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腳微張,和雙肩並齊,把身體的重心稍稍前移!”


    “你……把腹部收一下,肚子不要挺的這麽大!”


    “右麵那個,握弓臂的姿勢不對,虎口的位置捏緊弓把,穩穩的不要顫動……這樣就對了!”


    射箭場上,奮武將軍袁買一身戎裝,正在親自指導“白羽騎”的射手練習箭術。隻見他眉頭緊蹙,在士卒之中來回的穿梭,不厭其煩的糾正著每一個士卒的動作。


    這是懷縣西北方的一塊平原,被張遼派人修整成了校場。袁買派人在校場的北側劃出了一片區域,設置了一塊練習射箭的場地,供“白羽騎”的士卒們練習射術,並且親自指導。


    自己前世對於科學一無所知,物理、化學的知識也是所知寥寥,除了能造出馬鐙、板凳這些最簡單的東西之外,要想造出其他的高科技武器簡直難如登天!


    袁買就不明白了,同樣都是穿越,為什麽別人就能造火藥,造大炮,自己卻隻能造個馬鐙呢?無奈之下,隻好發揚自己的長處,射箭!


    幹別的不行,但是射箭自己拿手啊,尤其對於射箭技巧的掌握,恐怕千千萬萬的穿越大軍之中無人能出自己之右。


    自從在琅琊見識到了曹操麾下虎豹騎的威力之後,剛一回到懷縣,袁買就著手全力打造自己的精銳部隊:一支以碾壓型衝陣為目的的重騎裝備“虎賁騎”,一支以遠距離攻擊和機動性為主的“白羽騎”。虎賁騎由張遼和王雙操練。白羽騎則由自己親自指導。


    漢人的騎術比之匈奴人遠遠不及,在雙邊馬鐙問世之前,沒有幾個普通士卒能做到縱馬飛奔的時候開弓放箭。袁買把雙邊馬鐙在自己麾下的騎兵之中推廣開來之後,情況才略有好轉。


    騎士們雙腳下麵有了支撐點,才有一部分士卒可以做到“縱馬馳射”,不用再特意停下馬來放箭,把遠距離攻擊和機動性很好的結合起來。


    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中國人的山寨基因不僅僅在後代才有,兩千年前的老祖宗比起後世的子孫也是不遑多讓。


    袁買的雙邊馬鐙還沒有出冀州,與黑山賊在常山國境內打了一仗之後。雙邊馬鐙的秘密就流露了出去。沒過多久。就有不少消息靈通的諸侯,給自己麾下的騎兵裝備了雙邊馬鐙。


    袁買這才意識到,要想讓這種沒有任何科技含量的裝備保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己所掌握的其實不是技術。隻是領先的意識而已。


    這個世上已經有單邊馬鐙存在了。當敵人看到你有雙邊馬鐙的時候。他們瞄一眼就會明白這個道理,根本不用向你請教什麽。想獨家持有這種優勢,根本就是癡心妄想。除非你不把這種技術投入戰鬥,隻在再戰場上一亮相,敵人就能把這項技術剽竊了去。


    既然馬鐙這種簡單的裝備無法保密,袁買就隻能弄點有些科技含量的裝備武裝自己的人馬,這樣在戰場上才有優勢。


    思來想去,袁買能造出來最先進的裝備也就是自己身上背的這種弓箭了。弓的體積小,分量輕,不需要用很大的力氣就能射出很遠的距離。


    把這種輕型弓和雕翎箭裝備在“白羽騎”身上,比起軍隊裏現在用的角弓、鐵胎弓來強了不知道多少倍,騎射的難度大大降低。


    不需要用多大的力氣就可以張弓搭箭,極大的保證了士卒在馬上的平穩性,減小了不慎墜馬的風險,大幅提高安全性,而且可以射出更遠的距離。正是基於以上考慮,所以袁買才費盡心思的打造屬於自己的特種部隊——白羽騎。


    按照袁買的要求,張遼和王雙為他精挑細選了一千名騎兵,一千匹戰馬。兵卒不需要力氣太大,也不需要武藝多嫻熟,而是把身體柔韌靈活,眼神好使放在第一位。至於馬匹,則是以耐力為首選,速度和衝擊力放在其次。


    士兵和馬匹都是現成的,組建隊伍也就是一兩天的事情。但是要造出袁買要求的弓箭來,可就需要一段時間了,胡鐵匠帶著徒弟,以及隊伍裏的木匠、漆匠、皮匠等一百多個匠人,連夜幹造,才製出了二百一十張弓,五千多支雕翎箭。


    經過袁買親自手把手的檢驗,留下了一百二十張弓,三千五百支羽箭;把其餘的全部打回,讓擔任了“匠曹”的胡鐵匠帶領著匠人們重新返工。一定要精雕細琢,保證每一張弓,每一支箭都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


    當然,盡管工匠們精心製作,這些弓箭也都是一些速成品,和袁買手裏那張花了巨大代價,耗時幾個月才鍛造出來的“萬裏起雲煙”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已經是隆冬十月,但今天的太陽不錯,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是個練箭的好日子。


    弓箭不夠,袁買就先挑選了一百二十個優秀的士卒先行培訓,讓其他的人在周圍觀摩學習。等下一批弓箭製造出來之後,再由這些士卒們傳授其他人心得。


    何謂“弓騎兵”,簡而言之,弓在騎的前麵,也就是說比起騎術來箭術更加重要。因此袁買並沒有急著讓這支隊伍上馬練習“馳射”,而是先讓他們在射箭場上對著稻草人練習平地的箭術,等在平地上的射箭水平提高了,再上馬練習射術,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有主公家的公子親自教導射術,“白羽騎”的士卒們一個個精神振奮,鬥誌盎然,虛心的接受著袁買的指導。不僅僅是手握弓箭的士卒精神抖擻,便是圍在周圍觀摩的士卒也是聚精會神,唯恐漏掉公子說的每一句話。


    一百二十名射手一字排開。人人彎弓搭箭,瞄準了對麵的一百二十個稻草人。袁買用紅色的朱筆在稻草人標注出了人體的重要器官,比如心髒、肝、大腦,這些都是可以一箭斃命的要害,等士卒們記清楚了,臨陣之時,自然可以大幅提高殺傷率。


    袁買教導的這些射箭技巧,全都是後世的專業人員總結出來的,是射箭史精華的積澱。這些士卒們在此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乍聽之下。無不大開眼界。覺得這年輕的子在箭術上實在是個大行家,比起以前教他們射箭的校尉將軍們,簡直是天壤之別!


    事實上,在射箭這個領域。穿越前曾經拿過無數次射箭冠軍的袁買的確當得上“大行家”這三個字。甚至可以說是射箭領域中的絕頂高手。


    一箭射殺匈奴單於於夫羅。袁買的箭術已經在中原大地傳了開來。隨著軍旅生涯的磨煉,袁買的體格日漸強壯,雙臂的力量與日俱增。箭術已經達到了穿越前的七八成。


    袁買知道當世能稱得上射箭高手的有一箭射掉船帆的太史慈,有轅門射戟的呂奉先,有百步穿楊的黃漢升,有可以射穿銅錢孔的夏侯淵;真想有朝一日,和這些豪傑們比一下箭術,看看誰才是當世第一神射手?


    “瘦高個,姿勢擺的很標準,但是捏著箭羽的那隻手需要稍微鬆一下,不要把副羽也捏住了,這樣會讓射出的箭支準確性受到影響,!”


    順著射手們列成的人牆走了一圈,其中一個身高八尺,身材瘦削修長,約莫二十歲上下的士卒吸引了袁買的注意力,特意走到他的麵前指導了一句。


    “多謝將軍教誨,小人一定銘記於心!”瘦高個士卒感激的一笑,改正了自己的缺點。


    “好,放箭!”


    隨著袁買一聲令下,一百二十名士卒紛紛射出手中的箭,目標是前方距離一百二十步的稻草人。


    但聽弓弦亂響,如同雨點一般“劈裏啪啦”,一百二十支羽箭離弦飛出,射向對麵的稻草人。


    “哇哦……射程居然這麽遠!我沒看錯吧?”


    “太牛了……兩石弓的射程也不過是一百五十步,這小小的弓竟然能射出一百二十步,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聽說這種弓箭是公子親自設計的,真是個鬼才啊!”


    “可不就是呢,公子身上背的那張弓才厲害呢,能夠射出二百五十步,上次在上黨射殺匈奴單於,就是用的張弓,叫做萬裏起雲煙!”


    看到體積不起眼的塗刷成白色的弓射程如此驚人,站在旁邊圍觀的士卒們紛紛發出驚歎,一個個驚訝不已,連聲稱讚。


    但射手們的射術實在讓人不敢恭維,隻有三十個射中了稻草人,大多是胳膊、大腿、腹部等部位,其餘的全部超越了稻草人,落在了草人的背後。其中最遠的一支箭竟然達到了一百四十步的射程,隻是沒有準星,再遠也是枉然!


    沒有達到射程的三個士卒原因各不相同。其中的一人因為用慣了鐵胎弓,力氣過大,把弓弦拉折了;另外一人因為發射的時候心裏一緊張,手一抖,箭羽跑偏,沒有射出去,掉在了腳底下;另外一個擔心把這麽弱小的弓箭拉斷了,隻用了一半的力氣,箭支射到了七十步就變成了強弩之末,墜落在地。


    三個人的拙劣表演,也引來了圍觀的士卒們一陣哄笑。弄得三個人麵紅耳赤,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


    袁買卻沒有一絲嘲笑的意思,對觀摩的士卒揮手道:“大家都不要笑,第一次使用這種弓箭,出現這種情況並沒有什麽可恥的,讓你們來射,說不定也這樣!”


    袁買說著話快步的走向稻草人,看看這些射手們的戰果,走了一圈之後,發現其中的一支箭射中了稻草人的心髒,這讓袁買喜出望外,朝著正對這個草人的方向望去,隻見正是剛才的那個瘦高個!


    “這支箭是誰射的?”袁買把箭支拔下來,攥在手裏問道。


    “啟稟將軍,是小人梁斌!”瘦高個站出來躬身施禮。


    “籍貫何處?”袁買覺得應該先確認下此人是不是牛逼人物?


    “小人陳郡柘人!”梁斌抱腕回答。


    袁買想不起三國曆史上有這麽一號人物,心想也許此人是被曆史埋沒的人才吧,浩瀚史海中並不是所有有才者都會大放異彩,青史留名的!


    點點頭,誇讚道:“第一箭就射中了心髒,很不錯,好好練習,將來必有作為。本公子提拔你為軍候,這一百二十就由你率領,繼續操練!”


    “多謝將軍提拔,小人誓死效忠!”梁斌單膝跪地道謝。


    袁買點點頭,紛紛梁斌帶著這些士卒繼續操練,自己翻身上馬離開了校場,準備前往趙家去拜訪一趟趙雲的兄長和小妹,實行自己的下一步計劃。


    ps:感謝起始夢回、zjm46 兩位同學的月票!(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爹是袁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舟風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舟風雅並收藏我爹是袁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