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篇 第四章 感覺與知覺--看、聽、說的奧秘
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 作者:牧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感知篇第四章感覺與知覺--看、聽、說的奧秘
對於每天的所見所聞,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有眼睛所以能看見,有耳朵所以能聽見,有舌頭所以能品嚐……凡此種種,其中變化,也可簡單地察覺。
但是,如果我們對看、聽、聞等知覺世界再稍加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不可思議的事非常多。
比如,一樣寬的鐵軌遠處的看起來總比近處短;又如,耳朵能區分發自不同聲源的音色,如男聲、女聲、鋼琴聲、提琴聲;又比如,人在芳香四溢的房間裏呆久了也聞不到花的香味。
這些都是關係到人類的感知覺原理,本章,我們就來看看人類的感知覺構造與絕妙的功能。
什麽是感覺?
通常說的感覺,是指一種欲望,一種需要,比如需要吃飯,需要排泄,需要睡眠等等。
通常這種欲望也可分為心理欲和行為欲,比方說你心理想考第一名,那麽你就會好好學習這樣的行為。
心理欲讓你產生一種驅動力,行為欲讓你專心致誌去做。
心理學上說的感覺是指感知覺,就是人體的身體和大腦如何對我們周圍的刺激,如視覺、聲音等如何產生感覺,不同的感覺通道是如何接收和加工信息的,大腦是如何組合不同種類的信息提供給你一個對世界完整認識的經驗。
感覺是怎樣變化的?
對於城市的上班族而言,無論是地鐵還是公交,上下班的高峰期間是很擁擠的,即便是車內較空時,仍會覺得很擁擠。
而對於那些習慣客滿的乘車人來說,若車裏人少一些就會覺得相當空蕩。
對於經常搭空車的人,隻要車子稍微一擁擠就覺得透不過氣來。
這是因為周圍的情況變化而看法不同。
例如下圖所示,圖中遠距離與近距離的卓別林,實際是同樣大小的。
但當我們從左往右看時,卓別林似乎逐漸變大。
這是因為卓別林的背景逐漸深人,而讓人感覺大小不同所致。
心理常識智告訴我們,由於以往的經驗或處於某種狀態下,即使是同樣的事物,也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什麽是視覺的配合性?
請看下圖。
這是由三個字母所組成的三個單字。
從左開始,或許你會讀成是“thehatcat”。
但是仔細一看,三個單詞中間的字母都是一樣的,而我們卻能把它們各看成h、a、a。
心理常識告訴我們,知覺是有一定的組織原則,在認識事物時,你的視覺係統不用很費力地創建一個關於環境的信息的整合圖形,也就是說,人並不隻是分析特征,也受到其他的信息的影響,在這裏表現為視覺的配合性,綜合地將此三字母組成一個單字。
眼睛是怎樣看到顏色的?
眼睛是怎樣感覺顏色的呢,因為眼睛的網膜上有三種類型的顏色感受器,紅、黃、藍,其他的顏色都是由這三種顏色相加或相減而得到的,這是三原色理論,也有其他的說法。
盡管我們生活在各種顏色共存的時代,但是大多數顏色都是由三原色構成的。
我們的生活與也與色彩關係密切,出門時,想著穿什麽顏色的衣服搭配,買什麽上衣還得和其他的搭配,甚至在服裝行業,每年年初就開始推測這年秋天流行什麽顏色。
所有的顏色都有三種屬性:色調、濃度、明度。
色調就是什麽顏色,各種顏色會因濃度或明度的不同而讓人感覺有很大的差異。
所以,時下流行的ps圖片,很多時候就會用到的明度或亮度的調節來改變圖片的視覺效果。
那麽人的眼睛是怎樣接收顏色信息和加工處理的呢,請看下圖眼睛的視覺構造。
我們用眼睛看事物,由大腦來覺察事物。
通過眼睛聚集光線,並聚焦,再傳給大腦神經信號。
因此,眼睛的關鍵作用在於將光波信號轉換為神經信號,從光波信號到神經信號的基本變化是靠視網膜上對光敏感的錐體細胞和杆體細胞完成的,這些光的感受器在不同的活動發揮不同的作用。
例如,當你剛進入電影院的時候,最初好像什麽也看不到,過一會,你的視覺能力就恢複了,你經曆了暗適應的過程--從光亮處到光暗處。
這個過程當中,黑暗中的杆體細胞比錐體細胞變得比較敏感,能夠對微弱的光進行反應。
反之,當你從電影院出來,又覺得太刺眼,過了一會兒感覺就好了,因為光亮時的錐體細胞比杆體細胞要敏感,能對較強的光進行反應。
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聲音的種類聲音種類不可勝數,有音樂聲、自然聲、人工聲或機械聲。
雖然是同樣的聲音,但聽者的心理狀況不同,聽起來也會有不同效果。
有些人聽起來是美妙聲音的風鈴聲或蟲聲,而在另一些人聽來很可能是極不舒服的噪聲。
因為聲音也有三個屬性:音高、響度、音色,音高是指聲音的頻率來決定的,響度可以通過分貝為單位來測量,而音色則反映聲波的成分。
如果音高和響度變化混亂、聽起來不和諧,基本上就是噪音了,反之,音高、響度與音色都很悅耳,就是樂音啦。
那麽我們可以聽到聲音的原理是什麽呢,因為空氣的振動傳至耳裏振動鼓膜而引起,振動傳至內耳蝸牛,刺激內部的有毛細胞,將物理刺激轉換為神經能量並且通過聽神經傳送到大腦。
如下圖耳朵的聽覺構造。
聲音是怎樣處理的?
美國電影《聞香識女人》中,退休的軍人史法蘭,長期的失明生活使得他對聽覺和嗅覺異常敏感,甚至能靠聞對方的香水味道識別其身高、發色乃至眼睛的顏色。
好像盲人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看任何東西時眼睛都不聚焦,但可能比我們更要敏感地認識這個世界,好像用耳朵也能看見世界。
當然他們的經驗也源自他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的耳朵不僅可以辨識聲音的高低,對聲音的左右、前後也都可以通過聽到聲音前後的時間差異而敏銳地感應,進而判斷聲音的來源。
應用聽覺的空間知覺能力,可將文字或影像傳達給視覺有障礙的人,所謂“以耳代眼”,就是一般所說的感覺代償性。
鼻子是怎樣聞到氣味的?
英國小說《福爾摩斯探案集》中,福爾摩斯被神秘人蒙住眼睛,帶到某處卻氣定神閑地精確描述出沿途路線和所在地時,不禁感歎他通過途中的所聽所聞來判斷的奇妙,如果是看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的畫麵,也會發出會心的笑聲。
我們之所以能通過鼻子聞到氣味,是因為空氣中的有味物質進人鼻內,碰觸到位於深處的嗅毛,使嗅細胞興奮,而將神經信號傳遞給嗅球,進而傳遞給大腦產生的。
嗅覺因為可用作偵察和定位的功能而進化和發展,當然,嗅覺對於不同種類的生物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像狗啊、老鼠啊和很多以氣味為主要生存條件的生物來說具有相當的敏銳嗅覺。
一些美食家或者調香師,也具有辨別微小和複雜氣味的超常能力,他們主要依靠的也是嗅覺。
例如調香師製造香水,香水中要加人許多味道混合而成,因此,這需要由對於氣味相當敏感的人來完成。
味覺有哪些種類?
有些啤酒廣告,也許隻有很平凡的對話,卻讓人覺得或感傷、或溫馨、或奇怪、或可笑。
特別是有些廣告片中並沒有明確地為該品牌的啤酒進行具體的宣傳,一時卻成為人們的話題,真可說是不可思議的廣告。
這是因為它將人生的酸甜苦辣放到一個具體的事物上時,將人生的趣味與啤酒的味道相結合起來。
那麽人們又是怎麽感受味覺的呢?
物質碰觸舌頭,進人舌乳間的味蕾,刺激其中的神經細胞,因而產生味覺。
味覺的感受器基本有四種,可分為甜、苦、鹹、酸。
近些年,也有研究者發現第五種基本味覺,就是對味精的味道的感覺。
所以有些食品多半摻人芳香劑,以添加食品的風味。
此外還有辣味,但這不是純粹的味覺。
什麽是觸覺和膚覺?
小孩子用手指在媽媽背上寫字,或是情侶之間用手指在掌上寫字,隻要文字不是很複雜,就能猜出來。
這種以觸覺代替視覺來傳達信息的行為,便稱為“感覺代行”。
人們也不斷研究用皮膚代替眼睛的可能性。
例如,讓視覺有障礙的人用手指來閱讀文字的“點字法”,即盲文,通過皮膚的觸覺來感知文字。
通常膚覺可分為壓、觸、熱、冷、痛五種,這些感覺的接受器散布於皮膚各處。
但觸覺無法像視覺那樣同時掌握全部的刺激,也就是說,不能同時一一加以區別。
因此,對觸覺來說,接觸皮膚的順序與接觸時間的差距是很重要的,此差距約需六萬分之一秒。
一般而言,觸覺是很容易適應的,一旦習慣某種刺激後,這種感覺就完全麻痹了。
這種性質也適用於味覺與嗅覺。
什麽是平衡覺?
為什麽有的人坐車乘船容易出現惡心、嘔吐等現象,通常說是暈車或暈船,這是由於刺激前庭感受器而產生的不平衡的感覺。
前庭器官是根椐重力作用確定方向的,當人們來自視覺係統的刺激與前庭係統的信息相互衝突時,例如,人在移動的車廂內看書,視覺提供的是靜止的信號,而前庭覺提供的是移動的信號,這時就容易覺得惡心。
前庭的信息感受器位於人的內耳,與小腦也有密切聯係。
平衡覺的研究在航空、航海方麵有著重要意義。
例如,為了適應航空及宇航飛行的需要,生理心理學必須研究加速度以及失重、超重等現象對人的心理的影響。
什麽是痛覺?
如果一個人沒有痛覺,那麽他的身體上總是有疤痕的,因為大腦沒有警告他們這些危險,他們不會感到痛楚,所以痛覺實在是重要的防禦信號,警示你遠離傷害。
當然痛覺也不能像味覺和嗅覺那樣容易適應,因為它本身就是人的防禦機製,痛覺神經衝動傳到大腦,在那裏確定痛覺產生的地方和痛覺的強度大小,然後產生行動計劃。
生活中,人們也希望更好地了解疼痛的產生機製,這樣才能更有效的技術來緩解人們的痛苦。
例如,麻醉劑的使用等等。
當感覺被剝奪時人類會怎麽樣?
1954年,加拿大的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被試是一些自願報名的大學生,每天可得到20美元報酬,比當時大學生打工一般每小時掙50美分要多得多,所以大學生都極其願意參加實驗。
所有的參與實驗的大學生每天就是24小時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時間可能盡量地長,隻要他願意的話。
他們有時間吃飯、上廁所,但是他們需要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視覺被限製);戴上紙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觸覺被限製);頭枕在泡沫橡膠的枕頭上,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聽覺被限製)。
實驗前,大多數被試還覺得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睡一覺,或者考慮論文、課程計劃什麽的。
但後來他們報告說,他們不能集中注意力,對任何事情都不能進行清晰的思考,哪怕很短的時間。
實驗完7天後,被試者出現視錯覺、視幻覺;聽錯覺、聽幻覺;主動注意渙散;思維遲鈍;暗示性增高;對外界刺激過於敏感,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神經症現象等。
這個感覺剝奪實驗的研究表明,有機體與外界環境刺激處於隔絕的特殊狀態時,人類會發生某些病理心理現象。
什麽是知覺?
我們所處的環境中充滿了光波和聲波的信號,但你看到的不是光波,而是牆上的海報;你聽到的也不是聲波,而是廣播中的音樂。
外界刺激作用於人的感官時,人腦對外界的整體的看法和理解,它為我們對外界的感覺信息進行組織和解釋。
例如,你看到蘋果的紅,聞到蘋果的香,吃到蘋果的甜,這些都是各自的感官對各種感覺的信息,但是你的知覺對這些信息進行整體的組織和加工,告訴你這是蘋果。
感覺與知覺有哪些區別與聯係?
首先,知覺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刺激物給感官的刺激,那麽感覺和知覺都停止了。
其次,知覺是對所感覺材料的加工和解釋。
最後,知覺則要憑借過去的經驗,其過程中還包括思維、記憶等的參與,所以知覺對事物的反映比感覺要深入些、也更完整些。
知覺有哪些分類?
根據不同感官的知覺也有不同類別,知覺有三種: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
1.空間知覺
對物體距離、形狀、大小、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
主要利用雙眼的視差,使得視網膜上的略有差異的映象,這是觀察物體空間關係的重要線索。
大小知覺是在深度知覺的基礎上對不同遠近的物體作出的大小判斷。
聽覺空間知覺,在距離方麵主要以聲音強度為線索;而要判定聲源的方位則必須依據雙耳聽覺線索。
2.時間知覺
對時間的客觀延續性和順序性感知。
對於時間的知覺,既來自於外部,也來自內部。
外部評定可通過計時工具,或者季節環境的周期性變化,如日落日沉;內部是通過機體內部的一些有節奏的生理過程和心理活動,如女子的例假等等。
3.運動知覺
對物體的運動特性的感知,估計物體運動的速度,如交通航行、體育運動及軍事射擊等等。
知覺有哪些組織原則?
1.接近或相鄰原則
人傾向於在視野中,把在時間或空間上相鄰或接近的刺激物更易知覺為整體,這是因為當刺激物之間的辨別性特征不明顯時,人的知覺過程中經常會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尋找刺激物之間的關係,進而獲得合乎邏輯或有意義的知識經驗。
2.相似性原則
人傾向於把在大小、形狀、顏色、亮度和形式等物理屬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這種按照刺激物相似特性進行組織的知覺傾向,符合知覺組織的相似性原則。
3.連續性原則
知覺的續性原則是指個體傾向於把具有彼此連續或運動方向相同的刺激物,或即使其間並無連續關係的刺激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4.閉合原則
人具有將圖形刺激中的特征聚合成形,即使其間有斷缺之處,也傾向於形成一個連續的完整形狀。
在實際圖形中它們根本不存在,因為沒有線條或輪廓將它們閉合成圖形,其實是觀察者在心理上將這些線條或輪廓閉合起來,產生了主觀輪廓,形成了完整圖形的知覺經驗,體現了知覺組織的閉合原則。
5.同域原則
人傾向於將處於同一地帶或同一區域的刺激物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形狀,這種知覺組織原則稱為知覺的同域原則。
p116。
心理學與生活
什麽是錯覺?
因為在知覺的一些組織原則上,通常產生了一些錯覺,而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
雖然你眼見,但不一定為實,因而,人們能夠通過控製錯覺來獲得期望的效果。
比如,服裝設計師通過知覺的原理來拉長模特的腿,化妝師或造型師通過知覺的原理來修正臉形,建築師或室內設計師利用知覺原理創造比實際空間更大或更小的空間等等。
目前,心理學中研究的比例多的還是幾何圖形的錯覺。
什麽是站台錯覺?
所謂站台錯覺(stationillusion),是指當我們坐在停靠車站的列車上時,觀看另一列剛從車站開出的火車時,往往感到站台在移動而那列火車是靜止的,這種現象稱為站台錯覺。
這是由於兩個對象的空間相對關係的改變,而又缺乏更多的運動知覺的參考體的情況下而引起的錯覺性運動效應。
什麽是月亮錯覺?
月亮錯覺是(moonillusion)大小錯覺的一種,當月亮接近地平線時顯得大,當月亮正當頂空時顯得小,差別約為1.5倍。
這是因為當月亮接近地平線時,受到地麵上熟悉的參考物的影響,所以看起來比較大;當月亮在正當空時,以天空為背景,所以看起來比較小,其實月亮是一樣大的。
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在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中,一個兒童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如車蓋,到中午時分小如盤盂,所以早上太陽離我們更近。”
另一個兒童說:“太陽剛出來滄滄涼涼,到中午時分熱如沸水,所以中午太陽離我們更近。”
前者之所以產生這樣的錯覺,原理就在於此。
什麽是時間錯覺?
愛因斯坦晚年時曾對一群不明就理的青年學生這樣解釋相對論:“如果你和一個美麗的姑娘坐上兩個小時,你會覺得好像隻坐了一分鍾;但如果你坐在熾熱的火爐旁,哪怕隻坐上一分鍾,也會感覺好像是坐了兩小時。
這就是相對論。”
我們不知道愛因斯坦的回答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相對論,但我們知道他的話概括了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對時間的錯覺。
時間有客觀的長度,但在人心裏,它又有相對的長度,這個相對的長度往往和客觀的長度有出入。
因為人的心理是複雜的,不同的情緒和心態,對時間的知覺會表現為過快或過慢,這種對時間的不正確的知覺叫做“時間錯覺”。
和美女聊天當然是甜蜜的體驗,人人都希望它能長時間持續下去;相反,在熾熱的火爐邊烤著,分分秒秒都是煎熬。
那麽什麽時候人們感到時間快,什麽時候又感到時間慢呢?
一般來說,當做的事情內容豐富、讓人愉快時,感到時間過得快;相反,則感到時間過得慢。
因為前者你希望它慢,就覺得實際的快;後者你希望它快,就感到實際的慢。
時間知覺還有一個特點是,在一個時間周期內,人們往往感覺前慢後快。
比如,一個星期裏,過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
一個假期,過了一半,後麵就特快。
這個規律也體現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時覺得時間過得慢,就像歌裏唱的:“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的太慢”,因為你覺得以後的時間還有的是。
等老了,尤其過了三十歲以後,就開始感到時間不那麽多了,於是便開始著急,也就覺得時間過得快了。
這個定律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是:時間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充裕,任何時候,珍惜時間都是必要的。
對於每天的所見所聞,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有眼睛所以能看見,有耳朵所以能聽見,有舌頭所以能品嚐……凡此種種,其中變化,也可簡單地察覺。
但是,如果我們對看、聽、聞等知覺世界再稍加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不可思議的事非常多。
比如,一樣寬的鐵軌遠處的看起來總比近處短;又如,耳朵能區分發自不同聲源的音色,如男聲、女聲、鋼琴聲、提琴聲;又比如,人在芳香四溢的房間裏呆久了也聞不到花的香味。
這些都是關係到人類的感知覺原理,本章,我們就來看看人類的感知覺構造與絕妙的功能。
什麽是感覺?
通常說的感覺,是指一種欲望,一種需要,比如需要吃飯,需要排泄,需要睡眠等等。
通常這種欲望也可分為心理欲和行為欲,比方說你心理想考第一名,那麽你就會好好學習這樣的行為。
心理欲讓你產生一種驅動力,行為欲讓你專心致誌去做。
心理學上說的感覺是指感知覺,就是人體的身體和大腦如何對我們周圍的刺激,如視覺、聲音等如何產生感覺,不同的感覺通道是如何接收和加工信息的,大腦是如何組合不同種類的信息提供給你一個對世界完整認識的經驗。
感覺是怎樣變化的?
對於城市的上班族而言,無論是地鐵還是公交,上下班的高峰期間是很擁擠的,即便是車內較空時,仍會覺得很擁擠。
而對於那些習慣客滿的乘車人來說,若車裏人少一些就會覺得相當空蕩。
對於經常搭空車的人,隻要車子稍微一擁擠就覺得透不過氣來。
這是因為周圍的情況變化而看法不同。
例如下圖所示,圖中遠距離與近距離的卓別林,實際是同樣大小的。
但當我們從左往右看時,卓別林似乎逐漸變大。
這是因為卓別林的背景逐漸深人,而讓人感覺大小不同所致。
心理常識智告訴我們,由於以往的經驗或處於某種狀態下,即使是同樣的事物,也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什麽是視覺的配合性?
請看下圖。
這是由三個字母所組成的三個單字。
從左開始,或許你會讀成是“thehatcat”。
但是仔細一看,三個單詞中間的字母都是一樣的,而我們卻能把它們各看成h、a、a。
心理常識告訴我們,知覺是有一定的組織原則,在認識事物時,你的視覺係統不用很費力地創建一個關於環境的信息的整合圖形,也就是說,人並不隻是分析特征,也受到其他的信息的影響,在這裏表現為視覺的配合性,綜合地將此三字母組成一個單字。
眼睛是怎樣看到顏色的?
眼睛是怎樣感覺顏色的呢,因為眼睛的網膜上有三種類型的顏色感受器,紅、黃、藍,其他的顏色都是由這三種顏色相加或相減而得到的,這是三原色理論,也有其他的說法。
盡管我們生活在各種顏色共存的時代,但是大多數顏色都是由三原色構成的。
我們的生活與也與色彩關係密切,出門時,想著穿什麽顏色的衣服搭配,買什麽上衣還得和其他的搭配,甚至在服裝行業,每年年初就開始推測這年秋天流行什麽顏色。
所有的顏色都有三種屬性:色調、濃度、明度。
色調就是什麽顏色,各種顏色會因濃度或明度的不同而讓人感覺有很大的差異。
所以,時下流行的ps圖片,很多時候就會用到的明度或亮度的調節來改變圖片的視覺效果。
那麽人的眼睛是怎樣接收顏色信息和加工處理的呢,請看下圖眼睛的視覺構造。
我們用眼睛看事物,由大腦來覺察事物。
通過眼睛聚集光線,並聚焦,再傳給大腦神經信號。
因此,眼睛的關鍵作用在於將光波信號轉換為神經信號,從光波信號到神經信號的基本變化是靠視網膜上對光敏感的錐體細胞和杆體細胞完成的,這些光的感受器在不同的活動發揮不同的作用。
例如,當你剛進入電影院的時候,最初好像什麽也看不到,過一會,你的視覺能力就恢複了,你經曆了暗適應的過程--從光亮處到光暗處。
這個過程當中,黑暗中的杆體細胞比錐體細胞變得比較敏感,能夠對微弱的光進行反應。
反之,當你從電影院出來,又覺得太刺眼,過了一會兒感覺就好了,因為光亮時的錐體細胞比杆體細胞要敏感,能對較強的光進行反應。
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聲音的種類聲音種類不可勝數,有音樂聲、自然聲、人工聲或機械聲。
雖然是同樣的聲音,但聽者的心理狀況不同,聽起來也會有不同效果。
有些人聽起來是美妙聲音的風鈴聲或蟲聲,而在另一些人聽來很可能是極不舒服的噪聲。
因為聲音也有三個屬性:音高、響度、音色,音高是指聲音的頻率來決定的,響度可以通過分貝為單位來測量,而音色則反映聲波的成分。
如果音高和響度變化混亂、聽起來不和諧,基本上就是噪音了,反之,音高、響度與音色都很悅耳,就是樂音啦。
那麽我們可以聽到聲音的原理是什麽呢,因為空氣的振動傳至耳裏振動鼓膜而引起,振動傳至內耳蝸牛,刺激內部的有毛細胞,將物理刺激轉換為神經能量並且通過聽神經傳送到大腦。
如下圖耳朵的聽覺構造。
聲音是怎樣處理的?
美國電影《聞香識女人》中,退休的軍人史法蘭,長期的失明生活使得他對聽覺和嗅覺異常敏感,甚至能靠聞對方的香水味道識別其身高、發色乃至眼睛的顏色。
好像盲人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看任何東西時眼睛都不聚焦,但可能比我們更要敏感地認識這個世界,好像用耳朵也能看見世界。
當然他們的經驗也源自他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的耳朵不僅可以辨識聲音的高低,對聲音的左右、前後也都可以通過聽到聲音前後的時間差異而敏銳地感應,進而判斷聲音的來源。
應用聽覺的空間知覺能力,可將文字或影像傳達給視覺有障礙的人,所謂“以耳代眼”,就是一般所說的感覺代償性。
鼻子是怎樣聞到氣味的?
英國小說《福爾摩斯探案集》中,福爾摩斯被神秘人蒙住眼睛,帶到某處卻氣定神閑地精確描述出沿途路線和所在地時,不禁感歎他通過途中的所聽所聞來判斷的奇妙,如果是看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的畫麵,也會發出會心的笑聲。
我們之所以能通過鼻子聞到氣味,是因為空氣中的有味物質進人鼻內,碰觸到位於深處的嗅毛,使嗅細胞興奮,而將神經信號傳遞給嗅球,進而傳遞給大腦產生的。
嗅覺因為可用作偵察和定位的功能而進化和發展,當然,嗅覺對於不同種類的生物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像狗啊、老鼠啊和很多以氣味為主要生存條件的生物來說具有相當的敏銳嗅覺。
一些美食家或者調香師,也具有辨別微小和複雜氣味的超常能力,他們主要依靠的也是嗅覺。
例如調香師製造香水,香水中要加人許多味道混合而成,因此,這需要由對於氣味相當敏感的人來完成。
味覺有哪些種類?
有些啤酒廣告,也許隻有很平凡的對話,卻讓人覺得或感傷、或溫馨、或奇怪、或可笑。
特別是有些廣告片中並沒有明確地為該品牌的啤酒進行具體的宣傳,一時卻成為人們的話題,真可說是不可思議的廣告。
這是因為它將人生的酸甜苦辣放到一個具體的事物上時,將人生的趣味與啤酒的味道相結合起來。
那麽人們又是怎麽感受味覺的呢?
物質碰觸舌頭,進人舌乳間的味蕾,刺激其中的神經細胞,因而產生味覺。
味覺的感受器基本有四種,可分為甜、苦、鹹、酸。
近些年,也有研究者發現第五種基本味覺,就是對味精的味道的感覺。
所以有些食品多半摻人芳香劑,以添加食品的風味。
此外還有辣味,但這不是純粹的味覺。
什麽是觸覺和膚覺?
小孩子用手指在媽媽背上寫字,或是情侶之間用手指在掌上寫字,隻要文字不是很複雜,就能猜出來。
這種以觸覺代替視覺來傳達信息的行為,便稱為“感覺代行”。
人們也不斷研究用皮膚代替眼睛的可能性。
例如,讓視覺有障礙的人用手指來閱讀文字的“點字法”,即盲文,通過皮膚的觸覺來感知文字。
通常膚覺可分為壓、觸、熱、冷、痛五種,這些感覺的接受器散布於皮膚各處。
但觸覺無法像視覺那樣同時掌握全部的刺激,也就是說,不能同時一一加以區別。
因此,對觸覺來說,接觸皮膚的順序與接觸時間的差距是很重要的,此差距約需六萬分之一秒。
一般而言,觸覺是很容易適應的,一旦習慣某種刺激後,這種感覺就完全麻痹了。
這種性質也適用於味覺與嗅覺。
什麽是平衡覺?
為什麽有的人坐車乘船容易出現惡心、嘔吐等現象,通常說是暈車或暈船,這是由於刺激前庭感受器而產生的不平衡的感覺。
前庭器官是根椐重力作用確定方向的,當人們來自視覺係統的刺激與前庭係統的信息相互衝突時,例如,人在移動的車廂內看書,視覺提供的是靜止的信號,而前庭覺提供的是移動的信號,這時就容易覺得惡心。
前庭的信息感受器位於人的內耳,與小腦也有密切聯係。
平衡覺的研究在航空、航海方麵有著重要意義。
例如,為了適應航空及宇航飛行的需要,生理心理學必須研究加速度以及失重、超重等現象對人的心理的影響。
什麽是痛覺?
如果一個人沒有痛覺,那麽他的身體上總是有疤痕的,因為大腦沒有警告他們這些危險,他們不會感到痛楚,所以痛覺實在是重要的防禦信號,警示你遠離傷害。
當然痛覺也不能像味覺和嗅覺那樣容易適應,因為它本身就是人的防禦機製,痛覺神經衝動傳到大腦,在那裏確定痛覺產生的地方和痛覺的強度大小,然後產生行動計劃。
生活中,人們也希望更好地了解疼痛的產生機製,這樣才能更有效的技術來緩解人們的痛苦。
例如,麻醉劑的使用等等。
當感覺被剝奪時人類會怎麽樣?
1954年,加拿大的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被試是一些自願報名的大學生,每天可得到20美元報酬,比當時大學生打工一般每小時掙50美分要多得多,所以大學生都極其願意參加實驗。
所有的參與實驗的大學生每天就是24小時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時間可能盡量地長,隻要他願意的話。
他們有時間吃飯、上廁所,但是他們需要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視覺被限製);戴上紙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觸覺被限製);頭枕在泡沫橡膠的枕頭上,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聽覺被限製)。
實驗前,大多數被試還覺得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睡一覺,或者考慮論文、課程計劃什麽的。
但後來他們報告說,他們不能集中注意力,對任何事情都不能進行清晰的思考,哪怕很短的時間。
實驗完7天後,被試者出現視錯覺、視幻覺;聽錯覺、聽幻覺;主動注意渙散;思維遲鈍;暗示性增高;對外界刺激過於敏感,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神經症現象等。
這個感覺剝奪實驗的研究表明,有機體與外界環境刺激處於隔絕的特殊狀態時,人類會發生某些病理心理現象。
什麽是知覺?
我們所處的環境中充滿了光波和聲波的信號,但你看到的不是光波,而是牆上的海報;你聽到的也不是聲波,而是廣播中的音樂。
外界刺激作用於人的感官時,人腦對外界的整體的看法和理解,它為我們對外界的感覺信息進行組織和解釋。
例如,你看到蘋果的紅,聞到蘋果的香,吃到蘋果的甜,這些都是各自的感官對各種感覺的信息,但是你的知覺對這些信息進行整體的組織和加工,告訴你這是蘋果。
感覺與知覺有哪些區別與聯係?
首先,知覺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刺激物給感官的刺激,那麽感覺和知覺都停止了。
其次,知覺是對所感覺材料的加工和解釋。
最後,知覺則要憑借過去的經驗,其過程中還包括思維、記憶等的參與,所以知覺對事物的反映比感覺要深入些、也更完整些。
知覺有哪些分類?
根據不同感官的知覺也有不同類別,知覺有三種: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
1.空間知覺
對物體距離、形狀、大小、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
主要利用雙眼的視差,使得視網膜上的略有差異的映象,這是觀察物體空間關係的重要線索。
大小知覺是在深度知覺的基礎上對不同遠近的物體作出的大小判斷。
聽覺空間知覺,在距離方麵主要以聲音強度為線索;而要判定聲源的方位則必須依據雙耳聽覺線索。
2.時間知覺
對時間的客觀延續性和順序性感知。
對於時間的知覺,既來自於外部,也來自內部。
外部評定可通過計時工具,或者季節環境的周期性變化,如日落日沉;內部是通過機體內部的一些有節奏的生理過程和心理活動,如女子的例假等等。
3.運動知覺
對物體的運動特性的感知,估計物體運動的速度,如交通航行、體育運動及軍事射擊等等。
知覺有哪些組織原則?
1.接近或相鄰原則
人傾向於在視野中,把在時間或空間上相鄰或接近的刺激物更易知覺為整體,這是因為當刺激物之間的辨別性特征不明顯時,人的知覺過程中經常會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尋找刺激物之間的關係,進而獲得合乎邏輯或有意義的知識經驗。
2.相似性原則
人傾向於把在大小、形狀、顏色、亮度和形式等物理屬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這種按照刺激物相似特性進行組織的知覺傾向,符合知覺組織的相似性原則。
3.連續性原則
知覺的續性原則是指個體傾向於把具有彼此連續或運動方向相同的刺激物,或即使其間並無連續關係的刺激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4.閉合原則
人具有將圖形刺激中的特征聚合成形,即使其間有斷缺之處,也傾向於形成一個連續的完整形狀。
在實際圖形中它們根本不存在,因為沒有線條或輪廓將它們閉合成圖形,其實是觀察者在心理上將這些線條或輪廓閉合起來,產生了主觀輪廓,形成了完整圖形的知覺經驗,體現了知覺組織的閉合原則。
5.同域原則
人傾向於將處於同一地帶或同一區域的刺激物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形狀,這種知覺組織原則稱為知覺的同域原則。
p116。
心理學與生活
什麽是錯覺?
因為在知覺的一些組織原則上,通常產生了一些錯覺,而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
雖然你眼見,但不一定為實,因而,人們能夠通過控製錯覺來獲得期望的效果。
比如,服裝設計師通過知覺的原理來拉長模特的腿,化妝師或造型師通過知覺的原理來修正臉形,建築師或室內設計師利用知覺原理創造比實際空間更大或更小的空間等等。
目前,心理學中研究的比例多的還是幾何圖形的錯覺。
什麽是站台錯覺?
所謂站台錯覺(stationillusion),是指當我們坐在停靠車站的列車上時,觀看另一列剛從車站開出的火車時,往往感到站台在移動而那列火車是靜止的,這種現象稱為站台錯覺。
這是由於兩個對象的空間相對關係的改變,而又缺乏更多的運動知覺的參考體的情況下而引起的錯覺性運動效應。
什麽是月亮錯覺?
月亮錯覺是(moonillusion)大小錯覺的一種,當月亮接近地平線時顯得大,當月亮正當頂空時顯得小,差別約為1.5倍。
這是因為當月亮接近地平線時,受到地麵上熟悉的參考物的影響,所以看起來比較大;當月亮在正當空時,以天空為背景,所以看起來比較小,其實月亮是一樣大的。
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在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中,一個兒童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如車蓋,到中午時分小如盤盂,所以早上太陽離我們更近。”
另一個兒童說:“太陽剛出來滄滄涼涼,到中午時分熱如沸水,所以中午太陽離我們更近。”
前者之所以產生這樣的錯覺,原理就在於此。
什麽是時間錯覺?
愛因斯坦晚年時曾對一群不明就理的青年學生這樣解釋相對論:“如果你和一個美麗的姑娘坐上兩個小時,你會覺得好像隻坐了一分鍾;但如果你坐在熾熱的火爐旁,哪怕隻坐上一分鍾,也會感覺好像是坐了兩小時。
這就是相對論。”
我們不知道愛因斯坦的回答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相對論,但我們知道他的話概括了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對時間的錯覺。
時間有客觀的長度,但在人心裏,它又有相對的長度,這個相對的長度往往和客觀的長度有出入。
因為人的心理是複雜的,不同的情緒和心態,對時間的知覺會表現為過快或過慢,這種對時間的不正確的知覺叫做“時間錯覺”。
和美女聊天當然是甜蜜的體驗,人人都希望它能長時間持續下去;相反,在熾熱的火爐邊烤著,分分秒秒都是煎熬。
那麽什麽時候人們感到時間快,什麽時候又感到時間慢呢?
一般來說,當做的事情內容豐富、讓人愉快時,感到時間過得快;相反,則感到時間過得慢。
因為前者你希望它慢,就覺得實際的快;後者你希望它快,就感到實際的慢。
時間知覺還有一個特點是,在一個時間周期內,人們往往感覺前慢後快。
比如,一個星期裏,過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
一個假期,過了一半,後麵就特快。
這個規律也體現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時覺得時間過得慢,就像歌裏唱的:“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的太慢”,因為你覺得以後的時間還有的是。
等老了,尤其過了三十歲以後,就開始感到時間不那麽多了,於是便開始著急,也就覺得時間過得快了。
這個定律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是:時間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充裕,任何時候,珍惜時間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