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篇第九章情緒與健康--為自己的心理狀況把脈


    “祝您身體健康!”


    這是人們最常用的祝福語,可見健康之重要。


    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也是人生第一財富。


    可人們是否知道究竟怎麽樣才算作健康呢?


    大多數人會說“無病無災、身體棒棒,就是健康”。


    其實,健康的科學含義遠遠超出了人們的一般理解。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美好狀態或完全安寧。


    而心理學專家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一些需要打開的“心結”。


    這些心理盲點,如果及時調節,可能很快會恢複正常,如果任其積聚,超過了一定界限就會造成心理疾病。


    但是長期以來,中國人似乎更關心自身的生理環境,對營養保健、鍛煉強身投入了極大熱情,卻忽視了對健康同樣重要的心理環境--穩定的情緒、愉悅的精神、堅定的意誌。


    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而且不斷變化的時代,不論這些變化是否是我們所追尋的,現實的壓力迫使我們不停地向前運行。


    人們在各自的領域裏被社會異化,人群中充滿了焦慮、煩躁、憤怒、失落、緊張、恐懼,人類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心理危機。


    你是否發現,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建立在各自利益的基礎上,兄弟般的友情日漸稀少,人們整日包裹在強烈的孤獨感之中。


    你是否感到,競爭的社會壓得人透不過氣來,而我們還必須遵循傳統文化所推崇的“喜怒不形於色”,壓抑著自己沉重的心情。


    你是否覺得,人們就像一群刺蝟,充滿敵意地豎著滿身的“武器”。


    專家認為,孤獨、壓抑、敵意已經成為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機。


    什麽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兩層含義:首先是沒有心理疾病,這是心理健康最起碼的要求,就像沒有身體疾病是身體健康的最基本條件一樣;其次是保持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姿態,這是心理健康的本質含義,意味著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傾向,使一個人處於最佳心理狀態。


    光有一個概念是不夠的,心理健康需要有具體的標準作為衡量依據。


    目前,許多心理學家都試圖提出或已經提出了一些標準,但各有特色。


    有七項標準、十項標準等等,並不統一。


    給心理健康定標準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心理健康不比身體健康,人類迄今還難像檢查軀體健康那樣檢查心理健康。


    軀體健康不健康可以通過完整、清晰、科學的客觀數據說明問題。


    這些數據通過體溫、脈搏、血壓、心電圖、肝功能等一係列的科學檢查可以得到。


    而許多心理現象和規律尚處於未知或知之不多階段,並且由於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經濟水平、意識形態、民族特點和學術思想等導致的不同認知體係、價值觀念的影響,至今尚無世界各國公認的科學的心理健康標準體係。


    心理健康的七項標準有哪些?


    正常的智力水平。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一個人生活、學習、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智力不是某種單一心理成分,而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維能力以及實踐活動能力的綜合,是大腦活動整體功能的體現,其中思維能力是核心。


    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指構成人格的諸要素,如氣質、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麵均平衡、健全的發展。


    較強的社會協調性。


    較強的社會協調性,是指一個人能夠根據客觀環境的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身心行為,達到與客觀環境和睦相處的協調狀態。


    穩定適中的情緒和情感。


    愉快的情緒,有益於心身健康和調動心理潛能,有利於人們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


    而激烈的情緒以及長時間的消極情緒可導致人的心理失衡。


    因此,保持穩定適中的情緒和情感以及良好的心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


    健全的意誌,協調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自覺地確定你的理想目標,並支配自己的行動,努力實現這個目標的心理過程,就是意誌。


    意誌與行為是一體的:行為受意誌支配和控製,稱為“意誌行為”;通過行為,可以看出一個人意誌活動的實質。


    和諧的人際關係。


    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也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


    心理特點符合心理年齡。


    心理健康的十標準說


    下麵的10項心理健康標準,也是比較受大家所認可的。


    1.具有十足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


    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係統功能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2.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


    超負荷地工作,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3.生活理想和目標切合實際。


    社會生產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條件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生活理想和目標定得太高,必然會導致產生心理挫折感,不利於身心健康。


    4.與外界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因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環境接觸,一方麵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麵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更好地適應環境。


    5.保持個性的健全與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征必須和諧而統一,方能充分發揮個性能量。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有正向積極的關係,也有負向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適度的情緒發展和控製。


    人有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體驗。


    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得到發揮和滿足,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更不能損害集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前提下,個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當然,必須合情合理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製裁,更無益於心理健康。


    影響心理健康的內在因素有哪些?


    顧名思義,內部因素是影響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內在原因,是一個人自身所具有的一種內在和主觀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遺傳因素和心理狀態因素兩大類。


    1.生物遺傳因素。


    生物遺傳因素又可以細化為遺傳因素、化學中毒或腦外傷、病菌或病毒感染及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等類型。


    (1)遺傳因素。


    人的心理活動或心理健康狀況是不能遺傳的。


    (2)化學中毒或腦外傷。


    有害化學物質侵入人體,導致心理障礙或精神失常。


    (3)病菌或病毒感染。


    人如果患了斑疹傷寒、流行性腦炎等中樞神經係統的傳染病,就會由於病菌、病毒損害神經組織結構而導致器質性心理障礙或精神失常。


    (4)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


    例如,如果患有內分泌機能障礙,尤其是甲狀腺機能混亂、機能亢進,患者往往出現暴躁、易怒、敏感、情緒衝動、自製力減弱等心理異常表現。


    2.心理狀態因素。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一旦成型,就可預測其以後的心理發展和變化。


    心理狀態因素包括認知因素和情緒因素等類型。


    (1)認知因素。


    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獲得、貯存、轉換、提取和使用的過程。


    人類個體的認知因素涵蓋範圍很廣,包括感知、記憶、注意、思維、想象、言語等。


    (2)情緒因素。


    人的情緒體驗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一個人機體生存和社會適應的內在動力,它是多維度、多成分和多層次的。


    經常波動而消極的情緒狀態,往往使人心境壓抑,精力渙散,身體衰弱;穩定而積極的良好情緒狀態,則往往使人心境愉快,精力充沛,身體健康。


    所以,培養良好情緒、排除不良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影響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外部因素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外在的、客觀的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和學校因素三大類。


    1.家庭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是對中小學兒童來說,受家庭因素的影響很大。


    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異常。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關係不良,如父母關係、婆媳關係、兄弟姐妹關係不和諧,家庭情感冷淡,矛盾衝突迭起等;家庭成員殘缺,如父母死亡、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教育存在誤區,如專製粗暴,或溺愛嬌慣等;還有家庭變遷以及出現意外事件等。


    2.社會因素


    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關係等屬於影響心理健康的社會因素。


    其中的各種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會嚴重腐蝕人的心理健康。


    社會因素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幾乎起著決定性作用,尤其在今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廣泛,各種社會傳媒的作用越來越大,生活緊張事件增多,矛盾、衝突、競爭加劇,所有這些都會加重人們的心理負擔,不利於身心健康。


    3.學校因素


    學校因素主要是針對學生來說的,主要包括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等。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所以學校生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極大。


    學校因素中的種種條件和關係,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比如,如果校風學風不良、教育方法不當、學習負擔過重、師生情感對立、同學關係不和等,都會使學生的心理抑鬱,精神焦慮,若調適不及時,就會造成心理失調,甚至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


    什麽是心理年齡?


    每個人都有三種年齡:實際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


    實際年齡是指人們的自然年齡。


    生理年齡是指人生理發育成長所呈現出來的年齡特點,與實際年齡往往有差別,例如如果人營養不良,那麽其生理發育就遲緩,將導致生理年齡小於實際年齡。


    心理年齡是指人的整體心理狀況所呈現出的年齡特征,與實際年齡也不完全一致。


    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八個心理年齡期:胎兒期、乳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齡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點。


    比如人在幼兒期天真活潑;青少年期自我意識增強,身心飛躍突變,心理活動往往動蕩劇烈;到了心理老年期,心理傾向成熟穩定、老成持重,但身心功能彈性降低,情感容易變得憂鬱。


    心理特點符合心理年齡,主要有兩方麵的標準:


    (1)個體的實際年齡應當與心理年齡、生理年齡相符;


    (2)個體在不同心理發育期應表現出相應的心理特征。


    身體健康就心理健康嗎?


    此為對心理健康的典型誤解之一。


    國際衛生組織(who)早在1981年就指出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所以僅僅身體健康不等於健康,也不等於心理健康,它們是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的。


    隻有兩者都具備,一個人才能算作健康。


    心理不變態就算心理健康嗎?


    心理不健康有許多種形式,心理變態隻是其極端形式而已。


    根據狀態,人的心理可用三區來表示:白色區、灰色區和黑色區。


    人處於心理白色區就是心理健康,處於黑色區則心理變態,而處於灰色區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灰色心理調節得當就會回複為白色心理,不當則會發展為黑色心理。


    所以僅僅心理不變態的人不一定心理健康。


    有心理問題就是有精神病嗎?


    許多人對“心理問題”十分敏感又不屑一顧,認為有心理問題的人是十分可笑和可恥的,認為有心理問題就是有精神病。


    這是一種很傷害人的誤解。


    人經常會有心理困惑,調解不當就會形成心理問題,長久得不到解決就會發展為心理疾病。


    幾乎每個人都會有一般的心理問題,但不會都發展為精神病,所以一般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沒有必然的、內在的聯係。


    心理健康與心理問題是不可變化的嗎?


    許多人認為心理健康就永遠不會有問題,心理有問題就永遠心理健康不了。


    這是一個誤區。


    其實心理健康與心理問題是相對而言的,這二者是動態的、可逆的、有變化的。


    心理問題隻發生在少數人身上嗎?


    在人一生中的不同時期都可能產生心理問題。


    其實,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隻是程度有輕有重,或是自己沒有意識到。


    紀律、道德問題與心理健康有關係嗎?


    實際上,兩者之間是有密切聯係的。


    例如,學生一到上課時就咳嗽不止或喜歡東張西望,老師往往以為是紀律或品德問題。


    事實上,這也可能是過重的學業負擔產生的心理壓力引起的軀體反應或心理逆反。


    心理問題隻能出現後再進行治療?


    心理問題是能被早期發現、早期調適的,對心理問題同樣應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


    去看心理醫生是丟人的事情嗎?


    很多人覺得去看心理醫生是很難為情的事情,認為看心理醫生的人都心理變態。


    這是很大的誤區。


    心理谘詢在中國是個新生事物,人們對它的了解還不夠,這可能是造成這種誤區的原因之一。


    另外,許多人對心理谘詢不信任,認為是騙人的東西。


    這也是誤解。


    其實,正如哈佛大學博士嶽曉東所說的,“心理谘詢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選擇而不是愚蠢的做法。”


    心理上有“病”不用去看?


    長期以來隻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的宣傳,致使人們身體有病大大方方地去看醫生,但心理有問題卻不好意思去看心理醫生,小問題也逐漸成了大問題。


    一次心理谘詢可以解決問題嗎?


    對心理谘詢的不了解也導致了人們過高的期望值,認為通過一次半次的心理谘詢就可以解決所有心理問題。


    其實,心理問題和身體疾病一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期望很快就能痊愈。


    而且,不同於身體疾病,心理問題的治療需要患者和心理醫生雙方互動交流。


    這自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心理問題都需要多次谘詢和治療,簡單的問題一次足矣。


    什麽是心理平衡?


    在西方心理學的字典裏,是沒有“心理平衡”這一術語的,可謂是中國人的獨創。


    通俗地講,心理平衡就是指人們用升華、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來調節對某一事物得失的認識。


    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平衡是指個體在觀念認識、情緒反應、行為傾向等方麵的和諧反應狀態。


    心理平衡應表現為沒有欲望和觀念的衝突或衝突被調勻;心平氣和,沒有緊張、焦慮、畏縮等不良情緒反應等。


    中國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詞來形容這一心理調節過程,離不開我們“陰陽對立、福禍轉換”的遺傳“文化基因”。


    自古以來,中國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看待個人的榮辱得失時,很講究內心的平衡之道。


    可以說,中國人用“心理平衡”一詞形容自我的心理調節是個必然。


    實際上,心理學中的“內向”、“外向”的概念即含有陰陽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讀了老子《道德經》之後創造的。


    心理平衡與心理健康是什麽關係?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但並不等於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標準的規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它可以隨著社會及個體的變化不斷地調整。


    另外,心理活動形式豐富多彩,絕非千篇一律。


    心理活動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僵死的狀態。


    心理健康就是不斷向良好心理特征變化的過程,是人通過不斷的心理調整達到的一種良好狀態。


    不斷調整的過程,就是把種種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調適為心理平衡的狀態。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過程的終點和心理健康狀態的表現。


    因此可以說,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


    雖是重要標誌,但如果認為心理平衡就代表著心理的健康,那麽你就走入了誤區。


    通常人們會認為心理健康是平衡與適應,並把平衡理解為內心無衝突,把適應理解為對周圍環境的順從。


    但這兩種理解都不能說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例如,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由於不會有挫折感、不會有衝突,其內心一般頗為平衡,但能說他心理健康嗎?


    再比如,今日社會上到處都是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討好的人,實在不能說他們心理健康。


    實質上,心理健康應該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什麽是心理失衡?


    在心理學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諧而處於理念、情感和行為的衝突狀態。


    其實,在多數情況下人們的心理是處於失衡狀態的。


    不同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現。


    有的表現為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觸、不問對象的瘋狂報複、不遺餘力的謾罵攻擊等,一些青年人尤其如此。


    有的人則表現為情緒消沉、悲觀厭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閉等,從否定自己的價值進而否定人生的意義。


    還有的人心理失衡之下,為求得內心的寧靜,無論什麽問題都無原則地順應別人,以致形成了逆來順受的庸人性格。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心理失衡的很多,又因人而異,非常複雜。


    願望不能實現、需要得不到滿足、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經受不了挫折、適應不了環境、惡疾纏身等等,都是心理失衡誘因。


    心理學研究認為,種種原因都可以歸結為兩類:外界壓力,為客觀原因;心理調控失敗,為主觀原因。


    外界壓力主要是生活壓力,對於我們中國人尤其複雜繁重。


    我國學者通過對1000多名各種行業人士的調查統計,編製了中國人生活事件量表,其中每項事件都賦予了壓力分數。


    表p39


    該表表述了中國人生活壓力事件總體的、共同的特征。


    當然,個人之間是有差異的,對表中項目及分數進行適當調整後,該表仍是適用的。


    根據上表列出的事件,不妨把自己的近期狀況對照一下,可以認識自己目前的心理壓力狀況,以及時把握調控心理失衡的時機。


    怎樣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嚴重的,不但會造成人心理上的病變,還可能帶來身體上的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因此,必須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平衡。


    怎樣解除心理失衡呢?


    1.遺忘不快法


    如果我們終日生活在對往事痛苦的回憶中,反複品嚐過去的挫折,心情就會越發憂鬱,對現實就越發不滿,心理就更加不平衡。


    如果忘卻那些瑣碎之事,就能使自己的身心獲得寬慰;忘掉心中的不快,就能把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激發出新的力量。


    因此,我們要學會有意識地忘記。


    2.自我解嘲法


    所謂自嘲法,就是當遇到令自己尷尬或難堪的場合或突發事件時,不要逃之夭夭,也不要手足無措,更不要埋怨他人,要自我解嘲、緩和氣氛、避免衝突。


    自我解嘲法是一種自我調侃、自我貶抑的方法。


    3.淚流滿麵法


    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科學研究卻告訴男兒們,這樣並不是什麽好事。


    研究發現,強忍淚水恰恰造成情緒壓抑,而痛快地流淚則可以減輕乃至消除這種壓抑。


    因此,為了自己心理平衡,我們應當放棄有淚不輕彈的傳統戒條,讓自己因情緒衝動、波動而哭泣,不必為哭泣而難為情。


    4.聊天轉移法


    研究發現,找個人聊聊天具有心理調節的功能。


    閑聊可以緩解緊張、消除隔膜,能使處於困境中的人很快平靜下來,能營造被勸說者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有利於勸說的順利進行。


    現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越來越重視閑聊了:電視上有“閑話俱樂部”,報紙上有“閑話專欄”,“閑話”書籍也在滿大街地賣。


    5.激勵法


    要走出心理失衡,最好的辦法是給自己一個激勵,即給自己確立一個追求的目標,並付諸行動。


    采用激勵法時,首先目標要確立得適宜,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太高的目標會使心靈受挫折而變得垂頭喪氣;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實現,不能給內心帶來喜悅。


    保持心理平衡秘訣是什麽?


    美國心理衛生學會提出,保持心理平衡有以下幾個秘訣:


    1.不要斤斤計較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他們斤斤計較,處處與人爭鬥,使得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


    俗話說“將心比心”,隻要你不敵視別人,別人也不會與你為敵。


    2.適當讓步


    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非原則問題方麵無需過分堅持,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3.對自己不要太苛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可是並不一定合適。


    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目標定得太高,根本實現不了,於是終日抑鬱寡歡,實為自尋煩惱;有些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時近乎苛刻,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結果受害者還是自己。


    為了避免挫折感,應該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


    懂得欣賞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會自然舒暢。


    4.知足常樂


    有時候榮與辱、升與降、得與失,是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


    榮辱不驚、淡泊名利,才能做到心理平衡。


    5.對親人期望不要過高


    妻子盼望丈夫飛黃騰達,父母希望兒女成龍成鳳,這似乎是人之常情。


    然而,當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時,便大失所望。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別人迎合自己。


    6.暫離困境


    在現實中,受到挫折時,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打球讀書、欣賞等,待心境平和後,再重新麵對自己的難題,思考解決的辦法。


    7.對人友好


    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為別人有戒心。


    如果在適當的時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誠摯地談談友情,伸出友誼之手,自然就會朋友多,隔閡少,心境也就變得平靜。


    8.找人傾訴煩惱


    生活中的煩惱是常事,把所有的煩惱都悶在心裏,隻會令人抑鬱苦悶,不利於身心健康。


    如果把內心的煩惱向知己好友傾訴,心情會頓感舒暢。


    9.積極娛樂


    積極、適當的娛樂,不但能調節情緒、舒緩壓力,還能增長知識和樂趣。


    10.幫助別人做事


    “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不僅可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可以表現自己存在的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和快樂。


    附:測試一:中國人心理健康的綜合自測


    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可以通過種種手段來診斷,同樣,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可以檢測的。


    通過對一些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回答,並進行統計處理,自測者可在相當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健康量表,國外已經存在許多種,但是其他國家和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等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外國人的心理健康量表不能拿來套用在中國人身上。


    中國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教授根據近年來對中國人心理健康問題的潛心研究,主持編製了四個“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特別適用於世紀之交的中國人。


    對被檢查者的心理健康測量,通常是由具備心理學專業知識的人來進行的,但這樣終歸不及時、不方便。


    為了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夠經常地自測心理狀況,及早地自我發現問題,並進行早期自我心理調適,廣泛利用心理健康自測量表是十分有意義的。


    但要注意,自我心理健康測試的結果,僅可作為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狀況的參考,既不要把心理健康測量神秘化,也不要濫用心理健康量表。


    下麵列出王極盛教授主持編製的心理健康量表,供讀者自測,以初步掌握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如發現有較大的心理問題,應該及時向心理醫生谘詢。


    該量表有十個分量表,反應的心理症狀十分豐富,自測者能夠準確地判定自己的自覺症狀,既適用於青少年,又適用於成年人。


    1.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的構成


    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共有80個評定項目,每一個項目都采用5級評分製。


    (1)無:自覺無該項問題。


    (2)輕度:自覺偶爾有該項問題。


    (3)時有:自覺有該項症狀,時有發生。


    (4)經常:自覺有該項症狀,經常發生。


    (5)總是:自覺有該項症狀,總是存在。


    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共80個項目,可歸類為10個因子。


    各因子所包含的項目如下:


    (1)人際關係緊張與敏感:包括10、14、23、31、49、53、71、79,共8項。


    該因子主要反映受試者人際關係方麵的緊張、敏感等。


    (2)心理承受力差:包括2、17、26、40、50、62、74、77,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做事感覺困難,遇到困難、挫折灰心。


    覺得學習、工作負擔重與難以完成。


    對待環境雜亂髒不能承受等等。


    (3)適應性差:包括6、18、35、38、48、61、69、80,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對事情、環境、對人不適應等。


    (4)心理不平衡:包括8、15、24、39、42、54、63、72,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感到別人對他不公平,抱怨自己趕不上別人,別人有成績自己生氣,自己出力不討好,別人虧待自己,對比自己強的人不服氣等。


    (5)情緒失調:包括1、13、22、37、45、52、57、65,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情緒不穩定、心情不愉快、控製不住自己情緒等情緒問題。


    (6)焦慮:包括:4、20、28、34、47、58、67、70,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對許多事情心煩、預感有壞事情發生,心理煩躁、無緣無故緊張、擔心自己有病等焦慮症狀。


    (7)抑鬱:包括7、12、21、27、33、55、59、66,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情緒低落,對前途感覺無希望、疲勞、對事情不感興趣,感到憂愁、生活無意思等抑鬱症狀。


    (8)敵對:包括3、11、30、41、44、51、76、78,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喜歡與人爭論,不能控製脾氣,有摔東西的衝動,愛挑人毛病,愛刺激別人等敵對症狀。


    (9)偏執:包括9、16、25、32、43、56、64、73,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不信任人,固執己見,總認為別人背後議論自己和與自己做對,不能接受別人意見,我行我素等偏執症狀。


    (10)軀體化:包括5、19、29、36、46、60、68、75,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心理緊張,特別是情緒緊張產生的軀體不適或症狀,例如手發抖,尿多、頭痛、睡不好覺、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


    2.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


    月收入:(請選擇)(1)500元以下(2)500-750元(3)750-1000元(4)1000元以上


    人均居住麵積:(請選擇)(1)8平米以下(2)8-12平米(3)12-16平米(4)16平米以上


    指導語:下麵是有關您近10天內心理狀態的一些題目。


    請仔細閱讀每一個題目,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認真填寫。


    每個題目沒有對錯之分,請您盡快回答,不要在每道題上過多思索。


    每個題目後都有五個等級供您選擇,分別按照程度的高低用1、2、3、4、5來表示:


    1-無,2-偶爾,3-有時,4-經常,5-總是。


    注意:(1)每個題目後隻能選擇一個等級,在相應的數字上劃圈;(2)每個題目都要回答。


    3.評分方法


    (1)因子分。


    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共包括10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都包括8項。


    各分量表的因子分的計算方法,是將8個項目的分數加在一起之和除以因子項目數,即除8,為該分量表的因子分。


    每一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即無為1分,偶爾為2分,時有為3分,經常為4分,總是為5分。


    每個因子的8項按此標準計分除以8,即為該因子的因子分。


    判斷自己心理健康狀況,讀者在自己填完心理健康量表後,10個因子均以2分為簡單判斷標準分數線。


    根據10個因子的因子分,以2分為簡單判斷標準分數線,就可以簡便、初步地判斷哪些因子存在問題和症狀。


    初步確定心理問題和症狀嚴重程度的評定分數值:2分~2.99分為該因子輕度存在問題;3分~3.99分,表示該因子存在中度症狀;4分~4.99分為該因子存在較重的症狀;如果是5分,表示該因子存在嚴重的心理症狀。


    自測中,如果在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某因子上存在輕度問題,可以通過自我心理調節予以改善和解決。


    某因子分超過3分,但不超過4分,也可以通過自己心理調適,逐步得到減輕和消失。


    如果自己心理調適,已經超過一個月尚沒有緩解,最好找心理醫生谘詢。


    如果某因子分超過4分,也可自己先心理調適。


    一周後再用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再測一次,如果該因子分仍為4分以上,建議找心理醫生谘詢。


    (2)總均分。


    用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測試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除用因子分數來判斷外,還用總均分來總體進行評定與判斷。


    總均分的計算方法是把該量表80項各自的分數加在一起之和被80除,得出的分數便是受試者心理健康的總均分。


    用總均分判定心理健康的狀況:2分~2.99分為輕度的心理健康問題;3分~3.99分為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4分~4.99分為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是5分是非常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如果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總均分在2分以上,應找心理醫生谘詢。


    測試二:心理是否衰老的自我測定


    國內外眾多心理專家,通過對各種心理現象的歸納總結,提出三種自測心理是否衰老的方法,你不妨試一試。


    1.第一種方法


    以下列出的15種現象中,如果你具有13~15種,則為心理極度衰老;具有10~12種,為心理很衰老;具有7~9種,為心理比較衰老;具有4~6種,為心理有點衰老;僅具有3種以下,為心理基本無衰老。


    (1)老是記不住最近的事。


    (2)總是不自覺地提及過去的事。


    (3)對過去的生活總是後悔。


    (4)如有急事在身,總感到心情焦急。


    (5)事事總好以我為主,以關心自己為重。


    (6)對眼前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感到無所謂。


    (7)願意自己一個人生活。


    (8)很難接受新事物。


    (9)不喜歡接觸陌生人。


    (10)對社會的變化感到不安。


    (11)很關心自己的健康。


    (12)總是固執己見。


    (13)很喜歡講自己過去的本領和功勞。


    (14)喜歡收藏東西。


    (15)對噪音十分煩惱。


    2.第二種方法


    以下列出30種心理現象,請你逐個對照:如果具有了其中的26至30種,為心理極度衰老;具有21至25種為心理很衰老;具有16至20種為心理比較衰老;具有11至15種為心理有點衰老;隻有10種以下為心理基本無衰老。


    (1)害怕外出。


    (2)沒有一個年輕的朋友。


    (3)別人和你說話非得湊在耳邊大聲講才行。


    (4)不喜歡看報刊的“智力園地”這類內容。


    (5)不能一下說出“水”的五種用途。


    (6)不能一下順背7位數或倒背5位數。


    (7)做事情不能堅持到底。


    (8)看小說中有關愛情的描寫一跳而過。


    (9)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著。


    (10)即使戴了眼鏡也看不清東西。


    11在兩分鍾內不能從100開始連續減7直至減到2。


    12不能想象出天上的雲塊像什麽。


    13常常和別人吵架。


    14吃任何東西都感到味道不好。


    15不想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


    16常常把一張立體圖看成平麵圖。


    17不喜歡下棋等要動腦子的消遣。


    18總以為自己比別人高明。


    19以前的許多興趣愛好現在都沒有了。


    20記不清今天是幾號也記不清今天是星期幾。


    21錢幾乎都花在吃的方麵。


    22老是回顧過去。


    23常常無緣無故地生悶氣。


    24不喜歡聽純粹的音樂。


    25看了書、電影、戲劇後,回憶不起來它們的內容。


    26別人的勸告一點也聽不進。


    27常常看錯東西或聽錯話。


    28走路離不開拐杖。


    29對未來沒有計劃和安排。


    30喜歡反複講一件事。


    3.第三種方法


    以下列出20種心理現象,如果你具有其中的17~20種,為極度心理衰老;具有13~16種,為心理很衰老;具有9~12種,為心理比較衰老;具有5~8種,為心理有點衰老;僅具有4種以下為心理基本無衰老。


    (1)別人稍有冒犯就火冒三丈。


    (2)別人做錯事,自己也會感到不安。


    (3)有時感到生不如死。


    (4)脾氣暴躁,焦慮不安。


    (5)別人請求幫助時,會感到不耐煩。


    (6)經常會感到坐立不安,情緒緊張。


    (7)看見生人手足無措。


    (8)一點不能寬容別人,甚至對自己的親友也如此。


    (9)感情容易衝動。


    (10)曾講過精神病醫院。


    11經常感到膽怯和害怕。


    12在別人家吃飯會感到別扭和不愉快。


    13不聽別人的勸告,一昧幹某一些事或想某一些事。


    14沒有熟人在身邊會感到恐懼不安。


    15總是愁眉不展,憂心忡忡。


    16常常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


    17經常獨自哭泣。


    18緊張時會頭腦糊塗。


    19會無緣無故地想念不熟悉的人。


    20總希望別人和自己閑聊。


    測試三:心理健康測試


    下麵的測驗,對你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自我指導具有參考意義,請仔細閱讀每一個問題,在你認為“沒有”的題目上記0分;在你認為“有時”的題目上記1分,在“經常”的題目上記2分。


    1.上床之後很難入眠,就算睡著了,也是淺睡,總是做夢。


    2.心情經常焦躁不安,注意力難以集中,健忘。


    3.不管做什麽事情都覺得很煩,沒什麽勁頭。


    4.覺得和別人見麵或交際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5.經常在意自己是不是有缺陷,如“像是身上發出狐臭”、“有口臭”等。


    6.某個觀念一旦紮根腦中,便很難再加以更改。


    7.總是覺得自己做了些見不得人的事,或是犯了什麽罪。


    8.總是掛慮著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想擺脫又無法控製。


    9.經常害怕留給別人不好的印象,或是在人前害臊。


    10.一緊張就出冷汗,什麽話也說不出來,隻是不停地顫抖。


    11.害怕高的地方,寬的地方,上了鎖的小房間,電梯、隧洞、人群等。


    12.恐懼動物,交通工具,尖尖的物體。


    13.不斷地意識到有人在監視自己,或說自己壞話。


    14.曾覺得有人想加害於自己,或是陰謀陷害自己。


    15.上樓梯時一定要上兩階,否則就覺得不安心,或有些類似的情形。


    16.上街時不自覺地數電線杆,或汽車牌照,並成為一種習慣。


    17.每天從早起床到晚就寢,把所有過程都像儀式那樣照順序來完成,否則就不安心。


    18.一天非得洗上很多次手,總怕什麽都不幹淨。


    19.在寂靜的重要場合時,有想大喊大叫的衝動,或其他與此類似的情形。


    20.站在大樓頂上、懸崖邊時,覺得頭暈目眩。


    21.碰到為難的場合時,會發生想吐、拉肚子、頭痛、發熱等。


    22.白天突然覺得很想睡,而且無法抗拒地沉沉睡去。


    23.經常擔心自己在工作上會產生令人困擾的征候。


    24.非常注意自己的心髒跳動聲音及呼吸,並為此失眠。


    25.曾經覺得自己的心髒快要停止跳動似的,呼吸困難或好像昏倒了。


    26.有幻想自己“碰到災難”或“遭遇不幸”的傾向。


    27.總是懷疑自己心髒壞了,腦子壞了,得了癌症或不治之症。


    28.反複進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沒問題,仍不放心。


    29.不自主地生氣,自己也覺得不對,但無法克製。


    30.認為自己沒用了,隻會給周圍的人添麻煩,就算活下去也沒什麽意義。


    分析


    0~5分,請放心吧!你擁有一個極為健康的心理。


    6~13分,還是屬於健康領域中的,但不算真正的健康。


    14~25分,你在精神上太疲累了,建議你找心理醫生進行適當處理。


    26~60分,你的狀況呈現危險信號,你可能患上了神經症,應找精神衛生醫生進行心理和藥物治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牧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牧之並收藏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