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天下最適合做朋友的人”2
趙武站在那裏不走了,叔向凝神看了看麵前的墓碑,那是士會的墓碑。
士會是範氏祖先,諡號“武”,故此稱為“範武子”。叔向想了想,回憶了一下範武子的平生事跡,而後掃了一下範武子下首的墓碑——那是範文子士燮的墓碑。叔向點頭讚同:“真要說起來,九原墓碑叢叢,真正的大丈夫,值得當作朋友與之肝膽相照的,唯有範武子了。”
趙武輕輕點頭,他微微調轉了方向,指了指另一塊墓碑,說:“其實,欒武子(欒書)也不錯啊,雖然他是製造‘下宮之亂’的罪魁禍首,與我趙氏有深仇大恨,但平心而論,欒武子值得當朋友啊。他自己生活艱苦樸素,自律非常嚴,對朋友卻絕對寬厚,乃至縱容。遇到大事的時候,該擔當的他從不畏縮,這樣的人,與之為友,也是一生的幸運。”
叔向指了指範文子(士燮)的墓碑,驚訝的問:“範文子是個寬厚長者,他勸誡國君的時候總是出於公心,學識淵博,總是喜歡提攜後繼者,教導後輩人生知識,這是一個忠厚長者啊,為什麽他不能作為朋友交往?”
趙武微微點頭:“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麵臨不同的選擇,因為選擇不同,人生的軌跡也不同。比如生在我們這個階層,可以選擇做一個萬世敬仰的‘吃虧人’,可以做一個‘蓋世大英雄’,也可以做一個隻知道吃喝玩樂的‘公子哥’,當你做出選擇的時候,有了朋友在你身旁攙你一下,那是你最大的幸運。
漫步在這九原,我突然想起了齊國新君,他有晏嬰那位好臣子,在年輕的時候,在做‘大子’的時候,他的行為堂堂正正,令齊國公卿深表敬佩,但最近這位齊國新君似乎頻頻出現昏招,我看他依舊沾染上父親那股拚命‘尋死’的天性,這是因為他身邊的朋友換了,由晏嬰換成了崔杼。
人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什麽樣的朋友,決定你是什麽樣類型的人。齊莊公以前有晏嬰這樣的友人,所以他一步一步走向了君位。現在晏嬰被他發配到東海釣魚,崔杼每天幫他出主意,於是,這位齊君似乎在逐漸走下坡路,而且他還體會不到這點。
所以,選擇什麽樣的朋友很重要啊,韓伯是忠厚長者,士燮是忠厚長者,欒書很幫助自己的友人,然而要說到在朋友的扶持與幫助下,甚至在他們的規勸下,讓家族走上上坡路,逐步走向興旺,還是範武子最值得當朋友交往。
這個人,治理家族井井有條;治理晉國不帶任何私心雜念;他麵對鬼神祈禱時,說的話句句誠實,沒有一句說後感到羞愧的話——人做事無愧於心,連鬼神都尊敬啊。他納諫時不忘廣泛谘詢,談論自己時不忘提及自己的朋友;對朋友真誠友善,從不因別人的議論動搖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人,若他能重新複生,我願給他親持馬鞭趕車。”
叔向慢慢的扭轉身子,原地繞了一圈,一個個巡視著九原錯落有致的墓碑,許久,他承認:“不錯,按這個標準,範武子確實值得作為天下唯一的朋友。”
稍停,叔向歎息說:“可惜範武子的後裔,可惜欒武子的後人……”
法家叔向默默把趙武這段話記載在心裏——在真實的曆史上,趙武去世後,《禮記》、《韓非子》、《國語》記載,叔向在趙武墓前讚賞說:“老師(趙武)雖然體態文弱,如同難以支撐起衣服;說話輕聲慢語,就象根本沒從嘴裏麵發出(退然若不勝衣,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諸其口),但他才是整個九原最值得做朋友的偉丈夫。
生前,他親自為晉國推薦的人才就有四十六人,全都被國家任用,成為了晉國的依賴的棟梁。等到他去世的時候,這四十六人卻是站在客人的位置上(而不是站在屬下、家臣、附庸的位置上)吊唁,這說明他對朋友沒有絲毫的私心,說明他對待朋友都是真心的平等交往啊。”
後來,“若不勝衣”作為一種審美觀被魏晉名士推崇,進而被劉義慶寫入了《世說新語》……
其實,趙武對待朋友的平等態度源於現代觀念,但對於這個時代有點逆流而上的味道——這恰恰是後來趙氏受圍攻時,立而不倒的原因。多虧了趙武替趙氏種下玫瑰,他的孫子趙鞅因此收獲,使趙氏在慘烈的家族爭鬥中,成了笑到最後者。
在九原國家公墓仰望前賢的趙武並不知道,此時,欒武子的後人欒盈在齊莊公的支持下,派出自己的家臣前往自己過去的封地曲沃,秘密聯絡曲沃欒氏產業的管理人,欒氏家塚(管家)胥童……
此時,範匄也沒有發覺暗潮湧動,他正在主持盟會後的宴飲,突然間闖進一名不速之客——是蔡國國君。
蔡國國君也屬於牆頭草一類的人物,這幾年楚國越發虛弱,疲於應付南方吳國的攻擊,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北方防線。蔡國附近是鄭國與宋國,徹底投入晉國陣營後,鄭國顯示出咄咄逼人的豺狼猛心,而此時宋國執政是子罕,左師是向戎;鄭國執政子展、少正子產——這四個家夥都屬於春秋名臣,隨著這兩人施展執政能力,再加上他們背後的霸主晉國已經處於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地步,由此鄭國與宋國進入春秋史上的黃金時期。
這兩國進入黃金階段,則意味著他們周邊的小國都不自在,鄭國打著報複陳國叛逃的借口,準備將陳國囊入懷中,而宋國左師向戎也不安生,按照他與鄭國的約定,他侵吞的目標是蔡國。
陳國沒辦法,他們的背叛惹怒了現在的執政範匄,更激怒了副執政趙武,所以他們連投降的念頭都沒有,隻能苦苦忍受鄭國的打擊,蔡國是楚國的老牌盟友,但跟晉國的關係並不過於敵對,受不了的蔡國人趕忙向晉國使媚眼,本次盟會本來沒邀請蔡國國君參加,蔡國國君不用大家請,自己來闖席。
蔡國歸順事件是個鬧劇,蔡文侯派司馬公子燮前來要求歸附,範匄喜出望外,可惜,蔡國歸附楚國已久,國人不願歸晉,公子燮返回蔡國不久,事泄未遂被殺。蔡國由此重歸楚國。
但這一幕鬧劇剛開始的時候,更像一個喜劇,如果蔡國歸順了晉國,那麽晉國就可以把戰線推進到楚國邊境,更能夠威脅到楚國的另一個堅定盟友陳國,範匄覺得自己終於可以在戰略大方向上一展抱負,超越前任元帥,所以他把蔡國歸順的事情弄得很隆重,他隆重的迎接了蔡國司馬公子燮,而後將蔡國的動態快馬通知齊國邊境上的趙武。
這時,趙武正乘坐戰船向黃河下遊進發。
此次旅行相當於一次探險之旅,晉人不善於擺弄船隻,趙武也不擅長,雖然他誘拐了大量陳國船夫後,命令船夫按照他記憶中的外形,試驗性的建造大型漁船,但造船是一個係統工作,沒有幾百年的技術積累,造出來的船隻頂多相當於一個木筏上加的蓋。
在這樣奔湧的大河上,駕駛如此試驗性的戰船行駛,極其令人膽寒,大多數晉國武士不願意隨船行動,寧願跟隨岸上的隊伍一路蜿蜒南下。如此一來,趙武陸地上的探險隊伍,龐大的超越了水上。
陸地上軍旗招展,河麵上,十餘隻戰船上的船夫有點手忙腳亂,大河遼闊,在明代末期,北京、天津一帶還是一片沼澤地,在春秋時代,這片土地森林茂密的更讓人寸步難行。
武士們在戰船上戰戰兢兢,令人驚訝的是,暈船反應最強烈的反而是潘黨這個楚國人,雄偉的潘黨此時已經軟成一團泥,他趴在船邦上嘔吐不止,反而是趙武,這個據說從來不會遊泳的人,一點沒有暈船的表現。
沿岸行進的叔向在陸地上用軍號和鼓聲跟趙武聯係一番,趙武聽軍令官解釋了岸上的情況,吩咐船上用號聲回應岸邊的軍隊,而後回身笑著說:“想不到,聽說楚人離不開船,想不到你這個楚人還不如我這個晉人適應船上的搖蕩。”
潘黨“哦”了一聲,將肚裏最後一口嘔吐欲望清理幹淨,躺在船邊喘息著說:“楚國的江河比較平緩,我平常坐船,沒有見過如此寬闊的江麵,沒見過如此巨大的戰船,更何況,我們楚人本來不是因為舟船而擅長的——這時代,擅長舟船的是越人與秦人啊。”
趙武站在那裏不走了,叔向凝神看了看麵前的墓碑,那是士會的墓碑。
士會是範氏祖先,諡號“武”,故此稱為“範武子”。叔向想了想,回憶了一下範武子的平生事跡,而後掃了一下範武子下首的墓碑——那是範文子士燮的墓碑。叔向點頭讚同:“真要說起來,九原墓碑叢叢,真正的大丈夫,值得當作朋友與之肝膽相照的,唯有範武子了。”
趙武輕輕點頭,他微微調轉了方向,指了指另一塊墓碑,說:“其實,欒武子(欒書)也不錯啊,雖然他是製造‘下宮之亂’的罪魁禍首,與我趙氏有深仇大恨,但平心而論,欒武子值得當朋友啊。他自己生活艱苦樸素,自律非常嚴,對朋友卻絕對寬厚,乃至縱容。遇到大事的時候,該擔當的他從不畏縮,這樣的人,與之為友,也是一生的幸運。”
叔向指了指範文子(士燮)的墓碑,驚訝的問:“範文子是個寬厚長者,他勸誡國君的時候總是出於公心,學識淵博,總是喜歡提攜後繼者,教導後輩人生知識,這是一個忠厚長者啊,為什麽他不能作為朋友交往?”
趙武微微點頭:“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麵臨不同的選擇,因為選擇不同,人生的軌跡也不同。比如生在我們這個階層,可以選擇做一個萬世敬仰的‘吃虧人’,可以做一個‘蓋世大英雄’,也可以做一個隻知道吃喝玩樂的‘公子哥’,當你做出選擇的時候,有了朋友在你身旁攙你一下,那是你最大的幸運。
漫步在這九原,我突然想起了齊國新君,他有晏嬰那位好臣子,在年輕的時候,在做‘大子’的時候,他的行為堂堂正正,令齊國公卿深表敬佩,但最近這位齊國新君似乎頻頻出現昏招,我看他依舊沾染上父親那股拚命‘尋死’的天性,這是因為他身邊的朋友換了,由晏嬰換成了崔杼。
人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什麽樣的朋友,決定你是什麽樣類型的人。齊莊公以前有晏嬰這樣的友人,所以他一步一步走向了君位。現在晏嬰被他發配到東海釣魚,崔杼每天幫他出主意,於是,這位齊君似乎在逐漸走下坡路,而且他還體會不到這點。
所以,選擇什麽樣的朋友很重要啊,韓伯是忠厚長者,士燮是忠厚長者,欒書很幫助自己的友人,然而要說到在朋友的扶持與幫助下,甚至在他們的規勸下,讓家族走上上坡路,逐步走向興旺,還是範武子最值得當朋友交往。
這個人,治理家族井井有條;治理晉國不帶任何私心雜念;他麵對鬼神祈禱時,說的話句句誠實,沒有一句說後感到羞愧的話——人做事無愧於心,連鬼神都尊敬啊。他納諫時不忘廣泛谘詢,談論自己時不忘提及自己的朋友;對朋友真誠友善,從不因別人的議論動搖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人,若他能重新複生,我願給他親持馬鞭趕車。”
叔向慢慢的扭轉身子,原地繞了一圈,一個個巡視著九原錯落有致的墓碑,許久,他承認:“不錯,按這個標準,範武子確實值得作為天下唯一的朋友。”
稍停,叔向歎息說:“可惜範武子的後裔,可惜欒武子的後人……”
法家叔向默默把趙武這段話記載在心裏——在真實的曆史上,趙武去世後,《禮記》、《韓非子》、《國語》記載,叔向在趙武墓前讚賞說:“老師(趙武)雖然體態文弱,如同難以支撐起衣服;說話輕聲慢語,就象根本沒從嘴裏麵發出(退然若不勝衣,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諸其口),但他才是整個九原最值得做朋友的偉丈夫。
生前,他親自為晉國推薦的人才就有四十六人,全都被國家任用,成為了晉國的依賴的棟梁。等到他去世的時候,這四十六人卻是站在客人的位置上(而不是站在屬下、家臣、附庸的位置上)吊唁,這說明他對朋友沒有絲毫的私心,說明他對待朋友都是真心的平等交往啊。”
後來,“若不勝衣”作為一種審美觀被魏晉名士推崇,進而被劉義慶寫入了《世說新語》……
其實,趙武對待朋友的平等態度源於現代觀念,但對於這個時代有點逆流而上的味道——這恰恰是後來趙氏受圍攻時,立而不倒的原因。多虧了趙武替趙氏種下玫瑰,他的孫子趙鞅因此收獲,使趙氏在慘烈的家族爭鬥中,成了笑到最後者。
在九原國家公墓仰望前賢的趙武並不知道,此時,欒武子的後人欒盈在齊莊公的支持下,派出自己的家臣前往自己過去的封地曲沃,秘密聯絡曲沃欒氏產業的管理人,欒氏家塚(管家)胥童……
此時,範匄也沒有發覺暗潮湧動,他正在主持盟會後的宴飲,突然間闖進一名不速之客——是蔡國國君。
蔡國國君也屬於牆頭草一類的人物,這幾年楚國越發虛弱,疲於應付南方吳國的攻擊,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北方防線。蔡國附近是鄭國與宋國,徹底投入晉國陣營後,鄭國顯示出咄咄逼人的豺狼猛心,而此時宋國執政是子罕,左師是向戎;鄭國執政子展、少正子產——這四個家夥都屬於春秋名臣,隨著這兩人施展執政能力,再加上他們背後的霸主晉國已經處於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地步,由此鄭國與宋國進入春秋史上的黃金時期。
這兩國進入黃金階段,則意味著他們周邊的小國都不自在,鄭國打著報複陳國叛逃的借口,準備將陳國囊入懷中,而宋國左師向戎也不安生,按照他與鄭國的約定,他侵吞的目標是蔡國。
陳國沒辦法,他們的背叛惹怒了現在的執政範匄,更激怒了副執政趙武,所以他們連投降的念頭都沒有,隻能苦苦忍受鄭國的打擊,蔡國是楚國的老牌盟友,但跟晉國的關係並不過於敵對,受不了的蔡國人趕忙向晉國使媚眼,本次盟會本來沒邀請蔡國國君參加,蔡國國君不用大家請,自己來闖席。
蔡國歸順事件是個鬧劇,蔡文侯派司馬公子燮前來要求歸附,範匄喜出望外,可惜,蔡國歸附楚國已久,國人不願歸晉,公子燮返回蔡國不久,事泄未遂被殺。蔡國由此重歸楚國。
但這一幕鬧劇剛開始的時候,更像一個喜劇,如果蔡國歸順了晉國,那麽晉國就可以把戰線推進到楚國邊境,更能夠威脅到楚國的另一個堅定盟友陳國,範匄覺得自己終於可以在戰略大方向上一展抱負,超越前任元帥,所以他把蔡國歸順的事情弄得很隆重,他隆重的迎接了蔡國司馬公子燮,而後將蔡國的動態快馬通知齊國邊境上的趙武。
這時,趙武正乘坐戰船向黃河下遊進發。
此次旅行相當於一次探險之旅,晉人不善於擺弄船隻,趙武也不擅長,雖然他誘拐了大量陳國船夫後,命令船夫按照他記憶中的外形,試驗性的建造大型漁船,但造船是一個係統工作,沒有幾百年的技術積累,造出來的船隻頂多相當於一個木筏上加的蓋。
在這樣奔湧的大河上,駕駛如此試驗性的戰船行駛,極其令人膽寒,大多數晉國武士不願意隨船行動,寧願跟隨岸上的隊伍一路蜿蜒南下。如此一來,趙武陸地上的探險隊伍,龐大的超越了水上。
陸地上軍旗招展,河麵上,十餘隻戰船上的船夫有點手忙腳亂,大河遼闊,在明代末期,北京、天津一帶還是一片沼澤地,在春秋時代,這片土地森林茂密的更讓人寸步難行。
武士們在戰船上戰戰兢兢,令人驚訝的是,暈船反應最強烈的反而是潘黨這個楚國人,雄偉的潘黨此時已經軟成一團泥,他趴在船邦上嘔吐不止,反而是趙武,這個據說從來不會遊泳的人,一點沒有暈船的表現。
沿岸行進的叔向在陸地上用軍號和鼓聲跟趙武聯係一番,趙武聽軍令官解釋了岸上的情況,吩咐船上用號聲回應岸邊的軍隊,而後回身笑著說:“想不到,聽說楚人離不開船,想不到你這個楚人還不如我這個晉人適應船上的搖蕩。”
潘黨“哦”了一聲,將肚裏最後一口嘔吐欲望清理幹淨,躺在船邊喘息著說:“楚國的江河比較平緩,我平常坐船,沒有見過如此寬闊的江麵,沒見過如此巨大的戰船,更何況,我們楚人本來不是因為舟船而擅長的——這時代,擅長舟船的是越人與秦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