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陝西災民此次叛亂,必有蹊蹺!”楊鶴張口道。
這句話,頓時讓百官騷動起來,有蹊蹺,莫非有人指使的?
接下來,楊鶴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四五月,陛下運糧二十萬石入山西,就算路途消耗了些,也有十幾萬石流入山西,這些糧食,在老臣的監督下,全部都用於救災。”
一石兩百斤,十幾萬石就是三百多萬斤糧食,哪怕百萬災民,都夠吃兩天了,何況陝西一無所有的災民並沒有這麽多。
土地裏多少能搶收一些回來,再加上各地地主的有限救濟,以及百姓自身的抗災能力,可以說,這二十萬石糧食已經將能將陝西的局勢穩定住,起碼在糧食消耗完畢之前,局勢並不會惡化。
而在進京之前,楊鶴已經確認過,糧食還有幾萬石,並未用完,如今災民卻蜂擁叛起,明顯不合常理。
要知道,當初曆史上,楊鶴招降叛軍,也隻是靠著兩萬石糧食以及十萬白銀,就收複了大部分叛軍。
還要糧食可用,一般災民是絕對不會想著造反的。這背後,一定有某些蓄謀已久的人暗中推波助瀾造成的。
楊鶴的言下之意,就是這樣。
聽了他這番解釋,百官頓時沉默下來,仔細一想,他說的還真的很有道理。
“臣請去陝西,查明此事真相。”都禦史劉之鳳站出來道,他也是新近啟用的官員,被朱由檢塞進了都察院。
“區區宵小之輩,何須帝國重臣親赴險地。”朱由檢拒絕了這個提議,不管這背後有沒有人,等流賊平定了就知曉,何須專門派人去,無用不說,還危險。
朱由檢再度看向楊鶴,想聽聽他的政策。
楊鶴拱了拱手道:“盜賊之起,總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故臣以為,當以招撫為主、追剿為輔,終究是大明子民,揭竿而起也是事出有因,不可殺戮過甚。”
最終,楊鶴的方法結合了圍剿派和招撫派的特點,一邊剿滅頑強抵抗的,一邊招撫隻是饑餓而跟從的,前麵殺敵,後麵安民。
他這個方法兩麵都討好,看似萬全,但卻也沒有了大臣的支持,圍剿派視他綿軟不利,招撫派認為徒耗錢糧,又要打仗,又要招撫,兩頭不討好。
朝中沒有說話,朱由檢坐在案幾後麵,默默的思考著。
按照他的想法,圍剿是一定要圍剿的,這波農民起義不鎮壓下去,後麵的破壞了有多大,從史書的各種描寫就可見一斑。
剿滅之後,也要安撫,而且,同時可以開展大遷移工作,流賊中大部分還是食不果腹的災民,擊敗他們後,正好可以一次性遷移走,還省了自己聚集這些災民的時間和功夫。
隻是,剿滅的話,該派誰為將領?
農民軍這種低戰鬥力的敵人,派誰去都是長經驗的存在。
想了一會,朱由檢忽然展顏一笑,道,“都說陝西此時赤地千裏,天紅如血,大地龜裂,不見一絲綠意,朕對這種場景十分好奇。陝西百姓都是朕的子民,子民所受之苦,朕隻能從諸位卿家的奏折中窺見一二,如今正好有機會,朕欲親往陝地,查子民之災情。”
“朕欲統帥一萬五千新軍,禦駕親征,平滅流賊!”
皇帝的話說完,整個東暖閣一片安靜,所有人都不可思議的看著眼前這年輕人,心中驚駭的想到,大明,又要出一個正德帝了嗎?
“陛下不可!”錢龍錫第一個站出來勸阻道,“陛下乃一國之主,豈可身赴險地,不可,萬萬不可!”
“萬萬不可!”戶部右侍郎周延儒也占了出來,阻止道。
隨後,則是更多的人勸阻,他們都不希望皇帝出宮,隻要皇帝出宮,準沒好事。而且,這次不像是上次那樣,匿名的偷偷出去,而是光明正大的帶著兵道陝西,那就更不行了。
“朕之子民正處水深火熱當中,他們能待得,朕怎麽待不得?”朱由檢怒道,“若不是你們無能,不能抗旱救災,陝西百姓至於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嗎?”
這句話一出,頓時讓一大片大臣臉色一黑,這是天災,我們能有什麽辦法?
一看他們的表情,朱由檢就知道他們想什麽,“怎麽想說天災,你們也沒辦法?”
“今年北直隸也有旱情,然則朕之皇莊,卻是個大豐收,粗粗算下來,麥子畝產有一石八鬥,這是天災下該有的收成?”朱由檢拍著桌子道,“還不是因為冬天修的溝渠和水井,度過了這一波旱情。”
“再看看你們,陝西幹旱如此之久,就沒人想過怎麽從根本解決嗎?黃河那麽多水,就不能開溝渠引水嗎?就知道賑災賑災,賑不了災了,就圍剿,除了這兩個方法,你們還有其他的法子嗎?”
“你們都是豬腦子嗎?還是說,朕的三公九卿,都是一群酒囊飯袋!!!”
“微臣無能,請陛下責罰!”所有大臣都黑著臉跪了下去,皇帝這一通罵,那是將他們都罵進去了。
“知道自己無能就好,無能就好好學學,別成天見的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個有違祖製,那個不合倫理,有這時間,多琢磨點經世致用之學!”朱由檢輕哼一聲。
“你們以為朕是帶著兵去玩的嗎,朕是去實地考察,看如何解決陝西的旱情,光靠你們,這江山丟了都沒人知道。”
說完,朱由檢拂袖而去,根本不管黑的跟鍋底一樣的大臣們。
這一通好罵,讓這些大臣徹底懵了,好半晌才反應過來,等起來時,皇帝已經走了,看皇帝這駕駛,禦駕親征是避免不了了。
哎!
大臣們歎息一口氣,各自散去。
其實他們要阻止,也是沒有絲毫辦法,朱由檢不是調動衛所軍隊,而是要調自己的禁軍,正在訓練當中新軍出征。
這隻軍隊兵部可管不著,而是禦馬監管理,禦馬監有自己的完備體係,從後勤到裝備,一應俱全,不需要經過外廷。
因此皇帝禦駕親征的心思,朝臣反對也無濟於事。
這句話,頓時讓百官騷動起來,有蹊蹺,莫非有人指使的?
接下來,楊鶴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四五月,陛下運糧二十萬石入山西,就算路途消耗了些,也有十幾萬石流入山西,這些糧食,在老臣的監督下,全部都用於救災。”
一石兩百斤,十幾萬石就是三百多萬斤糧食,哪怕百萬災民,都夠吃兩天了,何況陝西一無所有的災民並沒有這麽多。
土地裏多少能搶收一些回來,再加上各地地主的有限救濟,以及百姓自身的抗災能力,可以說,這二十萬石糧食已經將能將陝西的局勢穩定住,起碼在糧食消耗完畢之前,局勢並不會惡化。
而在進京之前,楊鶴已經確認過,糧食還有幾萬石,並未用完,如今災民卻蜂擁叛起,明顯不合常理。
要知道,當初曆史上,楊鶴招降叛軍,也隻是靠著兩萬石糧食以及十萬白銀,就收複了大部分叛軍。
還要糧食可用,一般災民是絕對不會想著造反的。這背後,一定有某些蓄謀已久的人暗中推波助瀾造成的。
楊鶴的言下之意,就是這樣。
聽了他這番解釋,百官頓時沉默下來,仔細一想,他說的還真的很有道理。
“臣請去陝西,查明此事真相。”都禦史劉之鳳站出來道,他也是新近啟用的官員,被朱由檢塞進了都察院。
“區區宵小之輩,何須帝國重臣親赴險地。”朱由檢拒絕了這個提議,不管這背後有沒有人,等流賊平定了就知曉,何須專門派人去,無用不說,還危險。
朱由檢再度看向楊鶴,想聽聽他的政策。
楊鶴拱了拱手道:“盜賊之起,總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故臣以為,當以招撫為主、追剿為輔,終究是大明子民,揭竿而起也是事出有因,不可殺戮過甚。”
最終,楊鶴的方法結合了圍剿派和招撫派的特點,一邊剿滅頑強抵抗的,一邊招撫隻是饑餓而跟從的,前麵殺敵,後麵安民。
他這個方法兩麵都討好,看似萬全,但卻也沒有了大臣的支持,圍剿派視他綿軟不利,招撫派認為徒耗錢糧,又要打仗,又要招撫,兩頭不討好。
朝中沒有說話,朱由檢坐在案幾後麵,默默的思考著。
按照他的想法,圍剿是一定要圍剿的,這波農民起義不鎮壓下去,後麵的破壞了有多大,從史書的各種描寫就可見一斑。
剿滅之後,也要安撫,而且,同時可以開展大遷移工作,流賊中大部分還是食不果腹的災民,擊敗他們後,正好可以一次性遷移走,還省了自己聚集這些災民的時間和功夫。
隻是,剿滅的話,該派誰為將領?
農民軍這種低戰鬥力的敵人,派誰去都是長經驗的存在。
想了一會,朱由檢忽然展顏一笑,道,“都說陝西此時赤地千裏,天紅如血,大地龜裂,不見一絲綠意,朕對這種場景十分好奇。陝西百姓都是朕的子民,子民所受之苦,朕隻能從諸位卿家的奏折中窺見一二,如今正好有機會,朕欲親往陝地,查子民之災情。”
“朕欲統帥一萬五千新軍,禦駕親征,平滅流賊!”
皇帝的話說完,整個東暖閣一片安靜,所有人都不可思議的看著眼前這年輕人,心中驚駭的想到,大明,又要出一個正德帝了嗎?
“陛下不可!”錢龍錫第一個站出來勸阻道,“陛下乃一國之主,豈可身赴險地,不可,萬萬不可!”
“萬萬不可!”戶部右侍郎周延儒也占了出來,阻止道。
隨後,則是更多的人勸阻,他們都不希望皇帝出宮,隻要皇帝出宮,準沒好事。而且,這次不像是上次那樣,匿名的偷偷出去,而是光明正大的帶著兵道陝西,那就更不行了。
“朕之子民正處水深火熱當中,他們能待得,朕怎麽待不得?”朱由檢怒道,“若不是你們無能,不能抗旱救災,陝西百姓至於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嗎?”
這句話一出,頓時讓一大片大臣臉色一黑,這是天災,我們能有什麽辦法?
一看他們的表情,朱由檢就知道他們想什麽,“怎麽想說天災,你們也沒辦法?”
“今年北直隸也有旱情,然則朕之皇莊,卻是個大豐收,粗粗算下來,麥子畝產有一石八鬥,這是天災下該有的收成?”朱由檢拍著桌子道,“還不是因為冬天修的溝渠和水井,度過了這一波旱情。”
“再看看你們,陝西幹旱如此之久,就沒人想過怎麽從根本解決嗎?黃河那麽多水,就不能開溝渠引水嗎?就知道賑災賑災,賑不了災了,就圍剿,除了這兩個方法,你們還有其他的法子嗎?”
“你們都是豬腦子嗎?還是說,朕的三公九卿,都是一群酒囊飯袋!!!”
“微臣無能,請陛下責罰!”所有大臣都黑著臉跪了下去,皇帝這一通罵,那是將他們都罵進去了。
“知道自己無能就好,無能就好好學學,別成天見的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個有違祖製,那個不合倫理,有這時間,多琢磨點經世致用之學!”朱由檢輕哼一聲。
“你們以為朕是帶著兵去玩的嗎,朕是去實地考察,看如何解決陝西的旱情,光靠你們,這江山丟了都沒人知道。”
說完,朱由檢拂袖而去,根本不管黑的跟鍋底一樣的大臣們。
這一通好罵,讓這些大臣徹底懵了,好半晌才反應過來,等起來時,皇帝已經走了,看皇帝這駕駛,禦駕親征是避免不了了。
哎!
大臣們歎息一口氣,各自散去。
其實他們要阻止,也是沒有絲毫辦法,朱由檢不是調動衛所軍隊,而是要調自己的禁軍,正在訓練當中新軍出征。
這隻軍隊兵部可管不著,而是禦馬監管理,禦馬監有自己的完備體係,從後勤到裝備,一應俱全,不需要經過外廷。
因此皇帝禦駕親征的心思,朝臣反對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