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的認知源於記憶中的刻板
一些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偏見的認知來源於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我們在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普遍現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而隻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交往。因此,我們隻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這個群體的全部。
人們一旦對某個事物形成某種印象,就很難改變。美國一些心理學家分別於1932年、1951年、1967年對普林斯頓大學生進行了3次有關民族性格的刻板印象調查。他們讓學生選擇5個他們認為某個民族最典型的性格特征。3次研究的結果大致相同,如下表所示。
雷茲蘭(1950年)、西森斯(1978年)、休德費爾(1971年)等人的研究也充分證實了這種刻板效應對人知覺的嚴重曲解。
生活中,人們都會不自覺地把人按年齡、性別、外貌、衣著、言談、職業等外部特征歸為各種類型,並認為每一類型的人有共同特點。在交往觀察中,凡對象屬一類,便用這一類人的共同特點去理解他們。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軍人雷厲風行,商人精明,知識分子是戴著眼鏡、麵色蒼白的“白麵書生”形象,農民是粗手大腳、質樸安分的形象等。諸如此類的看法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的印象。
如何移去記憶中的刻板
刻板效應的產生,一是來自直接交往印象,二是通過別人介紹或傳播媒介的宣傳。刻板效應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從事同一種職業、屬於同一個種族的人總會有一些共同特征。刻板印象建立在對某類成員個性品質抽象概括認識的基礎上,反映了這類成員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可以簡化人們的認知過程,有助於人們迅速做出判斷,幫助人們迅速有效地適應環境。但是,刻板印象畢竟隻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不能代替活生生的個體,因而“以偏概全”的錯誤總是在所難免。刻板效應容易使人認識僵化、保守,人們一旦形成不正確的刻板效應,用這種定型觀念去衡量一切,就會造成認知上的偏差。
刻板效應具有淺嚐性,往往對個體或者某一群體的分類過於簡單和機械,有的隻依靠停留在表麵上的認識就加以定性。刻板效應同時具有部落共性,在同一社會、同一群體中,由於同一文化、價值觀念、信息來源的影響,刻板印象有驚人的一致性。刻板效應還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往往憑著偶然的經驗加以評判或分類,大多是以偏概全,甚至是顛倒是非。
作為教師、學生家長或社會其他人員,在評價學生的人格時首先要有大係統思維觀,切忌單線條或者直線思維,要考慮事情原因和結果的多樣性、複雜性,而不是“一個事物、一種現象、一個結果”,要建立多原因、多結果論。其次,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世界是時時刻刻在發展變化的,如果用刻舟求劍的辦法處理問題,是要鬧笑話的,最終會導致嚴重錯誤。最後,要多方位、多角度觀察學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隻有觀察多了,才有可能全麵地認識一個人。
一些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偏見的認知來源於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我們在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普遍現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而隻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交往。因此,我們隻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這個群體的全部。
人們一旦對某個事物形成某種印象,就很難改變。美國一些心理學家分別於1932年、1951年、1967年對普林斯頓大學生進行了3次有關民族性格的刻板印象調查。他們讓學生選擇5個他們認為某個民族最典型的性格特征。3次研究的結果大致相同,如下表所示。
雷茲蘭(1950年)、西森斯(1978年)、休德費爾(1971年)等人的研究也充分證實了這種刻板效應對人知覺的嚴重曲解。
生活中,人們都會不自覺地把人按年齡、性別、外貌、衣著、言談、職業等外部特征歸為各種類型,並認為每一類型的人有共同特點。在交往觀察中,凡對象屬一類,便用這一類人的共同特點去理解他們。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軍人雷厲風行,商人精明,知識分子是戴著眼鏡、麵色蒼白的“白麵書生”形象,農民是粗手大腳、質樸安分的形象等。諸如此類的看法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的印象。
如何移去記憶中的刻板
刻板效應的產生,一是來自直接交往印象,二是通過別人介紹或傳播媒介的宣傳。刻板效應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從事同一種職業、屬於同一個種族的人總會有一些共同特征。刻板印象建立在對某類成員個性品質抽象概括認識的基礎上,反映了這類成員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可以簡化人們的認知過程,有助於人們迅速做出判斷,幫助人們迅速有效地適應環境。但是,刻板印象畢竟隻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不能代替活生生的個體,因而“以偏概全”的錯誤總是在所難免。刻板效應容易使人認識僵化、保守,人們一旦形成不正確的刻板效應,用這種定型觀念去衡量一切,就會造成認知上的偏差。
刻板效應具有淺嚐性,往往對個體或者某一群體的分類過於簡單和機械,有的隻依靠停留在表麵上的認識就加以定性。刻板效應同時具有部落共性,在同一社會、同一群體中,由於同一文化、價值觀念、信息來源的影響,刻板印象有驚人的一致性。刻板效應還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往往憑著偶然的經驗加以評判或分類,大多是以偏概全,甚至是顛倒是非。
作為教師、學生家長或社會其他人員,在評價學生的人格時首先要有大係統思維觀,切忌單線條或者直線思維,要考慮事情原因和結果的多樣性、複雜性,而不是“一個事物、一種現象、一個結果”,要建立多原因、多結果論。其次,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世界是時時刻刻在發展變化的,如果用刻舟求劍的辦法處理問題,是要鬧笑話的,最終會導致嚴重錯誤。最後,要多方位、多角度觀察學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隻有觀察多了,才有可能全麵地認識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