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四十九章年俗
參加完同學的婚禮
距離過年也隻有幾天的時間了,陸天的二姐陸月也從港島放假回到了家裏;
二姐一回到家,整個家就徹底的團聚了,家裏邊的更加的熱鬧,再加上雪兒的到來,可以說今年的春節,應該是陸家這些年來最高興最有意義的春節;
母親看著一家人有說有笑,眼裏充滿了幸福,看著陸天的神情變得無比的欣慰,母親將家裏這半年來的變化都記在心裏,
想想半年前,一家人還住在四處漏風的瓦房裏,生活過的十分清貧,一家人都在為生計而四處奔波;
現如今大家坐在寬敞的樓房裏有說有笑,不愁吃不愁穿,這一切都是兒子帶來的,以前陸母也隻想兒子大學畢業後,找個好的工作,然後結婚生子,平平淡淡的度過一生,
然而卻沒想到,兒子的本事,遠遠超出了她的預料,現如今已經有幾家公司,成為身家上百億的大老板,要知道這才半年的時間而已。
“媽年糕做好了,您快過來嚐嚐,看看味道怎麽樣?”大姐做好了年糕,用托盤端了出來。
由於二姐回家,而且隻有三天就要過年,所以大姐也給自己放了假,即使超市生意很好,但還是家人團聚更重要,現在家裏條件好了,也不差這點錢;
“好,好,大家都吃,咱們青山的年糕與北方的不一樣,雪兒也嚐嚐……”母親高興的接過大女兒遞過來的年糕,高興的對大家說道;
“北方的年糕幾乎都是糯米做的,但咱們青山自古就地少民貧,吃不上糯米做的年糕,所以大家就用其他糧食代替,比如糯玉米做的玉米年糕,香軟可口。並不比糯米年糕差多少,像咱們現在吃的這種年糕,也是用一種粘性較強的大米做成的,成本低。但口味也不錯,燒、烤、油炸、蒸煮各種方式都可以……”母親邊吃著年糕,邊向雪兒講解青山年糕的曆史傳承,其他人也默默的聽著,仿佛回到了兒時聽母親將故事的情景;
過年對於咱們華夏人來說,是一個很講究的事情,絲毫都馬虎不得;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過年歌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隻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雖然全國各地的過年習俗都有些差異,但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就拿上麵的民謠來說,一看就知道是北方的習俗,但與南方的差異也不大,在青山,除了不磨豆腐。還有吃餃子外,其他都與北方民謠裏的沒有任何差異;
“春節”是現代稱謂,“過年”則在民間比較普遍。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八”一直到正月十五,河南民間有“臘八祭灶,年下來到”的俗語。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過年”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過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鬥等重要節日,此時家家戶戶操辦年事,富家殺豬宰羊、張燈結彩,貧者物質上不趕奢侈。但規矩是要麵麵俱到的。
掃塵,貼春聯,貼年畫,請神,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燈籠裏點蠟燭,這些都是春節中必不可少的活動;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小弟,快來寫春聯了……”這時二姐已經將準備好的紅紙拿出來,以往的時候,陸家的春聯都是出自陸天之手,這都形成了習慣;
“好的,姐我這就來……”陸天剛放下雞毛撣子,掃除了高處的蜘蛛網,看著幹幹淨淨的天花板,就聽見二姐的呼喚,陸天雖然忙碌,心裏卻充滿了喜悅與滿足;
“天!你還會寫春聯?”在蕭雪的記憶中,寫春聯一版都是老人出手,沒想到陸天也有這樣的本事;
“嗬嗬,我從小就練習毛筆字,雖然難登大雅之堂,但在家裏寫寫春聯還是足夠……”
“雪兒妹妹你不知道,小天的春聯寫的很不錯,以前很多鄰居家裏的春聯都是他出手,今年咱們搬家了,以前的鄰居可能都不習慣了呢……”
“歡天喜地度佳節,張燈結彩迎新春。”看著陸天拿著毛筆,聚精會神,下筆時如行雲流水,蒼勁有力,有一種朝氣蓬勃,潛龍出淵之感,蕭雪看著不由慢慢的念了出來;
“橫批,家庭幸福”陸天寫完橫批,微笑著接到,陸天並沒有多大的抱負,隻希望家人都平安幸福;
所以陸天得到改造儀後,並沒有什麽野心,陸天一直崇尚,達則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這句話,隻想在保護自己家人,讓家人幸福的同時,用改造儀給大家做些應有的貢獻;
春聯雖然寫好了,但卻不是馬上就貼,而是要等到大年三十的時候,因為千百年來就是這樣的傳統;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除此之外,春節還有很多傳統的活動。比如大年夜的守歲、放爆竹、年初拜年等等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
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嶽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係平輩則隻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麵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隻是到院裏,見麵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參加完同學的婚禮
距離過年也隻有幾天的時間了,陸天的二姐陸月也從港島放假回到了家裏;
二姐一回到家,整個家就徹底的團聚了,家裏邊的更加的熱鬧,再加上雪兒的到來,可以說今年的春節,應該是陸家這些年來最高興最有意義的春節;
母親看著一家人有說有笑,眼裏充滿了幸福,看著陸天的神情變得無比的欣慰,母親將家裏這半年來的變化都記在心裏,
想想半年前,一家人還住在四處漏風的瓦房裏,生活過的十分清貧,一家人都在為生計而四處奔波;
現如今大家坐在寬敞的樓房裏有說有笑,不愁吃不愁穿,這一切都是兒子帶來的,以前陸母也隻想兒子大學畢業後,找個好的工作,然後結婚生子,平平淡淡的度過一生,
然而卻沒想到,兒子的本事,遠遠超出了她的預料,現如今已經有幾家公司,成為身家上百億的大老板,要知道這才半年的時間而已。
“媽年糕做好了,您快過來嚐嚐,看看味道怎麽樣?”大姐做好了年糕,用托盤端了出來。
由於二姐回家,而且隻有三天就要過年,所以大姐也給自己放了假,即使超市生意很好,但還是家人團聚更重要,現在家裏條件好了,也不差這點錢;
“好,好,大家都吃,咱們青山的年糕與北方的不一樣,雪兒也嚐嚐……”母親高興的接過大女兒遞過來的年糕,高興的對大家說道;
“北方的年糕幾乎都是糯米做的,但咱們青山自古就地少民貧,吃不上糯米做的年糕,所以大家就用其他糧食代替,比如糯玉米做的玉米年糕,香軟可口。並不比糯米年糕差多少,像咱們現在吃的這種年糕,也是用一種粘性較強的大米做成的,成本低。但口味也不錯,燒、烤、油炸、蒸煮各種方式都可以……”母親邊吃著年糕,邊向雪兒講解青山年糕的曆史傳承,其他人也默默的聽著,仿佛回到了兒時聽母親將故事的情景;
過年對於咱們華夏人來說,是一個很講究的事情,絲毫都馬虎不得;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過年歌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隻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雖然全國各地的過年習俗都有些差異,但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就拿上麵的民謠來說,一看就知道是北方的習俗,但與南方的差異也不大,在青山,除了不磨豆腐。還有吃餃子外,其他都與北方民謠裏的沒有任何差異;
“春節”是現代稱謂,“過年”則在民間比較普遍。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八”一直到正月十五,河南民間有“臘八祭灶,年下來到”的俗語。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過年”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過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鬥等重要節日,此時家家戶戶操辦年事,富家殺豬宰羊、張燈結彩,貧者物質上不趕奢侈。但規矩是要麵麵俱到的。
掃塵,貼春聯,貼年畫,請神,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燈籠裏點蠟燭,這些都是春節中必不可少的活動;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小弟,快來寫春聯了……”這時二姐已經將準備好的紅紙拿出來,以往的時候,陸家的春聯都是出自陸天之手,這都形成了習慣;
“好的,姐我這就來……”陸天剛放下雞毛撣子,掃除了高處的蜘蛛網,看著幹幹淨淨的天花板,就聽見二姐的呼喚,陸天雖然忙碌,心裏卻充滿了喜悅與滿足;
“天!你還會寫春聯?”在蕭雪的記憶中,寫春聯一版都是老人出手,沒想到陸天也有這樣的本事;
“嗬嗬,我從小就練習毛筆字,雖然難登大雅之堂,但在家裏寫寫春聯還是足夠……”
“雪兒妹妹你不知道,小天的春聯寫的很不錯,以前很多鄰居家裏的春聯都是他出手,今年咱們搬家了,以前的鄰居可能都不習慣了呢……”
“歡天喜地度佳節,張燈結彩迎新春。”看著陸天拿著毛筆,聚精會神,下筆時如行雲流水,蒼勁有力,有一種朝氣蓬勃,潛龍出淵之感,蕭雪看著不由慢慢的念了出來;
“橫批,家庭幸福”陸天寫完橫批,微笑著接到,陸天並沒有多大的抱負,隻希望家人都平安幸福;
所以陸天得到改造儀後,並沒有什麽野心,陸天一直崇尚,達則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這句話,隻想在保護自己家人,讓家人幸福的同時,用改造儀給大家做些應有的貢獻;
春聯雖然寫好了,但卻不是馬上就貼,而是要等到大年三十的時候,因為千百年來就是這樣的傳統;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除此之外,春節還有很多傳統的活動。比如大年夜的守歲、放爆竹、年初拜年等等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
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嶽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係平輩則隻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麵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隻是到院裏,見麵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