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群裏討論到先秦,戰國末期長平之戰。某便當販子總喜歡誇口豪言,說在長平之戰中廉頗的表現不如趙括什麽的……當然這個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我接下來問他說:那戰國四將起翦頗牧,為啥子把廉頗排裏麵?


    他說長平之戰打得不好,但是接下來的邯鄲之戰打的很好。於是我仔細回憶,仔細回憶(然後百度)。終於想起來所謂的邯鄲之戰這件事了。


    ——然後我發現了,坑爹便當販子又在騙人,邯鄲之戰的廉頗就是個跑龍套的。在那一段曆史中,最重要最閃耀最牛逼的——是信陵君魏無忌才對口牙!


    於是話題轉移了。是的,轉移了。群裏麵的人不學無術異口同聲的開始吹捧起信陵君來了。不過那也是理所當然的,稍微想一下就能想的明白。所謂的戰國四公子,根本就可以改成狂拽霸酷吊炸天的信陵君魏無忌和其他三個欺世盜名的搓逼這樣的組合。


    好吧,我這樣實際上也算是“大言”誑語了。不過這也是很正常的吧,現而今寫小說的不說點兒這樣出格的話,狗都不搭理你!


    而且我自認為,自己這一番話還算是比較正確的。為什麽呢?因為信陵君,魏無忌,的確就是比其他三個搓逼強了不止一籌。


    首先說一下,戰國四公子,大家大概能知道吧,齊國孟嚐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就是這四個,因為身份上相近,而且都喜歡“養士”所以並稱為戰國四公子。不過將他們並列起來,也僅僅是因為身份和行為罷了。在品德,能力與功績三個方麵,信陵君是要遠遠超過其他三個的。


    首先說楚國春申君——話說這個王八蛋完全就是湊數的。比起其他三位“公子”真的是王室血脈,這貨就是個幸進小人。而且還做出了類似呂不韋那樣狸貓換子的狗屁倒灶事情。最關鍵的是還沒做成,反過來被做掉了。所以現而今基本上,就沒有什麽人認識他。因為這貨本身真的沒什麽好說的,大家可以盡量的鄙視他。


    然後說齊國孟嚐君。說起孟嚐君,或許大家是最熟悉的一個。或許他的名頭要比信陵君大不少。但是大家可以繼續仔細的想,仔細的想——這貨的名聲是誰傳下來的?那些喜歡以“孟嚐君”自喻的“小孟嚐”、“賽孟嚐”們,都是些什麽人?


    是“江湖”是“綠林”是“黑社會”——是這麽些個東西。


    而他們為什麽喜歡以孟嚐君自喻,而不會起一個什麽賽平原,小平原,賽春申,小春申或者賽信陵,小信陵呢?


    因為這裏麵“孟嚐君”的確是最合適的——雞鳴狗盜,狡兔三窟,失了勢被罷相之後門客失散,重新得勢門客就又回來了——這麽個東西,“江湖”、“綠林”、“黑社會”們能不喜歡嗎?當然喜歡啦。


    至於平原君,這貨接下來可以和信陵君一齊說。因為這貨的存在意義,似乎就是為了給信陵君找一個類比對象,以襯托的信陵君更加狂拽霸酷叼的……


    仍舊是從邯鄲之戰說起。這個背景是趙國之前在長平之戰被日成****,然後秦國第二次攻趙,趙國總動員,男女老少齊上陣……然後得兵……十萬。


    是的,之前被坑了四十萬男丁,現在男女老少齊上陣,才十萬人。


    然後龍套廉頗是統帥。帶著這十萬烏合之眾防守邯鄲城。盡管廉頗傳統意義上是擅長防守的,而且這一戰秦國的統帥也不是白起這等殺神,但是如果沒有什麽變數的話,那麽趙國肯定要完蛋了。


    而這個“變數”呢,自然就是外國的援軍。趙國先是拿出六座城池的土地求齊國,齊國把地吞了,然後裝傻比不搭理他。緊接著就是一個比較出名的典故了。“毛遂自薦”。平原君出使楚國,請求楚考烈王援軍。


    從這個典故中,就能看出來平原君也不是啥好人。毛遂這麽有能力的人,在他手底下待了三年,他愣是不知道有這麽個人,還嘲諷對方說人才如錐子,到哪兒都能冒尖兒,你三年一點動靜沒有,還是算了吧。


    毛遂真的是“一點動靜沒有”嗎?不可能的吧——看這貨在出使楚國的時候,“既至楚,平原君與楚王談判,自日出迄日中不決。毛遂按劍上階,直陳利害,終使楚王歃血定盟,決定楚趙聯合抗秦。”


    這麽牛逼的人物啊!這麽牛逼的人物,在平原君那裏——三年!——平原君愣是不知道有這麽個人!難怪了後人評價平原君養士“徒壯舉也”。這貨真的就是個有眼無珠的。


    在楚國出兵的同時,趙國還向魏國請求援軍。這個就是這一段曆史,可以稱之為先秦,戰國末期的最壯麗,最堂皇的一個段落,信陵君竊符救趙,就是在這個情況下發生的。


    當時魏安僖王被秦國威脅,十萬大軍逡巡不前。信陵君怎麽勸都不行。當時平原君娶了信陵君他姐姐,他們兩個是這樣的關係。平原君給他來信說呢:“當時我與你結親,是認為你是個人物,能幫得到我,結果現在趙國快亡國了,魏國的援軍卻還不來。趙國亡了或許你覺得沒什麽,但是你就不能憐惜一下你姐姐麽?”


    信陵君看了信之後很傷感,而後做出了一個很悲壯的決定——既然魏國的大軍不去,那我就自己去吧。然後就把所有門客武裝起來,兵車百乘,兵士數千,就去救趙國……或者說送死去了。


    這裏再做一下比較,和孟嚐君——這貨是在被罷相之後,就“門客四散”了。而信陵君呢,他是去作死!結果門客們就跟著他去作死了!信陵君和孟嚐君,信陵君的門客和孟嚐君的門客。從這一件事情上就能看出來了。高下立判。


    不過如果他就真的這麽死了的話,那也就沒有竊符救趙的事情了。


    這裏要提到另一個與信陵君相交的“士”。他是一個“隱士”叫做侯嬴。地位不高,隻是一個門吏,但是信陵君知道他的本事,所以折節下交,非常誠懇。在信陵君去作死之前,他覺得應該跟侯嬴道別。在這之後,侯嬴就給他出了個主意。魏王有個寵姬如姬,信陵君曾經派遣門客幫他報過父仇,你要她幫你去偷兵符,然後拿兵符去邊境那裏,帶那裏的部隊去。


    這裏可以再和平原君比較一下——他親選的一群門客一個有用的都沒有,反而是他所不看重的毛遂起了大作用。


    而這裏呢,信陵君問了侯嬴,侯嬴就真有主意——而且不單單是有主意,還有氣節——當時兵符偷來了,侯嬴當時就對信陵君說了:


    我老了,跑不動了,這事兒你去做。不過我還有東西能報答你——當時就拔劍自刎,以死明誌他是用自己一條命壓在了信陵君身上。信陵君如果有猶豫,如果害怕了,後悔了——他就得想一想,這是上麵壓著侯嬴的一條命呢!這就是侯嬴的用意!輕生死,重信義——這特麽的妥妥的是先秦士人的“範兒”啊!這麽講究,這麽壯烈,這麽拽的事情,隻有先秦時候那群瘋子“士”才能做得出來的!


    於是信陵君義無反顧的去了邊境,讓壯士朱亥殺了老將晉鄙,接管了大軍。


    如果說之前偷兵符的事情,算是信陵君聽別人的主意。那麽接下來領兵打仗,從這一點上是真顯示出來信陵君的本事了。或者說,信陵君的個人能力,除了聲望滿點之外,就是加在軍事上麵了。


    他命令整軍,家中是獨子的離開,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家,兄弟都在軍中的兄長回家。這個命令一個是在“人情”上體諒了兵士們,同時還讓在軍中的兵士們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無所顧忌的賣命。可以說是非常高明的主意,可以說,下達了這個命令的信陵君,是極為擅長把握人心的(蘭斯洛特:亞瑟王不懂人心,不如信陵君……拖走)。


    之後,信陵君就帶著這批兵士打贏了強秦。當時,以“救世主”身份出現在邯鄲的時候,造成的轟動效應是這樣的:


    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籣矢為公子先引(再次類比)。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再不敢比,也不需要比了)。列國聯軍隨即一齊出動,收複失地。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這是山東列國反抗強秦的第一次大勝利。


    當然了,救趙還不能算是信陵君一生的巔峰。他一生的巔峰,是在幾年之後,秦國再次攻擊魏國,魏安僖王這才記得了他這個雄才大略的弟弟。連忙派人去,要信陵君救命。


    因為隻有信陵君的軍事才能可以對抗強秦,也隻有信陵君的聲望與信譽,可以讓其他諸侯救援。於是,在戰國末期最壯麗的事件發生了。


    這也是山東六國對於強秦的第二次成功的反擊——信陵君回到了魏國,受命擔任上將軍。而後聯合其他五國,為合縱長,將六國之師大敗強秦,一支打到了函穀關。列國賓客爭相向信陵君進獻兵法,合著《魏公子兵法》一書。信陵君威震天下,狂拽霸酷吊炸天的一生迎來了巔峰。


    然後失敗了。


    並不是在軍事上的失敗,而是政治上的失敗,離間計的又一次大勝利。因為信陵君的名聲,魏安僖王惶恐,隨後罷免了他,隨後秦國反擊,十八年後,魏國滅亡。


    在這裏大家可能想到了另外一個與信陵君結局類似的人,六國論裏麵有這麽一段:趙嚐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但是李牧比得上信陵君?李牧一個人的生死,決定的隻是趙國一個國家的存亡。信陵君則是決定了整個山東六國的存亡!當時過秦論裏麵有這樣一段話:


    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製其兵。嚐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這裏說的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說的就是信陵君為合縱長的那一次反攻——有信陵君的時候是勝利——沒信陵君的時候是失敗。


    也就是說,信陵君一個人的作用,比起神馬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都重要得多!——有魏無忌,六國聯軍是聯軍,沒有魏無忌,六國聯軍就什麽都不是!


    所以說,先秦時代,戰國末期,最風流,最閃亮,最耀眼的人物就是這個人,信陵君,魏無忌。


    下麵是一部分曆史評價,百度來的:


    司馬遷:“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


    左思:“千乘為之軾廬,諸侯為之止戈。貴非吾尊,重士逾山。搦秦起趙。威振八蕃。則信陵之名若蘭芬也。”


    司馬貞:“信陵下士,鄰國相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頗知朱亥,盡禮侯嬴。遂卻晉鄙,終辭趙城。毛、薛見重,萬古希聲。


    李白:“大梁貴公子,氣蓋蒼梧雲。救趙複存魏,英威天下聞。”


    徐鈞:“侯朱決計全危趙,毛薛謀歸保大梁。得士信知明效速,去留果是國存亡。”


    王世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張也;信陵君之好士也,以存魏也。”


    盧楠:“昔聞貴公子,乃是信陵君。劍氣連秋水,英風邁長雲。”


    李夢陽:“梁園昔有信陵君,名與岱華爭嵯峨。”


    洪亮吉:“信陵君一身攸關六國之存亡,豈若孟嚐、平原、春申諸君,竟以食客人自喜,略無關國是哉。”


    李晚芳:“戰國四君,皆以好士稱,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蓋其質本仁厚,性複聰慧。聰慧則能知人用人,仁厚則待賢,自有一段慕不盡之真意,非勉強矯飾者可比,此賢士所以樂為用也。餘三君,孟嚐但營私耳,平原徒豪舉耳,黃歇愈不足道,類皆好士以自為,而信陵則好士以為國也。”


    錢維城:“信陵君發一介之使,而諸侯奔命,莫敢後者,仁義著於人心,而威信足以奪之也。且信陵君豈遂能救民伐暴,效湯、武之所為哉?徒不急於功利,有救災恤患不忍人之心而已,威震天下,功業無與並。”


    湯諧;“當時秦患已極,六國中公卿將相,惟信陵真能下士,從諫若流,故獨能抑秦。”


    張篤慶:“邯鄲應與賦同袍,公子翩翩氣自豪。不少衣冠歸趙勝,誰將金甲走蒙驁。大梁上客揮孤劍,臥內兵符勝《六韜》。今日九京良可作,愧無杯酒奠蓬蒿。”


    梁啟超:“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難,籲,何可及也。論者以廁諸平原、孟嚐、春申之列,烏足以知公子。”


    徐世昌:“六國君王不足乎一救弱趙,隻身公子能有以二退強秦。”


    吳佩孚:“棋枰未定輸全局,宇宙猶存待罪身,醇酒婦人終短氣,千秋誰諒信陵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九霄龍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誒呦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誒呦喂並收藏九霄龍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