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亂軍四起,廝殺之聲,徹夜可聞,然百姓雖有驚惶之意,蓋閉戶者,波及不過百之一二,何哉,皆懼王師殺伐,困不敢出。至天明,軍奉帝命而入,遂平,得殘卒萬餘。”
《帝國之崛起——卷一》,清州散人著。
“一個龐大的帝國,是不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行程,它總是要經曆一次一次的軍事鬥爭,這是曆史的規律,沒人沒可以改變,而編者以為,平壤之戰,則是這個東方龐大的帝國早期最重要的一次戰鬥,此戰以後,帝國的統治者,將他的統治中心,從一個偏僻的漁村,轉移到這樣一個當時來說無論是經濟,人口,軍事都具有巨大潛力的城市,並以此為基地,將他戰無不勝的軍隊向四周極力擴張,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勝利,可以這麽說,沒有平壤之戰,就不會帝國緊接而來的高速發展期!”
《世界通史之亞洲近現代軍事史》,帝國皇家出版社編。
……
沒有人知道,這短短的一夜,會在曆史上留下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餘風也不知道,他隻是按部就班水到渠成的做著這樣的事情,實際上,連他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曆史在推動著他,還是他在推動著曆史。
事情發展到現在,既在他的意料之中外,又是在他的意料中,唯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就是這一切的發展,至少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脫離他的控製,他還掌控得住局麵,就算這一次大亂,他莫名其妙的得了一萬多降服的朝鮮士卒一樣,這原本不是在他的計劃中的,但是,他迅速的為這些朝鮮士卒找到了安置的地方。
崔陽浩和他手下的那些家丁,餘風本來是不打算將他們留在平壤的,這樣的人,留在平壤隻能是一個極其不安定的因素,他當初的想法,就是若是這崔陽浩如同池長青一樣識時務的話,讓他為自己的馬前卒,也不是不可,但是,顯然崔陽浩的選擇和他的初衷有一些距離,即便是餘風再大度,這崔陽浩是一定要走的。
隻不過,去哪裏,卻是由他做不了主了。池長青接收了大部分原來崔陽浩的麾下的朝鮮兵卒,對於這個他的手下曾經的舊主,自然是要多多礙眼就有多礙眼,恨不得他在亂軍中死掉了才好,餘風對崔陽浩的保護,讓他有些失望,但是他也及時的揣摩出了餘風的意思,那就是餘風目前並不想因為崔陽浩的緣故,和朝鮮枝繁葉茂的崔家撕破臉,本來不過就事論事,若是轉換成私人恩怨,對於餘風已經餘風的勢力來說,並不見得是什麽好事情。
所以,他很是貼心的給餘風獻上一計策,請崔陽浩回王都述職,遠遠的打發他到漢城去,若是崔陽浩要保住崔家的顏麵,不想顯得自己是那麽無能的話,對於他在平壤這邊屢屢受挫的事情,肯定不會大肆宣揚,畢竟他現在頭山還頂著一個“抗清英雄”的光環。至於他願不願意回來,什麽時候回來,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餘風對此欣然采納,能夠不傷和氣的處理這個事情,那就最好了,當初若是沒有崔家的斡旋,他在新城也不能那麽容易立足,眼下雖然他做的事情對於崔陽浩來說,是有些過分了,但是,他畢竟還是不想做絕。
於是,整軍之夜過去的第三天,崔洋僅僅帶著百餘門從人家將,從平壤離開了,而平壤城的整軍運動,因為他的離開,更是開展得火火紅紅起來。
整軍的範疇,不僅僅包括那些朝鮮降卒,也包括了風字營的大部,實際上,如果再加上原新城的民務衙門,軍務衙門和內務衙門正式的開張理事,這次的整軍運動,更像是一次餘風係統的大肆整編。
從降卒挑選了近四千人,補充進了風字營,讓很多人都以為餘風會單獨為這些降卒開辟一營的時候,餘風的做法卻是讓大跌眼鏡。
餘風將自己的軍事係統,從根本上,將自己的士兵劃為幾類。原來風字營在籍貫的士兵,稱之為正兵,拿足餉,主要負責作戰。而駐防在各地的新編士兵,這種士兵雖然經過一定的訓練,但是卻沒有達到正兵的標準,所以,這類士兵,稱之為預備兵,主要負責駐地的治安,這類士兵,拿七成餉。還有一類,就是輔兵,像這個收納的這些朝鮮降兵就是這一類,這類人,基本上沒有武裝,但是,軍中的各種常規的土木作業,運輸,甚至是士兵的生活安排,都由這些人負責,這些人,存在的目的,就是為風字營服務,拿半餉。
餘風甚至為這些輔兵,設置了上升的空間,若是輔兵中有表現出色的,可以補入教習營,和那些番人士兵,享受同樣的待遇。他想通過這樣的舉動,安慰這些忐忑不安的朝鮮士兵,並逐漸的將這人融入自己的係統,讓所有的朝鮮人,對待自己的統治,有一種認同感。而不會時時刻刻感到是外來的勢力占據了他們的家園。
池長青的留守衙門,也正是納入了民務衙門的管轄,順理成章的,遲青山的手下的士兵,也就自動升格為風字營的輔兵了,而池長青這樣的朝鮮籍民事官員,也將逐漸被民事衙門調派到各個風字營控製的城鎮,擔任當地的民事官員,當然,如果不是特別出色的,正職一般是輪不到他們的。
這次的整軍運動,足足持續了一個多月,在一個多月之後,從平壤到新城,從長淵到南浦,這一片足足堪比登州府的土地,就已經牢牢的被餘風控製在手裏了,隻要餘風一聲令下,這一片土地的各種資源,就可任由他意,隨意調動。
龍薪酬送來的吳嫣然的親筆信,也僅僅在奔波了十多天後,就送到了餘風的手裏,這讓準備將家眷接到平壤來的餘風,頓時有了一種被打亂了算盤的感覺。
他這前腳剛剛把崔陽浩送回漢城,這吳嫣然就巴巴的趕了過去,若是崔陽浩懷恨在心,這不等於就是送羊入虎口嗎?崔陽浩會懷恨在心嗎?這是毫無疑問的,雖然餘風沒有傷及他的性命,但是,餘風也沒有奢望到崔陽浩會感激自己一番。
“胡鬧,真正是胡鬧!”若是利用人家的家眷做人質,脅迫別人做點心不甘情不願的事情,餘風那是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但是若是自己的家人,有可能被人家拿做人質,僅僅隻是有可能而已,這就讓他感覺有點受不了了。
“來人,先把他給我弄下去,找間空房子給他敗敗火!”餘風看到麵前這個猥瑣的家夥,心裏說不出的膩味,“你最好祈禱二夫人毫發無損的回來……”
龍薪酬不敢求饒,乖乖的隨著進來的親兵走了出去,來的時候,他就知道是這個結果了,要是人家把自己老婆給弄到個生死不知的地方去,恐怕自己比大人的反應還要大。說句不好聽的,要是他不是心存僥幸,又無處可逃,他都有心立刻找個地方藏起來了。
餘風展開了書信,再次看了一遍,吳嫣然在信中將她去漢城的目的,很是詳細的解釋了一遍,並且指出了新城目前發展到了一個什麽地步,需要什麽樣的改變。心中雖然是以夫妻的口吻侃侃而談,但是滿紙都是公事公辦的味道,貼心的話兒倒是沒有幾句。
眼下得了平壤,一個小小的新城銅礦,餘風實際上已經不怎麽放在心上了,在他的地盤上,鐵礦,煤礦,銅礦現在已經不是什麽急需的問題了,除了金銀礦沒有,隻要他有足夠的人手,足夠的技術支持,開采出這些資源並不是什麽難事。
但是,他還是被吳嫣然勾勒出的一副大前景,微微感到擔憂,如果說餘風的眼光,是戰術家的眼光的話,那麽吳嫣然的這些話,無疑就是一個戰略家的眼光來看問題的,雖然這戰略眼光僅僅著足在經濟領域上。
人才,人才!我要人才!一邊讀著吳嫣然的信,餘風越發感覺到自己的不足。他不過是中人之姿,和眾人相比,無非是多了一些後世的見識經驗和一副比較過硬的心理素質而已。要想能夠成就一番霸業,他就非得找一些比他強,比他牛的人物來輔助,他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麽三國劉備為什麽那麽求賢若渴了。
論武力,劉備就是一個二把刀,關羽張飛趙雲他一個都比不上,論智謀,在多智近妖的諸葛亮麵前,他隻有給人家提草鞋的份,但是為什麽他能三分天下,成就霸業,還不是因為有了這些高端人才不遺餘力的輔助。
而他自己,現在缺的就是這樣的人才,連他自己的老婆看問題都比自己透徹,這怎麽讓他不汗顏,不慚愧,不求賢若渴?
當然,人才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求得到的,但是,老婆跑到自己控製不了局麵的地方去了,這才是大事情,尤其這個老婆還是可以客串高端人才的那一種,於公於私,餘風都不能就這麽將吳嫣然丟到漢城,任由她折騰,不聞不問。
《帝國之崛起——卷一》,清州散人著。
“一個龐大的帝國,是不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行程,它總是要經曆一次一次的軍事鬥爭,這是曆史的規律,沒人沒可以改變,而編者以為,平壤之戰,則是這個東方龐大的帝國早期最重要的一次戰鬥,此戰以後,帝國的統治者,將他的統治中心,從一個偏僻的漁村,轉移到這樣一個當時來說無論是經濟,人口,軍事都具有巨大潛力的城市,並以此為基地,將他戰無不勝的軍隊向四周極力擴張,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勝利,可以這麽說,沒有平壤之戰,就不會帝國緊接而來的高速發展期!”
《世界通史之亞洲近現代軍事史》,帝國皇家出版社編。
……
沒有人知道,這短短的一夜,會在曆史上留下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餘風也不知道,他隻是按部就班水到渠成的做著這樣的事情,實際上,連他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曆史在推動著他,還是他在推動著曆史。
事情發展到現在,既在他的意料之中外,又是在他的意料中,唯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就是這一切的發展,至少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脫離他的控製,他還掌控得住局麵,就算這一次大亂,他莫名其妙的得了一萬多降服的朝鮮士卒一樣,這原本不是在他的計劃中的,但是,他迅速的為這些朝鮮士卒找到了安置的地方。
崔陽浩和他手下的那些家丁,餘風本來是不打算將他們留在平壤的,這樣的人,留在平壤隻能是一個極其不安定的因素,他當初的想法,就是若是這崔陽浩如同池長青一樣識時務的話,讓他為自己的馬前卒,也不是不可,但是,顯然崔陽浩的選擇和他的初衷有一些距離,即便是餘風再大度,這崔陽浩是一定要走的。
隻不過,去哪裏,卻是由他做不了主了。池長青接收了大部分原來崔陽浩的麾下的朝鮮兵卒,對於這個他的手下曾經的舊主,自然是要多多礙眼就有多礙眼,恨不得他在亂軍中死掉了才好,餘風對崔陽浩的保護,讓他有些失望,但是他也及時的揣摩出了餘風的意思,那就是餘風目前並不想因為崔陽浩的緣故,和朝鮮枝繁葉茂的崔家撕破臉,本來不過就事論事,若是轉換成私人恩怨,對於餘風已經餘風的勢力來說,並不見得是什麽好事情。
所以,他很是貼心的給餘風獻上一計策,請崔陽浩回王都述職,遠遠的打發他到漢城去,若是崔陽浩要保住崔家的顏麵,不想顯得自己是那麽無能的話,對於他在平壤這邊屢屢受挫的事情,肯定不會大肆宣揚,畢竟他現在頭山還頂著一個“抗清英雄”的光環。至於他願不願意回來,什麽時候回來,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餘風對此欣然采納,能夠不傷和氣的處理這個事情,那就最好了,當初若是沒有崔家的斡旋,他在新城也不能那麽容易立足,眼下雖然他做的事情對於崔陽浩來說,是有些過分了,但是,他畢竟還是不想做絕。
於是,整軍之夜過去的第三天,崔洋僅僅帶著百餘門從人家將,從平壤離開了,而平壤城的整軍運動,因為他的離開,更是開展得火火紅紅起來。
整軍的範疇,不僅僅包括那些朝鮮降卒,也包括了風字營的大部,實際上,如果再加上原新城的民務衙門,軍務衙門和內務衙門正式的開張理事,這次的整軍運動,更像是一次餘風係統的大肆整編。
從降卒挑選了近四千人,補充進了風字營,讓很多人都以為餘風會單獨為這些降卒開辟一營的時候,餘風的做法卻是讓大跌眼鏡。
餘風將自己的軍事係統,從根本上,將自己的士兵劃為幾類。原來風字營在籍貫的士兵,稱之為正兵,拿足餉,主要負責作戰。而駐防在各地的新編士兵,這種士兵雖然經過一定的訓練,但是卻沒有達到正兵的標準,所以,這類士兵,稱之為預備兵,主要負責駐地的治安,這類士兵,拿七成餉。還有一類,就是輔兵,像這個收納的這些朝鮮降兵就是這一類,這類人,基本上沒有武裝,但是,軍中的各種常規的土木作業,運輸,甚至是士兵的生活安排,都由這些人負責,這些人,存在的目的,就是為風字營服務,拿半餉。
餘風甚至為這些輔兵,設置了上升的空間,若是輔兵中有表現出色的,可以補入教習營,和那些番人士兵,享受同樣的待遇。他想通過這樣的舉動,安慰這些忐忑不安的朝鮮士兵,並逐漸的將這人融入自己的係統,讓所有的朝鮮人,對待自己的統治,有一種認同感。而不會時時刻刻感到是外來的勢力占據了他們的家園。
池長青的留守衙門,也正是納入了民務衙門的管轄,順理成章的,遲青山的手下的士兵,也就自動升格為風字營的輔兵了,而池長青這樣的朝鮮籍民事官員,也將逐漸被民事衙門調派到各個風字營控製的城鎮,擔任當地的民事官員,當然,如果不是特別出色的,正職一般是輪不到他們的。
這次的整軍運動,足足持續了一個多月,在一個多月之後,從平壤到新城,從長淵到南浦,這一片足足堪比登州府的土地,就已經牢牢的被餘風控製在手裏了,隻要餘風一聲令下,這一片土地的各種資源,就可任由他意,隨意調動。
龍薪酬送來的吳嫣然的親筆信,也僅僅在奔波了十多天後,就送到了餘風的手裏,這讓準備將家眷接到平壤來的餘風,頓時有了一種被打亂了算盤的感覺。
他這前腳剛剛把崔陽浩送回漢城,這吳嫣然就巴巴的趕了過去,若是崔陽浩懷恨在心,這不等於就是送羊入虎口嗎?崔陽浩會懷恨在心嗎?這是毫無疑問的,雖然餘風沒有傷及他的性命,但是,餘風也沒有奢望到崔陽浩會感激自己一番。
“胡鬧,真正是胡鬧!”若是利用人家的家眷做人質,脅迫別人做點心不甘情不願的事情,餘風那是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但是若是自己的家人,有可能被人家拿做人質,僅僅隻是有可能而已,這就讓他感覺有點受不了了。
“來人,先把他給我弄下去,找間空房子給他敗敗火!”餘風看到麵前這個猥瑣的家夥,心裏說不出的膩味,“你最好祈禱二夫人毫發無損的回來……”
龍薪酬不敢求饒,乖乖的隨著進來的親兵走了出去,來的時候,他就知道是這個結果了,要是人家把自己老婆給弄到個生死不知的地方去,恐怕自己比大人的反應還要大。說句不好聽的,要是他不是心存僥幸,又無處可逃,他都有心立刻找個地方藏起來了。
餘風展開了書信,再次看了一遍,吳嫣然在信中將她去漢城的目的,很是詳細的解釋了一遍,並且指出了新城目前發展到了一個什麽地步,需要什麽樣的改變。心中雖然是以夫妻的口吻侃侃而談,但是滿紙都是公事公辦的味道,貼心的話兒倒是沒有幾句。
眼下得了平壤,一個小小的新城銅礦,餘風實際上已經不怎麽放在心上了,在他的地盤上,鐵礦,煤礦,銅礦現在已經不是什麽急需的問題了,除了金銀礦沒有,隻要他有足夠的人手,足夠的技術支持,開采出這些資源並不是什麽難事。
但是,他還是被吳嫣然勾勒出的一副大前景,微微感到擔憂,如果說餘風的眼光,是戰術家的眼光的話,那麽吳嫣然的這些話,無疑就是一個戰略家的眼光來看問題的,雖然這戰略眼光僅僅著足在經濟領域上。
人才,人才!我要人才!一邊讀著吳嫣然的信,餘風越發感覺到自己的不足。他不過是中人之姿,和眾人相比,無非是多了一些後世的見識經驗和一副比較過硬的心理素質而已。要想能夠成就一番霸業,他就非得找一些比他強,比他牛的人物來輔助,他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麽三國劉備為什麽那麽求賢若渴了。
論武力,劉備就是一個二把刀,關羽張飛趙雲他一個都比不上,論智謀,在多智近妖的諸葛亮麵前,他隻有給人家提草鞋的份,但是為什麽他能三分天下,成就霸業,還不是因為有了這些高端人才不遺餘力的輔助。
而他自己,現在缺的就是這樣的人才,連他自己的老婆看問題都比自己透徹,這怎麽讓他不汗顏,不慚愧,不求賢若渴?
當然,人才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求得到的,但是,老婆跑到自己控製不了局麵的地方去了,這才是大事情,尤其這個老婆還是可以客串高端人才的那一種,於公於私,餘風都不能就這麽將吳嫣然丟到漢城,任由她折騰,不聞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