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釋衍妙語 忠臣直言
大明:我崇禎要打爆全球 作者:通州小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一百三十六章釋衍妙語忠臣直言
朱佑儉是知道堵胤錫和袁繼鹹的,這兩人雖然不是廣為人知,可是,這兩人也是忠於大明,且既能治理地方,又能統兵的賢能。
這堵胤錫乃是名臣馬世奇的弟子,明末之時,為官一任,關注民生,除新弊製。南明之時,更是與李錦數次戰於河南、荊州兩地。後又與清軍戰於湖南的衡陽。為了激勵將士,以書生之身與清軍拚死力戰,斬殺清軍,直到最後積勞成疾,病死軍中。
袁繼鹹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與文天祥、謝枋得並稱為"江右三山"。明末時,他在湖北武昌與大順軍作戰,之後又在河北屯田。在襄陽,他勸說左良玉抗清,怎奈左良玉突然病逝,其子左夢庚將袁繼鹹出賣給了清廷。清廷無論如何勸誘威逼,袁繼鹹誓死不降,最終,壯烈殉國。
袁繼鹹死的時候,還仿文天祥的《正氣歌》,而作《正性吟》。朱佑儉穿越前,也是非常欣賞此文的風骨。
這兩人都是具有強烈的民族氣節之士,朱佑儉在前世也是對兩人的精神讚歎有佳,相信兩人可以為大明統禦河南地。
趁著王承恩傳旨堵胤錫、袁繼鹹兩人上殿之機,朱佑儉問向釋衍和尚。
“大師,朕有件事情,想聽聽大師的見解和主張。”
“陛下,請問。”釋衍和尚輕聲回答,不過,眼睛還是閉著。
“大師,你說這左良玉還有吳三桂,兩人會不會造反?”
“這……”釋衍和尚被問了一個不知所措,他睜開眼,看著朱佑儉。
突然間,皇帝問出這麽一句話,自然是頗有深意的。
“陛下,這可不是開玩笑。左良玉擁兵八十萬,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鎮守山海關。兩人又都是勇武統兵之人,若他們造反,那後果可是不堪設想。”
朱佑儉點點頭,他之所以對釋衍如此信任,就是因為這個和尚的思路和他是一致的。
“既然大師也如此認為,那朕想請教大師,如何解除他們的兵權呢?”
釋衍又閉上了眼,想了想,突然睜開眼,說道:“兵歸於野,將還與朝。”
聽釋衍如此說,朱佑儉輕輕皺眉,不置可否。
這個計謀,朱佑儉也早就想到了,可是,又如何能做到這兩點呢?
釋衍道:“這兩人傭兵自重,尤其是吳三桂。李自成圍困京城之時,此人的所作所為已經和謀反無異了。可現在大敵當前,貿然解除兩人的兵權勢必將逼反兩人,不如,陛下先收兩人家屬於京城,之後,見機圖之。”
朱佑儉明白了釋衍的意思,現在這吳三桂的爹,吳襄在北京。而左良玉卻是無牽無掛,他的兒子左夢庚一直隨軍。
看來,必須要將這左夢庚交到北京來才行。
正想著,王承恩進來稟報。
“陛下,堵胤錫、袁繼鹹兩人已經宣到了,現在就在門口等候。”
“好的,辛苦大伴了,叫他們進來吧。”
“是。”
稍頃,堵胤錫、袁繼鹹兩人進得文淵閣,一陣覲見之禮後,朱佑儉賜二坐。
朱佑儉端詳了兩人一陣,他發現這個堵胤錫看著年輕一些,也偏瘦一些,臉色有點發白,好像大病初愈一般。
袁繼鹹則相反,看著有點武將的風度,年齡約莫五十,皮膚黝黑,精神很好。
看過兩人,朱佑儉道:“兩位愛卿,此次朕叫你們來到京城,是有要事相商。”
兩人不多話,隻等著朱佑儉把話講完。
朱佑儉繼續道:“侯恂已經攻下開封,此事兩位愛卿相信已經知道了吧。”
袁繼鹹道:“我二人已知。”
朱佑儉點頭道:“好,那朕就直說了。朕想讓你二人鎮撫河南、湖北兩地,希望你二人配合,內安百姓,外抵闖逆、西賊。”
聽到皇帝要委以重任,堵胤錫、袁繼鹹兩人站了起來,施禮謝恩。
禮罷,堵胤錫道:“不知陛下想如何安排?”
朱佑儉道:“這樣,堵卿,朕封你為河南巡撫,袁卿,你為湖北巡撫。你二人雖然任職於不同屬地,但實為一體。這流寇、災民等事宜,你們要共同去安撫,不得推卸,懂麽?”
兩人聽了朱佑儉的話,相互看了一眼,堵胤錫道:“陛下所言,臣已經懂了。”
袁繼鹹也是回答,明白了。
朱佑儉笑了笑,感覺這兩人的出現,定能安穩住河南、湖北兩地。
於是,便笑著說道:“兩位愛卿,可有什麽需要朕幫你們的,但說無妨。”
袁繼鹹起身,臉上有些凝重地說:“陛下,我與堵大人也都知這湖北、河南之事。如今,侯大人立下了曠世軍功,濮陽、開封已得,洛陽的收複也是指日可待。不過,這攻城容易,守城難呀。”
朱佑儉道:“沒關係,愛卿,現在戶部有些銀子,再不夠,朕開內帑,你們可以招兵,隻要能安定河南、湖北,朕鼎力協助兩位愛卿!”
朱佑儉以為,說了此話,兩人會再次謝恩,說些感謝皇帝,要為國盡忠之類的話。可沒想到,兩人聽了,並沒有什麽很大的反應,臉上依然有凝重之色。
一旁的釋衍和尚道:“袁大人、堵大人,有什麽擔心的,就請直說吧,陛下也說了,為了能安定中原地,朝廷一定會盡力滿足大人的要求。”
堵胤錫起身道:“陛下,其實我和袁大人之前,就討論過河南等地的治理之法。這河南,乃是四戰之地,可是,這打仗需要錢糧,更需要人。”
“想那流寇至河南,官府無力抵抗,百姓逆來順受,闖逆誆騙之下,從賊附逆者甚眾。其原因,便是自崇禎二年以來,中原之地受災嚴重,百姓流離失所。且三餉之下,百姓溫飽無著。若要安定河南,必要安定民心,若定民心,還需百姓有田可耕。”
說罷,堵胤錫把頭低下,等待皇帝的批示。
三餉,就為了剿滅闖賊和後金,大明朝廷向百姓征發的民稅。結果是銀子沒收上來多少,卻把百姓生生地推到了朝廷的對立麵。
直到朱佑儉發放繳賊債券,大明官僚們和富商們認購之後,朝廷才拿到了一些錢用於繳賊。
朱佑儉是知道堵胤錫和袁繼鹹的,這兩人雖然不是廣為人知,可是,這兩人也是忠於大明,且既能治理地方,又能統兵的賢能。
這堵胤錫乃是名臣馬世奇的弟子,明末之時,為官一任,關注民生,除新弊製。南明之時,更是與李錦數次戰於河南、荊州兩地。後又與清軍戰於湖南的衡陽。為了激勵將士,以書生之身與清軍拚死力戰,斬殺清軍,直到最後積勞成疾,病死軍中。
袁繼鹹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與文天祥、謝枋得並稱為"江右三山"。明末時,他在湖北武昌與大順軍作戰,之後又在河北屯田。在襄陽,他勸說左良玉抗清,怎奈左良玉突然病逝,其子左夢庚將袁繼鹹出賣給了清廷。清廷無論如何勸誘威逼,袁繼鹹誓死不降,最終,壯烈殉國。
袁繼鹹死的時候,還仿文天祥的《正氣歌》,而作《正性吟》。朱佑儉穿越前,也是非常欣賞此文的風骨。
這兩人都是具有強烈的民族氣節之士,朱佑儉在前世也是對兩人的精神讚歎有佳,相信兩人可以為大明統禦河南地。
趁著王承恩傳旨堵胤錫、袁繼鹹兩人上殿之機,朱佑儉問向釋衍和尚。
“大師,朕有件事情,想聽聽大師的見解和主張。”
“陛下,請問。”釋衍和尚輕聲回答,不過,眼睛還是閉著。
“大師,你說這左良玉還有吳三桂,兩人會不會造反?”
“這……”釋衍和尚被問了一個不知所措,他睜開眼,看著朱佑儉。
突然間,皇帝問出這麽一句話,自然是頗有深意的。
“陛下,這可不是開玩笑。左良玉擁兵八十萬,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鎮守山海關。兩人又都是勇武統兵之人,若他們造反,那後果可是不堪設想。”
朱佑儉點點頭,他之所以對釋衍如此信任,就是因為這個和尚的思路和他是一致的。
“既然大師也如此認為,那朕想請教大師,如何解除他們的兵權呢?”
釋衍又閉上了眼,想了想,突然睜開眼,說道:“兵歸於野,將還與朝。”
聽釋衍如此說,朱佑儉輕輕皺眉,不置可否。
這個計謀,朱佑儉也早就想到了,可是,又如何能做到這兩點呢?
釋衍道:“這兩人傭兵自重,尤其是吳三桂。李自成圍困京城之時,此人的所作所為已經和謀反無異了。可現在大敵當前,貿然解除兩人的兵權勢必將逼反兩人,不如,陛下先收兩人家屬於京城,之後,見機圖之。”
朱佑儉明白了釋衍的意思,現在這吳三桂的爹,吳襄在北京。而左良玉卻是無牽無掛,他的兒子左夢庚一直隨軍。
看來,必須要將這左夢庚交到北京來才行。
正想著,王承恩進來稟報。
“陛下,堵胤錫、袁繼鹹兩人已經宣到了,現在就在門口等候。”
“好的,辛苦大伴了,叫他們進來吧。”
“是。”
稍頃,堵胤錫、袁繼鹹兩人進得文淵閣,一陣覲見之禮後,朱佑儉賜二坐。
朱佑儉端詳了兩人一陣,他發現這個堵胤錫看著年輕一些,也偏瘦一些,臉色有點發白,好像大病初愈一般。
袁繼鹹則相反,看著有點武將的風度,年齡約莫五十,皮膚黝黑,精神很好。
看過兩人,朱佑儉道:“兩位愛卿,此次朕叫你們來到京城,是有要事相商。”
兩人不多話,隻等著朱佑儉把話講完。
朱佑儉繼續道:“侯恂已經攻下開封,此事兩位愛卿相信已經知道了吧。”
袁繼鹹道:“我二人已知。”
朱佑儉點頭道:“好,那朕就直說了。朕想讓你二人鎮撫河南、湖北兩地,希望你二人配合,內安百姓,外抵闖逆、西賊。”
聽到皇帝要委以重任,堵胤錫、袁繼鹹兩人站了起來,施禮謝恩。
禮罷,堵胤錫道:“不知陛下想如何安排?”
朱佑儉道:“這樣,堵卿,朕封你為河南巡撫,袁卿,你為湖北巡撫。你二人雖然任職於不同屬地,但實為一體。這流寇、災民等事宜,你們要共同去安撫,不得推卸,懂麽?”
兩人聽了朱佑儉的話,相互看了一眼,堵胤錫道:“陛下所言,臣已經懂了。”
袁繼鹹也是回答,明白了。
朱佑儉笑了笑,感覺這兩人的出現,定能安穩住河南、湖北兩地。
於是,便笑著說道:“兩位愛卿,可有什麽需要朕幫你們的,但說無妨。”
袁繼鹹起身,臉上有些凝重地說:“陛下,我與堵大人也都知這湖北、河南之事。如今,侯大人立下了曠世軍功,濮陽、開封已得,洛陽的收複也是指日可待。不過,這攻城容易,守城難呀。”
朱佑儉道:“沒關係,愛卿,現在戶部有些銀子,再不夠,朕開內帑,你們可以招兵,隻要能安定河南、湖北,朕鼎力協助兩位愛卿!”
朱佑儉以為,說了此話,兩人會再次謝恩,說些感謝皇帝,要為國盡忠之類的話。可沒想到,兩人聽了,並沒有什麽很大的反應,臉上依然有凝重之色。
一旁的釋衍和尚道:“袁大人、堵大人,有什麽擔心的,就請直說吧,陛下也說了,為了能安定中原地,朝廷一定會盡力滿足大人的要求。”
堵胤錫起身道:“陛下,其實我和袁大人之前,就討論過河南等地的治理之法。這河南,乃是四戰之地,可是,這打仗需要錢糧,更需要人。”
“想那流寇至河南,官府無力抵抗,百姓逆來順受,闖逆誆騙之下,從賊附逆者甚眾。其原因,便是自崇禎二年以來,中原之地受災嚴重,百姓流離失所。且三餉之下,百姓溫飽無著。若要安定河南,必要安定民心,若定民心,還需百姓有田可耕。”
說罷,堵胤錫把頭低下,等待皇帝的批示。
三餉,就為了剿滅闖賊和後金,大明朝廷向百姓征發的民稅。結果是銀子沒收上來多少,卻把百姓生生地推到了朝廷的對立麵。
直到朱佑儉發放繳賊債券,大明官僚們和富商們認購之後,朝廷才拿到了一些錢用於繳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