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人的報複來的非常快,昨天日本人打了華國轟炸機一個埋伏,今天便被人家打了一個引蛇出洞,以空戰28:3的代價敗下陣來。剩餘的日中島五式飛機立即撤走,並且躲藏了起來,開始與華國飛機戰玩起了捉迷藏有戲。


    華國空軍開始將戰鬥機和轟炸機混編,避免轟炸機成為日本飛機的靶子。而在戰鬥機麵前,轟炸機上的機槍成了擺設,並沒有給日本飛機帶來多大的麻煩,因此空軍也將戰場經驗向空軍參謀部進行報告,我們戰鬥機的研發方向錯誤,與其強化戰鬥機的防護能力和戰鬥力,不如強化它的飛行高度速度與載彈量。


    在朝鮮軍司令菱刈隆的整合之下,日本朝鮮軍再一次煥發了勃勃生氣。所有人願意相信菱刈隆,並且得到了後方軍火裝備的大量補給,同時一些新兵也快速地補充到各個師團之中。因旅順之戰急切,菱刈隆不得不立即出擊,他與參謀計劃兵分左中右三路軍向華國進攻,打破華軍的鐵壁。


    左路軍由第六師團、第八師團和第二十師團組成,依舊沿著之前的路線順著大寧江向西,抵達定州,然後兵發新義州。攻克新義州之後可以直接踩著鴨綠江的冰麵襲擊華國遼寧省丹東,鳳城,繼而包圍華國東北方麵軍第一戰役集群於遼東半島。這一路實際上在菱刈隆的計劃之中是牽製部隊,他們負責牽製華國援朝軍,同時因定州地理位置特殊,背山麵海,易守難攻,日軍數次數次折戟定州。菱刈隆的前任崗村長太郎就是因為固執地認為日本朝鮮軍從定州進攻新義州後進入華國是最直接最短的道路,因此不顧一切猛攻定州,正中華國援朝軍下懷,數十萬大軍停滯在定州進退不得,從而被免除總司令一職。


    中路由第三師團,第七師團,第十五師團,第十九師團組成,一反常態主動向攻打狼林山脈,進入被韓國人割讓給華國的兩江道,如果華國不回防,中路軍長驅直入越過狼林山脈,進入華國吉林省,進入華國之後一路向北排除疑兵向華國通化進攻,主力部隊迅速延鴨綠江畔向南進攻,切斷華國後勤補給。如此日軍回轉餘地就大了,留下來可以包圍華國東北方麵軍第二戰役集群援朝軍,向南則可以包圍華國第一戰役集群,因此菱刈隆的左中右三路軍,以中路軍為主力部隊。


    右路則由第九師團和第十八師團組成,他們是向北進入蓋馬高原沿著鹹鏡南道和鹹鏡北道,攻打已經屬於華國的清津市,而後繼續北上威脅東吉省海參崴。右路軍實際上是疑兵,讓華國軍隊猝不及防,同時如果能夠清津則突然轉進進入延吉,從延吉直插吉林城,隨後向北攻打華國東北七省經濟中心吉林省省會哈爾濱市。(參考民國行政區域劃分,彼時黑龍江省省會齊齊哈爾,吉林省省會原長春,後長春建州直屬,省會改為哈爾濱。)如果右路軍抵達哈爾濱,無論如何華國人必定方寸大亂,哈爾濱周邊擁有太多重要軍事設施了,再向北就是華國空軍大本營和東北石油中心薩爾圖。


    第四師團匯合剛從國內抵達的第二十三師團,第二十四師團,台灣高砂旅團,在朝鮮半島負責剿匪,所有有家屬參加韓國複國軍的家庭給予兩個月的時間,家屬必須從韓國複國軍退出,或者直接率軍“反正”,否則全家將遭到屠殺。


    菱刈隆雖然用了近半個月重新治理了朝鮮日戰區,將關東軍的生死置之度外,甚至每天的求救電報直接讓在一旁不看,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了他的十二天的重新布置,日本朝鮮軍目標明確,戰術清晰,軍隊後勤也得到了及時的補充,並且在朝鮮當地搶奪了許多補給——雖然很多朝鮮人餓死,但日本人覺得朝鮮人死的越多,將來日本人移民朝鮮半島就越方便,於是沒有加以理會。


    日本朝鮮軍在華曆元年12月25日集結完畢,準備12月28日向華國援朝軍進攻,沒想到華國在25日這一天就對旅順發起了總攻。措手不及的形式逼迫菱刈隆不得不提前發起三路進攻,不過由於天空被華國空軍占領,日軍的進攻沒什麽秘密可言,再加上華國人和韓國複國軍收買了大量本地居民做眼線,日本的兵分三路一開始行動就已經被發現。


    援朝軍司令官張鑲武,副司令劉植達已經做好了防禦準備,並且趁著日本人再次集結的時間內撤換了傷員,修築了防禦陣地,尤其是定州附近更是囤積了十萬大軍。卻發現日軍已經兵分三路進行,連忙致電給第三戰役集群司令官盧燾響準備協防。


    盧燾響遂即開始布放,調集第63步兵師、第64步兵師、第3騎兵師、吉林武裝警察第1旅、黑龍江預備役第6師向清津移動,試圖將日本右路軍阻擊在清津。


    為了製止日軍中路軍的進攻,劉植達親自率領第69步兵師,第4山地師,黑龍江預備役第2師,第72步兵師(原國防軍新2師),第73步兵師(原國防軍新2師)組成援朝軍第二軍坐鎮江界市,狙擊日本朝鮮軍中路軍。


    華曆元年12月29日,日軍左路軍向博川發起進攻,坐鎮指揮的張鑲武以第27步兵師與68步兵師構建阻擊陣地,以第4騎兵師做機動部隊,進行彈性防禦。


    從12月29到30日,華日雙方激戰兩日,華軍與日軍在陣地前反複爭奪,而與此同時日本關東軍覆滅在即,東京大本營震怒,要求菱刈隆立即攻克。


    菱刈隆也是著急了,下令左路軍發起總攻,但這與菱刈隆原來的戰術計劃不符,他的主戰部隊是中路軍,左路隻是迷惑華國軍隊的牽製部隊。菱刈隆無可奈何,將後方的第四師團與台灣高砂旅團調到前線。


    張鑲武且戰且退,軍隊從博川向後撤退,堅守定州和龜城。期間張鑲武指揮騎兵師對日軍進行了一次偷襲戰,擊潰日軍一個聯隊,但在第四師團的接應下,日軍重新集結。看到日軍集結完畢沒有偷襲機會,第4騎兵師遂即撤回。


    日本陸軍第四師團,一直以來都號稱為日本陸軍的奇葩,但當他們全力投入戰鬥的時候戰鬥力並不比第二師團(日軍精銳仙台師團)差半分。第四師團就像是一個身懷武功卻愛好和平的習武者一樣,看到任何對手想到的絕對是先保證自己的士兵盡可能的零傷亡。


    因此在麵對華國騎兵部隊的時候,第四師團知道轉身逃跑也跑不過戰馬,於是全軍集結準備一戰。不過當華國騎兵部隊撤走之後,第四師團立即拖拖拉拉起來,並且開始嘲笑被擊潰的聯隊。這導致了本來被第四師團救了的人反而更加怨恨他們,大阪人(第四師團為大阪師團)性格向來如此,而且大阪人比起全國其他地區更加富裕一些,在日本也存在仇富心理,所以關於第四師團的嘲笑和詆毀就更多了。


    第四師團毫不在意,繼續磨磨蹭蹭趕路,反倒是台灣高砂旅團從仁川登陸之後,一麵從朝鮮當地征集棉衣,一麵跑到了第四師團前麵。高砂旅團是由台灣的土著生番與明朝期間從福建來到台灣的漢人組成,這些人與清朝中期以後移民台灣的漢人常常發生衝突,並且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不認為自己的華國人身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一個北洋軍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門吹燈零零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門吹燈零零七並收藏最後一個北洋軍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