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多想點,總是沒壞處的。
陸續有很多人上門,出去摸查暗訪的那些人也回來了,同樣帶來了很多消息。
那些人中,有少數是曾經長明村的人,因為種種原因被迫離開,對村裏的情況很是熟悉。
還有一些是長明村附近的人,他們同樣知道一點具體情況。
一番詢問,確定了八人。
此八人被帶進了縣衙一間房間,很多人已經聽說了這位寧公子的大名,見到他的時候,自然比見到張縣令的時候從容多了。
寧蘭君掃了一眼八人,有年齡大的,也有年輕的。
他指定了一位曾經的長明村村民:“你叫什麽名字?”
“草民林東,長明村人士。”那人答道。
“說說你所知道的長明村之事。”
“是,大人。”那人緩緩開口:“草民半年之前生活在長明村,大約開春三月左右,官府下發公文,說是推行新政。”
“新政?”寧蘭君馬上讓人將縣令張泰請了過來。
不管這位縣令是否知道長明村之事的內情,對寧蘭君來說都是一樣的。
如果他不知道,那正好辦事方便;如果他知道,那就敲山震虎,由他將今天之事傳達給背後之人。
張縣令走進來,眼前的陣勢挺陌生,掃了一眼八個人,心裏七上八下的。
“寧大人,你叫我。”
“今年三月朝廷推行過新政?”
原來是問這事,縣令張泰趕緊道:“是的,朝廷在三月推行過新政。”
“什麽內容,說來聽聽。”寧蘭君來到金華縣的時候已經是八月了,新政之事,一字不知。
張縣令動了動嘴唇,心說這位寧大人是從山溝溝裏來的嗎?三月那場轟轟烈烈的新政,你竟然不知道。
心中所想暫且按下不表,張泰認真的回答這個問題:“新政主要是幾個方麵的改良,有如下幾項。
其一,重新丈量土地,核實土地數量,按照土地數目,單畝土地所產糧食多少,收稅。
其二,大規模興修水利,鼓勵農桑。
其三,一般民戶按照貧富等級,繳納免役稅。
其四,精簡衙門機構,裁汰沉員。
其中最重要的是便是這四項,其他的都是一些影響不大的新政,下官就不贅述了。”
以前曆史成績很好的寧蘭君,聽明白了,這和曆史上王安石變法如出一轍。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便是北宋後期積貧積弱,國庫空虛,土地兼並現象嚴重。
這第一條,自然是為了針對土地兼並。
第二條,增加稅收,解放生產力。
第三條,不用說,增加稅收。
第四條,以上兩條增加收入是為了開源,那麽這第四條便是為了節流。
說來說去,還是兩大問題,土地兼並,沒錢花了。
這些新政,一條比一條狠,動的都是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的蛋糕,可想而知是什麽結果,注定以悲劇收場。
“新政的結果呢?”寧蘭君明知故問,看看這位張縣令怎麽回答。
“爭議頗大,最後被陛下廢除。”
寧蘭君哦了一聲,又問:“主導新政的是誰?”
“這個?”
寧蘭君盯著張縣令道:“有什麽不能說的?”
想了想的縣令張泰,還是道:“那倒沒有,新政主要是以內閣次輔夏景雲為主?”
“保守派應該是以首輔左閣老為主吧?”
縣令張泰默默點頭:“是的。”官場之人向來敏感,張縣令不再多說一字。
寧蘭君繼續問:“新政失敗,改革派竟然能紋絲不動,沒受影響?據我所知,如今的次輔依然是夏閣老。”
“這個,下官豈能妄論朝政,揣測聖意。”
張縣令不說,寧蘭君也能想的明白,嘉明帝還是挺有危機感的。
他也知道整個大夏王朝如今是什麽鬼樣子,到了不變革不行的地步。
改革派一人未動,也沒有承擔責任,便是這位天子的態度。
如此以來,保守派表麵上勝利,也不敢趁勝追擊。
似乎,這位陛下還不死心,依然在等待時機。
最痛苦的莫過於沒錢花了,自己的長生之路怕也會影響,這位陛下還是能拎得清的。
“多謝張大人解惑。”寧蘭君感謝了一聲。
張泰很識相,和寧蘭君說了一聲,自行離開了。
寧蘭君繼續問剛才那人:“長明村和長豐縣其他地方一樣,都推行了新政?”
“是的,大人,可一個月後,新政停了。
原本官府借給民戶錢,用來購買農具,種子之類的東西,增加生產。
糧食有了收成,可以用來還賬,或者賣了糧食,本錢和利息一起還給官府。
可新政來回折騰,村裏一片混亂。
再加上天氣不好,開春那會兒,好長時間不下雨,地裏的莊家大半都沒了,我就是那時候跑出來的。
官府的錢還不上,土地被沒收,民戶走途無路,很多人那時候離開了長明村。
留下的,苦苦支撐著。
六七月,又整天下雨,碰到汛期,地裏基本上絕收了。
開始鬧事的人變得多了,這個時候,長明村發生了一件事,成了導火索。”
寧蘭君問那人:“什麽事?”
“長明村後邊,山清水秀的地方,最好的風水寶地,被梁王占了。
梁王當時正在大規模修宅子,沒活幹的,吃不飽肚子的人,去梁王的宅子裏幹活,掙點錢。
中間出了意外,梁王府管事的,克扣工錢,不給結算。
長明村的人去討要說法,被梁王府的人亂棍打出,當時受傷的有二十多人。
第二天,又發生了一件事,梁王府護衛,醉酒糟蹋了村裏一個姑娘。
報官,縣衙管不了,村裏的人都怒了,男女老少齊上陣,去討要說法。
後來聽說,當天晚上發生了山洪,村裏人都被衝走了。”
寧蘭君聽完了,掃了一眼那八人:“還有要補充的嗎?”
其他人知道的和此人說的出入不大,不過,寧蘭君還是讓他們都說了一遍。
快走的時候,寧蘭君告訴他們:“若有人為難你們,可派人去聽雨樓報信。”
八個人走了,有青衣使帶他們下去領賞錢。
“這位梁王,有誰了解的嗎?”
說話的是那個心思縝密的青衣使,他道:“梁王喜歡風花雪月,賣弄風雅。在皇親國戚和勳貴裏邊,由於祖上的關係,很有號召力,是一支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
寧蘭君沉默著,沒說話,難道真是這位梁王為了掩蓋真相,一怒之下殺了長明村458人?
陸續有很多人上門,出去摸查暗訪的那些人也回來了,同樣帶來了很多消息。
那些人中,有少數是曾經長明村的人,因為種種原因被迫離開,對村裏的情況很是熟悉。
還有一些是長明村附近的人,他們同樣知道一點具體情況。
一番詢問,確定了八人。
此八人被帶進了縣衙一間房間,很多人已經聽說了這位寧公子的大名,見到他的時候,自然比見到張縣令的時候從容多了。
寧蘭君掃了一眼八人,有年齡大的,也有年輕的。
他指定了一位曾經的長明村村民:“你叫什麽名字?”
“草民林東,長明村人士。”那人答道。
“說說你所知道的長明村之事。”
“是,大人。”那人緩緩開口:“草民半年之前生活在長明村,大約開春三月左右,官府下發公文,說是推行新政。”
“新政?”寧蘭君馬上讓人將縣令張泰請了過來。
不管這位縣令是否知道長明村之事的內情,對寧蘭君來說都是一樣的。
如果他不知道,那正好辦事方便;如果他知道,那就敲山震虎,由他將今天之事傳達給背後之人。
張縣令走進來,眼前的陣勢挺陌生,掃了一眼八個人,心裏七上八下的。
“寧大人,你叫我。”
“今年三月朝廷推行過新政?”
原來是問這事,縣令張泰趕緊道:“是的,朝廷在三月推行過新政。”
“什麽內容,說來聽聽。”寧蘭君來到金華縣的時候已經是八月了,新政之事,一字不知。
張縣令動了動嘴唇,心說這位寧大人是從山溝溝裏來的嗎?三月那場轟轟烈烈的新政,你竟然不知道。
心中所想暫且按下不表,張泰認真的回答這個問題:“新政主要是幾個方麵的改良,有如下幾項。
其一,重新丈量土地,核實土地數量,按照土地數目,單畝土地所產糧食多少,收稅。
其二,大規模興修水利,鼓勵農桑。
其三,一般民戶按照貧富等級,繳納免役稅。
其四,精簡衙門機構,裁汰沉員。
其中最重要的是便是這四項,其他的都是一些影響不大的新政,下官就不贅述了。”
以前曆史成績很好的寧蘭君,聽明白了,這和曆史上王安石變法如出一轍。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便是北宋後期積貧積弱,國庫空虛,土地兼並現象嚴重。
這第一條,自然是為了針對土地兼並。
第二條,增加稅收,解放生產力。
第三條,不用說,增加稅收。
第四條,以上兩條增加收入是為了開源,那麽這第四條便是為了節流。
說來說去,還是兩大問題,土地兼並,沒錢花了。
這些新政,一條比一條狠,動的都是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的蛋糕,可想而知是什麽結果,注定以悲劇收場。
“新政的結果呢?”寧蘭君明知故問,看看這位張縣令怎麽回答。
“爭議頗大,最後被陛下廢除。”
寧蘭君哦了一聲,又問:“主導新政的是誰?”
“這個?”
寧蘭君盯著張縣令道:“有什麽不能說的?”
想了想的縣令張泰,還是道:“那倒沒有,新政主要是以內閣次輔夏景雲為主?”
“保守派應該是以首輔左閣老為主吧?”
縣令張泰默默點頭:“是的。”官場之人向來敏感,張縣令不再多說一字。
寧蘭君繼續問:“新政失敗,改革派竟然能紋絲不動,沒受影響?據我所知,如今的次輔依然是夏閣老。”
“這個,下官豈能妄論朝政,揣測聖意。”
張縣令不說,寧蘭君也能想的明白,嘉明帝還是挺有危機感的。
他也知道整個大夏王朝如今是什麽鬼樣子,到了不變革不行的地步。
改革派一人未動,也沒有承擔責任,便是這位天子的態度。
如此以來,保守派表麵上勝利,也不敢趁勝追擊。
似乎,這位陛下還不死心,依然在等待時機。
最痛苦的莫過於沒錢花了,自己的長生之路怕也會影響,這位陛下還是能拎得清的。
“多謝張大人解惑。”寧蘭君感謝了一聲。
張泰很識相,和寧蘭君說了一聲,自行離開了。
寧蘭君繼續問剛才那人:“長明村和長豐縣其他地方一樣,都推行了新政?”
“是的,大人,可一個月後,新政停了。
原本官府借給民戶錢,用來購買農具,種子之類的東西,增加生產。
糧食有了收成,可以用來還賬,或者賣了糧食,本錢和利息一起還給官府。
可新政來回折騰,村裏一片混亂。
再加上天氣不好,開春那會兒,好長時間不下雨,地裏的莊家大半都沒了,我就是那時候跑出來的。
官府的錢還不上,土地被沒收,民戶走途無路,很多人那時候離開了長明村。
留下的,苦苦支撐著。
六七月,又整天下雨,碰到汛期,地裏基本上絕收了。
開始鬧事的人變得多了,這個時候,長明村發生了一件事,成了導火索。”
寧蘭君問那人:“什麽事?”
“長明村後邊,山清水秀的地方,最好的風水寶地,被梁王占了。
梁王當時正在大規模修宅子,沒活幹的,吃不飽肚子的人,去梁王的宅子裏幹活,掙點錢。
中間出了意外,梁王府管事的,克扣工錢,不給結算。
長明村的人去討要說法,被梁王府的人亂棍打出,當時受傷的有二十多人。
第二天,又發生了一件事,梁王府護衛,醉酒糟蹋了村裏一個姑娘。
報官,縣衙管不了,村裏的人都怒了,男女老少齊上陣,去討要說法。
後來聽說,當天晚上發生了山洪,村裏人都被衝走了。”
寧蘭君聽完了,掃了一眼那八人:“還有要補充的嗎?”
其他人知道的和此人說的出入不大,不過,寧蘭君還是讓他們都說了一遍。
快走的時候,寧蘭君告訴他們:“若有人為難你們,可派人去聽雨樓報信。”
八個人走了,有青衣使帶他們下去領賞錢。
“這位梁王,有誰了解的嗎?”
說話的是那個心思縝密的青衣使,他道:“梁王喜歡風花雪月,賣弄風雅。在皇親國戚和勳貴裏邊,由於祖上的關係,很有號召力,是一支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
寧蘭君沉默著,沒說話,難道真是這位梁王為了掩蓋真相,一怒之下殺了長明村4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