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進了正月,小平安便能扶著床欄杆站起來了。
嬰兒床四麵都圍著欄杆,他自己拽著床欄杆忽的站了起來,腿腳有力,穿的雖跟個小粽子似的,但沿著小床的欄杆走三圈都不帶喘氣的。
這是他近來的愛好,從剛開始能夠扶著床欄杆站起來,站得一會兒便一個屁股墩又坐了回去,隻床上鋪著厚厚的墊子,就算是跌坐下去也不疼的,隻咧咧才長了兩顆門牙的小嘴,含糊叫一聲:「娘……」
夏芍藥教了他許多日子叫娘,夏南天原本是想教祖父的,可是他隻會發出些模模糊糊的音節,祖父又是兩個字,難度加倍,隻能作罷。
沒想到摔了個屁股墩他倒會叫娘了。
夏芍藥喜的不行,將兒子抱在懷裏愛不釋手,「兒子哎,娘這下真的相信你不是個小蠢蛋了!「她為此可是憂心了整整個夏天呢,將做月子積的一身肥膘都擔心的沒了,沒生孩子以前的衣服套在身上都頗為寬鬆。
她說是為了小平安的智商擔心,但素娥卻知道這分明是憂心在外征戰的夏景行,夜夜失眠的結果,隻在夏南天麵前也不好顯出來,自然全要推到小平安身上了。
等到小平安能夠邁開小腿扶著嬰兒床欄杆走起來,請來的兩名嬤嬤都笑著誇他:「還自來沒見過還未滿周歲就會走路的哥兒呢,哥兒瞧著就是個早慧有福氣的!」嘴裏無數的好話都出來了。
夏南天抱著大孫子除夕夜往唐氏牌位前上香的時候就念叨:「娘子啊你瞧瞧咱們的大胖孫子,這小子真是四方模樣,額頭寬廣,定然是個心胸寬廣福澤深厚的孩兒。你也保佑著些咱們安哥兒,等他再大一點,我就帶他去你墳上給你添土去!」
大過年的有人來拜年,他也抱著大孫子不撒手。
今年家裏也有個當官的了,生意又不錯,還有個健康的大胖孫子,夏家門庭比之往年可要熱鬧許多。
前任知府周正益任滿走了之後,新上任的崔知府到了洛陽的時候,本地官吏縉紳皆前往城外迎接知府大駕,夏南天也在其列。
做起生意來何家與夏家是死對頭,鬥過好多回了,但前往城外迎接知府大人,二人作為花會一員,卻算是同盟了,互相抬轎子在知府崔大人麵前刷個臉熟。
十一月底的時候,知府大人家公子成親,兩家還相約著送了厚禮。聽說這位大人家裏娶的兒媳婦乃是京中貴女,眾人都讚在府大人好福氣,新郎倌兒也是一表人材。後來成親許多日子,才傳出來知府大人家的兒媳婦竟然是晉王外孫女,不怪道崔大人能夠跑到洛陽城裏來做官。
何老爺得到這消息,還特意與何大郎道:「放心!別瞧著夏家如今門庭旺了,夏南天得了個當官的女婿,可如今才上任的知府大人可是與晉王長女做了親家。夏南天的好女婿可與這一位有仇的,到時候他那好女婿遠水解不了近渴,看夏南天能得意到幾時!」
何大郎轉頭就將這消息告訴何娉婷,「你那好姐妹這下可鬥不過咱們了,她的仇人來洛陽了!」
何娉婷聽得其中緣由,冷哼一聲不屑道:「若是到時候咱們真仗著崔家的勢鬥垮了夏家,也不算有本事!」半下午就坐著馬車往夏家去了。
門上人來報,大姑娘坐著馬車去夏家了,何大郎唇邊便浮起一抹笑意。
夏南天沒想到橫生出這一節來。
假如崔大人是個腦袋清楚的,做公公的也不一定聽兒媳婦的話。再說了夏家也與他沒什麽仇怨。可若是崔大人急著巴結晉王,到時候想了法子要擠兌夏家,還真不好說會怎麽樣。
他為此擔心了一陣子,跟閨女說起來,夏芍藥卻讓他別太擔心,「咱們隻做兩手準備,先將家裏櫃上的的現銀都準備起來,姓崔的不動手便罷了,若真是對咱們動手,到時候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實在不行咱們變賣了家產往幽州去,尋夫君去。到時候在燕王治下,誰還敢得罪咱們不成?」
夏南天在閨女腦門上鑿了一記,「你是惦念著你家夫君,所以才想過去的吧?你當幽州日子好過?這仗都打了差不多一年了,能不能勝尚且難說,隻打起仗來邊關哪會有平安日子。姓崔的再折騰,大不了賠上這幅家產,可若是真出人命,恐怕也難。咱們隻遵紀守法,我就不信他能給咱們栽什麽汙名?」
夏芍藥這是想著保住家產往幽州轉移,夏南天卻想著邊關戰時,哪有安穩日子過。小平安又年幼,千裏奔波,幽州氣侯幹燥,他小孩子家家也難適應,豈能隨意奔波,還不如舍得家產保平安。相信隻要夏景行出息了,他手裏又掌著燕王府在洛陽的產業,錢財倒是身外之物了,也不怕賺不回來。
父女倆私下揣測崔大人會否對自家不利,過年的時候夏南天還跟何老爺一起往知府衙門拜年,竟不見崔大人有什麽異動,待他與何老爺一般客氣。
夏南天再回家來,抱著大孫子總算鬆了一口氣,「可算是白擔心了一場。」
知府衙門後院,寧景蘭才成親一月有餘,與郎君正是蜜裏調油的時候。
瞧在她母親與外祖麵上,婆婆也不敢難為她,每日也不教她在婆婆房裏立規矩,隻由著她得空來婆婆房裏請個安。
寧景蘭從前也懶散慣了的,在鎮北侯府裏也是說一不二的性子,又有南平郡主慣著,出嫁了下麵還有個小姑子,自己丈夫又是老二,上麵還有個兄長,這算是幼子。
兄長已經在外麵做了縣令,前兩年考中了外放的,隻因為官之地比較清貧,便沒帶妻兒過去。
寧景蘭頭上還有個嫂子,在婆婆麵前立了許多年的規矩,都不得鬆快。她又生了長孫的,沒想到弟媳婦一進門便是婆婆般的待遇,不說常往婆婆房裏來請安吧,就連她這個大嫂子也不放在眼裏。
做嫂子的原來自己在婆婆房裏立著規矩,也不覺得有什麽,偏寧景蘭進了門,有了比對,忽的心上就不順了起來。
婆婆不說讓弟媳婦立規矩,三五日不見弟媳婦來自己房裏請安,還要著人往弟媳婦房裏送吃的,派了丫頭去瞧:「可是二奶奶身上不舒服了,怎的這幾日竟沒瞧見過她?」
嬰兒床四麵都圍著欄杆,他自己拽著床欄杆忽的站了起來,腿腳有力,穿的雖跟個小粽子似的,但沿著小床的欄杆走三圈都不帶喘氣的。
這是他近來的愛好,從剛開始能夠扶著床欄杆站起來,站得一會兒便一個屁股墩又坐了回去,隻床上鋪著厚厚的墊子,就算是跌坐下去也不疼的,隻咧咧才長了兩顆門牙的小嘴,含糊叫一聲:「娘……」
夏芍藥教了他許多日子叫娘,夏南天原本是想教祖父的,可是他隻會發出些模模糊糊的音節,祖父又是兩個字,難度加倍,隻能作罷。
沒想到摔了個屁股墩他倒會叫娘了。
夏芍藥喜的不行,將兒子抱在懷裏愛不釋手,「兒子哎,娘這下真的相信你不是個小蠢蛋了!「她為此可是憂心了整整個夏天呢,將做月子積的一身肥膘都擔心的沒了,沒生孩子以前的衣服套在身上都頗為寬鬆。
她說是為了小平安的智商擔心,但素娥卻知道這分明是憂心在外征戰的夏景行,夜夜失眠的結果,隻在夏南天麵前也不好顯出來,自然全要推到小平安身上了。
等到小平安能夠邁開小腿扶著嬰兒床欄杆走起來,請來的兩名嬤嬤都笑著誇他:「還自來沒見過還未滿周歲就會走路的哥兒呢,哥兒瞧著就是個早慧有福氣的!」嘴裏無數的好話都出來了。
夏南天抱著大孫子除夕夜往唐氏牌位前上香的時候就念叨:「娘子啊你瞧瞧咱們的大胖孫子,這小子真是四方模樣,額頭寬廣,定然是個心胸寬廣福澤深厚的孩兒。你也保佑著些咱們安哥兒,等他再大一點,我就帶他去你墳上給你添土去!」
大過年的有人來拜年,他也抱著大孫子不撒手。
今年家裏也有個當官的了,生意又不錯,還有個健康的大胖孫子,夏家門庭比之往年可要熱鬧許多。
前任知府周正益任滿走了之後,新上任的崔知府到了洛陽的時候,本地官吏縉紳皆前往城外迎接知府大駕,夏南天也在其列。
做起生意來何家與夏家是死對頭,鬥過好多回了,但前往城外迎接知府大人,二人作為花會一員,卻算是同盟了,互相抬轎子在知府崔大人麵前刷個臉熟。
十一月底的時候,知府大人家公子成親,兩家還相約著送了厚禮。聽說這位大人家裏娶的兒媳婦乃是京中貴女,眾人都讚在府大人好福氣,新郎倌兒也是一表人材。後來成親許多日子,才傳出來知府大人家的兒媳婦竟然是晉王外孫女,不怪道崔大人能夠跑到洛陽城裏來做官。
何老爺得到這消息,還特意與何大郎道:「放心!別瞧著夏家如今門庭旺了,夏南天得了個當官的女婿,可如今才上任的知府大人可是與晉王長女做了親家。夏南天的好女婿可與這一位有仇的,到時候他那好女婿遠水解不了近渴,看夏南天能得意到幾時!」
何大郎轉頭就將這消息告訴何娉婷,「你那好姐妹這下可鬥不過咱們了,她的仇人來洛陽了!」
何娉婷聽得其中緣由,冷哼一聲不屑道:「若是到時候咱們真仗著崔家的勢鬥垮了夏家,也不算有本事!」半下午就坐著馬車往夏家去了。
門上人來報,大姑娘坐著馬車去夏家了,何大郎唇邊便浮起一抹笑意。
夏南天沒想到橫生出這一節來。
假如崔大人是個腦袋清楚的,做公公的也不一定聽兒媳婦的話。再說了夏家也與他沒什麽仇怨。可若是崔大人急著巴結晉王,到時候想了法子要擠兌夏家,還真不好說會怎麽樣。
他為此擔心了一陣子,跟閨女說起來,夏芍藥卻讓他別太擔心,「咱們隻做兩手準備,先將家裏櫃上的的現銀都準備起來,姓崔的不動手便罷了,若真是對咱們動手,到時候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實在不行咱們變賣了家產往幽州去,尋夫君去。到時候在燕王治下,誰還敢得罪咱們不成?」
夏南天在閨女腦門上鑿了一記,「你是惦念著你家夫君,所以才想過去的吧?你當幽州日子好過?這仗都打了差不多一年了,能不能勝尚且難說,隻打起仗來邊關哪會有平安日子。姓崔的再折騰,大不了賠上這幅家產,可若是真出人命,恐怕也難。咱們隻遵紀守法,我就不信他能給咱們栽什麽汙名?」
夏芍藥這是想著保住家產往幽州轉移,夏南天卻想著邊關戰時,哪有安穩日子過。小平安又年幼,千裏奔波,幽州氣侯幹燥,他小孩子家家也難適應,豈能隨意奔波,還不如舍得家產保平安。相信隻要夏景行出息了,他手裏又掌著燕王府在洛陽的產業,錢財倒是身外之物了,也不怕賺不回來。
父女倆私下揣測崔大人會否對自家不利,過年的時候夏南天還跟何老爺一起往知府衙門拜年,竟不見崔大人有什麽異動,待他與何老爺一般客氣。
夏南天再回家來,抱著大孫子總算鬆了一口氣,「可算是白擔心了一場。」
知府衙門後院,寧景蘭才成親一月有餘,與郎君正是蜜裏調油的時候。
瞧在她母親與外祖麵上,婆婆也不敢難為她,每日也不教她在婆婆房裏立規矩,隻由著她得空來婆婆房裏請個安。
寧景蘭從前也懶散慣了的,在鎮北侯府裏也是說一不二的性子,又有南平郡主慣著,出嫁了下麵還有個小姑子,自己丈夫又是老二,上麵還有個兄長,這算是幼子。
兄長已經在外麵做了縣令,前兩年考中了外放的,隻因為官之地比較清貧,便沒帶妻兒過去。
寧景蘭頭上還有個嫂子,在婆婆麵前立了許多年的規矩,都不得鬆快。她又生了長孫的,沒想到弟媳婦一進門便是婆婆般的待遇,不說常往婆婆房裏來請安吧,就連她這個大嫂子也不放在眼裏。
做嫂子的原來自己在婆婆房裏立著規矩,也不覺得有什麽,偏寧景蘭進了門,有了比對,忽的心上就不順了起來。
婆婆不說讓弟媳婦立規矩,三五日不見弟媳婦來自己房裏請安,還要著人往弟媳婦房裏送吃的,派了丫頭去瞧:「可是二奶奶身上不舒服了,怎的這幾日竟沒瞧見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