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網紅每天都遇襲[古穿今] 作者:錦屏韶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離開電腦的她沒想到,這個帖子火得出人意料,一夜之間出現好幾個相似的聯動貼《生活在宋朝的體驗》、《我在秦朝是怎麽生存的》……,可惜這些帖子差不多照搬網上的文獻,絲毫沒有聲聲慢身如其境的體驗,反過來倒為《唐朝》帖子增加熱度,其中就有李時,他是一名歷史係學生,本科學的西方歷史,但對華國特別是盛唐的歷史十分感興趣,無所事事時也會逛一逛海角論壇,看到這個熱帖標題,他來了興趣。
這位樓主所說的許多細節沒有出現在史書上,但按照他所學過的歷史稍微腦補一下,就會發現樓主說的基本上有所根據,她隨口說了句邢窯瓷器的花瓶名字,盡管沒在網上找到,李時卻在圖書館裏尋找西安附近地方誌時留意過,有一個小村建造邢窯,出產的正是類似的花瓶模樣。這本地方誌隻在他們學校圖書館有,憑藉書證登記後才能借走,他看到這條線索猛地回想起來,在線詢問圖書管理員關於這本書的訂閱記錄——最近三年,隻有他一人借過。
諸如此類的細節比比皆是,樓主說有一年大旱,她住在自家莊園裏,農人們要到山上挑水,十分辛苦,李時注意到那座山的名字,正好有個老同學住在西安那邊,將信將疑地打電話問起,對方竟然說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山裏的確有口井,十幾年來水位下移,早已經不出水了,這事也是聽老人說的,他並沒有在意,李時問起想了半天才想起來,至於還有誰知道,對方肯定地說,“村裏的老人們或許了解。”
難道樓主住在西安?這也不是沒可能,可是調查那麽多文獻資料,就是為了到海角論壇炫耀一下?
李時總覺得奇奇怪怪。
向他這樣的歷史專業人士並不少,他們或多或少按照自己的知識儲備解讀這個帖子,詫異地發現樓主說的大多都是有所依據的,哪怕沒有文獻資料證明的部分,也沒有文獻資料可以反駁,混跡在海角論壇的歷史專業人士不少,他們好奇心一起,開新樓逐字逐句地為樓主的話找文獻資料佐證,一連開了好幾個聯動貼,險些驚呆圍觀群眾。
[有必要嗎?]大家哭笑不得,[當看個樂子不行嗎?]
[老實說,你們是不是有點認真過頭了?]
[等等,你們的意思是,樓主說的都是真的?我還以為是她在史料基礎上編造的!]
[這得查多少文獻啊,我去,東南西北的文獻資料都有,還有村裏的地方誌,島國的博物館圖錄,論文,考古資料……我驚呆了。]
[有很多文獻都是不外傳借不到的,問題來了,樓主怎麽找到的?細思極恐σ(゜゜)]
[細思極恐σ(゜゜)+1]
[港真,這不會是個騙局吧?從頭到尾都透著一股詭異的氣息。]
然而,林聲晚關掉電腦後繼續做作業,絲毫沒有察覺到論壇的驚濤駭浪。
第二天當她登陸論壇,簡直目瞪口呆。
※、22.《清平調》
林聲晚萬萬沒想到, 自己一個普普通通的帖子,居然能蓋上那麽多層樓, 甚至整個海角雜談板塊首頁都被相關的帖子所占據, 此外, 還不斷有人站短她, 其中好幾家專賣唐製漢服、珠釵髮簪的淘寶店甚至想出錢讓她打廣告——這走勢不對啊!
盯著電腦屏幕發了會兒呆, 她果斷地關上海角論壇, 打算等網友們冷靜下來再出現, 隨後打開a站, 研究一番錄音軟體和音樂專欄, 她纏上古箏假甲, 試彈一曲, 練練手感,發到網上的第一首詩歌她不打算出風頭,所以選的一首現成的《清平調》。
李白的清平調是七言樂府詩歌,盡管詞不一樣,但曲調固定, 她用自己的話——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中古漢語念一遍, 不禁感嘆這位大詩人的才氣, 林聲晚關緊房門和窗戶,坐到古箏前, 指尖輕動, 樂聲如流水般潺潺動人。
她試唱幾遍, 找到感覺後用昨天買的麥克風錄下, 連接錄了三次,得到三個有著細微差別的版本。如此她還不太滿意,打電話請陶淺幫忙找人做後期,報酬好商量,並將一個最滿意的母帶用郵箱發送過去。
陶淺收到郵件後,不禁好奇地下載附件點開,音質不太好,應該不是在專業錄音棚裏錄的,然而古箏的曲調她卻從沒聽過——難道是自己寫的?——而聽到歌聲,她眨眨眼睛,有些困惑。
這是哪一省的方言?
她又讀一遍郵件內容,林聲晚說的很清楚,這首歌是李白的《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那首,陶淺不禁樂了,你家《清平調》長這樣?
笑歸笑,答應人家的事得做到,她作為cosy圈少見的專業女攝影師,手頭上有不少圈內人脈,正好她曾經結識過兩位古風音樂社團的成員——古風音樂社團和cosy圈關聯緊密,不少歌曲海報乃至mv都是找coser做的,他從企鵝號裏翻出這兩位成員的帳號,先找一位名氣小的問問,被客客氣氣地拒絕,抱著一絲希望問問圈內知名的古風歌手,對方說社團有後期成員,但想先聽一聽母帶。
“不用做得很好,她隻是發到網上玩玩,”她轉告林聲晚的話,“背景雜音什麽的去掉就行。”
把歌發過去後,正好工作室來了位顧客,陶淺這個攝影師責無旁貸地上去拍攝,兩個小時過後,才精疲力盡地回到自己辦公室裏休息。
說是辦公室,其實更像雜物房,除卻角落的一座米色沙發,其它地方堆滿漫畫、小說、攝影設備和遊戲光碟,往上一吹就能抖落出一層灰,她一頭栽進沙發裏閉目養神片刻,方坐到電腦麵前。
沒曾想一打開企鵝,音響頓時傳來無數個“滴滴滴滴”,好像足有幾百人找她一般,嚇得她趕緊叉掉,愣了一會兒,才重新打開。
“清平調?也是古風歌曲?那我們社團接不了。”
“等等,這曲子誰譜的?”
“我靠這發音厲害啊。”
“人呢人呢,姐們唱歌這人你認識嗎?”
“回話回話回個話啊。”
陶淺是真不懂這群搞音樂的,她滿肚子疑惑幾乎要從臉上蹦出來,喵喵喵?這歌很好聽嗎?我怎麽不覺得呢?
“是我一個好朋友,”臨到嘴上她突然想起保密協議,話到口邊轉了個口風,輕描淡寫地回答,“怎麽?唱得很好?”
“怎麽說呢,”葛樂白點擊重放按鈕,斟酌著詞句對她這個外行人解釋,“我們做古風歌曲的,古風古風,古風到底是什麽,誰都沒辦法說清,現在我們圈裏挺亂,大家都是愛好……”他握住手邊大茶杯喝一口水,繼續打字,“你朋友這個古風,很獨特。”
最初做古風歌曲的這一批人,一開始都是懷著對它的熱愛,目的很單純。期間為了追求古韻,葛樂白查過不少資料,發現完全復古根本不可能,因為這些音樂早已沉寂在歷史長河之中——這不是他們可以做到的,要靠考古學家這些專業人士。而且就算拿出來,放到現代也未必會有人欣賞,畢竟時代的審美不同了。
</br>
這位樓主所說的許多細節沒有出現在史書上,但按照他所學過的歷史稍微腦補一下,就會發現樓主說的基本上有所根據,她隨口說了句邢窯瓷器的花瓶名字,盡管沒在網上找到,李時卻在圖書館裏尋找西安附近地方誌時留意過,有一個小村建造邢窯,出產的正是類似的花瓶模樣。這本地方誌隻在他們學校圖書館有,憑藉書證登記後才能借走,他看到這條線索猛地回想起來,在線詢問圖書管理員關於這本書的訂閱記錄——最近三年,隻有他一人借過。
諸如此類的細節比比皆是,樓主說有一年大旱,她住在自家莊園裏,農人們要到山上挑水,十分辛苦,李時注意到那座山的名字,正好有個老同學住在西安那邊,將信將疑地打電話問起,對方竟然說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山裏的確有口井,十幾年來水位下移,早已經不出水了,這事也是聽老人說的,他並沒有在意,李時問起想了半天才想起來,至於還有誰知道,對方肯定地說,“村裏的老人們或許了解。”
難道樓主住在西安?這也不是沒可能,可是調查那麽多文獻資料,就是為了到海角論壇炫耀一下?
李時總覺得奇奇怪怪。
向他這樣的歷史專業人士並不少,他們或多或少按照自己的知識儲備解讀這個帖子,詫異地發現樓主說的大多都是有所依據的,哪怕沒有文獻資料證明的部分,也沒有文獻資料可以反駁,混跡在海角論壇的歷史專業人士不少,他們好奇心一起,開新樓逐字逐句地為樓主的話找文獻資料佐證,一連開了好幾個聯動貼,險些驚呆圍觀群眾。
[有必要嗎?]大家哭笑不得,[當看個樂子不行嗎?]
[老實說,你們是不是有點認真過頭了?]
[等等,你們的意思是,樓主說的都是真的?我還以為是她在史料基礎上編造的!]
[這得查多少文獻啊,我去,東南西北的文獻資料都有,還有村裏的地方誌,島國的博物館圖錄,論文,考古資料……我驚呆了。]
[有很多文獻都是不外傳借不到的,問題來了,樓主怎麽找到的?細思極恐σ(゜゜)]
[細思極恐σ(゜゜)+1]
[港真,這不會是個騙局吧?從頭到尾都透著一股詭異的氣息。]
然而,林聲晚關掉電腦後繼續做作業,絲毫沒有察覺到論壇的驚濤駭浪。
第二天當她登陸論壇,簡直目瞪口呆。
※、22.《清平調》
林聲晚萬萬沒想到, 自己一個普普通通的帖子,居然能蓋上那麽多層樓, 甚至整個海角雜談板塊首頁都被相關的帖子所占據, 此外, 還不斷有人站短她, 其中好幾家專賣唐製漢服、珠釵髮簪的淘寶店甚至想出錢讓她打廣告——這走勢不對啊!
盯著電腦屏幕發了會兒呆, 她果斷地關上海角論壇, 打算等網友們冷靜下來再出現, 隨後打開a站, 研究一番錄音軟體和音樂專欄, 她纏上古箏假甲, 試彈一曲, 練練手感,發到網上的第一首詩歌她不打算出風頭,所以選的一首現成的《清平調》。
李白的清平調是七言樂府詩歌,盡管詞不一樣,但曲調固定, 她用自己的話——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中古漢語念一遍, 不禁感嘆這位大詩人的才氣, 林聲晚關緊房門和窗戶,坐到古箏前, 指尖輕動, 樂聲如流水般潺潺動人。
她試唱幾遍, 找到感覺後用昨天買的麥克風錄下, 連接錄了三次,得到三個有著細微差別的版本。如此她還不太滿意,打電話請陶淺幫忙找人做後期,報酬好商量,並將一個最滿意的母帶用郵箱發送過去。
陶淺收到郵件後,不禁好奇地下載附件點開,音質不太好,應該不是在專業錄音棚裏錄的,然而古箏的曲調她卻從沒聽過——難道是自己寫的?——而聽到歌聲,她眨眨眼睛,有些困惑。
這是哪一省的方言?
她又讀一遍郵件內容,林聲晚說的很清楚,這首歌是李白的《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那首,陶淺不禁樂了,你家《清平調》長這樣?
笑歸笑,答應人家的事得做到,她作為cosy圈少見的專業女攝影師,手頭上有不少圈內人脈,正好她曾經結識過兩位古風音樂社團的成員——古風音樂社團和cosy圈關聯緊密,不少歌曲海報乃至mv都是找coser做的,他從企鵝號裏翻出這兩位成員的帳號,先找一位名氣小的問問,被客客氣氣地拒絕,抱著一絲希望問問圈內知名的古風歌手,對方說社團有後期成員,但想先聽一聽母帶。
“不用做得很好,她隻是發到網上玩玩,”她轉告林聲晚的話,“背景雜音什麽的去掉就行。”
把歌發過去後,正好工作室來了位顧客,陶淺這個攝影師責無旁貸地上去拍攝,兩個小時過後,才精疲力盡地回到自己辦公室裏休息。
說是辦公室,其實更像雜物房,除卻角落的一座米色沙發,其它地方堆滿漫畫、小說、攝影設備和遊戲光碟,往上一吹就能抖落出一層灰,她一頭栽進沙發裏閉目養神片刻,方坐到電腦麵前。
沒曾想一打開企鵝,音響頓時傳來無數個“滴滴滴滴”,好像足有幾百人找她一般,嚇得她趕緊叉掉,愣了一會兒,才重新打開。
“清平調?也是古風歌曲?那我們社團接不了。”
“等等,這曲子誰譜的?”
“我靠這發音厲害啊。”
“人呢人呢,姐們唱歌這人你認識嗎?”
“回話回話回個話啊。”
陶淺是真不懂這群搞音樂的,她滿肚子疑惑幾乎要從臉上蹦出來,喵喵喵?這歌很好聽嗎?我怎麽不覺得呢?
“是我一個好朋友,”臨到嘴上她突然想起保密協議,話到口邊轉了個口風,輕描淡寫地回答,“怎麽?唱得很好?”
“怎麽說呢,”葛樂白點擊重放按鈕,斟酌著詞句對她這個外行人解釋,“我們做古風歌曲的,古風古風,古風到底是什麽,誰都沒辦法說清,現在我們圈裏挺亂,大家都是愛好……”他握住手邊大茶杯喝一口水,繼續打字,“你朋友這個古風,很獨特。”
最初做古風歌曲的這一批人,一開始都是懷著對它的熱愛,目的很單純。期間為了追求古韻,葛樂白查過不少資料,發現完全復古根本不可能,因為這些音樂早已沉寂在歷史長河之中——這不是他們可以做到的,要靠考古學家這些專業人士。而且就算拿出來,放到現代也未必會有人欣賞,畢竟時代的審美不同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