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各自分工
直播:我在異世當領主 作者:我是傻妞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這,僅僅是開始,要在未來十年間將義務教育覆蓋到全天下,實現華夏文化圈的
“統一高考”,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太多太多,學術宮的天下攻略也才邁出了第一步而已。
學術宮總算如預想那般開始運轉起來,朱樉卻愈發地忙起來。本來按他的想法,卸下執政之位轉到學術宮,就可以安心搞搞教育和研究,
“教員”的那個教員夢也正合他的胃口。遠離權勢的旋渦,遠離功名利祿,遠離那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潛下心來好好做一枚
“種子”,哪怕是一片為華夏文明這棵大樹提供些許營養的落葉,也算是得償所願了。
可事與願違,學術宮的協正並不比周室的天官塚宰要輕鬆。他既是九宗的
“保姆”,協助各宗製訂發展規劃、協調人員物資分配、調和各自紛爭;又是招生辦主任,生源的開辟、資格審核、安置管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他還是教務長,從教學大綱到教材審定、從課程編排到師資分配,幾乎都無法置身事外。
學術宮是一個新生的事物,而且從其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麵臨著複雜無比的局麵。
在內部,既有各派各係的思想分歧和
“舊怨新仇”,又有朱樉引華領下產生的各種新思潮,其分門別類、融合聯通都不是簡單的事;在外部,各成員國也是
“心懷不軌”,要讓學術宮按預想那般在各國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絕不是靠那一紙協議就能達成的。
幸好,朱樉還擁有一個超級豪華陣容的
“諸子天團”,其間的波折雖然不少,稍稍有點空閑之後,朱樉這才有機會抽出點時間來關注一下自己最感興趣的科研和教育。
在學術宮的良好氛圍下,各項科研的開展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麵:各國最關注的冶煉技術方麵,更成熟、效率更高的冶煉手段正穩步推進,金屬提純、合金配比、鍛造方法等相關專利庫幾乎每天都在更新,甚至已經出現一級專利不到一月就
“降等”二級專利的例子,而且還有品類擴大和周期縮短的趨勢。這或許就是初級理論體係構建之後,必然會產生的現象,不再完全靠運氣和偶然,而是在探尋出規律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去開疆拓土,效率的提升簡直就不是在同一等次。
除了工業,農業、醫藥方麵也開始更加規範和係統化,種子的培育、各種作物之間的影響關係、藥物萃取提純、人體結構體係的探索也帶動了病理學的進一步發展。
這還僅僅是開始,一待朱樉期待的聚天下之英材而育之,用之的目標實現,必然會引來井噴式的爆發,再輔以學術宮的教育推廣體係,對整個文明的深度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朱樉卻無奈地發現,目前進行的很多科研項目,他都開始
“看不懂”了,即使想利用穿越者的優勢指點一二,也不知道從何著手,成了徹徹底底的外行。
甚至在他以為領先於人的蒸汽動力方麵,學術宮的相關專業人士也把他甩在了後麵,畢竟他知道的也僅僅是一些皮毛,與這些從實踐中不斷成長起來的人相比,同樣不具備多少優勢。
被多個項目組嫌棄,甚至連孔德等人都有點受不了他
“太不現實”的指導後,朱樉隻好嚐試一下去上上課,可沒想到卻掉進了
“坑”裏。朱樉雖然努力想要建立起一座
“現代”的大學來,不過一來他自己都沒上過一天大學,對大學到底是什麽樣隻有粗淺的認識;二來時代的差異這麽大,自然也不可能完全與後世的大學采用相同的模式。
首先為了不至於厚此薄彼,陸續進入大學城的第一批大學生並沒有劃分
“專業”,第一年要聽完九宗的所有基礎課程,根據學業情況和個人興趣,到第二年才會進行雙向選擇來決定自己的方向。
其次是老師同樣也沒有明確專業和教授課程,這一方麵是有不少人屬於身兼多長,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照顧九宗實力並不均衡,為其後的宗際借用留下空間。
除了像數學、物理、化學等通用課程外,其他的課程幾乎都處於
“自由發揮”狀態,比如同樣是儒宗入門課,孔子講來是一套,夢孜講的又是另一套,換成其他人可能又有所差別,甚至同一個人講的幾次都不一樣。
首簽幾國加上陸續跟進的七大強國,自願加強製選拔的第一屆大學生總人數已經達到六千多人,按四到五十人分為一班,每個宗的基礎課程一節就要安排至少一百多課時,多的要數十節,少的也超過十節,而這麽多的課時當然也不可能由一個人來承擔。
當然,受此前開放大學的影響,學術宮普遍還是采用大課製,幾個甚至十幾個班同時上一節課的現象也極為普遍,開學幾個月後,哪些人的課受追捧,哪些人又倍受冷落便非常明顯了。
雖然每一個學生都得聽完九宗課程,但聽誰的課卻有自由選擇的權力,開始還隻能被動地在指導師的安排下聽課要,可不久後就出現受追捧的千人大會堂也能坐無虛席,而受冷落的則百人小課室亦空曠無人的現象。
朱樉正考慮自己找門什麽課來上上之際,麻煩卻自己找上門來:計冉又一次
“翹班”了,他在道宗擔任的課找不到人去代。好不容易給計冉套個宗正的職位,又讓他在道宗兼著宗佐,可這家夥根本沒有半點改變,仍然像之前那樣我行我素,若真要給他
“考勤”,隻怕是慘不忍睹。數宗倒還有幾個得力宗佐幫他頂著,道宗這邊的情況就比較特殊:不少學生衝著朱樉的名氣去聽課,不久就寥寥無幾了。
如此,道宗的課程就落在了計冉、楊竹、尹喜和慎到這四大弟子頭上。
楊竹和慎到都是稷下名士,聽課的人自是越來越多,隻不過兩人所兼事務也不少,隻能偶爾抽空才上那麽一兩節,大多數時候都是由弟子代勞。
而尹喜又比較特殊,每次與人交流都極具
“風險”,所以大家也不敢讓他去上課,免得搞出什麽麻煩來。
“統一高考”,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太多太多,學術宮的天下攻略也才邁出了第一步而已。
學術宮總算如預想那般開始運轉起來,朱樉卻愈發地忙起來。本來按他的想法,卸下執政之位轉到學術宮,就可以安心搞搞教育和研究,
“教員”的那個教員夢也正合他的胃口。遠離權勢的旋渦,遠離功名利祿,遠離那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潛下心來好好做一枚
“種子”,哪怕是一片為華夏文明這棵大樹提供些許營養的落葉,也算是得償所願了。
可事與願違,學術宮的協正並不比周室的天官塚宰要輕鬆。他既是九宗的
“保姆”,協助各宗製訂發展規劃、協調人員物資分配、調和各自紛爭;又是招生辦主任,生源的開辟、資格審核、安置管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他還是教務長,從教學大綱到教材審定、從課程編排到師資分配,幾乎都無法置身事外。
學術宮是一個新生的事物,而且從其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麵臨著複雜無比的局麵。
在內部,既有各派各係的思想分歧和
“舊怨新仇”,又有朱樉引華領下產生的各種新思潮,其分門別類、融合聯通都不是簡單的事;在外部,各成員國也是
“心懷不軌”,要讓學術宮按預想那般在各國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絕不是靠那一紙協議就能達成的。
幸好,朱樉還擁有一個超級豪華陣容的
“諸子天團”,其間的波折雖然不少,稍稍有點空閑之後,朱樉這才有機會抽出點時間來關注一下自己最感興趣的科研和教育。
在學術宮的良好氛圍下,各項科研的開展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麵:各國最關注的冶煉技術方麵,更成熟、效率更高的冶煉手段正穩步推進,金屬提純、合金配比、鍛造方法等相關專利庫幾乎每天都在更新,甚至已經出現一級專利不到一月就
“降等”二級專利的例子,而且還有品類擴大和周期縮短的趨勢。這或許就是初級理論體係構建之後,必然會產生的現象,不再完全靠運氣和偶然,而是在探尋出規律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去開疆拓土,效率的提升簡直就不是在同一等次。
除了工業,農業、醫藥方麵也開始更加規範和係統化,種子的培育、各種作物之間的影響關係、藥物萃取提純、人體結構體係的探索也帶動了病理學的進一步發展。
這還僅僅是開始,一待朱樉期待的聚天下之英材而育之,用之的目標實現,必然會引來井噴式的爆發,再輔以學術宮的教育推廣體係,對整個文明的深度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朱樉卻無奈地發現,目前進行的很多科研項目,他都開始
“看不懂”了,即使想利用穿越者的優勢指點一二,也不知道從何著手,成了徹徹底底的外行。
甚至在他以為領先於人的蒸汽動力方麵,學術宮的相關專業人士也把他甩在了後麵,畢竟他知道的也僅僅是一些皮毛,與這些從實踐中不斷成長起來的人相比,同樣不具備多少優勢。
被多個項目組嫌棄,甚至連孔德等人都有點受不了他
“太不現實”的指導後,朱樉隻好嚐試一下去上上課,可沒想到卻掉進了
“坑”裏。朱樉雖然努力想要建立起一座
“現代”的大學來,不過一來他自己都沒上過一天大學,對大學到底是什麽樣隻有粗淺的認識;二來時代的差異這麽大,自然也不可能完全與後世的大學采用相同的模式。
首先為了不至於厚此薄彼,陸續進入大學城的第一批大學生並沒有劃分
“專業”,第一年要聽完九宗的所有基礎課程,根據學業情況和個人興趣,到第二年才會進行雙向選擇來決定自己的方向。
其次是老師同樣也沒有明確專業和教授課程,這一方麵是有不少人屬於身兼多長,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照顧九宗實力並不均衡,為其後的宗際借用留下空間。
除了像數學、物理、化學等通用課程外,其他的課程幾乎都處於
“自由發揮”狀態,比如同樣是儒宗入門課,孔子講來是一套,夢孜講的又是另一套,換成其他人可能又有所差別,甚至同一個人講的幾次都不一樣。
首簽幾國加上陸續跟進的七大強國,自願加強製選拔的第一屆大學生總人數已經達到六千多人,按四到五十人分為一班,每個宗的基礎課程一節就要安排至少一百多課時,多的要數十節,少的也超過十節,而這麽多的課時當然也不可能由一個人來承擔。
當然,受此前開放大學的影響,學術宮普遍還是采用大課製,幾個甚至十幾個班同時上一節課的現象也極為普遍,開學幾個月後,哪些人的課受追捧,哪些人又倍受冷落便非常明顯了。
雖然每一個學生都得聽完九宗課程,但聽誰的課卻有自由選擇的權力,開始還隻能被動地在指導師的安排下聽課要,可不久後就出現受追捧的千人大會堂也能坐無虛席,而受冷落的則百人小課室亦空曠無人的現象。
朱樉正考慮自己找門什麽課來上上之際,麻煩卻自己找上門來:計冉又一次
“翹班”了,他在道宗擔任的課找不到人去代。好不容易給計冉套個宗正的職位,又讓他在道宗兼著宗佐,可這家夥根本沒有半點改變,仍然像之前那樣我行我素,若真要給他
“考勤”,隻怕是慘不忍睹。數宗倒還有幾個得力宗佐幫他頂著,道宗這邊的情況就比較特殊:不少學生衝著朱樉的名氣去聽課,不久就寥寥無幾了。
如此,道宗的課程就落在了計冉、楊竹、尹喜和慎到這四大弟子頭上。
楊竹和慎到都是稷下名士,聽課的人自是越來越多,隻不過兩人所兼事務也不少,隻能偶爾抽空才上那麽一兩節,大多數時候都是由弟子代勞。
而尹喜又比較特殊,每次與人交流都極具
“風險”,所以大家也不敢讓他去上課,免得搞出什麽麻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