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底,烏克蘭正式與中國締結了具有準同盟性質的《經濟與技術交流、合作與互補條約》。在同一個月裏,白俄與俄國的和平進程也取得了實質進展,即白俄與俄國的國會通過了與合並有關的議案。
在四麵楚歌的情況下,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得不放棄東麵的兩個盟國。
進入一九九三年,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最大威脅來自法意聯盟。
這就是,在法國主導、意大利推動下,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得不同意對“歐洲聯盟”進行全麵改革。
顯然,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法國與意大利在歐洲聯盟中的地位。
說白了,法國與意大利希望獲得與德意誌第二帝國同等的地位,建立一個以三個歐洲強國為核心的同盟體係。
問題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卻不願意讓出老大的位置,甚至不願意分享權利。
在很多帝國公民眼裏,法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而且早在一百二十年前的普法戰爭中就是帝國的手下敗將。這樣的國家,根本就沒有資格跟帝國討價還價,更沒有資格跟帝國分享權利。
至於意大利,已經獲得了足夠高的地位,還有什麽好奢求的呢?
隻是,今非昔比,而且主導世界秩序的不再是歐洲列強,來自中國的巨大壓力,讓帝國當局不得不認真考慮法國與意大利的利益訴求,也就不得不在權利分配上,給予這兩個實力強大的國家足夠多的好處。
說白了,如果法國與意大利結成穩固聯盟,其實力超過了德意誌第二帝國。
在經濟規模上,法意聯盟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一點二倍,僅法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相當於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七成。在軍事上,意大利也是得到了承認的核大國,擁有數百枚核彈頭與可靠的投擲手段。在政治上,法意聯盟對歐洲的其他國家,比如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與希臘均有足夠強大的影響力,而且這些國家同樣希望能夠在歐洲聯盟、以及歐洲統一進程中獲得更大的發言權。在外交上,意大利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法國則是安理會輪值國中的常客,此外這兩個國家與前殖民地保持著良好關係,在世界範圍內有數十個交往密切的友好國家。
可以說,隻要法意聯盟牢不可破,德意誌第二帝國就得做出讓步。
當時的局麵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在烏克蘭脫盟,白俄與俄國合並時表現出的軟弱,讓法意兩國的領導人認識到,隻要他們團結一致就肯定能夠讓德意誌第二帝國做出讓步,從而獲得歐洲聯盟的主導權,至少能夠在聯盟內部與德意誌第二帝國分庭抗禮,從而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
此外,還有來自中國的影響。
雖然在之前的四十年內,法國與意大利都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堅定盟友,但是中國的主要對手是德意誌第二帝國,而不是法國與意大利。也就是說,當法國與意大利挑戰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時候,也就成為了中國的拉攏對象。
一九九三年,中國外長對法國與意大利訪問了五次!
如此密集的高層外交,表明了中國的企圖。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讓德意誌第二帝國當局認識到,如果不想失去法國與意大利,就必須在同盟集團的主導權上做出讓步,讓這兩個發展壯大的歐洲國家獲得更多的發言權,以維持以帝國為核心的同盟體係。
與法國、意大利的談判持續到一九九三年底。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德意誌第二帝國當局做出了極大的讓步,即承認法國在歐洲的大國地位,對歐洲聯盟的表決權進行重新劃分。按照當時達成的協議,德意誌第二帝國將獲得百分之四十的表決權,法國與意大利各獲得百分之二十的表決權,西班牙、荷蘭、瑞典獲得百分之四的表決權,比利時、葡萄牙、希臘、挪威、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波羅的海三國各獲得百分之一的表決權。
可以說,這是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結果。
這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做為歐洲頭號強國的地位得到了確認,而法國與意大利的要求也得到了滿足。
至於其他國家,則基本上沒有發言權。
問題是,這個談判結果必須獲得各國國會的支持才能正式生效,而赫岑道夫顯然沒有想到將在帝國聯邦國會遇到麻煩。
關鍵就是,如果法國與意大利聯合了西班牙之後,再設法獲得其他七個國家的支持就能夠在歐洲聯盟中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表決權,也就能夠否決由德意誌第二帝國提出的任何決議。顯然,在八個擁有百之一表決權的國家與國家集團中,比利時、葡萄牙、希臘、挪威與羅馬尼亞肯定會支持法國與意大利,而芬蘭、保加利亞與波羅的海三國則會在關係到本國利益的時候支持法國與意大利。更加要命的是,如果荷蘭或者瑞典倒戈,法國與意大利就將獲得歐洲聯盟的主導權。
這樣的結果,顯然讓帝國聯邦國會無法接受。
一九九四年初,在頂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赫岑道夫把這份關係到帝國核心利益的議案提交到了聯邦國會。
當時,誰也沒有意識到,這將成為德意誌第二帝國瓦解的導火索。
在聯邦國會辯論期間,就有很多議員指責赫岑道夫出賣了帝國利益,甚至有人把赫岑道夫說成了賣國賊。
在連續三次表決中,該議案都被聯邦國會否決。
赫岑道夫有兩個選擇,一是放棄這份議案,二是解散國會提前舉行大選。
可悲的是,赫岑道夫選擇了後者。
顯然,赫岑道夫沒有意識到國內反對勢力有多麽強大,更沒有意識到這麽做等於給帝國宣判了死刑。
一九九四年七月,德意誌第二帝國提前舉行大選。
按照帝國憲法,除了要重新選舉產生帝國聯邦國會之外,還要重新選舉產生各個聯邦的議會。
在這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選舉中,反對改革的保守派取得了全麵勝利。
到這個時候,赫岑道夫才猛然意識到,他打開了禁錮魔鬼的盒子,德意誌第二帝國遭遇了生存危機。
當時,赫岑道夫還有一個選擇,即立即啟動緊急法案。
按照帝國憲法,隻要得到內閣半數以上成員的支持,在德皇授權之後,首相就能讓帝國進入緊急狀態。
在此情況下,大選結果就不會得到承認。
可惜的是,赫岑道夫錯過了這個機會,或者說內閣出賣了他,即在進行內閣表決的時候有七名部長級成員沒有出席,導致最終的表決結果沒有獲得半數以上的內閣成員支持,因此也就不能啟動緊急法案。
一九九四年九月底,奧地利議會通過了脫離聯邦的決議,宣布奧地利為獨立國家。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裏,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先後宣布脫離聯邦,恢複大戰之前的獨立地位。
災難性的打擊在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到來。
在十一月四日舉行的巴伐利亞議會表決中,“巴伐利亞獨立宣言”獲得通過,這個最早並入帝國的王國宣布獨立。
到此,赫岑道夫已無選擇餘地。
十一月五日,赫岑道夫簽署了首相特別命令,下令讓部署在巴伐利亞的德軍占領巴伐利亞政府與議會。
隨後,赫岑道夫宣布巴伐利亞的獨立宣言作廢,巴伐利亞無權選擇獨立。
在最後關頭,赫岑道夫通過犧牲自我的方式,保住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根基,即保住了北德聯邦。
隻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已經不複存在了。
雖然通過軍事鎮壓,像巴伐利亞這樣的前北德聯邦成員沒能獲得獨立,但是像奧地利這類在大戰之後才並入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聯邦成員脫離了帝國的聯邦體製,成為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七日,在德軍基本上控製了巴伐利亞的局勢之後,德皇威廉三世正式承認奧地利等國獨立,並且宣布將在北德聯邦的基礎之上重組德國,而且他將在政局穩定下來之後退位。
半個月之後,德國的政治重組工作完成。
十二月二十三日,德皇威廉三世在波茨坦皇宮宣布退位,德意誌第二帝國自此成為了曆史。
重組後的德國,成為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實行議會總理製,並且由通過選舉產生的總統擔當國家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此時的德國,其領土麵積僅有帝國時期的一半,人口為帝國時期的四分之三,經濟規模則為帝國時期的三分之二。德意誌第二帝國已不複存在,取代它的是一個弱小得多的德國。
德意誌第二帝國解體,也標誌著持續了四十五年的冷戰正式結束。
冷戰結束,並不意味著人類文明贏來了長久的和平。
一九九五年的海灣戰爭、一九九九年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二零零二年的伊拉克戰爭等等,預示著在一個超級大國主導下的國際新秩序正在形成,中國也將在後冷戰時期遇到全新的挑戰!
(全文完)(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在四麵楚歌的情況下,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得不放棄東麵的兩個盟國。
進入一九九三年,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最大威脅來自法意聯盟。
這就是,在法國主導、意大利推動下,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得不同意對“歐洲聯盟”進行全麵改革。
顯然,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法國與意大利在歐洲聯盟中的地位。
說白了,法國與意大利希望獲得與德意誌第二帝國同等的地位,建立一個以三個歐洲強國為核心的同盟體係。
問題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卻不願意讓出老大的位置,甚至不願意分享權利。
在很多帝國公民眼裏,法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而且早在一百二十年前的普法戰爭中就是帝國的手下敗將。這樣的國家,根本就沒有資格跟帝國討價還價,更沒有資格跟帝國分享權利。
至於意大利,已經獲得了足夠高的地位,還有什麽好奢求的呢?
隻是,今非昔比,而且主導世界秩序的不再是歐洲列強,來自中國的巨大壓力,讓帝國當局不得不認真考慮法國與意大利的利益訴求,也就不得不在權利分配上,給予這兩個實力強大的國家足夠多的好處。
說白了,如果法國與意大利結成穩固聯盟,其實力超過了德意誌第二帝國。
在經濟規模上,法意聯盟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一點二倍,僅法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相當於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七成。在軍事上,意大利也是得到了承認的核大國,擁有數百枚核彈頭與可靠的投擲手段。在政治上,法意聯盟對歐洲的其他國家,比如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與希臘均有足夠強大的影響力,而且這些國家同樣希望能夠在歐洲聯盟、以及歐洲統一進程中獲得更大的發言權。在外交上,意大利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法國則是安理會輪值國中的常客,此外這兩個國家與前殖民地保持著良好關係,在世界範圍內有數十個交往密切的友好國家。
可以說,隻要法意聯盟牢不可破,德意誌第二帝國就得做出讓步。
當時的局麵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在烏克蘭脫盟,白俄與俄國合並時表現出的軟弱,讓法意兩國的領導人認識到,隻要他們團結一致就肯定能夠讓德意誌第二帝國做出讓步,從而獲得歐洲聯盟的主導權,至少能夠在聯盟內部與德意誌第二帝國分庭抗禮,從而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
此外,還有來自中國的影響。
雖然在之前的四十年內,法國與意大利都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堅定盟友,但是中國的主要對手是德意誌第二帝國,而不是法國與意大利。也就是說,當法國與意大利挑戰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時候,也就成為了中國的拉攏對象。
一九九三年,中國外長對法國與意大利訪問了五次!
如此密集的高層外交,表明了中國的企圖。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讓德意誌第二帝國當局認識到,如果不想失去法國與意大利,就必須在同盟集團的主導權上做出讓步,讓這兩個發展壯大的歐洲國家獲得更多的發言權,以維持以帝國為核心的同盟體係。
與法國、意大利的談判持續到一九九三年底。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德意誌第二帝國當局做出了極大的讓步,即承認法國在歐洲的大國地位,對歐洲聯盟的表決權進行重新劃分。按照當時達成的協議,德意誌第二帝國將獲得百分之四十的表決權,法國與意大利各獲得百分之二十的表決權,西班牙、荷蘭、瑞典獲得百分之四的表決權,比利時、葡萄牙、希臘、挪威、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波羅的海三國各獲得百分之一的表決權。
可以說,這是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結果。
這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做為歐洲頭號強國的地位得到了確認,而法國與意大利的要求也得到了滿足。
至於其他國家,則基本上沒有發言權。
問題是,這個談判結果必須獲得各國國會的支持才能正式生效,而赫岑道夫顯然沒有想到將在帝國聯邦國會遇到麻煩。
關鍵就是,如果法國與意大利聯合了西班牙之後,再設法獲得其他七個國家的支持就能夠在歐洲聯盟中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表決權,也就能夠否決由德意誌第二帝國提出的任何決議。顯然,在八個擁有百之一表決權的國家與國家集團中,比利時、葡萄牙、希臘、挪威與羅馬尼亞肯定會支持法國與意大利,而芬蘭、保加利亞與波羅的海三國則會在關係到本國利益的時候支持法國與意大利。更加要命的是,如果荷蘭或者瑞典倒戈,法國與意大利就將獲得歐洲聯盟的主導權。
這樣的結果,顯然讓帝國聯邦國會無法接受。
一九九四年初,在頂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赫岑道夫把這份關係到帝國核心利益的議案提交到了聯邦國會。
當時,誰也沒有意識到,這將成為德意誌第二帝國瓦解的導火索。
在聯邦國會辯論期間,就有很多議員指責赫岑道夫出賣了帝國利益,甚至有人把赫岑道夫說成了賣國賊。
在連續三次表決中,該議案都被聯邦國會否決。
赫岑道夫有兩個選擇,一是放棄這份議案,二是解散國會提前舉行大選。
可悲的是,赫岑道夫選擇了後者。
顯然,赫岑道夫沒有意識到國內反對勢力有多麽強大,更沒有意識到這麽做等於給帝國宣判了死刑。
一九九四年七月,德意誌第二帝國提前舉行大選。
按照帝國憲法,除了要重新選舉產生帝國聯邦國會之外,還要重新選舉產生各個聯邦的議會。
在這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選舉中,反對改革的保守派取得了全麵勝利。
到這個時候,赫岑道夫才猛然意識到,他打開了禁錮魔鬼的盒子,德意誌第二帝國遭遇了生存危機。
當時,赫岑道夫還有一個選擇,即立即啟動緊急法案。
按照帝國憲法,隻要得到內閣半數以上成員的支持,在德皇授權之後,首相就能讓帝國進入緊急狀態。
在此情況下,大選結果就不會得到承認。
可惜的是,赫岑道夫錯過了這個機會,或者說內閣出賣了他,即在進行內閣表決的時候有七名部長級成員沒有出席,導致最終的表決結果沒有獲得半數以上的內閣成員支持,因此也就不能啟動緊急法案。
一九九四年九月底,奧地利議會通過了脫離聯邦的決議,宣布奧地利為獨立國家。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裏,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先後宣布脫離聯邦,恢複大戰之前的獨立地位。
災難性的打擊在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到來。
在十一月四日舉行的巴伐利亞議會表決中,“巴伐利亞獨立宣言”獲得通過,這個最早並入帝國的王國宣布獨立。
到此,赫岑道夫已無選擇餘地。
十一月五日,赫岑道夫簽署了首相特別命令,下令讓部署在巴伐利亞的德軍占領巴伐利亞政府與議會。
隨後,赫岑道夫宣布巴伐利亞的獨立宣言作廢,巴伐利亞無權選擇獨立。
在最後關頭,赫岑道夫通過犧牲自我的方式,保住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根基,即保住了北德聯邦。
隻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已經不複存在了。
雖然通過軍事鎮壓,像巴伐利亞這樣的前北德聯邦成員沒能獲得獨立,但是像奧地利這類在大戰之後才並入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聯邦成員脫離了帝國的聯邦體製,成為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七日,在德軍基本上控製了巴伐利亞的局勢之後,德皇威廉三世正式承認奧地利等國獨立,並且宣布將在北德聯邦的基礎之上重組德國,而且他將在政局穩定下來之後退位。
半個月之後,德國的政治重組工作完成。
十二月二十三日,德皇威廉三世在波茨坦皇宮宣布退位,德意誌第二帝國自此成為了曆史。
重組後的德國,成為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實行議會總理製,並且由通過選舉產生的總統擔當國家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此時的德國,其領土麵積僅有帝國時期的一半,人口為帝國時期的四分之三,經濟規模則為帝國時期的三分之二。德意誌第二帝國已不複存在,取代它的是一個弱小得多的德國。
德意誌第二帝國解體,也標誌著持續了四十五年的冷戰正式結束。
冷戰結束,並不意味著人類文明贏來了長久的和平。
一九九五年的海灣戰爭、一九九九年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二零零二年的伊拉克戰爭等等,預示著在一個超級大國主導下的國際新秩序正在形成,中國也將在後冷戰時期遇到全新的挑戰!
(全文完)(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