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入閣的,除了徐光啟外,還有王在晉、熊文燦以及朱燮元。其他三人都是當場奉旨入閣,而朱燮元,則是以閣老的身份,坐鎮西南,進行督戰。
如今,既然西南戰事即將結束,他的回歸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介時,內閣的權力必然要經過一番調整,更不要說,皇帝會不會借著這個機會,再度增加閣臣。
畢竟徐光啟攜內閣淩迫皇帝,是不爭的事實,以皇帝的性子,不可能沒有反應。台灣巡撫衙門,除了巡撫外,還有六名主官,那內閣在首輔之下,多增加八名輔臣,也是可以接受的。
能入內閣的都是人精,哪怕是資曆最前的熊文燦也是如此,以小見大,管中窺豹也能將皇帝的想法猜出一二來。
內閣人數增加是必然的,隻是不知這個時間點在什麽時候。
錢龍錫將這個關鍵點出來後,內閣頓時陷入沉靜當中,所有人都在遊移不定的猜測著。
“內閣增減之權,操之陛下,不是吾等可以妄加猜測的。”良久,徐光啟才低低說了一句,他是知道皇帝的,想要將權力掌握在手中,容不得下麵的人冒犯。
隻是,既然做到了這個位置上,徐光啟就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權力流失,他和皇帝的爭鬥,幾乎是必然的,隻是兩人良好的情義以及天下為公的心,會將這種鬥爭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鬥而不破,爭而不傷是最基本的前提。
“首輔大人高義,我等自愧不如。”錢龍錫自嘲了一句,轉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多不多人,和他們真的沒什麽關係,這是該首輔頭痛的事。
王在晉和錢龍錫嘿嘿一笑,也不在意,轉而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們兩人忙碌的很。
徐光啟卻沒走,而是沉默的看著其他三人離去的背影。內閣現在並不團結,王在晉和熊文燦隻是專注自己的事情,其他的並不關注,對於他提出的議案,既不反對,也不讚同,完全不參與進去。
倒是錢龍錫,介入的比較多,時而會提出些意見或者反對。看起來,整個內閣似乎很分裂,但是徐光啟卻覺得還不錯。
若是成功,也就不需要太多人,若是失敗,不牽連到其他人更好。縱觀整個華夏曆史,改革者都沒用太好的下場。
不過,自己死了不要緊,還有皇帝呢,隻要陛下一心堅持下去,就絕對會找到繼任者。大明英才何其多,既然能有第一個徐光啟,就一定會有第二個。
而這也是徐光啟為何要逼迫皇帝,讓其居於幕後,而自己站到台前來的原因。他想保留一定火種和希望,在自己失敗身死時,能傳遞下去。
隻是,目前看來,皇帝並不想就這麽隱沒在幕後,他召集周延儒和錢謙益南下,就是想要做些什麽。
不過這樣也好,皇帝做試點,選擇出更好的政策,而自己則負責全麵推廣,維持整個體係的運轉,這樣的話,天下的目光還是在內閣,聚焦點還是在自己身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徐光啟低吟一句,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朱燮元即將回歸內閣,他的回來,會對內閣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若是對方和錢龍錫聯合起來,就能和自己分庭抗禮,甚至若朱燮元被授予次輔的職位,帶著錢龍錫,都能對自己進行壓製。
別說不可能,一個人所做的事情,和他是否保守派並無實際的關聯。司馬光鼎鼎大名,更是寫下了《資治通鑒》這種曠世巨作,不一樣是保守派,在趕走王安石後,將所有新政全部廢除。
朱燮元,保不住也是這樣的人。
麵對這種局麵,除非皇帝支持,或者他將王在晉和熊文燦拉攏過來,不然的話,到時候內閣的主導權將會易手。
一個首輔,控製不住內閣,這無疑是巨大的打擊,未雨綢繆計,一些事情,要提早開啟了。改革一旦啟動,到時候就不是一兩個人所能反對的,而在確定失敗前,想必沒人會和一個要背鍋的首輔作對。
“差一個破局者和審判者。”徐光啟在心中默默的想著。
破局者好說,都察院中有很多這樣的官員,為了升官,他們不惜一切,尤其是各個地方都察院,為了脫離那些偏僻的地方,讓他們上一些乘除藩王的折子不算啥。
就算是懟皇帝,隻要之後能離開,也隻是小事而已。其中,尤以雲貴等地的都察院禦史最為熱切。
反倒是後一個,對藩王的審判者,或者所審判機構不好找。宗正寺早就荒僻,名存實亡,如今藩王的各種事務都是禮部在管轄,但是讓禮部去的話,孟紹虞第一個不答應。
或許可以交由三法司來進行,徐光啟若有所思的想著。
而想到這裏,他忽然想起來,皇帝曾經提出的一個議案,想要將大理寺超拔到正二品職位,和刑部尚書、左都禦史相當的地位。
或許可以從這裏想法子,大理寺卿陳揚美也是個素有清明之人,讓他審理涉事藩王想必沒有問題,他本身就是個嫉惡如仇的性子,何況還有著提拔的誘惑在,不愁不盡心。
不過,提起訴訟的人又讓徐光啟再次頭痛起來。
大明也是有基本的訴訟程序的,想要審理藩王,起碼也要有一個原告,而很多的案件中,原告早就死亡,根本無法當庭對峙,何況,大明如此巨大,藩王眾多,讓所有原告都來京師也不現實。
同時,偵緝取證也是個巨大的問題,沒有大量的人力,是無法將罪證和卷宗都搜羅過來的。
其實,原本涉及到藩王,交給錦衣衛是最好的處置措施,對方有強大的人力,有自己的詔獄,有審訊的權力,簡直一套龍服務。
隻是,將皇帝從明麵上趕出去的徐光啟,並不想將今上再次牽連進來,哪怕是手下的抓牙也不行。
“嗯嗯,都察院有彈劾、監督百官的權力,藩王也勉強可以歸入其中,提出彈劾、狀告的事情可以由他們進行,包括地方上的證據搜索。”
“不不不,都察院的範圍還沒這麽廣,目前地方隻有十三處,而藩王卻遠遠不止這些,還是交給刑部去偵察,地方府衙縣衙都有刑房,手頭有捕快,完全可以辦這件事。”
想到這裏,徐光啟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基本的程序有了,接下來就是實際操作了,整個操作過程,一定要在朱燮元回歸前完成,隻要蓋棺定論,就無人能夠推翻。
而徐光啟不知道的是,他想出的這個流程,在今後成了大明司法的基本程序,雖有小改,但大的方麵卻從未動過。
徐光啟也因此被尊稱為司法程序之父。
如今,既然西南戰事即將結束,他的回歸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介時,內閣的權力必然要經過一番調整,更不要說,皇帝會不會借著這個機會,再度增加閣臣。
畢竟徐光啟攜內閣淩迫皇帝,是不爭的事實,以皇帝的性子,不可能沒有反應。台灣巡撫衙門,除了巡撫外,還有六名主官,那內閣在首輔之下,多增加八名輔臣,也是可以接受的。
能入內閣的都是人精,哪怕是資曆最前的熊文燦也是如此,以小見大,管中窺豹也能將皇帝的想法猜出一二來。
內閣人數增加是必然的,隻是不知這個時間點在什麽時候。
錢龍錫將這個關鍵點出來後,內閣頓時陷入沉靜當中,所有人都在遊移不定的猜測著。
“內閣增減之權,操之陛下,不是吾等可以妄加猜測的。”良久,徐光啟才低低說了一句,他是知道皇帝的,想要將權力掌握在手中,容不得下麵的人冒犯。
隻是,既然做到了這個位置上,徐光啟就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權力流失,他和皇帝的爭鬥,幾乎是必然的,隻是兩人良好的情義以及天下為公的心,會將這種鬥爭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鬥而不破,爭而不傷是最基本的前提。
“首輔大人高義,我等自愧不如。”錢龍錫自嘲了一句,轉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多不多人,和他們真的沒什麽關係,這是該首輔頭痛的事。
王在晉和錢龍錫嘿嘿一笑,也不在意,轉而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們兩人忙碌的很。
徐光啟卻沒走,而是沉默的看著其他三人離去的背影。內閣現在並不團結,王在晉和熊文燦隻是專注自己的事情,其他的並不關注,對於他提出的議案,既不反對,也不讚同,完全不參與進去。
倒是錢龍錫,介入的比較多,時而會提出些意見或者反對。看起來,整個內閣似乎很分裂,但是徐光啟卻覺得還不錯。
若是成功,也就不需要太多人,若是失敗,不牽連到其他人更好。縱觀整個華夏曆史,改革者都沒用太好的下場。
不過,自己死了不要緊,還有皇帝呢,隻要陛下一心堅持下去,就絕對會找到繼任者。大明英才何其多,既然能有第一個徐光啟,就一定會有第二個。
而這也是徐光啟為何要逼迫皇帝,讓其居於幕後,而自己站到台前來的原因。他想保留一定火種和希望,在自己失敗身死時,能傳遞下去。
隻是,目前看來,皇帝並不想就這麽隱沒在幕後,他召集周延儒和錢謙益南下,就是想要做些什麽。
不過這樣也好,皇帝做試點,選擇出更好的政策,而自己則負責全麵推廣,維持整個體係的運轉,這樣的話,天下的目光還是在內閣,聚焦點還是在自己身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徐光啟低吟一句,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朱燮元即將回歸內閣,他的回來,會對內閣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若是對方和錢龍錫聯合起來,就能和自己分庭抗禮,甚至若朱燮元被授予次輔的職位,帶著錢龍錫,都能對自己進行壓製。
別說不可能,一個人所做的事情,和他是否保守派並無實際的關聯。司馬光鼎鼎大名,更是寫下了《資治通鑒》這種曠世巨作,不一樣是保守派,在趕走王安石後,將所有新政全部廢除。
朱燮元,保不住也是這樣的人。
麵對這種局麵,除非皇帝支持,或者他將王在晉和熊文燦拉攏過來,不然的話,到時候內閣的主導權將會易手。
一個首輔,控製不住內閣,這無疑是巨大的打擊,未雨綢繆計,一些事情,要提早開啟了。改革一旦啟動,到時候就不是一兩個人所能反對的,而在確定失敗前,想必沒人會和一個要背鍋的首輔作對。
“差一個破局者和審判者。”徐光啟在心中默默的想著。
破局者好說,都察院中有很多這樣的官員,為了升官,他們不惜一切,尤其是各個地方都察院,為了脫離那些偏僻的地方,讓他們上一些乘除藩王的折子不算啥。
就算是懟皇帝,隻要之後能離開,也隻是小事而已。其中,尤以雲貴等地的都察院禦史最為熱切。
反倒是後一個,對藩王的審判者,或者所審判機構不好找。宗正寺早就荒僻,名存實亡,如今藩王的各種事務都是禮部在管轄,但是讓禮部去的話,孟紹虞第一個不答應。
或許可以交由三法司來進行,徐光啟若有所思的想著。
而想到這裏,他忽然想起來,皇帝曾經提出的一個議案,想要將大理寺超拔到正二品職位,和刑部尚書、左都禦史相當的地位。
或許可以從這裏想法子,大理寺卿陳揚美也是個素有清明之人,讓他審理涉事藩王想必沒有問題,他本身就是個嫉惡如仇的性子,何況還有著提拔的誘惑在,不愁不盡心。
不過,提起訴訟的人又讓徐光啟再次頭痛起來。
大明也是有基本的訴訟程序的,想要審理藩王,起碼也要有一個原告,而很多的案件中,原告早就死亡,根本無法當庭對峙,何況,大明如此巨大,藩王眾多,讓所有原告都來京師也不現實。
同時,偵緝取證也是個巨大的問題,沒有大量的人力,是無法將罪證和卷宗都搜羅過來的。
其實,原本涉及到藩王,交給錦衣衛是最好的處置措施,對方有強大的人力,有自己的詔獄,有審訊的權力,簡直一套龍服務。
隻是,將皇帝從明麵上趕出去的徐光啟,並不想將今上再次牽連進來,哪怕是手下的抓牙也不行。
“嗯嗯,都察院有彈劾、監督百官的權力,藩王也勉強可以歸入其中,提出彈劾、狀告的事情可以由他們進行,包括地方上的證據搜索。”
“不不不,都察院的範圍還沒這麽廣,目前地方隻有十三處,而藩王卻遠遠不止這些,還是交給刑部去偵察,地方府衙縣衙都有刑房,手頭有捕快,完全可以辦這件事。”
想到這裏,徐光啟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基本的程序有了,接下來就是實際操作了,整個操作過程,一定要在朱燮元回歸前完成,隻要蓋棺定論,就無人能夠推翻。
而徐光啟不知道的是,他想出的這個流程,在今後成了大明司法的基本程序,雖有小改,但大的方麵卻從未動過。
徐光啟也因此被尊稱為司法程序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