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零章 李瀍
行走曆史神話:從呂洞賓開始 作者:十九代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欲使其亡,先使其狂。
越是狂的沒邊,越是接近滅亡的懸崖。
這便是歸真子所作所為的意義之所在。
我攔不住你,我就給你添一把火。把你燒的旺旺的,即便引的火把自己也點著了也在所不惜。
手段雖然不好看,並且連累波及道門,但無疑,歸真子是個有氣魄的。
常昆能夠理解他了。
“早前有不少道友來助他,因著此事,也有反目的。”劉玄靖道:“他畢竟有失堂皇,作為齷齪,又會連累道門,因此離去的比比皆是。”
“他與我說,雖會連累道門,實則並無大礙。道門各派的道觀本就稀少,且多於深山之中。便朝廷下詔摒除佛道,對道門的打擊也不會太大。隻要能滅佛,這樣的代價是值得的。”
“我便咬牙,一直至今。和他一起,做了許多違心之事。”
本一個神采飛揚的真修,二階的修為,卻老的這麽快,神色如此陰暗,也難怪了。
他們為了滅佛的目的,行的不是正道,做的事,也多是上不得台麵的事,於心有愧,日日不安。
常昆可以理解。
無論趙歸真還是劉玄靖,修為都不算頂尖。二階而已。要在這長安立足,麵臨諸多疑難。
其他教派的真修,也不會讓他們好過。
各種憂思擾亂道心,長此以往,必定沒有什麽好下場。
“當初就不該讓你和小丫離開白水穀。”
常昆道:“你算是廢了。小丫眉宇間憂思重重,亦心緒壓抑...或許這滅佛之事,實不該教你摻和。”
劉玄靖笑道:“常大哥不必多言。我當初行走天下,見了太多佛門惡虐。心中早是記掛執念,又怎能不來?歸真子道友有這樣的氣魄,我也不能差他幾分。左右如今,已是烈火烹油,滅佛早晚的事。”
常昆不再多說,便道:“我與你們大姐這次來長安,小住幾日,稍後去柳州見見二丫。你想必也看得出來,你們大姐此世時日無多,我不能教她有遺憾。”
劉玄靖點了點頭。他自然看的出來,他也是個真修。
當初在白水穀,十年,其間也見常昆想過許多辦法,但大姐就是不能修行。也是沒法子的事。
“等我送走大丫頭。”常昆直起身子:“再來長安走一遭。你與那歸真子通個氣,我教他滅佛如願。”
劉玄靖一聽,精神大振:“大哥的神兵煉成了?”
常昆一直窩在白水穀,原因劉玄靖當然知道,就為那條昆吾槊。當初無論什麽事,都不可擅停一日,而今卻說要出手行滅佛事,看來已經大功告成。
常昆點點頭,又搖搖頭:“我那條馬槊隻是煉到穩住了,要說大功告成還差的遠。這回正是穩住了,我才能帶你們大姐出來。”
滅佛事雖然常昆記掛,但較之而言,家裏的婆娘才是第一位。
這回總得要大丫頭沒有遺憾了才好。其他的事,都要擺在後麵。
至於在長安到底留幾天,得看大丫頭的。得等大丫頭解了與小丫的思念,再帶她去柳州。
另一邊,大丫頭也正與小丫說話。
問她怎不與劉玄靖生兒育女。
來時,大丫頭還想著兩個妹妹兒孫滿堂,此時卻見劉玄靖和小丫還是孑然兩人,因此頗為不滿。
她與常昆無後,是沒法子的事。無論什麽辦法,就是懷不上。
小丫總不能跟她一樣吧?
小丫道:“長安波詭雲譎,我與玄靖曾經也商量過此事。但害怕把孩子帶到人間,是害了他,因此決意不要孩子。”
大丫頭張了張嘴,歎息道:“當初就不該放你們離開白水穀!”
小丫笑道:“我知道大姐疼我,可我們也不能一直住在白水穀。我是野慣了的,白水穀雖好,卻不是我常居之地,住不下去啊。”
“總比你這裏勞心勞力好。”大丫頭道:“你看看你,現在頭發都白了。”
小丫摸了摸花白的頭發,幽幽道:“總是要白的。”
皆無言也。
翌日,常昆在小院裏行拳。一大早出去的劉玄靖匆匆回來,隨行的還有兩人。一個便是歸真子,一個是個披著鬥篷不見麵目的人。
那歸真子當初仙風道骨,而今卻麵容陰沉瘦削,穿著華麗的不倫不類的道袍,行走間悄無聲息。
而那披著鬥篷的人,掀開鬥篷之後,卻是個神色堅毅的青年。
常昆雖知人來,卻不停拳腳,直到一路拳腳走完,這才收功停下。
劉玄靖三人忙上前來。
“常大哥!”
“前輩,歸真子有禮了!”
常昆道:“二三十年不見,歸真子道友,你變化不小。”
歸真子搖了搖頭,拉過旁邊的青年,對常昆道:“這是穎王,穎王,這位便是貧道曾說過的前輩高人,永州白水穀常昆先生。”
那青年叉手一禮:“小王李瀍,見過仙長。”
常昆一聽,這青年竟是李唐宗室,心下一轉,略已明了,抱拳還禮道:“我是常昆。”
這邊劉玄靖便道:“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常大哥,歸真子道友,穎王殿下,我們屋裏說話。”
他一大早出去,先去尋了歸真子,把常昆到了長安的事跟他一說,歸真子大喜過望,本要立刻來見常昆,卻又轉身去了穎王府上,悄悄把穎王李瀍也帶了過來。
於是進了屋裏,趙歸真謹慎,打出幾道法術封閉內外。
常昆見之,道:“不必如此捉緊。我在這裏,沒人能窺聽的到。”
便各自坐下。
歸真子先開口:“一晃數十年,當初去白水穀見前輩,仍若曆曆在目。可惜我能為淺薄,幾十年碌碌,教前輩失望了。”
常昆擺了擺手:“依你之計較,本就不是三五兩年能辦成的事。”
歸真子道:“確是頗為為難...若非有前輩借我的寶鏡,來長安的當天夜裏,我便被人給殺了。”
他說的平淡,卻也聽的出凶險。
初來時便險些被人殺死,可見佛門等一幹教派的警惕和排斥。
“我原也意氣風發。雖經圍殺,卻也不改初心。然則敵手網羅長安,我竟無法應對,則不得不走到現在這條路上。諸多道友與我決裂,唯劉玄靖道友能夠理解我,總算不獨行,聊以慰藉。”
越是狂的沒邊,越是接近滅亡的懸崖。
這便是歸真子所作所為的意義之所在。
我攔不住你,我就給你添一把火。把你燒的旺旺的,即便引的火把自己也點著了也在所不惜。
手段雖然不好看,並且連累波及道門,但無疑,歸真子是個有氣魄的。
常昆能夠理解他了。
“早前有不少道友來助他,因著此事,也有反目的。”劉玄靖道:“他畢竟有失堂皇,作為齷齪,又會連累道門,因此離去的比比皆是。”
“他與我說,雖會連累道門,實則並無大礙。道門各派的道觀本就稀少,且多於深山之中。便朝廷下詔摒除佛道,對道門的打擊也不會太大。隻要能滅佛,這樣的代價是值得的。”
“我便咬牙,一直至今。和他一起,做了許多違心之事。”
本一個神采飛揚的真修,二階的修為,卻老的這麽快,神色如此陰暗,也難怪了。
他們為了滅佛的目的,行的不是正道,做的事,也多是上不得台麵的事,於心有愧,日日不安。
常昆可以理解。
無論趙歸真還是劉玄靖,修為都不算頂尖。二階而已。要在這長安立足,麵臨諸多疑難。
其他教派的真修,也不會讓他們好過。
各種憂思擾亂道心,長此以往,必定沒有什麽好下場。
“當初就不該讓你和小丫離開白水穀。”
常昆道:“你算是廢了。小丫眉宇間憂思重重,亦心緒壓抑...或許這滅佛之事,實不該教你摻和。”
劉玄靖笑道:“常大哥不必多言。我當初行走天下,見了太多佛門惡虐。心中早是記掛執念,又怎能不來?歸真子道友有這樣的氣魄,我也不能差他幾分。左右如今,已是烈火烹油,滅佛早晚的事。”
常昆不再多說,便道:“我與你們大姐這次來長安,小住幾日,稍後去柳州見見二丫。你想必也看得出來,你們大姐此世時日無多,我不能教她有遺憾。”
劉玄靖點了點頭。他自然看的出來,他也是個真修。
當初在白水穀,十年,其間也見常昆想過許多辦法,但大姐就是不能修行。也是沒法子的事。
“等我送走大丫頭。”常昆直起身子:“再來長安走一遭。你與那歸真子通個氣,我教他滅佛如願。”
劉玄靖一聽,精神大振:“大哥的神兵煉成了?”
常昆一直窩在白水穀,原因劉玄靖當然知道,就為那條昆吾槊。當初無論什麽事,都不可擅停一日,而今卻說要出手行滅佛事,看來已經大功告成。
常昆點點頭,又搖搖頭:“我那條馬槊隻是煉到穩住了,要說大功告成還差的遠。這回正是穩住了,我才能帶你們大姐出來。”
滅佛事雖然常昆記掛,但較之而言,家裏的婆娘才是第一位。
這回總得要大丫頭沒有遺憾了才好。其他的事,都要擺在後麵。
至於在長安到底留幾天,得看大丫頭的。得等大丫頭解了與小丫的思念,再帶她去柳州。
另一邊,大丫頭也正與小丫說話。
問她怎不與劉玄靖生兒育女。
來時,大丫頭還想著兩個妹妹兒孫滿堂,此時卻見劉玄靖和小丫還是孑然兩人,因此頗為不滿。
她與常昆無後,是沒法子的事。無論什麽辦法,就是懷不上。
小丫總不能跟她一樣吧?
小丫道:“長安波詭雲譎,我與玄靖曾經也商量過此事。但害怕把孩子帶到人間,是害了他,因此決意不要孩子。”
大丫頭張了張嘴,歎息道:“當初就不該放你們離開白水穀!”
小丫笑道:“我知道大姐疼我,可我們也不能一直住在白水穀。我是野慣了的,白水穀雖好,卻不是我常居之地,住不下去啊。”
“總比你這裏勞心勞力好。”大丫頭道:“你看看你,現在頭發都白了。”
小丫摸了摸花白的頭發,幽幽道:“總是要白的。”
皆無言也。
翌日,常昆在小院裏行拳。一大早出去的劉玄靖匆匆回來,隨行的還有兩人。一個便是歸真子,一個是個披著鬥篷不見麵目的人。
那歸真子當初仙風道骨,而今卻麵容陰沉瘦削,穿著華麗的不倫不類的道袍,行走間悄無聲息。
而那披著鬥篷的人,掀開鬥篷之後,卻是個神色堅毅的青年。
常昆雖知人來,卻不停拳腳,直到一路拳腳走完,這才收功停下。
劉玄靖三人忙上前來。
“常大哥!”
“前輩,歸真子有禮了!”
常昆道:“二三十年不見,歸真子道友,你變化不小。”
歸真子搖了搖頭,拉過旁邊的青年,對常昆道:“這是穎王,穎王,這位便是貧道曾說過的前輩高人,永州白水穀常昆先生。”
那青年叉手一禮:“小王李瀍,見過仙長。”
常昆一聽,這青年竟是李唐宗室,心下一轉,略已明了,抱拳還禮道:“我是常昆。”
這邊劉玄靖便道:“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常大哥,歸真子道友,穎王殿下,我們屋裏說話。”
他一大早出去,先去尋了歸真子,把常昆到了長安的事跟他一說,歸真子大喜過望,本要立刻來見常昆,卻又轉身去了穎王府上,悄悄把穎王李瀍也帶了過來。
於是進了屋裏,趙歸真謹慎,打出幾道法術封閉內外。
常昆見之,道:“不必如此捉緊。我在這裏,沒人能窺聽的到。”
便各自坐下。
歸真子先開口:“一晃數十年,當初去白水穀見前輩,仍若曆曆在目。可惜我能為淺薄,幾十年碌碌,教前輩失望了。”
常昆擺了擺手:“依你之計較,本就不是三五兩年能辦成的事。”
歸真子道:“確是頗為為難...若非有前輩借我的寶鏡,來長安的當天夜裏,我便被人給殺了。”
他說的平淡,卻也聽的出凶險。
初來時便險些被人殺死,可見佛門等一幹教派的警惕和排斥。
“我原也意氣風發。雖經圍殺,卻也不改初心。然則敵手網羅長安,我竟無法應對,則不得不走到現在這條路上。諸多道友與我決裂,唯劉玄靖道友能夠理解我,總算不獨行,聊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