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眼前這塊巨大的岩石,我們總是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雖然我們曆時四天多一點,終於走到了死亡之穀的盡頭,可每個人卻沒有絲毫的喜悅之情。一部分是因為這些天精力消耗過度,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現在麵前的這塊巨大岩石了。


    按著密語所說:“當迷霧散開,神鵲將飛過天際,紅果被神鵲食走之時,古城的大門便會打開。”


    可眼前,別說什麽紅果神鵲了,我們現在連個鳥毛都見不著。


    我上前身手摸了摸那塊巨大的岩石,岩石雖然瞧著隻是普通的岩石,但用手一摸,卻是光滑無比,好像……好像像某種玉石。


    我擺了擺手示意龍百川過來:“你看,這石壁有些問題。”


    龍百川聽我這麽一說,便也伸手摸了摸石壁,眉頭深鎖,點了點頭:“這石壁應該不是死的!”


    林保國看出我和龍百川兩人發現了什麽,忍不住在後麵問了一句:“怎麽了?”


    我把情況和林保國說了下,經過所有人多年倒鬥的經驗,這塊巨大的石壁,應該是一個機關門。而在這附近的山壁上,或許會有機關控製。


    不過說是有機關,這也隻是出於我們的推測。而且,就算真的有機關,附近山勢很是複雜,要想找到機關消息談何容易?


    要說這種機關消息,還是源自於中國古代著名的‘機關術’。


    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軍事乃至一切需要之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運用機械力量,巧妙地控製事物,並達到神奇的效果,這是古人對世界的貢獻。而這一貢獻,源自於他們對自然深刻的觀察和思考。因此機關術才如此深奧玄妙。


    法自術起,機由心生。在各種機械裝置裏,機關堪稱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隱秘,卻“牽一發而動全身”,控製著整體的運動趨勢。


    在中國人心目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這位精於內政、長於戰略的武侯在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謎團,其中之一就是他的機關之術。


    正史《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中評說:“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起要雲。”上述種種製作,的確是孔明的手筆,可以大膽地推測,孔明的機械製作術,很可能是繼承了戰國時期墨子和魯班的機關之術,並加以發揮改進。


    因為戰爭的緣故,中國古代機關術很多用在了軍事上,最為典型的是諸葛亮的八陣圖,許多史籍中都有記載,最為詳盡的還是《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中,陸遜誤入八陣圖後“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落得慘敗。《水經注》中這樣論定:“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矣。”說明這個陣法的確是很厲害的,因為它不僅有通常的軍事要素,而且,似乎還有許多深奧的玄學,分為“生、死、驚、傷、景、開、休、杜”八種陣法,而且能“變化為周天三百六十五”這樣的陣法,在世界戰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而機關之術又不僅僅限於軍事戰爭之上,中國古代陵墓的建造,也能見到機關術的影子。


    厚葬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曆代王侯將相不惜耗費人力、財力,營建陵寢地宮。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墓賊侵擾,古人們在墓穴中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防衛機關,試圖阻止盜墓者的進入。當盜墓賊悄然闖進地宮,他們不但要麵對價值連城的寶藏,還要注意防不勝防的機關陷阱。常見的陵墓機關有:弓、弩、連環翻板、水銀等。


    更有甚者,在棺槨之中,也設有機關之術。這一做法,被以後漢唐陵墓所繼承,並發展到在棺槨內安裝輪機。


    所謂輪機,就是在棺槨內壁安裝數個像現代滑輪一樣的工具,滑輪一邊置弓弩毒箭,繩索通過滑輪連接弓弩與棺槨蓋板。一旦盜墓賊進入地下宮殿揭槨開棺,繩索將通過輪機引發弓弩數箭齊發,射殺染指棺槨者。當然,若盜墓者知道內情,隻要小心謹慎,想法“斷其機”,便萬事皆休,任意盜掘,大發橫財了。晚清學者俞樾在其所著的《茶香室四鈔》中引用元人吾衍在《閑居錄》中所寫的一個故事就再現了這一情景:“陳州古墓,俗雲高柴墓,為馮馬兒所發。初得石刻,曰‘馮馬兒破’,遂發之不疑。毒煙飛箭,皆隨輪機而出,因斷其機,得金鑄禽鳥及玉甲片若龍鱗狀,其他異物不可數記。”


    鑒於弩弓發射有它的局限性,曆代的墓主們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係列連環翻板、鐵索吊石等反盜墓暗器。


    而連環翻板,即是在墓道中挖掘深約3米以上的陷坑,長短與寬度視墓道具體情形而定,坑下分布長約10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體,板上有掩蓋物。若盜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隨之下陷,人必掉入坑內的刀錐之上,鋒利的尖刀利刃將穿透盜墓者的胸膛及五髒六腑,活著爬出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與連環翻板功能類似的,是鐵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頂和牆壁隱蔽處固定若幹金屬滑輪,利用滑輪將巨石吊起,懸於頂端。墓道地下鋪木質蹺板,索鏈由石板而下,通過滑輪以隱蔽的方式連接蹺板,中間有掛鉤和脫鉤相接,遇外力壓迫可自動脫落。蹺板呈條狀,長寬根據墓道具體情況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頂部懸掛三層,各層互不相依,索鏈通過石上孔洞收縮進出。


    若有盜墓者進得門來,踏中蹺板條,外力作用迫使繃緊的索鏈某處掛鉤脫落,如同打井的軲轆突然放鬆,懸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將躲閃不及的盜墓者拍成肉餅。因蹺板呈細窄的長條狀,隻有被踏後才能導致懸石落地,而相鄰的其他蹺板則安然無恙,仍靜靜地伏在原處等待下一夥盜墓者的進入。一旦盜賊的腳步踏上,與之相連的懸石相繼落下,再次對膽大妄為者給予致命一擊。如此反複,直至三層懸石盡墜於地,殺傷數人為止。


    不過有句話說的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雖然墓中機關術很是讓盜墓賊忌憚,千百年來也有很多倒鬥的手藝人死於其中,不過這古墓中的機關之術,也並不是沒有破解的方法。


    民國年間,山東青州一帶農民在墾田時,於雲門山發現一大塚,墓道之中就發現了帶軸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當時坑中積水甚多,待把水抽幹,發現有兩個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斃於利刃之中,身邊有鐵鍬、錘子、繩索等工具,顯然是盜墓者所攜。但此墓還是遭到盜掘,墓室內器物所剩無幾。清理人員發現,在連環翻板之下有兩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經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狀,這無疑是後來的盜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隻要將木梯放入墓道,盜墓者沿梯而入,則如履平地,一切翻板與陷坑、利刃都枉費心機了。由此看來,盜墓者與反盜墓者的智慧較量,著實令人驚歎。


    實際上,相比於飛刀弓箭、翻板吊石等剛猛的暗器,沙子無疑是反盜墓被動防禦中最出其不意的有效手段。


    河南上蔡有座古墓,建造於春秋時代。古墓上被挖開了大大小小17個洞,這說明盜墓者不知光顧過多少次。從洞裏的器皿、古錢幣等遺留物考證,盜墓者來自於不同的朝代,最早的盜墓者來自戰國時代,最近的來自民國時期。他們都對這座墓穴覬覦已久,想盜取裏麵的金銀財寶。但卻都半途而廢,無功而返。因為,裏麵的藏品大都保存完好。


    其實,並不是這座古墓的防盜措施有多麽厲害。在建造方法上這座春秋時期的古墓與其他古墓沒什麽兩樣,不同的是,其他墓穴砌築完後都是用土回填,而這座墓穴則是用沙回填的。17米深的墓穴,上麵回填了11米厚的細沙,表層再填土封蓋。細沙裏放置了一千多塊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尖利石塊。這就是它防盜的秘密。


    在盜墓者眼裏,再堅硬的古墓都不在話下,唯獨這座古墓,麵對散軟的黃沙,就束手無策。這座古墓的防盜構思實在巧妙。一般的思維都是想盡辦法用岩石、夯土等堅硬的材料把墓穴建造得堅固。而這座墓穴卻一反常規,棄用隻有堅硬才堅固的理念,利用細沙的流動性,采用軟防禦的辦法,而且極其成功。


    雖然實際中的機關術顯然不如傳說中那樣神奇且令人驚歎,但以兩千多年前的生產力,能夠設計並製造出如此複雜的機械,也是相當的不容易。


    閑話不多扯,再說說我們麵前這道巨大的石壁暗門,如果我們不找到控製這石壁的機掣,恐怕想要進入古城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過,既然這是山穀的盡頭,入口就在這附近的話,想必這石壁的機關消息控製,應該是和村民口中所說的那條密語有所聯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盜墓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玉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玉耀並收藏盜墓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