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就是如此巧合,林昭沒想到來西湖閑遊,竟然遇到了沈括!


    沈括是仁宗末年進士,先後在多地為官,中年時間還曾為翰林學士,代理三司。


    不過沈括青史留名卻並非因官職地位,而是因為享譽後世的《夢溪筆談》,因為他是宋代著名的科學家。


    古代科技發展緩慢,但每個朝代都有其傑出的代表人物。比如漢之張衡,南北朝的祖衝之,明之徐光啟、宋應星,宋朝最傑出的代表無疑就是沈括了。


    其成就不勝枚舉,比如發現地磁偏角,凹麵鏡成像原理,飛鳥圖,以及發現必將大行於後世的石油。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更是流傳千古,影響深遠。


    沈括於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考中進士,被任命做揚州司理參軍,掌管刑訟審訊。英宗治平三年(1066),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


    在宋朝能進入館閣任職,那就是前途無量的象征,可是入翰林,為宰輔的前奏。何況還是在昭文館,要知道昭文館大學士通常是當朝次相。


    沈括在汴京一待就是好幾年,去歲年末才返回家鄉杭州探親,休個長假。近來一段時間,沈括對地質學頗感興趣,對蘇杭長三角一帶的形成有些思考。今日到西湖便是考察,尋找證據的,不想聽到了一番宏論,更遇到了林昭。


    初時,沈括隻是震驚於林昭的地理知識,見解精辟,說的頭頭是道,十分驚奇。一個年輕人竟然有如此深入的見識,當真是厲害!沈括佩服的五體投地,為了科學研究,還做好了不恥下問的準備。


    結果,更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年輕人竟然是林昭!


    林昭在汴京的名頭是相當響亮的,去歲的風波已然讓他徹底成名,知名度甚至超過了某些尚書侍郎。


    對林昭這個年輕的風雲人物,沈括頗為好奇,可惜一直無緣得見。不想今日機緣巧合,竟然在西湖斷橋之上偶然相遇。


    沈括與鄭獬不同,他是偏向改革變法的,是支持王安石的。如今林昭身上已經打上了濃重的新黨標簽,誌同道合的人物,彼此自然就親近了許多。


    “原來是大名鼎鼎的林東陽,想不到在此得見……”沈括嗬嗬一笑,頗為驚喜。


    “是啊,我也沒想到能遇到沈先生……”對於科學家,林昭還是相當敬重客氣的。


    “東陽知道在下?”沈括不禁疑惑,按理說自己沒那麽有名才是,何以林昭對自己似乎很熟悉的樣子?敬重程度似乎也超乎想象。


    呃……一激動,熱情過分了!


    林昭撓撓頭,訕笑道:“在汴京時,曾聽王元澤提及先生,在下亦對自然地理之學感興趣,很仰慕先生,說起來也是神交已久。”


    “原來如此!”沈括將信將疑,不過林昭的態度著實讓他高興,甚至有點受寵若驚。國朝士大夫讀書隻注重詩書禮儀,經史子集。


    對科學技術之道看得頗為下成,雖說那會還沒有被鄙夷成奇技淫巧,卻也沒幾個人重視。一直以來,林昭的科學之心一直頗為寂寞,難得遇到一個興趣相投的朋友,心裏還是很高興的。


    “東陽適才所言的地磚偏向力,是怎麽回事?可否解釋一二!”沈先生饒有興趣地詢問,這個概念還是第一次聽說!


    沈括擺出一副虛心求教的姿態,林昭心裏還有點小得意,給科學家當老師,這感情好啊!現在終於明白了,為什麽穿越眾為矢誌搞發明創造,賺錢刷名望是一方麵,而且相當有成就感的!


    自己重生這麽久,除了幾道菜,教會孟若穎使用阿拉伯數字外,似乎還沒搞過什麽發明創造,要不要也嚐試點?


    四大發明裏前三個似乎都有了,不過火藥的應用似乎不多……至於活字印刷……畢昇似乎是北宋人,隻是不確定到底具體生卒年,自然不能冒然……這樣直接的學術剽竊是萬萬不行的……


    林昭解釋道:“這個地轉偏向力啊……因為我們所在的大地並非平整,而是一個中間大,兩邊小的球體……它是會轉動的,越往中間周長越大,轉動速度就更快,產生的吸引力就更大,以至於不知不覺會有一種向右偏轉的力量,故而叫做地轉偏向力……”


    大地是圓的?沈括的侄子沈毅震驚不已,愕然說不出話來,實在是難以置信!畢竟這個時代,天圓地方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興許其他人聽了,也會當是笑話,或者罵林昭是瘋子,離經叛道。可麵前之人是沈括,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思路和見識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


    沈括也震驚了,心中卻隱約覺得似乎有幾分道理,興許是真的。突然之間,按照這個說法,以前許多不解之處仿佛都能說通了。


    林昭繼續解釋道:“以大江口為例,北岸的東布洲(崇明島)是唐朝武德年間才露出水麵的,如今已經是偌大的島嶼,周圍還有許多沙洲,將來可能連成一片,繼續增大……反觀大將南岸卻不見島嶼,而是深水急流,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最明顯的晝夜變化,經線緯線什麽的,林昭覺得太過複雜,沈先生未必能接受,便不再提及……


    有現實的例子為證,自然更有說服力,沈括對這個理論已經相信了七八分。因為河流衝積早造就陸地平原這事,他自己已經驗證過了,深以為然。


    想不到林昭不僅口才好,膽子大,學識也很淵博啊!此人當真不見得,頃刻之間,的沈括對林東陽的定位自然很高。


    雖然年紀相差了十幾歲,但沈括還是一副相見恨晚,一見如故的感覺,溫言笑道:“聽東陽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林昭嘿嘿一笑,這可不就是前世十幾年坐在教室裏學來的東西麽!搞科學創造什麽的就算了,林昭也不想費太多心神,目前也沒多少精力。不過若是能夠啟發一下沈括,讓這位科學家多些研究成果,也是一件好事……


    沈括問道:“東陽此來杭州所為何事?”


    “官家剛剛下旨,由我出任杭州市舶司提舉官!”林昭應聲回答。


    哦?沈括最近一直賦閑在家,消息相對不是那麽靈通。當然也就更不知道林昭此來的目的,以及可能引起的風波。


    “寒舍就在附近,今日與東陽詳談甚歡,意猶未盡,不若到寒舍略作盤亙,把酒言歡如何?”


    沈括今日與林昭一見如故,確實有許多學識上的東西想要請教。再者,林昭與官家和王安石關係親密,政見相同的沈括自然想要拉近些關係。何況他本就是杭州人,略盡地主之誼也是應該的。


    這個……林昭略微遲疑,笑道:“既然先生盛情邀請,在下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東陽,別先生先生的,括表字存中!”林昭十分敬重,沈括還有些不好意思,說道:“要不,在下癡長你十幾歲,以兄弟稱呼也行……”


    “沈兄”林昭剛一開口,回頭看了一眼,擺手道:“不行,不行,隻怕令侄會不樂意的……”


    沈括的侄子沈毅跟隨在後,年紀甚至在林昭之上,叔父要是與林昭稱兄道弟,那自己豈非要矮一輩了?不由訕訕一笑,還真頗有些難為情……


    沈家在杭州也是官宦大族,沈括若非早年跟隨做官的父親居住各地,見識多廣,未必會有未來的成就。


    走了不遠,便見到一處偌大的宅院,遠遠可見西湖之景,這便是沈家府邸了。看規模,便可知沈家在杭州也是頗有地位的。


    進入府邸,精致的美酒小菜很快就上桌了,不過與江南居的味道相比要差太遠。林昭不由動了心思,興許孟若穎說得對,在西湖邊開一家分店是個不錯的主意。


    一同宴飲歡愉之後,林昭來到沈括的書房,就一些學術問題進行溝通,彼此相談甚歡。林昭無意間的一些話,給了沈括很大觸動和啟發。沈大科學家也因此獲得靈感,發現了不少東西,《夢溪筆談》上也將因此多許多內容。


    在沈括的書房裏,林昭看到一幅偌大的地圖,沈括笑道:“我一直有心製作一份天下全州縣圖進獻朝廷,可惜一直都做不好……”


    林昭見那地圖畫的頗為怪異,比例很不協調,汴京與河朔地區勉強還行,但南方與西北各處顯然被拉長了,歪歪曲曲的,失真很大……


    這也難怪,後世地圖可是借助了航空器和高科技測繪工具,精準度自然很高。古代則完全是要靠人力去實際丈量的,準確度肯定會大大下降。平原上還好說,但是遇到山地,地勢起伏較大就會很麻煩了,很容易出現誤差……


    林昭對此也不是很專業,隻是提醒道:“先生,地圖上的距離要是按照人行走丈量是不對的,山巒坡地多起伏,與平原相比差別會很大,肯定會失真的。如果能像飛鳥一樣,當做是從空中觀察,以直線距離來製作地圖自然最好不過,比例也就完全一致了……”


    “飛鳥……直線距離……比例……”沈括喃喃自語,若有所思……


    林昭不知道,自己隨口一句話讓宋代的繪圖機會進步了一大截。當然了,沈括受啟發的同時,林昭也發現了新大陸。


    不得不說,沈括的書房可真是個寶地。轉身瞧見一樣東西,林昭眼中頓時異彩連連,幾乎驚呼出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尹三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尹三問並收藏宋王最新章節