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衡山
南嶽衡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名山之一,國務院於一九八二年批準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南嶽衡山自然風光秀麗多姿,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素有“五嶽獨秀”和“文明奧區”之稱。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古稱南嶽“四絕”。春看花,夏觀雲,秋望日,冬賞雪,為南嶽四季奇觀;飛瀑流泉,茂林修竹,奇峰異石,古樹名木,亦是南嶽佳景。風景區內有24岩、2洞、7潭、8溪、20泉、3瀑布。自晉以來南嶽佛道共存,曆代不衰,為宗教史上所罕見。南嶽山高林密,環境宜人,氣候獨特,是著名的避暑和觀冰賞雪勝地。
南嶽又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和動物園。這裏有世界稀有的原始次森林,有00多種樹木和800多種草本植物。其中有東晉的銀杏,明代的古鬆,世界罕見的絨毛皂夾,奇異的搖錢樹、連理枝、同根生、金錢鬆等。這裏還有極其珍貴的華南竹雞、杜鵑、鷹嘴龜、娃娃魚等。
南嶽也是一個享有盛名的文明奧區。古代,這裏曾有08所廟宇,現存還有2所。南嶽鎮上,有占地9.8萬平方米的江南最大的寺廟——南嶽大廟,廟前書有“天下南嶽”的花崗石大牌坊。南嶽大廟規模宏偉,集宋元以來古建築之大成,廟由南至北共分九進,中間是祭祀祝融神殿堂,東西兩廂分別是道教八觀和佛教八寺,以示南嶽佛道並存。祝聖寺為南嶽最大的叢林佛寺,由五進八群院落組成,內有五百羅漢石刻。山上有晉代封為“南嶽夫人”的女道士魏華存修道成仙的黃庭觀和飛仙石;有規模宏大的玄都觀;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場”的福嚴寺;有日本佛門曹洞宗視為祖庭的南台寺;有祝融峰上先道後佛的上封寺。
南嶽還是湖湘學派的發源地。自唐代宰相李泌的兒子李繁為紀念其父在南嶽隱居十二年修建的鄴候書院以後,先後在此出現了文定書院、甘泉書院、集賢書院等0餘所書院。正如古人所雲“天下之書院,楚為感;楚之書院,嶽為盛”。
南嶽這塊神奇的土地,為曆代帝王、名人所仰慕。遠古時代的堯帝、舜帝、禹帝均到過南嶽祭祀,大禹治水,曾在衡山殺白馬祭告天地,在皇帝岩齋戒祈求上天幫助,獲天賜金筒玉書,取得了治水方案,製服滔天洪水,功垂萬世。乾隆、康熙皇帝曾為南嶽題詞;李白、杜甫、柳宗元、朱熹、魏源、王船山、譚嗣同等曆史名人以及當代國家領導周恩來、葉劍英、胡耀邦、陶鑄、郭沫若等均到過南嶽。並留下了3700多首詩詞、歌、賦和375處摩岩石刻。
——————————————————————————
泰山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天地萬物之祖盤古氏死後,頭部化作東嶽泰山。拒梁人任昉撰的《述藝記》‘昔,盤古之死,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傳說盤古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從而,泰山成為五嶽之首。
987泰山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正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峨第一山。‘
泰山突兀而立於華北大平原東側的齊魯古國,東臨浩波無涯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奔流到海不複回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縱覽東部沿海廣大區域,泰山踞高臨下、淩駕於齊魯丘群之上,真正成了茫茫原野上的‘東天一柱‘。這樣,古人們便有了泰山為天下之中心的感覺。
泰山周圍氣候溫潤,土地肥沃,成為古人類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帶及古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幾千年來。這裏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夏初,禹曾分九州,其中冀、豫、青、袞、徐五洲均在此;戰國七雄時,這裏有六國之都,泰山成了東方文明的代表,偉大而莊重的象征。
泰山除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還具有豐富的自然美,如果我們把風景自然美的形象特征概括為雄、奇、險、秀、幽、奧、曠的話,那麽泰山除了從總體上和宏觀上具有雄偉的特征外,還在雄中蘊含著奇、險、秀、幽、奧、曠等美的形象。
泰山在幾千年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名山風景的典型代表,即以富有美感的典型的自然景觀為基礎,又滲透著人文景觀美的地域空間綜合體。根據中國傳統的山水觀,把富有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的自然景觀同悠久的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價值更高、內容更為豐富的泰山風景景觀。
山下的泰安城,也是因為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遊覽觀光發展而成。岱廟是泰安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安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築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著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過渡階段。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副記載曆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築典範,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境。每一位進入泰山的遊人都會容易而明顯地感覺到,正是由於這些莊重而輝煌的古建築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於天的泰山深入到億萬炎黃子孫的心坎之中,並名揚世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5座,崖嶺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穀30條,瀑潭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餘株,寺廟58座,古遺址28處,碑碣239塊,摩崖刻石277處。主要分布在岱陽、岱頂、岱陰及靈岩。
泰山是一座天然的曆史、藝術博物館,僅在泰山的中軸線上就現存有各種石刻800餘處,有的為帝王親製,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辭優美,書體高雅,製作精巧。分為摩崖石刻和碑刻,上自嬴秦,下迄當代,代代相繼,佳作紛呈,成為登山途中的一道絢麗的風景線。泰山岱廟天貺殿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殿並稱為中國三大宮殿。在靈岩寺還有40尊宋代的羅漢塑像,造型突出個性,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精湛的雕塑技藝和藝術表現力。
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一種祭祀天地神的宗教活動,它是泰山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在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稱作“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稱作“禪”。傳說先秦有72代君王封禪泰山,正史記載秦、漢、唐、宋皆有帝王封禪,明清兩代,改封禪為祭祀。
綿延幾千年的泰山封禪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製,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二世皇帝東巡碣石,經過泰山時舉行祭祀之禮,並在秦始皇原刻石上再行刻辭。秦刻石現存岱廟中,為保存最早的石刻,立於岱頂碧霞祠東的玉女池旁。隻剩數字殘片,且見的幾字為二世的刻辭,秦始皇的刻辭一個也不見了。
南嶽衡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名山之一,國務院於一九八二年批準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南嶽衡山自然風光秀麗多姿,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素有“五嶽獨秀”和“文明奧區”之稱。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古稱南嶽“四絕”。春看花,夏觀雲,秋望日,冬賞雪,為南嶽四季奇觀;飛瀑流泉,茂林修竹,奇峰異石,古樹名木,亦是南嶽佳景。風景區內有24岩、2洞、7潭、8溪、20泉、3瀑布。自晉以來南嶽佛道共存,曆代不衰,為宗教史上所罕見。南嶽山高林密,環境宜人,氣候獨特,是著名的避暑和觀冰賞雪勝地。
南嶽又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和動物園。這裏有世界稀有的原始次森林,有00多種樹木和800多種草本植物。其中有東晉的銀杏,明代的古鬆,世界罕見的絨毛皂夾,奇異的搖錢樹、連理枝、同根生、金錢鬆等。這裏還有極其珍貴的華南竹雞、杜鵑、鷹嘴龜、娃娃魚等。
南嶽也是一個享有盛名的文明奧區。古代,這裏曾有08所廟宇,現存還有2所。南嶽鎮上,有占地9.8萬平方米的江南最大的寺廟——南嶽大廟,廟前書有“天下南嶽”的花崗石大牌坊。南嶽大廟規模宏偉,集宋元以來古建築之大成,廟由南至北共分九進,中間是祭祀祝融神殿堂,東西兩廂分別是道教八觀和佛教八寺,以示南嶽佛道並存。祝聖寺為南嶽最大的叢林佛寺,由五進八群院落組成,內有五百羅漢石刻。山上有晉代封為“南嶽夫人”的女道士魏華存修道成仙的黃庭觀和飛仙石;有規模宏大的玄都觀;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場”的福嚴寺;有日本佛門曹洞宗視為祖庭的南台寺;有祝融峰上先道後佛的上封寺。
南嶽還是湖湘學派的發源地。自唐代宰相李泌的兒子李繁為紀念其父在南嶽隱居十二年修建的鄴候書院以後,先後在此出現了文定書院、甘泉書院、集賢書院等0餘所書院。正如古人所雲“天下之書院,楚為感;楚之書院,嶽為盛”。
南嶽這塊神奇的土地,為曆代帝王、名人所仰慕。遠古時代的堯帝、舜帝、禹帝均到過南嶽祭祀,大禹治水,曾在衡山殺白馬祭告天地,在皇帝岩齋戒祈求上天幫助,獲天賜金筒玉書,取得了治水方案,製服滔天洪水,功垂萬世。乾隆、康熙皇帝曾為南嶽題詞;李白、杜甫、柳宗元、朱熹、魏源、王船山、譚嗣同等曆史名人以及當代國家領導周恩來、葉劍英、胡耀邦、陶鑄、郭沫若等均到過南嶽。並留下了3700多首詩詞、歌、賦和375處摩岩石刻。
——————————————————————————
泰山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天地萬物之祖盤古氏死後,頭部化作東嶽泰山。拒梁人任昉撰的《述藝記》‘昔,盤古之死,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傳說盤古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從而,泰山成為五嶽之首。
987泰山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正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峨第一山。‘
泰山突兀而立於華北大平原東側的齊魯古國,東臨浩波無涯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奔流到海不複回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縱覽東部沿海廣大區域,泰山踞高臨下、淩駕於齊魯丘群之上,真正成了茫茫原野上的‘東天一柱‘。這樣,古人們便有了泰山為天下之中心的感覺。
泰山周圍氣候溫潤,土地肥沃,成為古人類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帶及古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幾千年來。這裏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夏初,禹曾分九州,其中冀、豫、青、袞、徐五洲均在此;戰國七雄時,這裏有六國之都,泰山成了東方文明的代表,偉大而莊重的象征。
泰山除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還具有豐富的自然美,如果我們把風景自然美的形象特征概括為雄、奇、險、秀、幽、奧、曠的話,那麽泰山除了從總體上和宏觀上具有雄偉的特征外,還在雄中蘊含著奇、險、秀、幽、奧、曠等美的形象。
泰山在幾千年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名山風景的典型代表,即以富有美感的典型的自然景觀為基礎,又滲透著人文景觀美的地域空間綜合體。根據中國傳統的山水觀,把富有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的自然景觀同悠久的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價值更高、內容更為豐富的泰山風景景觀。
山下的泰安城,也是因為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遊覽觀光發展而成。岱廟是泰安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安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築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著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過渡階段。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副記載曆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築典範,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境。每一位進入泰山的遊人都會容易而明顯地感覺到,正是由於這些莊重而輝煌的古建築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於天的泰山深入到億萬炎黃子孫的心坎之中,並名揚世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5座,崖嶺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穀30條,瀑潭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餘株,寺廟58座,古遺址28處,碑碣239塊,摩崖刻石277處。主要分布在岱陽、岱頂、岱陰及靈岩。
泰山是一座天然的曆史、藝術博物館,僅在泰山的中軸線上就現存有各種石刻800餘處,有的為帝王親製,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辭優美,書體高雅,製作精巧。分為摩崖石刻和碑刻,上自嬴秦,下迄當代,代代相繼,佳作紛呈,成為登山途中的一道絢麗的風景線。泰山岱廟天貺殿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殿並稱為中國三大宮殿。在靈岩寺還有40尊宋代的羅漢塑像,造型突出個性,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精湛的雕塑技藝和藝術表現力。
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一種祭祀天地神的宗教活動,它是泰山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在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稱作“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稱作“禪”。傳說先秦有72代君王封禪泰山,正史記載秦、漢、唐、宋皆有帝王封禪,明清兩代,改封禪為祭祀。
綿延幾千年的泰山封禪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製,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二世皇帝東巡碣石,經過泰山時舉行祭祀之禮,並在秦始皇原刻石上再行刻辭。秦刻石現存岱廟中,為保存最早的石刻,立於岱頂碧霞祠東的玉女池旁。隻剩數字殘片,且見的幾字為二世的刻辭,秦始皇的刻辭一個也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