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賈詡對我和呂布的感情也很深的,古代人像父子、師徒的關係相差不是很大的。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賈詡雖然隻比我們大十來歲,但是對漢代這種十三四年就有一代人的時代來說,大上十來歲說是長輩也不為過。雖然我們和賈詡分別了十年,可是在這十年裏,賈詡對我們也是十分的牽掛的。
現在的我已經開始接近大漢權利的頂峰,又十分誠懇的邀請他賈詡作為我的智囊,賈詡自然會答應的。像賈詡這種人,隻要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在誰的麾下效力都是無所謂的。既然我能保證他的安全,又和他有著好像父子一般的關係,賈詡是很樂意為我效勞的。而且賈詡也知道,若是他不答應我,最好的情況也是我把他軟禁了,至於殺不殺他,那就要看我的心情了。我安排好長安最近的動向,又讓賈詡傾心相助,這使我心情十分的好。和我一樣有個好心情的,還有劉備這位兄台。
劉備在諸侯討董的時候被呂布打的落荒而逃,在流離的路上他遇見了公孫瓚。公孫瓚這位兄台也十分夠義氣,就把劉備帶回去了。路過平原的時候,公孫瓚讓劉備做了平原令。而劉備到了平原以後,陸陸續續的又收到了幾個人才。對劉備慕名而來的人中,最讓人在意的就是汝南陳到陳叔至。
曆史上的陳到乃是劉備的親衛統領之一,僅次於趙雲的一員虎將。曆史上曾經把他和趙雲放在一起評價為:征南(趙雲)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陳到絕對是大將之才。劉備得到陳到後,也是大喜過望。別看劉備這人挺虛偽的,可是他看人的眼光可是一流,這點和他的老祖宗劉邦真的很像。劉備把手中的精銳親兵,全部交給了陳到,起名為‘白眊’軍,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白耳精兵。這白耳精兵乃是三國時期少有的精銳部隊之一,是可以和鞠義的先登營、高順的陷陣營並稱的精銳步兵。
陳到投奔到劉備麾下,劉備待他如曆史上待趙雲一般,猶如親兄弟。這時的陳到也不過才十六七歲,被劉備這種老江湖稍微一糊弄,就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了。不過,曆史上的陳到本來就是劉備的死忠派,對劉備死心塌地也是應該的。
這天,劉備正在和魏延、沙摩柯在平原府衙處理政務,突然有一個渾身染血的年輕將領衝進了府衙,魏延和沙摩柯趕緊護住劉備。
劉備看著那個年輕人滿身是血,連忙問道:“將軍從何而來,有何貴幹?需要包紮一下麽?”
年輕人對著劉備一拱手後,從懷中拿出一封信說:“多謝!我身上都是別人的血,所以無須包紮,還請玄德公速發精兵,前去北海救援孔太守。”
劉備看完信向年輕人了解了北海的情況後問道:“你是什麽人?”
年輕人說:“某複姓太史名慈字子義,乃是東萊人。與孔融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氣誼相投,有分憂共患之意。最近黃巾的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告,危在旦夕。孔北海聞君仁義素著,能救人危急,故特令某冒鋒突圍,前來求救。”
劉備聽了太史慈的話大喜道:“孔北海也知道世上有我劉備這個人?”於是劉備盡起麾下精兵前往北海救援孔融。其實說是盡起麾下精兵,也不過就三千多人而已。劉備一個小小的平原縣令,能有多少錢養兵?他還要顧及他仁愛之名,不肯對百姓盤剝,三千兵已經是劉備的極限了。
劉備和太史慈同往北海救援孔融,一路上,劉備對太史慈百般籠絡。太史慈雖然感動,卻對劉備說:“我聽聞大丈夫以信義存在這個世上,我早已經答應了別人,若是報答了孔北海的大恩就去投奔他,如今若是不去,豈不是有違信義?”
沙摩柯說:“我哥哥乃是漢室宗親,你去投奔他人,如何比得了投奔我哥哥?”
太史慈笑道:“我有老母在彼,即使不去投效也要去把母親接來吧。到了那裏,兄長如何能放我離去?若是我不去接自己的母親,還能算是人子麽?”
劉備問道:“不知子義所說的兄長乃是何人?”
“九原呂峰呂霸先!”太史慈笑道。
“什麽!”沙摩柯怒道:“那兩個三姓家奴?”
劉備說:“子義若是前去投效呂峰,我也不好阻攔,還希望子義好自為之,不要助紂為虐!”太史慈對劉備的話不置可否,畢竟太史慈對我的感觀,可比對他劉備的感觀好太多了。
北海城外,管亥也是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管亥知道有人突圍出去求援了,但他卻也是欲罷不能。自從大賢良師張角死後,黃巾各渠帥被各個擊破。管亥看著日漸衰敗的黃巾勢力心如刀割,於是他再次打起黃巾大旗,想要給黃巾賊們找一條活路。誰知道,匯聚的黃巾越多,拖家帶口的也多了起來,慢慢的糧食就不夠吃了。管亥聽聞北海乃是大城,人多糧多,所以他就帶兵前來索要糧食。孔融是什麽人?他自詡為漢室的佼佼者,怎麽會助管亥這種賊寇?管亥無奈之下隻能揮兵攻城,想要威*孔融交出糧食。
劉備來到北海,管亥看著劉備隻有三千兵,而自己卻有數十萬之眾,也就沒把劉備放在心上。劉備帶著魏延、沙摩柯、太史慈站在陣前,管亥看他們沒有一點懼怕之色心中大怒,於是管亥就上前挑戰,太史慈剛想出戰,魏延早就策馬而出了。曆史上的管亥雖然能和關羽打上數十回合,但是遇見比關羽差不了太多的魏延,也抵擋不了太多下。可惜的是,魏延沒能如關羽一樣,把管亥斬於馬下。
管亥看見自己不敵魏延撥馬而走,魏延、沙摩柯剛要追擊,劉備就製止了他們。畢竟百萬黃巾可不是他們的三千人馬可敵的。孔融看見劉備的援軍心中大喜,而太史慈卻是在想等報了孔融大恩,就前來投奔我。
(太史慈說:“就你劉備那幾朵鮮花,還想招攬我?做夢去吧!”)
[.]
現在的我已經開始接近大漢權利的頂峰,又十分誠懇的邀請他賈詡作為我的智囊,賈詡自然會答應的。像賈詡這種人,隻要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在誰的麾下效力都是無所謂的。既然我能保證他的安全,又和他有著好像父子一般的關係,賈詡是很樂意為我效勞的。而且賈詡也知道,若是他不答應我,最好的情況也是我把他軟禁了,至於殺不殺他,那就要看我的心情了。我安排好長安最近的動向,又讓賈詡傾心相助,這使我心情十分的好。和我一樣有個好心情的,還有劉備這位兄台。
劉備在諸侯討董的時候被呂布打的落荒而逃,在流離的路上他遇見了公孫瓚。公孫瓚這位兄台也十分夠義氣,就把劉備帶回去了。路過平原的時候,公孫瓚讓劉備做了平原令。而劉備到了平原以後,陸陸續續的又收到了幾個人才。對劉備慕名而來的人中,最讓人在意的就是汝南陳到陳叔至。
曆史上的陳到乃是劉備的親衛統領之一,僅次於趙雲的一員虎將。曆史上曾經把他和趙雲放在一起評價為:征南(趙雲)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陳到絕對是大將之才。劉備得到陳到後,也是大喜過望。別看劉備這人挺虛偽的,可是他看人的眼光可是一流,這點和他的老祖宗劉邦真的很像。劉備把手中的精銳親兵,全部交給了陳到,起名為‘白眊’軍,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白耳精兵。這白耳精兵乃是三國時期少有的精銳部隊之一,是可以和鞠義的先登營、高順的陷陣營並稱的精銳步兵。
陳到投奔到劉備麾下,劉備待他如曆史上待趙雲一般,猶如親兄弟。這時的陳到也不過才十六七歲,被劉備這種老江湖稍微一糊弄,就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了。不過,曆史上的陳到本來就是劉備的死忠派,對劉備死心塌地也是應該的。
這天,劉備正在和魏延、沙摩柯在平原府衙處理政務,突然有一個渾身染血的年輕將領衝進了府衙,魏延和沙摩柯趕緊護住劉備。
劉備看著那個年輕人滿身是血,連忙問道:“將軍從何而來,有何貴幹?需要包紮一下麽?”
年輕人對著劉備一拱手後,從懷中拿出一封信說:“多謝!我身上都是別人的血,所以無須包紮,還請玄德公速發精兵,前去北海救援孔太守。”
劉備看完信向年輕人了解了北海的情況後問道:“你是什麽人?”
年輕人說:“某複姓太史名慈字子義,乃是東萊人。與孔融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氣誼相投,有分憂共患之意。最近黃巾的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告,危在旦夕。孔北海聞君仁義素著,能救人危急,故特令某冒鋒突圍,前來求救。”
劉備聽了太史慈的話大喜道:“孔北海也知道世上有我劉備這個人?”於是劉備盡起麾下精兵前往北海救援孔融。其實說是盡起麾下精兵,也不過就三千多人而已。劉備一個小小的平原縣令,能有多少錢養兵?他還要顧及他仁愛之名,不肯對百姓盤剝,三千兵已經是劉備的極限了。
劉備和太史慈同往北海救援孔融,一路上,劉備對太史慈百般籠絡。太史慈雖然感動,卻對劉備說:“我聽聞大丈夫以信義存在這個世上,我早已經答應了別人,若是報答了孔北海的大恩就去投奔他,如今若是不去,豈不是有違信義?”
沙摩柯說:“我哥哥乃是漢室宗親,你去投奔他人,如何比得了投奔我哥哥?”
太史慈笑道:“我有老母在彼,即使不去投效也要去把母親接來吧。到了那裏,兄長如何能放我離去?若是我不去接自己的母親,還能算是人子麽?”
劉備問道:“不知子義所說的兄長乃是何人?”
“九原呂峰呂霸先!”太史慈笑道。
“什麽!”沙摩柯怒道:“那兩個三姓家奴?”
劉備說:“子義若是前去投效呂峰,我也不好阻攔,還希望子義好自為之,不要助紂為虐!”太史慈對劉備的話不置可否,畢竟太史慈對我的感觀,可比對他劉備的感觀好太多了。
北海城外,管亥也是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管亥知道有人突圍出去求援了,但他卻也是欲罷不能。自從大賢良師張角死後,黃巾各渠帥被各個擊破。管亥看著日漸衰敗的黃巾勢力心如刀割,於是他再次打起黃巾大旗,想要給黃巾賊們找一條活路。誰知道,匯聚的黃巾越多,拖家帶口的也多了起來,慢慢的糧食就不夠吃了。管亥聽聞北海乃是大城,人多糧多,所以他就帶兵前來索要糧食。孔融是什麽人?他自詡為漢室的佼佼者,怎麽會助管亥這種賊寇?管亥無奈之下隻能揮兵攻城,想要威*孔融交出糧食。
劉備來到北海,管亥看著劉備隻有三千兵,而自己卻有數十萬之眾,也就沒把劉備放在心上。劉備帶著魏延、沙摩柯、太史慈站在陣前,管亥看他們沒有一點懼怕之色心中大怒,於是管亥就上前挑戰,太史慈剛想出戰,魏延早就策馬而出了。曆史上的管亥雖然能和關羽打上數十回合,但是遇見比關羽差不了太多的魏延,也抵擋不了太多下。可惜的是,魏延沒能如關羽一樣,把管亥斬於馬下。
管亥看見自己不敵魏延撥馬而走,魏延、沙摩柯剛要追擊,劉備就製止了他們。畢竟百萬黃巾可不是他們的三千人馬可敵的。孔融看見劉備的援軍心中大喜,而太史慈卻是在想等報了孔融大恩,就前來投奔我。
(太史慈說:“就你劉備那幾朵鮮花,還想招攬我?做夢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