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位於襄陽城北三十五裏之處,但在行政上卻屬於南陽郡,有一山崗因為遠眺形似臥龍,故而得名臥龍崗。


    中原大地烽火連天,戰事頻繁。但荊楚之地在劉表的治理下卻是一片太平,雖然偶有戰事發生,但動蕩卻是與中原四戰之地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多有來自九州之地的士人遷到荊襄避難,諸葛亮兄弟就是其中之一。


    五六年前,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被李傕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用武力奪了實權,隻能帶了家眷離開了豫章,前來襄陽投奔舊識劉表。劉表倒也夠意思,任命諸葛玄為鄧縣縣令,治理地方。


    但不久之後,諸葛玄染上重病,不能下床,隻能辭官歸家,便給了諸葛亮一些錢幣,讓他到鄉下選購一處僻靜的宅院,以便養病。


    諸葛亮拿著叔叔給的錢,在鄧縣附近轉悠了些許時日,選中了隆中的臥龍崗。


    這裏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土地肥沃,風景宜人;西距鄧縣二十裏路,南離襄陽三十五裏,東達蔡陽六十裏,四通八達,消息靈通,多有賢能隱居於此。


    於是諸葛亮便花了三千多錢,在臥龍崗買了一處民宅,帶著諸葛玄的家眷和弟弟諸葛均搬到隆中居住。在臥龍崗住了一年之後,諸葛玄病重不治,與世長辭。


    諸葛玄死後,留下了不足三十歲的妻子殷氏,以及六歲的女兒還有繈褓中的兒子,無人照顧。後來。有襄陽本地士族蔡姓喪偶男子看上了寡居的殷氏,托人上門說媒,諸葛亮不拘泥於小節,慨然允諾,把嬸子嫁了出去,並且帶走了兩個年幼的孩子。


    自此,臥龍崗的宅院中,隻剩下了十七歲的諸葛亮與十二歲的弟弟諸葛均相依為命。幸好,諸葛玄略有遺產,因此諸葛亮兄弟的生活不至於十分清貧。一邊耕地一邊讀書。師從本地的大儒司馬徽。與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崔州平、龐士元等本地儒士交好。


    諸葛玄辭世之後,諸葛瑾曾經從琅琊跋山涉水,來到隆中憑吊,因此知道諸葛亮的居所;此番重遊故地。沒有費多大力氣就輕易找到了隆中。為了避免人多引人注目。便把隨從留在了驛棧。匹馬趕往臥龍崗與兄弟相見。


    來到諸葛亮門前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了下來。葛瑾翻身下馬,立在門前。敲響了門環。


    “誰啊?來了、來了!”


    聽到敲門聲,院子裏響起一陣輕快的腳步聲,一個少年一邊答應一邊跑到門前,從裏麵敞開了院門。


    “小均,兄長來看你了!”


    開門的不是別人,正是已經十三歲的諸葛均,因為還不滿十五歲,因此尚且沒有表字,諸葛瑾便以乳名稱呼。說完,給了小兄弟一個擁抱。


    “哎呀……原來是大兄來了,真是太好了!”諸葛均見到了久違的兄長,高興不已,同樣抱住了諸葛瑾歡呼不已。


    “二兄?大兄來了,快出來哩!”諸葛瑾一邊和兄長親熱,一邊扭頭大聲的招呼屋裏的諸葛亮。


    這時候的諸葛亮還沒有伴讀仆童,即便有,小孩子也是不會做飯的。因此,兄弟二人的飲食必須靠諸葛亮親自下廚,才能解決,此刻他正在廚房裏燒飯,聽了兄弟的喊聲,便放下了柴禾,從柴房裏鑽出來查看。


    “哎呀……果然是大兄來了!”


    當確認了站在麵前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兄長諸葛瑾的時候,諸葛亮也驚訝不已,不知道千裏迢迢,兄長從琅琊來到南陽,所為何來?


    “竟然是兄長來了,真是太出乎預料了,快到屋裏坐!”


    兄弟久別重逢,諸葛亮自然不能先問兄長因何而來,熱情的把諸葛瑾讓進了客堂,在椅子上落座,衝了茶水奉上。


    借著燭光,諸葛瑾仔細的打量著這位兄弟,比之前年相見的時候,已經十八歲的諸葛亮似乎又長高了一些,大約八尺左右的樣子,一身白色長袍,儒雅英俊,一舉一動之間透著從容不迫的大將風度。


    “二弟啊,你比以前成熟了,人也更加魁梧了!”諸葛瑾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茶水,由衷的誇獎了一句。


    諸葛亮莞爾一笑:“嗬嗬……我這人無憂無慮,胸無大誌,整天吃飽了睡,睡醒了吃,個子長高一些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倒是兄長的臉上有了富貴之氣呢,如果亮猜的不錯,兄長是不是做官了?”


    “你啊,你啊……果然聰明,為兄一身粗布長袍,居然也被你看穿了!”諸葛瑾搖頭苦笑,對二弟的觀察力佩服不已。


    諸葛亮笑道:“兄長暫坐喝茶,我去廚房燒幾個拿手菜肴,咱們兄弟邊喝邊聊!”


    說完從衣袖裏掏出十幾個錢幣給諸葛均,吩咐道:“三弟,你去村頭的雜貨鋪買點菜肴與美酒回來,我今夜要與大兄好好痛飲一番!”


    “好嘞!”


    諸葛均接過銅錢,對諸葛瑾說了一聲“大兄暫且喝茶,我去去就來”,然後轉身歡天喜地的出了院門。


    看到諸葛亮親自下廚,諸葛瑾慚愧的問道:“二弟,你今年已經十八有餘,怎麽還沒有娶妻麽?”


    在這個年代,長兄如父,既然沒了父親,為兄弟操辦婚事就是做兄長的責任,沒有給兄弟娶上媳婦,諸葛瑾的心中自然慚愧。


    諸葛亮“嗬嗬”一笑:“不急,不急,像我這般懶散之人,還未能自立,倘若娶妻生子,拿什麽來養活他們?還是一個人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逍遙自在,再下去三五年,到了二十五六歲再娶妻也不遲!”


    頓了一頓,又問兄長道:“對了,大兄你與嫂嫂已經成婚兩年了吧?記得還是在叔叔去世之前,不知道可曾為我們諸葛家誕下一子半女?”


    諸葛瑾有些鬱悶的搖搖頭:“唉……不知道是何原因,你嫂嫂一直沒有身孕,實在愧對父母在天之靈。”


    諸葛亮有些出乎預料,急忙安慰兄長:“無妨,無妨,荊襄大地多有人才,我認識幾個醫匠,他們的岐黃之術能助無子的夫妻早日有喜,改天我去為兄長求一味藥回來,必然可助兄長早日登科。”


    不大會功夫,諸葛亮就燒了一桌豐盛的菜肴。這位在羅貫中筆下被神化的“多智近乎於妖”的智者,不僅僅頭腦聰明,謀略過人,幾年的獨居生活下來,竟然也練就了一手好廚藝。諸葛均把買來的肴肉端上,抱著酒壺給兩位兄長倒酒,自己在下麵洗耳恭聽他們的對話。


    酒過三巡之後,諸葛瑾便把來由緩緩的道了出來,最後規勸道:“二弟啊,難得袁公子如此器重於你,你便隨我一道去並州吧,袁公子是個言出必行之人,他說要讓你做太守,必然不會食言。”


    諸葛亮卻詫異的道:“怪哉,二叔在世的時候從來沒有去過黃河以北,況且袁本初自視甚高,怎麽會與二叔這樣的下層官吏促膝長談?這袁公子是怎麽知道我的情況的?真是讓人費解!”


    諸葛瑾聽了孔明的話,也是疑惑不已,苦思之下也想不到合理的解釋,隻能道:“袁公曾經在京城做過官,說不定那時候與二叔相識,也不一定!”


    饒是諸葛亮聰明絕倫,也想不到答案,隻好放棄了這個問題。一臉遺憾的道:“兄長啊,不是小弟駁你麵子,隻是我實在沒有出仕的打算,我隻想過閑雲野鶴的悠閑生活,不習慣朝堂上的那些繁瑣禮節,你回去替我謝過袁公子吧!”


    諸葛瑾也知道自己兄弟的脾氣,也沒打算一頓飯的功夫便把他說服。晚飯之後,兄弟三人同床共枕,對臥長談,直到深夜方才入睡。


    一連幾日,諸葛瑾都與諸葛亮睡在一張床上,一心想要把他說服,一來可以回去向公子交差,二來也可以為兄弟謀個好前程,三來也可以讓諸葛家光宗耀祖,實在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


    隻是諸葛亮信念堅定得很,無論諸葛瑾好說歹勸,就是不答應出仕,最後被逼無奈,便托出了心裏話:“兄長啊,咱們兄弟也不是外人,我便和你說說心裏話。我之所以拒絕袁公子的征召,除了還沒有出仕的念頭之外,更因為我不看好袁家!”


    “什麽?不看好袁家?”諸葛瑾不禁愕然,吃了一驚道。


    諸葛亮點了點頭,雙眸透著異常自信的目光:“是的,我不看好袁家!”


    諸葛瑾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實在不相信這話是從自己兄弟嘴裏說出來的:“嗬嗬……孔明啊,你在開什麽玩笑?都說你聰明,我不信你會說出如此愚蠢的話!放眼當今天下,諸侯雖多,誰敢望袁公之項背?滅掉公孫瓚之後,袁公手中已經掌控了冀青幽並四州,治下百姓五百餘萬,土地遼闊,沃野千裏。麾下猛將如林,謀士如雨,帶甲四十餘萬,天下諸侯誰能爭鋒?二弟何出此言?”


    “嗬嗬……兄長休要上火,且聽愚弟為你道來!”諸葛亮手搖羽扇,麵帶微笑,不疾不徐的說道。(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爹是袁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舟風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舟風雅並收藏我爹是袁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