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和公孫勝在重新評估了青州軍的實力後,當下提出明刀明槍、以武力進逼東京,從而救大王於絕境的主張,當即得到了大多數與會者積極響應。
然而,從青滄二州至東京,路途遙遠,且將橫跨大小五、六個州縣,西征之路險關重重,豈能輕而易舉,於是,吳用自然要做一番周密地布局。
吳用道:“此次西征之戰,必須堅守兩個原則。
第一、步步為營,穩步推進。
第二、前方與後方之間,要有一條自始至終皆無阻隔的直通道。這個通道,既是我軍的運輸線,亦是我軍的生命線。
在遵循這兩個原則的基礎上,吳某現在就將具體的作戰方案,布置如下:
其一,兵力的調派。
在林衝所部目前無法節製的情形下,此戰,我軍將出動三萬人馬。
三萬兵力的構成,如此這般。從青州抽調一萬五千,留守青州的人馬,僅剩下三千。從濱州抽調六千,濱州僅餘二千。從滄州抽調九千,滄州僅餘五千。
其二,留守的統製安排。
青州,留守軍的總統製李應。李應以下,孫立、孫新、顧大嫂、施恩等。
滄州和濱州,留守軍的總統製柴進。柴進以下,楊雄、燕順、韓韜、彭圯、王英、孫二娘、鄭天壽、孔亮等。
其三,出征軍的統製。
此次,出征軍依例,分前三軍。三軍構成如下:
前鋒,總統製宋江。宋江以下。吳用、魯知深、秦明、花榮、解珍、解寶、周通、李忠、淩振等,統兵一萬。
中軍,總統製晁蓋。晁蓋以下,公孫勝、朱仝、雷橫、穆弘、歐鵬、曹正等,統兵一萬。
後軍,總統製盧俊義。盧俊義以下,呼延灼、劉唐、徐寧、薜永、呂芳、郭盛等,統兵一萬。
另外,水軍,總統製李俊。李俊以下。張橫、張順、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等,統兵二千三。即日始,所有的船隻皆調入濟水,從水上掩護和配合大軍行動。
其四。三軍不同職守。
前鋒與中軍,互為犄角,合力向前,形成一定的縱深。
主要是後軍的職責。吳某要特別強調一下。後軍地職責,是保證我出征大軍與後方的運輸線的暢通。所以,後軍一萬兵馬,要分成幾路,在運輸線上反複迂回穿梭。掃清原有的或中途出現的一切障礙,更要與後方柴進、李應兩支部隊緊密配合,使糧草和物資源源不斷而有序地供給前方將士。為了使後軍更有效地完成此次任務,青州軍所擁有四千匹戰馬及所有騎兵部隊全部移交或安排給後軍。
三軍組成,布置完畢,不日就要啟程。
第一站,首要目標是兗州城。
各個被征調的部隊,三日之內,準時趕往兗州城下匯合,進而快速拿下兗州城。
這首要目標。為何選定兗州城?當然有講究。
根據宋大哥帶回的消息,稱眼下兗州、濟州境內局勢相當之混亂。近段時間,官軍在我軍的支援下,剿匪戰鬥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然而,朝廷目前在兗、濟境內布置的剿匪官軍共有三萬左右。
所以說,首戰。對於我軍來說。就是一個考驗。
更考驗我軍的是,我軍決定將兗州城作為第一個會合點。諸位思考一下。你們各自帶著部隊趕往兗州城地途中,一定會遭遇到凶險的敵情。或官軍、或暴民,反正,你得殺出一條血路來,才能如期趕到兗州城下。
不過,大家也不必太犯愁,其有利因素亦有兩點,第一點,不管是從青州出發、還是從濱州、滄州出發,你們所統領的隊伍,人數皆超過五千以上,所以說,在兗州境內,我軍各路人馬皆具有相當之戰力。第二點,我軍早已安排斥侯在兗、濟兩州活動,一當我軍某支部隊遭遇到大隊官軍或暴民,且相持不下之際,皆有機會得到友軍支援。同樣的道理,諸位在率軍行進地途中,一當得到友軍被圍困的消息,亦應該迅速馳援之。
如此,對於我軍來說,這眼前的第一戰場兗州戰場,正如高大王過去所描述的那樣,真正是一個動態戰場。希望大家把握時機,好好表現,首戰就打出我軍軍威來!
具體細節安排,稍後,吳某和晁首領等,會一一找諸位私下裏交待。吳某布置完畢。”
會後,吳用分別找頭領們,就青滄三地之防守地重點與任務一一作了交待,眾頭領得令後,便分頭離去,執行各自的作戰任務。
這天晚上,晁蓋、吳用、宋江、公孫勝在宋府中議事。
宋江道:“軍師,今日會中,你與公孫道長二人,信誓旦旦,皆言我軍有實力與當今朝廷相抗衡,此話當真?
另外,此次兵指東京,是否真的能逼迫朝廷就範,放出高大
吳用道:“其實,吳某與公孫兄弟並無十足把握。然而,高大王落入敵手,我等當盡力而為。俗語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僅此而已。
三萬兵力能不能征討朝廷,當然不能。不過,好在我等持有利器,大不了,弄他個魚死網破。
吳某與晁大哥曾經商議過,青州軍離不開高大王,無人可以替代之”
宋江道:“諸位,高兄弟真的有那麽重要?是否我等太過依賴?”
晁蓋道:“當初在梁山時,晁某初見高兄弟,確實不甘心在他手下效命。然而,日後事情的發展卻表明,這個年青人腦子裏所裝有地東西,我等皆不曾有過,甚至做夢也夢不到它們。
令所有弟兄都感到難以理解的是,高大王的頭腦中,對將要建立一種什麽樣的天下,似乎早有設計,一切都按部就班在實施。
如果,此人離棄我們,晁某就有一種重新回到泥淖中之感覺。
宋兄弟,晁某一直鼎力扶持高兄弟,其念不過如此。”
公孫勝亦道:“貧道也是如此心思。高大王,不知來自何處,就他先知先覺般的作為,皆是我等望塵莫及。
青滄兩州的改造,有許多方麵,貧道亦是困惑不解,可是,過去曾有過的接管辦法,豈能達到今天這種繁盛與安寧?!”
然而,從青滄二州至東京,路途遙遠,且將橫跨大小五、六個州縣,西征之路險關重重,豈能輕而易舉,於是,吳用自然要做一番周密地布局。
吳用道:“此次西征之戰,必須堅守兩個原則。
第一、步步為營,穩步推進。
第二、前方與後方之間,要有一條自始至終皆無阻隔的直通道。這個通道,既是我軍的運輸線,亦是我軍的生命線。
在遵循這兩個原則的基礎上,吳某現在就將具體的作戰方案,布置如下:
其一,兵力的調派。
在林衝所部目前無法節製的情形下,此戰,我軍將出動三萬人馬。
三萬兵力的構成,如此這般。從青州抽調一萬五千,留守青州的人馬,僅剩下三千。從濱州抽調六千,濱州僅餘二千。從滄州抽調九千,滄州僅餘五千。
其二,留守的統製安排。
青州,留守軍的總統製李應。李應以下,孫立、孫新、顧大嫂、施恩等。
滄州和濱州,留守軍的總統製柴進。柴進以下,楊雄、燕順、韓韜、彭圯、王英、孫二娘、鄭天壽、孔亮等。
其三,出征軍的統製。
此次,出征軍依例,分前三軍。三軍構成如下:
前鋒,總統製宋江。宋江以下。吳用、魯知深、秦明、花榮、解珍、解寶、周通、李忠、淩振等,統兵一萬。
中軍,總統製晁蓋。晁蓋以下,公孫勝、朱仝、雷橫、穆弘、歐鵬、曹正等,統兵一萬。
後軍,總統製盧俊義。盧俊義以下,呼延灼、劉唐、徐寧、薜永、呂芳、郭盛等,統兵一萬。
另外,水軍,總統製李俊。李俊以下。張橫、張順、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等,統兵二千三。即日始,所有的船隻皆調入濟水,從水上掩護和配合大軍行動。
其四。三軍不同職守。
前鋒與中軍,互為犄角,合力向前,形成一定的縱深。
主要是後軍的職責。吳某要特別強調一下。後軍地職責,是保證我出征大軍與後方的運輸線的暢通。所以,後軍一萬兵馬,要分成幾路,在運輸線上反複迂回穿梭。掃清原有的或中途出現的一切障礙,更要與後方柴進、李應兩支部隊緊密配合,使糧草和物資源源不斷而有序地供給前方將士。為了使後軍更有效地完成此次任務,青州軍所擁有四千匹戰馬及所有騎兵部隊全部移交或安排給後軍。
三軍組成,布置完畢,不日就要啟程。
第一站,首要目標是兗州城。
各個被征調的部隊,三日之內,準時趕往兗州城下匯合,進而快速拿下兗州城。
這首要目標。為何選定兗州城?當然有講究。
根據宋大哥帶回的消息,稱眼下兗州、濟州境內局勢相當之混亂。近段時間,官軍在我軍的支援下,剿匪戰鬥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然而,朝廷目前在兗、濟境內布置的剿匪官軍共有三萬左右。
所以說,首戰。對於我軍來說。就是一個考驗。
更考驗我軍的是,我軍決定將兗州城作為第一個會合點。諸位思考一下。你們各自帶著部隊趕往兗州城地途中,一定會遭遇到凶險的敵情。或官軍、或暴民,反正,你得殺出一條血路來,才能如期趕到兗州城下。
不過,大家也不必太犯愁,其有利因素亦有兩點,第一點,不管是從青州出發、還是從濱州、滄州出發,你們所統領的隊伍,人數皆超過五千以上,所以說,在兗州境內,我軍各路人馬皆具有相當之戰力。第二點,我軍早已安排斥侯在兗、濟兩州活動,一當我軍某支部隊遭遇到大隊官軍或暴民,且相持不下之際,皆有機會得到友軍支援。同樣的道理,諸位在率軍行進地途中,一當得到友軍被圍困的消息,亦應該迅速馳援之。
如此,對於我軍來說,這眼前的第一戰場兗州戰場,正如高大王過去所描述的那樣,真正是一個動態戰場。希望大家把握時機,好好表現,首戰就打出我軍軍威來!
具體細節安排,稍後,吳某和晁首領等,會一一找諸位私下裏交待。吳某布置完畢。”
會後,吳用分別找頭領們,就青滄三地之防守地重點與任務一一作了交待,眾頭領得令後,便分頭離去,執行各自的作戰任務。
這天晚上,晁蓋、吳用、宋江、公孫勝在宋府中議事。
宋江道:“軍師,今日會中,你與公孫道長二人,信誓旦旦,皆言我軍有實力與當今朝廷相抗衡,此話當真?
另外,此次兵指東京,是否真的能逼迫朝廷就範,放出高大
吳用道:“其實,吳某與公孫兄弟並無十足把握。然而,高大王落入敵手,我等當盡力而為。俗語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僅此而已。
三萬兵力能不能征討朝廷,當然不能。不過,好在我等持有利器,大不了,弄他個魚死網破。
吳某與晁大哥曾經商議過,青州軍離不開高大王,無人可以替代之”
宋江道:“諸位,高兄弟真的有那麽重要?是否我等太過依賴?”
晁蓋道:“當初在梁山時,晁某初見高兄弟,確實不甘心在他手下效命。然而,日後事情的發展卻表明,這個年青人腦子裏所裝有地東西,我等皆不曾有過,甚至做夢也夢不到它們。
令所有弟兄都感到難以理解的是,高大王的頭腦中,對將要建立一種什麽樣的天下,似乎早有設計,一切都按部就班在實施。
如果,此人離棄我們,晁某就有一種重新回到泥淖中之感覺。
宋兄弟,晁某一直鼎力扶持高兄弟,其念不過如此。”
公孫勝亦道:“貧道也是如此心思。高大王,不知來自何處,就他先知先覺般的作為,皆是我等望塵莫及。
青滄兩州的改造,有許多方麵,貧道亦是困惑不解,可是,過去曾有過的接管辦法,豈能達到今天這種繁盛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