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第二章說過,陰陽家出於方士。《漢書·藝文誌》根據劉歆《七略·術數略》,把方士的術數分為六種: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
六種術數
第一種是天文。《漢書·藝文誌》中說:“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
第二種是曆譜。《藝文誌》中說:“曆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
第三種是五行。《藝文誌》中說:“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
第四種是蓍龜。這是中國古代占卜用的兩種主要方法。後一種方法是,管占卜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龜甲或獸骨上,鑽鑿一個圓形的凹缺,然後用火燒灼。圍繞著鑽鑿的地方,現出裂紋。根據這些裂紋。據說可以知道所問的事情的吉凶。這種方法叫“卜”。前一種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莖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數的組合,再查《易經》來解釋,斷定吉凶。這種方法叫“筮”。《易經》的卦辭、爻辭本來就是為筮用的。
第五種是雜占,第六種是形法。後者包括看相術以及後來叫做“風水”的方術。風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產物。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須安排得與自然力即風水協調一致。
周朝頭幾百年,封建製全盛的時期,每個貴族的室、家都有這些術數的世襲專家,以備有大事的時候顧問。可是隨著封建製的解體,這些專家有許多人都失去了世襲職位,流散全國,在民眾中繼續操業。這時候他們就被稱為“方士”。
當然,術數的本身是以迷信為基礎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學的起源。術數與科學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以積極的態度解釋自然,通過征服自然使之為人類服務。術數在放棄了對於超自然力的信仰並且試圖隻用自然力解釋宇宙的時候,就變成科學。這些自然力是什麽,其概念在最初可能很簡單、很粗糙,可是在這些概念中卻有科學的開端。
陰陽家對於中國思想的貢獻就是如此。這個學派力求對自然物事隻用自然力做出積極的解釋。所謂積極的,我是指實事求是的。
中國古代,試圖解釋宇宙的結構和起源的思想中有兩條路線:一條見於陰陽家的著作,一條見於儒家的無名作者們所著的《易傳》。這兩條思想路線看來是彼此獨立發展的。下麵我們要講的《洪範》和《月令》,強調五行而不提陰陽;《易傳》卻相反,陰陽講了很多,五行則隻字未提。可是到後來,這兩條思想路線互相混合了。到司馬談的時代已經是如此,所以《史記》把他們合在一起稱為陰陽家。
《洪範》所講的五行
五行通常譯為five elements(五種元素)。我們切不可將它們看做靜態的,而應當看做五種動態的互相作用的力。漢語的“行”字,意指to act(行動),或to do(做),所以“五行”一詞,從字麵上翻譯,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種活動),或five agents(五種動因)。五行又叫五德,意指five powers(五種能力)。
“五行”一詞曾出現於《書經》的《夏書·甘誓》,傳統的說法說它是公元前20世紀的文獻。但是《甘誓》是偽書,即使不是偽書,也不能肯定它所說的“五行”,與其他有確鑿年代的書所說的“五行”,是不是一回事。五行最早的真正可靠的記載,見於《書經》的另一篇:《洪範》。照傳統的說法,公元前12世紀末周武王克商以後,向商朝貴族箕子問治國的“大法”(《洪範》),箕子講了這一番話,題為“洪範”。在這篇講話裏,箕子說他的思想本是由禹而來,禹是傳說的夏朝的創建人,據說生活在公元前22世紀。作者提到這些傳說,都是為了增加五行說的重要性。至於《洪範》的實際年代,現代學術界傾向於定在公元前4世紀或前3世紀內。
《洪範》中列舉了“九疇”:“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我們且跳到第八:“八、庶征: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敘,庶草蕃廡。一極備,凶;一極無,凶。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
所謂“庶征”就是各種象征。這些象征是:雨、陽光、熱、寒、風。它們都必須及時。這五者如果按正常秩序來得很充足,各種植物就會長得茂盛而豐饒。其中任何一種,如果極多,或者極少,就會造成災害。以下是吉慶的象征;君主的嚴肅,將隨之以及時雨;君主有條理,將隨之以及時的陽光;君主的明智,將隨之以及時的熱;君主的謀慮,將隨之以及時的寒;君主的聖明,將隨之以及時的風。以下是不吉的象征:君主的猖狂,將隨之以連續的雨;君主的越禮,將隨之以連續的陽光;君主的逸樂,將隨之以連續的熱;君主的急躁,將隨之以連續的寒;君主的愚昧,將隨之以連續的風。
在《洪範》裏,我們看到,五行的觀念還是粗糙的。《洪範》的作者說到五行的時候,所想的仍然是實際的物,如水、火等,而不是以五者為名的抽象的力,如後人所講的五行那樣。作者還告訴我們,人類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關聯的,君主方麵的惡行就導致自然界異常現象的出現。這個學說,被後來的陰陽家大為發展了,叫做“天人感應論”。
有兩種學說進一步解釋了這種感應的原因。一種是目的論的。它認為君主方麵的惡行,使“天”發怒。這種怒造成異常的自然現象,代表著“天”給君主的警告。另一種是機械論的。它認為君主的惡行自動造成自然界的混亂,因而機械地產生異常現象。全宇宙是一個機械結構。它的一部分出了毛病,其他部分也必然機械地受到影響。這種學說代表了陰陽家的科學精神,而前一種學說則反映了陰陽家的術數根源。
《月令》
陰陽家第二篇重要文獻是《月令》,最初見於公元前3世紀末的《呂氏春秋》,後來又載入《禮記》。《月令》的得名,是由於它是小型的曆書,概括地告訴君民,他們應當按月做什麽事,以便與自然力保持協調。在其中,宇宙的結構是按陰陽家的理論描述的。這個結構是時空的,就是說,它既是空間結構,又是時間結構。由於位於北半球,古代中國人十分自然地以為南方是熱的方向,北方是冷的方向。於是陰陽家就把四季與四方配合起來。夏季配南方;冬季配北方;春季配東方,因為東方是日出的方向;秋季配西方,因為西方是日落的方向。陰陽家還認為,晝夜變化是四季變化的小型表現。從而,早晨是春季的小型表現,中午是夏季的小型表現,傍晚是秋季的小型表現,夜間是冬季的小型表現。
南方和夏季都熱,因為熱在南方、在夏季“火德盛”。北方和冬季都冷,因為在北方、在冬季“水德盛”,冰、雪都與水相連,都是冷的。同樣地,“木德盛”於東方和春季,因為春季萬木生長,而東方與春季相配。“金德盛”於西方和秋季,因為金與秋季都有肅殺的性質,而西方與秋季相配。這樣,五行(五德)有四樣都說到了,隻剩下土德還沒有確定方位和季節。可是《月令》說了,土是五行的中心,所以在方位上居於四方的中央,在季節上居於夏秋之交。
陰陽家試圖用這樣的宇宙論,既從時間又從空間解釋自然現象,還進一步認為這些現象與人類行為密切聯係。所以《月令》做出規定,天子應當按月做哪些事,才符合名義。
《月令》告訴我們:“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人的行為必須與此協調一致,所以在此月,天子“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禁止伐木,毋覆巢。……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如果天子在每月不按適合本月的方式行動,就要造成異常的自然現象。例如,“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早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其民大疫,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均見《禮記·月令》)。
六種術數
第一種是天文。《漢書·藝文誌》中說:“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
第二種是曆譜。《藝文誌》中說:“曆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
第三種是五行。《藝文誌》中說:“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
第四種是蓍龜。這是中國古代占卜用的兩種主要方法。後一種方法是,管占卜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龜甲或獸骨上,鑽鑿一個圓形的凹缺,然後用火燒灼。圍繞著鑽鑿的地方,現出裂紋。根據這些裂紋。據說可以知道所問的事情的吉凶。這種方法叫“卜”。前一種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莖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數的組合,再查《易經》來解釋,斷定吉凶。這種方法叫“筮”。《易經》的卦辭、爻辭本來就是為筮用的。
第五種是雜占,第六種是形法。後者包括看相術以及後來叫做“風水”的方術。風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產物。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須安排得與自然力即風水協調一致。
周朝頭幾百年,封建製全盛的時期,每個貴族的室、家都有這些術數的世襲專家,以備有大事的時候顧問。可是隨著封建製的解體,這些專家有許多人都失去了世襲職位,流散全國,在民眾中繼續操業。這時候他們就被稱為“方士”。
當然,術數的本身是以迷信為基礎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學的起源。術數與科學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以積極的態度解釋自然,通過征服自然使之為人類服務。術數在放棄了對於超自然力的信仰並且試圖隻用自然力解釋宇宙的時候,就變成科學。這些自然力是什麽,其概念在最初可能很簡單、很粗糙,可是在這些概念中卻有科學的開端。
陰陽家對於中國思想的貢獻就是如此。這個學派力求對自然物事隻用自然力做出積極的解釋。所謂積極的,我是指實事求是的。
中國古代,試圖解釋宇宙的結構和起源的思想中有兩條路線:一條見於陰陽家的著作,一條見於儒家的無名作者們所著的《易傳》。這兩條思想路線看來是彼此獨立發展的。下麵我們要講的《洪範》和《月令》,強調五行而不提陰陽;《易傳》卻相反,陰陽講了很多,五行則隻字未提。可是到後來,這兩條思想路線互相混合了。到司馬談的時代已經是如此,所以《史記》把他們合在一起稱為陰陽家。
《洪範》所講的五行
五行通常譯為five elements(五種元素)。我們切不可將它們看做靜態的,而應當看做五種動態的互相作用的力。漢語的“行”字,意指to act(行動),或to do(做),所以“五行”一詞,從字麵上翻譯,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種活動),或five agents(五種動因)。五行又叫五德,意指five powers(五種能力)。
“五行”一詞曾出現於《書經》的《夏書·甘誓》,傳統的說法說它是公元前20世紀的文獻。但是《甘誓》是偽書,即使不是偽書,也不能肯定它所說的“五行”,與其他有確鑿年代的書所說的“五行”,是不是一回事。五行最早的真正可靠的記載,見於《書經》的另一篇:《洪範》。照傳統的說法,公元前12世紀末周武王克商以後,向商朝貴族箕子問治國的“大法”(《洪範》),箕子講了這一番話,題為“洪範”。在這篇講話裏,箕子說他的思想本是由禹而來,禹是傳說的夏朝的創建人,據說生活在公元前22世紀。作者提到這些傳說,都是為了增加五行說的重要性。至於《洪範》的實際年代,現代學術界傾向於定在公元前4世紀或前3世紀內。
《洪範》中列舉了“九疇”:“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我們且跳到第八:“八、庶征: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敘,庶草蕃廡。一極備,凶;一極無,凶。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
所謂“庶征”就是各種象征。這些象征是:雨、陽光、熱、寒、風。它們都必須及時。這五者如果按正常秩序來得很充足,各種植物就會長得茂盛而豐饒。其中任何一種,如果極多,或者極少,就會造成災害。以下是吉慶的象征;君主的嚴肅,將隨之以及時雨;君主有條理,將隨之以及時的陽光;君主的明智,將隨之以及時的熱;君主的謀慮,將隨之以及時的寒;君主的聖明,將隨之以及時的風。以下是不吉的象征:君主的猖狂,將隨之以連續的雨;君主的越禮,將隨之以連續的陽光;君主的逸樂,將隨之以連續的熱;君主的急躁,將隨之以連續的寒;君主的愚昧,將隨之以連續的風。
在《洪範》裏,我們看到,五行的觀念還是粗糙的。《洪範》的作者說到五行的時候,所想的仍然是實際的物,如水、火等,而不是以五者為名的抽象的力,如後人所講的五行那樣。作者還告訴我們,人類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關聯的,君主方麵的惡行就導致自然界異常現象的出現。這個學說,被後來的陰陽家大為發展了,叫做“天人感應論”。
有兩種學說進一步解釋了這種感應的原因。一種是目的論的。它認為君主方麵的惡行,使“天”發怒。這種怒造成異常的自然現象,代表著“天”給君主的警告。另一種是機械論的。它認為君主的惡行自動造成自然界的混亂,因而機械地產生異常現象。全宇宙是一個機械結構。它的一部分出了毛病,其他部分也必然機械地受到影響。這種學說代表了陰陽家的科學精神,而前一種學說則反映了陰陽家的術數根源。
《月令》
陰陽家第二篇重要文獻是《月令》,最初見於公元前3世紀末的《呂氏春秋》,後來又載入《禮記》。《月令》的得名,是由於它是小型的曆書,概括地告訴君民,他們應當按月做什麽事,以便與自然力保持協調。在其中,宇宙的結構是按陰陽家的理論描述的。這個結構是時空的,就是說,它既是空間結構,又是時間結構。由於位於北半球,古代中國人十分自然地以為南方是熱的方向,北方是冷的方向。於是陰陽家就把四季與四方配合起來。夏季配南方;冬季配北方;春季配東方,因為東方是日出的方向;秋季配西方,因為西方是日落的方向。陰陽家還認為,晝夜變化是四季變化的小型表現。從而,早晨是春季的小型表現,中午是夏季的小型表現,傍晚是秋季的小型表現,夜間是冬季的小型表現。
南方和夏季都熱,因為熱在南方、在夏季“火德盛”。北方和冬季都冷,因為在北方、在冬季“水德盛”,冰、雪都與水相連,都是冷的。同樣地,“木德盛”於東方和春季,因為春季萬木生長,而東方與春季相配。“金德盛”於西方和秋季,因為金與秋季都有肅殺的性質,而西方與秋季相配。這樣,五行(五德)有四樣都說到了,隻剩下土德還沒有確定方位和季節。可是《月令》說了,土是五行的中心,所以在方位上居於四方的中央,在季節上居於夏秋之交。
陰陽家試圖用這樣的宇宙論,既從時間又從空間解釋自然現象,還進一步認為這些現象與人類行為密切聯係。所以《月令》做出規定,天子應當按月做哪些事,才符合名義。
《月令》告訴我們:“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人的行為必須與此協調一致,所以在此月,天子“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禁止伐木,毋覆巢。……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如果天子在每月不按適合本月的方式行動,就要造成異常的自然現象。例如,“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早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其民大疫,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均見《禮記·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