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丫很多時候都不願意去主動做揭發,挑唆這類事情,她反而更願意去引導當事者自己發現,畢竟很多時候自己發現的與跟別人嘴裏說出來的不一樣,別人嘴裏說出來後,自己會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傻子一般,所有人都知道隻有自己不知道,而自己發現多多少少會有成就感,此刻五丫不但沒有成就感,還覺得糟糕透頂,恐怕西院就快開戰了。
生活是美好的,但是戰火是彌漫的,不僅是西院的戰火,連整個後院都快燒了起來,三丫因著秋千的事,時不時的找二丫麻煩,整天像個釘子戶一樣,用家裏鄉下來的下人的話說,三丫就是粉末它叔叔,碴子。找碴就是她每天的任務,更是樂趣。
而姚太太,梅姨娘那邊也沒有消停過,宋姨娘時不時的叫自己管家時候留下的人找梅姨娘麻煩,隻是成功的次數甚少,梅姨娘向來脾氣秉性不急躁,很多時候都是不軟不硬的就把事情頂了回去,但怎麽說都浪費了許多精力增加的疲倦,
日子平淡中有洶湧,但總有讓人全家都開心的事兒發生,那就是姚老爺調職的聖旨下來了,姚老爺收拾下便可赴任了。
這可樂壞了姚太太,想起自己馬上又要變為京官太太了心裏美極了,精神狀態也好了很多,人跟著爽利起來什麽都想要跟著管一管,姚太太是京城裏的世家小姐,娘家和娘家的兄弟姐妹都在京城混得風生水起,這也是為什麽她都離開京城卻還敢把姚善初嫁進京城侯府的原因,有後盾什麽都不怕了。
姚太太早就想好姚老爺回京的事了,她準備讓梅姨娘跟著回去,自己隨後再去,一是自己一定要留在這邊善後,而姚老爺身邊又需要女人照顧,梅姨娘細心安分最合適,二是京城那是個花花世界,抵不住誘惑的男人多得是,若是不安個女人在姚老爺身邊恐怕自己到了京城時候又得多出幾個礙眼的妾室,而且還是那種各個年輕美貌,頭腦聰慧的女人。
一切安排好後,隻等著重返京城了。
姚太太收買人心的功夫向來做得好,見梅姨娘要離開了便讓她去瞧一瞧五丫,反正姚太太也不怕,怎麽著五丫記在自己的名下都是自己的女兒了,就算不養在自己這邊也不可能管梅姨娘叫娘,何況自己就育有兩個親生的女兒,多一個少一個是不在乎的,也不過是自己利益的犧牲品罷了。
像姚太太那樣護犢子型的母愛很難體現母女情深,反而是五丫和梅姨娘這種一手拉拔長大,賞罰分明的比較親,兩人一見麵五丫就不管不顧的流出了眼淚,她不過也是個孩子,畢竟做不到活了幾十年的人那樣,情緒不外露,她不過跟其它家的庶女一樣,都在承受著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東西,永遠不能像普通人家的孩子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的成長。
梅姨娘把五丫拉到身邊,幫她擦了擦眼淚,動作輕柔卻能讓五丫感到安心,雖說五丫離開梅姨娘住有一段時間了,可天天都能見到麵,如今梅姨娘要先去京城恐怕要幾個月都見不到了,連相見的時間都不能確定更是遙遙無期,想到這裏,她的眼淚就止不住。
「話我也不多說,小姐都懂,隻是小姐要多注意飲食衣服之類,不要讓太太費心。」梅姨娘溫柔的一字一句囑咐,其實不是囑咐,隻是不放心而已。
梅姨娘離開的話,五丫就一個人在後宅中戰鬥了。
不知是應景還是如何,姚老爺帶著梅姨娘返京那日竟然下起了雨,先是料料峭峭,然後時而淅淅瀝瀝,時而淋淋漓漓,一滴一滴打在瓦片上,發出不大不小的聲響,打在五丫的心上徒生感傷,天潮潮地濕濕,讓人的思想和眼睛也是潮潮濕濕的。
雖下了雨,但姚太太堅持要送姚老爺出門,一排各式各樣的油紙傘就這樣湧出後院,油紙傘的下麵都是這輩子被禁錮或即將被禁錮在後院的女子們。
五丫站在姚太太身後,冬梅打著的油紙傘下,靜靜地看著姚老爺沒說一句話,她沒法表現的太過留戀梅姨娘,也不能,心卻始終向著梅姨娘,希望她能走前多看自己一眼。
可是終歸是母女,梅姨娘也沒有多看五丫一眼,就那樣伴著姚老爺,靜靜地聽著姚太太一字一句囑咐,然後點頭。
最後與姚老爺上馬車離開。
全家人唯有姚太太臉上看到的真的不舍,因為這個家裏也隻有她有權利在此刻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五丫回到房間時雨漸漸的停了,但是好像心裏的雨還在下,她歎了口氣,冬梅收拾好油紙傘走進內室,然後打開雕花衣櫃,從裏麵掏出一個匣子,五丫認識那個匣子,是梅姨娘平時用的。
冬梅捧著匣子走過來道:「小姐,這是梅姨娘給你的,讓你在她離開之後再看。」
五丫伸手拿過匣子,放在桌子上,然後充滿期待的打開,裏麵是一個首飾盒子,幾本書,以及一封書信。
她先打開書信,看了看,裏麵滿是梅姨娘囑咐自己的話,不是教她怎麽鬥,而是叫她要過得開心一些,五丫的指尖傳來陣陣溫暖,這就是血緣之間的默契,和心有靈犀,不用交流就有說不出的默契。
天下最愛自己孩子的莫過於母親,不論這個孩子能不能叫自己娘親。
五丫小心翼翼把書信收好,打開看了一眼首飾盒子,裏麵有幾隻當初陪嫁的珠花,還有太太給梅姨娘的那支鐲子,看完五丫就扣上,把書信跟首飾吩咐冬梅收起來,然後把書放在案上,好方便自己時時翻看。
冬梅聽話的把匣子收起來,五丫坐在桌前發呆,她知道梅姨娘留下這些首飾是給自己應急用的,怕自己不收,才再走之後讓自己打開,可是自己身上卻沒帶什麽,五丫隻覺得自己該長大些,成熟些了。不可能一直像以前一般過日子,混吃等死,攪稀泥,雖然也算是將就過,但總沒有如魚得水來得好。
姚老爺離開後,姚太太似乎更寂寞了,成天叫三丫五丫陪著解悶,還總是檢查四丫規矩學得如何,隻有二丫一直被冷著。
二丫也學乖了,似乎不打算走以前的路線,時時討好著姚太太,雖常常熱臉貼冷屁股,但終究把以前的薄皮臉練成了今日的厚臉皮。
天氣晴好,母女幾人坐在涼亭裏,吃著從京城姚善初那裏快馬送回的水果,姚太太念叨著「也不知你們父親在路上如何了。」
二丫趕緊插嘴,「母親不是對梅姨娘很是信任麽?怎麽還擔心著。」說著眼神時不時瞟著五丫,隻見五丫坐得穩如泰山,像是沒有聽見二丫的話一般,隻顧著吃水果。
姚太太斥道:「像你這樣人情淡薄的丫頭怎麽能懂!」
二丫不知道自己哪裏說錯了,隻能怏怏地閉嘴,還不忘狠狠的瞪上五丫一眼,自從五丫決定不能再混日子後,也不打算得過且過了,「二姐的眼睛怎麽了?是不是沒睡好?怎麽總是往我這兒瞟。」她那一副懵懂天真的模樣頓時逗樂的三丫,三丫笑道:「你不懂,二姐最擅長的就是眉目傳情,估摸著是看上你了。」三丫話裏話外不放過二丫當初與江桐的事情,得了機會便挖苦。
二丫臉騰地一紅,姚太太開口道:「你這丫頭何時也學得這般牙尖嘴利,又不是什麽長麵子的事情,值得沒事就拿出來炫耀麽?」雖口氣有微微的埋怨三丫,仔細一聽母女倆走得是同一條反諷路線。
生活是美好的,但是戰火是彌漫的,不僅是西院的戰火,連整個後院都快燒了起來,三丫因著秋千的事,時不時的找二丫麻煩,整天像個釘子戶一樣,用家裏鄉下來的下人的話說,三丫就是粉末它叔叔,碴子。找碴就是她每天的任務,更是樂趣。
而姚太太,梅姨娘那邊也沒有消停過,宋姨娘時不時的叫自己管家時候留下的人找梅姨娘麻煩,隻是成功的次數甚少,梅姨娘向來脾氣秉性不急躁,很多時候都是不軟不硬的就把事情頂了回去,但怎麽說都浪費了許多精力增加的疲倦,
日子平淡中有洶湧,但總有讓人全家都開心的事兒發生,那就是姚老爺調職的聖旨下來了,姚老爺收拾下便可赴任了。
這可樂壞了姚太太,想起自己馬上又要變為京官太太了心裏美極了,精神狀態也好了很多,人跟著爽利起來什麽都想要跟著管一管,姚太太是京城裏的世家小姐,娘家和娘家的兄弟姐妹都在京城混得風生水起,這也是為什麽她都離開京城卻還敢把姚善初嫁進京城侯府的原因,有後盾什麽都不怕了。
姚太太早就想好姚老爺回京的事了,她準備讓梅姨娘跟著回去,自己隨後再去,一是自己一定要留在這邊善後,而姚老爺身邊又需要女人照顧,梅姨娘細心安分最合適,二是京城那是個花花世界,抵不住誘惑的男人多得是,若是不安個女人在姚老爺身邊恐怕自己到了京城時候又得多出幾個礙眼的妾室,而且還是那種各個年輕美貌,頭腦聰慧的女人。
一切安排好後,隻等著重返京城了。
姚太太收買人心的功夫向來做得好,見梅姨娘要離開了便讓她去瞧一瞧五丫,反正姚太太也不怕,怎麽著五丫記在自己的名下都是自己的女兒了,就算不養在自己這邊也不可能管梅姨娘叫娘,何況自己就育有兩個親生的女兒,多一個少一個是不在乎的,也不過是自己利益的犧牲品罷了。
像姚太太那樣護犢子型的母愛很難體現母女情深,反而是五丫和梅姨娘這種一手拉拔長大,賞罰分明的比較親,兩人一見麵五丫就不管不顧的流出了眼淚,她不過也是個孩子,畢竟做不到活了幾十年的人那樣,情緒不外露,她不過跟其它家的庶女一樣,都在承受著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東西,永遠不能像普通人家的孩子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的成長。
梅姨娘把五丫拉到身邊,幫她擦了擦眼淚,動作輕柔卻能讓五丫感到安心,雖說五丫離開梅姨娘住有一段時間了,可天天都能見到麵,如今梅姨娘要先去京城恐怕要幾個月都見不到了,連相見的時間都不能確定更是遙遙無期,想到這裏,她的眼淚就止不住。
「話我也不多說,小姐都懂,隻是小姐要多注意飲食衣服之類,不要讓太太費心。」梅姨娘溫柔的一字一句囑咐,其實不是囑咐,隻是不放心而已。
梅姨娘離開的話,五丫就一個人在後宅中戰鬥了。
不知是應景還是如何,姚老爺帶著梅姨娘返京那日竟然下起了雨,先是料料峭峭,然後時而淅淅瀝瀝,時而淋淋漓漓,一滴一滴打在瓦片上,發出不大不小的聲響,打在五丫的心上徒生感傷,天潮潮地濕濕,讓人的思想和眼睛也是潮潮濕濕的。
雖下了雨,但姚太太堅持要送姚老爺出門,一排各式各樣的油紙傘就這樣湧出後院,油紙傘的下麵都是這輩子被禁錮或即將被禁錮在後院的女子們。
五丫站在姚太太身後,冬梅打著的油紙傘下,靜靜地看著姚老爺沒說一句話,她沒法表現的太過留戀梅姨娘,也不能,心卻始終向著梅姨娘,希望她能走前多看自己一眼。
可是終歸是母女,梅姨娘也沒有多看五丫一眼,就那樣伴著姚老爺,靜靜地聽著姚太太一字一句囑咐,然後點頭。
最後與姚老爺上馬車離開。
全家人唯有姚太太臉上看到的真的不舍,因為這個家裏也隻有她有權利在此刻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五丫回到房間時雨漸漸的停了,但是好像心裏的雨還在下,她歎了口氣,冬梅收拾好油紙傘走進內室,然後打開雕花衣櫃,從裏麵掏出一個匣子,五丫認識那個匣子,是梅姨娘平時用的。
冬梅捧著匣子走過來道:「小姐,這是梅姨娘給你的,讓你在她離開之後再看。」
五丫伸手拿過匣子,放在桌子上,然後充滿期待的打開,裏麵是一個首飾盒子,幾本書,以及一封書信。
她先打開書信,看了看,裏麵滿是梅姨娘囑咐自己的話,不是教她怎麽鬥,而是叫她要過得開心一些,五丫的指尖傳來陣陣溫暖,這就是血緣之間的默契,和心有靈犀,不用交流就有說不出的默契。
天下最愛自己孩子的莫過於母親,不論這個孩子能不能叫自己娘親。
五丫小心翼翼把書信收好,打開看了一眼首飾盒子,裏麵有幾隻當初陪嫁的珠花,還有太太給梅姨娘的那支鐲子,看完五丫就扣上,把書信跟首飾吩咐冬梅收起來,然後把書放在案上,好方便自己時時翻看。
冬梅聽話的把匣子收起來,五丫坐在桌前發呆,她知道梅姨娘留下這些首飾是給自己應急用的,怕自己不收,才再走之後讓自己打開,可是自己身上卻沒帶什麽,五丫隻覺得自己該長大些,成熟些了。不可能一直像以前一般過日子,混吃等死,攪稀泥,雖然也算是將就過,但總沒有如魚得水來得好。
姚老爺離開後,姚太太似乎更寂寞了,成天叫三丫五丫陪著解悶,還總是檢查四丫規矩學得如何,隻有二丫一直被冷著。
二丫也學乖了,似乎不打算走以前的路線,時時討好著姚太太,雖常常熱臉貼冷屁股,但終究把以前的薄皮臉練成了今日的厚臉皮。
天氣晴好,母女幾人坐在涼亭裏,吃著從京城姚善初那裏快馬送回的水果,姚太太念叨著「也不知你們父親在路上如何了。」
二丫趕緊插嘴,「母親不是對梅姨娘很是信任麽?怎麽還擔心著。」說著眼神時不時瞟著五丫,隻見五丫坐得穩如泰山,像是沒有聽見二丫的話一般,隻顧著吃水果。
姚太太斥道:「像你這樣人情淡薄的丫頭怎麽能懂!」
二丫不知道自己哪裏說錯了,隻能怏怏地閉嘴,還不忘狠狠的瞪上五丫一眼,自從五丫決定不能再混日子後,也不打算得過且過了,「二姐的眼睛怎麽了?是不是沒睡好?怎麽總是往我這兒瞟。」她那一副懵懂天真的模樣頓時逗樂的三丫,三丫笑道:「你不懂,二姐最擅長的就是眉目傳情,估摸著是看上你了。」三丫話裏話外不放過二丫當初與江桐的事情,得了機會便挖苦。
二丫臉騰地一紅,姚太太開口道:「你這丫頭何時也學得這般牙尖嘴利,又不是什麽長麵子的事情,值得沒事就拿出來炫耀麽?」雖口氣有微微的埋怨三丫,仔細一聽母女倆走得是同一條反諷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