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中二年(848年)的重陽節,長安還是記憶中的模樣:高陽越淡,天光越薄,菊花越貴。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昂貴而應時的花卉茂茂擠在高官貴戚的花圃裏,等待與茱萸廝混,飄入盛滿酒液的杯中,也等待主人家盛大聚會上,一句吟詠重陽節的好詩。令狐楚最愛白菊,他去世十二年,相關的痕跡一點點被時間磨滅,似乎連長安城的白菊都變少了。


    十多年前李商隱是為令狐楚寫公文的秘書,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是他嬉笑怒罵無話不談的朋友。現在,李商隱依然是為京兆尹寫公文的秘書,令狐綯已經是長安城裏最貴重的宰相。十多年前,李商隱寫得一手好散文,後來令狐楚教他,要為人做秘書必須得寫好駢文,對仗用典。十多年後,艱深的典故,“駢四儷六”已經成為李商隱的風格,甚至學寫公文的年輕人也要去求一冊他的文集來作範文。十多年前,李商隱為令狐綯寫信,說他們之間“一日相從,百年見肺肝”,現在,他想去見令狐綯,但不知道令狐綯想不想見他。


    令狐綯這年剛升任,搬了新家在晉昌坊。李商隱硬下頭皮去拜訪,枯坐半天,令狐綯也沒有出來見他。如坐針氈的李商隱再也沒法被令狐家的下人帶著玩味的表情參觀,要了筆,在令狐綯家的屏風上默默寫下他此時的心情:


    曾共山翁把酒時,霜天白菊繞階墀(chi)。


    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學漢臣栽苜蓿,空教楚客詠江蘺。


    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


    ——《九日》


    晉昌坊中還有名勝大雁塔,從令狐綯家出來,抬眼就能看見。舊俗,考上進士便要在雁塔下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李商隱還記得,大和九年(835年),他又一次落第,令狐綯為了帶他散心,一起登上大雁塔,並在塔下石碑上題字。右拾遺令狐綯、前進士李商隱的名字並肩而立。李商隱沒有哥哥,令狐綯比他大十二歲,他一直當其是兄,甚至“當此世生而不同此世”的知己。他以為,他們的緣分可以超過人生壽命的極限,延展前世後生。現在知道,當時年輕,一生一世已經很長,夠變卦很多次。


    十多年前,李商隱和令狐綯可以拉著手哭,是親過兄弟夫妻,過去與未來的時間裏獨一份的默契緣分。李商隱對令狐綯寫過:“足下與仆,於天獨何稟,當此世生而不同此世,每一會麵一分散,至於慨然相執手,顰(pin)然相戚,泫然相泣者,豈於此世有他事哉?”現在,身份懸殊,自然不能再寫這樣沒分寸的傻話。再兩年,令狐綯命令李商隱將令狐楚存在太清宮的舊詩刻寫石上,李商隱一天就寫完了。他給令狐綯寫了《上兵部相公啟》,報告這件事情,開頭是“伏奉指命”。十年前他一定不會想到,自己給令狐綯寫信,會用這樣卑微疏遠的語氣。從前的李商隱見到現在的自己,恐怕也看不懂了。


    暮鼓響起,是宵禁開始的信號。一間間坊巷臨街的坊門關閉,鼓聲停止時,街上不準再有行人。但百多年來嚴厲的禁令漸漸鬆弛,依然有稀稀落落的行人在街上行走。百無聊賴的李商隱一路向北,不知不覺走到了開化坊令狐楚的舊居。夕陽西下,牆外人跡零落,牆內隻有幾隻烏鴉棲息在屋簷上。向晚時的風吹來苦竹與花椒的味道,漸漸荒蕪的花園裏,還有星星點點的白菊花,被時間遺留下來,歸於寒雁與暮蟬。他慢慢走在彎彎曲曲的小道上,細細想起十多年前細碎的往事,仿佛與這些被撇下的菊花溝通了命運——令狐綯搬家時帶走珍貴的花卉,但沒有帶上它們。


    二


    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第五次到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放榜以後的流程,他閉著眼睛也能走:正月二十四日禮部放榜,二月七日過吏部關試。關試後,便要拜見座主,參加曲江宴、杏園宴,在慈恩塔下前代進士們的名字後麵題寫上自己的名字。


    禮部侍郎掌管貢舉。整個長安恐怕沒人比李商隱更精準地歸納大和五年(831年)以來曆任禮部侍郎的性情習性:“始為故賈相國所憎,明年病不試。又明年,複為今崔宣州所不取。”他們有個強烈的共同點——不喜歡他。


    十九歲落第的時候,可以安慰自己:還年輕,落第不丟人。現在他二十五歲了,好朋友令狐綯因為蔭補被詔去長安做左拾遺,給李商隱寄送葛衣時,李商隱失落地回信說:“爾來足下仕益達,仆困不動,固不能有常合而有常離。”他的朋友飛黃騰達了,隻有他,總是困在原地。


    也不是他準備得不好,也不是他沒有才能。李商隱的時代,科舉已經由選拔人才變成了比拚人脈靠山的鬥獸場。從前,試卷不糊名給了考生在考試之外用舊佳作打動考官的機會,現在的不糊名,成了赤裸裸的利益交換。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曾經爆出過一樁科舉舞弊案:進士科三十三名上榜人中有十四人胸無點墨、不學無術,都是官宦子弟。進士科上榜是他們的父祖輩與考官的一次利益交換。官場震動,皇帝特別要求重考,考官也換成並不主管選舉的主客郎中白居易和中書舍人王起。長慶科舉舞弊案隻是科場黑暗的冰山一角。甚至往後,屢屢有長安豪強的後代得到進士科上榜的殊榮,深究起來,都不可說。但一次進士考隻取三十多人,“不可說”的多了,沒有背景、沒有靠山的那些,幾乎永無出頭之日。


    比如李商隱。


    脾氣也發過了:李商隱送叔祖去做東川節度使幕僚,寫了一首《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恭賀了叔祖光明的前程,話鋒一轉,講到自己,“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我是想要高飛的鳳凰,可是禮部侍郎主管考試的賈相國就如同燕雀,不依不饒把我往地上啄。


    悶氣也生過了:進士科考試不糊名,考試之前,考生們必得謄抄自己最得意的文章詩篇成卷,投送給高官,以求考官在試卷上看見熟悉名字時,能夠“擇熟錄取”。久而久之,這成了規矩,叫“幹謁”。李商隱也抄送過自己的詩文,很久之後,他在給朋友的《與陶進士書》裏還清楚記得自己一片心血是怎樣被隨意糟踐:收到他詩卷的大人物有的往角落裏隨手一擱,無暇一讀,有的隨便看兩眼,根本不開口朗讀,還有的終於開始讀了,但是失字壞句,完全理解錯了他的意思。大和七年(833年)以後,李商隱幹脆連幹謁也免了。除去替人寫信,代擬上皇帝的奏啟表章之外,連文章也不寫了——可以為還人情而寫,可以為錢而寫,但要他陪著附庸風雅的蠢貨糟蹋心血,不行。


    但進士,依然年年是要考的。作為家裏的長子,他還有三個弟弟一個妹妹要撫養,他還要攢錢把葬在獲嘉(今河南新鄉)那個嫁給裴家卻早早死了的姐姐和葬在滎陽(今河南滎陽)的父親遷葬回懷州的家族墓地。每年考試季,不成文的規矩是考生要向禮部主持考試的官員“納卷”——謄抄一些得意的舊文,作為考試之外評判考生能力的參考。李商隱不耐煩,從來不交。他一邊咬牙切齒恨考官一邊年年上京應考,這一切被已經升官做左補闕的令狐綯看在眼裏。令狐綯便替李商隱謄抄舊文送去貢院,替他納卷。直到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第五次到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


    三


    進士科考試不糊名,考官可以清楚看到哪份答卷來自哪個考生。禮部侍郎高鍇不耐煩一份一份仔細判這幾千份卷子,於是問他的好朋友左補闕令狐綯:“這裏麵總有跟你關係好的吧?誰呀?”令狐綯頭也不抬,回道:“李商隱。”高鍇又問:“還有呢?”依然是一樣的答案:李商隱。問了三遍,令狐綯回答了三次“李商隱”,斬釘截鐵,沒有別人。


    比起做一身耀眼的新衣服等待可能到來的曲江宴飲,或者打聽一下京城哪家高官的漂亮小姐正待嫁,李商隱更需要麵對很可能再次到來的失敗:老恩師令狐楚每年資助他進京趕考,替他準備衣食與行資,是一大筆錢。至於令狐綯每年替他納卷,邀請他一道登大雁塔,遊曲江池,陪他散心,他也時時記在心上。他九歲上父親就去世了,去世之前,父親也僅隻做過獲嘉縣令和幾任幕府,家無餘財。作為家裏長子,九歲的李商隱拉著裝有父親靈柩的板車一路從獲嘉走回滎陽,主持葬禮,安頓家人。為了養活弟妹,替人抄書、舂米……隻要能夠換來米麵,他什麽都做。什麽都做,也不過勉強維持溫飽。令狐家對他這樣好,但除了一筆好文章,他能夠回報的太少。隻有考上進士,得到官做了,才能稍微報答令狐家的恩情。自然從沒有人要他報答,但一年一年,偏偏總是考不上,令狐家的善意便成為籠罩在自尊心之上的陰雲。深恩難報,如同巨債難償。


    進士科放榜的時候,四張黃麻紙剛被貼上禮部南院東牆,丈餘高的一堵張榜牆立刻就被圍得水泄不通。李商隱還是跟著人群去看了一眼。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他那耷拉著的眼角眉梢瞬間活躍起來——高鍇的眼光不錯!終於還算有人慧眼識英才!更重要的是,現在,他又可以與令狐綯回到同樣的起點:節度使的兒子與縣令的兒子,終於僅僅是同朝為官,不再是施舍與給予。


    進士及第的喜悅隻閃了一閃。與李商隱進士及第同時,很快傳開一則“謠言”:令狐綯在高鍇麵前三次推薦李商隱,所以這個落第四次的李商隱才終於在第五次參加考試時榜上有名。


    很快也傳到李商隱的耳朵裏。這越俎代庖的助力未必不是一種侮辱——他明明可以憑本事,現在人人都知道他是托關係。哪怕他以後做官了,想要堂堂正正地報答令狐楚一家對他的恩情,也不可以:這個官本來就是別人給他的,哪有用別人的東西去報答別人的道理?


    後來他在《與陶進士書》裏原樣記下這件事,把進士及第完全歸功於令狐綯,而他在七年間五次參加進士考試的努力,他“五年誦經書,七年弄筆硯”的驕傲如同一個笑話,提都不想提。


    雖然如此,多年寄人籬下,他還是迅速對此做出了應有的反應:李商隱給令狐楚寫了一封信說自己“才非秀異,文謝清華,幸忝科名,皆由獎飾”,對令狐家感恩戴德。很快得到了回信——令狐楚讓他趕緊回到興元去繼續工作,但李商隱已經決定回家看望母親,不得不再次低聲下氣地回了第二封信,感激他一直以來的提攜:“伏思自依門館,行將十年,久負梯媒,方沾一第。”約定陪母親過了中秋節就去興元看望令狐楚。


    “功成名就”的流程走得味同嚼蠟:拜見過考官高鍇,以後李商隱是高鍇“座下”門生,高鍇就是李商隱的“座主”。同門的進士一道該喝的酒喝了,該展現才華的詩也都寫了。曲江宴吃了,倒真有不少高官貴人來選女婿。李商隱的新朋友,同榜進士韓瞻很快就被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看中,成了王家女婿。王茂元家財豐厚,為了嫁女兒,蓋朱樓,飾金彩,萬人矚目。迎娶時李商隱贈給韓瞻一首詩,“一名我漫居先甲,千騎君翻在上頭”——考試的時候我名次明明比你高,現在你做了貴人的乘龍快婿,我還依然是個光棍。


    以婚嫁為紐帶,可以把非親非故的陌生人變成堅固的利益共同體。可惜,在令狐家他永沒有與他們真正成為一家人的機會:令狐家隻有一個女兒,早早許配了裴十四。他曾經寫詩送別令狐家這個幸運的女婿,有點酸溜溜地用了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典故:“嗟予久抱臨邛渴,便欲因君問釣磯。”——說自己一個單身漢,也想跟裴十四一樣。他很快知道,除去嫁給韓瞻的姑娘,王茂元家還有另外一個待婚的女兒。而王茂元似乎對選他做女婿也很有興趣。


    初夏時,李商隱回到濟源,看望老母親。不管這個進士讓他心裏多別扭,對母親來說,總是一個好消息。從祖父起,李家的男人盡皆早逝,作為家裏的長男,他承擔起了三代女人對於一個撐起門戶的成年男人的期待。現在,他終於可以給這個家庭帶來穩定的收入、體麵的地位,在長久的貧窮裏這個家庭欠下了太多的願望,都需要他一個人去一一實現。


    李商隱在家裏沒有住幾天,興元來了急信:令狐楚病危,急招李商隱。


    四


    唐穆宗長慶年起,後來舉世聞名的“牛李黨爭”從政見之爭變成一場關於人品道德、執政能力、家世背景的全方位“戰爭”。北朝以來擁有經學傳統的大家族自認為高門大族,看不起因為進士考試而做官的新士族。通過進士科考試而做官的新士族認考官為“座主”,認同榜進士為“同年”,在政事上同進同退,看在舊士族眼裏就是“朋黨”。永貞元年(805年)順宗朝的進士李宗閔、牛僧孺由主考官權德輿選拔,結為死黨。元和三年(808年)李宗閔和牛僧孺又參加製舉,在考卷上大肆抨擊時弊,一時人人叫好,惹得當時的宰相李吉甫到皇帝麵前哭訴委屈。從此,以李宗閔、牛僧孺為一派,李吉甫為一派的黨爭越演越烈,甚至波及許多無辜。後世史家把令狐楚歸成牛僧孺一派——令狐楚自稱是唐初令狐德棻的後代,其實是為抬高家族背景的偽造,追根究底,他也不過是一個靠考試做官的“新士族”。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正宗趙郡李家的名門之後,此時也已經成為政壇一顆明星,作為“李黨”的新首腦,自然對令狐楚不怎麽看得慣。令狐楚做汴宋觀察使,治下亳州傳聞出聖水,飲者痊愈。令狐楚奏上這道祥瑞,原想討個吉利,浙西觀察使李德裕專門上疏痛陳這“吉兆”是妖僧為了賺錢胡說八道。一時間水價飛漲,一鬥三貫,老病之人喝了,疾病更重。宰相裴度嚴厲判責了令狐楚,命令令狐楚填塞泉眼。


    開成二年(837年)的初冬,令狐楚終於快要從這場令人窒息的黨爭裏永遠解脫。令狐楚七十一歲了,他寫信召回兒子們和李商隱。兒子們也明白這次回家的不尋常,請假時都告訴了上司父親預計的歿期,說好要請長假,去職守喪。


    李商隱十月到了興元,令狐家籌備喪事,他能幫忙的也有限,更像一個外人。李商隱第一次見到令狐楚的時候,令狐楚六十三歲。李商隱十七歲,已經因為散文寫得好而小有名氣。著名的“大手筆”令狐楚閑居洛陽,每天跟老朋友白居易、劉禹錫寫詩唱和,對忽然冒出來的少年天才愛不釋手。但麵前青竹一樣瘦削的年輕人臉上卻有一種急迫,不是為了求人賞識,是求生存的機會。拜見令狐楚之前,什麽樣的工作他都做過了。為了照顧年輕人敏感的內心,令狐楚教他寫駢文,給他錢,作為替他寫公文的報酬。又將兒子們介紹給他,讓他在同齡人間少些拘謹。令狐綯二十八歲,已經進士及第,但並不急著去赴朝廷任命,令狐楚做天平軍節度使,令狐綯正陪伴左右。他們出身不同,成長環境不同,但對李商隱來說,令狐楚像是父親,而令狐綯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兄長。


    李商隱早年喪父,他對於父親這個形象更明確的印象來自令狐楚。哪怕病重,令狐楚也沒有讓李商隱失望。他保持著文壇領袖幾十年如一日的從容風雅。甚至過分清閑,管起了閑事:聽說詩人賈島剛進士及第還沒有授官便被人中傷,連忙為他疏通關係,最後賈島得到了一個長江縣主簿的官。到任之後,令狐楚還專門托人贈他寒衣。至死,令狐楚也記得自己是個詩人。卒前五日,令狐楚給老友劉禹錫寄去一首詩,詞調淒切,算是一個慎重的告別。


    令狐楚去世前一天,李商隱被單獨召見。令狐楚終於告訴他,一定要把他從母親身邊叫來的原因:這件事情我本該自己來做,但我病得重了,怕胡言亂語招人討厭,還是請你來幫我吧。於是李商隱為令狐楚起草了誠懇的遺表,上報朝廷。


    而後令狐楚召集幾個兒子,留下遺命,要他們兄弟友善,為國家竭盡全力。令狐楚死去的這天晚上,有大星落於寢室之上,光如燭焰,令狐楚端坐與家人告訣。盡管有資助,有親自輔導文學,但李商隱終究不是令狐楚的兒子。孺慕之情與寄人籬下的卑怯糾纏成李商隱對令狐家複雜的感情。他在令狐楚的祭文裏寫:“將軍樽旁,一人衣白……公高如天,愚卑如地。”


    現在,令狐楚死了,連同他為李商隱營造的虛假的“家庭”也一並消失。開成二年(837年)十二月,李商隱跟隨令狐綯兄弟護送令狐楚靈柩回到長安萬年縣鳳棲原祖墳安葬。李商隱一直在令狐家幫忙到夏天,發揮他寫作上的長處。按照令狐楚的遺願,他撰寫了《令狐墓誥》,之後又寫了《奠相國令狐公文》。文宗皇帝遣人到令狐家祭奠,又是李商隱負責替令狐緒、令狐綯兄弟寫作《謝宣祭表》。


    令狐楚對他有十多年的恩情,李商隱想要報答,除了寫文章,並沒有更多的能力。而他迫在眉睫的難處,此時並不能對令狐家的人啟齒——他已經一年多沒有收入了。令狐楚去世,幕府隨即解散,幕僚們也必須自謀生路。上有老母親,下有一個正需要花錢考試的弟弟,兩個待嫁的妹妹,他不能停止賺錢。哪怕進士及第,在正式授官之前,也不會有分文收入。在這個冷漠到“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的世界,他沒有資格選擇成為清高傲岸符合世人對一個詩人一切想象的李商隱,他必須抓住一切機會攀援而上。繼續留在令狐家越來越低矮的屋簷下,他永遠隻能是個尷尬的附屬品。李商隱還有比沉淪在失勢的令狐家更光明的選擇。


    送君千裏,終於到了告別的時候。


    五


    守喪中的令狐綯很快聽說了李商隱進入王茂元幕府工作的消息,差不多同時也聽說了他娶親的消息:李商隱與他的同年進士韓瞻一樣,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為妻。令狐綯知道,這是“樹倒猢猻散”的人之常情——驟然失去頂梁柱的令狐家對於李商隱,就像穿舊的鞋,隨手丟在過去。但人又總愚蠢地期望,能夠碰見例外。父親視李商隱如親子,教他寫文章,資助他考試,為他提供工作,給他一切支持,甚至在他屢屢進士落榜時替他向考官說好話。可惜,李商隱並不是那個例外。他迫不及待地另攀高枝去了。


    開成三年(838年),進士及第卻沒有等到授官機會的李商隱參加了博學宏詞科考試。原以為像這一科其他考生一樣,可以走一條考中即授官的捷徑,沒想到,他雖然通過了考試,卻沒有通過政治審查——他的名字已經被報上中書堂,卻被某一個宰相黜落了,理由是“此人不堪”。不具名的這個宰相想來知道了李商隱在令狐楚喪期投奔王茂元的事,做出了他認為最有正義感的判罰。李商隱被後世戳著脊梁骨罵“背恩無行”,從此開始。甚至《新唐書》的主編宋祁為了炫耀文采,不肯照抄《舊唐書》,在“背恩無行”四個字上又發展出“放利偷合”。哪裏有利呢?兩位《唐書》作者腦袋一拍:不是正有所謂“牛李黨爭”嗎?令狐楚是牛僧孺一派,王茂元是李德裕一派,他竄來竄去,是哪一派的好處都不想丟下的小人。


    李商隱不愛為自己解釋。已經舉世嘲諷他“不堪”,還解釋什麽呢?但麵對令狐綯,他總忍不住想要解釋一番。兩年之後,他給令狐綯寫過一首詩,小心翼翼地寫道,“錦段知無報,青萍肯見疑”。他是最擅長玩弄文字的天才,一首渲染可憐的詩並不能顯示特別的真誠,事情已經發生,再多的解釋都是一種掩飾。令狐綯把這封信如常地收在一邊。原諒是容易的,但情感上的鐵幕落下,要想再打開,哪怕是他自己,也不是隨心所欲就能做到的事。他們依然通信,詩詞唱和,仿佛還是從小到大一起玩的朋友,但兩人心裏都知道,都不同了。


    李商隱不想失去令狐綯這個朋友,令狐綯的朋友們不想放過李商隱這個“罪人”。開成四年(839年),李商隱一邊為王茂元工作,一邊依然沒有放棄考試。他又參加了一次考中就能立刻授官的科目考:書判拔萃。這一次運氣不錯,成了秘書省校書郎。很快,李商隱就被調出中央去做弘農尉,負責司法。沒想到,他不願意草率判犯人死刑的努力觸怒了上司陝虢(guo)觀察使[43]孫簡,差點把工作給丟了。孫簡這不分青紅皂白的怒氣卻並不是就事論事:孫簡的女兒嫁給了令狐綯的哥哥。與黜落李商隱的宰相一樣,找李商隱的麻煩是孫簡替令狐家鳴不平。


    一邊是令狐家的親朋故友對他的懲罰,另一邊是老丈人對他文筆近乎自私的索取。李商隱做弘農尉沒兩年,正在陳許節度使任上的王茂元便招李商隱為自己做掌書記,李商隱沒法拒絕。朝廷離開容易,回去難。從此,李商隱又開始輾轉幕府,他能做的,隻有再次參加考試,獲得回朝的機會。兩年之後的會昌二年(842年),李商隱再次參加了書判拔萃的考試,鍥而不舍地回到了秘書省做正字。


    在命運一次次的磋磨裏,他已經足夠堅強,但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再爬起來並不能交換任何一點兒喘息的機會。春天授官,冬天傳來母親病故的消息,做秘書省正字才半年的李商隱不得不遞上辭呈,回家守喪。在與冬天一樣蕭條的心情裏,無所事事的李商隱目之所及,都是家庭的殘破。哪怕他背負舉世罵名,放棄最愛的朋友,放棄矜持與尊嚴努力與命運對抗,他還是不夠快,來不及給母親一個想象裏衣食不愁、兒孫滿堂的安穩晚年。他還能夠做到的隻有把幾個姐姐改葬,遷回懷州家族墓地,這是從祖母那時起就一直惦記也一直無法實現的願望。


    沒想到,改葬是在戰爭中進行的。會昌三年(843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去世,他的侄子劉稹秘不發喪,要求朝廷任命自己為節度使留後。節度使留後常常在節度使不在轄區時代理工作,久而久之,便成了下一任節度使候選人。對朝廷任命不屑一顧的河朔三鎮節度使,常常任命自己的親信兒子做節度使留後,朝廷隻有點頭應諾的份兒。這是效仿河朔三鎮的故事,要把昭義節度使從朝廷命官變成劉家父死子繼的囊中之物。朝廷對此有相反的意見,一邊認為朝廷已經姑息河朔三鎮如此多年,現在多一個昭義不多,少一個也並不能挽回多少臉麵。但主持朝政的李德裕態度堅決:昭義與河朔三鎮不同,首府路州(今山西長治)靠近長安,如果昭義也如同河朔三鎮一樣失去控製,對於朝廷是迫在眉睫的威脅。最終,皇帝聽從了李德裕的意見。五月,朝廷下令削奪劉從諫、劉稹官爵。朝廷對昭義的戰鼓由此擂響。


    下一年,朝廷派宣諭使[44]出巡河朔三鎮,宣諭皇帝的詔令:想要保持現狀,就不準幫助劉稹作亂。宣諭使的工作完成得很好,河朔三鎮中的成德節度使與魏博節度使同意率兵攻打昭義與他們接壤的邢州、洺州與磁州。河東節度使、河中節度使等也受命合力進攻,形成了對昭義的包圍。正做忠武軍節度使的老丈人王茂元被調為河陽節度使,切斷昭義軍進攻洛陽的可能。


    李商隱家的祖墳在懷州雍店東原,正要穿過戰場。李商隱帶著母親和姐姐們的靈柩從鄭州回到懷州時,烽火朝然,鼓鼙夜動。王茂元的軍隊與劉稹在懷州短兵相接。李商隱被阻攔在戰場之外,無進無退,隻能暫時寄放靈車,回到王茂元的幕府,一邊為他起草公文,一邊等待著這場戰爭不知道何時的終結。會昌四年(844年)八月,昭義叛亂平定。四散多年的李商隱至親的靈魂終於在他的努力下團聚在懷州祖墳。


    李商隱為這次改葬寫下一批祭文,最有名的是《祭裴氏姊文》《祭徐氏姊文》。幾個姐姐比他年長許多,她們去世時他還年幼,生離死別的痛苦其實遙遠,但“失去”本身卻是一種一天一天都在強調的切膚之痛——“內無強近,外乏因依”,“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這個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失去了社會地位,失去了親戚朋友,失去了一切來自外部的幫助,有的隻有冷眼與拒絕,窮且困。


    李商隱的上一輩人柳宗元曾經寫過:“吾觀古豪賢士,能知生人艱饑羸(léi)寒、蒙難抵暴、捽(zuo)抑無告,以籲而憐者,皆飽窮厄,恒孤危,(yi)忡忡,東西南北無所歸,然後至於此也。”艱苦、饑餓、羸憊、寒困,他都經曆過,也算是“飽窮厄,恒孤危”,他沒有被窮厄壓死。現在,他是朝廷命官秘書省正字,有一個封疆大吏老丈人,正該成為豪賢。但是王茂元死於昭義叛亂的戰場,李商隱通往政治中心的社交網絡轟然摧塌。


    他再仔細檢查,尷尬地發現,隻剩下令狐綯。這些年,令狐綯一路從左補闕兼史館修撰升到從六品的庫部員外郎、戶部員外郎。令狐綯的官運不亨通,但也一步一個腳印。比起一次兩次反反複複從九品下秘書省正字重新開始的李商隱,已經好太多。隻是中間隔著“背叛”這樣大的障礙,哪怕李商隱反複解釋了,交情也維持得不鹹不淡。在覥著臉吹捧令狐綯獲得推薦與殘存的自尊心間,李商隱搖擺了一會兒,但他的猶豫並沒有維持太久: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去世。唐宣宗即位,改元大中。令狐綯的官運時來運轉。


    六


    大中元年(847年),令狐綯四十五歲。令狐楚遺留下的政治經驗與前半生對官場的耳濡目染讓令狐綯迅速成為唐宣宗最寵愛的大臣。他很快以考功郎中本官做翰林學士,知製誥。為皇帝草擬詔書,成了名副其實的“內相”。唐宣宗曾經在宵禁之後詔令狐綯夜談,談完,又命令內侍用皇帝專用的金蓮花燈蠟為令狐綯開道送他回家。


    風光正好的令狐綯檢索他的朋友圈最危險最會牽連他的因子,不意外地看見李商隱一如既往地顯現著他不會讀空氣的傻相:他為被宦官迫害含冤而死的劉蕡(fén)一連寫了四首詩,說他:“平生風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認他為師為友。“上帝深宮閉九閽,巫鹹不下問銜冤”——控訴皇帝的不作為默許了忠臣的冤死。李商隱替李德裕的文集《會昌一品集》寫序,說他“成萬古之良相,為一代之高士”。哪怕隻是場麵話,也實在一個巴掌打在正打壓李德裕的一黨人——令狐綯的臉上。


    李商隱像一個刺蝟,偏愛吹捧這一類人,仿佛他們都“同是天涯淪落人”。他的好惡正與潮流為敵,吹捧罪人既能滿足他的同情心,又長了弱者的勢,是正義。他一個光腳的,沒什麽可以失去的。但令狐綯眼前的世界,遠比他複雜。大中元年(847年)至大中二年(848年),令狐綯與朝中不滿李德裕的大臣們聯手翻起李德裕執政時的舊案,李德裕從宰相一貶再貶到崖州司戶參軍。那道嚴厲貶斥他“專權生事,嫉賢害忠,造朋黨之名打擊異己,任人唯親”的製書,還是令狐綯草擬的。李商隱現在是桂管觀察使鄭亞的秘書。鄭亞與李德裕關係密切,李商隱在令狐綯正專心打擊李德裕時進入鄭亞的幕府,替鄭亞寫信慰問李德裕,替鄭亞給李德裕的文集寫序。向來對李商隱放任不管的令狐綯終於氣得跳了起來,給李商隱寫了一封信,罵他給自己添亂。李商隱又一次陳情告哀:


    望郎臨古郡,佳句灑丹青。


    應自丘遲宅,仍過柳惲汀。


    封來江渺渺,信去雨冥冥。


    句曲聞仙訣,臨川得佛經。


    朝吟支客枕,夜讀漱僧瓶。


    不見銜蘆雁,空流腐草螢。


    土宜悲坎井,天怒識雷霆。


    象卉分疆近,蛟涎浸岸腥。


    補羸貪紫桂,負氣托青萍。


    萬裏懸離抱,危於訟閣鈴。


    ——《酬令狐郎中見寄》


    說他收到了他的信和他的雷霆之怒,但他為鄭亞工作,不過是貪一點兒微薄薪水可以養家。從前李商隱給令狐綯寫信,幾乎也是同樣的說辭,“錦段知無報,青萍肯見疑”,“彈冠如不問,又到掃門時”。每次都言辭懇切,每次都讓人哭笑不得。仿佛他窮他卑微,他不管做出怎樣的事情,心裏都懷有對令狐家的感恩,令狐綯就不能氣他。


    大中二年(848年),李商隱在桂林服務的府主鄭亞被貶,李商隱也離開桂林北歸。他現在不過是一個從鄭亞幕府解職的白衣,令狐綯已經是階官中大夫,勳官上柱國,爵位彭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翰林學士,知製誥——風光無限,人人羨慕。他心裏很明白令狐綯現在並不希望跟他扯上密切的關係,甚至很不待見他。


    可是在長安這座城市裏,他最熟悉、最能夠幫助他,也最想見麵的還是令狐綯。李商隱隻能硬下頭皮繼續向他寫信、寄詩,言語之間見縫插針地求他提攜。從桂林北歸的旅途中,李商隱試探著給令狐綯寄了一首詩,語焉不詳地自我表白:“曉飲豈知金掌迥(jiong),夜吟應訝玉繩低。鈞天雖許人間聽,閶闔門多夢自迷。”


    途中下了雪,山裏的雪夜隻有雪花落在雪地的聲音,淺眠的李商隱做了迷迷糊糊的夢,夢見令狐綯踏著雪走出右銀台門翰林院結束一夜的工作:


    山驛荒涼白竹扉,殘燈向曉夢清暉。


    右銀台路雪三尺,鳳詔裁成當直歸。


    ——《夢令狐學士》


    他想象裏作為翰林學士的令狐綯有多得意,來自李商隱的聲音就有多微弱,不可接近。從前他們“慨然相執手,顰然相戚,泫然相泣”,日日相從。現在,正應了李商隱很久前帶著玩笑的一句斷語:足下仕益達,仆困,不動。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的重陽節,長安還是記憶中的模樣:高陽越淡,天光越薄,菊花越貴。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黃。


    回到長安的李商隱硬著頭皮決定去晉昌坊拜訪令狐綯。隔著十二年的沉淪起落,卸任的桂管觀察使幕僚李商隱沒有等到翰林學士令狐綯的接見。他隻能默默在令狐綯家的屏風上寫下他此刻的心情:“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


    七


    “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墨跡未幹地題在客廳屏風上,令狐綯不可能永遠躲著假裝看不見。《北夢瑣言》說,令狐綯看見這首題在客廳屏風上的詩,憤恨還在,更多的是慚愧和惆悵,他於是關閉客廳,終生不再踏進一步。《唐詩紀事》說,一心深恨李商隱為鄭亞做幕府給他添亂的令狐綯看見這首詩,一時心軟,為李商隱推薦了太學博士的職位。但這都是後世小說家帶著同情的猜測。更可能,李商隱寫《九日》也是一種幻想,大中二年(848年)的重陽節,他明明還在從桂林回到長安的路途中。對令狐綯家的這次拜訪,也許隻是他一個淒涼的夢境。甚至李商隱在大中二年回到長安以後,依然來往於晉昌坊令狐綯的新家,他寫過《晉昌晚歸馬上贈》《宿晉昌亭聞驚禽》。赴宴,和詩,甚至喝多了也可以在令狐綯家住一晚。


    閉門不見這樣戲劇化的情節小說家最喜歡。但令狐綯,作為翰林學士,作為久經陣仗的高官,不願意在任何時候成為同僚茶餘飯後的笑話,也不想給政敵遞上刻薄寡恩的素材。令狐綯不缺一餐飯,不缺一間睡覺的房間,給誰都行,也未必不能給李商隱。但是“一日相從,百年見肺肝”所需要的勇氣和信任,失去了就再補不回來。


    又過了一年多,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李商隱再次離開長安,為徐州節度使盧弘止做節度判官,臨近臘月,李商隱想等過了年再走,可是盧弘止一封接一封來信催促,送他路費,又為他向朝廷申請侍禦史的六品頭銜。李商隱不得已,隻好在寒冬風雪裏離開長安行向徐州。離開時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樁不被祝福的婚姻很快也會走到盡頭。在這十四年裏,他承受非議,也得到溫柔與體貼。在他因為婚姻“大不堪”被黜落時,妻子寫詩安慰他,明明是委屈難過的事情,卻讓他看到“錦長書鄭重,眉細恨分明”的可愛。他為節度使做秘書,常常不在家。山水萬重的遙遠才夠一首好詩在季節流轉裏慢慢生長:“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大中五年(851年)當他因為妻子重病的消息趕回家時,王氏已經病死。簾幕空垂,久無人用的床席落了厚厚灰塵。萬裏西風長夜,雨一直下。他曾經得到的東西正在一件一件失去。


    同一年,令狐綯與他的兄弟令狐絢、令狐緘再次登上大雁塔。唐武宗會昌年間,李德裕當政,以防止結黨為名打擊進士科舉,甚至連從前進士的雁塔題名碑也一道磨滅。現在,題名碑上密密麻麻的題字已經被毀滅了大半,但令狐綯依然幸運地找到了十六年前登塔時自己的題名——“侍禦史令狐緒,右拾遺令狐綯,前進士蔡京、前進士令狐緯、前進士李商隱。大和九年四月一日”。李商隱題名時另起一列,他的名字排在令狐綯邊上,謹慎又親密地矮了半頭。大和九年到大中四年,中間隻隔了一行字,倏忽十六年飛馬而去。十六年夠令狐綯從右拾遺做到宰相,夠他在大雁塔腳下買房,也夠他選擇離開一段曾經“一日相從,百年見肺肝”的友誼。令狐綯望著十六年前的李商隱與自己,寫下對《九日》的回應:“後十六年,與緘、絢同登。忽見前題,黯然淒愴。”


    八


    在他又一次為了生計奔波離開之前,李商隱在長安住了一陣子。從大中二年(848年)到大中三年(849年)年底,李商隱在長安為京兆尹做秘書,一份不喜歡又不得不做的工作。他依然隔三岔五尋找由頭給令狐綯寫詩,混臉熟,探聽升遷的機會。他也收到令狐綯的詩,譬如說他昨夜在左省值夜,望見一輪明亮的月亮,便寫下這首詩如何如何。詩寫得不怎麽好,李商隱當然是不能說的。他還想趁著令狐綯依然願意跟他講話的時候,再求他幫幫忙。於是硬著頭皮回了一首,先寫“昨夜玉輪明,傳聞近太清。涼波衝碧瓦,曉暈落金莖”,是他信手拈來的狀景,但寫著寫著,忍不住心心念念要提醒令狐綯“幾時綿竹頌,擬薦子虛名”——問他,是否可以像楚人楊得意當年向漢武帝推薦司馬相如一樣向皇帝推薦他?幾乎是赤裸裸地要求令狐綯為他求官,今天讀來也很尷尬。當然,詩寄出去就再無音信。


    李商隱住在樊川,風雨淒淒的春日裏登上高樓,城市籠罩在雨霧中,如同這個國家和他自己的命運,晦暗不明。飛鳥成群遠飛,而他就像是短翼的異類,從不能與眾鳥為群。他能認出一些熟悉的建築,比如司勳員外郎[45]、史館修撰杜牧的家。李商隱為杜牧寫過一首詩:“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傷春複傷別,人間唯有杜司勳。”——他總在這樣的時刻想起杜牧的一篇名文章,在這篇文章裏,他反複回到大和五年(831年)十月的一個夜晚。


    那天夜半,忽然有人拍著杜牧家門大聲呼喝,驚起輾轉未眠的杜牧。大半夜的,哪裏會是怎樣的好事?杜牧急急忙叫人取了火燭來,就著光拆開,不想卻是一封一點兒也不緊急的信,來自集賢學士沈述師。沈述師說:我有位好朋友叫李賀,去世之前曾經把自己的詩集托付給我。這些年輾轉各處,總以為已經散佚了。沒想到,今天晚上醉而複醒,睡不著了,翻箱倒櫃,居然找了出來。一時間,李賀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我曾經與李賀一道吃飯、喝酒。去過的地方,經過的季節,竟然一點兒都沒有忘,不覺淚下。李賀沒有妻子兒女,沒有人能讓我撫恤問候。我常遺憾地想,竟然沒有人能夠繼承他的詩與誌。求您為他的詩集寫個序,也算了卻我一樁心願吧。


    杜牧向來是個眼睛朝天、性格高傲的人,最不愛摻和這些互相吹捧的“圈子”。他的墓誌銘是自己寫的,他的文集序是專門囑咐外甥寫的。為李賀詩集作序這件事情,本來不願意,但沈述師半夜拍門的熱情與真心,他再三推辭而不得,終於寫下《李長吉歌詩敘》,並在這篇序文裏錄下了這封信。


    序文與李賀詩集一道很快被傳抄散播開來。讀到這篇序文的李商隱恐怕非常不甘心——放眼當世,他才是最有資格來寫這篇序文的人。李商隱從來是李賀最癡心的模仿者,他可以模仿李賀“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的奇詭寫“從來係日乏長繩,水去雲回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他寫過“十番紅桐一行死”,如同李賀“南山桂樹為君死”的翻版。更何況,李賀的姐姐嫁給了李商隱老丈人王茂元的弟弟王參元,他們勉強還沾親帶故。


    但杜牧在《李長吉歌詩敘》裏精確地點評了李賀的詩風:源出屈原,兼有樂府的音樂感,更有南朝宮體對於步韻的細膩追求。唯有不足,是情過而理未及。但他才二十七歲,二十七歲就死了的年輕人,誰又能要求他更多?


    理致情密。就算換李商隱來寫,也不能更好。但他放不下那點不甘心,也許還有點嫉妒:杜牧的詩風與李賀迥異,但杜牧能夠這樣深入細致地理解李賀,幾乎是知己了。他又在誰那裏被理解呢?


    不服氣的李商隱隨即寫了一篇《李賀小傳》。按照史傳的傳統標準,這是一篇不及格的傳記:既沒有寫李賀生年籍貫,也沒有寫祖上世係,更沒有寫李賀因為父親名諱一輩子也無法參加考試,滿腹才華,都浪費了。相反,李商隱忍不住,開篇便說,杜牧為李賀寫了《李長吉歌詩敘》,把李賀詩歌的奇特說盡,舉世傳揚。但我依然有幾件事情要補充,是從李賀那個嫁給王氏的姐姐那兒聽來的:李賀細瘦,通眉,長指爪。總是騎著一頭驢,背一古破錦囊,想到詩句,就寫下來,投進錦囊裏。他的母親悄悄讓奴婢把他的錦囊拿去看,看見他嘔心瀝血的句子裝滿那隻織錦袋子,心疼地說:我這個兒子是要為寫詩嘔出心才能停了。


    他快死的那個白天,忽然看見一個紅衣人,拿著一塊寫著上古篆文的雲板,笑著說:天帝造白玉樓,召君為記。天上當差快樂,不苦。李商隱寫道,這不再受苦的承諾反而讓李賀哭了起來——母親老且病,他寧願留在人間窮瘦苦吟,再好的天上,也是不願去的。譬如李商隱十二歲時替人抄書、替人舂米也不願意放棄養活弟弟妹妹;不願意吹捧考官,不願意去禮部“納卷”,但弟弟羲叟進士及第時他依然為弟弟向禮部侍郎寫洋洋灑灑的感謝信;不願意仰人鼻息,為了將去世的家人遷回家族墓園,不得不輾轉在太原、許州、桂林,替人寫公文、做秘書,沒有自己的意誌,早出晚歸,朝不保夕。


    他一麵感同身受李賀的哭泣,一麵又隱約嫉妒傳說裏李賀得到的來自上天的體察:李賀在人間不過做到太常,時人多在背後詆毀排斥,為什麽上天看重他,人間卻不?為什麽李商隱以驚才絕豔的才華,考了四次進士,屢屢失敗,最後因為他是令狐綯的朋友而進士及第?為什麽終於憑本事考上博學宏詞科的那年,又因為所謂“背叛令狐綯”被黜落?為什麽他的婚姻要被以“背叛”解讀,以至於他不得不屢屢解釋,說自己娶妻之後,穿衣服沒有花紋和色彩,沒有住過華麗的房屋,沒有享受過奢侈的飲食?在《上李尚書狀》裏,他憤恨地指天發誓:自從開始考進士,我李商隱從來不曾巴結權貴,鑽營人脈,也不曾脅肩諂笑,競媚取容。但沒有人聽他的,人們隻關心符合他們價值判斷的“真相”,至於事實如何,並不重要。李商隱對他這不公平的一生多少冷暖自知的感慨,全部流進他筆下的李賀被命運捉弄的人生終了時的一聲哭泣。


    李商隱甚至找不到一個杜牧來為自己鳴不平,他已經放棄向世人澄清。他也有不甘心的時刻。譬如往來幕府的旅途裏,檢索自己身邊以往的文章,火燒墨汙,零落殘缺。他曾經是天下皆知的才子,人人誇獎他“聲勢物景,能感動人”。當時他也想過,世人都稱讚韓愈的文章,杜牧的詩篇,令狐楚的章表檄文,那麽他們會怎樣評價李商隱呢?現在他知道,“韓文、杜詩,彭陽章檄,樊南窮凍”——世人記得的,隻有他的窮困與窘迫。


    大中元年(847年)十月十二日,是個有月亮的夜晚,李商隱替自己的文集寫下序言。後七年,妻子去世,家道喪失。他放棄了精神世界裏的高蹈從容所換來的一切,也還是崩塌了。他甚至想,也許應該去信佛。這夜裏,他又續編了自己的文集。十一月的夜晚與七年前十分相似。燈光暗去,黑夜熄滅燭燼裏最後的紅色光點。四十出頭的李商隱一直坐在黑暗裏,直到永夜過去,琉璃一樣純淨的亮光再次升起在江麵。


    再四年,李商隱就死了。他一生做了很多努力讓別人理解他,到頭來幾乎通通失敗了。而他不願寫明白,也無法寫明白的語焉不詳,倒成為代表作,如同最後這首《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安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溟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溟魚並收藏長安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