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近現代史上,中國一直處於落後、學習、摸索時期。從天朝大國的美夢破滅,到有識之人開始看到西方的先進技術與體製,再到向西方學習,過程極為痛苦。其間有幾件重要的事情與憲政有關:
1、鴉片戰爭前後(1840年前後),終於有人意識到世界之大,林則徐辦《四洲誌》,被稱為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一時間如魏源(海國圖誌)、徐繼佘(瀛環誌略)、姚瑩等開始看到西方先進科技的人;
但這個階段隻是處於要求學習西方的“軍事先進技術”(所謂“師夷長技以治夷”);
2、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1860年)(包括對太平天國作戰),出現了一批身體力行、率先使用西方洋搶洋炮武裝自己的人。如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
3、洋務運動(1860-1895):是清政府的學習行為;
1861年辛酉政變,慈禧開始“垂簾”,與奕訴等滿清有識之士,開始重用漢人知識分子(在此之前漢人一般不被用為高官,特別是軍事高官,所以慈禧上台有其順應時代朝流政治清明的一麵);
這個階段:最初隻是要求“強兵”――辦兵工廠和學習西方“練兵”方式;後來又有了“求富”訴求,開始興辦民用工業;這個運動的代表思想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但甲午戰爭令“洋務運動”富國強兵之夢當頭一棒。
4、維新派(其形成以1895年公車上書為標誌):真正的民主政治訴求開始,即“立憲”,要求改變政體,從維新派開始。
維新派思想第一次提出學習西方政體,搞“君主立憲”。(中國人能看到這一點是因血的教訓,即1895中日甲午戰爭,它打醒了中國人隻是搞“洋務”是行不通的,救不了中國。連一個小日本也能打敗中國。天朝上國之夢徹底破滅。)
然而,1898年維新變法的失敗,又給了覺醒的人當頭一棒。不僅清政府頑固派不準,而且人們根本也不理解。(戊戌六君子的血,還可以被用來做“血饅頭”)
5、革命派(早期):革命派可以說自從滿清入關以來,便有諸多幫會暗中反清,最著名的當數天地會。要求趕走滿清,恢複漢人統治。然而滿清長時期的統治,已使大多數人奴化。革命隻是暗流。有些覺醒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西方政體先進)同時也加入幫會,或者積極與幫會合作,共同尋求推翻滿清統治的道路。
如孫中山曾是“洪棍”(洪幫大佬),陳其美是青幫頭目,包括蔣介石早期也曾加入青幫;(大家要注意的是:幫會不是一般宣傳中的那種流氓團體,或者後來的黑社會。而是民間的一些反清組織或者在當時有反清意向的一些團體。)
但革命派成為主流,是在清政府的“立憲”失敗之後!
6、清政府的“立憲”(1905-1911):
慈禧的思想很奇怪(然而深層次的想一想也不足為怪,中國人曆來不缺少這種迷信思想,自古至今根深蒂固)。她即有“洋務”思想(當然可能是她政變的手段),也有愚昧的迷信思想(相信義和拳的刀槍不入可以對付洋搶洋炮,從而向全世界宣戰,這在中國史上乃至世界史上也是第一奇人)。
1898慈禧發動“戊戌政變”,但立憲呼聲越來越高,特別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京,徹底摧毀了清政府的迷信守舊思想。而1904-06年日俄在東北大戰,革命派呼聲更是高漲。
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結論是:隻有“立憲”才能保全“皇位”,慈禧下定決心進行“立憲”。(據說五大臣考察的“報告”乃是請梁啟超起草。)
1907-08年,清政府諭令各地開設“諮議局、資政院”;1908年9月正式頒布“預備立憲”,以9年為限;
當時大家以為看到了“立憲”的希望,各界層知識分子,知識名流紛紛積極參與。
然而滿清政府必經是少數民族的政權,壓製漢人乃是“族訓”,不敢放手啟用漢人、想一直淩駕於漢人之人。慈禧於1908年11月去逝後,滿清政府在各地方諮議局的敦促下,終於答應提前召開國會(1913年,原計劃1917),並於1911年5月頒布“內閣”官製,進行改革。然而,內閣諸人不過是滿族親貴而矣,被稱為“皇族內閣”。
所以清政府的“立憲”國會還沒召開,已令天下人義憤,連許多維新派成員也開始轉向革命。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梁啟超。
7、革命的勝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一般認為革命勝利是孫中山領導的。實則起義隻是受革命派思想影響,真正直接參與者卻是“新軍”(清政府學習德**製,擁有當時的現代化武器裝備的‘新軍’,與“八旗軍”及“練軍”相對而言。),其中“幫會”成員起了主導作用。
孫中山因革命思想的威信而被推舉為“大總統”,並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可謂中國民主憲政基礎)
8、袁世凱的“憲政”: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南北議合,終於使革命成功(當時武昌革命力量薄弱,且內外交困無財政支持。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若為清政府攻打武昌,並不難。因而革命最終勝利,袁世凱功不可沒。)當時可謂舉國歡呼,對袁世凱的“讚譽”極高,甚至認為他是“民族”英雄,終於推翻了滿清的統治。
南北議和,革命成功後,各界層開始積極推行憲政。
大多革命派在宋教仁的積極推動下,組成“國民黨”(雖然推舉孫中山為理事長,但主要理事為黃興、宋教仁等人。)也有其他許多黨派,如章太炎的統一黨,湯化成等人發起“民主黨”,以及“共和黨”,後來合並成“進步黨”。
“憲政”的主要形式:第一是組織“國會”,第二是由國會“立法”。
1912年12月開始在全國進行第一次國會選舉;1913年4月召開第一屆國會(被稱為“民元國會”),國民黨獲得392席(共862席),成為第一大黨。並產生《天壇憲草》(中華民國第一部憲法)。
(此國會直到1924年北京政變後才停止活動)
9、革命派的活動:
國會雖然召開,國民黨也取得巨大成功,然而,宋教仁於1913年3月底被刺殺(此事有兩種議論:袁殺、孫殺;認為是孫中山殺者,是國為宋教仁當時在國民黨中聲望極高,已超過孫中山,且許多事情與孫中山意見不一致,孫中山不能領導國民黨,因而不滿,以至於孫中山的忠實維護者將宋教仁刺殺;袁殺論則是因直接凶手武、應等前後翻供而得出。另外,也有人認為是趙秉鈞因與宋爭內閣總理一職而指示人暗殺,總之宋案成謎。)
但宋死後,國民黨內部形成兩派:有人秉承宋教仁遺言,主張不破壞民主進程,依法逞凶。孫中山則主張興師討袁,即進行了“二次革命”;
袁下令討孫,驅逐國民黨議員,國會人數不足,因而另組“約法會議”,取代國會;1914年成立參政院,行使立法職能。
10、
袁世凱稱帝:袁稱帝並非反對“憲政”,而是“君主立憲”與“共和憲政”的爭論結果。
一部分人,如楊度、康有為等人為代表,認為下層民眾沒有共和基礎,應該有“君主”。因而,1915年12月袁世凱在“舉國”一片“擁戴”聲中“稱帝”。(據說袁被一部分人假造的輿論蒙蔽)
但共和思想已成潮流,隨著袁世凱稱帝,全國上下一片罵聲。包括梁啟超等人都堅決反對帝製。因而發生了“護國戰爭”(蔡鍔甩先發起,注:蔡東坡乃是梁啟超的弟子,當時在北京,由梁護送出走日本,轉回雲南。)
最讓袁世凱震動的是:其嫡係北洋軍隊中如馮國璋、段祺瑞等人也反對帝製,並聯合五省秘密通電,袁世凱得知後,又宣布廢除帝製,最終鬱鬱而死(1916年)。
11、
北洋時代的憲政:
袁死後,陷入軍閥割據狀態。正統的中華民國政府即“北京政府”。主要經曆了“皖係統治”(-)、“直係統治”(-)、“奉係統治”(1926-1928)三個時期。其中皖係以段祺瑞為首,直係以馮國璋為首(馮死後,由曹錕與吳佩孚控製),奉係為張作霖。
1)、1916年,袁去世,黎元洪由副總統就職總統,恢複“臨時約法”和“民元國會”,稱“第二期常會”。由於府院之爭<段與黎的權力爭鬥>,張勳複辟,驅散國會。
2)、皖係統治:段驅走張勳,主張“再造共和”,重選“國會”,即1918年8月第二屆國會(被稱為‘安福國會’,存在二年,由段操縱)。
由於段祺瑞拒絕恢複《臨時約法》,孫中山等人與反段軍閥一起進行“護法運動”。
3)、直係統治:1919馮國璋去世,直係由曹錕吳佩孚控製。1920年直皖大戰,直奉聯手打敗皖係,段下野,直奉控製北京政府;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直勝;
直係恢複了“民元國會”,號稱“法統重光”。但因1923年10月“曹錕賄選”。國會被稱為“豬仔國會”。不受賄議員則另外召開“非常國會”。
4)北京政變: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馮玉祥受張學良之賄,趁機發動北京政變(10月)驅散“豬仔國會”。馮受局勢所迫,請段主政成立臨時政府,段下令“非常國會”製憲;而“非常國會”認為“政府命令”起草憲法,非真正的“民意”(非常國會代表隻有200人左右),因而拒絕,要求重新召開國會。段則要求解散國會。
同年孫被段、馮電約共商國事,孫發表“北上宣言”,要求重組“國民會議”,1925年3月於北京召開“國民會議”促成會。但孫中山同年去世。4月“非常國會”被段取消。
1926年段鎮壓“三.一八”北京學生運動,4月被馮玉祥驅逐下台。
5)、奉係統治:1926年4月,張作霖擊敗馮玉祥入京控製北洋政府。1927年蔣介石率軍北伐,張作霖被推舉為安**大元帥,與北伐的國民革命軍作戰。1928年6月張因不敵而退回關外,6月4日在皇姑屯被炸。張學良繼任東北保安司令,不久改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統一中國。
(另外,值得注明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滿清廢帝在日本扶植下在東北成立“偽滿洲國”;而日本人妄圖另扶植傀儡成立華北自治政府,無論吳佩孚還是段祺瑞,在日本人的“合作”引誘麵前,都表現了民族大義與氣節。其中吳佩孚,被日本人惱羞成怒而秘殺。漢人與滿人對中國的情結由此可見一斑。)
12、
國民政府的憲政:
1924年孫中山重組國民黨。召開國民黨大會,並執行“軍政、訓政、憲政”三步驟。
軍政:即以革命軍掃蕩軍閥,進行“北伐”統一全國,於1928年完成。開始進入訓政期。由於中原大戰以及黨內分歧(如汪“太原約法”)等不同意見,於1931年,正式頒布“訓政約法”;
訓政:即教導國民具有民主意識,以實現民選。“訓政約法”原訂於1936年結束,開始憲政。並於1936年5月擬定“五五憲草”,預備正式立憲;後因抗日戰爭而拖延,未能召開製憲國民大會;
憲政: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召開製憲國民大會,並通過《中華民國憲法》,附帶《憲法實施之準備程序》,開始憲政。並於1947年1月1日公布,1948年5月20日“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從而結束黨治,主權在民,在製度上進入憲政時期。
{.piaotian.感謝各位書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mianhuatang.info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近現代史上,中國一直處於落後、學習、摸索時期。從天朝大國的美夢破滅,到有識之人開始看到西方的先進技術與體製,再到向西方學習,過程極為痛苦。其間有幾件重要的事情與憲政有關:
1、鴉片戰爭前後(1840年前後),終於有人意識到世界之大,林則徐辦《四洲誌》,被稱為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一時間如魏源(海國圖誌)、徐繼佘(瀛環誌略)、姚瑩等開始看到西方先進科技的人;
但這個階段隻是處於要求學習西方的“軍事先進技術”(所謂“師夷長技以治夷”);
2、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1860年)(包括對太平天國作戰),出現了一批身體力行、率先使用西方洋搶洋炮武裝自己的人。如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
3、洋務運動(1860-1895):是清政府的學習行為;
1861年辛酉政變,慈禧開始“垂簾”,與奕訴等滿清有識之士,開始重用漢人知識分子(在此之前漢人一般不被用為高官,特別是軍事高官,所以慈禧上台有其順應時代朝流政治清明的一麵);
這個階段:最初隻是要求“強兵”――辦兵工廠和學習西方“練兵”方式;後來又有了“求富”訴求,開始興辦民用工業;這個運動的代表思想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但甲午戰爭令“洋務運動”富國強兵之夢當頭一棒。
4、維新派(其形成以1895年公車上書為標誌):真正的民主政治訴求開始,即“立憲”,要求改變政體,從維新派開始。
維新派思想第一次提出學習西方政體,搞“君主立憲”。(中國人能看到這一點是因血的教訓,即1895中日甲午戰爭,它打醒了中國人隻是搞“洋務”是行不通的,救不了中國。連一個小日本也能打敗中國。天朝上國之夢徹底破滅。)
然而,1898年維新變法的失敗,又給了覺醒的人當頭一棒。不僅清政府頑固派不準,而且人們根本也不理解。(戊戌六君子的血,還可以被用來做“血饅頭”)
5、革命派(早期):革命派可以說自從滿清入關以來,便有諸多幫會暗中反清,最著名的當數天地會。要求趕走滿清,恢複漢人統治。然而滿清長時期的統治,已使大多數人奴化。革命隻是暗流。有些覺醒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西方政體先進)同時也加入幫會,或者積極與幫會合作,共同尋求推翻滿清統治的道路。
如孫中山曾是“洪棍”(洪幫大佬),陳其美是青幫頭目,包括蔣介石早期也曾加入青幫;(大家要注意的是:幫會不是一般宣傳中的那種流氓團體,或者後來的黑社會。而是民間的一些反清組織或者在當時有反清意向的一些團體。)
但革命派成為主流,是在清政府的“立憲”失敗之後!
6、清政府的“立憲”(1905-1911):
慈禧的思想很奇怪(然而深層次的想一想也不足為怪,中國人曆來不缺少這種迷信思想,自古至今根深蒂固)。她即有“洋務”思想(當然可能是她政變的手段),也有愚昧的迷信思想(相信義和拳的刀槍不入可以對付洋搶洋炮,從而向全世界宣戰,這在中國史上乃至世界史上也是第一奇人)。
1898慈禧發動“戊戌政變”,但立憲呼聲越來越高,特別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京,徹底摧毀了清政府的迷信守舊思想。而1904-06年日俄在東北大戰,革命派呼聲更是高漲。
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結論是:隻有“立憲”才能保全“皇位”,慈禧下定決心進行“立憲”。(據說五大臣考察的“報告”乃是請梁啟超起草。)
1907-08年,清政府諭令各地開設“諮議局、資政院”;1908年9月正式頒布“預備立憲”,以9年為限;
當時大家以為看到了“立憲”的希望,各界層知識分子,知識名流紛紛積極參與。
然而滿清政府必經是少數民族的政權,壓製漢人乃是“族訓”,不敢放手啟用漢人、想一直淩駕於漢人之人。慈禧於1908年11月去逝後,滿清政府在各地方諮議局的敦促下,終於答應提前召開國會(1913年,原計劃1917),並於1911年5月頒布“內閣”官製,進行改革。然而,內閣諸人不過是滿族親貴而矣,被稱為“皇族內閣”。
所以清政府的“立憲”國會還沒召開,已令天下人義憤,連許多維新派成員也開始轉向革命。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梁啟超。
7、革命的勝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一般認為革命勝利是孫中山領導的。實則起義隻是受革命派思想影響,真正直接參與者卻是“新軍”(清政府學習德**製,擁有當時的現代化武器裝備的‘新軍’,與“八旗軍”及“練軍”相對而言。),其中“幫會”成員起了主導作用。
孫中山因革命思想的威信而被推舉為“大總統”,並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可謂中國民主憲政基礎)
8、袁世凱的“憲政”: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南北議合,終於使革命成功(當時武昌革命力量薄弱,且內外交困無財政支持。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若為清政府攻打武昌,並不難。因而革命最終勝利,袁世凱功不可沒。)當時可謂舉國歡呼,對袁世凱的“讚譽”極高,甚至認為他是“民族”英雄,終於推翻了滿清的統治。
南北議和,革命成功後,各界層開始積極推行憲政。
大多革命派在宋教仁的積極推動下,組成“國民黨”(雖然推舉孫中山為理事長,但主要理事為黃興、宋教仁等人。)也有其他許多黨派,如章太炎的統一黨,湯化成等人發起“民主黨”,以及“共和黨”,後來合並成“進步黨”。
“憲政”的主要形式:第一是組織“國會”,第二是由國會“立法”。
1912年12月開始在全國進行第一次國會選舉;1913年4月召開第一屆國會(被稱為“民元國會”),國民黨獲得392席(共862席),成為第一大黨。並產生《天壇憲草》(中華民國第一部憲法)。
(此國會直到1924年北京政變後才停止活動)
9、革命派的活動:
國會雖然召開,國民黨也取得巨大成功,然而,宋教仁於1913年3月底被刺殺(此事有兩種議論:袁殺、孫殺;認為是孫中山殺者,是國為宋教仁當時在國民黨中聲望極高,已超過孫中山,且許多事情與孫中山意見不一致,孫中山不能領導國民黨,因而不滿,以至於孫中山的忠實維護者將宋教仁刺殺;袁殺論則是因直接凶手武、應等前後翻供而得出。另外,也有人認為是趙秉鈞因與宋爭內閣總理一職而指示人暗殺,總之宋案成謎。)
但宋死後,國民黨內部形成兩派:有人秉承宋教仁遺言,主張不破壞民主進程,依法逞凶。孫中山則主張興師討袁,即進行了“二次革命”;
袁下令討孫,驅逐國民黨議員,國會人數不足,因而另組“約法會議”,取代國會;1914年成立參政院,行使立法職能。
10、
袁世凱稱帝:袁稱帝並非反對“憲政”,而是“君主立憲”與“共和憲政”的爭論結果。
一部分人,如楊度、康有為等人為代表,認為下層民眾沒有共和基礎,應該有“君主”。因而,1915年12月袁世凱在“舉國”一片“擁戴”聲中“稱帝”。(據說袁被一部分人假造的輿論蒙蔽)
但共和思想已成潮流,隨著袁世凱稱帝,全國上下一片罵聲。包括梁啟超等人都堅決反對帝製。因而發生了“護國戰爭”(蔡鍔甩先發起,注:蔡東坡乃是梁啟超的弟子,當時在北京,由梁護送出走日本,轉回雲南。)
最讓袁世凱震動的是:其嫡係北洋軍隊中如馮國璋、段祺瑞等人也反對帝製,並聯合五省秘密通電,袁世凱得知後,又宣布廢除帝製,最終鬱鬱而死(1916年)。
11、
北洋時代的憲政:
袁死後,陷入軍閥割據狀態。正統的中華民國政府即“北京政府”。主要經曆了“皖係統治”(-)、“直係統治”(-)、“奉係統治”(1926-1928)三個時期。其中皖係以段祺瑞為首,直係以馮國璋為首(馮死後,由曹錕與吳佩孚控製),奉係為張作霖。
1)、1916年,袁去世,黎元洪由副總統就職總統,恢複“臨時約法”和“民元國會”,稱“第二期常會”。由於府院之爭<段與黎的權力爭鬥>,張勳複辟,驅散國會。
2)、皖係統治:段驅走張勳,主張“再造共和”,重選“國會”,即1918年8月第二屆國會(被稱為‘安福國會’,存在二年,由段操縱)。
由於段祺瑞拒絕恢複《臨時約法》,孫中山等人與反段軍閥一起進行“護法運動”。
3)、直係統治:1919馮國璋去世,直係由曹錕吳佩孚控製。1920年直皖大戰,直奉聯手打敗皖係,段下野,直奉控製北京政府;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直勝;
直係恢複了“民元國會”,號稱“法統重光”。但因1923年10月“曹錕賄選”。國會被稱為“豬仔國會”。不受賄議員則另外召開“非常國會”。
4)北京政變: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馮玉祥受張學良之賄,趁機發動北京政變(10月)驅散“豬仔國會”。馮受局勢所迫,請段主政成立臨時政府,段下令“非常國會”製憲;而“非常國會”認為“政府命令”起草憲法,非真正的“民意”(非常國會代表隻有200人左右),因而拒絕,要求重新召開國會。段則要求解散國會。
同年孫被段、馮電約共商國事,孫發表“北上宣言”,要求重組“國民會議”,1925年3月於北京召開“國民會議”促成會。但孫中山同年去世。4月“非常國會”被段取消。
1926年段鎮壓“三.一八”北京學生運動,4月被馮玉祥驅逐下台。
5)、奉係統治:1926年4月,張作霖擊敗馮玉祥入京控製北洋政府。1927年蔣介石率軍北伐,張作霖被推舉為安**大元帥,與北伐的國民革命軍作戰。1928年6月張因不敵而退回關外,6月4日在皇姑屯被炸。張學良繼任東北保安司令,不久改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統一中國。
(另外,值得注明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滿清廢帝在日本扶植下在東北成立“偽滿洲國”;而日本人妄圖另扶植傀儡成立華北自治政府,無論吳佩孚還是段祺瑞,在日本人的“合作”引誘麵前,都表現了民族大義與氣節。其中吳佩孚,被日本人惱羞成怒而秘殺。漢人與滿人對中國的情結由此可見一斑。)
12、
國民政府的憲政:
1924年孫中山重組國民黨。召開國民黨大會,並執行“軍政、訓政、憲政”三步驟。
軍政:即以革命軍掃蕩軍閥,進行“北伐”統一全國,於1928年完成。開始進入訓政期。由於中原大戰以及黨內分歧(如汪“太原約法”)等不同意見,於1931年,正式頒布“訓政約法”;
訓政:即教導國民具有民主意識,以實現民選。“訓政約法”原訂於1936年結束,開始憲政。並於1936年5月擬定“五五憲草”,預備正式立憲;後因抗日戰爭而拖延,未能召開製憲國民大會;
憲政: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召開製憲國民大會,並通過《中華民國憲法》,附帶《憲法實施之準備程序》,開始憲政。並於1947年1月1日公布,1948年5月20日“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從而結束黨治,主權在民,在製度上進入憲政時期。
{.piaotian.感謝各位書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mianhuatang.info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