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寺僧和俗人一樣也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不過藏曆年的推算法與農曆春節有些差異。
藏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與漢族的農曆新年大致相同。藏曆年是根據藏曆推算出來的。藏曆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十五天。因為全民信仰佛教,節日活動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是一個娛神和娛人、慶祝和祈禱兼具的民族節日。據說,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麥熟為新年,後來,由於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人藏,唐蕃開始了較為密切的交往,隨著中原文化與高原文化的交流,許多中原文化逐漸傳入西藏,其中包括曆算。後來,藏區以麥熟為新年的習慣,改為與漢族同時過年,直至今天。
新年的準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穀鬥,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另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麵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製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臨近節日,男人們忙著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製作“卡賽”,一種酥油炸成的麵食,分為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塗以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賽”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征,在節日裏分外引人注目。
來由
相傳,西藏的曆法約始於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個名叫噶莫帕瑪的人,根據月亮的圓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後來人們把它稱為《噶莫帕瑪曆算法》。後來雅隆地區家業逐漸發展,每當莊稼成熟並收獲一次後,農民們便要舉行一次聚會慶祝豐收,年複一年,這種活動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慶祝,後被定為“以麥熟為歲首”的物候曆。直到現在西藏林芝地區秋後麥子豐收以後人們歡慶節日,還可以看到這種物候曆的延續和影響。
公元24年,雪域又有了藏語稱為“美、喀、加措”(意即火、空、海)的曆法紀元。這種曆法以猴、雞等十二動物生肖紀年,排列次序與十二地支相同,每2年為一周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到9世紀初期,由藏族天文學家桑傑益西、堅讚貝桑等人,以內地的夏曆和印度的時輪曆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瑪》曆法為基礎,創製出藏族的傳統曆法。它是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動物生肖來計算年、月、日的。這種與十天幹相同的推算法就形成了每0年為一周。公元027年印度的時輪經被譯成藏文傳入西藏。這年天上好是陰火兔年,藏族曆史上遂把這一年定為第一個0年周期紀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說所稱藏曆新年即從此年開始,藏族語中對027年雅稱為第一繞迥,意為勝生年。
所謂“勝生”是指時輪經中說的香拔拉的難勝法王傳法的最後一年——02年,故將次年定為“勝生年”。
藏曆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曆史,它和春節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麽幾天。所以塔爾寺的僧伽歡度藏曆年的同時也歡度春節。從藏曆十二月中旬清掃殿堂和自己的僧舍,準備禮佛供品,做自己食用油炸果、嘉婁瑪(又稱席辮)、花卷等。二十四日晚祭灶神。藏曆同漢曆一樣也把元月定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為新年之始。
民俗
藏族人民所過新年節日,與漢區春節大有不同。一進入農曆2月,家家戶戶就開始做新年的儲備。當新年的前幾天,不管農、牧區,老少男子都要剃頭,女的要洗梳發辮。如男子留長發過年,女子不洗梳發辮過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帶有悲痛而無心梳妝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為來年的吉祥如意。從2月28日起,清掃住宅上下、房屋內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過屋內的抽屜,清掃天花板及煙囪時、需擇吉日,如3、5、7、9等。
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們,騎上馬到“聖山”或視為幹淨之地的山上去,砍來柏香樹枝,馱回家來,為過年間每天向神靈“煨桑”的主要原料。婦女們在家釀造青稞酒或雜酒、炸各種油果、製酥油奶羔等,到2月30日午前,各戶要把清除的垃圾雜草,運到各自田間,以各大年初一早晨點燃。
在家裏,婦女要備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時一點即著,以圖新年伊始諸事如意。州內許多地區,由於臨近漢族的農區,受其影響,在房屋的大小門上,貼有新年年畫和對聯,但年畫內容主要是藏族視為吉祥之物,獅子、龍、虎等,對聯一般用藏文書寫的吉祥祝詞。
十二月二十丸日進入除夕。這天,要給窗戶門相換上新布簾,在房頂插上簇新的經幡,門前、房梁和廚房也要用白粉畫上十字符號等吉祥圖案,構成一派喜慶的氣氛。入夜,全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一頓例行的“古突”,類似漢族新年的團圓飯。“古突”是用麵屹塔、羊肉、人參果煮成的稀飯。家庭主婦在煮飯前悄悄在一些麵屹塔裏分別包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幣等物品。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眾吐出來,預兆此人的命運和心地。石頭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軟,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饒人,硬幣預示財運亨通。於是大家相互議論,哈哈大笑一場,掀起歡樂的。接著,全家用糌粑捏製一個魔女和兩個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頭等殘渣傾入楷巴捏成的碗裏。由一個婦女捧著魔女和殘羹剩飯跑步扔到室外,一個男人點燃一團幹草緊緊相隨,口裏念著“魔鬼出來,魔鬼出來!”讓幹草與魔女和殘羹剩飯一起燒成灰燼。同時,孩子們放起鞭炮,算是驅走惡魔,迎來了吉祥的新年。在西藏繁多的節日中,受到群眾廣泛重視的是藏曆新年。了解西藏民間迎新年的相關傳統民俗,可以看出人們對過年所懷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視程度。如農民在收割時將頭次割下的青稞留下來作為歡度新年時獻給神靈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頭道奶打出的酥油作為新年獻給菩薩的供品。男人們打完場就開始做迎接新年的準備,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潔白、美觀,每當這個時候親友鄰居們總是帶著美酒前來祝福;婦女們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將自己親手紡織的氆氌拿到河邊洗滌,親友鄰居們也要捧上茶酒,祝福這家主人藏曆新年將穿上新的衣服……。為迎接新年而舉行諸如此類的大小民俗活動十分繁多,無法在此一一說明。每年的脂月二十九是迎新年的最後一個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活動。
西藏民間傳統習俗,每年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舉行驅“鬼”儀式。(日喀則地區是藏曆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區是藏曆九月三十日驅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舉行。按古老傳統民間普遍都是吃完晚飯後舉行這一儀式,人們把它稱為”固朵”意為二十九驅鬼。它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民間宗教。在廣大藏族人民群眾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當代社會已進入高科技的年代,這種傳統習俗雖已在許多方麵淡化或簡化,但它的主要內容還仍存在於民間。各宗教派別舉行的這種儀式,他們雖都是從形式上借鑒民間的“固朵”但其內容大都與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結合為一體。他們使用各種金剛表演舞並舉行驅魔送崇食子的儀式,藏語稱為“固朵爾”,意為甘九朵馬,該活動都在當日的白天舉行。
一年一度的民間“固朵”驅鬼儀式,人們要準備一頓十分有趣的而且非常特殊的晚餐。過去由於西藏自然環境經濟條件等原因,藏人的晚餐大都喜歡用青稞、糌粑等做成稀粥或者湯麵片,藏語統稱為“突巴”。送鬼這天的晚餐稱為“古突”因為其含有九種食物,如麥片、豌豆、麵疙瘩、人參果、蘿卜等。為了使這一特殊的晚餐具有濃厚的喜慶氣氛,還特別選擇不同象征意義的物品,如有的物品象征吉祥,有的象征人的個性以及性格特征等。這些具有預示性特征的食物包進麵團裏,同麵疙瘩一起放到陶罐中煮成可口的麵食。吃“古突”前每人手中失拿一團濕麵並捏緊後揉擦自身的各個部位,嘴裏還要念到“呀!在新一年的十二個月三百六十天裏,我心上的苦難和身上的病痛以及一切邪氣和晦氣都請你帶到大海的對岸。”然後又把粘滿疾病和晦氣的麵團放到裝有“鬼”形象的破陶罐中。這一切進行完畢,家庭女主人親自掌勺為大家盛飯,當有人吃出日、月、書本和佛像等形狀的食物時,人們放下手中的碗,舉起酒杯唱酒歌,向他們敬酒表示吉祥祝福;有人吃出包有羊毛、石頭、火種和奶製品的食物時,大家對此紛紛評頭論足,誇讚他們的性格象羊毛一樣柔軟、他的意誌象岩石般的堅硬,對待別人象烈火一樣熱情,他們的心靈象一樣純潔;吃出包有食鹽、辣椒、瓷片、歪脖子人形狀和木炭等食物時,人們規勸他們勞動時屁股不要象食鹽般沉重,對人不能象辣椒一樣尖嘴薄舌,別象瓷片一樣好吃懶做,幹活兒不能歪著脖子不行動,做人不能心太黑,並要求以上人們要用歌聲表示防患於未然;如果年青的姑娘吃出背野孩子形狀的食物時,大家哄堂大芙並提醒她們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純潔;有一種稱為“斯瑪熱果”的全身長滿刺的食物,誰吃出它說明此人處處傷人無法和睦相處,為此要罰酒並讓他學驢叫、狗叫等。最後每人將碗中剩下的“古突”倒人送鬼的破陶罐中,還要說“今天我讓你吃飽喝足之後,讓你帶走家中所有邪氣晦氣等,你必須做到頭也不回地到那遙遠的地方去。”一家人在歡樂喜慶的氣氛中結束這一特別的晚餐。
飯後舉行驅鬼儀式,由一人端起裝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頭,後麵跟著的人高舉火把喊著“滾出來,滾出來!”把鬼驅趕到十字路口處,然後人們回到關閉的家門前,共同歌唱讚門歌
大門就是黃金的門,
潔白的”香布”是天上的雲;
鬆兒石的門檻多美麗,
如意樹的門極亮堂。
吉祥的大門朝向東,
日月的光輝照滿家;
招財引福全滿堂,
福氣上升高又高。
我們趕走家中的鬼,
邪氣晦氣全滅亡;
幹幹淨淨回來了,
請給我們開大門。
大門打開了門檻內已燃起了一堆火,從門外進來的人都要一一從火堆上越過,這時有人向他們潑水表示邪氣都洗盡。臘月二十九日的傳統驅鬼儀式,就在這種極其獨特的娛樂活動中結束了。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婦要備團圓飯,與漢族的年飯相似。晚餐前,如家有僧人,由他先在經堂裏誦祝願經或稱祈禱經,經備在經堂神龕上,平放堆滿青稞、酥油,並插上象征吉祥的八寶圖木板,還要點燃酥油燈和藏香。這時全家團聚,一起用飯,晚餐時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飯後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大年初一這天,家庭主婦起得最早。五點鍾左右就要煮一鍋“羌枯”,即放有糟巴、紅糖和奶渣的青棵酒,給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窩裏喝完“羌枯”,繼續蒙頭睡覺。主婦則坐在窗前等待日出,當東方晨曦初露的時節,匆匆背上水桶去河邊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傳說這時的水最為聖潔、清甜,誰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裏就能免去許多災難。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畢,晚輩就開始向長輩恭賀新年,互道“紮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後開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在牧區,主婦按照家庭成員的數目煮好羊頭,用食案捧到年齡最長的男子麵前,由他依長幼的次序分發給每人一隻羊頭,一把小刀。大家到著火爐一麵剝羊頭肉吃,一麵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這天,一般都閉門謝客。大街冷清,人們隻在家裏舉行慶祝和佛事活動。元月初二開始,親朋好友開始串門拜年。客人登門必道“洛薩紮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貝捧起“切瑪”到門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幾粒青棵拋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進自己嘴裏,感謝主人的盛情。然後入座飲酒聊天。這天起,民間藝人也四出活動,演唱藏戲和“折嘎”。
富裕的人家提前與民間藝人說好,準時來家演唱,與客人共享。沒有得到邀請的藝人也可主動串門演唱。折嘎藝人頭戴白麵具,手持木棍,用即興編唱的歌詞愉悅主人,如女主人多麽美麗,男主人多麽睿智,新年裏一定會走好運,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勞。街頭和村子裏,人們還舉行群眾性的歌舞和藏戲演出活動。這種相互拜訪和自娛性的文藝活動要持續三至五天,然後逐步轉入以娛神為主的佛事活動。在拉薩地區主要是參加傳昭法會,在東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們開始轉山朝佛,給寺廟布施上香,祈禱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正月初一,主婦們聽見第一聲雞鳴便起來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邊,先將手裏的藏香插於泉邊上方,並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婦便燒火、熬茶,到田間將率先準備好的雜草垃圾點燃。茶開後,到房前陽台煨桑。在備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時,主婦要給每個家庭成員備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裏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餅幹等食料。
主婦燒茶時,要一男性隨之起床,給馬備鞍。喝茶後與全村男子騎馬到神山祈禱和煨桑,這是一支龐大的煨桑隊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給馬備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華麗的節日盛裝。
從神山回來時,騎手們要到寬廣的草地進行騎馬比賽,賽馬場上,對取得第一、二名的騎手,由寨裏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騎手和駿馬戴上哈達和彩帶。繼而,寨裏的年輕人,表演耍獅子、跳花燈、耍春牛、跳鍋莊,之後,聽著名老藝人說唱民間故事。但在這天,除了觀看集體玩耍的活動以外,人們互不走訪。
從初二起,人們才開始相互走訪、拜年、請客。新年裏,人們相逢的第一句話是“羅桑爾讓”(新年好),“紮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裏耍獅子、春牛、跳花燈的表演隊也是從初二開始,走訪各村寨部落輪回表演。從初二開始,親戚好友相互登門拜年,持續三至五天。手捧吉祥鬥祝福的人先是在門外高聲祝福,裏麵的人聽到,趕緊捧著“切瑪”出來,互相問候
“紮西德勒彭鬆措!”(願吉祥如意美滿!)
“阿媽巴珠工康桑!”(願女主人健康長壽!)
“頂多德瓦吐巴秀!”(願歲歲平安吉利!)
“朗央總久擁巴秀!”(願年年這樣歡聚!)
拜年時,男主人雙手捧著“切瑪”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瑪”裏的一點糌粑、青稞向天空拋灑,然後在嘴裏嚐一點,祝賀道“紮西德勒”(吉祥如意)。接著,女主人提著披掛哈達的銅壺,頻頻向客人敬酒。節日期間,到處都在祝福,到處都在敬酒,到處都在歌舞狂歡,不管認識不認識,不喝三碗不準通過。
藏曆初三敬奉“屋脊神”,這天,人們都登上各家的屋頂,把嶄新的經幡插在屋頂上,然後煨燃柏枝,向空中拋灑糌粑,飄動的經幡和嫋嫋上升的“桑煙”寄托著人們的祈願向空中傳去……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裝飾品。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民間相傳過年穿新衣有悅神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到東麵的寶瓶山和西麵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然後,成群結夥在背風向陽的地方唱歌、喝酒、談笑。
從初四起,舉行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傳昭會。這一法會是由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於409年在拉薩發起的一次祈願會延續而來的。法會期間,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萬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釋迦牟尼的佛像祈禱,並舉行格西學位的考試。除政府給僧眾發放布施外,西藏及其它地方的藏傳佛教信眾也到此添燈供佛放布施,法會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請彌勒佛後結束。
藏曆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民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耕牛的額頭上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軛上披掛著綴滿貝殼和鬆石的彩緞,尾巴上係著五彩繽紛的綢帶,儼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樣。開耕之前,農人還要從家裏扛出一塊白色山石,那是去年從農田請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入在農田中央,稱為“阿媽色多”,意即“金石頭媽媽”,是莊稼的保護女神。農人在地裏煨起桑煙,插上祈福幡,趕著牛,圍繞白石耕出五條畦子。每一畦撒一種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麥、油菜籽、蠶豆等。開犁禮完畢,大家會聚一處,一邊喝酒,一連唱歌,隨著酒碗的輪轉,歌聲彌漫在整個初春的河穀,直到太陽西沉,盡興而歸。
按傳統習慣,歡度藏曆新年一般要十五天。
宗教習俗
從三十日開始在寺院、活佛府邸及各僧人家中擺設製作好的“卓索切瑪”。
卓索切瑪就是用麥子、酥油、糌粑等製做的供物,簡稱“切瑪”,是藏族人民象征祥瑞的一種吉祥物。卓索是藏族語,意為麥子、麥粒、麥穗。豐收的麥子大穗、雙穗,古人多以為祥瑞之兆。“切瑪”中的切是青稞炒熟磨成的酥糕。
卓索切瑪的做法,首先用木板製作一個長方形的木鬥,大小不等,有的在鬥外表雕刻八瑞相或龍鳳,油漆一新,極為精致,一般人家用一個鬥或升即可。專門做的木鬥裏麵從中間隔開,一隔中裝滿麥子,一隔中裝滿酥糕。沒有隔的下麵裝滿麥子,上麵放置酥糕,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顏料染成的麥穗,也有不著色的麥穗、雞穗花(又稱瑞聖花)和孜卓。孜卓形似令牌,兩麵頂端各貼上用彩色染製的酥油塑造的太陽、月亮及八瑞相。卓索切瑪做成後放在佛堂或堂屋的供桌上,兩邊擺上油炸餅,中間點燃酥油燈。為了新生民族風俗習慣,現在一些人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單位也開始用卓索切瑪,進行藏曆年團拜活動。據說卓索切瑪中的日、月是最後來苯教因信奉天地日月而增加的內容;八瑞相是藏傳佛教興起後的佛教烙印,麥穗和雞穗花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增添的。
大年初一日清晨,塔爾寺大拉讓吉祥新宮殿頂吹奏吉祥右旋白法螺,活佛、僧伽起床洗漱後,燒酥油茶,首先沾一點向空中遍灑三下,敬獻天地神佛,而後自己喝幾口以示分享祥瑞,隨後穿戴新袈裟僧帽去大經堂誦經禮佛。兩位執事僧請措欽夏俄大僧官和大會引經師來主持禮佛的祈禱活動。僧眾唪誦大威德金剛、護法神母、放生等經典後,全體祈禱者拜見台。與此同時,在大經堂頂層和三大學院中也誦經祈禱。祈禱新的一年裏佛法增盛,人民安康,百病消散,五穀豐登。八位大小喇吉和各活佛府邸攜帶賀年禮品去拜見台。對三大堪豈有此理和襄佐隻作新年祝賀而不送禮品。祈禱禮佛儀式結束後,接著舉行新年齋茶會,大僧官、總管、祭供師等人到吉祥新宮來請台赴齋茶會。台從僧眾中間走到上首鋪設的紅氈上轉身向僧眾拱手作揖,祝賀新春佳節,然後坐到首席位上,三大堪台和各活佛分列兩排就坐。這時密宗學院拉讓的炊事員手捧木盤,醫明和時輪學院的行茶僧從台開始依次獻茶,拉讓吉祥新宮供應油炸果、八寶米飯、果品等。全寺僧人手端茶碗,念誦一段茶前經文,開始用茶,歡聚一堂。茶畢,大拉讓請大家到大吉哇赴僧宴,此時,三大堪布和僧官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哈達,依次獻給台表現祝賀,之後去大吉哇赴宴。所說僧宴,並非是什麽豐盛的山珍海味,七碟八碗的宴席,主要是油炸果和花卷等素饃、糖果、茶山、米飯、手抓羊肉。手抓羊肉也按其身份分成份子,普通僧人每人隻有一份,台和大活佛可分到幾份。
正月初二日,由大吉哇準備茶食宴請。這天在大護法神殿(小金瓦殿)內舉行護法神降神儀式,台到護法神殿時,兩大喇吉、護法神師給台獻典加(盛一盤糖果、食品、葡萄、紅棗等稱典加)和哈達,僧眾念《羅桑加哇瑪》經。誦經畢,執事僧手執點燃的一撮線香在殿內巡香。兩大喇吉給護法神敬獻供品,大拉讓吉祥新宮給護法神殿獻以一套馬鞍為主的賀年敬神禮品3種,大吉哇獻以一匹緞子為主的禮品種,六小喇吉獻禮各5種,各執事僧官獻哈達條。獻禮畢,僧眾齊聲諷誦生死輪回和涅磐寂靜經及《丹巴瑪經》。之後開始降神,護法神師發神占卜新的一年中佛教諸事及其他有關事宜。這時拉讓吉祥新宮擊鼓為號,示意參加降神儀式的各執事僧、活佛出席宴會。
初三日為隆波護法殿降神之日,其儀式與大護法殿一樣。降神之後,由隆波護法神殿設宴招待凡參加降神儀式的僧人。
從初三至初八日之間,由三大學院的六執事僧各茶食宴請僧眾。期間僧人用白紙(表示潔白純淨)包上一包沙糖或葡萄幹,下墊一張方形紅紙(表示喜慶),上蓋哈達給自己的上師、老師拜年。老師用奶茶招待,還用紅棗、柿餅或梨、附原哈達回禮。藏族中有給前來拜年送禮的客人必回賜禮品,不讓空包回去的習俗。
節日期間,僧人外出懷中揣著一包禮品(如白糖、紅棗、柿餅、葡萄幹之類的小包)和一條哈達,逢相好者互祝新年好,並交換禮品和哈達,也有相互送禮請客的習慣。活佛之間也相互送禮拜年,禮尚往來十分頻繁。
至初八日藏曆新年和春節基本結束,開始進行正月祈願會的準備工作
文娛活動
西藏高原的節日中最富魁力、最具有特色的算藏曆新年了。在新年期間,西藏各地都要舉行各種文體娛樂活動,特別是技能競賽。各地歡度藏曆新年的文體活動大致相似,但也各有風采,不盡相同,折射出不同地域因地理環境、經濟狀況、生產方式、外部交往的差異造成的心理活動和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的不同。
民主改革前的舊西藏,喇嘛在正目初一上午,要在布達拉宮舉行盛大的慶祝大會。慶祝大會後,有舞童十餘人上場跳大斧頭舞。舞童穿彩衣,戴白布圓帽,靴上拴著很多小鈴,跳時叮當作響,手中擎著一把大斧頭。
初二,布達拉宮頂上要表演強嘎塔雪,即飛繩戲(雜技),一個小夥子由從布達拉頂拴到宮腳達紮路恭記功碑前的牛皮繩上急速滑下,似空中飛人,充滿驚險的表演吸引了很多觀眾前采觀看。後采,為了安全起見,到十三世時期,西藏地方政府命令將繩技改為在木杆頂部旋轉。奧運會滑雪冠軍、德國著名運動員海利希#83;哈雪先生在二戰期間避難於拉薩,他在《雪域奇遇》中追憶了驚險雜技以外的其它體育競技項目
慶祝新年的重要儀式算是過去了,但是慶祝活動並沒有完全結束。八廓街廣場忽然又舉行起體育競賽采。……第一個頂目是摔跤。他們是按照自己的一套規則進行比賽的,我很難說它是古典式還是自由式。除了腿之外,身體的任何部位著地都被認為是輸了。這裏設有運動員名單,也設有比賽前的點名與通告,一塊氈片往地上一鋪,比賽就算開始了。……他們的身上隻掛著一塊腰圍。……勝者與敗者受同樣的榮譽和獎品。
接著是舉重比賽,幾個人抬出了一塊溜光溜光的巨石,一看就知道這塊石頭少說也用了幾百年。比賽的方式是看誰能將巨石舉起,井能圍著旗杆轉一圈。能夠舉起這塊巨石的人不多。
忽然從遠處傳采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賽馬開始了。……一群沒有騎手的賽馬是從城外數裏的一個地方起跑的,它們穿過激昂的人群之後,再奔向城裏的一個終點。隻有在西藏養大的馬才有資格參加比賽。每匹賽馬的背上都係著一塊布條,上麵寫有主人的名字。比賽相當激烈。
馬蹄所掀起的塵浪還設有完全消散,接著又奔采了一批長跑選手。……其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的穿著長袍,有的穿著藏靴,看他們那副搖搖擺擺的、張口氣喘的樣子就知道,這些人沒有經過專門訓練。很多人沒有跑完五英裏長的賽程。
長跑比賽剛剛結束便開始了另外一個項目騎術表演。……隻見一批威風凜凜的武裝騎士催馬揚鞭,風馳電掣般地朝著這邊奔來,觀眾也進發出一陣歡呼聲。……優勝者除了領到一條彩色哈達或者日色哈達之外,還領到一塊注有名次和姓名的不牌。長跑的領獎者大約有00名,領獎的騎士也不少於這個數目。
作為運動會的閉幕式,在拉薩郊外的一個廣場要舉行馬術表演。……比賽者不僅要比試馬術,而目還要較量一下槍法。有許多場麵是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我簡直驚呆了!騎士筆直地站在馬鞍上,在飛馳中舉起了火繩槍向後麵的吊靶射擊,彈無虛發,顆顆射向牛眼狀靶心。在離下一吊靶隻有20碼的距離處,他們又舉起了弓箭,朝著靶子射去,又一次引起觀眾的歡呼。他們如此敏捷地在馬背上交替使用著武器,實在令人讚歎不已。
在拉薩,群眾性的長跑和沒有騎手的賽馬都有起點、終點。賽馬的起點是哲蚌寺下的瓊熱蘇山腳,終點是拉薩附近的工布塘,相距約20華裏。參賽的馬大約上百匹,都是大貴族、寺院的。馬背上設有騎人,馬夫們跟在後麵追打,完全是娛樂和炫耀性的。馬拉鬆式的群眾跑步,起點在羅布林卡附近的加措村,終點是在八廓街東南的頓青蘇街口,距離約5公裏。參賽者大都是貴族的傭人和仆役。而巨石比賽主角由“鬆哇”(係裝扮的古裝騎士)擔任,所要舉的石頭都抹了清油,要想把它舉起來,拚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很艱難,其結果自然想象得出來,常常引得觀眾哄笑不已。
藏曆新年期間,拉薩城內還要舉行一係列的體育活動,一是賽跑,參加者自色拉寺東麓至布達拉宮後,約三十裏,先到者受上賞,賞綢緞、哈達、銀錢等物;其次到者、後到者,各分賞有差。複以幼童跣是自布達拉東止,約十餘裏,一的爭道而趨,亦以先後至者為勝負,如力不勝,親友在旁灌冷水於頭頂為之助,此為一年奪標之戲也。可見其盛況。正目初三,當冬日早晨溫暖的陽光照耀高原古城拉薩,沉浸在新年歡樂氛圍中的拉薩市民和市郊農民群眾數千人,匯聚在拉薩賽馬場,觀看一年一度的藏曆大年初三賽馬表演。藏曆新年初三舉行賽馬、拔河等代表吉祥的體育比賽,不僅能讓人們開懷大笑,而目預示著這一年平平安安,順順當當。正月十四至十六,在拉薩大街上進行角力、舉重等比賽,郊外則舉行賽馬、射箭比賽,熱鬧異常。另外,各集團在競技中互相對壘,一些祝聖活動與遊戲、滑稽表演同時進行。初三翻杆戲,二十日崇武表演,十七日舞蹈表演,僧人表演。
新年賀詞
#83;“紮西德勒”——吉祥如意
#83;“洛薩爾桑”——新年好
#83;“紮西德勒彭鬆錯”
——晚輩祝福老人吉祥如意,功德無量
#83;“阿媽巴珠工康桑”
——願女主人健康長壽!
#83;“頂多德瓦土巴秀”
——願歲歲平安吉利!
#83;“南央宗聚悅巴秀”
——願年年這樣歡聚!
#83;“吉吉!索索!拉結羅!
——祈求神靈賜予幸福和平安!
#83;“下普達”——幹杯
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寺僧和俗人一樣也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不過藏曆年的推算法與農曆春節有些差異。
藏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與漢族的農曆新年大致相同。藏曆年是根據藏曆推算出來的。藏曆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十五天。因為全民信仰佛教,節日活動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是一個娛神和娛人、慶祝和祈禱兼具的民族節日。據說,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麥熟為新年,後來,由於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人藏,唐蕃開始了較為密切的交往,隨著中原文化與高原文化的交流,許多中原文化逐漸傳入西藏,其中包括曆算。後來,藏區以麥熟為新年的習慣,改為與漢族同時過年,直至今天。
新年的準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穀鬥,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另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麵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製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臨近節日,男人們忙著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製作“卡賽”,一種酥油炸成的麵食,分為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塗以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賽”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征,在節日裏分外引人注目。
來由
相傳,西藏的曆法約始於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個名叫噶莫帕瑪的人,根據月亮的圓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後來人們把它稱為《噶莫帕瑪曆算法》。後來雅隆地區家業逐漸發展,每當莊稼成熟並收獲一次後,農民們便要舉行一次聚會慶祝豐收,年複一年,這種活動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慶祝,後被定為“以麥熟為歲首”的物候曆。直到現在西藏林芝地區秋後麥子豐收以後人們歡慶節日,還可以看到這種物候曆的延續和影響。
公元24年,雪域又有了藏語稱為“美、喀、加措”(意即火、空、海)的曆法紀元。這種曆法以猴、雞等十二動物生肖紀年,排列次序與十二地支相同,每2年為一周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到9世紀初期,由藏族天文學家桑傑益西、堅讚貝桑等人,以內地的夏曆和印度的時輪曆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瑪》曆法為基礎,創製出藏族的傳統曆法。它是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動物生肖來計算年、月、日的。這種與十天幹相同的推算法就形成了每0年為一周。公元027年印度的時輪經被譯成藏文傳入西藏。這年天上好是陰火兔年,藏族曆史上遂把這一年定為第一個0年周期紀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說所稱藏曆新年即從此年開始,藏族語中對027年雅稱為第一繞迥,意為勝生年。
所謂“勝生”是指時輪經中說的香拔拉的難勝法王傳法的最後一年——02年,故將次年定為“勝生年”。
藏曆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曆史,它和春節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麽幾天。所以塔爾寺的僧伽歡度藏曆年的同時也歡度春節。從藏曆十二月中旬清掃殿堂和自己的僧舍,準備禮佛供品,做自己食用油炸果、嘉婁瑪(又稱席辮)、花卷等。二十四日晚祭灶神。藏曆同漢曆一樣也把元月定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為新年之始。
民俗
藏族人民所過新年節日,與漢區春節大有不同。一進入農曆2月,家家戶戶就開始做新年的儲備。當新年的前幾天,不管農、牧區,老少男子都要剃頭,女的要洗梳發辮。如男子留長發過年,女子不洗梳發辮過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帶有悲痛而無心梳妝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為來年的吉祥如意。從2月28日起,清掃住宅上下、房屋內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過屋內的抽屜,清掃天花板及煙囪時、需擇吉日,如3、5、7、9等。
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們,騎上馬到“聖山”或視為幹淨之地的山上去,砍來柏香樹枝,馱回家來,為過年間每天向神靈“煨桑”的主要原料。婦女們在家釀造青稞酒或雜酒、炸各種油果、製酥油奶羔等,到2月30日午前,各戶要把清除的垃圾雜草,運到各自田間,以各大年初一早晨點燃。
在家裏,婦女要備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時一點即著,以圖新年伊始諸事如意。州內許多地區,由於臨近漢族的農區,受其影響,在房屋的大小門上,貼有新年年畫和對聯,但年畫內容主要是藏族視為吉祥之物,獅子、龍、虎等,對聯一般用藏文書寫的吉祥祝詞。
十二月二十丸日進入除夕。這天,要給窗戶門相換上新布簾,在房頂插上簇新的經幡,門前、房梁和廚房也要用白粉畫上十字符號等吉祥圖案,構成一派喜慶的氣氛。入夜,全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一頓例行的“古突”,類似漢族新年的團圓飯。“古突”是用麵屹塔、羊肉、人參果煮成的稀飯。家庭主婦在煮飯前悄悄在一些麵屹塔裏分別包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幣等物品。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眾吐出來,預兆此人的命運和心地。石頭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軟,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饒人,硬幣預示財運亨通。於是大家相互議論,哈哈大笑一場,掀起歡樂的。接著,全家用糌粑捏製一個魔女和兩個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頭等殘渣傾入楷巴捏成的碗裏。由一個婦女捧著魔女和殘羹剩飯跑步扔到室外,一個男人點燃一團幹草緊緊相隨,口裏念著“魔鬼出來,魔鬼出來!”讓幹草與魔女和殘羹剩飯一起燒成灰燼。同時,孩子們放起鞭炮,算是驅走惡魔,迎來了吉祥的新年。在西藏繁多的節日中,受到群眾廣泛重視的是藏曆新年。了解西藏民間迎新年的相關傳統民俗,可以看出人們對過年所懷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視程度。如農民在收割時將頭次割下的青稞留下來作為歡度新年時獻給神靈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頭道奶打出的酥油作為新年獻給菩薩的供品。男人們打完場就開始做迎接新年的準備,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潔白、美觀,每當這個時候親友鄰居們總是帶著美酒前來祝福;婦女們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將自己親手紡織的氆氌拿到河邊洗滌,親友鄰居們也要捧上茶酒,祝福這家主人藏曆新年將穿上新的衣服……。為迎接新年而舉行諸如此類的大小民俗活動十分繁多,無法在此一一說明。每年的脂月二十九是迎新年的最後一個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活動。
西藏民間傳統習俗,每年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舉行驅“鬼”儀式。(日喀則地區是藏曆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區是藏曆九月三十日驅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舉行。按古老傳統民間普遍都是吃完晚飯後舉行這一儀式,人們把它稱為”固朵”意為二十九驅鬼。它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民間宗教。在廣大藏族人民群眾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當代社會已進入高科技的年代,這種傳統習俗雖已在許多方麵淡化或簡化,但它的主要內容還仍存在於民間。各宗教派別舉行的這種儀式,他們雖都是從形式上借鑒民間的“固朵”但其內容大都與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結合為一體。他們使用各種金剛表演舞並舉行驅魔送崇食子的儀式,藏語稱為“固朵爾”,意為甘九朵馬,該活動都在當日的白天舉行。
一年一度的民間“固朵”驅鬼儀式,人們要準備一頓十分有趣的而且非常特殊的晚餐。過去由於西藏自然環境經濟條件等原因,藏人的晚餐大都喜歡用青稞、糌粑等做成稀粥或者湯麵片,藏語統稱為“突巴”。送鬼這天的晚餐稱為“古突”因為其含有九種食物,如麥片、豌豆、麵疙瘩、人參果、蘿卜等。為了使這一特殊的晚餐具有濃厚的喜慶氣氛,還特別選擇不同象征意義的物品,如有的物品象征吉祥,有的象征人的個性以及性格特征等。這些具有預示性特征的食物包進麵團裏,同麵疙瘩一起放到陶罐中煮成可口的麵食。吃“古突”前每人手中失拿一團濕麵並捏緊後揉擦自身的各個部位,嘴裏還要念到“呀!在新一年的十二個月三百六十天裏,我心上的苦難和身上的病痛以及一切邪氣和晦氣都請你帶到大海的對岸。”然後又把粘滿疾病和晦氣的麵團放到裝有“鬼”形象的破陶罐中。這一切進行完畢,家庭女主人親自掌勺為大家盛飯,當有人吃出日、月、書本和佛像等形狀的食物時,人們放下手中的碗,舉起酒杯唱酒歌,向他們敬酒表示吉祥祝福;有人吃出包有羊毛、石頭、火種和奶製品的食物時,大家對此紛紛評頭論足,誇讚他們的性格象羊毛一樣柔軟、他的意誌象岩石般的堅硬,對待別人象烈火一樣熱情,他們的心靈象一樣純潔;吃出包有食鹽、辣椒、瓷片、歪脖子人形狀和木炭等食物時,人們規勸他們勞動時屁股不要象食鹽般沉重,對人不能象辣椒一樣尖嘴薄舌,別象瓷片一樣好吃懶做,幹活兒不能歪著脖子不行動,做人不能心太黑,並要求以上人們要用歌聲表示防患於未然;如果年青的姑娘吃出背野孩子形狀的食物時,大家哄堂大芙並提醒她們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純潔;有一種稱為“斯瑪熱果”的全身長滿刺的食物,誰吃出它說明此人處處傷人無法和睦相處,為此要罰酒並讓他學驢叫、狗叫等。最後每人將碗中剩下的“古突”倒人送鬼的破陶罐中,還要說“今天我讓你吃飽喝足之後,讓你帶走家中所有邪氣晦氣等,你必須做到頭也不回地到那遙遠的地方去。”一家人在歡樂喜慶的氣氛中結束這一特別的晚餐。
飯後舉行驅鬼儀式,由一人端起裝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頭,後麵跟著的人高舉火把喊著“滾出來,滾出來!”把鬼驅趕到十字路口處,然後人們回到關閉的家門前,共同歌唱讚門歌
大門就是黃金的門,
潔白的”香布”是天上的雲;
鬆兒石的門檻多美麗,
如意樹的門極亮堂。
吉祥的大門朝向東,
日月的光輝照滿家;
招財引福全滿堂,
福氣上升高又高。
我們趕走家中的鬼,
邪氣晦氣全滅亡;
幹幹淨淨回來了,
請給我們開大門。
大門打開了門檻內已燃起了一堆火,從門外進來的人都要一一從火堆上越過,這時有人向他們潑水表示邪氣都洗盡。臘月二十九日的傳統驅鬼儀式,就在這種極其獨特的娛樂活動中結束了。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婦要備團圓飯,與漢族的年飯相似。晚餐前,如家有僧人,由他先在經堂裏誦祝願經或稱祈禱經,經備在經堂神龕上,平放堆滿青稞、酥油,並插上象征吉祥的八寶圖木板,還要點燃酥油燈和藏香。這時全家團聚,一起用飯,晚餐時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飯後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大年初一這天,家庭主婦起得最早。五點鍾左右就要煮一鍋“羌枯”,即放有糟巴、紅糖和奶渣的青棵酒,給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窩裏喝完“羌枯”,繼續蒙頭睡覺。主婦則坐在窗前等待日出,當東方晨曦初露的時節,匆匆背上水桶去河邊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傳說這時的水最為聖潔、清甜,誰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裏就能免去許多災難。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畢,晚輩就開始向長輩恭賀新年,互道“紮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後開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在牧區,主婦按照家庭成員的數目煮好羊頭,用食案捧到年齡最長的男子麵前,由他依長幼的次序分發給每人一隻羊頭,一把小刀。大家到著火爐一麵剝羊頭肉吃,一麵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這天,一般都閉門謝客。大街冷清,人們隻在家裏舉行慶祝和佛事活動。元月初二開始,親朋好友開始串門拜年。客人登門必道“洛薩紮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貝捧起“切瑪”到門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幾粒青棵拋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進自己嘴裏,感謝主人的盛情。然後入座飲酒聊天。這天起,民間藝人也四出活動,演唱藏戲和“折嘎”。
富裕的人家提前與民間藝人說好,準時來家演唱,與客人共享。沒有得到邀請的藝人也可主動串門演唱。折嘎藝人頭戴白麵具,手持木棍,用即興編唱的歌詞愉悅主人,如女主人多麽美麗,男主人多麽睿智,新年裏一定會走好運,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勞。街頭和村子裏,人們還舉行群眾性的歌舞和藏戲演出活動。這種相互拜訪和自娛性的文藝活動要持續三至五天,然後逐步轉入以娛神為主的佛事活動。在拉薩地區主要是參加傳昭法會,在東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們開始轉山朝佛,給寺廟布施上香,祈禱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正月初一,主婦們聽見第一聲雞鳴便起來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邊,先將手裏的藏香插於泉邊上方,並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婦便燒火、熬茶,到田間將率先準備好的雜草垃圾點燃。茶開後,到房前陽台煨桑。在備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時,主婦要給每個家庭成員備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裏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餅幹等食料。
主婦燒茶時,要一男性隨之起床,給馬備鞍。喝茶後與全村男子騎馬到神山祈禱和煨桑,這是一支龐大的煨桑隊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給馬備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華麗的節日盛裝。
從神山回來時,騎手們要到寬廣的草地進行騎馬比賽,賽馬場上,對取得第一、二名的騎手,由寨裏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騎手和駿馬戴上哈達和彩帶。繼而,寨裏的年輕人,表演耍獅子、跳花燈、耍春牛、跳鍋莊,之後,聽著名老藝人說唱民間故事。但在這天,除了觀看集體玩耍的活動以外,人們互不走訪。
從初二起,人們才開始相互走訪、拜年、請客。新年裏,人們相逢的第一句話是“羅桑爾讓”(新年好),“紮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裏耍獅子、春牛、跳花燈的表演隊也是從初二開始,走訪各村寨部落輪回表演。從初二開始,親戚好友相互登門拜年,持續三至五天。手捧吉祥鬥祝福的人先是在門外高聲祝福,裏麵的人聽到,趕緊捧著“切瑪”出來,互相問候
“紮西德勒彭鬆措!”(願吉祥如意美滿!)
“阿媽巴珠工康桑!”(願女主人健康長壽!)
“頂多德瓦吐巴秀!”(願歲歲平安吉利!)
“朗央總久擁巴秀!”(願年年這樣歡聚!)
拜年時,男主人雙手捧著“切瑪”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瑪”裏的一點糌粑、青稞向天空拋灑,然後在嘴裏嚐一點,祝賀道“紮西德勒”(吉祥如意)。接著,女主人提著披掛哈達的銅壺,頻頻向客人敬酒。節日期間,到處都在祝福,到處都在敬酒,到處都在歌舞狂歡,不管認識不認識,不喝三碗不準通過。
藏曆初三敬奉“屋脊神”,這天,人們都登上各家的屋頂,把嶄新的經幡插在屋頂上,然後煨燃柏枝,向空中拋灑糌粑,飄動的經幡和嫋嫋上升的“桑煙”寄托著人們的祈願向空中傳去……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裝飾品。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民間相傳過年穿新衣有悅神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到東麵的寶瓶山和西麵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然後,成群結夥在背風向陽的地方唱歌、喝酒、談笑。
從初四起,舉行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傳昭會。這一法會是由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於409年在拉薩發起的一次祈願會延續而來的。法會期間,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萬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釋迦牟尼的佛像祈禱,並舉行格西學位的考試。除政府給僧眾發放布施外,西藏及其它地方的藏傳佛教信眾也到此添燈供佛放布施,法會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請彌勒佛後結束。
藏曆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民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耕牛的額頭上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軛上披掛著綴滿貝殼和鬆石的彩緞,尾巴上係著五彩繽紛的綢帶,儼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樣。開耕之前,農人還要從家裏扛出一塊白色山石,那是去年從農田請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入在農田中央,稱為“阿媽色多”,意即“金石頭媽媽”,是莊稼的保護女神。農人在地裏煨起桑煙,插上祈福幡,趕著牛,圍繞白石耕出五條畦子。每一畦撒一種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麥、油菜籽、蠶豆等。開犁禮完畢,大家會聚一處,一邊喝酒,一連唱歌,隨著酒碗的輪轉,歌聲彌漫在整個初春的河穀,直到太陽西沉,盡興而歸。
按傳統習慣,歡度藏曆新年一般要十五天。
宗教習俗
從三十日開始在寺院、活佛府邸及各僧人家中擺設製作好的“卓索切瑪”。
卓索切瑪就是用麥子、酥油、糌粑等製做的供物,簡稱“切瑪”,是藏族人民象征祥瑞的一種吉祥物。卓索是藏族語,意為麥子、麥粒、麥穗。豐收的麥子大穗、雙穗,古人多以為祥瑞之兆。“切瑪”中的切是青稞炒熟磨成的酥糕。
卓索切瑪的做法,首先用木板製作一個長方形的木鬥,大小不等,有的在鬥外表雕刻八瑞相或龍鳳,油漆一新,極為精致,一般人家用一個鬥或升即可。專門做的木鬥裏麵從中間隔開,一隔中裝滿麥子,一隔中裝滿酥糕。沒有隔的下麵裝滿麥子,上麵放置酥糕,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顏料染成的麥穗,也有不著色的麥穗、雞穗花(又稱瑞聖花)和孜卓。孜卓形似令牌,兩麵頂端各貼上用彩色染製的酥油塑造的太陽、月亮及八瑞相。卓索切瑪做成後放在佛堂或堂屋的供桌上,兩邊擺上油炸餅,中間點燃酥油燈。為了新生民族風俗習慣,現在一些人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單位也開始用卓索切瑪,進行藏曆年團拜活動。據說卓索切瑪中的日、月是最後來苯教因信奉天地日月而增加的內容;八瑞相是藏傳佛教興起後的佛教烙印,麥穗和雞穗花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增添的。
大年初一日清晨,塔爾寺大拉讓吉祥新宮殿頂吹奏吉祥右旋白法螺,活佛、僧伽起床洗漱後,燒酥油茶,首先沾一點向空中遍灑三下,敬獻天地神佛,而後自己喝幾口以示分享祥瑞,隨後穿戴新袈裟僧帽去大經堂誦經禮佛。兩位執事僧請措欽夏俄大僧官和大會引經師來主持禮佛的祈禱活動。僧眾唪誦大威德金剛、護法神母、放生等經典後,全體祈禱者拜見台。與此同時,在大經堂頂層和三大學院中也誦經祈禱。祈禱新的一年裏佛法增盛,人民安康,百病消散,五穀豐登。八位大小喇吉和各活佛府邸攜帶賀年禮品去拜見台。對三大堪豈有此理和襄佐隻作新年祝賀而不送禮品。祈禱禮佛儀式結束後,接著舉行新年齋茶會,大僧官、總管、祭供師等人到吉祥新宮來請台赴齋茶會。台從僧眾中間走到上首鋪設的紅氈上轉身向僧眾拱手作揖,祝賀新春佳節,然後坐到首席位上,三大堪台和各活佛分列兩排就坐。這時密宗學院拉讓的炊事員手捧木盤,醫明和時輪學院的行茶僧從台開始依次獻茶,拉讓吉祥新宮供應油炸果、八寶米飯、果品等。全寺僧人手端茶碗,念誦一段茶前經文,開始用茶,歡聚一堂。茶畢,大拉讓請大家到大吉哇赴僧宴,此時,三大堪布和僧官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哈達,依次獻給台表現祝賀,之後去大吉哇赴宴。所說僧宴,並非是什麽豐盛的山珍海味,七碟八碗的宴席,主要是油炸果和花卷等素饃、糖果、茶山、米飯、手抓羊肉。手抓羊肉也按其身份分成份子,普通僧人每人隻有一份,台和大活佛可分到幾份。
正月初二日,由大吉哇準備茶食宴請。這天在大護法神殿(小金瓦殿)內舉行護法神降神儀式,台到護法神殿時,兩大喇吉、護法神師給台獻典加(盛一盤糖果、食品、葡萄、紅棗等稱典加)和哈達,僧眾念《羅桑加哇瑪》經。誦經畢,執事僧手執點燃的一撮線香在殿內巡香。兩大喇吉給護法神敬獻供品,大拉讓吉祥新宮給護法神殿獻以一套馬鞍為主的賀年敬神禮品3種,大吉哇獻以一匹緞子為主的禮品種,六小喇吉獻禮各5種,各執事僧官獻哈達條。獻禮畢,僧眾齊聲諷誦生死輪回和涅磐寂靜經及《丹巴瑪經》。之後開始降神,護法神師發神占卜新的一年中佛教諸事及其他有關事宜。這時拉讓吉祥新宮擊鼓為號,示意參加降神儀式的各執事僧、活佛出席宴會。
初三日為隆波護法殿降神之日,其儀式與大護法殿一樣。降神之後,由隆波護法神殿設宴招待凡參加降神儀式的僧人。
從初三至初八日之間,由三大學院的六執事僧各茶食宴請僧眾。期間僧人用白紙(表示潔白純淨)包上一包沙糖或葡萄幹,下墊一張方形紅紙(表示喜慶),上蓋哈達給自己的上師、老師拜年。老師用奶茶招待,還用紅棗、柿餅或梨、附原哈達回禮。藏族中有給前來拜年送禮的客人必回賜禮品,不讓空包回去的習俗。
節日期間,僧人外出懷中揣著一包禮品(如白糖、紅棗、柿餅、葡萄幹之類的小包)和一條哈達,逢相好者互祝新年好,並交換禮品和哈達,也有相互送禮請客的習慣。活佛之間也相互送禮拜年,禮尚往來十分頻繁。
至初八日藏曆新年和春節基本結束,開始進行正月祈願會的準備工作
文娛活動
西藏高原的節日中最富魁力、最具有特色的算藏曆新年了。在新年期間,西藏各地都要舉行各種文體娛樂活動,特別是技能競賽。各地歡度藏曆新年的文體活動大致相似,但也各有風采,不盡相同,折射出不同地域因地理環境、經濟狀況、生產方式、外部交往的差異造成的心理活動和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的不同。
民主改革前的舊西藏,喇嘛在正目初一上午,要在布達拉宮舉行盛大的慶祝大會。慶祝大會後,有舞童十餘人上場跳大斧頭舞。舞童穿彩衣,戴白布圓帽,靴上拴著很多小鈴,跳時叮當作響,手中擎著一把大斧頭。
初二,布達拉宮頂上要表演強嘎塔雪,即飛繩戲(雜技),一個小夥子由從布達拉頂拴到宮腳達紮路恭記功碑前的牛皮繩上急速滑下,似空中飛人,充滿驚險的表演吸引了很多觀眾前采觀看。後采,為了安全起見,到十三世時期,西藏地方政府命令將繩技改為在木杆頂部旋轉。奧運會滑雪冠軍、德國著名運動員海利希#83;哈雪先生在二戰期間避難於拉薩,他在《雪域奇遇》中追憶了驚險雜技以外的其它體育競技項目
慶祝新年的重要儀式算是過去了,但是慶祝活動並沒有完全結束。八廓街廣場忽然又舉行起體育競賽采。……第一個頂目是摔跤。他們是按照自己的一套規則進行比賽的,我很難說它是古典式還是自由式。除了腿之外,身體的任何部位著地都被認為是輸了。這裏設有運動員名單,也設有比賽前的點名與通告,一塊氈片往地上一鋪,比賽就算開始了。……他們的身上隻掛著一塊腰圍。……勝者與敗者受同樣的榮譽和獎品。
接著是舉重比賽,幾個人抬出了一塊溜光溜光的巨石,一看就知道這塊石頭少說也用了幾百年。比賽的方式是看誰能將巨石舉起,井能圍著旗杆轉一圈。能夠舉起這塊巨石的人不多。
忽然從遠處傳采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賽馬開始了。……一群沒有騎手的賽馬是從城外數裏的一個地方起跑的,它們穿過激昂的人群之後,再奔向城裏的一個終點。隻有在西藏養大的馬才有資格參加比賽。每匹賽馬的背上都係著一塊布條,上麵寫有主人的名字。比賽相當激烈。
馬蹄所掀起的塵浪還設有完全消散,接著又奔采了一批長跑選手。……其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的穿著長袍,有的穿著藏靴,看他們那副搖搖擺擺的、張口氣喘的樣子就知道,這些人沒有經過專門訓練。很多人沒有跑完五英裏長的賽程。
長跑比賽剛剛結束便開始了另外一個項目騎術表演。……隻見一批威風凜凜的武裝騎士催馬揚鞭,風馳電掣般地朝著這邊奔來,觀眾也進發出一陣歡呼聲。……優勝者除了領到一條彩色哈達或者日色哈達之外,還領到一塊注有名次和姓名的不牌。長跑的領獎者大約有00名,領獎的騎士也不少於這個數目。
作為運動會的閉幕式,在拉薩郊外的一個廣場要舉行馬術表演。……比賽者不僅要比試馬術,而目還要較量一下槍法。有許多場麵是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我簡直驚呆了!騎士筆直地站在馬鞍上,在飛馳中舉起了火繩槍向後麵的吊靶射擊,彈無虛發,顆顆射向牛眼狀靶心。在離下一吊靶隻有20碼的距離處,他們又舉起了弓箭,朝著靶子射去,又一次引起觀眾的歡呼。他們如此敏捷地在馬背上交替使用著武器,實在令人讚歎不已。
在拉薩,群眾性的長跑和沒有騎手的賽馬都有起點、終點。賽馬的起點是哲蚌寺下的瓊熱蘇山腳,終點是拉薩附近的工布塘,相距約20華裏。參賽的馬大約上百匹,都是大貴族、寺院的。馬背上設有騎人,馬夫們跟在後麵追打,完全是娛樂和炫耀性的。馬拉鬆式的群眾跑步,起點在羅布林卡附近的加措村,終點是在八廓街東南的頓青蘇街口,距離約5公裏。參賽者大都是貴族的傭人和仆役。而巨石比賽主角由“鬆哇”(係裝扮的古裝騎士)擔任,所要舉的石頭都抹了清油,要想把它舉起來,拚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很艱難,其結果自然想象得出來,常常引得觀眾哄笑不已。
藏曆新年期間,拉薩城內還要舉行一係列的體育活動,一是賽跑,參加者自色拉寺東麓至布達拉宮後,約三十裏,先到者受上賞,賞綢緞、哈達、銀錢等物;其次到者、後到者,各分賞有差。複以幼童跣是自布達拉東止,約十餘裏,一的爭道而趨,亦以先後至者為勝負,如力不勝,親友在旁灌冷水於頭頂為之助,此為一年奪標之戲也。可見其盛況。正目初三,當冬日早晨溫暖的陽光照耀高原古城拉薩,沉浸在新年歡樂氛圍中的拉薩市民和市郊農民群眾數千人,匯聚在拉薩賽馬場,觀看一年一度的藏曆大年初三賽馬表演。藏曆新年初三舉行賽馬、拔河等代表吉祥的體育比賽,不僅能讓人們開懷大笑,而目預示著這一年平平安安,順順當當。正月十四至十六,在拉薩大街上進行角力、舉重等比賽,郊外則舉行賽馬、射箭比賽,熱鬧異常。另外,各集團在競技中互相對壘,一些祝聖活動與遊戲、滑稽表演同時進行。初三翻杆戲,二十日崇武表演,十七日舞蹈表演,僧人表演。
新年賀詞
#83;“紮西德勒”——吉祥如意
#83;“洛薩爾桑”——新年好
#83;“紮西德勒彭鬆錯”
——晚輩祝福老人吉祥如意,功德無量
#83;“阿媽巴珠工康桑”
——願女主人健康長壽!
#83;“頂多德瓦土巴秀”
——願歲歲平安吉利!
#83;“南央宗聚悅巴秀”
——願年年這樣歡聚!
#83;“吉吉!索索!拉結羅!
——祈求神靈賜予幸福和平安!
#83;“下普達”——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