,違者獲罪。由於武宗深信趙歸真,趙乘隙進言,認為佛教並非中國本有的宗教,蠹害生靈,應該盡除。於是,這年七八月開始,發動空前的法難,敕令拆毀天下山房招提蘭若普通佛堂義井村邑齋堂等,凡是寮房未滿兩百間,或沒有獲頒寺額的道場,則勒令僧尼還俗。
會昌五年三月,武宗敕令天下諸寺不許置莊園,並隨時檢查寺舍的財產。四月,敕令僧尼還俗,如有抗命不從的,以違抗聖旨論罪,當場決殺。八月下詔,大舉毀寺,總計會昌年間,拆毀佛寺四千六百餘所,招提蘭若等四萬餘所,被迫還俗的僧尼有二十六萬餘人,沒收良田數千萬頃,又將佛像鍾磬等法器改鑄為錢幣農具等物,乃至私家所藏金銀等像亦敕令限時送官。此一空前浩劫,曆史上稱為“會昌法難”。晚唐以後諸宗的衰頹不振,與這次毀佛有密切的關係。
由此可見,這次對佛教的打擊確實是十分沉重的,它的影響也是相當深遠的。從此就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除了少數宗派,如禪宗淨土宗外,幾乎都是一蹶不振。
五代十國(90790)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分裂戰亂的年代。由於當時的曆代小王朝為了抗禦外地,保住疆土,都把擴充兵員,增強國家財力作為首要任務。所以,各王朝對佛教普遍采取限製的措施。周世宗的廢佛則是這個時期最有影響的一次抑製佛教的事件。
9年,周太祖死去。他沒有兒子,柴皇後有個侄兒柴榮,從小聰明能幹,練得一身武藝。周太祖把他收作自己的兒子。到周太祖一死,柴榮繼承皇位,這就是周世宗。世宗繼位後,為增加賦稅和兵役,開始了限佛運動。
9年,周世宗為了貫徹以儒教為主的統治政策,以佛教寺院僧尼乃構成國家財政上的負荷為理由,下詔禁止私自出家;訂立嚴苛的出家條件,並規定必須在國家公認的戒壇受戒,否則無效;不許創建寺院或蘭若,違反的僧尼,課以嚴刑;未受敕額的寺院,一律廢毀;民間的佛像銅器,限五十日內交由官司鑄錢,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處死。
周世宗在限製佛教的過程中,還專門下令革除佛教中的一些舊弊端。他規定,對於以前有些僧尼采取的“燒臂煉指釘截手足”等諸般毀壞身體的做法,一律禁止。那些“符禁左道妄稱變現還魂坐化聖水聖燈妖幻”之類,都是聚眾蠱惑人心,今後一切禁止。
周世宗限製佛教的結果,是後周境內的寺院毀廢了0所,仍存9所,登記在冊的僧尼有00人。大量的佛像及鍾磬等法器被鑄成銅錢,世稱“一宗法難”。相傳世宗下詔毀壞佛像時,鎮州有一尊銅製觀世音菩薩極為靈驗,因此無人敢去毀損。世宗乃親自前往該寺,用斧頭砍毀菩薩胸部。
周世宗限製佛教的政策,力圖把佛教規模限製在一定程度之內,革除某些佛教陋習的措施,對以後的宋代統治者都是有啟示作用的。周世宗之後,曆代王朝再沒有對整體佛教采取過激烈打擊的政策。
按照傳統的說法,周世宗被列為最後一個“滅佛”的皇帝,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相提並論。周世宗的這次廢佛,史書中沒有關於屠殺佛教徒的記載,實際上,他隻是力度比較大地整頓和限製佛教,並沒有計劃完全廢除佛教。雖然如此,由於當時北方的佛教已經是在勉強維持,經此波折後,就更顯日益衰落了。周世宗禁佛對當時中原地區的佛教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三武一宗”之類的事件,對佛教僧團規模的變化,對佛教寺院經濟實力的消長等,產生了劇烈的影響,但是一般持續時間都不很長。但是,對於佛教思想的演進,對佛教修行方式的轉變,對佛教徒的自我認識和定位,此類事件的影響都是很深遠的。
蒙古人的宗教是薩滿教,“薩滿”,蒙古語“布克”的意思,據說是掌管神與人的關係,傳達神的意誌,根除病症的很原始的東西。在蒙古草原,不論天還是神都叫“騰格裏”,是最高的神。
遊牧民族裏,無論是貴族屬民還是奴隸都是按神的意誌來行事,“無事不歸於天”。因此。“長生天”“永恒的天”“永恒的天力”等語句經常掛在蒙古人的嘴邊,一切都歸於天命或神意的思想,使曆代可汗在統治和領導部眾等許多方麵有了憑藉。其號令一出,便具有無比的號召力和不可抗拒性。無論是進行爭戰還是政策的推行,都如順水行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後來,鐵木真正是巧妙地運用了這一思想,才得以稱汗,以至於建立起強大的遊牧民族。
“長生天”的古老信仰成就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一說7)年生於蒙古一個貴族家中。他父親被塔塔兒人毒死後,鐵木真隨母親和幾個弟弟生活處境艱難,曾被其他部落俘虜。鐵木真被迫依附勢力強大的克烈部部主(脫裏汗),並與另一蒙古部的首領(劄木合)結拜為兄弟,在此二人幫助下,鐵木真漸漸擴展勢力,重建了以本家族為核心的統治集團。87年至89年間,鐵木真自稱由豁兒赤傳達天命,被一些貴族擁立為乞顏可汗。9年,鐵木真和脫裏汗共同出兵,幫助金朝討伐塔塔兒,並打敗了塔塔兒。鐵木真的聲望日高,勢力漸大,引起脫裏汗等人的疑懼,他們聯合攻打鐵木真,鐵木真被打得大敗,一度從者僅剩十餘人。不久由於敵手內部紛爭,鐵木真又反敗為勝,相繼攻滅了幾個部落。
0年(宋開禧二年),鐵木真完成了統一蒙古高原的事業,在斡難河源召開貴族大會,又借通天巫闊闊出之神托,即大汗位,建大蒙古國,號成吉思汗。成吉思一詞有“海洋”“有力”“天賜”“偉大”等諸多不同說法。
在蒙古人自己的思想體係中,至高無上的權力由天神即遊牧部落的主神長生天授予一位地上首領。作為天神選定的代表,成吉思汗受到長生天的保護和扶植,而長生天保證成吉思汗軍事與政治冒險的永久成功。
政策開明,力求宗教信仰和平相處
成吉思汗晚年,在攻伐中亞西亞的途中,年老力衰,又深知完成統一大業重任的艱巨,因此,在得知丘處機有“長生”“治國”之道後,邀請丘處機指點迷津。丘處機在西域的興都庫什山拜謁成吉思汗時,“以敬天愛民為本”“以清心寡欲為要”的思想,回答了成吉思汗的詢問。從此,成吉思汗將“敬天愛民”的思想與“天力論”結合起來,並訓誡子孫嚴格遵循。
成吉思汗在經略中原中亞西亞的過程中,遇到了中原崇尚的儒家文化及信仰佛教道教等民族,中亞西亞南亞信仰伊斯蘭教猶太教也裏可溫教等民族,歐洲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民族。成吉思汗意識到不同宗教文化對不同民族的精神作用,也認識到對這些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寬容和開放,是實行其統一大業不可忽視的基礎。因此,他推行開放寬容的宗教政策,兼容並蓄,對佛教道教也裏可溫教等實行免稅政策,起到了安撫民心選拔人才推進統一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曾出家為僧,他對佛教也的確有感情,他建立明朝後,對佛教采取了保護措施,在朝廷設僧錄司官,統領全國佛教,促進了佛教的發展。
傳奇皇帝朱元璋
在中國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唯一的最正宗的和尚出身的皇帝。
朱元璋出生也是充滿傳奇,母親懷他時,是神受丹而孕。生下時紅光滿室,鄰居還以為朱家失火了呢。《明史。太祖》(本紀第一)記載:“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餘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鄰裏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傳說隋文帝楊堅有帝王相貌,朱元璋更不簡單,“比長,姿貌雄傑,奇骨貫頂。意誌廓然。人莫能測。”
因為貧寒,朱元璋7歲便出家皇覺寺。但不多久,因為災荒沒吃的,寺內也呆不下去了,隻好出去化緣。在化緣的路上,朱元璋得了一場大病,險些死了,幸好得到仙人的指點幫助,才免去災難。對於朱元璋的這段經曆,《明史》記載:“逾月,遊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與俱,護視甚至。病已;失所在。凡曆光固汝額諸州三年,複還寺。”從《明史》中可以看出,對自己出家當僧人的曆史,朱元璋並不覺得丟人,但他神化了這段曆史,虛構出“二紫衣人”出來。
大興佛教助王政
明太祖朱元璋以皇覺寺僧而成帝業,對佛教不僅崇信,而且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登基伊始,就在南京天界寺設立善世院,建立僧官製度,下令免除憎人的度牒費,並召集東南名僧到南京數建法會校刻藏經。
朱元璋深知佛教有導愚化頑輔助王政的作用,對佛教實行了扶植保護利用的政策。因此他於立國不久,就製定了嚴格完善的宗教政策,推行了嚴格選任寺廟主持,對僧人進行業務考試,建立度牒,僧籍製度,控製寺院數量等一係列整頓措施。不久,又頒布了《申明佛教榜冊》,要求僧人各歸本宗,各事其職,並專門成立了主管佛教的政府機構僧錄司,把佛教活動嚴格控製在政策管製範圍內,從而形成明代寺廟建設的突出特點:大寺統中寺,中寺統小寺的行政管理係統。在這個係統下興建了數量眾多的寺廟,僅南京一地就有大小寺廟00餘所,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朱元璋並禦撰《集注金剛經》及《釋道論》《三教論》《習唐太宗聖教論》《明施論》《心經序》等有關佛教的文章,並通令全國僧尼講《心經》《金剛經》《楞迦經》三經,分寺院僧為禪講教三類。
由於明太祖及帝後的帶頭崇信,熏陶感染,其後諸帝無不奉佛。成祖宜宗英宗憲宗孝宗神宗及慈聖李太後等,都特別崇奉佛教,大力提倡佛教,興建寺院,廣做佛事。
明成祖為了紀念生母,下令在南京建報恩寺,前後曆時9年,花費白銀000萬兩。報恩寺富麗堂皇,儼若王宮,且擁有田地塘蕩上萬畝,經濟實力十分可觀。諸王大臣也爭做護法敬僧祈福延祚弘法布道的善事。
在曆代皇帝中,有一個是最信奉道教的,他就是明世宗朱厚璁。
明世宗朱厚熜篤信道教,來源於父親的影響。他父親興獻王朱佑杬與一個叫做純一的道士交遊,也信奉道教,這深深影響了少年的明世宗。他即位後,因為身體多病,常以齋醮方式祈禱神仙幫助,更加深了他對道教的依賴,並將宮中的佛教活動一概掃除。
嘉靖元年三月,根據工部侍郎趙璜的建言,查抄了大能仁寺僧人齊瑞竹的資財和玄明宮的佛像,又由禮部郎中屠塤普遍檢查了京師的各個佛祠,一律予以拆毀。七月,明世宗朱厚璁開始興建道觀,用以崇奉道教。不久,明世宗又在太監崔文的引誘下,在乾清官等處舉辦齋醮,日夜不斷,命宦官十餘人學習經教。大學士楊廷和等請求他“斥遠僧道,停罷齋醮。”並上書彈劾太監崔文。但是,明世宗一律不予回答。
由於沒有子嗣,嘉靖十年十一月,他在欽安殿建立了“嗣醮”。皇帝的子嗣就是國本,因此這種建醮似乎名正言順,竟以禮部尚書夏言充任醮壇監禮使,侍郎湛若水顧鼎臣充任迎嗣引導官,文武大臣每日進香,皇帝親自舉行開始和結束兩天的禮議。設立了祈嗣齋醮後,一早一晚在祈壇上都有雲氣出現。後來,皇嗣誕生,明世宗認為這是他崇信道教之功。
明世宗把一切事情都與道教相聯係,比如,災異祥瑞冤獄疾病邊防等等。其迷信幾近於偏執神經質,比如,他命駙馬鄔景和等到宮中撰寫玄文,鄔景和說自己不諳玄理,請求辭免,表示要“洗心滌慮,效馬革裹屍之報”。明世宗發怒說:“景和故出不祥語,當擬怨訕律。”竟將駙馬鄔景和革爵,安置於昆山。
明世宗朱厚熜給自己自己的父親興獻皇帝母親興獻皇後孝烈皇後方氏都起了很複雜的道號。明世宗朱厚熜自己的道號是:“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真君”,後加號為:“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玄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加號為:“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三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明世宗甚至要詞臣撰寫“冊天表”。
嘉靖十五年五月,明世宗修建了道教的慈慶慈寧宮,開始禁毀宮中的佛像。大服千善殿中有用金鑄造的佛像達000多斤,還有金函玉匣,藏貯有不少佛骨佛牙之類的東西。明世宗命令全部毀除。明世宗禁佛,對民間佛教勢力也造成了相當大的打擊。
明世宗整天燒丹煉汞,不理朝政,導致在他統治時期,明朝妖孽橫行,於是有了大貪官嚴嵩的卑劣行跡,也就有了海瑞的兩次千古留名的覲見。他還曾因煉製春藥,殘害宮女,導致“壬寅宮變”,差點被宮女勒死。明世宗晚年雖然罷免了嚴嵩,但朝政並沒有多少改善,他對道教日益迷信,最終丹藥中毒而死,時年歲。
◆徐福東渡塑像
◆蓬萊美景。今山東蓬萊市。蓬萊自古就被譽為“人間仙境”,與方丈瀛洲稱為三神山。
延伸閱讀
成山矮鬆的由來
山東成山有一棵矮鬆,枝幹蜷曲怪異,像龍患痙攣,虎有跛足。關於成山矮鬆的由來,傳說是這樣的:在秦始皇登臨成山之前,這裏的鬆樹高大挺拔而茂密,而秦始皇要在這空闊的地方觀日出,這些鬆樹必然妨礙他的視線,於是他便下令兵將砍樹開道。可奇怪的是越砍越多,越砍越密。當時秦始皇手下的徐福解釋說,這是鬆樹,鬆字左邊為木,右邊為公,那是萬木的老祖宗。秦始皇聽罷大怒,非要士兵揮砍大刀,將鬆樹斬草除根不可,於是鬆樹根再也不敢發芽了。好在秦始皇沒說“斷子絕孫”,鬆樹便想出了“崩子成林”的法兒來延續後代,但是都長得七零八落,又矮又小。據說現在鬆樹幹爆皮,就是當年秦始皇下令後秦兵砍的。
漢武帝與“太一”
漢武帝是漢代曆史上最重要的帝王之一。在宗教領域,他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政策,使國家的宗教生活走向正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措施主要體現在祭祀方麵,包括雍郊五畤的製度化,以“太一”為至上神,以及在各地廣立官方神祠。
◆無字碑。漢武帝登泰山時所立
◆董仲舒像
延伸閱讀
一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是廣川(今河北棗強)人,從青少年試點開始博覽先秦諸子著作,對《公羊春秋》和陰陽五行學說的鑽研特別刻苦,很快名聲大震,被漢景帝任命為博士,著有《春秋繁露》一書。元光元年,漢武帝詔令“賢良”對策,董仲舒上對策3篇,史稱《天人三策》。
董仲舒提出並推崇的儒學,不同於先秦的儒家學說。他兼融諸子博采眾說,吸收了法家的君權至高無上的封建專製思想,提出了君為臣綱的理論。摒棄了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一套,授法入儒,將禮治同法治結為一體,主張刑德相輔恩威並施;吸收了陰陽家的德運說,為君權神授說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排除了其間某些神仙方術的江湖騙術;汲取了道家清靜致治說,衍化為輕徭薄賦思想,摒棄了它的無為思想,注入了法家的有為思想。可見,董仲舒所提出的,是根據當時政治的需要,用儒家思想加以改造的新入學,是一種融會貫通各家學說得比較完整的封建專製理論,因此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和采納。
漢明帝崇佛
漢明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崇佛的古代帝王,所以他的崇佛對後世封建帝王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不管是崇佛的帝王還是反佛的帝王,漢明帝的崇佛事件都首當其中,受到曆代帝王的頌揚或詆毀。
◆東漢時期的佛陀形象
◆白馬寺
延伸閱讀
“沁園春”的由來
沁園,是東漢漢明帝為他的女兒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園林,園址位於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帶。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沁水公主的舅舅竇憲倚仗其妹貴為皇後之勢,竟然變相強奪公主田園,後人感歎其事,多在詩中詠之歎之,漸成“沁園春”這一中國文人所鍾愛的詞牌。
北魏太武帝禁佛
北魏的皇帝大多信佛,但太武帝在位時卻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太武帝滅佛,使佛教在其發展的曆史上遭到了極為沉重的打擊,這也是佛教遭受的第一次滅頂之災。
◆如來立像。南北朝
◆釋迦說法圖。魏晉南北朝
延伸閱讀
北魏太武帝東巡碑
北魏太武帝東巡碑,碑額原題《皇帝東巡之碑》,酈道元《水經注》卷十一水注徐水條稱此碑作《禦射碑》,蓋北魏定州地方官為紀念太武帝拓跋燾結束東巡回歸平城時於路演示神射而立,故碑名可兩存之。
酈書之後,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六七易州滿城縣條,也曾提及此碑,稱引的內容有溢出酈書者。此後東巡碑湮沒無聞將近千年,直到1935年,由徐森玉(鴻寶)先生在河北易縣南管頭之南畫貓村漕河(古徐水)西岸覓得原碑,把20份拓本帶回北平,次年傅增湘周肇祥也前往摹拓,東巡碑才重新現身,為藝林所重。
但是拓本都僅拓碑陽文字,不及碑陰,而酈道元稱“碑陰皆列樹碑官名”,文字之繁多,當逾於碑陽。可能當時石碑已風化嚴重,碑陰文字漫漶難識,無法拓取。
北魏孝文帝漢化佛教
北魏太武帝廢佛詔令下達六年後,被人暗殺,新繼位的皇帝恢複了佛教,這一事件使北魏統治者深深感到搞好與漢民族的融合才是維護國家政權的關鍵。與漢族的融合使佛教深入人心,孝文帝為北魏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開創了北魏的黃金時代。
◆孝文帝像
◆洛陽龍門石窟
延伸閱讀
北魏孝文帝巧計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即位後,為達成推行“漢化政策”的目的,決定將國都由北方的平城,遷往位於中原地區的洛陽;因為平城位置偏僻,而洛陽卻是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孝文帝想:要統一天下,必須將國都南遷,才容易掌控中原。當他提出遷都的想法時,卻遭到貴族勢力及民眾的反對。
孝文帝為了達成目的,便想了一個妙計:他宣稱要帶領大軍南征,當他帶著久未作戰的大軍,風塵仆仆抵達洛陽時,軍隊早已累得人仰馬翻,對南征缺乏興趣了。剛好這段期間天天大雨傾盆,把軍隊困得動彈不得,士兵窩在又濕又悶的帳棚中,說什麽也不肯前進,於是一個個都求孝文帝不要再南征了。孝文帝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宣布:“行軍中途,怎麽可以無功而返?如果不願意繼續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以後再做南征的打算!”
大家一聽不用南征,高興的不得了,卻也不知不覺的中了孝文帝的計謀定都洛陽。
梁武帝以佛治國
在曆代帝王的影響下,佛教很快在中國流行開來,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佛治國的皇帝,南朝梁係第一任皇帝蕭衍即是這樣。由於梁武帝以最高權力來提倡佛教,致使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幾乎把佛教提到國教的地位。
◆梁武帝蕭衍像
◆雞鳴寺。梁武帝寺稱同泰寺,位於南京雞籠山東麓冊阜上。
延伸閱讀
一葦渡江的故事
由於蕭衍是篤信佛教的帝王,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所以他在見到印度高僧時也很自負,他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解,達摩一見不契,即渡江北上,但江上沒有船,達摩便在江邊拔下一根蘆葦,投入江中,飛身踏上過江而去。這就是“一葦渡江”的由來。
◆菩提達摩渡江圖碑
北周武帝禁佛
周武帝滅佛,北周政府不僅獲得了大量的寺觀財富,而且獲得了近300萬的編民,遂使生產日益發展,“租調年增,兵師日盛。”從而,為後來隋朝的統一和對突厥的鬥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軍事實力。
◆佛造像。南北朝
◆河南登封嵩嶽寺塔
延伸閱讀
衛元嵩奏文
衛元嵩是四川成都人,精通陰陽曆算,性情譎詐。年少時隨益州野安寺亡名禪師為沙彌,不耐清苦,佯裝狂放,以吟詩詠賦來博取聲名,並四處向人預卜未來。後來還俗,從四川到長安,結交北周權貴。
天和二年(五六七),他向武帝上奏改革佛教,奏文共列有十五條:勸行大乘勸念貧窮勸舍慳貪勸人發露勸益國民勸獠為民勸人和合勸恩愛會勸立市利勸行敬奉勸寺無軍人勸立無貪三藏勸少立三藏勸僧訓僧勸敬大乘戒。
隋文帝楊堅與佛教
自從周武帝滅佛後,佛教元氣大傷,隋文帝登極後,大興佛教,隋唐佛教之盛,曆史上稱它為黃金時代,對佛教的崇信與虔敬令後人驚奇。佛教的盛傳,離不開楊堅。
◆隋文帝楊堅
◆《授經圖》
延伸閱讀
隋代唯一的國家寺院
隋文帝興建大興善寺為國寺,殿堂雄偉宏大,是隋唐以來,長安最大的佛寺,也是隋代唯一的國策寺院。文帝在此設有“二十五眾”執行佛教教化的工作,所謂“二十五眾”,是由二十五位通達佛教義理的高僧組成,專門弘揚佛法的組織。另外又設五位熟諳諸經論的“五眾”,從事弘法教化。因此培養了許多學者僧及教化僧,提升佛法研究及對大眾的教化工作。
◆敦煌彩繪佛像。隋開皇九年(589年)繪。
唐太宗與道教
唐太宗李世民自稱是李耳的後裔,他在位時采取了興道抑佛的宗教政策,宋代有幾位帝王也提倡道教,於是道教在唐宋時期逐漸興盛。
◆三清圖
◆唐太宗昭陵
延伸閱讀
李世民吞食蝗蟲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體恤百姓,最典型事例莫過於吞食蝗蟲。
在《貞觀政要》中有這樣記載:貞觀二年,京師一帶大旱,蝗災肆虐,一日他視察災情,隨手捉住幾隻正在蠶食禾苗的蝗蟲說道,人以穀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當食我心,無害百姓。說著就要將蝗蟲吞食,左右急忙阻攔,惟恐致病,太宗說,朕所期望的是移災自身,談什麽病不病的,隨之將幾隻蝗蟲吞入腹中。
貞觀三年,又逢水患,李世民雖無回天之力,但他心係百姓疾苦,身體力行與他們共渡難關。這對善良的窮苦百姓來說已經足夠了,正如史書上記載說:“上勤而撫之,民雖東西就食(外出逃荒),未嚐嗟怨。”
武則天的佛緣
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她在位期間,大建佛寺,廣塑佛像,那時建造的樂山大佛和洛陽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像,直到今天仍以它的莊嚴壯觀聞名中外,成為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
◆玄奘西行求法壁畫
◆玉泉寺。武則天曾賜玉泉寺舍利。
延伸閱讀
武則天立“無字碑”
武則天前後掌政46年,以皇後身份預政24年,以太後身份執政7年,稱帝16年。臨終遵命除去帝號,仍以高宗皇後的名義和高宗埋在一起,叫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縣城以北梁山上。但由於武則天的影響遠遠大於高宗,人們多稱之為武則天墓。她墓前的“無字碑”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達98。84噸。武則天立這塊“無字碑”的目的,她自己沒有說明,成為了1300多年來人們猜測探究卻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謎”。後人猜測,一種認為是她覺得自己功勞太大,難以表達;一種認為是她知道自己死後一定會引起沸沸揚揚的議論,她任由人們評說。
◆無字碑
唐武宗滅佛
唐武宗會昌年間的廢佛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被稱為“會昌法難”,是“三武一宗”法難中最大的破佛事件。晚唐以後諸宗的衰頹不振,與這次毀佛有密切的關係。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唐
◆文殊變唐
延伸閱讀
秋梨膏的起源
秋梨膏是由秋梨和祛痰中藥配伍加工而成的藥膳飲品,由《本草求原》中所載的“秋梨蜜膏”經宮廷禦醫加工演變而成,相傳始於唐朝。據說,唐武宗李炎患病,終日口幹舌燥,心熱氣促,服了上百種藥物均不見療效,禦醫和滿朝文武都束手無策,正在人們焦慮不安之時,一名道士用梨蜂蜜及各種中藥配伍熬製的妙方治好了皇帝的病。從此,道士的妙方成了宮中秘方,直到清朝流入民間。
周世宗禁佛
在幾次滅佛事件中,後周世宗滅佛是最有影響的一次。周世宗此次滅佛,並沒有大量屠殺僧尼焚毀佛經,而是帶有一種整頓佛教的性質。但由於中國的佛教已經走向了勉強維持的階段,經過這一次打擊之後,就更顯得蕭條衰落了。
◆周世宗柴榮像
◆後周觀音造像。後周廣順元年(951)刻製,位於杭州靈隱寺飛來峰。
延伸閱讀
後周世宗皇後符氏
周世宗柴榮的皇後符氏,是後晉節度使魏王符彥卿之女。符氏出身名門閨秀,是個聰明果斷而胸懷大誌的女人。曾嫁給大將軍李守貞之子李崇訓,後來李守貞據河中反叛,後漢樞密使郭威奉命討伐,李氏父子畏罪自殺。臨死前,要先殺死全家人。符氏匿於帷幔後,李崇訓找不到妻子,自殺身亡。符氏從帷幔中走出來,對衝進來的軍士說:“我乃魏王之女,郭將軍與吾父交往甚厚,速報與郭將軍”。郭威聞報,立即前來相認,並把她帶回符彥卿的魏王府,讓她與父母團圓。郭威非常欣賞符氏的沉穩勇敢,符氏拜郭威為義父。
郭威養子柴榮鎮守澶淵(河南濮陽)。他的夫人劉氏死後,郭威為柴榮提親,遂納符氏為繼室。郭威死後,柴榮即位,是為世宗,冊封符氏為皇後。955年七月二十一日,符皇後於汴梁(河南開封)滋德殿病逝,終年26歲。世宗十分悲痛,為她服喪七日,諡為“宣懿皇後”,葬懿陵。
成吉思汗開明的宗教政策
在成吉思汗的事業中,宗教是個嚴重而複雜的問題。成吉思汗在少年時代崇信薩滿教,然而隨著其閱曆的豐富,地位的鞏固,逐漸對宗教產生新的認識,製定了對各種宗教“兼容並包”的政策。這一宗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對蒙古貴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起到不小的作用。
◆成吉思汗像
◆北京白雲觀內邱祖殿邱處機塑像
延伸閱讀
成吉思汗射飛鷹
一次成吉思汗在打獵的時候,口渴難耐。正好附近有一窪山泉,他走過去捧起水就喝,正在這時候,突然一隻老鷹疾飛而至,成吉思汗虛驚一場,山泉潑得滿地都是。喝水的“渴望”被幹擾,成吉思汗勃然大怒,抽出腰間的羽箭射殺飛鷹,飛鷹中箭跌落在山頂。成吉思汗爬上山頂,發現飛鷹已經被羽箭穿胸而斃,而死鷹陳屍的山泉水源旁,有條被鷹啄死的大毒蛇。
成吉思汗恍然大悟:原來飛鷹救了我一命,正因為它剛才屢屢打翻我捧著的水,才使我沒有喝下被毒蛇汙染了的水。
明太祖與佛教
明太祖在位期間,對佛教實行既整頓限製又保護提倡的政策。這一宗教政策的實施,使得明初佛教迅速恢複和發展,促進了佛教諸宗的融通,奠定了後來僧寺分立製度。
◆鳳陽龍興寺。位於安徽鳳陽縣,龍興寺的前身就是朱元璋早年出家禮佛的皇覺寺。
◆南京明孝陵。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寢陵。
延伸閱讀
朱元璋與童謠
據《元史五行誌》記載:朱元璋是安徽濠州(鳳陽)人,家境貧寒。至正四年,在濠州鍾離鄉的皇覺寺裏當了和尚。此後他隨郭子興起義,一步步成為該軍統帥,終於於公元1368年攻克了大都,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名政權。其實早在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就流傳著一首童謠:“一陣黃風一陣沙,千裏萬裏無人家。回頭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馬。”三眼和尚,指朱元璋,三眼寓意為超常;瞎馬指遍體鱗傷的元朝,因蒙古人被稱為馬上民族。
道教皇帝明世宗
在明代諸帝中崇道最篤者,當數明世宗朱厚璁(嘉靖皇帝)。嘉靖十五年(1536)五月,世宗令人放大火燒掉了169尊佛像13000斤佛骨佛牙等物。這是嘉靖帝對宮內佛教所進行的一次徹底的清除。至此,明代佛教之厄已極,道教開始興起。
◆明世宗朱厚熜像
◆大高玄殿。明嘉靖二十年(1542)年始建,位於北京景山前街西端,明清禦用道。
延伸閱讀
老子與道教
世人都把老子視為道家創始人,道教的始祖。溯其源,時於西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他把《老子》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把老子的“五千言”稱為《道德經》。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也就是說,老子留給關令尹喜的沒有書名,僅以《五千文》稱之。《道德經》是河上公給定的書名。後來的文化學術社團,宗教教派,為了以“道德”標榜自己的正統,紛紛牽附於老子,甚者以《道德經》作為教義之一。至於道教教義,也是東晉葛洪,南北朝時陸修靜等人,以《抱樸子內篇》“三洞經書”基礎而完成的,並非《老子》之旨,也是老子思想得不到正本清源的原因之一。
秦始皇尋仙,對當時民間和後世求仙活動高潮迭起產生了直接的推動作用;且促進了港航事業的發展,對秦朝的政治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是古代皇帝一生中的大事,求生的欲望常常寄托在尋找長生不老藥和成仙等途徑上。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統天下的偉業,便開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
秦始皇入海尋仙
道教教義最顯著的特征在於其對神仙的崇拜,這也是其信仰的核心。而如果要推尋神仙思想的淵源,則可以追溯到從戰國到秦漢的神話傳說,這在《楚辭》《莊子》《列子》《山海經》等書中都可以看到。
從秦始皇起,道教就倍受重視。公元前年,秦王贏政橫掃六合,以極大的魄力和才能,統一了中國。國事初定,秦始皇便四處周遊,一來為了巡政,二來便是尋找“長生不老”藥。
公元前9年,秦始皇第一次巡遊來到東海岸邊,在這裏,他看見大海深處海市蜃樓,如仙山瓊閣,美不勝收,驚異之餘,心甚往之。於是征召大批方士,詢問海中神仙與仙藥事。一個叫徐福的方士來到了秦始皇的行宮,上書秦皇,“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秦王大喜,立即下詔征童男女000,百工技藝之人,攜帶五穀等物,由徐福率領,東入大海“求仙”。
秦始皇執著求仙之謎
秦始皇在位期間,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近五百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麵,建立了封建專製主義的統治體係。其政治實踐對曆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極具代表性。秦始皇為什麽會對成仙不死之道如此虔誠神往至死不悟呢?毫無疑問,這一現象的背後隱藏著深層次的多種原因,其中既包括社會的政治的,也包括個人的因素。深入分析這些因素,有助於我們解開秦始皇執著求仙的千古之謎。
個人的思想行為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銘刻著時代的烙印。秦始皇的求仙活動自然也受當時的社會曆史文化傳統和社會風尚的影響,是特定曆史時代的產物。神仙思想起源於靈魂不滅的觀念。據《史記》的記載,秦國曆代國王也都有迷信神靈祭祀神鬼的傳統。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秦始皇,自然會在內心深處受到神仙學說的影響。
戰國秦朝時期,鼓吹神仙學說最積極的階層是方士。他們大力宣揚海外有三神山,上有黃金白銀砌成的宮殿和純白色的禽獸,仙人們就居住在那裏。他們有不死之藥,因而可以永遠逍遙自在。這一學說對世人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飽嚐榮華富貴之樂的王侯,更是被方士們的神仙學說迷住了心竅。秦始皇對此心慕神往沉迷於此而深信不疑。“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引風而去。蓋嚐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方士們對海市蜃樓現象的生動描繪與渲染使秦始皇信以為真。他想必應該親眼看到過海市蜃樓的奇觀。在當時科學文化條件和認識水平的局限下,隻能解釋成神山仙境。這自然更使秦始皇對神仙學說信之如神,更加激發了他求取仙藥的決心和熱情。
秦始皇接受神仙學說,求不死之藥,既反映了剝削者共有的追求享樂,不願放棄驕奢淫逸生活的貪欲,也有自身經曆身體狀況的因素;既受到當時社會文化環境的製約,又有個人性格愛好的影響;既有科學文化水平與認識能力低下的局限,又有現實的政治需要。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和個性因素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才使得秦始皇對求仙活動表現出始終如一的堅定和異乎尋常的熱情,也使得神仙學說對秦始皇的晚年生活及秦朝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
古代帝王為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都要虛構一套君權神授的神話,這種觀念在曆代百姓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在曆代00多個封建帝王中,最信鬼神的要數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求得神君
漢武帝劉徹是個非常重視對鬼神祭祀的人。他即位不久,就前往當時漢代的祭祀中心雍縣,隆重地舉行了祭祀五位天帝的郊祀儀式。從此以後,他經常每隔三年就前往郊祀一次。
漢武帝曾經求得一位神君,供奉在上林苑中的蹄氏觀。這位神君本來是長陵的一個女子,因為兒子夭折,悲哀而死,顯靈於她的妯娌宛若身上。宛若在家裏供奉她,百姓很多人都去祭祀。戰國時的趙國公子平原君都曾經前往祭祀,她的後代子孫也因此而地位尊貴聲名顯赫。到武帝即位後,用隆重的禮儀將神君遷徙到宮中供奉。據說當時能聽見神君的說話聲,但見不到她本人。
“太一神”
亳縣人薄謬忌曾經把祭祀太一神的方法上奏朝廷。他說:“天神中最尊貴的是太一神,太一的輔佐神叫五帝,就是五天帝。古時候天子於春秋兩季在東南郊祭太一神,用牛羊豬三牲祭祀達七天之久,築祭壇,祭壇八麵開有通道,供神鬼來往。”
於是武帝命令太祝在長安東南郊立太一神祠,祭壇仿照薄謬忌所說的太一壇建造,分作三層,五帝的祭壇各自依照他們所屬的方位環繞在太一壇下。祭壇下的四周,作為祭祀隨從的眾神和北鬥星的地方。祭祀所用的牛是白色的,把鹿塞進牛的腹腔中,再把豬塞進鹿的腹腔中,然後放在水裏浸泡。祭日神用牛,祭月神用羊或豬,都隻用一頭。祭太一神的祝官穿紫色繡衣,祭五帝的祝官,其禮服顏色各按照五帝所屬的顏色,祭日穿紅衣,祭月穿白衣。
武帝從此開始在郊外祭祀太一神。祭祀的時候壇上布滿火炬,壇旁擺著烹煮器具。一次,主管官員發現祭壇上方有奇異的光芒出現。太史公和祠官寬舒等就建議說:“神靈降下美好景象,是保佑福祿的吉祥預兆,應該在這神光所照的地域建立泰畤壇,用來宣揚上天的神明瑞應。應讓太祝主管此事,每年秋天和臘月間舉行祭祀。每三年天子郊祀一次。”武帝聽從了他們的建議,命令太祝每年都專門去祭祀太一神。
由於郊祀在論證皇權合理性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漢武帝時期對郊祀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不僅頻繁地舉行郊祀典禮,而且對郊祀製度本身加以重新建構:在郊祀體係中增加了對地神後土的祭祀內容,用太一神取代五帝,完成了郊祀至上神祗的演變。郊祀主神由五帝變為“太一”,這是漢武帝時期郊祀製度的一個重大變化。
武帝自圓夢
漢武帝在位近0年,其後半生除了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窮兵牘武之外,其大部分精力基本上放在了圓他的神仙夢上。但辛勞奔波了半生,始終沒有見到神仙。
在一次祭祀地神之後,漢武帝接見群臣,語氣深深地說:“朕自即位以來,幹了很多狂妄悖謬之事,使天下人愁苦不堪,如今已是後悔莫及了。”官拜大鴻臚之職的田千秋奏道:“很多法師都在談論神仙之事,卻都沒有什麽明顯的功效,我請求皇上將他們一律罷斥遣散。”於是各地等候神仙降臨的法術師等全部被罷黜。
此後,漢武帝每當談起此事,就對群臣歎息說:“都因我往日愚感,才受了法術師們的欺騙。天下哪裏有什麽神仙,全是胡說八道!節製飲食,服用藥物,也不過是少生些病而已。”漢武帝因田千秋一句話得以感悟,使漢武帝自己為自己圓了他的神仙夢。而田千秋一句話使漢武帝感悟,被漢武帝擢升為丞相,封為富民侯。
佛教傳入的情形,有各種不同的史料記載,有的說秦始皇時有沙門室利房等8人攜帶佛經來到鹹陽城,卻遭到拘捕下獄的不幸命運;有的說漢武帝派霍去病攻打西域,曾擄獲一尊金人,帶回漢土,武帝將其供奉在甘泉宮,當時以為金人就是佛像;也有的提到,公元前二年(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曾接受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口授佛經等,以上這些說法,都是佛教初傳時期的傳聞。但在各種傳說中,以東漢明帝夜夢金人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
漢明帝夜夢金人
永平十年(7年),明帝劉莊夢見一位金人,身長六丈,相貌莊嚴美好,全身金光燦爛,在金鸞殿的上空飛翔。夢醒之後,明帝遍問群臣,所夢金人到底是什麽神?
太使傅毅答說:“臣聽說《周書異記》中有一段記載: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平旦時分,所有江河泉池忽然泛升高漲,四處的井水也溢出來,狂風大作,宮殿房舍山川大地也都震動起來。到了夜晚,有五色光芒入貫太微,在西方遍布成青紅色。當時,昭王問太使蘇由:‘這是什麽祥瑞?’蘇由回答說:‘西方有大聖人誕生。’昭王問:‘對天下有何影響?’蘇由答道:‘此時沒有,一千年後聲教被及此土。’於是昭王即派人把這件事情鐫刻在石頭上,埋在南郊的天祠前。如果以年代計算,剛好就是當今之時,陛下所夢的金人,想必就是佛陀無疑。”
由於這個因緣,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秦景王遵等8人西行到印度求佛法。
漢明帝派使西行求法
奉命出使西域的蔡愔等人,路過大月氏國,正好遇到了在大月氏國傳教的天竺高僧迦攝摩騰竺法蘭。蔡秦邀二僧到漢講佛,還用白馬馱載來一批佛經佛像。劉莊為此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馬寺,被後世佛門弟子尊為“祖庭”和“釋源”。
這是我國第一次派人西行求法,也可以說,由於漢明帝一夢,從此促成了中國向西方求取佛法而開通西域的現實需要,佛教也因此在中國展開了曆史的第一頁。
佛道大比試
在那個時代,中國皇帝本來是盲目信仰神仙方術的,佛教的出現,使當時的人耳目一新。西域高僧在洛陽傳教受到歡迎,引起了當時道士的惶恐不安,故而發生了一場盛大的佛道比試。
永平十四年(7年)元旦,正當五嶽各方道士循例向皇帝賀年的時候,以褚善信,費叔才等為首的道土90人,借機議論佛教與道教的是非。結論是皇上竟然摒棄了我國的道教,去遠求胡人的教法,這是萬萬不應該的。於是,褚費二人率領眾道士,各將自家所持的道教經典帶出,一同上表向明帝請願,想與佛教一比高下。明帝敕令尚書令宋摩將佛道兩教人土引入長樂宮前,下詔宣告:在元宵日當天,道土與佛教僧侶在白馬寺南門外比試,並先立東西兩壇焚經台,以辨驗各自的神通本事。
比試當天,先令佛道分據焚經台,在東西兩壇各示經典供置。焚經台下西壇的00多卷道教經典,頃刻之間被焚燒殆盡。而東壇的佛像與佛經卻絲毫未損,又見空中綻放五色神光,寶花玉鬉由天上繽紛落下,天樂齊鳴。明帝與左右群臣看到如此的祥瑞景象,都讚歎不已。
道士褚善信與費叔才等人深感愧疚,羞憤而死。其餘的道士紛紛脫去道袍,請求出家。明帝允許,並敕令在洛陽創建十所佛寺,其中七寺建於城外,安置比丘,三寺在城內,安置比丘尼,佛教從此流傳天下。
北魏太武帝拓跋壽,崇尚異術,最初推崇佛法,後來因受到道士寇謙之的影響,信仰太師道教,並認為佛教是“西戎虛誕”,“為世費害”。於是,太武帝開始限製佛教,禁止王公以下庶人私養僧人,並在僧侶中征兵。
信佛到排佛
太武帝剛即位時本也相信佛教,常召高僧交談;每年四月八日,和尚用車載著佛像上街出巡,太武帝在門樓上觀看,並散花表示禮敬。平定北涼後,大批和尚也隨遷民來到平城,平城的寺廟和尚陡然增多。其中有些和尚頗有法術。如來自夏國的惠始,出家50多年總是坐禪,從未躺下睡過覺;他赤腳行走,從不沾泥,人稱“白腳僧”;他在八角寺坐著去世,停屍0多天麵不改色。
太武帝青年即位,誌在建立武功,統一北方。他雖敬重和尚,卻未閱讀過佛教經典,也不了解佛教教義。後來遇到了寇謙之,開始相信道教,認為道教講清淨無為得道成仙,講辟穀服氣導行等方術更有道理。他親自到道壇受符,甚至把年號改為“太平真君”,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用道教稱號作為年號的道士皇帝。
從此,太武帝就對佛教疏遠起來。當時的宰相崔浩與寇謙之關係密切,不斷在太武帝麵前詆毀佛教,說佛教虛無荒誕,和尚不交租稅不服兵役,消耗大量財富等等。崔浩學識淵博,太武帝十分相信他,就對佛教更加厭惡,並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殺和尚毀佛像
太平真君六年蓋吳起義後,太武帝禦駕西征,來到長安。當時長安寺院的土地上種了不少麥子。看馬士兵到寺中喂馬,太武帝也跟著進去看馬。侍從官向他報告,看到寺院室中有許多弓箭長矛和盾牌,太武帝不禁懷疑說:“和尚要這些東西何用?定與蓋吳通謀。”此時又查出寺中還有許多釀酒工具和富人寄放的財物,更發現一些暗室。太武帝頓時大怒,下令把寺院的和尚全部殺光。一旁的崔浩又乘機進言,勸太武帝廢除境內所有佛教。太武帝同意,下詔誅殺長安所有和尚,焚毀佛像,並令其他各地皆按長安辦法辦理。
太子緩宣詔書
當時太子拓跋晃監國秉政,一向篤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勸阻,雖然都不被采納,但也由於如此,廢佛的詔書得以緩宣,而使遠近的沙門聞訊逃匿獲免,佛像經論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國境內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幸免於難。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後周世宗)”滅佛事件的首次法難。
這樣的恐怖氣氛前後大約持續了四五年,到太平真君十一年(0)崔浩被殺後,太武帝有些後悔,禁令才寬弛下來。有些地方上的和尚又偷偷地穿起法服誦起佛經。但總的來說,在太武帝去世前,佛教仍不敢抬頭。直到正平二年太武帝死,其孫文成帝即位,佛教才恢複發展起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六位國君。他崇尚漢文化,禁胡服胡語,並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
孝文帝與武僧張猛
9年,一天,孝文帝在安陽西北公裏的清涼山圍場狩獵,突然從山中竄出一隻猛虎,張牙舞爪地撲向孝文帝。周圍的侍衛頓時一片慌亂,孝文帝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從半山腰躍出一位僧人,手持哨棒和猛虎搏鬥起來。此時大家才清醒過來,紛紛彎弓搭箭,射殺了猛虎,孝文帝終於躲過了這場血光之災。
孝文帝得知搭救自己的張猛是個武僧,為感謝張猛的救命之恩,提出對張猛加封官職。張猛推辭不受,隻求孝文帝在此創建寺院。於是孝文帝撥款興建寺院,並將寺院命名為天城寺(今日修定寺)。從此,北魏孝文帝信奉佛法,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出現第二次高峰。
孝文帝興佛
在北魏激烈的政權鬥爭中,孝文帝五歲就被推上了皇位,其祖母文明皇太後(馮太後)是個漢人,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孝文帝從小由祖母撫養長大,所以他自小就親身體驗了漢文化,並皈依佛教。
在孝文帝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據《魏書》記載孝文帝每次出行到寺廟中一定要虔誠的傾聽名僧的教誨。由皇帝即如來,到皇帝禮佛進入孝文帝時代,北魏佛教的存在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佛教的發展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發展。當時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形式,就是石窟藝術。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那一年開始開鑿的。孝文帝死後,龍門石窟的建造仍在持續。據記載,龍門石窟一直開鑿到據北魏500年後的北宋初年。龍門石窟的建築規模遠遠高出了雲岡石窟,僅現存的佛教造像就有9萬7千多座。
另外,馳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於太和十九年為遠道而來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著名的佛教聖地五台山,也是在孝文帝時期興盛起來的,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國的佛教名山之一。每年有許多修行的僧人和信徒來此禮佛。這裏的第一座寺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據《魏書》記載,當時共建有座寺廟,其中之一就是今日的大顯通寺。大顯通寺是統轄眾多僧人的五台山的總管轄處。孝文帝也是曆史上第一個到五台山巡幸的皇帝。
梁武帝蕭衍以佛化治國,一時上行下效,全國崇佛。梁武帝崇佛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梁武帝舍道歸佛
南朝佛教發展的高峰是在梁代,梁代曆四帝年,以武帝蕭衍在位最久,奉佛事跡最為突出。
蕭衍是蘭陵人(今常州),“生而有奇異,兩胯駢骨,頂上隆起.有文字在右手,曰‘武’。”蕭衍稱帝前本信道教,當了皇帝後,於天監三年(公元0年)開始改信佛。梁天監三年,他召集僧俗0000人在重雲殿集會,正式宣布“舍道歸佛”。梁武帝不但自己發願信奉佛教,而且要求王公貴戚乃至平民百姓都要信佛。由於梁武帝以最高權力來提倡佛教,致使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身體力行提倡佛教
梁武帝歸信佛教之後,便大興佛法,修建寺院,廣度僧尼,研究佛學,注《經》數百卷。他還講經說法,啟建水陸法會,提倡懺法,設無遮大會,普行布施。他生活簡樸,日中一食,儼然成了一名苦行僧。他甚至要當“白衣僧正”,直接管理僧事,終因僧界有不同的意見,他才放棄這種想法。尤其蕭衍講經,更是開創了皇帝講經的先例。
蕭衍根據《梵網》《涅槃》等大乘經典,提倡吃素。他自己身體力行,也命令全國僧尼遵守。為此,他專門著文闡述佛教徒應當吃素的道理。他的這一禁令,是強製性的,在中國佛教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千百年來,漢傳佛教徒不僅改變了自古以來吃三淨肉(不見為我殺不聞為我殺不疑為我殺的肉,稱為三淨肉)的舊習,而且素食竟成為佛教的優良傳統之一。
四次舍身同泰寺
蕭衍最喜歡玩“出家秀”,曾四次舍身同泰寺,親自執役為僧眾服務,每次由群臣以一億萬錢奉贖於“眾僧默許”後還宮。時人稱之為“菩薩皇帝”。
梁武帝多次舍身同泰寺的驚世做法,一方麵擴大了佛教的聲勢,提高了佛教的地位,帶頭興起了信佛的熱潮,另一方麵通過群臣用一億萬錢奉贖回宮,這樣充實了寺院的經濟基礎。
總之,梁武帝對佛教一方麵身體力行,一方麵大力提倡。梁武帝對佛教的提倡,是不遺餘力的,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全力地給予支持,在佛教的理論研究和行持上,他始終起著帶頭的作用。
正是梁武帝的大力提倡和支持,從而使南朝佛教至梁武帝時達到鼎盛,為以後隋唐時期佛教的興盛和宗派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基礎。
周武帝兩次下令禁止佛教,命令和尚還俗,有的和尚嚇唬周武帝,說禁佛要墮入地獄,周武帝說:“佛生在外國,我不信這個!”
武帝重儒術
北周繼西魏之後,統領關隴地區,這一帶從晉代以來佛教盛行,其中長安曾有鳩摩羅什的僧團在此長期譯經傳教,影響很大。當時,全國的僧尼有00多萬人,佛寺有萬多所。北朝的曆代帝王,不少都篤信佛教。北周武帝即位之初,也依照先朝往例,禮敬沙門,但由於他勵精圖治,一心想用儒術平治天下,因此最重儒術。他在親政前,曾多次召集臣僚沙門道士討論釋道儒三教的問題。當時,他對佛教並沒有特別憎惡排斥的觀感。他後來的廢佛政策,主要是受到衛元嵩和道士張賓的影響。
黑衣膺王
周武帝廢佛的借口就是迷信的“黑衣膺王”讖記說。這種讖記是自周勃興十數年前流傳天下的,而為政者所最關心的國家興亡的關鍵。
據《廣弘明集》卷八記載,當時民間普遍流傳著一句讖語,說“黑衣當得天下”。深信讖緯之學的武帝,對此預言非常忌諱,衛元嵩和道士張賓就乘機毀謗佛教,指沙門身穿黑衣,必為國禁,道士穿黃衣,必為國祥。
另外,衛元嵩著有《佛道二論》,論辯大小乘;《齊三教論》七卷,闡揚會通三教的思想。他認為當時佛道二教崇尚空論,違背大慈為本安樂眾生的立教宗旨,主張應該用古代聖王的治道來矯正這些弊病。他的論點,剛好契合武帝的心意,武帝聽信他的話,漸漸重道輕佛。
辯論引發廢佛
天和四年(9年),武帝先後四次召集佛道儒三教學者,論議教義的高低。武帝的本意,想以儒教為先,佛教為後,道教最上,但因幾次聚眾議論,三教各執一詞,因此懸而不決。後來甄鸞上《笑道論》,道安上《二教論》等書,極力為佛教辯護,斥道教。武帝對於佛道二教互相攻擊,極感不快,敕令暫時擱置二教優劣的議論。建德二年(573)十二月,又召集群臣道士沙門等,辯論三教先後,結果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後。如此一來,引起佛教界的激烈反應,先後有猛法師道積等人的抗旨直諫。
建德三年(7年),武帝已決心毀佛,召集僧道二眾在太極殿辯論,張賓極力斥佛揚道,卻被智炫法師論破,武帝親自升座,試圖加以論難,不料智炫法師應對安詳,陳義甚高,武帝在盛怒之下離開太極殿。次日,下詔廢佛道二教,破毀寺塔,焚燒經像,勒令沙門道士還俗。當時,被迫還俗的沙門有二萬多人,關隴一帶的佛法被破壞殆盡。
建德六年(77年),北周滅了北齊,武帝又對北齊之地實行排佛政策,焚毀一切經像,廢萬所寺廟,被迫還俗的僧尼達00餘萬。北方佛教一時之間銷聲匿跡,史稱周武法難。
北周武帝的廢佛與北魏太武帝的暴力殘殺有所不同,他雖毀壞寺塔,焚燒經像,但並不殺害佛教徒,隻是命令他們還俗而已。所以在周武帝廢佛以後,部份僧侶混跡民間,或逃匿山林,另有部份僧人則南渡陳朝,因此促進南北朝佛教的交流。
周武帝滅佛的理論根據是“即事而道”,這促使中國大乘佛教哲學“即事而真”的思想成熟。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從武帝滅佛得到轉變,滅佛的理論,反而成為中國佛教諸宗的思想淵源。
楊堅一家信奉佛教,楊堅本人更是被尼姑智仙帶大,直至歲時進入太學讀書。由於出身的原因,所以楊堅一登基,就恢複了佛教。
楊堅出世,紫氣滿庭
隋文帝楊堅出世時,降生在般若寺內,當欲生時,紅光照室,並有紫氣滿庭,紫氣之色,能使人的衣服變紫,室內之人見此異狀驚異不已。六月的天氣炎熱,褓母用扇子為小兒扇風,小兒怕冷,已經哭不出聲來。
這時,忽然有一比丘尼,突然出現,對楊堅的父親說:“你們不用為此兒擔心,他有天佛所佑”,並替小兒取乳名為那羅延,梵語那羅延,含金剛不壞之義。這位比丘尼又說:“此兒來處不比尋常,你們俗家穢雜,由我來撫養。”楊堅的父母既不認識那尼師,當然不願意將愛子讓一個尼師來撫養。可是楊堅很怪,他看見尼師就不哭。一離開神尼就啼哭不休,全家無法止兒啼,隻有忍痛讓神尼來撫養。
堅母抱兒,化身為龍
當初神尼領養楊堅時,曾與其父母有所約定,不得她的允許,不得隨便抱看小兒。有一天。楊堅的母親很想念兒子,乘神尼離開時,就偷偷的走進兒房,從床上將小兒抱起,不看還好,一看之下,竟是抱的一條龍,驚惶恐怖,雙手發抖,小兒墮地大叫。楊堅的母親來時,神尼不知,及至聞聲趕來一看,見小兒墜地上,就將小兒從地上抱起來對她說:“為什麽要來妄觸我兒?令其晚得天下。”從此楊堅的母親不敢來抱此兒,全由神尼負責教養。
楊堅7歲時,神尼有一天對他說道:“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
神尼沉靜寡言,精修道業。楊堅在寺內由神尼教養,一直到歲,方始離開佛寺回到自己家中。而神尼在般若寺內,住了0餘年,從不走寺門之外,到了周武滅法,神尼才隱住皇家,內著法服,戒行不改。
楊堅後來果然如神尼所說:自山東入為太子,重興佛法,皆如神尼數十年前的預言。
舍利神異,數之不盡
楊堅登極後,常常對群臣講,追念阿梨,這是他小時對神尼的稱呼。隋文帝又說:“我興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從道人中來,由小時住寺至今,樂聞鍾聲。”
隋文帝登位時,智仙神尼早已圓寂,為了要報她的恩德,敕令史官王劭為神尼作傅,並發大願,度僧弘法。
結束紛爭,下詔複佛
隋文帝結束中國南北紛爭數百餘年的局勢,即位後,下敕:“好生惡殺,王政為本。”在京城及諸州置官立寺院,行道日禁絕殺生,修複荒廢的寺院,獎勵建立寺院。
造寺抄經,僧眾教化
文帝在位期間,建造寺院共79所,抄經藏08卷,整理經典8部,造石像大小080尊,修複舊像0890尊,對佛教事業的護持不遺餘力。此外,文帝為懷念父母深恩,啟建舍利塔,共有8處之多,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巨擘,影響後世極大。
唐太宗繼位前,曾與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佛教徒以法琳為首擁護李建成,道教徒以王遠知為首擁護唐太宗。
王遠知是茅山道士陶弘景的徒弟。唐太宗戰勝王世充和竇建德,回到長安。有一天同房玄齡著便服去見王遠知,王遠知迎出來說道,這裏麵有聖人(皇帝),難道是秦王麽?這顯然是詐術,秦王身被黃金甲,率鐵騎萬匹,坐兵車,押王竇二俘到太廟行獻俘禮,王遠知在路旁看熱鬧,豈有不認識秦王之理,他行施這一詐術,秦王果然被迫承認了。王遠知接著說,將作太平天子,希望好好的幹。
唐太宗不久登上帝位,給王遠知在茅山特造太平觀,表示崇敬。
唐太宗為推崇李耳,在儒學方麵有所安排,年(貞觀二年)取消周公的先聖名義,以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這是因為老聃不過是東周的一個史官,周公則是西周開國元勳,要周公屈居老聃下,似乎不順。孔子相傳是老聃的學生,盡管唐太宗大崇儒學,不妨礙道第一儒第二的次序。佛道兩教互相排擠,都想本教獨尊,7年,唐太宗下詔,確定男女道士地位在僧尼之上。這是僧道爭地位,道教得政治上助力,奪得優勢的第一次。
9年,道士控告僧人法琳毀謗皇宗(李耳),唐太宗派大臣查勘,判定法琳有罪,流放到益州,法琳在路上死去,又一次給佛教以沉重的打擊。
不過,唐太宗偏護道教,僅僅是要確定李姓是教主李耳的子孫,並不減損對佛教的信仰,所有佛教徒佞佛的行動,他不曾缺少一件。他信佛教實際比信道教更深,他吃天竺僧的長生藥就是明證,他尊崇道教,完全是一種政治行動,目的在提高李姓的地位。
8年(即貞觀十二年),唐統治已經鞏固,吏部尚書高士廉奉命撰成《氏族誌》,居然仍以山東崔姓為第一。皇族仍居次位。唐太宗出麵斥責,才改列皇族為第一,外戚為第二,降山東崔氏為第三。皇族能夠勉強列在第一位,首先是因為皇權鞏固,其次是道教主姓李,否則就是唐太宗發怒力爭,未必能使舊士族承認,可見提倡道教還是有效的。
7年,李世民得了中風病,癱瘓在床。此時,他開始吞食方士們煉製的金石丹藥,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他先是服食國內方士煉出的丹藥,可並不見效。他以為國內方士們的道術淺,於是派人四處訪求國外高人。
貞觀二十二年(8年)大臣王玄策將俘虜的天竺國方士那羅邇娑婆寐獻給李世民。此人妄言自己已經00歲,有長生不老的秘方,甚至還可以讓人飛升到天宮裏成為仙人。李世民對此深信不疑,對他禮敬有加,辟出專門的場所,供他煉製延年長壽的丹藥。一年之後藥成,李世民欣然服食,不料很快產生了劇烈的中毒反應,七竅流血暴病而亡。這年李世民才歲,是唐代第一個死於丹藥的皇帝。
武則天與佛教有扯不斷的因緣,佛教慰藉了武則天一度空寂的心靈,成就了武則天人生的燦爛輝煌,在武則天為帝時期,也達到了鼎盛。
稱帝前與佛結緣
武則天從小就跟隨生母楊氏出入佛寺。在母親的影響下,武則天對僧人和木魚產生了濃厚興趣。
後來,武則天入了宮,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這段時間,她雖說不能像小時候那樣隨意出入佛寺,卻有幸見到了中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和尚玄奘!貞觀十九年(年),玄奘取經歸來,太宗在洛陽宮儀鸞殿設宴接見,武則天侍立在側。其間,玄奘暢談異域風情和佛法佛性,使武則天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再後來,太宗崩後,她出家修學佛法。不久,又被高宗召進宮中。
武則天因自幼熏染佛法,奉佛精進,在唐代諸帝中,她是一位虔誠的崇佛者,大力護持佛教。
女皇崇佛
在佛教勢力支持下,天授元年(90),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
長壽二年(9),菩提流誌等譯《寶雨經》上奏武則天。經文暗示武則天即“故現女身”的東方大菩薩,當為“自在主”即作世間皇帝。當然,譯者也因此受到武則天的賞賜。
為了奪取和鞏固皇權,她需要製造各種輿論,其主要措施之一,便是揚佛抑道,用以貶黜李氏的宗族。因此,她即位之始便宣布:“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教之上。”武則天統治期間,佛教倍受崇奉,達於極盛。
為推動佛教的發展,武則天打破唐太宗時期由玄奘一統譯場的局麵,接待各方譯經僧,如於闐國實叉難陀提雲般若,中印度地婆訶羅,漢僧義淨等,而最著名的是南印度菩提流誌。她鑒於禪學在群眾中日益上升的影響,令神秀禪師入京行道,親加禮拜;又征慧安禪師入禁中問道,待以師禮。由她確立支持“東山法門”的方針,造成了禪宗在全國的迅速發展形勢。
對於佛教思想體係,武則天著重扶植的是華嚴學說。華嚴宗之所以能夠成為曆史上一大宗派,直接受益於她的支持。如果聯係她在龜茲疏勒等地建立以漢僧為主體的大雲寺,將於闐的實叉難陀請到京師擔任譯場主譯,給以高於其他外來僧侶的特殊優禮等事件,可以說武則天與華嚴宗的關係,已經超出個人利害的範圍,有著更為重要的政治背景。
為了保證佛教的社會地位,武周之世,她曾命僧懷義作夾紵大像,據說該像的小指就能容納數十人。
由於武則天的崇佛,使當時佛道力量對比明顯有利於佛教,乃至出現道教徒棄道為僧的現象。這一情況到唐玄宗李隆基執政期間又有所調整。
唐代佛教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然而,唐代各朝帝王對佛道二教的態度頗為不同,有的揚佛抑道,有的佛道並奉,也有不少位帝王崇道而抑佛。唐武宗,更是全麵性地崇信道教,貶斥佛教。
武宗迷戀“長生之術”
唐武宗本人是迷戀道教的“長生”偏術的,所以非常討厭佛教。武宗在藩時,就很喜歡道教鼓吹的那一套“長生之術”。唐武宗即位不久,就召集道士趙歸真等8人到宮裏,在三殿修“金籙道場”,武宗親到三殿,於“九天壇”受“法籙”。會昌五年(8年)正月,武宗還敕建“望仙台”於南郊,七月“功畢”,“望仙樓”及廊舍共9間,以道士趙歸真為右街道門教授先生,封衡山道士劉玄靜為銀青光祿大夫崇文館學士為之治崇玄館,置吏,鑄印。武宗本名澶,道士們對他說,唐以“土”德,宜火不宜水,於是就於會昌六年(8年)三月,下詔改名炎。武宗本來對佛教就沒有好感,再加上趙歸真劉玄靜等人從旁煽動,就更增加了他對佛教的厭惡。
佛教威脅皇帝利益
入唐以來,由於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扶植,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因而佛教的勢力和影響,也就越來越大。佛教勢力的惡性膨脹,給封建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因為許多平民出家為僧,或成了寺院的寺戶和佃戶。寺院控製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不向國家交稅,國家財政因此大受影響。僧侶地主勢力,已經發展到威脅以皇帝為代表的世俗地主利益的地步了。因此,必須采取斷然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廢佛行動
武宗於會昌四年(8年)采取了大規模的滅佛行動。
武宗廢佛的政策,是采取漸進方式的,從史料看,其法令之嚴酷,與日俱增。會昌四年三月,下令不許供養佛牙佛骨,如果違反法令,送一錢供養者,即杖打二十下,一時之間,寺院的四處,人跡斷絕。而在宮中的內道場,曆來往例均安置佛教經像,武宗卻下令焚燒經教,拆毀佛像,在道場內安置天尊老君之像。六月,在武宗誕辰日,首度不召僧人入內議論。又不許僧尼在街裏行走,如有外出,需在鍾聲未響前歸寺;也不許別住他寺,違者獲罪。由於武宗深信趙歸真,趙乘隙進言,認為佛教並非中國本有的宗教,蠹害生靈,應該盡除。於是,這年七八月開始,發動空前的法難,敕令拆毀天下山房招提蘭若普通佛堂義井村邑齋堂等,凡是寮房未滿兩百間,或沒有獲頒寺額的道場,則勒令僧尼還俗。
會昌五年三月,武宗敕令天下諸寺不許置莊園,並隨時檢查寺舍的財產。四月,敕令僧尼還俗,如有抗命不從的,以違抗聖旨論罪,當場決殺。八月下詔,大舉毀寺,總計會昌年間,拆毀佛寺四千六百餘所,招提蘭若等四萬餘所,被迫還俗的僧尼有二十六萬餘人,沒收良田數千萬頃,又將佛像鍾磬等法器改鑄為錢幣農具等物,乃至私家所藏金銀等像亦敕令限時送官。此一空前浩劫,曆史上稱為“會昌法難”。晚唐以後諸宗的衰頹不振,與這次毀佛有密切的關係。
由此可見,這次對佛教的打擊確實是十分沉重的,它的影響也是相當深遠的。從此就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除了少數宗派,如禪宗淨土宗外,幾乎都是一蹶不振。
五代十國(90790)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分裂戰亂的年代。由於當時的曆代小王朝為了抗禦外地,保住疆土,都把擴充兵員,增強國家財力作為首要任務。所以,各王朝對佛教普遍采取限製的措施。周世宗的廢佛則是這個時期最有影響的一次抑製佛教的事件。
9年,周太祖死去。他沒有兒子,柴皇後有個侄兒柴榮,從小聰明能幹,練得一身武藝。周太祖把他收作自己的兒子。到周太祖一死,柴榮繼承皇位,這就是周世宗。世宗繼位後,為增加賦稅和兵役,開始了限佛運動。
9年,周世宗為了貫徹以儒教為主的統治政策,以佛教寺院僧尼乃構成國家財政上的負荷為理由,下詔禁止私自出家;訂立嚴苛的出家條件,並規定必須在國家公認的戒壇受戒,否則無效;不許創建寺院或蘭若,違反的僧尼,課以嚴刑;未受敕額的寺院,一律廢毀;民間的佛像銅器,限五十日內交由官司鑄錢,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處死。
周世宗在限製佛教的過程中,還專門下令革除佛教中的一些舊弊端。他規定,對於以前有些僧尼采取的“燒臂煉指釘截手足”等諸般毀壞身體的做法,一律禁止。那些“符禁左道妄稱變現還魂坐化聖水聖燈妖幻”之類,都是聚眾蠱惑人心,今後一切禁止。
周世宗限製佛教的結果,是後周境內的寺院毀廢了0所,仍存9所,登記在冊的僧尼有00人。大量的佛像及鍾磬等法器被鑄成銅錢,世稱“一宗法難”。相傳世宗下詔毀壞佛像時,鎮州有一尊銅製觀世音菩薩極為靈驗,因此無人敢去毀損。世宗乃親自前往該寺,用斧頭砍毀菩薩胸部。
周世宗限製佛教的政策,力圖把佛教規模限製在一定程度之內,革除某些佛教陋習的措施,對以後的宋代統治者都是有啟示作用的。周世宗之後,曆代王朝再沒有對整體佛教采取過激烈打擊的政策。
按照傳統的說法,周世宗被列為最後一個“滅佛”的皇帝,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相提並論。周世宗的這次廢佛,史書中沒有關於屠殺佛教徒的記載,實際上,他隻是力度比較大地整頓和限製佛教,並沒有計劃完全廢除佛教。雖然如此,由於當時北方的佛教已經是在勉強維持,經此波折後,就更顯日益衰落了。周世宗禁佛對當時中原地區的佛教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三武一宗”之類的事件,對佛教僧團規模的變化,對佛教寺院經濟實力的消長等,產生了劇烈的影響,但是一般持續時間都不很長。但是,對於佛教思想的演進,對佛教修行方式的轉變,對佛教徒的自我認識和定位,此類事件的影響都是很深遠的。
蒙古人的宗教是薩滿教,“薩滿”,蒙古語“布克”的意思,據說是掌管神與人的關係,傳達神的意誌,根除病症的很原始的東西。在蒙古草原,不論天還是神都叫“騰格裏”,是最高的神。
遊牧民族裏,無論是貴族屬民還是奴隸都是按神的意誌來行事,“無事不歸於天”。因此。“長生天”“永恒的天”“永恒的天力”等語句經常掛在蒙古人的嘴邊,一切都歸於天命或神意的思想,使曆代可汗在統治和領導部眾等許多方麵有了憑藉。其號令一出,便具有無比的號召力和不可抗拒性。無論是進行爭戰還是政策的推行,都如順水行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後來,鐵木真正是巧妙地運用了這一思想,才得以稱汗,以至於建立起強大的遊牧民族。
“長生天”的古老信仰成就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一說7)年生於蒙古一個貴族家中。他父親被塔塔兒人毒死後,鐵木真隨母親和幾個弟弟生活處境艱難,曾被其他部落俘虜。鐵木真被迫依附勢力強大的克烈部部主(脫裏汗),並與另一蒙古部的首領(劄木合)結拜為兄弟,在此二人幫助下,鐵木真漸漸擴展勢力,重建了以本家族為核心的統治集團。87年至89年間,鐵木真自稱由豁兒赤傳達天命,被一些貴族擁立為乞顏可汗。9年,鐵木真和脫裏汗共同出兵,幫助金朝討伐塔塔兒,並打敗了塔塔兒。鐵木真的聲望日高,勢力漸大,引起脫裏汗等人的疑懼,他們聯合攻打鐵木真,鐵木真被打得大敗,一度從者僅剩十餘人。不久由於敵手內部紛爭,鐵木真又反敗為勝,相繼攻滅了幾個部落。
0年(宋開禧二年),鐵木真完成了統一蒙古高原的事業,在斡難河源召開貴族大會,又借通天巫闊闊出之神托,即大汗位,建大蒙古國,號成吉思汗。成吉思一詞有“海洋”“有力”“天賜”“偉大”等諸多不同說法。
在蒙古人自己的思想體係中,至高無上的權力由天神即遊牧部落的主神長生天授予一位地上首領。作為天神選定的代表,成吉思汗受到長生天的保護和扶植,而長生天保證成吉思汗軍事與政治冒險的永久成功。
政策開明,力求宗教信仰和平相處
成吉思汗晚年,在攻伐中亞西亞的途中,年老力衰,又深知完成統一大業重任的艱巨,因此,在得知丘處機有“長生”“治國”之道後,邀請丘處機指點迷津。丘處機在西域的興都庫什山拜謁成吉思汗時,“以敬天愛民為本”“以清心寡欲為要”的思想,回答了成吉思汗的詢問。從此,成吉思汗將“敬天愛民”的思想與“天力論”結合起來,並訓誡子孫嚴格遵循。
成吉思汗在經略中原中亞西亞的過程中,遇到了中原崇尚的儒家文化及信仰佛教道教等民族,中亞西亞南亞信仰伊斯蘭教猶太教也裏可溫教等民族,歐洲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民族。成吉思汗意識到不同宗教文化對不同民族的精神作用,也認識到對這些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寬容和開放,是實行其統一大業不可忽視的基礎。因此,他推行開放寬容的宗教政策,兼容並蓄,對佛教道教也裏可溫教等實行免稅政策,起到了安撫民心選拔人才推進統一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曾出家為僧,他對佛教也的確有感情,他建立明朝後,對佛教采取了保護措施,在朝廷設僧錄司官,統領全國佛教,促進了佛教的發展。
傳奇皇帝朱元璋
在中國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唯一的最正宗的和尚出身的皇帝。
朱元璋出生也是充滿傳奇,母親懷他時,是神受丹而孕。生下時紅光滿室,鄰居還以為朱家失火了呢。《明史。太祖》(本紀第一)記載:“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餘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鄰裏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傳說隋文帝楊堅有帝王相貌,朱元璋更不簡單,“比長,姿貌雄傑,奇骨貫頂。意誌廓然。人莫能測。”
因為貧寒,朱元璋7歲便出家皇覺寺。但不多久,因為災荒沒吃的,寺內也呆不下去了,隻好出去化緣。在化緣的路上,朱元璋得了一場大病,險些死了,幸好得到仙人的指點幫助,才免去災難。對於朱元璋的這段經曆,《明史》記載:“逾月,遊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與俱,護視甚至。病已;失所在。凡曆光固汝額諸州三年,複還寺。”從《明史》中可以看出,對自己出家當僧人的曆史,朱元璋並不覺得丟人,但他神化了這段曆史,虛構出“二紫衣人”出來。
大興佛教助王政
明太祖朱元璋以皇覺寺僧而成帝業,對佛教不僅崇信,而且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登基伊始,就在南京天界寺設立善世院,建立僧官製度,下令免除憎人的度牒費,並召集東南名僧到南京數建法會校刻藏經。
朱元璋深知佛教有導愚化頑輔助王政的作用,對佛教實行了扶植保護利用的政策。因此他於立國不久,就製定了嚴格完善的宗教政策,推行了嚴格選任寺廟主持,對僧人進行業務考試,建立度牒,僧籍製度,控製寺院數量等一係列整頓措施。不久,又頒布了《申明佛教榜冊》,要求僧人各歸本宗,各事其職,並專門成立了主管佛教的政府機構僧錄司,把佛教活動嚴格控製在政策管製範圍內,從而形成明代寺廟建設的突出特點:大寺統中寺,中寺統小寺的行政管理係統。在這個係統下興建了數量眾多的寺廟,僅南京一地就有大小寺廟00餘所,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朱元璋並禦撰《集注金剛經》及《釋道論》《三教論》《習唐太宗聖教論》《明施論》《心經序》等有關佛教的文章,並通令全國僧尼講《心經》《金剛經》《楞迦經》三經,分寺院僧為禪講教三類。
由於明太祖及帝後的帶頭崇信,熏陶感染,其後諸帝無不奉佛。成祖宜宗英宗憲宗孝宗神宗及慈聖李太後等,都特別崇奉佛教,大力提倡佛教,興建寺院,廣做佛事。
明成祖為了紀念生母,下令在南京建報恩寺,前後曆時9年,花費白銀000萬兩。報恩寺富麗堂皇,儼若王宮,且擁有田地塘蕩上萬畝,經濟實力十分可觀。諸王大臣也爭做護法敬僧祈福延祚弘法布道的善事。
在曆代皇帝中,有一個是最信奉道教的,他就是明世宗朱厚璁。
明世宗朱厚熜篤信道教,來源於父親的影響。他父親興獻王朱佑杬與一個叫做純一的道士交遊,也信奉道教,這深深影響了少年的明世宗。他即位後,因為身體多病,常以齋醮方式祈禱神仙幫助,更加深了他對道教的依賴,並將宮中的佛教活動一概掃除。
嘉靖元年三月,根據工部侍郎趙璜的建言,查抄了大能仁寺僧人齊瑞竹的資財和玄明宮的佛像,又由禮部郎中屠塤普遍檢查了京師的各個佛祠,一律予以拆毀。七月,明世宗朱厚璁開始興建道觀,用以崇奉道教。不久,明世宗又在太監崔文的引誘下,在乾清官等處舉辦齋醮,日夜不斷,命宦官十餘人學習經教。大學士楊廷和等請求他“斥遠僧道,停罷齋醮。”並上書彈劾太監崔文。但是,明世宗一律不予回答。
由於沒有子嗣,嘉靖十年十一月,他在欽安殿建立了“嗣醮”。皇帝的子嗣就是國本,因此這種建醮似乎名正言順,竟以禮部尚書夏言充任醮壇監禮使,侍郎湛若水顧鼎臣充任迎嗣引導官,文武大臣每日進香,皇帝親自舉行開始和結束兩天的禮議。設立了祈嗣齋醮後,一早一晚在祈壇上都有雲氣出現。後來,皇嗣誕生,明世宗認為這是他崇信道教之功。
明世宗把一切事情都與道教相聯係,比如,災異祥瑞冤獄疾病邊防等等。其迷信幾近於偏執神經質,比如,他命駙馬鄔景和等到宮中撰寫玄文,鄔景和說自己不諳玄理,請求辭免,表示要“洗心滌慮,效馬革裹屍之報”。明世宗發怒說:“景和故出不祥語,當擬怨訕律。”竟將駙馬鄔景和革爵,安置於昆山。
明世宗朱厚熜給自己自己的父親興獻皇帝母親興獻皇後孝烈皇後方氏都起了很複雜的道號。明世宗朱厚熜自己的道號是:“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真君”,後加號為:“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玄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加號為:“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三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明世宗甚至要詞臣撰寫“冊天表”。
嘉靖十五年五月,明世宗修建了道教的慈慶慈寧宮,開始禁毀宮中的佛像。大服千善殿中有用金鑄造的佛像達000多斤,還有金函玉匣,藏貯有不少佛骨佛牙之類的東西。明世宗命令全部毀除。明世宗禁佛,對民間佛教勢力也造成了相當大的打擊。
明世宗整天燒丹煉汞,不理朝政,導致在他統治時期,明朝妖孽橫行,於是有了大貪官嚴嵩的卑劣行跡,也就有了海瑞的兩次千古留名的覲見。他還曾因煉製春藥,殘害宮女,導致“壬寅宮變”,差點被宮女勒死。明世宗晚年雖然罷免了嚴嵩,但朝政並沒有多少改善,他對道教日益迷信,最終丹藥中毒而死,時年歲。
◆徐福東渡塑像
◆蓬萊美景。今山東蓬萊市。蓬萊自古就被譽為“人間仙境”,與方丈瀛洲稱為三神山。
延伸閱讀
成山矮鬆的由來
山東成山有一棵矮鬆,枝幹蜷曲怪異,像龍患痙攣,虎有跛足。關於成山矮鬆的由來,傳說是這樣的:在秦始皇登臨成山之前,這裏的鬆樹高大挺拔而茂密,而秦始皇要在這空闊的地方觀日出,這些鬆樹必然妨礙他的視線,於是他便下令兵將砍樹開道。可奇怪的是越砍越多,越砍越密。當時秦始皇手下的徐福解釋說,這是鬆樹,鬆字左邊為木,右邊為公,那是萬木的老祖宗。秦始皇聽罷大怒,非要士兵揮砍大刀,將鬆樹斬草除根不可,於是鬆樹根再也不敢發芽了。好在秦始皇沒說“斷子絕孫”,鬆樹便想出了“崩子成林”的法兒來延續後代,但是都長得七零八落,又矮又小。據說現在鬆樹幹爆皮,就是當年秦始皇下令後秦兵砍的。
漢武帝與“太一”
漢武帝是漢代曆史上最重要的帝王之一。在宗教領域,他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政策,使國家的宗教生活走向正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措施主要體現在祭祀方麵,包括雍郊五畤的製度化,以“太一”為至上神,以及在各地廣立官方神祠。
◆無字碑。漢武帝登泰山時所立
◆董仲舒像
延伸閱讀
一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是廣川(今河北棗強)人,從青少年試點開始博覽先秦諸子著作,對《公羊春秋》和陰陽五行學說的鑽研特別刻苦,很快名聲大震,被漢景帝任命為博士,著有《春秋繁露》一書。元光元年,漢武帝詔令“賢良”對策,董仲舒上對策3篇,史稱《天人三策》。
董仲舒提出並推崇的儒學,不同於先秦的儒家學說。他兼融諸子博采眾說,吸收了法家的君權至高無上的封建專製思想,提出了君為臣綱的理論。摒棄了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一套,授法入儒,將禮治同法治結為一體,主張刑德相輔恩威並施;吸收了陰陽家的德運說,為君權神授說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排除了其間某些神仙方術的江湖騙術;汲取了道家清靜致治說,衍化為輕徭薄賦思想,摒棄了它的無為思想,注入了法家的有為思想。可見,董仲舒所提出的,是根據當時政治的需要,用儒家思想加以改造的新入學,是一種融會貫通各家學說得比較完整的封建專製理論,因此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和采納。
漢明帝崇佛
漢明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崇佛的古代帝王,所以他的崇佛對後世封建帝王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不管是崇佛的帝王還是反佛的帝王,漢明帝的崇佛事件都首當其中,受到曆代帝王的頌揚或詆毀。
◆東漢時期的佛陀形象
◆白馬寺
延伸閱讀
“沁園春”的由來
沁園,是東漢漢明帝為他的女兒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園林,園址位於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帶。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沁水公主的舅舅竇憲倚仗其妹貴為皇後之勢,竟然變相強奪公主田園,後人感歎其事,多在詩中詠之歎之,漸成“沁園春”這一中國文人所鍾愛的詞牌。
北魏太武帝禁佛
北魏的皇帝大多信佛,但太武帝在位時卻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太武帝滅佛,使佛教在其發展的曆史上遭到了極為沉重的打擊,這也是佛教遭受的第一次滅頂之災。
◆如來立像。南北朝
◆釋迦說法圖。魏晉南北朝
延伸閱讀
北魏太武帝東巡碑
北魏太武帝東巡碑,碑額原題《皇帝東巡之碑》,酈道元《水經注》卷十一水注徐水條稱此碑作《禦射碑》,蓋北魏定州地方官為紀念太武帝拓跋燾結束東巡回歸平城時於路演示神射而立,故碑名可兩存之。
酈書之後,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六七易州滿城縣條,也曾提及此碑,稱引的內容有溢出酈書者。此後東巡碑湮沒無聞將近千年,直到1935年,由徐森玉(鴻寶)先生在河北易縣南管頭之南畫貓村漕河(古徐水)西岸覓得原碑,把20份拓本帶回北平,次年傅增湘周肇祥也前往摹拓,東巡碑才重新現身,為藝林所重。
但是拓本都僅拓碑陽文字,不及碑陰,而酈道元稱“碑陰皆列樹碑官名”,文字之繁多,當逾於碑陽。可能當時石碑已風化嚴重,碑陰文字漫漶難識,無法拓取。
北魏孝文帝漢化佛教
北魏太武帝廢佛詔令下達六年後,被人暗殺,新繼位的皇帝恢複了佛教,這一事件使北魏統治者深深感到搞好與漢民族的融合才是維護國家政權的關鍵。與漢族的融合使佛教深入人心,孝文帝為北魏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開創了北魏的黃金時代。
◆孝文帝像
◆洛陽龍門石窟
延伸閱讀
北魏孝文帝巧計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即位後,為達成推行“漢化政策”的目的,決定將國都由北方的平城,遷往位於中原地區的洛陽;因為平城位置偏僻,而洛陽卻是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孝文帝想:要統一天下,必須將國都南遷,才容易掌控中原。當他提出遷都的想法時,卻遭到貴族勢力及民眾的反對。
孝文帝為了達成目的,便想了一個妙計:他宣稱要帶領大軍南征,當他帶著久未作戰的大軍,風塵仆仆抵達洛陽時,軍隊早已累得人仰馬翻,對南征缺乏興趣了。剛好這段期間天天大雨傾盆,把軍隊困得動彈不得,士兵窩在又濕又悶的帳棚中,說什麽也不肯前進,於是一個個都求孝文帝不要再南征了。孝文帝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宣布:“行軍中途,怎麽可以無功而返?如果不願意繼續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以後再做南征的打算!”
大家一聽不用南征,高興的不得了,卻也不知不覺的中了孝文帝的計謀定都洛陽。
梁武帝以佛治國
在曆代帝王的影響下,佛教很快在中國流行開來,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佛治國的皇帝,南朝梁係第一任皇帝蕭衍即是這樣。由於梁武帝以最高權力來提倡佛教,致使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幾乎把佛教提到國教的地位。
◆梁武帝蕭衍像
◆雞鳴寺。梁武帝寺稱同泰寺,位於南京雞籠山東麓冊阜上。
延伸閱讀
一葦渡江的故事
由於蕭衍是篤信佛教的帝王,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所以他在見到印度高僧時也很自負,他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解,達摩一見不契,即渡江北上,但江上沒有船,達摩便在江邊拔下一根蘆葦,投入江中,飛身踏上過江而去。這就是“一葦渡江”的由來。
◆菩提達摩渡江圖碑
北周武帝禁佛
周武帝滅佛,北周政府不僅獲得了大量的寺觀財富,而且獲得了近300萬的編民,遂使生產日益發展,“租調年增,兵師日盛。”從而,為後來隋朝的統一和對突厥的鬥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軍事實力。
◆佛造像。南北朝
◆河南登封嵩嶽寺塔
延伸閱讀
衛元嵩奏文
衛元嵩是四川成都人,精通陰陽曆算,性情譎詐。年少時隨益州野安寺亡名禪師為沙彌,不耐清苦,佯裝狂放,以吟詩詠賦來博取聲名,並四處向人預卜未來。後來還俗,從四川到長安,結交北周權貴。
天和二年(五六七),他向武帝上奏改革佛教,奏文共列有十五條:勸行大乘勸念貧窮勸舍慳貪勸人發露勸益國民勸獠為民勸人和合勸恩愛會勸立市利勸行敬奉勸寺無軍人勸立無貪三藏勸少立三藏勸僧訓僧勸敬大乘戒。
隋文帝楊堅與佛教
自從周武帝滅佛後,佛教元氣大傷,隋文帝登極後,大興佛教,隋唐佛教之盛,曆史上稱它為黃金時代,對佛教的崇信與虔敬令後人驚奇。佛教的盛傳,離不開楊堅。
◆隋文帝楊堅
◆《授經圖》
延伸閱讀
隋代唯一的國家寺院
隋文帝興建大興善寺為國寺,殿堂雄偉宏大,是隋唐以來,長安最大的佛寺,也是隋代唯一的國策寺院。文帝在此設有“二十五眾”執行佛教教化的工作,所謂“二十五眾”,是由二十五位通達佛教義理的高僧組成,專門弘揚佛法的組織。另外又設五位熟諳諸經論的“五眾”,從事弘法教化。因此培養了許多學者僧及教化僧,提升佛法研究及對大眾的教化工作。
◆敦煌彩繪佛像。隋開皇九年(589年)繪。
唐太宗與道教
唐太宗李世民自稱是李耳的後裔,他在位時采取了興道抑佛的宗教政策,宋代有幾位帝王也提倡道教,於是道教在唐宋時期逐漸興盛。
◆三清圖
◆唐太宗昭陵
延伸閱讀
李世民吞食蝗蟲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體恤百姓,最典型事例莫過於吞食蝗蟲。
在《貞觀政要》中有這樣記載:貞觀二年,京師一帶大旱,蝗災肆虐,一日他視察災情,隨手捉住幾隻正在蠶食禾苗的蝗蟲說道,人以穀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當食我心,無害百姓。說著就要將蝗蟲吞食,左右急忙阻攔,惟恐致病,太宗說,朕所期望的是移災自身,談什麽病不病的,隨之將幾隻蝗蟲吞入腹中。
貞觀三年,又逢水患,李世民雖無回天之力,但他心係百姓疾苦,身體力行與他們共渡難關。這對善良的窮苦百姓來說已經足夠了,正如史書上記載說:“上勤而撫之,民雖東西就食(外出逃荒),未嚐嗟怨。”
武則天的佛緣
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她在位期間,大建佛寺,廣塑佛像,那時建造的樂山大佛和洛陽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像,直到今天仍以它的莊嚴壯觀聞名中外,成為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
◆玄奘西行求法壁畫
◆玉泉寺。武則天曾賜玉泉寺舍利。
延伸閱讀
武則天立“無字碑”
武則天前後掌政46年,以皇後身份預政24年,以太後身份執政7年,稱帝16年。臨終遵命除去帝號,仍以高宗皇後的名義和高宗埋在一起,叫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縣城以北梁山上。但由於武則天的影響遠遠大於高宗,人們多稱之為武則天墓。她墓前的“無字碑”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達98。84噸。武則天立這塊“無字碑”的目的,她自己沒有說明,成為了1300多年來人們猜測探究卻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謎”。後人猜測,一種認為是她覺得自己功勞太大,難以表達;一種認為是她知道自己死後一定會引起沸沸揚揚的議論,她任由人們評說。
◆無字碑
唐武宗滅佛
唐武宗會昌年間的廢佛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被稱為“會昌法難”,是“三武一宗”法難中最大的破佛事件。晚唐以後諸宗的衰頹不振,與這次毀佛有密切的關係。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唐
◆文殊變唐
延伸閱讀
秋梨膏的起源
秋梨膏是由秋梨和祛痰中藥配伍加工而成的藥膳飲品,由《本草求原》中所載的“秋梨蜜膏”經宮廷禦醫加工演變而成,相傳始於唐朝。據說,唐武宗李炎患病,終日口幹舌燥,心熱氣促,服了上百種藥物均不見療效,禦醫和滿朝文武都束手無策,正在人們焦慮不安之時,一名道士用梨蜂蜜及各種中藥配伍熬製的妙方治好了皇帝的病。從此,道士的妙方成了宮中秘方,直到清朝流入民間。
周世宗禁佛
在幾次滅佛事件中,後周世宗滅佛是最有影響的一次。周世宗此次滅佛,並沒有大量屠殺僧尼焚毀佛經,而是帶有一種整頓佛教的性質。但由於中國的佛教已經走向了勉強維持的階段,經過這一次打擊之後,就更顯得蕭條衰落了。
◆周世宗柴榮像
◆後周觀音造像。後周廣順元年(951)刻製,位於杭州靈隱寺飛來峰。
延伸閱讀
後周世宗皇後符氏
周世宗柴榮的皇後符氏,是後晉節度使魏王符彥卿之女。符氏出身名門閨秀,是個聰明果斷而胸懷大誌的女人。曾嫁給大將軍李守貞之子李崇訓,後來李守貞據河中反叛,後漢樞密使郭威奉命討伐,李氏父子畏罪自殺。臨死前,要先殺死全家人。符氏匿於帷幔後,李崇訓找不到妻子,自殺身亡。符氏從帷幔中走出來,對衝進來的軍士說:“我乃魏王之女,郭將軍與吾父交往甚厚,速報與郭將軍”。郭威聞報,立即前來相認,並把她帶回符彥卿的魏王府,讓她與父母團圓。郭威非常欣賞符氏的沉穩勇敢,符氏拜郭威為義父。
郭威養子柴榮鎮守澶淵(河南濮陽)。他的夫人劉氏死後,郭威為柴榮提親,遂納符氏為繼室。郭威死後,柴榮即位,是為世宗,冊封符氏為皇後。955年七月二十一日,符皇後於汴梁(河南開封)滋德殿病逝,終年26歲。世宗十分悲痛,為她服喪七日,諡為“宣懿皇後”,葬懿陵。
成吉思汗開明的宗教政策
在成吉思汗的事業中,宗教是個嚴重而複雜的問題。成吉思汗在少年時代崇信薩滿教,然而隨著其閱曆的豐富,地位的鞏固,逐漸對宗教產生新的認識,製定了對各種宗教“兼容並包”的政策。這一宗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對蒙古貴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起到不小的作用。
◆成吉思汗像
◆北京白雲觀內邱祖殿邱處機塑像
延伸閱讀
成吉思汗射飛鷹
一次成吉思汗在打獵的時候,口渴難耐。正好附近有一窪山泉,他走過去捧起水就喝,正在這時候,突然一隻老鷹疾飛而至,成吉思汗虛驚一場,山泉潑得滿地都是。喝水的“渴望”被幹擾,成吉思汗勃然大怒,抽出腰間的羽箭射殺飛鷹,飛鷹中箭跌落在山頂。成吉思汗爬上山頂,發現飛鷹已經被羽箭穿胸而斃,而死鷹陳屍的山泉水源旁,有條被鷹啄死的大毒蛇。
成吉思汗恍然大悟:原來飛鷹救了我一命,正因為它剛才屢屢打翻我捧著的水,才使我沒有喝下被毒蛇汙染了的水。
明太祖與佛教
明太祖在位期間,對佛教實行既整頓限製又保護提倡的政策。這一宗教政策的實施,使得明初佛教迅速恢複和發展,促進了佛教諸宗的融通,奠定了後來僧寺分立製度。
◆鳳陽龍興寺。位於安徽鳳陽縣,龍興寺的前身就是朱元璋早年出家禮佛的皇覺寺。
◆南京明孝陵。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寢陵。
延伸閱讀
朱元璋與童謠
據《元史五行誌》記載:朱元璋是安徽濠州(鳳陽)人,家境貧寒。至正四年,在濠州鍾離鄉的皇覺寺裏當了和尚。此後他隨郭子興起義,一步步成為該軍統帥,終於於公元1368年攻克了大都,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名政權。其實早在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就流傳著一首童謠:“一陣黃風一陣沙,千裏萬裏無人家。回頭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馬。”三眼和尚,指朱元璋,三眼寓意為超常;瞎馬指遍體鱗傷的元朝,因蒙古人被稱為馬上民族。
道教皇帝明世宗
在明代諸帝中崇道最篤者,當數明世宗朱厚璁(嘉靖皇帝)。嘉靖十五年(1536)五月,世宗令人放大火燒掉了169尊佛像13000斤佛骨佛牙等物。這是嘉靖帝對宮內佛教所進行的一次徹底的清除。至此,明代佛教之厄已極,道教開始興起。
◆明世宗朱厚熜像
◆大高玄殿。明嘉靖二十年(1542)年始建,位於北京景山前街西端,明清禦用道。
延伸閱讀
老子與道教
世人都把老子視為道家創始人,道教的始祖。溯其源,時於西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他把《老子》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把老子的“五千言”稱為《道德經》。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也就是說,老子留給關令尹喜的沒有書名,僅以《五千文》稱之。《道德經》是河上公給定的書名。後來的文化學術社團,宗教教派,為了以“道德”標榜自己的正統,紛紛牽附於老子,甚者以《道德經》作為教義之一。至於道教教義,也是東晉葛洪,南北朝時陸修靜等人,以《抱樸子內篇》“三洞經書”基礎而完成的,並非《老子》之旨,也是老子思想得不到正本清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