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宋齊的治亂


    宋文帝的時候,雖然宿將垂盡,兵力已靠不住,然而前此滅南燕,滅後秦,總算是“累勝之餘”,而且這時候的拓跋魏,也不過草創,所以還有恢複中原的念頭。宋武帝死時,魏明元帝乘喪伐宋,取青、兗、司、豫四州,置戍於虎牢(在如今河南汜水縣)、滑台(如今河南的滎陽市)。公元429年,宋文帝遣劉彥之伐魏,魏人斂兵河北,宋人恢複虎牢、滑台。到冬天,魏人縱兵南下,宋人不能抵擋,所得的地方又都失去。文帝“經營累年”,到公元449年,又遣兵伐魏。然而“兵多白徒,將非才勇”,才進就敗。魏太武帝自將南伐,至於瓜步(在如今江蘇南京市六合區)。宋人沿江置戍,極其吃緊。幸而盱眙(如今安徽的盱眙縣)、彭城(如今江蘇的銅山縣),都堅守不下,魏太武帝乃勒兵而還。然而“所過郡邑,赤地無餘”,至於“燕歸巢於林木”。元嘉(文帝年號,公元424—453年)之政,在南朝中本算是首屈一指的,到此也弄得“邑裏蕭條”了。公元452年,魏太武帝被弑,文成帝立。宋文帝再想北伐,也沒有成功。南北分立,“北強南弱”之勢,到此就算定了(明帝時,和魏交兵,又失掉淮以北的地方)。


    文帝皇後袁氏,生太子劭。淑妃潘氏,生始興王濬。淑妃很為得寵,袁皇後“恚恨而殂”。太子劭因此深恨潘淑妃和始興王。始興王懼,“曲意事劭”,劭又喜歡了他。劭和濬多過失,怕文帝覺察,“因為巫蠱”。事覺,文帝要廢太子而賜始興王死,猶豫未決。潘淑妃告訴了始興王。始興王告訴太子,太子就舉兵弑帝(並殺潘淑妃)。江州刺史沈慶之,奉武陵王駿,討誅劭、濬。駿立,是為孝武帝(公元453年)。


    孝武帝天資刻薄,武帝、文帝的子孫,差不多都給他殺盡。孝武帝卒,前廢帝子業立(公元464年),荒淫無度,而刻薄同孝武帝一樣。孝武帝的舊臣,多給他殺掉。又要殺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勳(也是孝武帝的兒子)。子勳的長史鄧琬,奉他起兵。剛好前廢帝為左右所弑,明帝立(公元465年)。諭子勳罷兵,鄧琬不聽,奉子勳稱帝於尋陽(公元466年)。這時候,“四方貢計,並詣尋陽”,朝廷所保,隻有丹陽、淮南等幾郡而已。不多時,子勳給沈攸之等討敗。明帝因此更加猜忌,孝武帝的子孫,也差不多給他殺完。公元472年,明帝卒,後廢帝立,荒淫更甚於前廢帝。江州刺史桂陽王休範反(文帝的兒子)。晝夜兼程襲建康,為蕭道成所討平。蕭道成自此威權漸大(道成刺兗州,鎮淮陰)。公元477年,道成弑後廢帝。而立安成王準。荊州刺史沈攸之和中書令袁粲(鎮石頭),起兵討道成,都敗死。公元479年,蕭道成遂篡宋自立,是為齊高帝。


    齊高帝篡宋之後,四年而殂(公元482年)。子武帝立。武帝和高帝同起艱難,留心政治,在南朝諸帝中,算是比較好的。公元493年,武帝卒。武帝太子長懋早卒,次子竟陵王子良,頗有奪宗之意。武帝兄子西昌侯鸞,扶立太孫昭業,是為鬱林王。子良憂懼而死。鬱林王荒淫無度,在位一年,為鸞所弑,立其弟昭文。旋廢之而自立,是為明帝。大殺高、武二帝子孫。公元498年,明帝卒。子寶卷立,是為東昏侯,昏淫為南朝諸帝之最,而亦“果於殺戮”。豫州刺史裴叔業(治壽陽,如今安徽的壽縣)降魏,南朝因此失掉淮南之地。江州刺史陳顯達反,崔慧景討平之。慧景還兵攻帝,為豫州刺史蕭懿所殺。東昏侯又把蕭懿殺掉。蕭懿的兄弟蕭衍,時為雍州刺史;東昏侯發道密旨給荊州刺史南康王寶融,叫他暗中圖謀之。寶融舉兵反,公元501年,自立於江陵,是為和帝。這時候,蕭衍也起兵襄陽,和帝就用他做征東將軍,發兵東下。東昏侯戰敗,為宦者所弑。明年,和帝禪位於蕭衍,是為梁武帝。


    宋世係圖


    齊世係圖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北魏太武帝時候雖然強盛,然而連年用兵,國頗虛耗(太武帝還有北征柔然、高車的事情,見第十三章第三節)。文成帝立,“守之以靜”,民乃複安。公元465年,文成帝卒,子獻文帝立。好佛,傳位於孝文帝(公元471年)。太後馮氏旋弑獻文帝而稱製(公元476年)。公元490年,馮太後卒,孝文帝才親政。


    孝文帝是北魏一個傑出的人物。遷都洛陽(公元493年),斷北語,改族姓,禁胡服,與漢人通婚,興學校,改製度。從此以後,鮮卑就與漢族同化了(參看第十二章)。然而北魏的衰機,也兆於此時,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一、魏國的宗室貴人,從南遷以後都習於奢侈。這時候,佛法初行,建寺造塔等迷信,更足以助長奢侈。野蠻民族遷徙到文明的地方,吸收文化難,而沾染物質上的奢侈易,這也是曆代北族遷入中國的通例。


    二、北魏當建都在平城的時候,和北族的交涉是很頻繁的(參看第十三章第三節)。所以設了懷朔、高平、禦夷、懷荒、柔玄、沃野六鎮(在如今興和道西南境),“盛簡親賢,擁麾作鎮。配以高門子弟……不但不廢仕宦,至乃偏得複除。當時人物,忻慕為之。及太和在曆,仆射李衝當官任事,涼州土人悉免廝役。豐沛舊門,仍防邊戍。自非得罪當世,莫肯與之為伍。征鎮驅使,為‘虞候’、‘白直’,一生推遷,不過軍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便為清途所隔……多複逃胡鄉。乃峻邊兵之格,鎮人浮遊在外,皆聽流兵捉之。於是少年不得從師,長者不得遊宦……自定鼎伊洛,邊任益輕。唯底滯凡才,出為鎮將。轉相模習,專事聚斂。或有諸方奸吏,犯罪配邊,為之指蹤,過弄官府,政以賄立,莫能自改”(以上魏廣陽王深上書;見《北史·太武五王傳》。太和,孝文帝年號。公元477—499年)。於是鬱極思變,就成了後來的亂源。


    公元499年,孝文帝卒,宣武帝立。委政於高皇後的兄肇。公元515年,宣武帝卒,孝明帝立,年方六歲,高太後臨朝。先是道武帝要立明元帝做太子,恐怕身後母後專權,先殺掉他的母親,才立他。從此以後,就成為拓跋氏的家法(君主政體的殘酷不仁如此)。宣武帝好佛,充華胡氏生子孝明帝,立為太子,才不殺胡氏,而且把她立為貴嬪。高太後臨朝,又要殺掉胡貴嬪,中給事劉騰等設法阻止。胡貴嬪很感激他。不多時,胡貴嬪和劉騰等合謀,伏兵把高肇殺掉,並弑高太後。於是胡氏自稱太後,臨朝稱製(公元516年)。劉騰和太後的妹夫元乂等用事。後來太後又寵幸了一個清河王懌(孝文帝的兒子)。元乂、劉騰把清河王殺掉,連太後也幽禁起來。劉騰死後,元乂防範稍疏,太後又設法把元乂殺掉,再臨朝稱製(公元525年)。


    奢侈的風氣,到胡後時候更盛。大營寺塔,賞賜無度。於是“府庫累世之積,掃地無餘”。至於“減百官祿力”;“豫借百姓六年租稅”;入市的,每人要稅一個錢。地方官又競為誅求,以結納權要,弄得民不聊生。於是六鎮和內地的人,紛起叛亂。爾朱榮,北秀容人,“世為部落酋帥;其先居爾朱川,因為氏焉”(北秀容,在如今山西的朔州市)。爾朱榮雄健有才略,討平部人之亂,做了並、肆等六州都督。這時候,明帝年長,和太後嫌隙日深。密召爾朱榮,要誅滅太後左右,旋又後悔,止住他。太後大懼,把孝明帝殺掉(公元528年)。爾朱榮舉兵入洛,殺掉胡太後,立了孝莊帝,留其黨元天穆居洛,自還晉陽。公元530年,孝莊帝誘爾朱榮入朝殺之,並殺元天穆。爾朱榮的從子爾朱兆,舉兵弑帝,立了長廣王曄(獻文帝的孫子)。明年,又把他廢掉,而立節閔帝。公元531年,高歡起兵於信都(高歡,本在爾朱氏部下。先是河北叛亂時,有一個亂黨喚做葛榮,兵最強。後來給爾朱榮滅掉。手下的人,受爾朱氏陵暴,都不聊生。大小凡二十六反,殺掉過半,還是不能遏止。爾朱兆問計於高歡。高歡說:不如叫他就食山東。爾朱兆聽了他,就叫高歡帶了去。於是高歡就起兵討兆),立渤海太守朗(太武帝兒子的玄孫)。攻破鄴城。爾朱兆迎戰,大敗。高歡入洛,廢掉節閔帝和朗,而立孝武帝(明年,攻殺爾朱兆)。孝武帝和高歡不睦,暗結關中大行台宇文泰,以圖高歡。公元532年,孝武帝舉兵討歡,歡也從晉陽南下,夾河而軍。孝武帝不敢戰,奔長安。這一年冬天,為宇文泰所弑,立了文帝。而高歡也另立了一個孝靜帝。於是魏分為東西,公元550年,東魏為北齊所篡。兩魏又兩傳,到公元560年,而為宇文氏所篡。


    魏世係圖


    第三節 東西魏的紛爭和侯景亂梁


    東西魏分立後,高歡、宇文泰,劇戰十年,彼此不能相勝(其中最危險的,是公元537年這一役。這時候,關中大饑,宇文泰所帶的兵,不滿萬人,而高歡的兵,有二十萬。戰於渭曲,高歡大敗。西魏從此才算站住,乘勝進取河南許多地方。明年,東魏侯景,治兵虎牢,以複河南諸州。宇文泰來救,不利。於是從洛陽以東為東魏,所有的形勢略定。公元543年,高歡又發兵十萬伐魏,戰於印山,互有勝負。從此以後,東西魏就沒有什麽大戰役。在河北,東魏以晉陽,西魏以汾州為重鎮),於是東西分立的局麵定,而受其害的,卻在於梁。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公元502—549年),在曆代君主中,年壽要算長久的。初年勵精圖治,國內頗稱太平。晚年迷信佛法,三次在同泰寺舍身。“祭宗廟,以麥為犧牲。”人民有犯罪的,至於“涕泣而赦之”。於是刑政廢弛,承平日久,兵力尤不可靠。又梁武帝太子統(昭明太子)早卒,武帝立了自己的次子簡文帝做太子,對於昭明太子的兒子,覺得有些抱愧。於是把統的兒子河東王譽、嶽陽王詧等都出刺大郡。而又用自己許多兒子,分刺諸郡以敵之。諸王“人各有心”,彼此乖離,也是召亡的一個原因(梁武帝的滅亡,攻佛法的人,都把他作為口實,然而這是他誤解佛法之過,並不能歸咎到佛法本身,這是略為研究佛法就可以知道的)。


    高歡手下得力的戰將是侯景,嚐專製河南。公元547年,高歡卒,子澄,嗣執魏政。侯景以河南十三州降梁。梁武帝因此就起了恢複北方的雄心。叫自己的侄子貞陽侯淵明去伐魏。魏遣慕容紹宗討侯景,淵明被擒。侯景奔梁,襲據壽陽,梁朝就用他做豫州刺史(先是梁人乘魏亂,恢複淮北諸州)。侯景見梁朝兵備廢弛,陰懷異圖。公元548年反,武帝命臨賀王正德拒之(武帝兄弟的兒子,起初養以為子,打算把他立做太子。後來太子統生,正德還歸本支。因此不悅,常畜異謀),正德反引侯景渡江,把他開門放入。梁武帝憂憤而死。侯景立了簡文帝,盡陷江南諸郡縣。


    這時候,梁朝所分封的諸王各據一州,互相吞並。梁武帝第七個兒子湘東王繹,據了荊州。攻克河東王譽於湘州,邵陵王綸(武帝第六子)於郢州,形勢頗強。公元551年,侯景溯江而上,陷江州、郢州,攻巴陵,大為王僧辯所敗,猛將多死。回來之後,就殺掉簡文帝和太子大器,立了個豫章王棟(昭明太子孫),旋又弑之而自立(稱漢帝)。湘東王即位於江陵,是為元帝。始興太守陳霸先起兵討侯景,元帝派他和王僧辯分道進攻,侯景敗死。


    先是元帝遣兵攻嶽陽王詧於襄陽,嶽陽王求救於西魏。元帝乃罷兵。及元帝即位,武帝第八個兒子武陵王紀,也稱帝於成都,發兵攻江陵。元帝請救於西魏,西魏發兵入成都。武陵王腹背受敵,敗死。於是益州為魏所取,而東方州郡,亦大半入魏。自巴陵至建康,以江為界。後來元帝和魏,又有違言。公元554年,西魏遣柱國於謹帥師伐梁。攻破江陵,元帝遇害。徙嶽陽王詧於江陵,令其稱帝,是為西梁。王僧辯和陳霸先立敬帝於建康。而東魏又把貞陽侯淵明立做梁主,派兵送他回來。王僧辨拒戰,大敗,就投降了他,同他一起回來,把敬帝廢做太子。陳霸先發兵襲殺王僧辯,重立敬帝。公元557年,就禪位於陳。


    梁世係圖


    陳世係圖


    第四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從北魏道武帝建國之後,凡一百四十八年,而分為東西(公元386—515年)。又十六年而東魏為北齊所篡,二十三年而西魏為北周所篡。北齊高氏,係出漢族,然而從文宣帝以後,都極其淫暴,這都是當時所謂“漸染胡風”的一流人(參看第十二章);從文化上論,實在不能算他們是中國人。宇文氏則也是鮮卑。《北史·周本紀》說:


    其先出自炎帝。炎帝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其後有葛烏兔者,雄武多算略,鮮卑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及其裔孫曰普回,因狩,得玉璽三紐,文曰皇帝璽……其俗謂天子曰宇文,故國號宇文,並以為氏,普回子莫那。自陰山南徙,始居遼西……為魏甥舅之國。自莫那九世至侯歸豆,為慕容皝所滅。


    “出自炎帝”,和得氏之由,自然是荒唐話。自陰山南徙,始居遼西,這句話從地理上看,卻不錯的。宇文氏先世的事跡,詳見《北史》第九十八卷《宇文莫槐傳》。《本紀》說它是鮮卑,而《宇文莫槐傳》又說它是匈奴,這也是《北史》疏處。《宇文莫槐傳》說:“其先南單於之遠屬也……其語與鮮卑頗異。”“頗異”者,“不盡異”之詞。這一種人,就是奚、契丹的祖宗,明明是鮮卑。不過其先居於陰山,地近匈奴,大概有婚姻上的關係,所以說是“南單於之遠屬”。而兩民族也極為密切,所以說“其語與鮮卑頗異”,大約是摻雜匈奴語的。這也可推想前史致誤之由。


    北齊篡魏的是文宣帝。性極淫暴,然而這不過是“漸染胡俗”的結果,論起他的本性來,是很明決的,所以還能委任楊愔。曆史上說他“主昏於上,政清於下”。文宣帝死後,太子殷立,為孝昭帝所廢(公元559年)。傳弟武成帝(公元561年),極其荒淫。用祖珽、和士開一班小人,朝政大亂。國用不足,賦斂無藝,弄得民不聊生。公元565年,傳位於子緯,奢縱更甚。郡縣守令都是市井鄙夫,入資得官,而剝削百姓,以為取償之計。於是北齊就成了必亡之勢。


    北周篡魏的是孝閔帝(西魏文帝,卒於公元551年。子欽立,公元553年,為宇文泰所廢。立其弟廓。公元556年,宇文泰卒。明年而孝閔帝篡魏)。然而大權都在從兄宇文護之手。篡位的明年,為護所弑。立其弟明帝,公元561年,又弑之,而立其弟武帝。武帝立十二年,才誅護親政(公元572年)。“帝沉毅有智謀……克己勵精,聽覽不倦。用法嚴整……群下畏服……以海內未康,銳情教習,至於校兵閱武,步行山穀……征伐之處,躬在行陣;性又果決,能斷大事,故能得士卒死力。”公元576年,伐齊,克平陽。齊主自晉陽回攻,不克。明年,再伐齊,克鄴。齊主緯出走,被執,齊亡。滅齊的明年,周武帝卒,子宣帝立。荒淫無度,周政遂衰。公元579年,傳位於靜帝,自稱天元皇帝。未幾而死,靜帝年幼,內史上大夫鄭譯等,矯詔引宣帝後父楊堅輔政。楊堅就大殺周宗室,盡握朝權。相州總管尉遲回、鄭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等起兵討堅,皆為堅所敗。公元581年,堅遂篡周而自立。


    陳武帝無子,傳位於兄子文帝(公元559年)。文帝死後,太子伯宗立(公元566年)。大權盡在叔父安平王頊之手。公元568年,為頊所廢。頊自立,是為宣帝。宣帝立九年而北齊亡,乘機恢複淮南之地。隋文帝受禪的明年,宣帝卒,後主叔寶立,荒淫無度。公元589年,為隋所滅。西梁已先二年為隋所滅,天下複統一。


    北齊世係圖


    北周世係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中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呂思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呂思勉並收藏大中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