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範進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認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幹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a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唐代溫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誇飾地描寫星光燦爛、照耀宮闕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是說物產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鬥宿、牛宿的星區。劉禹錫詩“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形容雄兵出師驚天動地的場麵,參星即參宿。


    【四象】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凶禍福,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是說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李白《蜀道難》“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陝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曆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二十八宿與國分野如下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唐代李賀詩“秋靜見旄頭”,旄頭指昴宿。唐代衛象詩“遼東老將鬢有雪,猶向旄頭夜夜看”,旄頭亦指昴宿,詩句表現了一位老將高度警惕、細心防守的情景。


    【參商】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如曹植“麵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因其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牆壁,又稱東壁。唐代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圖書庫。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於公曆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鬥】又稱“北鬥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鬥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鬥杓,故稱“北鬥”。根據北鬥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屈原《九歌》“操餘弧兮反淪降,援北鬥兮酌桂漿。”《古詩十九首》“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曆曆。”玉衡是北鬥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記》中用“鬥折蛇行”,形容像北鬥星的曲線一樣彎彎曲曲。


    【北極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誌。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由於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為北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為北極星,一萬二千年以後,織女星將會成為北極星。


    【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漢代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養荊軻,讓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顯現,太子丹卻畏其不去。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後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東曦】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促織》“東曦既駕,僵臥長愁。”“東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出來了。


    【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蘇軾《江城子》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綱饃涮燉恰保長矢即弧矢星?brgt;


    【老人星】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詩雲“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


    【牽牛織女】“牽牛”即牽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唐代詩人曹唐《織女懷牽牛》“北鬥佳人雙淚流,眼穿腸斷為牽牛。”


    【銀河】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雲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陳子昂《春夜別友人》“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蘇軾《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秦觀《鵲橋仙》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吳敬梓《範進中舉》“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g】古星名,指北鬥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鬥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水滸》受這種迷信說法的影響,將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義頭領附會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雲氣】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雲,虎嘯生風,即所謂“雲龍風虎”。又說真龍天子所產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雲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如《鴻門宴》“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農曆】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曆,又叫中曆、夏曆,俗稱陰曆。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曆為據。如《遊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醜”,農曆的六月、七月相當於公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麵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穀雨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這裏指冬至。


    【初陽】約在農曆十一月,冬至以後、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孔雀東南飛》“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曆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後。《永遇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初七】農曆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孔雀東南飛》“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下九】農曆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幹支】天幹地支的合稱。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如《馮婉貞》“鹹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鹹豐,皇帝年號;庚申,幹支紀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嶽陽樓記》“慶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遊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lt;指南錄gt;後序》“德祐二年”、《雁蕩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3)幹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9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幹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曆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醜條約”、“辛亥革命”。


    (4)年號幹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幹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年號,“丙申”是幹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幹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83;弘曆年號,“丁亥”是幹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83;福臨年號,“乙酉”是幹支紀年。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指南錄〉後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譚嗣同》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曆十月。


    (3)時節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曆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農曆二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序數紀日法。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項脊軒誌》“三五之夜,明月半牆。…‘三五”指農曆十五日。《〈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2)幹支紀日法。如《殽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殽。’“四月辛巳”指農曆四月十三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醜”,即農曆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古人還單用天幹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83;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記》“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與妻書》“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


    4)幹支月相兼用法。幹支置前,月相列後。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雞鳴,雪止……,晡時,門壞。”《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別稱。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景陽岡》“可教往來客人於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祭妹文》“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群英會蔣幹中計》“從巳時直殺到未時。”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群英會蔣幹中計》“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無一人知者。”《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寒資料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隨夢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隨夢寒並收藏小寒資料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