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一番商量後,孫傳庭最終的任命是安撫使,前往草原安撫軍民,正五品,至於左良玉,則升任參將,雖然是正三品,但依然屈居在孫傳庭之下。
除了歸屬禦馬監的陸軍,其他的武將依然不如文官地位高,如此安排也是管理,至於京營,如今還未訓練成,編製未定,不好說。
“歸化城主政者不用我們操心,陛下安排了。倒是塞外所需的幾百名官員,如何處置?”徐光啟有些頭痛道。
相比主政者的人選,這數目龐大的中低層管理才是最主要的,能力再強的人,沒有底下的官員配合,無論如何也是做不成事情的。
“數百名官吏,如何抽調?”錢龍錫無語,皇帝的胃口真大,竟然一下子要這麽多人,頓了頓,他試探性的問道:“能否減少一些,比如百名如何?”
“不行,陛下在公文中說得很清楚,最少三百,少一個都不行。”徐光啟報出了一個較為具體的數字,然而依舊龐大的讓幾人絕望。
從哪裏弄人過來啊!
歸化城雖然被占據了,但皇帝覺得一座城池孤懸在外,非常的不安全,也沒有依靠,歸化城來往大明邊牆,就算是最短的直線距離,都有兩百多公裏。
如此長的路途,讓統治很不安全,也很不穩定。因此朱由檢有意在草原上興建多做城市,和歸化城倚為犄角,相互扶持,同時還能以城池為中心,擴大控製範圍,逐步實現對草原的蠶食。
隻要建立了形製有效的統治,以及經久不息的商業交流,草原才能真正被大明給捏在手中,徹底平滅幾千年的邊患。
這是非常宏達大計劃,目標非常美好,但是再好的計劃,都要人去執行,故而朱由檢一口氣索要的很多人,最少三百,多多益善。
而且這三百人不僅僅是能寫會算就行,還要有一定的政務經驗。而有政務經驗的,都是官府中人,誰願意跑去塞外喝西北風啊?
也許年輕人願意,或者剛剛啊入仕的官員也願意,但乾聖朝可是將科舉都給暫時罷免了,哪裏有年輕的官員補充進來?
至於前兩朝的官員,滿足國內的需求都還嫌不夠,怎麽可能支援塞外建設?
幾個大學士根本不知道從哪裏抽調這些人手,完全沒辦法啊,這事!
“我倒是有個法子。”熊文燦忽然開口道。
“哦,什麽法子?”徐光啟三人都看過去。
“也不是什麽新鮮的辦法,是從陛下官吏一體化的來的靈感。”熊文燦笑道。
管理一體化隻是個大概念,裏麵的內容很多,比如科舉後從小吏做起,吏員也有升遷的空間,秀才、舉人、進士都可入仕,隻是起點不同,而後升遷全靠政績等等,內容。
“既然陛下想要從吏員中提拔官員出來,何不從這次開始?再說了,也不是沒有前例,如今太學中還有著一批呢。這可是有據可查的。”
太學那批就是送往台灣前皇莊秀才,他們陸續接受培訓和學習,隨同陝西移民一起,一批一批的送往台灣。
他們的確是以秀才入吏員,隨後根據各自的能力和功績,然後晉升。第一批跟隨洪承疇的就是晉升之人,後麵培訓的要稍微差些,但也不無希望。
“的確可行。”一直沒說話的王承恩忽然開口,讓其他四人嚇了一跳,他們這時候才想起來,還有一位太監在此。
如今官吏一體化,隻在改製的常州府實行,其他地方並沒開始,若是能多個地方做實驗和樣板,自然更好。
而且歸化城草創,機會眾多,隻要到時候由幾個吏員升遷起來,一宣傳開來,介時天下吏員皆躍躍欲試,為之後的改革打下基礎。
“既然公公也同意,那就照此辦理,不過從哪裏抽調吏員呢?”徐光啟點頭,這件事就這麽定下。
“北直隸吧,距離近,陛下如今應該在等著,不可耽誤了大事。”既然開口了,王承恩索性將這件事給辦妥。
“而且,周邊幾個省的舉人可發文征兆,不強製,願意去的舉人到大同集合,統一安排,雖然他們並無從政經驗,但有了三百官吏,帶帶這些人,到時候也不用一直從衙門抽調。”乾隆下見縫插針的說了一句。
這話一出,其他幾人紛紛望過去。不用明說,幾人都明白他這個建議下包藏的私心。
如今科舉不倡,上一次的進士全部被罷黜,舉人功名倒是還在,但卻絕了仕途,後麵很多人也是如此。
但此刻有了這個機會,舉人前去應募,也不失為一個出路,反正現在官吏一體化越來越明顯,也不怕舉人功名成為仕途的天花板,最多起點第一點,未來前途還是光明的。
徐光啟等人雖然看了眼錢龍錫一眼,但卻出乎預料的沒人提出反對意見,他們可也是有親朋好友,晚輩子弟的。
等相互忘了幾眼後,他們不約而同的看向了旁邊的王承恩。
王承恩沉默無語,他不是蠢人,自然看出來這條建議下的東西。此刻,幾個內閣大學士默認的態度,給了他極大的壓力。
然而,這件事到底同不同意呢?
“此事雜家無法做主,得呈報陛下。”最後,王承恩還是給出了一個這麽折中的意見。這件真的不是他一個太監能做主的。
若是陛下還處於交戰當中,緊急之下,他說不定咬牙同意了,但如今陛下隻是停駐塞外,並無斷絕聯係,這時候在擅自做主就不太好了。
聽到這個處理方法,徐光啟等四人輕輕出了口氣,神態說不清是失望還是其他什麽。
“也罷,茲事體大,報陛下吧。”徐光啟想了想道,“也不用呈報,抽調三百官吏不是小數目,而且是整個北直隸範圍內抽調,耗費的時間不短,為了不耽誤陛下大計,官吏可以隨同物資一批一批的送往塞外,呈報文書也一同送去。”
“首輔所言,乃老成持重之舉,理當如此。”其他三人也紛紛點頭。
很快,在內閣高度統一下,第一批人手和物資以及左良玉,沿著木軌和馬路,殺奔大同,而後從大同出關,奔向歸化城。
除了歸屬禦馬監的陸軍,其他的武將依然不如文官地位高,如此安排也是管理,至於京營,如今還未訓練成,編製未定,不好說。
“歸化城主政者不用我們操心,陛下安排了。倒是塞外所需的幾百名官員,如何處置?”徐光啟有些頭痛道。
相比主政者的人選,這數目龐大的中低層管理才是最主要的,能力再強的人,沒有底下的官員配合,無論如何也是做不成事情的。
“數百名官吏,如何抽調?”錢龍錫無語,皇帝的胃口真大,竟然一下子要這麽多人,頓了頓,他試探性的問道:“能否減少一些,比如百名如何?”
“不行,陛下在公文中說得很清楚,最少三百,少一個都不行。”徐光啟報出了一個較為具體的數字,然而依舊龐大的讓幾人絕望。
從哪裏弄人過來啊!
歸化城雖然被占據了,但皇帝覺得一座城池孤懸在外,非常的不安全,也沒有依靠,歸化城來往大明邊牆,就算是最短的直線距離,都有兩百多公裏。
如此長的路途,讓統治很不安全,也很不穩定。因此朱由檢有意在草原上興建多做城市,和歸化城倚為犄角,相互扶持,同時還能以城池為中心,擴大控製範圍,逐步實現對草原的蠶食。
隻要建立了形製有效的統治,以及經久不息的商業交流,草原才能真正被大明給捏在手中,徹底平滅幾千年的邊患。
這是非常宏達大計劃,目標非常美好,但是再好的計劃,都要人去執行,故而朱由檢一口氣索要的很多人,最少三百,多多益善。
而且這三百人不僅僅是能寫會算就行,還要有一定的政務經驗。而有政務經驗的,都是官府中人,誰願意跑去塞外喝西北風啊?
也許年輕人願意,或者剛剛啊入仕的官員也願意,但乾聖朝可是將科舉都給暫時罷免了,哪裏有年輕的官員補充進來?
至於前兩朝的官員,滿足國內的需求都還嫌不夠,怎麽可能支援塞外建設?
幾個大學士根本不知道從哪裏抽調這些人手,完全沒辦法啊,這事!
“我倒是有個法子。”熊文燦忽然開口道。
“哦,什麽法子?”徐光啟三人都看過去。
“也不是什麽新鮮的辦法,是從陛下官吏一體化的來的靈感。”熊文燦笑道。
管理一體化隻是個大概念,裏麵的內容很多,比如科舉後從小吏做起,吏員也有升遷的空間,秀才、舉人、進士都可入仕,隻是起點不同,而後升遷全靠政績等等,內容。
“既然陛下想要從吏員中提拔官員出來,何不從這次開始?再說了,也不是沒有前例,如今太學中還有著一批呢。這可是有據可查的。”
太學那批就是送往台灣前皇莊秀才,他們陸續接受培訓和學習,隨同陝西移民一起,一批一批的送往台灣。
他們的確是以秀才入吏員,隨後根據各自的能力和功績,然後晉升。第一批跟隨洪承疇的就是晉升之人,後麵培訓的要稍微差些,但也不無希望。
“的確可行。”一直沒說話的王承恩忽然開口,讓其他四人嚇了一跳,他們這時候才想起來,還有一位太監在此。
如今官吏一體化,隻在改製的常州府實行,其他地方並沒開始,若是能多個地方做實驗和樣板,自然更好。
而且歸化城草創,機會眾多,隻要到時候由幾個吏員升遷起來,一宣傳開來,介時天下吏員皆躍躍欲試,為之後的改革打下基礎。
“既然公公也同意,那就照此辦理,不過從哪裏抽調吏員呢?”徐光啟點頭,這件事就這麽定下。
“北直隸吧,距離近,陛下如今應該在等著,不可耽誤了大事。”既然開口了,王承恩索性將這件事給辦妥。
“而且,周邊幾個省的舉人可發文征兆,不強製,願意去的舉人到大同集合,統一安排,雖然他們並無從政經驗,但有了三百官吏,帶帶這些人,到時候也不用一直從衙門抽調。”乾隆下見縫插針的說了一句。
這話一出,其他幾人紛紛望過去。不用明說,幾人都明白他這個建議下包藏的私心。
如今科舉不倡,上一次的進士全部被罷黜,舉人功名倒是還在,但卻絕了仕途,後麵很多人也是如此。
但此刻有了這個機會,舉人前去應募,也不失為一個出路,反正現在官吏一體化越來越明顯,也不怕舉人功名成為仕途的天花板,最多起點第一點,未來前途還是光明的。
徐光啟等人雖然看了眼錢龍錫一眼,但卻出乎預料的沒人提出反對意見,他們可也是有親朋好友,晚輩子弟的。
等相互忘了幾眼後,他們不約而同的看向了旁邊的王承恩。
王承恩沉默無語,他不是蠢人,自然看出來這條建議下的東西。此刻,幾個內閣大學士默認的態度,給了他極大的壓力。
然而,這件事到底同不同意呢?
“此事雜家無法做主,得呈報陛下。”最後,王承恩還是給出了一個這麽折中的意見。這件真的不是他一個太監能做主的。
若是陛下還處於交戰當中,緊急之下,他說不定咬牙同意了,但如今陛下隻是停駐塞外,並無斷絕聯係,這時候在擅自做主就不太好了。
聽到這個處理方法,徐光啟等四人輕輕出了口氣,神態說不清是失望還是其他什麽。
“也罷,茲事體大,報陛下吧。”徐光啟想了想道,“也不用呈報,抽調三百官吏不是小數目,而且是整個北直隸範圍內抽調,耗費的時間不短,為了不耽誤陛下大計,官吏可以隨同物資一批一批的送往塞外,呈報文書也一同送去。”
“首輔所言,乃老成持重之舉,理當如此。”其他三人也紛紛點頭。
很快,在內閣高度統一下,第一批人手和物資以及左良玉,沿著木軌和馬路,殺奔大同,而後從大同出關,奔向歸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