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五年六月。


    自從楚王將行轅遷到此地,大名府著實熱鬧了一陣。


    中原大戰結束已經快兩個多月,明朝在這段時間裏,終於慢慢將戰後的情況理順。


    眼下河南和山東已經委派了三司官員,恢複了朝廷對兩省的統治,山西義軍遍布,情況要複雜一些,李建泰還沒將山西的班子搭起來,不過各州縣都打明旗卻是不用懷疑。


    在控製這些地方之後,明朝的組織能力體現出來,官府征發大量民壯,在極短的時間就將大運河疏通。


    北方生產因為戰爭的影響,破壞嚴重,朝廷在運河沿線,隻是提供糧食和少量的工錢,就有大量的百姓向運河邊湧來。


    這也算是以工代賑,湧來的百姓在疏通河道後,一部分將被官府疏散,一部分則將成為運河沿岸的纖夫。


    自從大運河開通以來,就是中國極為重要的經濟帶,不僅能帶動沿線的商業,還能讓百萬人以此為生。


    這次在疏通運河之時,南京內閣下發了一條命令,廢除運河沿線所有關卡,禁止地方征收過路稅。


    王彥在南方改革時,一項重要的舉措,就是廢除了各地的厘卡,保證貨物可以在全國流通,促使明朝商業的繁榮。


    若是不廢除這些厘卡,商人從湖廣將貨物運到南京,每過一地就交一次稅,怕是貨物運到南京時,稅錢早已高出了貨物的價值,阻礙了物品的流通,況且這些厘卡收上來的稅賦,也不見得能到朝廷手中,多半被地方官吏貪墨,隻能製造民間對朝廷的不滿。


    明朝的商業賦稅,主抓兩頭,減少中間流通的賦稅和成本,這樣不僅可以裁撤大量的稅吏,減少朝廷的開支,還能減少與民間的矛盾。


    這些關卡小官吏,往往心黑的很,大商人不敢得罪,轉挑小商販下手,這樣他們拿了好處,卻讓小商販記恨起了朝廷。


    這次廢除大運河上的稅卡,王彥對此並沒有意義,減少流通環節的稅賦,能夠使大量南方的物資留向北方,也有利於北方的物產能夠賣到江南,讓北方幾省的經濟迅速恢複。


    在運河通了之後,明軍的糧食可以經過運河運送,停在大名府近兩個多月明軍,終於向前移動到了滄州之南的南皮附近。


    同時,李定國與薑襄也出了娘子關,再次進占了真定府,進逼保定。


    宣大的薑有光也打下居庸關,從西北方向,威脅北京。


    因為幾支軍隊相距太遠,指揮起來並不是十分方便,所以隻能約定大概的時間,王彥讓朝鮮方麵五月間動手,而他同李定國、薑襄、薑有光則約定於六月十日進兵,光複神京。


    一時間,北京已經被明軍三麵合圍,整個北方都在傳言,七月之前,官軍必能光複河北,收複神京。


    六月初,河北大地入夏,但天氣比之南方,卻清爽許多。


    這時天空下起一片連綿細雨,官道兩旁的田畦和水溝都積滿了雨水,遠方的密林山巒一片朦朧。


    這時無數帶著碟盔,穿著蓑衣的明軍士卒正踩著泥水,往北而行。


    官道上還有一輛輛遮著油布的糧車,裝有麥杆和幹草的大車,輜重車,伴著吆喝和詛咒,雜著皮鞭的劈啪聲和車軸的吱嘎聲向北方挺進,聲勢浩大。


    明軍一動,清軍就會知道,明朝不會同意談判,福臨小兒必然要逃,所以王彥下令,各軍於六月十日出兵,便全速前進,務必以最快的速度,進抵北京。


    這時官道上突然來一整騷動,一支數百人的騎兵隊從飛馳而來,馬蹄踩在泥坑中,濺起成片的汙泥,引得士卒連連躲避。


    騎兵奔馳一陣,戰馬長鳴,前蹄懸空,騎兵在隊伍中間停下,高舉手中騎槍,催促士卒道:“快點,我們離得最近,必須盡快趕到北京,不能讓建奴跑了!”


    河北的百姓,看見官道上連連過兵,心中不禁歡喜,人人都歡欣鼓舞,可唯獨北京的清軍高興不起來。


    清廷內部的政變結束後,福臨掌握了話語權,他立刻派遣馮銓去出使明朝,並且很快就收到了馮銓的回信。


    馮銓在信中說,“雖然未見到王彥,但明朝久戰也希望能談一談。”


    福臨收到信件後,心中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卻始終沒有等到馮銓說的談判,反而明軍不停的行動,讓他寢食不安。


    北京,紫禁城內,福臨剛得到薑有光打下居庸關的消息,急得他負手在空曠的大殿內來回疾走,臉上滿是焦慮,旁邊低頭站著一名大太監,不敢發出一點兒聲音。


    這時尼堪匆匆從外走進殿來,順治見了他,頓時停下步子,急問道,“什麽情況?”


    “皇上,南麵王賊已經進至滄州,西南叛賊薑襄已經殺至保定,最另人擔心的是西北方向,薑有光已經奪了居庸關,隻要急行一日,就能殺到北京城下!”尼堪沉聲說道。


    福臨臉上一陣慘白,身子後退了幾步,咬牙問道:“馮銓和呂宮有消息傳來沒?他們不是說,明軍有談判的意思嗎?他們怎麽談的,明軍為何會向北京進軍?”


    福臨臉上扭曲,滿臉都是不能接受。


    尼堪也沒想到,事情會這樣,難道明軍不怕大清毀了北京城嗎?不過事實擺在眼前,或許這次他們真的錯了。


    “皇上,馮銓已經半月沒傳回消息,而從他之前傳回的信息來看,或許明朝就是有意拖延,他們三路進軍,就說明並沒有談判之意,我們怕是上當了。”尼堪低頭,沉聲說道。


    福臨聽著心頭惱火,沒想到居然被樓親、羅科鐸一夥人說對了,不過人都死了,福臨後悔也沒有用,並且他也不可能承認自己的錯誤,更不願意承認多爾袞死後,居然還能算那麽遠。


    “那現在怎麽辦?”福臨憤怒過後,整個人都頹了起來。


    尼堪抬起頭來,“皇上,撤!”他急聲道,“趁著明軍還沒有合圍北京,我們馬上撤出,還來得及。”


    北京肯定守不住,雖說現在撤等於自己打臉,但是在性命麵前,打臉算個屁。


    福臨稍微沉默,便恨聲說道,“好,既然王賊這樣相逼,朕就燒毀北京,然後立刻撤離。”


    尼堪皺了下眉頭,可是並沒阻止,他心中也有很大的火氣,明軍既然沒有談判的意圖,清軍自然要燒掉北京,打擊明朝。


    “那臣這就去準備!”尼堪當即行禮,可他剛轉身,便見一人倉皇入殿。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安郡王嶽樂,他進殿後顧不上行禮,便急聲道:“皇上,大事不好!沈陽被朝鮮人攻占了!”


    五月間,在河洛會帶走滿兵精銳之後,林慶業帶著朝鮮軍,輕而易舉的殺入沈陽,為了報複滿清,幾萬包衣被朝鮮人殺得幹幹淨淨,隻有極少的人從城內逃出,將消息帶到了關內。


    福臨與尼堪眼睛凸起,眼珠子差點掉下來,沈陽被占,那他們還能回關外嗎?


    “河洛會呢?”尼堪忽然赤紅著眼睛問道。


    嶽樂搖了搖頭,“不清楚,據說是撤向興京,但是現在怎麽樣了,沒人知道。”


    “現在可怎麽辦?怎麽辦?”福臨失神的走回寶座邊,一屁股重重砸在龍椅上,嘴裏呢喃道。


    嶽樂和尼堪也不知道該怎麽是好,三路明軍離他們最近的隻有一天路程,遠的三天時間也能殺到。


    明軍顯然是早有準備,他們現在去關外,就是前有阻擊,後有追擊,多半是要敗亡。


    “去科爾沁部!”殿上沉默之時,一個頗具威嚴的女聲,忽然從殿外傳來。


    裏麵幾人忙扭頭望去,便見布木布泰在宮女的攙扶下,走進大殿。她先看了尼堪和嶽樂一眼,冷哼一聲,然後走到龍椅前,對福臨道,“你是大清的皇帝,可也是蒙古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的外甥!”


    “對,還能去科爾沁!”福臨反應過來,心頭大喜,似乎抓住了一個救命稻草。


    然而就在這時,常阿岱連滾帶爬的跑上殿來,慌張道,“皇上不好了,明軍水軍在永平上岸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十七年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話淒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話淒涼並收藏崇禎十七年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