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原因
由於人類的盲目活動,使其生境遭到破壞,導致其棲息地麵積縮減。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係的孤島狀,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大熊貓種群分布在25個以上島狀隔離的生境中。這些隔離的生境區大小為205平方千米(30-2384千米範圍),其中大多數(67%)的麵積少於350平方千米。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據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裏有200餘隻大熊貓,可構成一個約90隻的繁殖群體,其世代雜合率遞減率為0.54%,經過12代後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於表(堂)兄妹的親緣關係。
在大熊貓棲息地存在未經政府允許的礦產開發、汙染以及礦工的伐樹和捕獵也是威脅之一。森林采伐。大熊貓棲息地每年的采伐麵積達到至少1萬公頃。其棲息地每年以大約2.5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中國陝、甘、川三省大熊貓分布區內人口倍增,已達43萬餘人,大型森工企業自1950-1985年共達27個(不含縣屬伐木場),采伐的森林核實麵積為42萬多公頃,年均伐木麵積為2萬多公頃,致使棲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經過15年後,已銳減至13,921.52平方千米,減少麵積達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棲息地的56%,並造成6個伐區內熊貓消失,10個伐區內僅殘存極少數熊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捕捉過多。如在1949年前汶川縣草坡,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那時收購、捕捉活體達20多隻(獵殺者在外),致使那裏的大熊貓種群,迄今已逾50餘年,數量仍然很少,且尚未恢複。又如寶興縣從1963年迄今,僅在一個縣內,捕捉的大熊貓就達113隻以上。從50年代中期開始,從野外捕捉的熊貓已超過240隻到國內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寶興110餘隻,平武60餘隻,致使這兩個縣種群結構被破壞,數量大幅度下降。根據大熊貓生命表分析,它們一個世代約需12年,種群增長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護得好的情況下,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恢複。
由於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大熊貓被迫退縮於山頂,竹種十分單純,一遇竹子開花,將無回旋餘地,僅1975年岷山地區箭竹開花,死亡達138隻以上;80年代邛崍山冷箭竹大麵積開花,災後發現大熊貓屍體108具,搶救無效死亡33隻,共計141隻。熊貓的食物來源單一,隻吃竹子,由於生境的破壞,其唯一的食物竹子被大麵積破壞,一旦竹子遭到破壞,其生存就會受到影響。而竹子本身也發生大麵積開花現象,所以,食物的減少也是其原因之一。
熊貓本身的繁殖能力降低,其生殖係統受到某些細菌的感染,雌性的產卵率降低,雄性的交配欲望降低,這也是導致熊貓即將滅絕的一大原因。大熊貓一生才生幾個後代,一般每兩年才繁衍一次,一胎隻會生兩隻小熊貓而且雌熊貓沒有精力全部養活它們。熊貓寶寶的存活率較低,熊貓對居住地的依賴性較強,對環境變遷的適應性較差,這些都是大熊貓為什麽瀕臨滅絕的原因。
保護措施
1992年中國國家計委批準國家林業局組織實施為期10年的《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工程的實施在本底資源調查、基礎設施建設、人員綜合能力建設、保護宣傳教育、大熊貓資源救護與監測、人工飼養繁殖研究等方麵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工程以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為重點,規劃從1992年到2002年完善已建的13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新建14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建設17條大熊貓保護走廊帶;在32個縣建立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管理站;加強大熊貓圈養繁殖和生態研究為重點的科學研究。
1998年國家開始組織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對包括四川、陝西和甘肅省在內的西部省區全麵實行天然林禁伐,撤銷或轉產國有森工企業,對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起到了十分關鍵性的保護作用。
2001年12月,作為全國性林業六大工程之一,國家林業局啟動了“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再次將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列為重點保護物種繼續給予重點保護。
中國大熊貓保護的行政管理體係,是由中央、省、市(州)、縣和自然保護區自上而下五級管理機構形成。國家林業局主管全國大熊貓保護工作,各級地方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大熊貓保護管理工作。四川、陝西、甘肅三省在有大熊貓分布的16個市和45個縣,都已設立了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機構,負責轄區內的大熊貓保護工作。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全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大熊貓分布省、市(州)、縣(市)林業部門基本上都建立了專(兼)職保護機構,而且基礎設施建設、人員能力建設、巡護、救護、監測、社區共管、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方麵都在穩步發展。
大熊貓的遷地保護,是對大熊貓就地保護的有利輔助,就是以野外大熊貓個體為建群者,在人工條件下發展圈養種群數量,達到能夠自我維持的最小規模。在圈養種群達到一定程度時,適時開展圈養個體放歸野外準備工作,最終建立遷地保護與就地保護的良性互動。已基本形成了以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為龍頭,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陝西樓觀台大熊貓救護中心和北京動物園為重點的全國圈養大熊貓繁育發展體係。
在大熊貓圈養種群取得實質性發展後,中國政府適時啟動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實驗工作。2003年7月,“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將圈養條件繁育的大熊貓“祥祥”放入人工控製的自然環境進行為其三年的野化培訓,提高其野外生存能力。
2005年8月,國家林業局和四川省政府將在都江堰救護的大熊貓“盛林1號”放入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利用定期自動脫落的gps頸圈對其進行跟蹤定位監測,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大熊貓野外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了解救護大熊貓對陌生環境的適應情況,為圈養個體放歸打基礎。
2006年4月,經過三年培訓的大熊貓“祥祥”正式放入臥龍保護區純野生環境,檢驗三年培訓的結果,實行“以訓代放”,這是中國首次將圈養繁育的大熊貓有計劃地放入野生環境,標誌著大熊貓保護工作開始從加強野外救護、強化人工圈養階段向野化放歸的新階段的轉變。
2008年10月11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宣布世界首張大熊貓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科學家們說,它將為保護和人工繁育這個被稱為“中國國寶”的瀕危物種提供新的途徑,以及推進針對大熊貓的其他科學研究。
2008年3月,由中國科學家發起,加拿大、英國、美國、丹麥等國科學家聯合參與的國際“大熊貓基因組研究”項目啟動,繪製大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是該項目的第一部分,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承擔了主要的工作任務。華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研製的全基因組組裝軟件及自主搭建的高性能計算機,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科學家挑選了大熊貓“晶晶”進行基因組測序,“晶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原型之一,一直生活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經研究發現,大熊貓共有21對染色體,基因組大小與人類相似,約為30億個堿基對,包含2-3萬個基因。基因組測序的結果支持了大熊貓是熊科的一個亞科的觀點。通過與已經進行過全基因組測序的物種比較,研究人員還發現大熊貓基因組與狗的基因組在結構上最為接近,與人也有較大的相似性,在哺乳動物中與小鼠差異較大。
熊貓基因組圖譜的繪製完成,有助於從基因角度破解為何熊貓繁殖能力低下的疑問,從而使科學家有機會幫助繁育更多的熊貓。參與這項研究工作的還有深圳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中國大熊貓研究中心、複旦大學、香港大學等。與南開大學聯合執行的大熊貓蛋白質組功能與結構的研究計劃也即將啟動。
這幾張,都是百度上關於國寶大熊貓的信息的,也算是了解一下。
有點像水字數了,大家不要見怪了。
嗯嗯,反正,不喜歡的看的話,可以翻過這一章的,謝謝大家的支持了。
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謝謝!
由於人類的盲目活動,使其生境遭到破壞,導致其棲息地麵積縮減。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係的孤島狀,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大熊貓種群分布在25個以上島狀隔離的生境中。這些隔離的生境區大小為205平方千米(30-2384千米範圍),其中大多數(67%)的麵積少於350平方千米。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據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裏有200餘隻大熊貓,可構成一個約90隻的繁殖群體,其世代雜合率遞減率為0.54%,經過12代後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於表(堂)兄妹的親緣關係。
在大熊貓棲息地存在未經政府允許的礦產開發、汙染以及礦工的伐樹和捕獵也是威脅之一。森林采伐。大熊貓棲息地每年的采伐麵積達到至少1萬公頃。其棲息地每年以大約2.5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中國陝、甘、川三省大熊貓分布區內人口倍增,已達43萬餘人,大型森工企業自1950-1985年共達27個(不含縣屬伐木場),采伐的森林核實麵積為42萬多公頃,年均伐木麵積為2萬多公頃,致使棲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經過15年後,已銳減至13,921.52平方千米,減少麵積達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棲息地的56%,並造成6個伐區內熊貓消失,10個伐區內僅殘存極少數熊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捕捉過多。如在1949年前汶川縣草坡,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那時收購、捕捉活體達20多隻(獵殺者在外),致使那裏的大熊貓種群,迄今已逾50餘年,數量仍然很少,且尚未恢複。又如寶興縣從1963年迄今,僅在一個縣內,捕捉的大熊貓就達113隻以上。從50年代中期開始,從野外捕捉的熊貓已超過240隻到國內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寶興110餘隻,平武60餘隻,致使這兩個縣種群結構被破壞,數量大幅度下降。根據大熊貓生命表分析,它們一個世代約需12年,種群增長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護得好的情況下,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恢複。
由於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大熊貓被迫退縮於山頂,竹種十分單純,一遇竹子開花,將無回旋餘地,僅1975年岷山地區箭竹開花,死亡達138隻以上;80年代邛崍山冷箭竹大麵積開花,災後發現大熊貓屍體108具,搶救無效死亡33隻,共計141隻。熊貓的食物來源單一,隻吃竹子,由於生境的破壞,其唯一的食物竹子被大麵積破壞,一旦竹子遭到破壞,其生存就會受到影響。而竹子本身也發生大麵積開花現象,所以,食物的減少也是其原因之一。
熊貓本身的繁殖能力降低,其生殖係統受到某些細菌的感染,雌性的產卵率降低,雄性的交配欲望降低,這也是導致熊貓即將滅絕的一大原因。大熊貓一生才生幾個後代,一般每兩年才繁衍一次,一胎隻會生兩隻小熊貓而且雌熊貓沒有精力全部養活它們。熊貓寶寶的存活率較低,熊貓對居住地的依賴性較強,對環境變遷的適應性較差,這些都是大熊貓為什麽瀕臨滅絕的原因。
保護措施
1992年中國國家計委批準國家林業局組織實施為期10年的《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工程的實施在本底資源調查、基礎設施建設、人員綜合能力建設、保護宣傳教育、大熊貓資源救護與監測、人工飼養繁殖研究等方麵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工程以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為重點,規劃從1992年到2002年完善已建的13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新建14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建設17條大熊貓保護走廊帶;在32個縣建立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管理站;加強大熊貓圈養繁殖和生態研究為重點的科學研究。
1998年國家開始組織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對包括四川、陝西和甘肅省在內的西部省區全麵實行天然林禁伐,撤銷或轉產國有森工企業,對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起到了十分關鍵性的保護作用。
2001年12月,作為全國性林業六大工程之一,國家林業局啟動了“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再次將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列為重點保護物種繼續給予重點保護。
中國大熊貓保護的行政管理體係,是由中央、省、市(州)、縣和自然保護區自上而下五級管理機構形成。國家林業局主管全國大熊貓保護工作,各級地方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大熊貓保護管理工作。四川、陝西、甘肅三省在有大熊貓分布的16個市和45個縣,都已設立了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機構,負責轄區內的大熊貓保護工作。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全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大熊貓分布省、市(州)、縣(市)林業部門基本上都建立了專(兼)職保護機構,而且基礎設施建設、人員能力建設、巡護、救護、監測、社區共管、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方麵都在穩步發展。
大熊貓的遷地保護,是對大熊貓就地保護的有利輔助,就是以野外大熊貓個體為建群者,在人工條件下發展圈養種群數量,達到能夠自我維持的最小規模。在圈養種群達到一定程度時,適時開展圈養個體放歸野外準備工作,最終建立遷地保護與就地保護的良性互動。已基本形成了以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為龍頭,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陝西樓觀台大熊貓救護中心和北京動物園為重點的全國圈養大熊貓繁育發展體係。
在大熊貓圈養種群取得實質性發展後,中國政府適時啟動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實驗工作。2003年7月,“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將圈養條件繁育的大熊貓“祥祥”放入人工控製的自然環境進行為其三年的野化培訓,提高其野外生存能力。
2005年8月,國家林業局和四川省政府將在都江堰救護的大熊貓“盛林1號”放入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利用定期自動脫落的gps頸圈對其進行跟蹤定位監測,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大熊貓野外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了解救護大熊貓對陌生環境的適應情況,為圈養個體放歸打基礎。
2006年4月,經過三年培訓的大熊貓“祥祥”正式放入臥龍保護區純野生環境,檢驗三年培訓的結果,實行“以訓代放”,這是中國首次將圈養繁育的大熊貓有計劃地放入野生環境,標誌著大熊貓保護工作開始從加強野外救護、強化人工圈養階段向野化放歸的新階段的轉變。
2008年10月11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宣布世界首張大熊貓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科學家們說,它將為保護和人工繁育這個被稱為“中國國寶”的瀕危物種提供新的途徑,以及推進針對大熊貓的其他科學研究。
2008年3月,由中國科學家發起,加拿大、英國、美國、丹麥等國科學家聯合參與的國際“大熊貓基因組研究”項目啟動,繪製大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是該項目的第一部分,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承擔了主要的工作任務。華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研製的全基因組組裝軟件及自主搭建的高性能計算機,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科學家挑選了大熊貓“晶晶”進行基因組測序,“晶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原型之一,一直生活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經研究發現,大熊貓共有21對染色體,基因組大小與人類相似,約為30億個堿基對,包含2-3萬個基因。基因組測序的結果支持了大熊貓是熊科的一個亞科的觀點。通過與已經進行過全基因組測序的物種比較,研究人員還發現大熊貓基因組與狗的基因組在結構上最為接近,與人也有較大的相似性,在哺乳動物中與小鼠差異較大。
熊貓基因組圖譜的繪製完成,有助於從基因角度破解為何熊貓繁殖能力低下的疑問,從而使科學家有機會幫助繁育更多的熊貓。參與這項研究工作的還有深圳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中國大熊貓研究中心、複旦大學、香港大學等。與南開大學聯合執行的大熊貓蛋白質組功能與結構的研究計劃也即將啟動。
這幾張,都是百度上關於國寶大熊貓的信息的,也算是了解一下。
有點像水字數了,大家不要見怪了。
嗯嗯,反正,不喜歡的看的話,可以翻過這一章的,謝謝大家的支持了。
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