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自己琢磨著幹吧。
至少現在兜裏有銀子,就是選錯路子也不至於挨餓受凍。
楊萱打定主意,開始思量需要做的事情。
首先把店麵打掃幹淨,牆麵被煙熏火燎的發了黃,得重新刷遍白灰,榆木架子要重新上漆,柳條筐子和托盤都得徹底地清洗一遍。
北間的窗欞有些糟,最好換兩扇新窗子。
楊萱一一記在心裏,看著天色漸晚,將門鎖上了。卻沒著急回家,先往知味居稱了半斤點心,看了看他們店裏的布置擺設,又往街對麵的客來順稱了半斤,這才順著來路往椿樹胡同走。
等回到家,夕陽已經將西天染紅了大半,春桃蹲在灶前一邊往灶坑裏添柴,一邊跟楊桂翻繩。
見到楊萱,楊桂將繩子一扔,跑過來抱住楊萱的腿不放,抽抽搭搭地問:「姐去哪了?」
楊萱皺皺眉。
楊桂確實養得太嬌了,她才出去一個時辰就哭鼻子,而且還有春桃陪著他。
別的孩子她不清楚,可桃花她見過,五六歲的時候已經能生火燒水,照看妹妹了。
楊萱掰開楊桂的手,溫聲問道:「姐出去辦事,你在家裏跟春桃玩,為什麽又哭?」
楊桂眨巴著漂亮的大眼睛,無限委屈地說:「我要姐,我怕姐不見了。」
楊萱才始要教訓他的心頓時又軟了,想一想,給他洗淨手帶到飯桌前,仍是板了臉道:「以後姐時不時會出門,比如買菜買肉,看鋪子看房子,要跟人商量事情,不能次次都帶著你。如果帶上你,姐就辦不成事情,以後沒飯吃怎麽辦?春桃在家裏陪著你也是一樣的,不能動不動就哭鼻子了。你瞧蕭大人幾時哭過鼻子?」
楊桂癟著嘴,猶豫好半天才點點頭。
楊萱將點心擺在盤子裏,掰一半盤香餅給他,「嚐嚐,好不好吃?」
楊桂勉為其難地咬了口,「不如王嬤嬤做得好吃。」
楊萱隻以為他心裏有氣故意這麽說,將剩下一半嚐了,果真不如王嬤嬤做的香甜鬆軟。
可這還是知味居的招牌點心呢。
楊萱又咬了口雲片糕,入口清甜綿軟,極為美味。正要讓楊桂嚐,見春桃端出飯來,便閉口不言,將點心盤子撤了下去。
一夜好睡,第二天早早起來做好飯,叫醒了楊桂。
辰正時分,茂昌車行的馬車如約停在胡同口。
楊萱將收拾好的包裹送上馬車,又把各處門窗關好,上了鎖,這才離開。
一路上腦子沒閑著,時而尋思從哪裏找個既可靠又能幹的掌櫃,時而考慮做些什麽樣的點心才好賣,又想著取個什麽樣的店名才順口。
要是做出來的東西跟知味居或者客來順完全一樣是不行的,那兩家店開業足有十幾年了,在周遭百姓心中早有了口碑,自己開家新鋪子,勢必要有些新鮮東西才能吸引人來。
不知不覺,便走到田莊,恰是吃飯的點兒。
姚蘭知道他們今天要來,已經把午飯做好了,夾在四碟清淡的素菜中間一盤烙得金黃的雜麵餅顯得格外惹眼。
楊萱掰一塊塞進口裏,眸光驟然亮起來。
不管是蘇式點心還是京樣點心,大都以甜為主,或者特別油膩。吃兩三次是新鮮,次數多了未免嫌膩。
這種雜麵餅咬起來香噴噴,未必沒人喜歡。
吃完飯,楊萱迫不及待地去請教姚蘭,姚蘭毫不藏私,樂嗬嗬地說:「這種麵餅最簡單,白麵摻著豌豆麵,或者抓一把高粱麵也成,攪拌勻了,往鍋沿上一貼就得。不過要好吃,和麵時打個雞蛋,加兩匙白糖,鍋底放油,攤得薄薄的,比芝麻脆還好吃。」
楊萱記在心裏,又問:「張嫂子還會做什麽麵食?」
「我會得都是粗茶淡飯,姑娘未必吃得慣。」姚蘭突然扭捏起來,絞盡腦汁想了想,「前年老爺不是讓我們種紅薯?紅薯煮熟之後和在麵裏頭,炸餜子很好吃,可惜這會兒紅薯沒長成,要不就做給姑娘嚐嚐了。對了,我能做豆麵發糕,今兒發麵來不及,明天給姑娘做。」
楊萱點頭應好。
第二天姚蘭果真蒸了一鍋紅棗豆麵發糕,發糕金燦燦的,香軟可口。
楊萱吃著好吃,便跟姚蘭學。
發糕卻不像雜麵餅那般簡單,要三勺白麵加一勺黃豆麵,再加上一大匙白糖,用麵引子發起來。
白麵的多少、發麵時候的長短都有講究。
楊萱連著做了五六次都沒成功,便將稱不上發糕的發糕分給田莊的孩子們吃。
雖然不成功,也是用足了白糖和豬油,較之平日裏的雜糧窩頭好吃得多,孩子們吃得不亦樂乎,每天聞著味兒在門口等著。
春桃端盆水讓他們洗手,然後把發糕切成小塊,每人分一塊。
楊桂和薛獵戶那個叫做薛大勇的侄孫子也夾在他們中間,伸著手要發糕吃。
因為蕭礪之前提起過薛大勇,楊萱特地多留意了他幾眼。
薛大勇比楊桂大兩歲,剛六歲,可行事舉止卻很老成,拿到發糕後會道謝,讓給旁邊的弟弟薛二勇吃。
有時候他們來得晚,薛二勇著急吃,薛大勇會用狗尾巴草編一隻小兔子送給排在最前頭的孩子,兩人交換位置。
若是前頭的孩子不肯換,薛大勇也不急不惱,反而會給吵鬧的薛二勇講道理,非常有兄長風範。
春桃私下裏也跟楊萱道:「小小年紀做到這地步不容易,如果能跟在少爺身邊就好了,一來是個玩伴,二來少爺多少也能學著點兒。」
楊萱深以為然,便去跟薛大勇的爹娘商量。
薛大勇正經祖父尚未開口,薛獵戶就拍板決定了,「行,沒問題。」
看著旁邊薛大勇父親尷尬的臉色,楊萱解釋道:「明年開春之後,打算給阿桂請個先生,因怕他獨自不願意學習,想讓大勇做個伴兒,以後到書院也可以互相照應。」
薛獵戶又道:「去,怎麽不去,跟著讀書是好事兒,否則連賬目都看不懂。」
楊萱續道:「不用著急決定,我們等過完七七才回京裏,走之前給我個信兒就行。」
從薛家回來,楊萱接著做發糕,竟然做成了,而且出人意料得好。
楊萱留出來三塊打算第二天早上去墳地時帶著,其餘的仍是讓春桃分給了孩子們。
這些天楊萱都是這麽過的,清晨吃過早飯便帶著楊桂去墳前坐一坐或是拔拔草,回來後開始和麵,跟姚蘭一道準備午飯。
下午歇完晌覺就看會兒辛漁寫的那本冊子。
冊子她已經讀得熟了,估摸著能照貓畫虎作出紙箋來,隻苦於田莊不比京都方便,有些材料無處可買不能嚐試。
期間蕭礪給她寫過一封信,信上隻寥寥數字,「我已抵達大同,一路平安。」
楊萱猜測著應該是剛到大同時寫的,可信送到田莊已經是蕭礪離開的第八天了。楊萱本想告訴蕭礪,她跟程峪要合夥開筆墨鋪子,思來想去怕信件被人瞧見另生事端,便未多提,隻寫了自己和楊桂在田莊的幾件瑣事。
順道將她用兔皮做得一對護耳寄了過去。
等到楊萱收到蕭礪的第二封信時,桃花引了靜姑姑過來……
至少現在兜裏有銀子,就是選錯路子也不至於挨餓受凍。
楊萱打定主意,開始思量需要做的事情。
首先把店麵打掃幹淨,牆麵被煙熏火燎的發了黃,得重新刷遍白灰,榆木架子要重新上漆,柳條筐子和托盤都得徹底地清洗一遍。
北間的窗欞有些糟,最好換兩扇新窗子。
楊萱一一記在心裏,看著天色漸晚,將門鎖上了。卻沒著急回家,先往知味居稱了半斤點心,看了看他們店裏的布置擺設,又往街對麵的客來順稱了半斤,這才順著來路往椿樹胡同走。
等回到家,夕陽已經將西天染紅了大半,春桃蹲在灶前一邊往灶坑裏添柴,一邊跟楊桂翻繩。
見到楊萱,楊桂將繩子一扔,跑過來抱住楊萱的腿不放,抽抽搭搭地問:「姐去哪了?」
楊萱皺皺眉。
楊桂確實養得太嬌了,她才出去一個時辰就哭鼻子,而且還有春桃陪著他。
別的孩子她不清楚,可桃花她見過,五六歲的時候已經能生火燒水,照看妹妹了。
楊萱掰開楊桂的手,溫聲問道:「姐出去辦事,你在家裏跟春桃玩,為什麽又哭?」
楊桂眨巴著漂亮的大眼睛,無限委屈地說:「我要姐,我怕姐不見了。」
楊萱才始要教訓他的心頓時又軟了,想一想,給他洗淨手帶到飯桌前,仍是板了臉道:「以後姐時不時會出門,比如買菜買肉,看鋪子看房子,要跟人商量事情,不能次次都帶著你。如果帶上你,姐就辦不成事情,以後沒飯吃怎麽辦?春桃在家裏陪著你也是一樣的,不能動不動就哭鼻子了。你瞧蕭大人幾時哭過鼻子?」
楊桂癟著嘴,猶豫好半天才點點頭。
楊萱將點心擺在盤子裏,掰一半盤香餅給他,「嚐嚐,好不好吃?」
楊桂勉為其難地咬了口,「不如王嬤嬤做得好吃。」
楊萱隻以為他心裏有氣故意這麽說,將剩下一半嚐了,果真不如王嬤嬤做的香甜鬆軟。
可這還是知味居的招牌點心呢。
楊萱又咬了口雲片糕,入口清甜綿軟,極為美味。正要讓楊桂嚐,見春桃端出飯來,便閉口不言,將點心盤子撤了下去。
一夜好睡,第二天早早起來做好飯,叫醒了楊桂。
辰正時分,茂昌車行的馬車如約停在胡同口。
楊萱將收拾好的包裹送上馬車,又把各處門窗關好,上了鎖,這才離開。
一路上腦子沒閑著,時而尋思從哪裏找個既可靠又能幹的掌櫃,時而考慮做些什麽樣的點心才好賣,又想著取個什麽樣的店名才順口。
要是做出來的東西跟知味居或者客來順完全一樣是不行的,那兩家店開業足有十幾年了,在周遭百姓心中早有了口碑,自己開家新鋪子,勢必要有些新鮮東西才能吸引人來。
不知不覺,便走到田莊,恰是吃飯的點兒。
姚蘭知道他們今天要來,已經把午飯做好了,夾在四碟清淡的素菜中間一盤烙得金黃的雜麵餅顯得格外惹眼。
楊萱掰一塊塞進口裏,眸光驟然亮起來。
不管是蘇式點心還是京樣點心,大都以甜為主,或者特別油膩。吃兩三次是新鮮,次數多了未免嫌膩。
這種雜麵餅咬起來香噴噴,未必沒人喜歡。
吃完飯,楊萱迫不及待地去請教姚蘭,姚蘭毫不藏私,樂嗬嗬地說:「這種麵餅最簡單,白麵摻著豌豆麵,或者抓一把高粱麵也成,攪拌勻了,往鍋沿上一貼就得。不過要好吃,和麵時打個雞蛋,加兩匙白糖,鍋底放油,攤得薄薄的,比芝麻脆還好吃。」
楊萱記在心裏,又問:「張嫂子還會做什麽麵食?」
「我會得都是粗茶淡飯,姑娘未必吃得慣。」姚蘭突然扭捏起來,絞盡腦汁想了想,「前年老爺不是讓我們種紅薯?紅薯煮熟之後和在麵裏頭,炸餜子很好吃,可惜這會兒紅薯沒長成,要不就做給姑娘嚐嚐了。對了,我能做豆麵發糕,今兒發麵來不及,明天給姑娘做。」
楊萱點頭應好。
第二天姚蘭果真蒸了一鍋紅棗豆麵發糕,發糕金燦燦的,香軟可口。
楊萱吃著好吃,便跟姚蘭學。
發糕卻不像雜麵餅那般簡單,要三勺白麵加一勺黃豆麵,再加上一大匙白糖,用麵引子發起來。
白麵的多少、發麵時候的長短都有講究。
楊萱連著做了五六次都沒成功,便將稱不上發糕的發糕分給田莊的孩子們吃。
雖然不成功,也是用足了白糖和豬油,較之平日裏的雜糧窩頭好吃得多,孩子們吃得不亦樂乎,每天聞著味兒在門口等著。
春桃端盆水讓他們洗手,然後把發糕切成小塊,每人分一塊。
楊桂和薛獵戶那個叫做薛大勇的侄孫子也夾在他們中間,伸著手要發糕吃。
因為蕭礪之前提起過薛大勇,楊萱特地多留意了他幾眼。
薛大勇比楊桂大兩歲,剛六歲,可行事舉止卻很老成,拿到發糕後會道謝,讓給旁邊的弟弟薛二勇吃。
有時候他們來得晚,薛二勇著急吃,薛大勇會用狗尾巴草編一隻小兔子送給排在最前頭的孩子,兩人交換位置。
若是前頭的孩子不肯換,薛大勇也不急不惱,反而會給吵鬧的薛二勇講道理,非常有兄長風範。
春桃私下裏也跟楊萱道:「小小年紀做到這地步不容易,如果能跟在少爺身邊就好了,一來是個玩伴,二來少爺多少也能學著點兒。」
楊萱深以為然,便去跟薛大勇的爹娘商量。
薛大勇正經祖父尚未開口,薛獵戶就拍板決定了,「行,沒問題。」
看著旁邊薛大勇父親尷尬的臉色,楊萱解釋道:「明年開春之後,打算給阿桂請個先生,因怕他獨自不願意學習,想讓大勇做個伴兒,以後到書院也可以互相照應。」
薛獵戶又道:「去,怎麽不去,跟著讀書是好事兒,否則連賬目都看不懂。」
楊萱續道:「不用著急決定,我們等過完七七才回京裏,走之前給我個信兒就行。」
從薛家回來,楊萱接著做發糕,竟然做成了,而且出人意料得好。
楊萱留出來三塊打算第二天早上去墳地時帶著,其餘的仍是讓春桃分給了孩子們。
這些天楊萱都是這麽過的,清晨吃過早飯便帶著楊桂去墳前坐一坐或是拔拔草,回來後開始和麵,跟姚蘭一道準備午飯。
下午歇完晌覺就看會兒辛漁寫的那本冊子。
冊子她已經讀得熟了,估摸著能照貓畫虎作出紙箋來,隻苦於田莊不比京都方便,有些材料無處可買不能嚐試。
期間蕭礪給她寫過一封信,信上隻寥寥數字,「我已抵達大同,一路平安。」
楊萱猜測著應該是剛到大同時寫的,可信送到田莊已經是蕭礪離開的第八天了。楊萱本想告訴蕭礪,她跟程峪要合夥開筆墨鋪子,思來想去怕信件被人瞧見另生事端,便未多提,隻寫了自己和楊桂在田莊的幾件瑣事。
順道將她用兔皮做得一對護耳寄了過去。
等到楊萱收到蕭礪的第二封信時,桃花引了靜姑姑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