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走到我桌邊,邁克開始向我介紹他帶來的那個女人,“約翰,這是我朋友安妮。安妮,這是約翰。今晚是他第一次來我的咖啡館。”


    安妮笑了笑,我們握了握手。


    “很高興認識你,”我說,“聽邁克的介紹,你應該經常來這裏吃飯吧?”


    “隔三差五就來一次吧。”她回答,“這兒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你最需要它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身在其中了。”


    “我也有這種感覺。”我說。


    “安妮,我和約翰剛才在聊你最喜歡的一個話題,也許我們應該聽聽你這個專家的見解。”


    她大笑起來:“好吧,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專家,不過我倒是不缺見解。你們在聊什麽?”


    “約翰問,明明大家能做想做的事,為什麽不立刻就做,而要把那麽多時間花在準備工作上。”


    “啊,這確實是我最喜歡聊的一個話題。”她又哈哈大笑起來。


    安妮的大笑很有感染力,我立刻對她產生了好感:“安妮,請坐。我想聽聽你的觀點。邁克,如果你有時間,也坐下一起聊吧。”


    他們在我對麵落座,邁克說:“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先跟你簡單說說安妮的情況。她有世界頂尖商學院的高等學位,多年來她都是廣告圈裏頗有名氣的高管。”


    “哇,”我說,“佩服佩服。”


    “客氣了。”她笑著回應,“不過要聊接下來這個話題,可能繞不開這段背景。約翰,你看電視、看雜誌、上網或者聽廣播嗎?”


    “有時候會。”我說,“怎麽了?”


    “我們為什麽要花這麽多時間準備我們想做的事,而不是直接去做,這個問題的一部分答案,就在我們每天接收的信息當中。”她說,“廣告商早就明白,如果你的信息直接針對人們內心的恐懼和欲望,你就能刺激他們去行動。隻要你找對了恐懼點或者欲望點,就能促成他們購買特定商品或服務。”


    “能舉個例子嗎?”我問。


    “好。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或聽說過這樣一種廣告,它的內容重點在於讓你開心或產生安全感,但其實其中蘊含的信息是,‘隻有當你擁有這件產品時,你的生活才會更好。’”


    “我不知道,”我說,“應該有吧。”


    “這類廣告通常把真實意圖隱藏得很巧妙,”她說,“大多數時候,廣告公司不會直接表達這層意思。但如果你意識到廣告的意圖,或者參與製作過許多廣告,你就會發現,這些信息的目的是為了讓你相信,隻要你擁有某個產品或服務,你的人生就能圓滿。舉個例子,開這種車會賦予你的人生特殊的意義,吃這種冰淇淋會給你帶來幸福,擁有這顆鑽石你就能心滿意足。”


    “還有,”她繼續說,“我要告訴你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廣告還會傳達一種更隱晦、但更有影響力的信息——即擁有那些產品,你能獲得滿足感,但如果沒能擁有那些產品,你的人生就是不圓滿的。”


    我有點兒疑惑地望著她:“安妮,照你這麽說,誰都不該買任何東西。你的觀點太極端了,一點兒也不現實。”


    “哦,不是這個意思,”她答道,“你誤會了。任何人都有權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並不是說不能買車、去商場或者吃冰淇淋。”


    “為什麽人們把那麽多時間花在準備工作上,而不是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部分原因就在於我們每天都暴露在大量營銷信息中,如果不謹慎點兒,我們肯定會把自己的幸福和滿足寄托在某樣產品或服務上。最後,我們會陷入一種財務困境,必須不斷去做事情去掙錢,盡管那些事情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


    “我可能沒太聽懂。”我說。


    “我舉一個非常普遍的例子吧。”安妮說,“這個例子不適用於每一個人,但有助於解釋清楚我們剛才討論的問題。”


    “從小時候開始,我們的生活就充斥著各種廣告,這些廣告傳達的信息就是人生的圓滿來源於物質。既然如此,我們會怎麽做?當然是購物了。我們買廣告裏的商品,想看看廣告裏說的是不是真的。”


    “那麽問題就來了,”她繼續說,“購買商品需要錢。為了掙錢,我得找一份工作。這份工作可能不符合我們的理想,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也許不符合我理想的時間安排,但有了這份工作,我就買得起我想要的東西。我告訴自己,這種情況是暫時的。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就能開始做其他事情——更接近我本來意願的事情。”


    “還有一個問題,因為做了一份沒有滿足感的工作,並且花了很多時間在上麵,我會感覺到越來越不滿足。我們身邊有很多人,整天盼著退休,他們總是說,等退休了就可以做想做的事了。要不了多久,我們自己也會去憧憬這種幾乎被神化了的未來。等到退休那天,我們再也不用工作了,而是可以把時間花在想做的事情上。”


    “我們每天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為了彌補心中因此產生的空虛,我們會買更多東西。我們希望廣告是真的,哪怕隻有一絲一毫是真的也好,希望那些商品能代替日常工作給我們帶來滿足感。但不幸的是,我們買的越多,要付的賬就越多,就越需要花更多時間工作,這樣才能為一切買單。我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並非發自內心,所以投入工作的時間越多,我們就會產生越多不滿,因為我們留給真正想做的事的時間更少了。”


    “於是我們就會買更多東西。”我說,“我明白這個邏輯了。這可不是一個良性循環啊。”


    “不管是良性還是惡性循環,”安妮說,“最後的結果都是長時間工作,忙著做並不能實現pfe的事情。他們不停地憧憬未來,希望有天他們不用再工作,可以過上隨心所欲的日子。”


    “哇,我從來沒從這個角度思考過。”我說,“真的是這樣嗎?”


    安妮和邁克大笑起來。“約翰,我不建議你把廣告條條當真,希望你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同理,我也不希望你毫不懷疑地接受我的說法。”安妮回答,“凱茜剛才說,現在大家有機會接觸更多新事物,可以了解世間萬物。我分享的隻是我的一家之言。你聽完了,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判斷我說的話是部分屬實、全部屬實,還是沒有一句實話。”


    “嗯,你的話給我提供了一個看事物的新角度。”我說,“安妮,你剛才舉的那個例子,你自己經曆過嗎?”


    安妮大笑:“肯定經曆過啊。現在說起來我可以拿它開玩笑,但當時我覺得一點兒都不好笑。那時我真的不開心,感覺無法控製自己的人生。每天我都工作很久,沒多少閑暇時光;作為補償,我用物質來獎勵自己。我當時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生活方式。”


    “我周末也在工作,所以我對自己說,我應該獎勵自己一套新衣服、最新的電子產品,或者某件新款時尚家具。可是,因為我總是在工作,我很少有時間享用我獎勵自己的這些東西。來我家做客的朋友,都說他們好喜歡我家的風格,可我根本沒什麽時間在家享受這個環境。”


    “一天晚上,我剛翻完一大堆賬單,看它們像往常一樣,吞掉我當月收入的大半部分。我平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隻有這樣才能不讓自己哭出來。我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人生的大半,我把它浪費在一份我根本不在乎的工作上,用購物來安慰自己。說實話,就連我買的那些東西,我也根本不在乎。”


    “我想弄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麽落到了這步田地。我原本的人生規劃是,工作到六十歲,等到退休,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感覺自己很可憐。”


    “可你現在的心態完全不一樣。”我說,“你到底經曆了什麽?”


    安妮笑著答道:“我現在的心態確實完全不同。那天晚上我想了一會兒,決定出去散心。我生活在一個大城市,街道上總是人來人往。我看著每一個從我身邊經過的人,好奇他們中間有沒有人和我有同樣的感受。”


    “他們快樂嗎?他們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嗎?他們滿足嗎?最後,我停在了一家小小的咖啡店門前。我見過這家店好幾次,但從沒進去過。令人吃驚的是,店裏坐著我的一個熟人。我在不同的場合見過他幾次,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為他每次都是一副氣定神閑的樣子。


    “他邀請我和他一起坐坐。我們喝了幾杯咖啡,聊了三小時的人生。我跟他描述了我的狀態,他微笑著指出,我可能看自己做的廣告看多了。我不太明白他的意思。於是,他跟我講了我剛才告訴你的那個循環,他還跟我說了些別的,那些話我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


    “‘轉變心態的重點在於,’他說,‘你要清楚,某樣東西是否能讓你的生活更圓滿,由你自己說了算,和別人告訴你它圓不圓滿無關。’”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坐下開始想,什麽樣的生活對我來說是圓滿的,理由是什麽。我逼著自己思考,我想怎樣度過自己的每一天。過了一會兒,我又問自己我為什麽想那樣度過每一天。最後,我的思緒引導我來到了這個問題上。”她說。


    我低頭一看,安妮正指著菜單。


    你為什麽來這裏?


    “然後呢?”我問。


    安妮又大笑起來:“凱茜可能已經跟你說過,一旦你問自己為什麽來這裏,你的世界就會發生改變。我不嘮叨那些無聊的細節了,不過我可以告訴你,自從那晚過後,我就不再是原來的我了。”


    “我的生活從一些小事開始慢慢改變,我開始每周為自己多留出一點兒時間。我再也不用‘物質’獎勵拚命工作的自己,而是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天,我都花至少一個小時做我真正喜歡的事。有時候,我會讀一本讓我熱血沸騰的小說;有時候,我會出門遠足或者做做運動。”


    “後來,一小時變成了兩小時,兩小時又發展到三小時。等我回過神來,我已經把精力全都放到我想做的事上,這些事情才能讓‘我為什麽來這裏?’這個問題的答案實現圓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約翰·史崔勒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約翰·史崔勒基並收藏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