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陷泥沼之地,悟容民蓄眾


    許多寶貴智慧是在經曆意外時激發的,在羑裏,西伯侯姬昌曾身陷泥沼,切身感受到地中有水,水泥混合,土壤黏結。


    不管是人還是動物一旦陷入其中,實在難以掙脫,因而悟出“容民蓄眾”的“人民戰爭思想”。


    訟卦闡述了爭訟之道,對待爭訟的原則、態度和勸告,如果雙方都能聽得進去,息事寧人、妥協互讓,天大的紛爭到此都可以平息。


    不要相信所有的人都能夠鑽出牛角尖。


    如果人人都能鑽出牛角尖,哪還會有戰爭?社會不就安定和諧了嘛!那設立公檢法司等國家機關還有什麽必要呢?


    說得再有理,有的人就是不信!要不,同事、鄰居、親戚、朋友中怎麽會有人幹出五花八門喪心病狂的事—因一壟地殺人;買賣東西差一元錢要人命;因為言語衝突將人家的孩子從童車裏抓起來當眾摔死。


    坎下


    師地水師


    這裏所說的都不是什麽大事,充其量隻是社會萬象中的小兒科。


    穿越千年看曆史,任何朝代更迭,都有血淋淋的教訓。


    西伯侯姬昌的心裏清靜嗎?


    犬戎、密須、黎、邘、崇國等,為什麽一定要收拾,因為他們都不是省油的燈,也不是省心的主,令人煩惱的是,他們消停不下來,有時偷偷摸摸,有時張牙舞爪,總是到西伯侯姬昌的地界搶東西,有時候,還搶人做奴隸。


    搶就搶了唄,竟然廣而告之。


    古代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跟跑馬戲似的暴動、衝突、小戰爭不斷,回避不了,必須麵對。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姬昌滿腦袋都在想,流放在羑裏,他就瞎溜達起來,山上山下、山穀草地。一場意外,西伯侯姬昌驚出一身冷汗,事後越想越後怕。他一不小心,陷入泥濘的沼澤裏,越是掙紮往出爬,就陷得越深,要多可怕有多可怕!


    人不該死,冥冥中似有神助,一陣風起,吹響婆娑樹葉,附近一棵大樹的一根比較粗壯的樹枝在他的眼前搖曳起來,忽高忽低,忽左忽右。西伯侯靜下來,一次、兩次、三次……他終於抓住樹枝,小心翼翼拽著樹枝,慢慢地一步步艱難地擺脫泥濘之地。


    晚上睡不著覺,輾轉反側,思來想去。


    為什麽身陷泥濘沼澤之地難以脫身?因為地中有水,水泥混合,土壤黏結,不管是人還是動物一旦陷入其中,實在是難以掙脫。


    西伯侯使用發散聯想法,用最短的時間,最迅捷的方式,一下子就聯想到統兵打仗,幾乎是爆發性地頓悟了軍事戰略原則問題,闡述了用兵之道。


    請看師卦卦象是如何描摹與開示的:“師,地水師,坤上坎下。”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師卦講的是軍事原則問題,在工作生活中也到處能用得到。


    如果您是班組長帶領一支團隊、部門領導手下有幾個或幾十號人需要安排工作、單位領導有成百上千上萬人需要帶好班子管好隊伍、自己辦公司屬員分布在各大洲,在國內分布在華東、華北、華中、華南、華西等區域……不妨擠出點時間,了解一下相關軍事原則問題,對管理下屬和帶隊伍有好處。


    如果您帶過隊伍,能夠迅速步入堂奧。


    蒙卦引導的,是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建設。師卦闡述的,是統兵打仗帶隊伍抓好團隊管理。一個抓思想意識形態,一個抓隊伍,二者都很重要。


    不抓住人心,怎麽管好隊伍啊!


    不抓組織建設,怎麽形成凝聚力和戰鬥力。


    首先,了解一下“師”。師是會意字,繁體為師,從帀(zā),從垖(dui)。垖是小土山,帀是包圍。四下裏都是小土山,表示眾多。師為眾,師是部屬兵士眾多的意思。師是古代軍隊的一級編製,名稱沿用至今。按《周官?大司馬》中記載,藏兵於農,每戶出一人,五人為一伍,五伍為一兩,四兩為一卒,五卒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五師為一軍。按這種推算一師就是兩千五百人。


    我在做人事工作的時候,常常有人問“編”是什麽,對“編”很感興趣,深切渴望要一個“編製”,那意味著有工資,有五險一金,有保障。生存壓力這麽大,他不想當師長,也不想當旅長,更不去想發明創造,除了吃飯睡覺混日子,就想要“編製”,也是人之常情和基本需求。


    部隊的“編”是戰鬥力單位,有一定的費用標準和一定的軍需物資供應跟著,也需要有殺傷力期望值。單位的“編”差不多也這樣。


    按照西伯侯姬昌的想法,關於部隊的“編”,老百姓要不要都給?必須給。


    關鍵在於養育好,動員好,組織好,發揮好作用。


    在現在的企業中,有的人領導也當了,薪酬也拿了,管理作用倒沒怎麽發揮好,上級追責,找理由,找借口,推責任,就是不願意檢討自己。給“編”,給人,給人力資源費用,工作做不出來,有什麽好說的?


    其次,了解為什麽“地中有水”象征“師”。釋師卦上坤為地、下坎為水之象。《周易集解》引陸績曰:“坎在坤內,故曰‘地中有水’;師,眾也,坤中眾者,莫過於水。”


    再次,了解一下何謂“容民畜眾”。容,是會意字,由表示房屋的“宀”和表示山穀的“穀”兩部分組合而成,房屋和山穀都可以作為納入東西之處。容的本義指容納,盛。《說文》解釋為:“民,眾萌也。從古文之象。”《廣雅》曰:“民,氓也。”—土著者曰民,外來者曰氓。《穀梁傳?成公元年》中說:“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畜通蓄,蓄養。“眾”的甲骨文字形像許多人在烈日下勞動,本義是眾人、大家。《說文》解釋為:“眾:多也。從乑、目,衆意。”所謂容民畜眾,指節用愛人,容納百姓養育民眾。


    最後,談談為什麽有“容民畜眾”的啟示。身陷泥濘,姬昌感受到泥和水混合在一起,具有極強的親和性和黏結性,緊緊地黏結在一起,就說那泥濘沼澤地,任何入侵者隻要鑽入泥濘中,就會深陷其中,要想逃脫,簡直比登天還難。這就好比君與民的關係,也契合到這種程度,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共同對敵,同仇敵愾,任何敵人來犯入侵,必將被堅決徹底消滅。師卦象辭:“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地中有水之象為師卦卦象,效仿地中有水之象可以體悟用兵之道,坎為水、為險;坤為地、為順,地水師行險而順,地中藏聚著水源,象征著兵眾,要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節用愛人,容納百姓養育民眾,寓兵於民,藏兵於民,平時務農,戰時成兵,危急時刻,處處是人民戰爭的海洋。《周易正義》:“水不外於地,兵不外於民,故能養民則可以得眾矣。”


    第二節


    容民畜眾,全民皆兵誰不怕


    用兵的關鍵在於得到民心。得到民心,可以說就是清明的政治了。清明的政治,就是能夠憂慮人民的疾苦和憂患,除掉民眾的災禍。所以,對內如果能夠做到政治清明,對外軍隊就會強大。


    師卦卦辭為“師:貞,丈人吉,無咎。”—說的是用兵打仗,出於正道(貞)並任用賢明的長者(大人),吉祥不會有災難。《周易正義》曰:“若不得大人監臨之,眾不畏懼,不能齊眾,必有咎害。”


    師卦彖辭為“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師,是部署眾多的意思,貞,即堅守正固。能統眾多部署,堅守正道,可以成就君王之業。統帥居中正之位而剛毅,兵士行於坎險之中而順應,用這種方法攻伐天下,民眾便會順從,很吉祥,怎麽會有災難呢?


    在這裏,對“毒”字需要特別解釋一下,否則容易誤讀誤釋。毒,統治。這個意思隻在古文裏有。毒在做統治解釋時不帶貶義,應當注意類似“秦以無道毒天下”的翻譯,應該是秦國以無道昏庸統治天下,而不是秦國以無道昏庸毒害天下。元代胡炳文在《周易本義通釋》中曰:“‘毒’之一字,見得王者之師,不得已而用之;如毒藥之攻病,非有沉屙堅病,不輕用也。其指深矣。”毒可釋為“攻治”之意。


    下麵,我們看看“容民畜眾”在曆史長河的軍事實踐中,從理論升華角度看,有什麽樣高度的認識;從軍事實踐角度看,締造了什麽樣的輝煌?


    先看軍事理論—


    以“貞觀之治”久享盛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令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群書治要》,是為李世民“偃武修文”“治國安邦”,創建“貞觀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群書治要》的顯著特點是“博而要”,可謂“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jue)孫謀”的治世寶典。


    《群書治要》之《政要論?兵要》中說:“夫兵之要,在於修政,修政之要,在於得民心,得民心,在於利之,利之之要,在於仁以愛之,義以理之也。故六馬不和,造父不能以致遠;臣民不附,湯、武不能以立功。故兵之要在得眾者,善政之謂也。善政者恤民之患,除民之害也。故政善於內,兵強於外。”


    這是說,用兵的關鍵在於修明政教,修明政教的關鍵在於得到民心,要想得到民心,在於讓百姓得到利益,使百姓得到利益的關鍵,在於用仁愛之心愛護他們,用道德仁義來治理他們。所以說,駕車的六匹馬如果不互相配合,即使是造父也不能駕馭馬車跑得遠;沒有大臣和民眾的擁護,即使是商湯、周武王也不能夠建功立業。所以說用兵的關鍵在於得到民心。得到民心,可以說就是清明的政治了。清明的政治,就是能夠憂慮人民的疾苦和憂患,除掉民眾的災禍。所以,對內如果能夠做到政治清明,對外軍隊就會強大。


    《群書治要》之《吳子?圖國》中說:“吳子曰:古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民有三(三作四)不和—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陣;不和於陣,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


    這段話的意思是:古代謀求治理國家的君主,必先教化百姓親愛萬民。軍事行動若有四種不和諧的情況,不可貿然行動:君臣上下不和諧,不可以出兵;軍隊將士不和諧,不可以上陣出戰;行列隊伍不和諧,不可以進軍作戰;行止進退不和諧,就不可能取得勝利。


    第三節


    興仁義之師,帥德貞正服廣眾


    師出正道。孟子說: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


    老子認為,“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樂殺人者,則不可得誌於天下。”—戰爭是凶惡的工具,實在不得已的時候才用到它,性情恬淡、胸懷寬廣、心存國家危亡的人是駕馭戰爭的首要人選,而嗜殺成性、性情殘暴的人不適宜於實現誌向統治天下。戰爭關係著人民的生命,國家的存亡,天下形勢的割據,所以用兵必須慎重。


    拯救危亂,師出正義,興師用兵,為不得已而為之。


    持正的“仁義之師”,才可攻伐天下使百姓服從。


    《群書治要》之《吳子?圖國》對戰爭興起的原因、名義、平息方法進了剖析。“凡兵所起者五: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困饑。其名又五:一曰義兵;二曰強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亂曰義;恃眾以伐曰強;因怒興師曰剛;棄禮貪利曰暴;國危民疲,舉事動眾曰逆。五者之數,各有其道:義必以禮服;強必以謙服;剛必以辭服;暴必以詐服;逆必以權服。此其勢也。”


    也就是說,大凡戰爭的興起有五種原因:一是爭奪名譽;二是爭奪利益;三是積怨日久;四是內部動亂;五是饑荒貧困。起兵的名義也有五種:一是正義之師;二是恃強之師;三是憤怒之師;四是凶暴之師;五是違逆天理之師。禁除殘暴製止動亂叫義;依靠兵多將廣而討伐他人叫強;因為憤怒而起兵叫剛;拋棄禮義貪圖利益叫暴;不顧國家危難、人民勞苦而興師動眾叫逆。平息這五種戰爭,各有不同的方法:正義之師必用禮來使其折服;恃強之師必用謙讓來使其順服;憤怒之師必用辭令來說服;凶暴之師必用奇詭之術來製服;違逆天理之師必用權宜之法來製服。這是其麵臨的形勢所決定的。


    《孟子?公孫醜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麵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會歸順於他。


    在這裏,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麽,什麽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正義”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解釋,與其最初含義一脈相承。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於政治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孟子?離婁上》中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和幫助。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贏得民眾的擁戴;上下一心,眾誌成城,是無人可敵的。


    第四節


    選帥重德才,小人亂邦怎能重用


    統兵選帥是重中之重,應任用德才兼備的人。


    “勿用”是不能重用,但不是不用。對“小人”,要給點事讓他忙起來,但不能把他推到對立麵。殘酷無情打擊“小人”,往往會招致喪心病狂的報複。


    統兵選帥是重中之重,應任用德才兼備的人。


    用兵勝負在於擇將選帥,應任用德才兼備的人,統帥必須中庸公正,老成持重,不可好戰喜功,可獲吉祥,沒有災禍。選準德才好的主帥,自然會訓練出紀律嚴明的威武之師,才會興兵作戰師出正道,才會凱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第一卷中說:“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製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意思是:才能與德行是不同的兩回事,而世上的俗人一般分不清楚,一概而論稱之謂賢明,往往會看錯人。所說的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等品行;所謂德行,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等品質。才能是德的輔助;德行是才的統帥。雲夢生產的竹子,天下都稱其為剛勁,然而如果不矯正它的彎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為利箭穿透堅硬的東西;棠溪那個地方出產的銅材,天下認為精利,然而如果不經熔鑄,不鍛造出鋒芒,就不能作為兵器刺穿硬甲。所以說,德才兼備才稱之為聖人;無德無才則稱之為愚鈍的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則稱之為小人。挑選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聖人、君子來輔助自己,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君子持有才幹來做善事幫助他人;而小人持有才幹來做惡事損人利己。持有才幹做善事幫助他人,能無善不為;而憑借才幹做惡事損人利己,就無惡不作。


    愚鈍的人即使想作惡,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能夠製服它。而小人的心機足以使他的陰謀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暴虐,這就如惡虎生長出翅膀,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有德行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能的人是讓人喜愛的人;對喜愛的人容易親近,對敬畏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常被人的才能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因為才能有餘而德行不足,導致家國覆亡的多了,難道僅僅是智伯嗎?所以治國治家者如果能審察才能與德行兩種不同的標準,知道選擇的先後,又何必擔心失去人才呢!


    《史記?王翦白起列傳》和《資治通鑒》所載史實可以佐證,秦始皇欲占領楚國,征求將領意見,李信說需要二十萬人就夠了,老將軍王翦說需要六十萬人,秦始皇任用李信出征大敗而歸,而後任用王翦出征,結果大獲全勝,占領了楚國各地城邑。


    錯用小人將敗亂邦國,不能重用小人,但不是不用小人。對小人不重用是基本原則。對小人給點力所能及的適當工作還是可以的,並不是要堅決不用而將他們推到對立麵。因為任用經驗不豐富、軍事修養不足的無德“小人”,則凶險無比,將會犧牲無數戰士,甚至導致國家滅亡。


    這是曆史上無數流血失敗總結出的教訓。


    《易經》多處提及君子與小人,唐代史學家吳兢撰寫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後世治國理政的寶鑒—《貞觀政要》,其中卷五誠信第十七魏徵諫言對君子與小人的差別進行了闡述:“君子小人,貌同心異,君子掩人之惡,揚人之善,臨難無苟免,殺身以成仁。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唯利之所在,危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則何所不至?今欲將求郅治,必委之於君子;事有得失,或防之於小人。其待君子也則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輕而狎。狎則言無不盡,疏則情不上通。是則毀譽在於小人,刑罰加於君子,實興喪之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孫卿所謂:‘使智者謀之,與愚者論之,使修潔之士行之,與汙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夫中智之人,豈無小惠,然才非經國,慮不及遠,雖竭力盡誠,猶未免於傾敗;況內懷奸利,承顏順旨,其為禍患,不亦深乎?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雖竭精神,勞思慮,其不得,亦已明矣。”


    君子和小人外表一致,但內心並不一致。君子善於寬容別人的缺點,表揚別人的優點,在危難時刻絕對不會苟且偷生,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就仁義的美德。小人卻不然,他們不知羞恥,不講仁德,不知敬畏,不守信義,隻知道唯利是圖,常常誣陷別人於危險境地而自己卻苟且偷安於世。小人能夠將危險推給別人,那麽他還有什麽事做不出來呢。現在,朝廷治理國家,將重任委托給君子,可是如果政務有所偏差,就向小人打探情況。對待君子,尊敬卻很疏遠。對待小人,輕視卻又親近。親近小人,那麽小人就會口蜜腹劍;疏遠君子,那麽朝廷就聽不到真實情況。所以對人詆毀讚譽的權利實際掌握在小人手中,而受到刑罰處置的總是君子,這關係到國家的安危,陛下能不慎重對待嗎?誠如孫卿所說的:“讓有智慧的人謀劃,那麽愚蠢的人就會議論;讓品行高潔的人實行,那麽卑鄙的人就會懷疑。要想事情成功,怎麽可能呢?”


    具有中等智慧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能力。可是他們非治國之才,缺乏深謀遠慮,即使竭盡全力,仍然難免失敗。更何況心懷奸邪私利、處處阿諛逢迎的小人呢,這些人難道不是國家的禍患嗎?豎立直木,卻懷疑它的影子不直,即使耗盡腦力也不能看到歪斜的影子,這是很明白的事。


    《群書治要》之《體論》中說:“天下大惡有五,而盜竊不豫焉。一曰心達而性險;二曰行僻而誌堅;三曰言偽而辭辯;四曰記醜而喻博;五曰循非而言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可以不誅,況兼而有之。置之左右,訪之以事,而人主能立其身者,未之有也。”


    天底下最大的惡劣行徑有五種,而盜竊不算在內。一是心性洞達事理而又用心險惡;二是行為怪僻卻又意誌堅定而不知悔改;三是言語虛妄而又善於狡辯;四是專記惡行而又到處大肆宣揚;五是隨順邪惡之事而且將其粉飾美化。這五種惡劣行徑,隻要有一種,就不可不殺,何況五種惡劣行徑兼而有之?將這樣的人安放在身邊,向他詢問對國家大事的看法,國君還能夠端正自身的,這種情況從來沒有過啊。


    第五節


    帥德中正,壯丁訓勇紀律嚴明


    將帥要守中正之德,軍隊必須有嚴明的紀律。六爻點破了哪些奧妙?“師出以律”“在師中吉”“師或輿屍”“左次無咎”“小人勿用”都是怎麽回事呢?


    將帥要守中正之德,軍隊必須有嚴明的紀律。師卦六爻主要圍繞帥德帥風進行詮釋: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律,本義指普遍施行的法度、法令、法規、規則。


    否,不;壞,惡,不順利;不通,壅塞。


    臧,善,好。


    出師征戰必須要有嚴明的紀律,要號令整齊,行動一致,賞罰分明。如果軍紀不良,指揮不靈,或興非正義之師,必然要發生凶險。因此說,“興兵當行仁義師,帥眾務必持貞正”。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通賜)命。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九二爻說的是,在率師征戰過程中,“帥德持中而不偏”—軍中統帥持中不偏,按中正之道行事,可得吉祥,不會有什麽災禍;君王多次對其寵愛獎賞,並被委以重任,許多邦國知悉行正義之師的統帥受到獎賞,紛紛歸向並依附,可以達到不戰而勝的效果。


    九二爻辭中有兩個字順便解釋一下。


    邦。《說文》曰:“邦,國也。”邦是形聲字。從邑,從豐,豐亦聲。“豐”意為“春季三月,莊稼遍地,蓬勃生長”。“豐”與“邑”聯合起來表示“靠種植莊稼自給自足的城邑”。本義指糧食生產國,農業國,古代諸侯的封國、國家。古代直屬於天子的地方叫邦畿(邦畿方千裏—《周禮?大行人》);諸侯的封國和大夫之家叫邦家;諸侯的封國叫邦國。大的叫邦,小的叫國,後泛指國家。


    懷。《古代漢語字典》解釋為:“懷在金文是會意字,像將東西懷挾在衣中。安撫,依附,歸向。”賈誼的《論積貯疏》說:“懷敵附遠。”


    六三:師或輿屍,凶。


    象曰:師或輿屍,大無功也。


    輿()。甲骨文中的輿字像四隻手抬著一個坐轎。本義指車廂,也指車。軍隊出征,或士兵不時用車運送戰死者的屍體回來,不能知己知彼草率發動戰爭,或輕舉妄動,都沒有任何功績可言。可謂“征戰凱旋安萬國,馬革裹屍大無功”。


    六四:師左次,無咎。


    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師左次”是核心關鍵點,對其正確解讀才不會偏離要義。經注集大成者高亨在廣覽諸家注疏基礎上認同“軍隊駐於左方則無咎”,這個注解頗值得推敲。


    要解讀明白這個問題,需要弄清楚何謂左與右,關係又如何。


    《說文》說:“左:手相左助也。”“右:手口相助也。從又從口。”


    丁再獻、丁蕾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中是這樣說的—左:根據隸定字形解釋。會意字。從又從工。“又”意為“相助”“互助”“協助”。“工”指“工作”。“又”與“工”聯合起來表示“按吩咐工作”“輔助工作”“協助工作”。本義指輔助。引申義指輔助的位置。


    “左”本義是“按吩咐工作”。按誰的吩咐呢?按“右(手)”的吩咐。


    “右”字從又從口,“口”表示“對左手吩咐”。自古以來,人類絕大多數都是“右撇子”,兩手協同工作時,都是右手為主,左手為輔。右,形聲。從口,從又,又亦聲。“又”本義指“右手”“主力手”。“口”意為“吩咐”。“又”與“口”聯合起來表示“主力手出手,並吩咐左手幫忙”。本義指主力手、可以呼喚左手提供佐助的手。引申義指主力手的位置。明白了左右及其關係問題,自然就明白“左次”是按照吩咐和命令行事。


    考究論證,需要科學嚴謹的態度。軍事行動,更應該科學嚴謹。“軍隊駐於左方則無咎”,如果左方是大海、溝壑、河流怎麽安營紮寨?如果左方是懸崖峭壁,怎麽埋鍋造飯?如果左方是敵軍漫山遍野埋的地雷,駐紮在那裏也安全嗎?主觀武斷拍腦門,老學究們在象牙塔裏愛怎麽拍,就怎麽拍,在軍事行動中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敵人不怕,糟糕的是事後自己害怕!戰爭不相信眼淚,更不相信“想當然”!


    在軍事戰爭中不能各自為戰,不能各行其是。這與世界軍事理論“服從乃軍人天職”同出一轍,也是“師出以律”核心所在,是保證戰爭勝利的鐵律。行軍作戰要遵從“服從乃軍人天職”的紀律要求,做到這一點,就不容易招致失敗等災難,因為沒有違背基本軍事原則,能夠保證行動步調一致。任何一個團隊,做不到步調一致,就很難創造非凡的業績。因此,對“勝敗兵家乃常事,厚勢保實勿懈鬆”要有足夠的認識。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凶。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屍,使不當也。


    “田”是象形字,就像一片阡陌縱橫的田地。“囗”(wei)為田的周圍,裏邊的“十”像是伸向四麵八方的田埂路。田的本義指種稻穀的生活。田又有在田野中打獵的意思,後用畋(tián)表示此義。田同“畋”。“田有禽,利執言,無咎。”用在田野打到獵物,比喻長子率軍作戰有所俘獲,說明有戰果就有發言權。


    “禽”是什麽呢?《爾雅?十七?釋鳥》中說:“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古代漢語字典》說:甲骨文的禽字像下麵有柄用來捕捉鳥獸的網。禽也表示獵獲鳥獸。


    委任有德長者統帥軍隊戰無不勝,表明居中持正,行為有法度,必然獲勝;委任無德小人,將運送戰死者的屍體,大敗而歸,表明用人不當,必招致大敗,將自食惡果。值得注意的是“貞凶”—如果選任德才不具備的“小人”,即使動機純正,打的是正義戰爭,也擺脫不了敗亡的災難。


    獵戰有獲激士氣,統兵用人重中重;長子帥師以中行,次子戰敗歸來凶;將帥選對吉而勝,用人不當師之凶。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大君(道德高尚的天子)頒布詔命,封賞功臣建立邦國和繼承封邑(開國承家),小人決不可以重用,因為重用小人必將敗亂邦國。


    《周易正義》曰:“上六處師之終極,是師之終竟也。大君謂天子也,言天子爵命此上六(按:凱旋告捷封賞之時),若其功大,使之開國為諸侯;若其功小,使之承家為卿大夫。”天子頒布了詔命,分封功臣,是為了按功勞大小而公正封賞。小人決不可以重用,因為重用小人必然危害並擾亂邦國。


    出師征戰必須有嚴明的紀律,要號令整齊,行動一致,賞罰分明。


    如果軍紀不良,指揮不靈,必然會發生凶險。紀律嚴明有利於維護部隊步調一致,軍令暢通,是勝利的保證,每個戰士必須嚴格遵守鐵的紀律,接受約束,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基本要求是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全軍服從最高總指揮。嚴明的紀律是勝利的重要保證。


    以上我們對師卦六爻進行了全視角深刻的解讀,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黃壽祺、張善文的《周易譯注》中關於師卦潔靜精微的總論和闡釋—師卦以“兵眾”為名,闡發用兵的規律。卦辭強調兩項原則:一、用兵的前提是“正”,即認為“能以眾正”的“仁義之師”,可以“毒天下而民從之”(《彖傳》);二、出師勝負的關鍵,係於擇將得當與否,故必用賢明“丈人”才能獲“吉”。六爻分別展示用兵的各方麵要旨:初六極言嚴明軍紀的必要,九二揭明主帥成功的條件,六三陳述失利敗績的教訓,六四指出撤兵退守的情狀,六五申言“君主”擇將的標準,上六體現論功行賞的法則。胡炳文曰:“六爻中,出師駐師、將兵將將、伐罪賞功,靡所不載。其終始節次嚴矣。”(《周易本義通釋》)從卦中所揭示的用兵要旨看,師卦堪稱一部古代兵法的總綱;若從全卦反映的用兵須“正”的原則看,又可視為《易》者戰爭思想的提要。荀子說:“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此四帝、二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荀子?議兵》)。馬振彪論此卦曰:“天下歸德謂之王,王者之師有爭無戰。‘東征西怨,南征北怨’,民望之如雲霓,從之如歸市,所謂‘能以眾正’,乃可王也。”(《周易學說》)此論似已道出師卦蘊含的早期軍事思想的核心所在。


    第六節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老子《道德經》:“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道德經》中關於用兵的說法如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用兵打仗必須恪守貞正之道,以鐵的紀律為保證,在具體戰術上又要講究出奇製勝。老子《道德經》中說: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根據在於—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於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所以有道的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樸。


    第七節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在商戰、競爭、博弈中,您做到了麽?


    用兵打仗,在戰略戰術實施上,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才有勝算。《孫子兵法?謀攻篇第三》曰:“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兵法?地形篇第十》曰:“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師卦警語箴言


    坤上坎下危亂生 地中有水士兵眾引眾犯險有戰爭 拯救危亡需用兵興兵當行仁義師 師眾務必持貞正得道多助失道寡 仁者無敵敵膽驚自古民為兵本源 平戰結合蓄農兵帥德持中而不偏 壯丁訓勇紀律明三大紀律八注意 軍風威赫敵膽驚師乃神器不輕妄 肩負使命神而聖師出正道順民意 窮兵黷武罹否凶知己知彼百戰勝 知天知地勝不窮征戰凱旋安萬國 馬革裹屍大無功奇謀偉略藐敵人 軍事思想放光明敵進我退保實力 敵駐我擾出奇兵敵疲我打殲滅戰 敵退我追慎進攻勝敗兵家乃常事 厚勢保實勿懈鬆獵戰有獲激士氣 統兵用人重中重長子帥師以中行 次子戰敗歸來凶將帥選對吉而勝 用人不當師之凶武植棟梁征戰場 文種基柱謀成功以正治國安天下 以奇用兵而製勝長平之戰血教訓 紙上談兵葬性命開國承家以正功 小人亂邦切勿用廣納聚養民為本 不戰而勝慰蒼生剛中行險督天下 容民畜眾國昌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祺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祺庸並收藏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