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東行的臉色有些發沉:“那媳婦子是這樣說的嗎?哼,一群不知死活的東西!有野心也要看清楚自己的處境才是!”他對文怡道:“康王府的事,是老胡在管,我也沒多問,如果那些人真的賊心不死,想要弄點妖蛾子出來,我們也不是吃素的。放心吧,我會告訴老胡,讓他派人去查探的。”
文怡點點頭,歎了口氣:“我真不明白,他們究竟在想什麽?若說從前他們躲在暗處,又有錢,跟鄭王府勾結,是為了複興康王府的話,如今鄭王府搶了他們的錢財,又殺了他們的人,朝廷又已經察覺並審問過他們了,這時候他們不想著安分守己,以求聖上寬大處置,還想要耍什麽小心思呢?”
柳東行眉頭微微一皺,沒說什麽,隻交待了幾句話,便匆匆要走了。文怡忙拉住他:“就算再著急,也不在這一時,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難道連口熱飯都不吃就走了?”
柳東行笑道:“沒事,這些事早些忙完了,我也好早日回家陪你,左右不過就是這幾日罷了。”
文怡無奈,隻得拉著他回房,親自侍候他用熱帕擦臉淨手,換了一身冬裝。原先那一身,因為他長時間待在野外,而康城又地處江邊,水汽重,衣裳下擺、褲腳、靴襪、鬥篷邊,都沾了不少泥水,冬天冷風一吹,別提有多難受了。文怡特地給他換上了剛剛烤過的幹爽衣裳,柳東行隻覺得全身暖烘烘的,即便還未吃飯,身上的寒氣已經盡去了。
就在換衣服的這點時間裏,文怡已經命冬葵取了一碟子點心上來,就著廚房剛做好的熱湯,一定要柳東行吃了再走。柳東行隻覺得心中妥貼,便笑著乖乖順從了。終於吃完出門時,天色已經完黑了下來。
文怡倚在門邊一直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之中,輕輕地歎了口氣。她知道現在正是關鍵時候,若能辦好這趟差事,將來柳東行就前程無憂了,就如同他所說的。不過是這幾日罷了。他甫新婚就去了北疆,九死一生。那幾個月她都等下來了,這幾日又算得了什麽?好歹他與她還待在同一個城裏,頂多相隔數十裏地。
晚飯她是和蔣氏與文慧一道吃的。蔣氏臉上的笑容就沒停過,一直在問文慧到了康城後的經曆,聽文慧說哪個地方的景致好,哪家店鋪的衣料花色豐富質地上佳,便連聲道:“趕明兒你帶娘也去瞧瞧!”但若文慧提到哪家寺廟的齋菜美味,或是哪家庵堂的主持佛法造詣深,她的笑容就會變得十分勉強:“是麽?那倒是難得。我想起從前在京城的時候。哪家寺廟的齋菜做得最好來著?你最愛吃了。那年我們……”接著說起了從前與文慧一道在外遊玩時的情形,都是極有趣的經曆,文慧聽著,臉上也會不知不覺地帶上了笑容。
文怡在旁靜靜聽著,心中不由暗歎。她不覺得文慧真的有心向佛,不過是因為對家人與前程都灰了心。才會學起佛法,想要忘卻現實中的痛苦罷了。但文慧終究是自小錦衣玉食長大的千金小姐,哪怕是念起了佛經,戴起佛珠,在衣食住行上也依舊十分講究,若連這些東西都無法拋開,又怎麽可能真的剪去三千煩惱絲。皈依佛門呢?隻是大伯母蔣氏看不出這一點,一味擔心愛女真的會出家,便想盡辦法去引她牽念俗世中的美好之事,不得不說真是費盡心思了。
文慧是否明白母親的這番苦心?文怡覺得,她有這樣一位好母親,又有兄弟扶持,父親對她也還未到絕情絕義的地步,隻要能拋開浮躁,冷靜下來,日後未必沒有好前程。她這樣的處境,比前世的自己不知要強多少倍,隻盼著她別再任性,時時拿出家為尼的話來引母親傷心了。
晚飯過後,文慧回房做她的“晚課”,蔣氏本有意誘她與自己多說一會兒話,但她卻道:“晚上我陪母親一起睡,到時候有多少話說不得?您若閑著,不如洗個澡吧,風塵仆仆的,洗個澡身上也舒服些。我每日的早課晚課從未誤過,若是為不要緊的小事便誤了一回,豈不是讓佛祖誤以為我不是誠心向佛的?”
蔣氏眼圈微微一紅,無奈地由得她去了,自己卻在原位上呆坐半晌,方才哽咽著對文怡道:“先前還在外頭時,我想著,隻要她一生平安,便是一輩子燒香拜佛,我也認了。可是回了老家,日子一長,卻免不了要生出幾分妄想來。我兒容貌既好,才學也佳,生在世家大戶,素有美名,不過是因為別人的陷害,再加上因為少不經事犯了點小錯,便落得如今這個地步,若就此葬送一生,豈不可惜?”
文怡不知該如何安慰她,隻得道:“大伯母是一片慈母之心,不希望看到六姐姐日後受苦,六姐姐心裏明白的,隻是一時還未想通而已。而且先前的事鬧得有些大,她覺得自己找不到好人家,與其被胡亂許人,倒不如敲經念佛的日子清淨。我覺得她對大伯母還是非常親近的,您好好勸她,過上一年半載的,再給她尋戶妥當的人家,她自會明白您的苦心。”
蔣氏的臉色仍舊帶著憂苦:“我也是這麽想的,隻是她眼下竟象是鐵了心似的,雖嘴上沒說什麽,但日日都象出家人一般敲經念佛,實在是看得我心驚膽戰。隻盼著早早為她尋個人家嫁出去,也省得她整日胡思亂想了。你也知道,家裏老太太可能開春就要回來了,有她在,我在家裏也未必能做得了主,就怕她老人家又犯了糊塗,拿個孝字壓下來,隨意將你姐姐許人,那時我又該怎麽辦呢?”
文怡抿了抿嘴,淡淡地道:“婚嫁之事,從來都是父母之命的,大伯祖母雖然是祖母,但六姐姐雙親在堂,她總不好越過兒子媳婦替孫女兒定下親事。若她看中的人家實在不堪,請了族長出麵說和,也就是了。四伯父為人方正。自不會允許族中女兒被嫁給品行有虧之人,有損顧家名望。”
蔣氏轉愁為喜:“這話說得對!我幾乎忘了,還有老四兩口子呢!”倒不是她真的忘了,而是她還未適應過來,此時顧氏一族的族長已經不是長房的人了,於老夫人自然也就算不上全族地位最高的長輩。論身份,她隻是顧氏一族其中一房的老太太。論誥命,六房的盧老夫人與她可算齊平。加上她的次子顧二老爺因為不體麵的罪行丟了進士功名,在族中丟了大臉,她的聲望早已大不如前了。
文怡看著蔣氏臉上的喜意,不由得多提醒一句:“若是大伯祖母執意要做主為六姐姐定親,甚至送信進京去請大伯父做主,恐怕大伯母還要再想法子說服大伯父。不過我想,大伯父如今應該比先前明白許多了吧?”
蔣氏一怔,過了好一會兒。才長長地歎了口氣:“自然是明白許多了,他本來在禮部侍郎位子上做得安安穩穩的,便是柳姑老爺出了事,也沒丟了官職,卻因為老太太縱容二叔胡鬧,害得他在朝中丟了臉麵。好幾次被上峰當眾喝斥家風不正、趨炎附勢……他如今兢兢戰戰的,真真是一個字都不敢多說,一步路都不敢多走。至於慧兒的親事,他那時也是胡塗了,不知被二叔灌了什麽迷湯,才會鬆了口。賢哥兒在信裏說,老爺如今後悔莫及。餘姨娘拿慧兒做例子,教十一丫頭仁孝禮義時,還被他大罵一頓,攆出屋去。我想……慧兒將來要再議親,他應該不會再犯糊塗了。”
文怡對此不置可否,隻是命冬葵:“茶冷了,去換熱的來。”冬葵領命而去。
蔣氏沒留意,繼續在那裏自言自語:“慧兒的親事實在是難辦。如今我也不求她能嫁入高門大戶了,隻盼著能尋個和氣知禮的良人,不至於孤寂終生便好。族人與親戚們也曾給我說過幾戶人家,我叫人仔細打聽過了,雖有些不足之處,但當中也有性情好、品性佳的人選,年紀略大些也不要緊,隻是慧兒執意不肯,我又不好逼她,也不知道她什麽時候才會改主意,就怕她念那佛經念得久了,移了性情,那就不好了。”
冬葵送了新茶上來,文怡替蔣氏倒了一杯,又給自己倒了,低頭默默吃茶。
蔣氏又在歎氣:“可惜了,老太太上京前還算明白的,那時候她看中了羅家老二,我嫌棄是個商家子弟,身上又無功名,不肯答應。但現在回頭想想,若真是羅家,倒也不壞,那似乎是個性情豁達又風趣的好孩子,又孝順,又知禮,看他說話行事,也頗為不俗,皇商人家的嫡子,身份也不算低微了。若不是瑤丫頭她爹給她訂下這門親事,我還真願意厚著臉皮跟羅家二太太說一說。以他家的門第,也不敢嫌棄我們慧兒。”
文怡直起腰來,正色道:“大伯母,您別怪我說話太不客氣。羅家二公子已經跟蔣家姐姐定了親事,如今再說這個話,又有什麽意思?何況鄭王起兵叛亂,青州錦南淪陷,蔣家舅老爺現任錦南知州,還不知安危如何呢,您不顧念手足之情,羨慕他家的女婿做什麽?”
蔣氏的臉一下漲紅了,吱吱唔唔了半日,才道:“我不過就是這麽一說罷了,並沒有特別的意思。至於瑤丫頭父女倆的安危……鄭王不是沒有殺青州錦南兩地的官員麽?我那兄弟素來滑頭,隻要鄭王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殺人的,他自然不會自己找死。我還不知道他的性子麽?就是知道他不會有事,才不擔心的……”
文怡抿了抿嘴,沒說話。蔣氏對文慧自然是慈母,隻是對其他親人,就未必真心關懷了。別人的家事,她也沒興趣多管,便找了個借口,告退回房去了,隻留下蔣氏一臉訕訕的不知該不該笑臉送人。
文怡回房悶坐,忽然間頓悟了。世人都是偏心的,遇事自然會偏著自己的家人與親友,而家人與親友之中,也有親疏之分。別說大伯母蔣氏親近兒女,卻疏遠冷待庶弟一家,便是她自己,也會更親近祖母盧老夫人多於其他族人與舅舅一家,出嫁之後,則是與丈夫柳東行最為親近,至於柳東行的家人親友,不管是關係不睦的柳複一家、東平王妃,還是關係親近的蘇太太夫婦,都要靠後許多。她不能忍受柳東行穿著又濕又冷的衣裳出門,卻能對東平王妃有可能因罪被廢冷眼旁觀,更能想辦法算計柳複夫妻,不就是這個道理麽?
雖然佛陀說,眾生平等,但眾生何嚐有過平等?她雖是信佛之人,心存善念,但也無法達濟天下,能做的,不過是抱著一顆善心,量力而行罷了。如今她隻是眾生中的一員,難免要偏心些,最重要的,不過是護著自己所關心愛護的人而已。
這麽想著,她又記起先前跟柳東行說過的話了。為了丈夫日後著想,她還得多用點心思才行。別的事上她無能為力,但康王府那群人,她倒不是完全沒有法子對付的。
大概是老天庇佑,沒兩日,柳東行與胡金全便探聽到了康王府眾人私下聚會商議的是什麽事。
原來這些曾經憑借康王府權勢在康城呼風喚雨的管事、掌櫃們,雖然損失了大筆錢財,生意經營遇到了困難,還先後被知府衙門與通政司的人審了又審,但心裏的不甘卻越來越盛。他們的不甘不是針對朝廷,而是針對鄭王。他們雖是仆從的身份,但也都是富家翁,康王世子上京以後,留在康城的那些秘密產業便是他們在掌管,無論是官府還是同行,誰不敬他們三分?而他們當家作主的日子過久了,自然不甘心再被人糟踐。鄭王府所為分明就沒把他們當成是盟友,事情八字都沒一撇,就卸磨殺驢,誰還敢指望鄭王奪得江山後,真的會給他們回報?
康王府的人冒著殺頭的危險助鄭王造反,卻一點好處沒得,就失了幾百萬的財產,死的人與被燒的貨物就不算了,更要緊的是,官府已經留意到他們了,沒有武力保護,他們豈不是死路一條?造反的罪名可是要誅九族的!這都是被鄭王所害,就算死,他們也要報複鄭王一把!叫他知道,馬王爺頭上有幾隻眼!
康王府舊人的報複行動,很快就開始了。
ps:
(猜猜他們會做什麽?)
文怡點點頭,歎了口氣:“我真不明白,他們究竟在想什麽?若說從前他們躲在暗處,又有錢,跟鄭王府勾結,是為了複興康王府的話,如今鄭王府搶了他們的錢財,又殺了他們的人,朝廷又已經察覺並審問過他們了,這時候他們不想著安分守己,以求聖上寬大處置,還想要耍什麽小心思呢?”
柳東行眉頭微微一皺,沒說什麽,隻交待了幾句話,便匆匆要走了。文怡忙拉住他:“就算再著急,也不在這一時,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難道連口熱飯都不吃就走了?”
柳東行笑道:“沒事,這些事早些忙完了,我也好早日回家陪你,左右不過就是這幾日罷了。”
文怡無奈,隻得拉著他回房,親自侍候他用熱帕擦臉淨手,換了一身冬裝。原先那一身,因為他長時間待在野外,而康城又地處江邊,水汽重,衣裳下擺、褲腳、靴襪、鬥篷邊,都沾了不少泥水,冬天冷風一吹,別提有多難受了。文怡特地給他換上了剛剛烤過的幹爽衣裳,柳東行隻覺得全身暖烘烘的,即便還未吃飯,身上的寒氣已經盡去了。
就在換衣服的這點時間裏,文怡已經命冬葵取了一碟子點心上來,就著廚房剛做好的熱湯,一定要柳東行吃了再走。柳東行隻覺得心中妥貼,便笑著乖乖順從了。終於吃完出門時,天色已經完黑了下來。
文怡倚在門邊一直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之中,輕輕地歎了口氣。她知道現在正是關鍵時候,若能辦好這趟差事,將來柳東行就前程無憂了,就如同他所說的。不過是這幾日罷了。他甫新婚就去了北疆,九死一生。那幾個月她都等下來了,這幾日又算得了什麽?好歹他與她還待在同一個城裏,頂多相隔數十裏地。
晚飯她是和蔣氏與文慧一道吃的。蔣氏臉上的笑容就沒停過,一直在問文慧到了康城後的經曆,聽文慧說哪個地方的景致好,哪家店鋪的衣料花色豐富質地上佳,便連聲道:“趕明兒你帶娘也去瞧瞧!”但若文慧提到哪家寺廟的齋菜美味,或是哪家庵堂的主持佛法造詣深,她的笑容就會變得十分勉強:“是麽?那倒是難得。我想起從前在京城的時候。哪家寺廟的齋菜做得最好來著?你最愛吃了。那年我們……”接著說起了從前與文慧一道在外遊玩時的情形,都是極有趣的經曆,文慧聽著,臉上也會不知不覺地帶上了笑容。
文怡在旁靜靜聽著,心中不由暗歎。她不覺得文慧真的有心向佛,不過是因為對家人與前程都灰了心。才會學起佛法,想要忘卻現實中的痛苦罷了。但文慧終究是自小錦衣玉食長大的千金小姐,哪怕是念起了佛經,戴起佛珠,在衣食住行上也依舊十分講究,若連這些東西都無法拋開,又怎麽可能真的剪去三千煩惱絲。皈依佛門呢?隻是大伯母蔣氏看不出這一點,一味擔心愛女真的會出家,便想盡辦法去引她牽念俗世中的美好之事,不得不說真是費盡心思了。
文慧是否明白母親的這番苦心?文怡覺得,她有這樣一位好母親,又有兄弟扶持,父親對她也還未到絕情絕義的地步,隻要能拋開浮躁,冷靜下來,日後未必沒有好前程。她這樣的處境,比前世的自己不知要強多少倍,隻盼著她別再任性,時時拿出家為尼的話來引母親傷心了。
晚飯過後,文慧回房做她的“晚課”,蔣氏本有意誘她與自己多說一會兒話,但她卻道:“晚上我陪母親一起睡,到時候有多少話說不得?您若閑著,不如洗個澡吧,風塵仆仆的,洗個澡身上也舒服些。我每日的早課晚課從未誤過,若是為不要緊的小事便誤了一回,豈不是讓佛祖誤以為我不是誠心向佛的?”
蔣氏眼圈微微一紅,無奈地由得她去了,自己卻在原位上呆坐半晌,方才哽咽著對文怡道:“先前還在外頭時,我想著,隻要她一生平安,便是一輩子燒香拜佛,我也認了。可是回了老家,日子一長,卻免不了要生出幾分妄想來。我兒容貌既好,才學也佳,生在世家大戶,素有美名,不過是因為別人的陷害,再加上因為少不經事犯了點小錯,便落得如今這個地步,若就此葬送一生,豈不可惜?”
文怡不知該如何安慰她,隻得道:“大伯母是一片慈母之心,不希望看到六姐姐日後受苦,六姐姐心裏明白的,隻是一時還未想通而已。而且先前的事鬧得有些大,她覺得自己找不到好人家,與其被胡亂許人,倒不如敲經念佛的日子清淨。我覺得她對大伯母還是非常親近的,您好好勸她,過上一年半載的,再給她尋戶妥當的人家,她自會明白您的苦心。”
蔣氏的臉色仍舊帶著憂苦:“我也是這麽想的,隻是她眼下竟象是鐵了心似的,雖嘴上沒說什麽,但日日都象出家人一般敲經念佛,實在是看得我心驚膽戰。隻盼著早早為她尋個人家嫁出去,也省得她整日胡思亂想了。你也知道,家裏老太太可能開春就要回來了,有她在,我在家裏也未必能做得了主,就怕她老人家又犯了糊塗,拿個孝字壓下來,隨意將你姐姐許人,那時我又該怎麽辦呢?”
文怡抿了抿嘴,淡淡地道:“婚嫁之事,從來都是父母之命的,大伯祖母雖然是祖母,但六姐姐雙親在堂,她總不好越過兒子媳婦替孫女兒定下親事。若她看中的人家實在不堪,請了族長出麵說和,也就是了。四伯父為人方正。自不會允許族中女兒被嫁給品行有虧之人,有損顧家名望。”
蔣氏轉愁為喜:“這話說得對!我幾乎忘了,還有老四兩口子呢!”倒不是她真的忘了,而是她還未適應過來,此時顧氏一族的族長已經不是長房的人了,於老夫人自然也就算不上全族地位最高的長輩。論身份,她隻是顧氏一族其中一房的老太太。論誥命,六房的盧老夫人與她可算齊平。加上她的次子顧二老爺因為不體麵的罪行丟了進士功名,在族中丟了大臉,她的聲望早已大不如前了。
文怡看著蔣氏臉上的喜意,不由得多提醒一句:“若是大伯祖母執意要做主為六姐姐定親,甚至送信進京去請大伯父做主,恐怕大伯母還要再想法子說服大伯父。不過我想,大伯父如今應該比先前明白許多了吧?”
蔣氏一怔,過了好一會兒。才長長地歎了口氣:“自然是明白許多了,他本來在禮部侍郎位子上做得安安穩穩的,便是柳姑老爺出了事,也沒丟了官職,卻因為老太太縱容二叔胡鬧,害得他在朝中丟了臉麵。好幾次被上峰當眾喝斥家風不正、趨炎附勢……他如今兢兢戰戰的,真真是一個字都不敢多說,一步路都不敢多走。至於慧兒的親事,他那時也是胡塗了,不知被二叔灌了什麽迷湯,才會鬆了口。賢哥兒在信裏說,老爺如今後悔莫及。餘姨娘拿慧兒做例子,教十一丫頭仁孝禮義時,還被他大罵一頓,攆出屋去。我想……慧兒將來要再議親,他應該不會再犯糊塗了。”
文怡對此不置可否,隻是命冬葵:“茶冷了,去換熱的來。”冬葵領命而去。
蔣氏沒留意,繼續在那裏自言自語:“慧兒的親事實在是難辦。如今我也不求她能嫁入高門大戶了,隻盼著能尋個和氣知禮的良人,不至於孤寂終生便好。族人與親戚們也曾給我說過幾戶人家,我叫人仔細打聽過了,雖有些不足之處,但當中也有性情好、品性佳的人選,年紀略大些也不要緊,隻是慧兒執意不肯,我又不好逼她,也不知道她什麽時候才會改主意,就怕她念那佛經念得久了,移了性情,那就不好了。”
冬葵送了新茶上來,文怡替蔣氏倒了一杯,又給自己倒了,低頭默默吃茶。
蔣氏又在歎氣:“可惜了,老太太上京前還算明白的,那時候她看中了羅家老二,我嫌棄是個商家子弟,身上又無功名,不肯答應。但現在回頭想想,若真是羅家,倒也不壞,那似乎是個性情豁達又風趣的好孩子,又孝順,又知禮,看他說話行事,也頗為不俗,皇商人家的嫡子,身份也不算低微了。若不是瑤丫頭她爹給她訂下這門親事,我還真願意厚著臉皮跟羅家二太太說一說。以他家的門第,也不敢嫌棄我們慧兒。”
文怡直起腰來,正色道:“大伯母,您別怪我說話太不客氣。羅家二公子已經跟蔣家姐姐定了親事,如今再說這個話,又有什麽意思?何況鄭王起兵叛亂,青州錦南淪陷,蔣家舅老爺現任錦南知州,還不知安危如何呢,您不顧念手足之情,羨慕他家的女婿做什麽?”
蔣氏的臉一下漲紅了,吱吱唔唔了半日,才道:“我不過就是這麽一說罷了,並沒有特別的意思。至於瑤丫頭父女倆的安危……鄭王不是沒有殺青州錦南兩地的官員麽?我那兄弟素來滑頭,隻要鄭王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殺人的,他自然不會自己找死。我還不知道他的性子麽?就是知道他不會有事,才不擔心的……”
文怡抿了抿嘴,沒說話。蔣氏對文慧自然是慈母,隻是對其他親人,就未必真心關懷了。別人的家事,她也沒興趣多管,便找了個借口,告退回房去了,隻留下蔣氏一臉訕訕的不知該不該笑臉送人。
文怡回房悶坐,忽然間頓悟了。世人都是偏心的,遇事自然會偏著自己的家人與親友,而家人與親友之中,也有親疏之分。別說大伯母蔣氏親近兒女,卻疏遠冷待庶弟一家,便是她自己,也會更親近祖母盧老夫人多於其他族人與舅舅一家,出嫁之後,則是與丈夫柳東行最為親近,至於柳東行的家人親友,不管是關係不睦的柳複一家、東平王妃,還是關係親近的蘇太太夫婦,都要靠後許多。她不能忍受柳東行穿著又濕又冷的衣裳出門,卻能對東平王妃有可能因罪被廢冷眼旁觀,更能想辦法算計柳複夫妻,不就是這個道理麽?
雖然佛陀說,眾生平等,但眾生何嚐有過平等?她雖是信佛之人,心存善念,但也無法達濟天下,能做的,不過是抱著一顆善心,量力而行罷了。如今她隻是眾生中的一員,難免要偏心些,最重要的,不過是護著自己所關心愛護的人而已。
這麽想著,她又記起先前跟柳東行說過的話了。為了丈夫日後著想,她還得多用點心思才行。別的事上她無能為力,但康王府那群人,她倒不是完全沒有法子對付的。
大概是老天庇佑,沒兩日,柳東行與胡金全便探聽到了康王府眾人私下聚會商議的是什麽事。
原來這些曾經憑借康王府權勢在康城呼風喚雨的管事、掌櫃們,雖然損失了大筆錢財,生意經營遇到了困難,還先後被知府衙門與通政司的人審了又審,但心裏的不甘卻越來越盛。他們的不甘不是針對朝廷,而是針對鄭王。他們雖是仆從的身份,但也都是富家翁,康王世子上京以後,留在康城的那些秘密產業便是他們在掌管,無論是官府還是同行,誰不敬他們三分?而他們當家作主的日子過久了,自然不甘心再被人糟踐。鄭王府所為分明就沒把他們當成是盟友,事情八字都沒一撇,就卸磨殺驢,誰還敢指望鄭王奪得江山後,真的會給他們回報?
康王府的人冒著殺頭的危險助鄭王造反,卻一點好處沒得,就失了幾百萬的財產,死的人與被燒的貨物就不算了,更要緊的是,官府已經留意到他們了,沒有武力保護,他們豈不是死路一條?造反的罪名可是要誅九族的!這都是被鄭王所害,就算死,他們也要報複鄭王一把!叫他知道,馬王爺頭上有幾隻眼!
康王府舊人的報複行動,很快就開始了。
ps:
(猜猜他們會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