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李秋君坐上了回鄉的火車。同行的是同車間的一對夫妻,兩口子是帶著孩子回家探親的,一路上,那兩歲多的孩子一直哭鬧不行,嚷著要下車。
火車上了鐵軌,怎麽可能下車呢,他們很有耐心,一直在哄著,抱著走來走去。李秋君就幫著打開水,看東西,心裏覺得孩子還真是個麻煩的小東西啊。
這趟火車擠滿了人,買不到臥鋪,隻能擠在硬座上,熬上十一二個小時,才到了省城。
在那裏,李秋君與他們分了道,坐了回鄉的大客車,幾番周折,才在大年二十五那天回到了家裏。
老家還是之前那副模樣,灰蒙蒙的天,帶著土腥味的空氣,多年沒見改變。與渡口相比,天氣冷得要命,平時隻穿一件外套的李秋君,早就套上了大棉襖。
三妹得了信,早早在村頭站著,挎個籃子支棱著脖子猛瞧了,看見李秋君的身影,她尖叫著揮舞著手裏的籃子衝下了田坎:“二姐你回來了啊!”
李秋君笑嘻嘻地迎了上來,晃了晃手裏的包:“我給你們帶了禮物。三妹,你是不是又長高了啊?”
三妹李夢君是家裏三個女兒中最肯長的一個,大姐162的樣子,老二李秋君才158,三妹已經超出她們半個頭了,估摸著最少也有168,算是基因突變。
她不僅身材高挑,長得也好看,鴨蛋臉,圓圓的眼睛,隨時都是一副笑模樣。很是招人喜歡。
三妹今年十八歲了,初中畢業後沒考上高中,去了省城的一家衛校就讀,學的是護理專業。畢業之後在省城一家小診所打工,也就比李秋君早回來三四天。
姐妹兩人挽著手,穿過一片片荒蕪的稻田,笑嘻嘻地往家裏走。
李夢君指著兩旁的田地說:“二姐,這些地你瞧瞧,多肥的土啊,可惜沒人種,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
“是啊,想想我們小時候,為了和鄰居爭塊地,還差點打起來……”李秋君也笑著搖頭,感覺如同隔世一般。
“二姐,你咋還是一個人回來啊,你今年都22啦,還沒交男朋友?”李夢君忽然問道。
李秋君覺得有些汗顏,自家三妹性格開朗,在衛校的時候就交過男朋友,而自己卻傻乎乎的一次也沒談過。
所以她幹脆利落地說:“明年我就帶你姐夫回來給你瞧瞧。”
李夢君哼了一聲:“那我就等著紅包啦。”
兩人又聊起了大姐的事,今年她又不回家,早先兩人都給她打了電話,電話裏她冷冷的。她說父母都不歡迎她,回去做啥,還說自己死在外麵,也沒人會管。
姐妹兩人越說越氣,相約著回去的路上,要去找她,好好說她一通,怎麽能家都不要呢?
說話間,看到了自家那座破舊的小院落,被熏得漆黑的廚房,低矮昏暗的幾間屋子,在村子裏算是很破舊的了。
“咱爸不是有退休工資嗎?咋不把這房子修修啊?”李秋君皺眉。
李夢君又哼了一聲:“修啥修,咱爸那幾百塊錢,還不夠奶奶那家人折騰的,一會兒這個病了,一會兒那個病了,當咱家是提款機!”
早幾天回來的李夢君吐槽了起來,說起奶奶的偏心眼和姑姑的潑辣,就一肚子火。還說等過完十五,就要回省城,眼不見為淨。
李秋君小聲地說:“咱們可以躲,媽卻不能,就這樣熬了半輩子呢……”
她的話音剛落,李母就從屋子裏走了出來,一身樸素的藍布棉衣是十年前的樣式了,略有些花白的頭發就係了一個襪子圈,寒酸得很。
李秋君覺得母親又老了許多,她才剛剛五十呀,瞧著就跟城裏那些六十多的一樣了。
她見到女兒,就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回來了?去叫你們爸爸洗手吃飯。”
李父正在後麵的菜園子裏摘菜……他家現在田地種得多,水稻、麥子、油菜籽都有,屋後的荒地也開辟了出來,種一些家裏吃的小菜,倒是方便得很。
李父見到許久未見的女兒,眉目舒展了許多:“我還以為你要在你姐那裏住一天,明天才能到家呢。”
“我跟她生氣呢,我不想去。回去的時候再考慮一下。”李秋君實話實說。
李父沉默了一會兒:“嗯,回去你們兩個去看看她,我們去了,她不高興見。”
大姐的事是李秋君與妹妹的煩心事,同樣也是李家父母的煩心事,對這個叛逆又強硬的女兒,他們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高三的時候,大姐不願意來接班。大學畢業之後,又不願意去學校當老師。在傳統又保守的農村人眼中,這簡直就是離經叛道的行徑。
李秋君回到家裏,拿出了給大家買的禮物,給奶奶買的腦白金,父母買的衣服,給三妹買的護膚品,給大姐買的那一份她藏在了箱子裏沒拿出來。
老太太看著那盒子,撇了撇嘴:“這些都是騙人的玩意,你姑姑給我買過好幾次了,沒啥用。”
一家人湊在一起,吃了一頓難得的團聚飯,奶奶卻在桌上挑起刺來,一會兒說李母蒸的飯太硬了,一會兒又說燒的肉太鹹了。
李母倒是很忍讓,任她再說,也總是點點頭,說自己下次會注意一些,十足的軟包子,任人揉捏的那種。
李秋君看著就有些恨鐵不成鋼啊,心想媽媽平時對她們三個挺凶的,怎麽就不能在奶奶外麵凶一點呢?
這就活生生地被她欺負呀,自家爸也是,除了悶頭吃飯,就是不痛不癢地調和幾句,根本起不到半點作用。
一頓壓抑的飯後,姐妹兩人就去了村子裏,找以前的同學玩去了。
過年期間,家家戶戶在外打工的人,大多都回來了,東家轉轉,西西走走都要花費不少時間。
此後的幾天,均是如此,地裏也沒啥地,除了幫著母親做飯,就是趕趕集,和村裏的夥伴打牌。
到了過年,更是熱鬧幾分,兜裏隨時揣著糖和紅包,看到親朋好友發上一個,再擺上幾句農門陣,這個年就算過完了。
臨回單位那天,李秋君算了一筆賬,這趟回來足足花了三千塊,等於兩個多月的工資了……
回去的途中,兩人專門繞了道,去看住在市區的大姐。可卻沒見著她,那間出租房大門緊閉,鄰居說過年前就出去旅遊了。
電話更是打不通,大姐的傳呼機也沒回應,算是白來了一通。帶著失落,姐妹兩人各自回了自己單位,這個年也算是這麽過完了。
火車上了鐵軌,怎麽可能下車呢,他們很有耐心,一直在哄著,抱著走來走去。李秋君就幫著打開水,看東西,心裏覺得孩子還真是個麻煩的小東西啊。
這趟火車擠滿了人,買不到臥鋪,隻能擠在硬座上,熬上十一二個小時,才到了省城。
在那裏,李秋君與他們分了道,坐了回鄉的大客車,幾番周折,才在大年二十五那天回到了家裏。
老家還是之前那副模樣,灰蒙蒙的天,帶著土腥味的空氣,多年沒見改變。與渡口相比,天氣冷得要命,平時隻穿一件外套的李秋君,早就套上了大棉襖。
三妹得了信,早早在村頭站著,挎個籃子支棱著脖子猛瞧了,看見李秋君的身影,她尖叫著揮舞著手裏的籃子衝下了田坎:“二姐你回來了啊!”
李秋君笑嘻嘻地迎了上來,晃了晃手裏的包:“我給你們帶了禮物。三妹,你是不是又長高了啊?”
三妹李夢君是家裏三個女兒中最肯長的一個,大姐162的樣子,老二李秋君才158,三妹已經超出她們半個頭了,估摸著最少也有168,算是基因突變。
她不僅身材高挑,長得也好看,鴨蛋臉,圓圓的眼睛,隨時都是一副笑模樣。很是招人喜歡。
三妹今年十八歲了,初中畢業後沒考上高中,去了省城的一家衛校就讀,學的是護理專業。畢業之後在省城一家小診所打工,也就比李秋君早回來三四天。
姐妹兩人挽著手,穿過一片片荒蕪的稻田,笑嘻嘻地往家裏走。
李夢君指著兩旁的田地說:“二姐,這些地你瞧瞧,多肥的土啊,可惜沒人種,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
“是啊,想想我們小時候,為了和鄰居爭塊地,還差點打起來……”李秋君也笑著搖頭,感覺如同隔世一般。
“二姐,你咋還是一個人回來啊,你今年都22啦,還沒交男朋友?”李夢君忽然問道。
李秋君覺得有些汗顏,自家三妹性格開朗,在衛校的時候就交過男朋友,而自己卻傻乎乎的一次也沒談過。
所以她幹脆利落地說:“明年我就帶你姐夫回來給你瞧瞧。”
李夢君哼了一聲:“那我就等著紅包啦。”
兩人又聊起了大姐的事,今年她又不回家,早先兩人都給她打了電話,電話裏她冷冷的。她說父母都不歡迎她,回去做啥,還說自己死在外麵,也沒人會管。
姐妹兩人越說越氣,相約著回去的路上,要去找她,好好說她一通,怎麽能家都不要呢?
說話間,看到了自家那座破舊的小院落,被熏得漆黑的廚房,低矮昏暗的幾間屋子,在村子裏算是很破舊的了。
“咱爸不是有退休工資嗎?咋不把這房子修修啊?”李秋君皺眉。
李夢君又哼了一聲:“修啥修,咱爸那幾百塊錢,還不夠奶奶那家人折騰的,一會兒這個病了,一會兒那個病了,當咱家是提款機!”
早幾天回來的李夢君吐槽了起來,說起奶奶的偏心眼和姑姑的潑辣,就一肚子火。還說等過完十五,就要回省城,眼不見為淨。
李秋君小聲地說:“咱們可以躲,媽卻不能,就這樣熬了半輩子呢……”
她的話音剛落,李母就從屋子裏走了出來,一身樸素的藍布棉衣是十年前的樣式了,略有些花白的頭發就係了一個襪子圈,寒酸得很。
李秋君覺得母親又老了許多,她才剛剛五十呀,瞧著就跟城裏那些六十多的一樣了。
她見到女兒,就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回來了?去叫你們爸爸洗手吃飯。”
李父正在後麵的菜園子裏摘菜……他家現在田地種得多,水稻、麥子、油菜籽都有,屋後的荒地也開辟了出來,種一些家裏吃的小菜,倒是方便得很。
李父見到許久未見的女兒,眉目舒展了許多:“我還以為你要在你姐那裏住一天,明天才能到家呢。”
“我跟她生氣呢,我不想去。回去的時候再考慮一下。”李秋君實話實說。
李父沉默了一會兒:“嗯,回去你們兩個去看看她,我們去了,她不高興見。”
大姐的事是李秋君與妹妹的煩心事,同樣也是李家父母的煩心事,對這個叛逆又強硬的女兒,他們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高三的時候,大姐不願意來接班。大學畢業之後,又不願意去學校當老師。在傳統又保守的農村人眼中,這簡直就是離經叛道的行徑。
李秋君回到家裏,拿出了給大家買的禮物,給奶奶買的腦白金,父母買的衣服,給三妹買的護膚品,給大姐買的那一份她藏在了箱子裏沒拿出來。
老太太看著那盒子,撇了撇嘴:“這些都是騙人的玩意,你姑姑給我買過好幾次了,沒啥用。”
一家人湊在一起,吃了一頓難得的團聚飯,奶奶卻在桌上挑起刺來,一會兒說李母蒸的飯太硬了,一會兒又說燒的肉太鹹了。
李母倒是很忍讓,任她再說,也總是點點頭,說自己下次會注意一些,十足的軟包子,任人揉捏的那種。
李秋君看著就有些恨鐵不成鋼啊,心想媽媽平時對她們三個挺凶的,怎麽就不能在奶奶外麵凶一點呢?
這就活生生地被她欺負呀,自家爸也是,除了悶頭吃飯,就是不痛不癢地調和幾句,根本起不到半點作用。
一頓壓抑的飯後,姐妹兩人就去了村子裏,找以前的同學玩去了。
過年期間,家家戶戶在外打工的人,大多都回來了,東家轉轉,西西走走都要花費不少時間。
此後的幾天,均是如此,地裏也沒啥地,除了幫著母親做飯,就是趕趕集,和村裏的夥伴打牌。
到了過年,更是熱鬧幾分,兜裏隨時揣著糖和紅包,看到親朋好友發上一個,再擺上幾句農門陣,這個年就算過完了。
臨回單位那天,李秋君算了一筆賬,這趟回來足足花了三千塊,等於兩個多月的工資了……
回去的途中,兩人專門繞了道,去看住在市區的大姐。可卻沒見著她,那間出租房大門緊閉,鄰居說過年前就出去旅遊了。
電話更是打不通,大姐的傳呼機也沒回應,算是白來了一通。帶著失落,姐妹兩人各自回了自己單位,這個年也算是這麽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