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玉嬛醒來時, 屋中昏暗幽靜。窗外雨聲淅瀝, 落在屋簷樹梢, 沙沙輕響,帶著潮潤的濕意,令人昏昏欲睡。因老夫人和薛氏昨日出城宿在別苑,也無需過去問安,她昨夜又熬得太晚, 索性翻個身,直睡到渾身舒泰, 才起身梳妝。
夫妻倆後日就要啟程回京,梁靖的事兒辦得差不多, 今日也閑著。
夫妻倆用過早飯,接著昨晚未盡的話題講故事。
這回輪到梁靖,就沒那麽多事可講了, 無非是邊境數回征戰, 浴血衝殺, 朝堂易主後世家爭權奪利、彼此傾軋,最終輪到百姓受苦,而梁家滿門卻一敗塗地。
前塵舊事消散在靡靡細雨中,隻剩茶盞溫熱,餘香嫋嫋。
玉嬛坐在窗邊蒲團, 頭發斜挽, 瞧著矮幾對麵的冷峻眉眼, 聲音恍然, “所以你當初倒在我家的後園裏,果然是故意的?可惜那時我蒙在鼓裏,被你騙得團團轉。這些事,祖父和祖母知道麽?”
梁靖笑而搖頭,“你會告訴旁人嗎?”
當然不會,哪怕是跟謝鴻和母親馮氏,都不會輕易坦白。
這種怪異的事藏在心裏便可,哪能四處宣揚?若不是察覺梁靖也有古怪,她定會在心裏悶一輩子,最後帶到棺材裏去——若果真那樣,便隻能獨自承受背負。
玉嬛莞爾,撐著桌案站起身,徑直往側間的書桌走去,裙裾微擺。
桌上筆墨俱全,她取了兩張紙箋,連同硯台狼毫一道拿過來,鋪在桌案上。
“那些苦當然不能白受,得好生琢磨琢磨。”她跪坐在梁靖身邊,將狼毫遞給他,“咱們將這些事都理一理,再商量個對策,到時候知己知彼,便能百戰不殆了!”
永王如今擺出孝順的模樣獨得盛寵,宮裏有兩位貴妃照應,宮外又有世家扶持,風頭直逼東宮,無非是仗著皇上年老,沒了當年的意氣,在世家扶持和親情裹挾下步步退讓。若能讓皇上重拾當年削世家羽翼的決心,永王這般養虎為患的行徑,便是往槍口撞。
夫妻倆回想舊事,將永王的羽翼和世家間糾葛的關鍵理出來,擇定幾處可下手的關竅。
到得京城,梁靖便以私下探得消息為由,將些內情說予東宮,共商對策,玉嬛那邊則備了份厚禮,待梁靖得空時,夫妻倆一道前往懷王府。
……
懷王府邸前巍峨如舊,門前石獅子威風凜凜,匾額上隸書遒勁,是先帝親書。
門房的管事認得他們,當即入內通稟,沒過多久便親自引兩人入內。
六月夏末,府中蒼翠蔥蘢,飛簷翹角連綿,遊廊亭台相接,走到後院時懷王爺在臨湖的廳裏喝茶,一派閑散安然。年近五十的男人,卻不見老態,身上錦衣整齊,鬢角雙眉都修得精神奕奕,負手立在水邊,儒雅端然。
待夫妻倆行禮拜見,便將手微抬,示意免禮,笑道:“福安前陣子還念叨,結果今日去城外避暑,倒是錯過了。”
玉嬛莞爾,遂問王妃和郡主去了何處,若是方便,她明日該出城去拜會。
懷王說了去處,因這是夫妻倆成婚後頭回過來,難免提及締結這婚約的故人。
太師故去多年,昔日好友大多零落,如今就隻武安侯和懷王心存照拂,說起往日種種,難免有親近之感。說到當初太師為景明帝授業的情景,懷王心中感歎,玉嬛趁機說想設法求見皇上,不知是否妥當。
這話說出來,懷王當即看破用意。
廳中尚有仆從環繞伺候,懷王長於宮廷,最忌隔牆有耳,遂將旁人屏退,也不關窗扇,待四顧無人,才沉聲問道:“是為了那案子的事?”
這一聲詢問,頗有點隱然威壓。
玉嬛迎著他的目光,從容不迫,“不瞞王爺,當初祖父的卷宗,我已設法看過。之後尋了幾位卷宗裏提到的人,查問印證之下,倒有些漏洞。想來是當初有人欺上瞞下,羅織冤案,祖父含冤不白十多年,也該洗清了。”
“你呢——”懷王爺遂看向梁靖,“也是這意思?”
梁靖姿態肅然持重,“心意已決。”
並肩而立的夫妻倆,都是風華正茂的年紀,男兒挺拔昂揚,眉目堅毅,雖隻二十出頭,卻似有過盡千帆的氣度,鋒芒內斂。他的身旁,玉嬛身姿纖秀,容顏嬌麗,那雙眼睛清澈如水,卻於柔婉之中帶幾分剛硬。
一對佳偶天成的璧人,這般夫妻同心,倒不辜負故人期許。
懷王爺瞧著兩人,默然不語。
他似乎對此早有預料,見著兩人反應時並不覺得意外,一雙眼睛深沉穩重,似在沉吟。
好半天,他才緩聲道:“玉嬛年紀小,未必能窺破裏麵的關竅,但晏平已為官數年,在大理寺和東宮做事也都得皇兄期許,眼界才能都勝於旁人。太師於皇兄有授業之恩,皇兄也非寡恩薄情之人,既然卷宗裏有破綻,當初為何判定,可想明白了?”
梁靖答得篤定,“明白。”
“淮南暫且不提,武安侯與太師交情篤厚,未嚐不知其中內情,這些年為何沉默,想明白了?”
梁靖仍是頷首,“祖父有他的顧慮,當年未能施以援手,常覺遺憾。這些年他隱於書齋,不問窗外之事,也是心中煎熬使然。這件事,總得有人去做。何況,如今時機也正好。”
所謂的時機正好,懷王當然明白他的意思。
朝堂上風雲變幻,經十年流轉,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情形——
世家盤根錯節,仗勢欺壓百姓、威逼皇權,正當盛年的太子意氣風發,身旁亦有能人輔佐,欲齊心剪除世家羽翼。然而當初景明帝身邊是出自寒門的韓太師,哪怕高居帝位,也未能扛住世家協力威逼,如今東宮身邊的梁靖本就出自世家,真到了那等地步,會如何取舍?
若太子出師不利,反被世家挾製,屆時損兵折將,怕會如景明帝般消沉下去,再無昔日鬥誌。別說可能丟了儲君之位,即便有幸被保全,往後在世家跟前,也是鋒芒受挫,威儀不再。
半晌沉默,梁靖似是看出他的顧慮,忽而拱手行禮,神情凝重。
“如今的世家如同化了膿的刺,須狠心割除。梁靖雖出自侯府,卻也曾從軍曆練,遊曆四方,深知民生多艱。京城裏有皇上在,尚且安穩,別處世家橫行,挾製官府,最後禍害的,仍是無辜百姓。萬千將士拚了性命,守護的是他們的妻兒老幼、皇上的天下百姓,而梁靖,也是其中一員。”
這話倒讓懷王意外,將他審視片刻,又道:“屆時梁家也會受牽累。”
“我知道。”
“不後悔?”
“不後悔!”梁家答得擲地有聲。
懷王似也被激起些許豪氣,“好!明日我會去太子那裏一趟,你們回去等消息。”
這便是有點動搖的意思了。
玉嬛心中歡喜,同梁家對視一眼,當即拜謝。
次日,懷王果然去了趟東宮,叔侄倆喝了兩壺茶,太子給的答複也與梁靖一致——刮骨療毒、剜肉去刺,哪怕傷筋動骨,也須去了禍患,重振皇權。
懷王回府閉門沉思,終歸有了決斷。
既要重振旗鼓,削世家羽翼,翻出當初挫敗景明帝的韓太師案便是最好的契機。而能觸動景明帝的,令他重拾鬥誌的,除了朝堂上的局勢,亦有深藏多年的故人情誼——那位嬌憨玲瓏的故人遺孤,興許是絕佳人選。
懷王斟酌過後,便遣人遞消息於玉嬛,約定六月底景明帝壽宴時,帶她入宮。
玉嬛得到消息,心中懸著的一顆巨石總算落地。
前世在宮中做了數年女官,對於景明帝的性情,她已摸出了七八分,臨死前永王那番話,亦如烙印深深刻在心裏——對於含冤而死的韓太師,景明帝始終是藏著愧疚的,所以即便時隔多年,仍對她格外照拂,許多事當時想不通關竅,此刻卻如雲開霧散,漸漸分明。
老驥伏櫪尚且誌在千裏,何況景明帝是真龍天子。
那份深藏的愧疚,曾被磨損的鬥誌,一旦重燃,蕭家會是怎樣的下場?
夫妻倆後日就要啟程回京,梁靖的事兒辦得差不多, 今日也閑著。
夫妻倆用過早飯,接著昨晚未盡的話題講故事。
這回輪到梁靖,就沒那麽多事可講了, 無非是邊境數回征戰, 浴血衝殺, 朝堂易主後世家爭權奪利、彼此傾軋,最終輪到百姓受苦,而梁家滿門卻一敗塗地。
前塵舊事消散在靡靡細雨中,隻剩茶盞溫熱,餘香嫋嫋。
玉嬛坐在窗邊蒲團, 頭發斜挽, 瞧著矮幾對麵的冷峻眉眼, 聲音恍然, “所以你當初倒在我家的後園裏,果然是故意的?可惜那時我蒙在鼓裏,被你騙得團團轉。這些事,祖父和祖母知道麽?”
梁靖笑而搖頭,“你會告訴旁人嗎?”
當然不會,哪怕是跟謝鴻和母親馮氏,都不會輕易坦白。
這種怪異的事藏在心裏便可,哪能四處宣揚?若不是察覺梁靖也有古怪,她定會在心裏悶一輩子,最後帶到棺材裏去——若果真那樣,便隻能獨自承受背負。
玉嬛莞爾,撐著桌案站起身,徑直往側間的書桌走去,裙裾微擺。
桌上筆墨俱全,她取了兩張紙箋,連同硯台狼毫一道拿過來,鋪在桌案上。
“那些苦當然不能白受,得好生琢磨琢磨。”她跪坐在梁靖身邊,將狼毫遞給他,“咱們將這些事都理一理,再商量個對策,到時候知己知彼,便能百戰不殆了!”
永王如今擺出孝順的模樣獨得盛寵,宮裏有兩位貴妃照應,宮外又有世家扶持,風頭直逼東宮,無非是仗著皇上年老,沒了當年的意氣,在世家扶持和親情裹挾下步步退讓。若能讓皇上重拾當年削世家羽翼的決心,永王這般養虎為患的行徑,便是往槍口撞。
夫妻倆回想舊事,將永王的羽翼和世家間糾葛的關鍵理出來,擇定幾處可下手的關竅。
到得京城,梁靖便以私下探得消息為由,將些內情說予東宮,共商對策,玉嬛那邊則備了份厚禮,待梁靖得空時,夫妻倆一道前往懷王府。
……
懷王府邸前巍峨如舊,門前石獅子威風凜凜,匾額上隸書遒勁,是先帝親書。
門房的管事認得他們,當即入內通稟,沒過多久便親自引兩人入內。
六月夏末,府中蒼翠蔥蘢,飛簷翹角連綿,遊廊亭台相接,走到後院時懷王爺在臨湖的廳裏喝茶,一派閑散安然。年近五十的男人,卻不見老態,身上錦衣整齊,鬢角雙眉都修得精神奕奕,負手立在水邊,儒雅端然。
待夫妻倆行禮拜見,便將手微抬,示意免禮,笑道:“福安前陣子還念叨,結果今日去城外避暑,倒是錯過了。”
玉嬛莞爾,遂問王妃和郡主去了何處,若是方便,她明日該出城去拜會。
懷王說了去處,因這是夫妻倆成婚後頭回過來,難免提及締結這婚約的故人。
太師故去多年,昔日好友大多零落,如今就隻武安侯和懷王心存照拂,說起往日種種,難免有親近之感。說到當初太師為景明帝授業的情景,懷王心中感歎,玉嬛趁機說想設法求見皇上,不知是否妥當。
這話說出來,懷王當即看破用意。
廳中尚有仆從環繞伺候,懷王長於宮廷,最忌隔牆有耳,遂將旁人屏退,也不關窗扇,待四顧無人,才沉聲問道:“是為了那案子的事?”
這一聲詢問,頗有點隱然威壓。
玉嬛迎著他的目光,從容不迫,“不瞞王爺,當初祖父的卷宗,我已設法看過。之後尋了幾位卷宗裏提到的人,查問印證之下,倒有些漏洞。想來是當初有人欺上瞞下,羅織冤案,祖父含冤不白十多年,也該洗清了。”
“你呢——”懷王爺遂看向梁靖,“也是這意思?”
梁靖姿態肅然持重,“心意已決。”
並肩而立的夫妻倆,都是風華正茂的年紀,男兒挺拔昂揚,眉目堅毅,雖隻二十出頭,卻似有過盡千帆的氣度,鋒芒內斂。他的身旁,玉嬛身姿纖秀,容顏嬌麗,那雙眼睛清澈如水,卻於柔婉之中帶幾分剛硬。
一對佳偶天成的璧人,這般夫妻同心,倒不辜負故人期許。
懷王爺瞧著兩人,默然不語。
他似乎對此早有預料,見著兩人反應時並不覺得意外,一雙眼睛深沉穩重,似在沉吟。
好半天,他才緩聲道:“玉嬛年紀小,未必能窺破裏麵的關竅,但晏平已為官數年,在大理寺和東宮做事也都得皇兄期許,眼界才能都勝於旁人。太師於皇兄有授業之恩,皇兄也非寡恩薄情之人,既然卷宗裏有破綻,當初為何判定,可想明白了?”
梁靖答得篤定,“明白。”
“淮南暫且不提,武安侯與太師交情篤厚,未嚐不知其中內情,這些年為何沉默,想明白了?”
梁靖仍是頷首,“祖父有他的顧慮,當年未能施以援手,常覺遺憾。這些年他隱於書齋,不問窗外之事,也是心中煎熬使然。這件事,總得有人去做。何況,如今時機也正好。”
所謂的時機正好,懷王當然明白他的意思。
朝堂上風雲變幻,經十年流轉,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情形——
世家盤根錯節,仗勢欺壓百姓、威逼皇權,正當盛年的太子意氣風發,身旁亦有能人輔佐,欲齊心剪除世家羽翼。然而當初景明帝身邊是出自寒門的韓太師,哪怕高居帝位,也未能扛住世家協力威逼,如今東宮身邊的梁靖本就出自世家,真到了那等地步,會如何取舍?
若太子出師不利,反被世家挾製,屆時損兵折將,怕會如景明帝般消沉下去,再無昔日鬥誌。別說可能丟了儲君之位,即便有幸被保全,往後在世家跟前,也是鋒芒受挫,威儀不再。
半晌沉默,梁靖似是看出他的顧慮,忽而拱手行禮,神情凝重。
“如今的世家如同化了膿的刺,須狠心割除。梁靖雖出自侯府,卻也曾從軍曆練,遊曆四方,深知民生多艱。京城裏有皇上在,尚且安穩,別處世家橫行,挾製官府,最後禍害的,仍是無辜百姓。萬千將士拚了性命,守護的是他們的妻兒老幼、皇上的天下百姓,而梁靖,也是其中一員。”
這話倒讓懷王意外,將他審視片刻,又道:“屆時梁家也會受牽累。”
“我知道。”
“不後悔?”
“不後悔!”梁家答得擲地有聲。
懷王似也被激起些許豪氣,“好!明日我會去太子那裏一趟,你們回去等消息。”
這便是有點動搖的意思了。
玉嬛心中歡喜,同梁家對視一眼,當即拜謝。
次日,懷王果然去了趟東宮,叔侄倆喝了兩壺茶,太子給的答複也與梁靖一致——刮骨療毒、剜肉去刺,哪怕傷筋動骨,也須去了禍患,重振皇權。
懷王回府閉門沉思,終歸有了決斷。
既要重振旗鼓,削世家羽翼,翻出當初挫敗景明帝的韓太師案便是最好的契機。而能觸動景明帝的,令他重拾鬥誌的,除了朝堂上的局勢,亦有深藏多年的故人情誼——那位嬌憨玲瓏的故人遺孤,興許是絕佳人選。
懷王斟酌過後,便遣人遞消息於玉嬛,約定六月底景明帝壽宴時,帶她入宮。
玉嬛得到消息,心中懸著的一顆巨石總算落地。
前世在宮中做了數年女官,對於景明帝的性情,她已摸出了七八分,臨死前永王那番話,亦如烙印深深刻在心裏——對於含冤而死的韓太師,景明帝始終是藏著愧疚的,所以即便時隔多年,仍對她格外照拂,許多事當時想不通關竅,此刻卻如雲開霧散,漸漸分明。
老驥伏櫪尚且誌在千裏,何況景明帝是真龍天子。
那份深藏的愧疚,曾被磨損的鬥誌,一旦重燃,蕭家會是怎樣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