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縱橫萬裏,被譽為天下第一山脈,僅次於太行山脈。


    史書上更是有著記載,天下龍脈出普陀。


    普陀山以絕佳的地理位置,和龐大的山脈體係,縱橫交錯上百座大大小小的支脈,由於普陀山靠近極西之地,暗喻禪宗的西天極樂,因此在無數個歲月之中,不少禪宗高僧在普陀山修建禪院廟宇。


    普陀山,也成了天下僧人向佛的聖地。


    說起國家,世人隻知道梁朝和慶國,說起禪院寺廟,世人知道普陀山。


    可要說普陀山有多少的禪院寺廟,卻沒有人真的能說明白。


    普陀山上大小山峰百餘座,其中每一座山峰都有寺廟禪院坐落其上,更有甚至,一座山可能會有大小寺廟好幾座。


    如此多的禪院,全靠山腳下無數的信徒支撐。


    好在,普陀山的和尚都是苦頭陀,也就是苦修者。


    他們不去爭奪名利,不去享受奢華,也不講究佛祖的金身一定要純金,每日上香也一定要是上等檀香……他們隻管閉目打坐,參悟佛法,即便每年都從普陀山走出大量的僧人前往梁國和慶國宣揚佛法,也多是一身破衣爛衫,身上僅有的值錢物件便是一隻木魚,一口缽。


    條件好的,或許還能混個紫金缽,條件差的,就隻能拿個陶泥的瓦罐。


    甚至還有僧人取了竹子做成缽,由此可見,普陀山的僧人倒是能吃得了苦。


    正是因為如此,山下的信徒才會對普陀山愈發的敬仰。


    倘若信仰的神佛,他們的弟子每日奢靡無度,享盡繁華,他們也不會去誠心祭拜。


    一個國家的子民如果對皇室失去了敬畏和虔誠,就會有人起兵作亂。


    一座寺廟禪院若是讓信徒失去了敬仰,就會有人敢闖入其中,掀翻那高高在上的金身佛像,打碎那高高在上的貢品桌案。


    作為普陀山諸多禪院中的小禪院,龍空寺突然關閉山門,雖然惹得一些信徒不明所以,卻也算風平浪靜。


    龍空寺的山門前,已經堆積了厚厚的枯葉。


    牆角處,有蜘蛛織起了網,隻是蕭瑟時節,很難有蚊蟲出現,更不要說撞到網上。


    明誌站在大殿前的台階上,看著緊閉的殿門。


    到明日就兩個月了,也不知道小師弟怎麽樣了。


    禪院上上下下雖然沒有人說什麽,他卻知道,師父的圓寂,讓大家心中對小師弟產生了隔閡。


    師父或許早就預料到了這一天吧……


    明誌雙手合十,虔誠的念了句佛號,轉身沿著台階走下。


    龍空寺的一切都沒有變,隻是地上的枯葉越來越多,哪怕天天掃也不見幹淨。


    遠處有僧人拿著掃帚低頭專心掃著地上的枯葉,見他走來,連忙行禮道:“見過住持師兄!”


    “阿彌陀佛,善!”


    明誌雙手合十,突然他看向大殿的方向,那裏有一股妖氣不斷地醞釀成型。


    “師兄……”


    僧人欲言又止,明誌抬起手打斷他,麵色嚴肅道:“召大家都到這裏集合,今日起,在此處誦十善業道經,直到小師弟出關!”


    “明言領命!”


    目視明言走遠,明誌拿起旁邊的掃帚掃開腳下的枯葉。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明誌抬頭,身後菩提無風自動,有萬道霞光從千佛塔飛來將他籠罩其中,金光彌漫,讓其看起來不是真佛卻像真佛。


    良久後,霞光漸去,明誌對著千佛塔的方向遙遙一拜。


    上百名僧人匯聚在一起,眾人按照一百零八羅漢的方位一一坐好,口誦十善業道經。


    晦澀難懂的誦經聲交匯在一起,竟觸動了寺內大大小小的佛像。


    大殿內,明心盤腿而坐,頭頂長出了寸發,下巴上也出現一圈胡茬。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誦經聲弱不可聞,在他麵前白狐已經消失,隻有一隻半人高的白色光繭。


    光繭內,隱約可以聽見狐狸的叫聲。


    隨著時間的推移,狐狸的叫聲從稚嫩到清晰,到低沉……


    突然,天威浩蕩,有烏雲籠罩龍空寺。


    明誌的麵色異常難看,他本以為能靠著眾多師兄弟把妖氣壓製下去,卻不曾想,那白狐覺醒了血脈,不僅沒有壓製住妖氣,還引來了天劫,如此一來,龍空寺有大妖的事情必然傳遍普陀山。


    事實也確實如此。


    距離龍空寺比較近的華隱寺首當其衝感受到了澎湃的天威。


    華隱寺住持已經年過八旬,雖自詡是得道高僧,可他很清楚和龍空寺的住持相比他啥也不是。


    龍空寺突然封閉山門,他曾懷疑過性仁可能要立地成佛。


    隻是看到這漫天烏雲他動搖了,禪宗不似道宗,也不是儒門。


    所有僧人在剃度後便皆是佛子,往後能走多遠一方麵取決於悟性,一方麵則要看能否感悟真佛。前者是從無數經文中學習佛法感悟佛性,後者則是從冥冥之中去領悟真佛的存在。


    禪意,金剛,空寂,化劫,此為禪宗的四大境界。


    照映著儒門的舉人,進士,狀元,大儒……


    比如道宗的金丹境,元嬰境,大乘境,渡劫境。


    三者大同小異,卻因為各自道統不同,叫法不一樣而已。


    龍空寺的住持性仁,乃是性字輩的高僧,真正的高僧,入佛門百年,一朝見得真佛,一步踏入化劫,若是真讓他化了,或許龍空寺從此以後就是這普陀山群寺之首。


    然而曆史並無記載化劫需要渡劫,往往需要渡劫的都是道宗的修士。


    他們逆天而行,截取天地大道,悟天地法則。


    隻是,幾千年來道宗根本沒有出現能引來雷劫的人。


    烏雲還在匯聚,整個龍空寺上空烏雲壓頂,宛如滅世之災。


    華隱寺住持眯起眼,突然,他神色大變,妖氣!


    衝天的妖氣從龍空寺蒸騰而起,在空中形成一隻張牙舞爪的九尾靈狐,竟然和雷劫形成了分庭抗禮之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踏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憤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憤逗並收藏踏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