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吳樾血濺出洋五大臣
暗殺1905·第2部 作者:巫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出洋五大臣
漢曆八月二十六日,旭日東升,天氣晴朗。
辰時剛過一半,一頂氣派的轎子落轎於正陽門火車站外。轎簾撩起,鎮國公載澤走下轎子,經過巡警把守的通道,走進了正陽門火車站。
鐵路局預備的專列定於巳時四刻出發,載澤抵達火車站時,提前了整整一個時辰。載澤本以為自己肯定來得最早,哪知到了之後,才發現月台上早已人山人海,自己竟是出洋的五位大臣中最後一個到的。兵部侍郎徐世昌、戶部侍郎戴鴻慈、湖南巡撫端方和商部右丞紹英,都已先他抵達了正陽門火車站。
這五個人,便是此次清廷派遣出洋考察的五位大臣了。
這次出洋考察,源於立憲呼聲的高漲。
在東北一帶進行的日俄戰爭,最終以俄國的戰敗而結束,俄國被迫與日本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此消息傳來,舉國激蕩,在很多人看來,日本乃立憲國,俄國乃專製國,弱小的日本能戰勝強大的俄國,根本就是立憲對專製的勝利。一股“立憲之聲”因此在社會各界彌漫開來。駐法公使孫寶琦上書言事,詳述立憲為國家富強之本,懇請聖明仿英國日本,建立立憲政體。狀元實業家張謇致書直隸總督袁世凱,請他促成朝廷立憲。
此時的袁世凱,已完成了對北洋六鎮新軍的編練,除第一鎮係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處在他的控製之下,同時他大力襄讚新政,又內結親貴,外樹黨援,袁世凱儼然已成為清廷中最具實權的漢族軍政要員。
麵對遍布朝野的立憲呼聲,袁世凱深知以自己的地位,此事難以推脫,於是在收到張謇的請求信函後,便與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等官員聯名上奏,請求朝廷實行立憲政體,並提出了派遣皇室親貴出洋考察西方國家憲政的請求。
麵對立憲聲浪激蕩朝野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慈禧深知一味守著老規矩已經行不通,不得不做出順應民心民意、銳意改革的姿態。很快,清廷頒布了上諭,宣布成立考察政治館,並接受袁世凱的建議,準備正式派遣皇室親貴出訪日本和歐美等國,進行實地考察,為將來實行憲政做準備。
清廷派遣出國考察的五位大臣,都是經過了一番精挑細選,其中有來自滿族皇室的親貴,也有來自地方的新式官員,有掌管財政和商業的大臣,也有統籌軍事事務的官員。這五位大臣定於漢曆八月二十六日,在正陽門火車站乘火車南下,到上海坐英國太古輪船出洋考察。
五位大臣乘坐的專列共有五節車廂,前麵兩節供隨員乘坐,第三節是五位大臣乘坐的花車,第四節供仆役乘坐,最後一節用來裝運行李。除載澤之外的四位大臣,提前一個多時辰便抵達了火車站,與送行的親友、官吏們在月台上寒暄,仆役們則忙著搬扛行李,火車站人員密集,異常熱鬧。
載澤出現在月台上後,送行的官吏們都圍過來打招呼。載澤和四位大臣見了麵,寒暄過後,便準備登車。載澤讓隨從留下來等後麵的行李,然後與四位大臣你謙我讓,相繼登上了第三節花車,進入了花車的包廂。
就在載澤進入花車包廂的時候,吳樾、張榕和楊篤生三人,也已經來到了正陽門火車站外。
雖說清廷頒布了上諭,將立憲一事提上了日程,又精挑細選了五位大臣,派遣出洋考察,似乎對此事十分重視,甚至不少地方官紳還張燈結彩來慶祝清廷即將實行憲政,但革命黨人卻將此事看得十分明白。這種名義上的“立憲保國”,不過是清廷麵對巨大壓力時所玩的花招,是欺騙民意,是愚弄百姓,即便清廷真的立憲成功,最後保的仍舊是滿人,而非億萬漢人。
正因為如此,認為清廷“以欲增重於漢人奴隸義務,以鞏固其萬世不替之皇基”的吳樾,才執意要行刺出洋考察的五大臣。唯有這樣,才能震懾清廷,才能粉碎清廷假立憲的陰謀。
最近這兩年裏,革命黨人在各地製造了多起刺殺案件,各地官員都有些聞風喪膽,生怕哪一天災禍便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此次五大臣乘火車南下,自然不忘多加防範。早在天未亮時,便有巡警衝進了正陽門火車站,將閑雜人等趕出站外,又搜查各處角落,以防有刺客提前潛伏。五大臣相繼抵達火車站後,巡警們更是嚴格控製了各條出入通道,所有無關人等都不許入內。當吳樾等人抵達時,正陽門火車站外已是崗哨林立、戒備森嚴。
吳樾等三人與出洋五大臣非親非故,自然被巡警攔在了火車站外。
三人進不了火車站,隻好守候在旁,想趁巡警分神之機,快速地混入。但火車站外人流密集,把守通道的四個巡警片刻也不敢分神。
一直等不到機會,吳樾逐漸著急了。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吳樾往四周望去,試圖另謀法子。
他這一望,便望見兩輛馬車從人流中駛來,停在了火車站外。那是鎮國公府上運來的兩車行李。幾個仆役跳下馬車,將一口口箱子搬出,向巡警出示了鎮國公府的牌子,便抬著箱子進入了火車站。
吳樾又望了一眼馬車,車上還有幾口箱子沒有搬出。
吳樾看到了機會!
他記下了這些仆役的穿著打扮,衝進街對麵的一家衣裳店,買了一件藍布薄棉袍、一雙皂靴和一頂無花翎的紅纓帽,並在換衣房裏麻利地穿上了,對著鏡子一照,已與鎮國公府的仆役有七八分相似。
“給我們再來兩套。”隨後跟進衣裳店的張榕和楊篤生,也打算依葫蘆畫瓢,假扮成鎮國公府上的仆役。
在張榕和楊篤生換衣服的時候,吳樾將楊篤生取出來放在一旁的炸彈拿起,飛快地揣進了自己的懷裏。
“你做什麽?”楊篤生的衣服才穿了一半,猛地將吳樾的手腕捉住。
吳樾探頭朝外麵望了一眼,那群仆役已搬完一趟折返回來,陸續走出了通道。
“來不及了。”吳樾掙開了楊篤生的手,快步衝出了衣裳店。
“吳大哥!”張榕急忙將皂靴穿上,抓起衣架上的紅纓帽,便緊跟著吳樾衝了出去。
楊篤生的衣服才穿一半,急得直跺腳。等他慌慌張張地換好行頭,三步並作兩步地衝出衣裳店時,吳樾和張榕已抬起一口箱子,跟隨在那群仆役的最後麵,走過通道,進入了火車站。
暗殺時代的到來
進入火車站後,吳樾忽然鬆開雙手,將箱子丟給了張榕,一個人快速地擠進了送行的人群。
張榕一驚,雙手差點沒有把住,險些將箱子掉落在了地上。待他要出聲叫喊吳樾時,身邊幾個人扭過頭來,奇怪地看著他。唯恐打草驚蛇,張榕不敢丟下箱子去追吳樾。盡管他心急如焚,卻也隻能將箱子抱起,眼睜睜地看著吳樾消失在了人群的深處。
那晚陶成章決定停止行刺,是吳樾私下裏執意要繼續行動。他不想因為自己一時的固執,連累張榕和楊篤生跟著送命。但他又不好明著拒絕張榕和楊篤生,所以這三個月來,他才一直和張楊二人共同謀劃行刺的細節。此時已到行刺的最後關頭,吳樾終於想辦法拋下了張榕和楊篤生。
他決心一個人去赴死!
吳樾緊緊地懷揣著炸彈,沿著月台的邊緣行走。經過第三節花車外時,可以看見車窗內五大臣正一邊用著茶點,一邊談笑甚歡。五大臣都知道立憲隻不過是做做樣子,這一趟出國名義上是考察憲政,實則可以算作一趟公費出遊,因此在車廂裏興致高昂,談笑風生。隔了一片車窗,看著這些官員的嘴臉,吳樾心頭怒火焚燒。
五大臣已經登車,第三節花車的車門已經關閉。第四節車廂供仆役乘坐,還有仆役在搬運行李沒有登車,所以車門依舊敞開著。吳樾低著頭,穿過車門,走進了第四節車廂。
壓低了帽簷,吳樾快速地行經過道,很快來到了三四節車廂的連接處。
數個衛兵把守在此,攔下了企圖進入花車的吳樾。
“你是跟隨哪位大人的?”一個衛兵擋在吳樾的身前,盤問道。
“澤公爺府上的。”吳樾回答。他曾和張楊二人商議,想辦法打入載澤府上,以便行刺時裏應外合,但後來因時間緊促而不得不放棄這一計劃。此時被衛兵問起,吳樾的腦袋裏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載澤,所以立即脫口而出。
無巧不巧,這個盤問的衛兵,正好是載澤府上的侍衛。他見吳樾十分麵生,不由生了懷疑。
“怎麽以前沒見過你?”衛兵問道。
“我是新進府的。”吳樾回答。
吳樾不是北方口音,衛兵心中的懷疑又增加了幾分。他一招手,身後幾個衛兵也圍了上來,打算搜查吳樾。
一旦被搜身,懷裏的炸彈就會暴露。吳樾當機立斷,一個彎腰從那衛兵的腋下鑽過,推開圍上來的幾個衛兵,猛地衝入了花車包廂。身後幾個衛兵急忙撲過來,一個衛兵長手一探,死死地拽住了吳樾的衣擺。
吳樾無法再向前移動,後麵幾個衛兵即將撲到。
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
吳樾伸手入懷,抓住了那枚炸彈。
那是一枚自製的撞針式炸彈,出自楊篤生之手。這三個月裏,吳樾、張榕和楊篤生曾試用過土炸彈和帶電動開關的炸彈,但最後還是決定用自製的撞針式炸彈。這種炸彈隻要拋擲出去,一經撞擊,便會產生爆炸,威力也十分驚人。
吳樾已經看到了一邊談笑風生一邊回頭看這邊動靜的五位大臣。他掏出了那枚撞針式炸彈,隻需抬手一扔,將炸彈擲入花車包廂,便可大功告成。
然而在這當口,曆史偏偏與他開了個殘酷的玩笑。
此時此刻,火車頭正與第二節車廂掛鉤接軸,第二節車廂被撞得猛然後退,繼之而來的,是後麵一節節車廂的劇烈震動,車上的人立足不穩,紛紛為之傾側。
吳樾手中的炸彈還未擲出,便被震脫了手。他被身後的衛兵死死拽住,身子跟著往後倒,眼睜睜地看著炸彈劃過眼前,向腳邊的地麵落去……
“轟”的一聲巨響,車廂頂部和底部頓時被炸了個對穿!彌漫的硝煙中,飛起來的碎木片、鮮血、斷手、斷足撲簌簌地落下,哭號聲慘叫聲響成一片,車廂內一片狼藉。吳樾離炸彈隻有咫尺之隔,難逃厄難,撲上來試圖阻攔他的幾個衛兵,也在爆炸聲中灰飛煙滅。
因吳樾提前被衛兵阻攔,中間隔有一段距離,五大臣沒有一個受到致命的炸擊。端方隻受了點輕傷,戴鴻慈的頂戴花翎被彈片削去,脖子受了輕傷,徐世昌的官帽及官靴被彈片炸破,紹英則傷了右股。載澤用一隻受傷的血手,摸著自己的脖子,驚恐地叫道:“我……我的腦袋呢?”
月台上同樣一片混亂。送行的人群驚聲尖叫,四散奔逃,大隊巡警則逆向衝入火車站,打算在第一時間包圍現場。人群中的張榕知道不宜久留,急忙隨著人流湧出了火車站,找到了在外麵焦急等待的楊篤生。兩人趁亂逃離。
那些沒有受傷的衛兵,在確定沒有後續的爆炸後,匆忙衝入花車包廂,保護五大臣。五大臣驚魂未定,耳中嗡嗡鳴響,渾身瑟瑟發抖,在衛兵的護衛下倉惶逃回府邸,此後長時間龜縮於府中,不敢再外出露麵。
天子腳下,又是光天化日,朝廷命官竟然在火車站被炸!正在頤和園的慈禧聞聽此訊,又驚又怕又恨,急忙下詔京城戒嚴,嚴令追查刺客及其黨羽。慈禧也算是怕了,上一次行刺雖是衝她而來,但有索克魯和袁世凱提前通報消息,並且做了假局抓捕刺客,她自然有驚無恐。這一次行刺目標雖不是她,但來得毫無征兆,指不定哪天就有刺客懷揣炸彈衝著她來。慈禧急忙傳旨,為防止有刺客攜炸彈等物潛入頤和園,將圍牆在原有的高度上增加三尺有餘,並在園內安裝了電話,增派駐軍晝夜巡邏。即便如此,慈禧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惶惶不安。
爆炸發生後,吳樾的下半身已經炸爛,腸腹迸裂,手足皆飛,麵孔血肉模糊,難以辨認,但頭顱完好,雖血肉淋漓,仍怒目圓睜。他的屍骸在露天處擺放了多日,一直不見人來認領。負責查辦此案的肅親王善耆和巡警部侍郎趙秉鈞,隻好將屍骸拍攝了照片,印出數百份,分發給北京城內的巡警和偵探,讓他們手持照片,四處找人認看。
吳樾的麵目已難辨認,屍首又無人認領,這拍照片尋人認看的法子雖然費時費力,但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笨辦法,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姓史的偵探偶然尋到了安徽會館,會館裏的大人們都沒有認出照片中的人是誰,或許認出來了也不敢說,生怕被此事牽連。但會館內有個小女孩,卻說照片上的人穿的衣服看起來有些眼熟。人小心眼也小,小女孩直言說很像是前段時間在會館裏住過的“吳公子”。
史偵探得此線索,急忙叫來巡警,衝入吳樾租住的房間仔細搜查,最終在枕頭下找到了吳樾行刺前一晚寫下的書信。吳樾在信中詳述行刺一事是他一人所為,與會館內其他人無關,從而避免了會館中眾多安徽籍同鄉被牽連入案。
除了這封信外,巡警還在房中搜得吳樾的一些衣物,並在一件衣服中找到了一張吳樾不小心遺留下來的照片。巡警手持照片詢問會館中其他人,得知照片上的人姓張名榕。巡警掌握了張榕的容貌,廣發通緝令,嚴密緝查十餘日,最終將張榕逮捕。但張榕除了坦承與吳樾認識外,其他事一字不招,即便嚴刑伺候,一張嘴也是堅硬如鐵。出洋五大臣被刺一事鬧得舉國沸騰,清廷沒有掌握實據,因擔心激起更大的聲浪,是以不敢貿然處斬張榕,最終隻能以叛逆罪將張榕永遠監禁。在獄中,張榕竟與獄官王璋結為莫逆之交。三年後,張榕在王璋的幫助下成功越獄,兩人一起逃往日本東京。張榕從此改名為黃仁葆,加入中國同盟會,繼續投身革命事業。
刺殺事件發生後,楊篤生和張榕分頭行動,以分散被抓捕的風險。張榕被捕入獄,楊篤生則幸免於難。後來楊篤生逃往日本東京,與光複會眾人見麵,並加入中國同盟會,繼續反清運動。六年後,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眾多革命黨人在起義中犧牲,消息傳來,楊篤生精神大受刺激。他神情沮喪,夜不成寐,留下遺言“吾胸悶不可解,慘不樂生,恨而死之”,最終投海自盡。他遺囑將曆年積蓄捐助革命,作為製造炸彈之用,鼓勵革命黨人繼續以暗殺手段推進反清革命。
吳樾犧牲後,消息傳到日本,光複會眾人悲痛萬分,趙聲數日茶飯不進,馬洪亮撰文細述此事,秋瑾則以詩哭之。此外,陳獨秀和陳其美等人也寫詩讚歎吳樾的壯舉。
此時中國同盟會已經成立,孫文被推選為總理,黃興為副總理,設有執行部、評議部、司法部等部門,執行部又下設庶務科、書記科、會計科、內務科、外務科、調查科和暗殺部,其中暗殺部由副總理黃興親自負責。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綱,發行《民報》作為機關報,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黨人的《新民叢報》展開激烈論戰,廣泛傳播革命思想。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加上吳樾不惜一死,在正陽門火車站血濺出洋五大臣,使得清廷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
當年“庚子國變”之後,清廷為挽救統治,在新政中實行“獎遊學”,大量選派公費留學生出洋留學,對歸國留學生授予官職,意圖培養人才為我所用,想不到結果卻背道而馳,反倒培養出了眾多矢誌顛覆清廷統治的革命黨人。
清廷不會對這種情況坐視不管。針對留學生最為集中的日本,清廷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最終日本文部省答應清廷的要求,頒布了十九號文令,即《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其內容主要有三條:第一是中國留學生必須在清廷駐日公使和日本學堂處進行登記,包括日常活動和出行也要登記;第二是通信登記,中國留學生寄往國內的信件必須進行記錄;第三是中國留學生隻準住在學校的宿舍,不得外出住在其他的地方。
十九號文令意在嚴格限製和管束中國留學生,所以該文令一經頒布,便引起了廣大中國留學生的激烈抗議,八千餘留學生實行總罷課加以抵製。但在這場抗議運動中,留學生界領導層內部卻出現了嚴重分歧。宋教仁、秋瑾等人成立學生聯合會,主張全體留學生罷學回國,但以胡漢民和汪兆銘為首的學生維持會則主張忍辱負重,繼續留在日本求學。這兩派相互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這種情況讓日本的各大報紙找到了素材,紛紛刊文挖苦中國留學生為“烏合之眾”,《朝日新聞》甚至直接譏諷中國留學生不懂團結,是“放縱卑劣”的一群。
時任《民報》撰述員的陳天華,在閱讀完《朝日新聞》的這張報紙後,憤慨之餘,又憂時感事,悲憤不能自解,於是連夜寫下《絕命辭》,第二天便在日本大森海灣蹈海自盡,欲以一死來抗議日本,並喚醒同胞。
陳天華蹈海“屍諫”的噩耗傳出,三湘震動,四海同悲。陳天華曾寫下《警世鍾》和《猛回頭》,疾呼“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仇人方罷手”,所以留日學界在同聲哀悼的同時,也很快統一了意見,中國留學生們紛紛決定罷學回國鬧革命。在浙江同鄉會上,周樹人(即魯迅)和許壽裳等人反對集體回國,並對大家回國的動機提出質疑。秋瑾忽然從靴子裏抽出一把短刀,猛地往講台上一插,直視眾人,怒挑雙眉喝道:“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留學生們紛紛罷學歸國,開始秘密策劃各種反清活動。
與此同時,吳樾所撰寫的《暗殺時代》,已由張嘯岑轉交給陳獨秀,並最終由《民報》出版增刊《天討》,將全文刊布天下。該文全篇共一十四節,詳細闡述了暗殺主義的理論,具有極強的煽動性。自此文刊布後,國內年少之士欽慕吳樾之名,欲步後塵者日多一日,俄國虛無黨之風,也開始大盛於中國。在吳樾之前,蔡元培、陳獨秀、章士釗、陶成章、黃興等人都曾組織過暗殺團。在吳樾之後,以中國同盟會暗殺部為核心,以潛伏國內的各暗殺團為主力,革命黨人將製造出一起又一起暗殺事件,一股此起彼伏的暗殺浪潮,將席卷華夏大地!
吳樾在《暗殺時代》中所展望的那個暗殺主義風行的時代,即將真正到來!
漢曆八月二十六日,旭日東升,天氣晴朗。
辰時剛過一半,一頂氣派的轎子落轎於正陽門火車站外。轎簾撩起,鎮國公載澤走下轎子,經過巡警把守的通道,走進了正陽門火車站。
鐵路局預備的專列定於巳時四刻出發,載澤抵達火車站時,提前了整整一個時辰。載澤本以為自己肯定來得最早,哪知到了之後,才發現月台上早已人山人海,自己竟是出洋的五位大臣中最後一個到的。兵部侍郎徐世昌、戶部侍郎戴鴻慈、湖南巡撫端方和商部右丞紹英,都已先他抵達了正陽門火車站。
這五個人,便是此次清廷派遣出洋考察的五位大臣了。
這次出洋考察,源於立憲呼聲的高漲。
在東北一帶進行的日俄戰爭,最終以俄國的戰敗而結束,俄國被迫與日本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此消息傳來,舉國激蕩,在很多人看來,日本乃立憲國,俄國乃專製國,弱小的日本能戰勝強大的俄國,根本就是立憲對專製的勝利。一股“立憲之聲”因此在社會各界彌漫開來。駐法公使孫寶琦上書言事,詳述立憲為國家富強之本,懇請聖明仿英國日本,建立立憲政體。狀元實業家張謇致書直隸總督袁世凱,請他促成朝廷立憲。
此時的袁世凱,已完成了對北洋六鎮新軍的編練,除第一鎮係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處在他的控製之下,同時他大力襄讚新政,又內結親貴,外樹黨援,袁世凱儼然已成為清廷中最具實權的漢族軍政要員。
麵對遍布朝野的立憲呼聲,袁世凱深知以自己的地位,此事難以推脫,於是在收到張謇的請求信函後,便與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等官員聯名上奏,請求朝廷實行立憲政體,並提出了派遣皇室親貴出洋考察西方國家憲政的請求。
麵對立憲聲浪激蕩朝野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慈禧深知一味守著老規矩已經行不通,不得不做出順應民心民意、銳意改革的姿態。很快,清廷頒布了上諭,宣布成立考察政治館,並接受袁世凱的建議,準備正式派遣皇室親貴出訪日本和歐美等國,進行實地考察,為將來實行憲政做準備。
清廷派遣出國考察的五位大臣,都是經過了一番精挑細選,其中有來自滿族皇室的親貴,也有來自地方的新式官員,有掌管財政和商業的大臣,也有統籌軍事事務的官員。這五位大臣定於漢曆八月二十六日,在正陽門火車站乘火車南下,到上海坐英國太古輪船出洋考察。
五位大臣乘坐的專列共有五節車廂,前麵兩節供隨員乘坐,第三節是五位大臣乘坐的花車,第四節供仆役乘坐,最後一節用來裝運行李。除載澤之外的四位大臣,提前一個多時辰便抵達了火車站,與送行的親友、官吏們在月台上寒暄,仆役們則忙著搬扛行李,火車站人員密集,異常熱鬧。
載澤出現在月台上後,送行的官吏們都圍過來打招呼。載澤和四位大臣見了麵,寒暄過後,便準備登車。載澤讓隨從留下來等後麵的行李,然後與四位大臣你謙我讓,相繼登上了第三節花車,進入了花車的包廂。
就在載澤進入花車包廂的時候,吳樾、張榕和楊篤生三人,也已經來到了正陽門火車站外。
雖說清廷頒布了上諭,將立憲一事提上了日程,又精挑細選了五位大臣,派遣出洋考察,似乎對此事十分重視,甚至不少地方官紳還張燈結彩來慶祝清廷即將實行憲政,但革命黨人卻將此事看得十分明白。這種名義上的“立憲保國”,不過是清廷麵對巨大壓力時所玩的花招,是欺騙民意,是愚弄百姓,即便清廷真的立憲成功,最後保的仍舊是滿人,而非億萬漢人。
正因為如此,認為清廷“以欲增重於漢人奴隸義務,以鞏固其萬世不替之皇基”的吳樾,才執意要行刺出洋考察的五大臣。唯有這樣,才能震懾清廷,才能粉碎清廷假立憲的陰謀。
最近這兩年裏,革命黨人在各地製造了多起刺殺案件,各地官員都有些聞風喪膽,生怕哪一天災禍便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此次五大臣乘火車南下,自然不忘多加防範。早在天未亮時,便有巡警衝進了正陽門火車站,將閑雜人等趕出站外,又搜查各處角落,以防有刺客提前潛伏。五大臣相繼抵達火車站後,巡警們更是嚴格控製了各條出入通道,所有無關人等都不許入內。當吳樾等人抵達時,正陽門火車站外已是崗哨林立、戒備森嚴。
吳樾等三人與出洋五大臣非親非故,自然被巡警攔在了火車站外。
三人進不了火車站,隻好守候在旁,想趁巡警分神之機,快速地混入。但火車站外人流密集,把守通道的四個巡警片刻也不敢分神。
一直等不到機會,吳樾逐漸著急了。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吳樾往四周望去,試圖另謀法子。
他這一望,便望見兩輛馬車從人流中駛來,停在了火車站外。那是鎮國公府上運來的兩車行李。幾個仆役跳下馬車,將一口口箱子搬出,向巡警出示了鎮國公府的牌子,便抬著箱子進入了火車站。
吳樾又望了一眼馬車,車上還有幾口箱子沒有搬出。
吳樾看到了機會!
他記下了這些仆役的穿著打扮,衝進街對麵的一家衣裳店,買了一件藍布薄棉袍、一雙皂靴和一頂無花翎的紅纓帽,並在換衣房裏麻利地穿上了,對著鏡子一照,已與鎮國公府的仆役有七八分相似。
“給我們再來兩套。”隨後跟進衣裳店的張榕和楊篤生,也打算依葫蘆畫瓢,假扮成鎮國公府上的仆役。
在張榕和楊篤生換衣服的時候,吳樾將楊篤生取出來放在一旁的炸彈拿起,飛快地揣進了自己的懷裏。
“你做什麽?”楊篤生的衣服才穿了一半,猛地將吳樾的手腕捉住。
吳樾探頭朝外麵望了一眼,那群仆役已搬完一趟折返回來,陸續走出了通道。
“來不及了。”吳樾掙開了楊篤生的手,快步衝出了衣裳店。
“吳大哥!”張榕急忙將皂靴穿上,抓起衣架上的紅纓帽,便緊跟著吳樾衝了出去。
楊篤生的衣服才穿一半,急得直跺腳。等他慌慌張張地換好行頭,三步並作兩步地衝出衣裳店時,吳樾和張榕已抬起一口箱子,跟隨在那群仆役的最後麵,走過通道,進入了火車站。
暗殺時代的到來
進入火車站後,吳樾忽然鬆開雙手,將箱子丟給了張榕,一個人快速地擠進了送行的人群。
張榕一驚,雙手差點沒有把住,險些將箱子掉落在了地上。待他要出聲叫喊吳樾時,身邊幾個人扭過頭來,奇怪地看著他。唯恐打草驚蛇,張榕不敢丟下箱子去追吳樾。盡管他心急如焚,卻也隻能將箱子抱起,眼睜睜地看著吳樾消失在了人群的深處。
那晚陶成章決定停止行刺,是吳樾私下裏執意要繼續行動。他不想因為自己一時的固執,連累張榕和楊篤生跟著送命。但他又不好明著拒絕張榕和楊篤生,所以這三個月來,他才一直和張楊二人共同謀劃行刺的細節。此時已到行刺的最後關頭,吳樾終於想辦法拋下了張榕和楊篤生。
他決心一個人去赴死!
吳樾緊緊地懷揣著炸彈,沿著月台的邊緣行走。經過第三節花車外時,可以看見車窗內五大臣正一邊用著茶點,一邊談笑甚歡。五大臣都知道立憲隻不過是做做樣子,這一趟出國名義上是考察憲政,實則可以算作一趟公費出遊,因此在車廂裏興致高昂,談笑風生。隔了一片車窗,看著這些官員的嘴臉,吳樾心頭怒火焚燒。
五大臣已經登車,第三節花車的車門已經關閉。第四節車廂供仆役乘坐,還有仆役在搬運行李沒有登車,所以車門依舊敞開著。吳樾低著頭,穿過車門,走進了第四節車廂。
壓低了帽簷,吳樾快速地行經過道,很快來到了三四節車廂的連接處。
數個衛兵把守在此,攔下了企圖進入花車的吳樾。
“你是跟隨哪位大人的?”一個衛兵擋在吳樾的身前,盤問道。
“澤公爺府上的。”吳樾回答。他曾和張楊二人商議,想辦法打入載澤府上,以便行刺時裏應外合,但後來因時間緊促而不得不放棄這一計劃。此時被衛兵問起,吳樾的腦袋裏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載澤,所以立即脫口而出。
無巧不巧,這個盤問的衛兵,正好是載澤府上的侍衛。他見吳樾十分麵生,不由生了懷疑。
“怎麽以前沒見過你?”衛兵問道。
“我是新進府的。”吳樾回答。
吳樾不是北方口音,衛兵心中的懷疑又增加了幾分。他一招手,身後幾個衛兵也圍了上來,打算搜查吳樾。
一旦被搜身,懷裏的炸彈就會暴露。吳樾當機立斷,一個彎腰從那衛兵的腋下鑽過,推開圍上來的幾個衛兵,猛地衝入了花車包廂。身後幾個衛兵急忙撲過來,一個衛兵長手一探,死死地拽住了吳樾的衣擺。
吳樾無法再向前移動,後麵幾個衛兵即將撲到。
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
吳樾伸手入懷,抓住了那枚炸彈。
那是一枚自製的撞針式炸彈,出自楊篤生之手。這三個月裏,吳樾、張榕和楊篤生曾試用過土炸彈和帶電動開關的炸彈,但最後還是決定用自製的撞針式炸彈。這種炸彈隻要拋擲出去,一經撞擊,便會產生爆炸,威力也十分驚人。
吳樾已經看到了一邊談笑風生一邊回頭看這邊動靜的五位大臣。他掏出了那枚撞針式炸彈,隻需抬手一扔,將炸彈擲入花車包廂,便可大功告成。
然而在這當口,曆史偏偏與他開了個殘酷的玩笑。
此時此刻,火車頭正與第二節車廂掛鉤接軸,第二節車廂被撞得猛然後退,繼之而來的,是後麵一節節車廂的劇烈震動,車上的人立足不穩,紛紛為之傾側。
吳樾手中的炸彈還未擲出,便被震脫了手。他被身後的衛兵死死拽住,身子跟著往後倒,眼睜睜地看著炸彈劃過眼前,向腳邊的地麵落去……
“轟”的一聲巨響,車廂頂部和底部頓時被炸了個對穿!彌漫的硝煙中,飛起來的碎木片、鮮血、斷手、斷足撲簌簌地落下,哭號聲慘叫聲響成一片,車廂內一片狼藉。吳樾離炸彈隻有咫尺之隔,難逃厄難,撲上來試圖阻攔他的幾個衛兵,也在爆炸聲中灰飛煙滅。
因吳樾提前被衛兵阻攔,中間隔有一段距離,五大臣沒有一個受到致命的炸擊。端方隻受了點輕傷,戴鴻慈的頂戴花翎被彈片削去,脖子受了輕傷,徐世昌的官帽及官靴被彈片炸破,紹英則傷了右股。載澤用一隻受傷的血手,摸著自己的脖子,驚恐地叫道:“我……我的腦袋呢?”
月台上同樣一片混亂。送行的人群驚聲尖叫,四散奔逃,大隊巡警則逆向衝入火車站,打算在第一時間包圍現場。人群中的張榕知道不宜久留,急忙隨著人流湧出了火車站,找到了在外麵焦急等待的楊篤生。兩人趁亂逃離。
那些沒有受傷的衛兵,在確定沒有後續的爆炸後,匆忙衝入花車包廂,保護五大臣。五大臣驚魂未定,耳中嗡嗡鳴響,渾身瑟瑟發抖,在衛兵的護衛下倉惶逃回府邸,此後長時間龜縮於府中,不敢再外出露麵。
天子腳下,又是光天化日,朝廷命官竟然在火車站被炸!正在頤和園的慈禧聞聽此訊,又驚又怕又恨,急忙下詔京城戒嚴,嚴令追查刺客及其黨羽。慈禧也算是怕了,上一次行刺雖是衝她而來,但有索克魯和袁世凱提前通報消息,並且做了假局抓捕刺客,她自然有驚無恐。這一次行刺目標雖不是她,但來得毫無征兆,指不定哪天就有刺客懷揣炸彈衝著她來。慈禧急忙傳旨,為防止有刺客攜炸彈等物潛入頤和園,將圍牆在原有的高度上增加三尺有餘,並在園內安裝了電話,增派駐軍晝夜巡邏。即便如此,慈禧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惶惶不安。
爆炸發生後,吳樾的下半身已經炸爛,腸腹迸裂,手足皆飛,麵孔血肉模糊,難以辨認,但頭顱完好,雖血肉淋漓,仍怒目圓睜。他的屍骸在露天處擺放了多日,一直不見人來認領。負責查辦此案的肅親王善耆和巡警部侍郎趙秉鈞,隻好將屍骸拍攝了照片,印出數百份,分發給北京城內的巡警和偵探,讓他們手持照片,四處找人認看。
吳樾的麵目已難辨認,屍首又無人認領,這拍照片尋人認看的法子雖然費時費力,但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笨辦法,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姓史的偵探偶然尋到了安徽會館,會館裏的大人們都沒有認出照片中的人是誰,或許認出來了也不敢說,生怕被此事牽連。但會館內有個小女孩,卻說照片上的人穿的衣服看起來有些眼熟。人小心眼也小,小女孩直言說很像是前段時間在會館裏住過的“吳公子”。
史偵探得此線索,急忙叫來巡警,衝入吳樾租住的房間仔細搜查,最終在枕頭下找到了吳樾行刺前一晚寫下的書信。吳樾在信中詳述行刺一事是他一人所為,與會館內其他人無關,從而避免了會館中眾多安徽籍同鄉被牽連入案。
除了這封信外,巡警還在房中搜得吳樾的一些衣物,並在一件衣服中找到了一張吳樾不小心遺留下來的照片。巡警手持照片詢問會館中其他人,得知照片上的人姓張名榕。巡警掌握了張榕的容貌,廣發通緝令,嚴密緝查十餘日,最終將張榕逮捕。但張榕除了坦承與吳樾認識外,其他事一字不招,即便嚴刑伺候,一張嘴也是堅硬如鐵。出洋五大臣被刺一事鬧得舉國沸騰,清廷沒有掌握實據,因擔心激起更大的聲浪,是以不敢貿然處斬張榕,最終隻能以叛逆罪將張榕永遠監禁。在獄中,張榕竟與獄官王璋結為莫逆之交。三年後,張榕在王璋的幫助下成功越獄,兩人一起逃往日本東京。張榕從此改名為黃仁葆,加入中國同盟會,繼續投身革命事業。
刺殺事件發生後,楊篤生和張榕分頭行動,以分散被抓捕的風險。張榕被捕入獄,楊篤生則幸免於難。後來楊篤生逃往日本東京,與光複會眾人見麵,並加入中國同盟會,繼續反清運動。六年後,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眾多革命黨人在起義中犧牲,消息傳來,楊篤生精神大受刺激。他神情沮喪,夜不成寐,留下遺言“吾胸悶不可解,慘不樂生,恨而死之”,最終投海自盡。他遺囑將曆年積蓄捐助革命,作為製造炸彈之用,鼓勵革命黨人繼續以暗殺手段推進反清革命。
吳樾犧牲後,消息傳到日本,光複會眾人悲痛萬分,趙聲數日茶飯不進,馬洪亮撰文細述此事,秋瑾則以詩哭之。此外,陳獨秀和陳其美等人也寫詩讚歎吳樾的壯舉。
此時中國同盟會已經成立,孫文被推選為總理,黃興為副總理,設有執行部、評議部、司法部等部門,執行部又下設庶務科、書記科、會計科、內務科、外務科、調查科和暗殺部,其中暗殺部由副總理黃興親自負責。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綱,發行《民報》作為機關報,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黨人的《新民叢報》展開激烈論戰,廣泛傳播革命思想。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加上吳樾不惜一死,在正陽門火車站血濺出洋五大臣,使得清廷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
當年“庚子國變”之後,清廷為挽救統治,在新政中實行“獎遊學”,大量選派公費留學生出洋留學,對歸國留學生授予官職,意圖培養人才為我所用,想不到結果卻背道而馳,反倒培養出了眾多矢誌顛覆清廷統治的革命黨人。
清廷不會對這種情況坐視不管。針對留學生最為集中的日本,清廷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最終日本文部省答應清廷的要求,頒布了十九號文令,即《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其內容主要有三條:第一是中國留學生必須在清廷駐日公使和日本學堂處進行登記,包括日常活動和出行也要登記;第二是通信登記,中國留學生寄往國內的信件必須進行記錄;第三是中國留學生隻準住在學校的宿舍,不得外出住在其他的地方。
十九號文令意在嚴格限製和管束中國留學生,所以該文令一經頒布,便引起了廣大中國留學生的激烈抗議,八千餘留學生實行總罷課加以抵製。但在這場抗議運動中,留學生界領導層內部卻出現了嚴重分歧。宋教仁、秋瑾等人成立學生聯合會,主張全體留學生罷學回國,但以胡漢民和汪兆銘為首的學生維持會則主張忍辱負重,繼續留在日本求學。這兩派相互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這種情況讓日本的各大報紙找到了素材,紛紛刊文挖苦中國留學生為“烏合之眾”,《朝日新聞》甚至直接譏諷中國留學生不懂團結,是“放縱卑劣”的一群。
時任《民報》撰述員的陳天華,在閱讀完《朝日新聞》的這張報紙後,憤慨之餘,又憂時感事,悲憤不能自解,於是連夜寫下《絕命辭》,第二天便在日本大森海灣蹈海自盡,欲以一死來抗議日本,並喚醒同胞。
陳天華蹈海“屍諫”的噩耗傳出,三湘震動,四海同悲。陳天華曾寫下《警世鍾》和《猛回頭》,疾呼“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仇人方罷手”,所以留日學界在同聲哀悼的同時,也很快統一了意見,中國留學生們紛紛決定罷學回國鬧革命。在浙江同鄉會上,周樹人(即魯迅)和許壽裳等人反對集體回國,並對大家回國的動機提出質疑。秋瑾忽然從靴子裏抽出一把短刀,猛地往講台上一插,直視眾人,怒挑雙眉喝道:“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留學生們紛紛罷學歸國,開始秘密策劃各種反清活動。
與此同時,吳樾所撰寫的《暗殺時代》,已由張嘯岑轉交給陳獨秀,並最終由《民報》出版增刊《天討》,將全文刊布天下。該文全篇共一十四節,詳細闡述了暗殺主義的理論,具有極強的煽動性。自此文刊布後,國內年少之士欽慕吳樾之名,欲步後塵者日多一日,俄國虛無黨之風,也開始大盛於中國。在吳樾之前,蔡元培、陳獨秀、章士釗、陶成章、黃興等人都曾組織過暗殺團。在吳樾之後,以中國同盟會暗殺部為核心,以潛伏國內的各暗殺團為主力,革命黨人將製造出一起又一起暗殺事件,一股此起彼伏的暗殺浪潮,將席卷華夏大地!
吳樾在《暗殺時代》中所展望的那個暗殺主義風行的時代,即將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